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大意(第一集)

发布时间:2024-09-23 04:04:25作者: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大意(第一集)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大意 (第一集) 1988/8 台湾台北中山堂 档名:05-02-01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这一次承蒙大乘精舍乐崇辉居士,以及我们几个佛教单位,共同邀我到此地来给诸位做三天的佛学讲演,题目订的是《楞严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我们今天很难得有这样殊胜的机缘。这章经的经文不多,可是义理非常的丰富。

在现代的社会,海内外的佛教,可以说台湾佛教在全世界是最兴盛的,但是依然有许多同修对於佛教的认识不够,所以疑虑重重,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抓不到纲领,因此费数十年的功夫得不到佛法的利益,退心的人就多了,对佛教产生误会的人当然就更多,这里面不能说没有原因。因此我想利用这个机会,我们这三天,虽然乐居士提出要探讨净土法门,净土的确是十方诸佛度众生的第一法门,可是这个概念几个人能接受?如果对於净土不能深刻的了解、认识它,我们这一生确实就又空过了,这是很可惜的一桩事情。因此,我就想这三天,我们今天第一天要跟大家介绍一下佛法,我们首先要认识佛教是什么,这个都没有搞清楚,其他都不必谈了;第二天我们要谈一个专题,「认识净土」;第三天我们再谈到真正的本题,《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教给我们怎样念佛,怎样念佛才能够成就。

这次的因缘,乐居士跟我谈了很多,也就谈到目前佛教的现况,希望让大家对佛法真正有所认识,希望大家都能够在这一生当中有决定的成就,这个心非常的难得。《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自古以来单独的注解不多,可是它是《楞严经》上的一章,而《楞严经》的注解自古至今有一百多种,可以说它的资料非常丰富。我们讲到因缘,就今天这一会的因缘,就如同乐居士的愿望,我们要指出一条修行的捷径,也就是指出一条修行的径路,善导大师曾经给我们说过,「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善导是唐朝时候人,是中国净土宗第二代祖师。日本人对善导大师非常敬仰,所以在日本有很多善导寺,台北善导寺也是日本人建的,用大师的名号做为这座寺的名称,我们一看到这座寺的名称就晓得它是专修净土的。在中国传记里面记载,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再来的,如果这个话是真的,那么善导大师的话就是阿弥陀佛直接为我们的开示,这个话决定是可以信得过的。这是第一个,我们要走径路,聪明人一定是选择一条快速成功的道路。

第二个因缘,直示当人念自心佛,这是讲到念佛的理论,理论出在《观无量寿佛经》。《观经》里面告诉我们,「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十法界是从我们心想生出来的,换句话说,你心里想佛,你的心就是佛;你心里面想菩萨,你的心就是菩萨;你想阿罗汉,那就变阿罗汉;你要是想念天,你就会生天;你要是天天念贪心,贪而无厌,这就是饿鬼。贪心是饿鬼,瞋恚是地狱,愚痴是畜生,看我们这个心天天在想什么。我们这个心起心动念是在造因,既然造因,后面必定有果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为什么念佛会成佛?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而说的,正是大经里面跟我们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心所现」就是《观经》上讲的「是心是佛」,「唯识所变」也就是《观经》上讲的「是心作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一章经的大主意就是教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你看这个语气多么的肯定,这是我们应该要晓得的。实在讲因缘是无比的殊胜,我们利用三天的时间简单的来跟诸位探讨。

我们现在就先要回过头来认识佛教。佛教不迷信。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北印度人,根据中国的历史,他出生的年代是在中国周朝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他老人家圆寂是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世寿七十九岁,我们通常讲八十岁,我们现在讲虚岁,实际的年龄,释迦牟尼佛是七十九岁圆寂的,他一生说法四十九年。到后汉永平十年,佛法传到中国,永平十年是公元六十七年,今年是公元一九八八年,公元六十七年传到中国来,传到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了。

「佛法」究竟是什么?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佛」这个字是从印度梵语翻译过来的,当年佛教到中国,中国的文字没有现在这么多,所以临时造一个「佛」字。没有人字边的「弗」,中国有这个字,因为释迦牟尼佛是人,所以就用这个「弗」再加个「人」,就变成佛教的专有名词,所以这个字是汉朝时候创造的,佛教到中国来的确造了不少新字。这个字的意义很深,包括智慧、觉悟,为什么不直接用「智」、用「觉」来翻?我们翻「智教、觉教」,这大家好懂,不至於发生误会。可是我们要晓得,梵文这个字的含义很多,在中国找不到适当的字汇,这才不得已用音译。

这里面所说的智慧,不是我们常识里面所说的智慧。「智」,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这三种智,用现代哲学术语来解释,「一切智」就是彻底明了宇宙万有的本体,可见得不是一般的智慧。这样的智慧,说实在话,我们世间许多哲学家、宗教家、科学家都还没有能够达到。世间人讲宇宙本体,各人说各人的一套,听起来都满有道理,其实都不能叫大家心服口服,可见得他并没真正证得一切智,换句话说,并没有真正将宇宙万有的本体认识清楚,他是在那里推断、摸索、猜测。「道种智」就是知道宇宙的现象与起源。太空、星球怎么产生的,从哪里来的,世间一切万物,动物、植物、矿物,什么原因而有的,怎样形成的,这种智慧在佛经里面叫做「道种智」。「种」是宇宙森罗万象,种种的现象,「道」就是道理,这些种种万象什么道理而有的,什么样的过程而产生的,将来的结局又怎样,把这些东西统统搞明白,这个智慧叫做「道种智」。第三种叫「一切种智」,这是最究竟、最圆满的智慧,通常我们称如来才能够有这样高的智慧。智慧是体,起作用就叫做觉。「觉」是觉悟,对於宇宙万有的一切彻底明了而不迷惑,这叫觉悟。觉悟里面有「自觉」,有「觉他」,有「觉行圆满」。觉是用,智是体。这是「能觉」,这是「佛」的意思。

既然有「能觉」,有能知能觉,「能」一定有个对象,对象就是「法」。我们今天讲「宇宙万有」,在佛法里面讲就是「心、境、事、理」等一切森罗万象的总代名词,就叫「法」。所以说,佛法无边。宇宙间一切事理森罗万象没有边际、无有穷尽,因此我们的智慧德能也是无有穷尽,佛法无边是这个意思。但是佛法毕竟不同於哲学,为什么?凡是哲学都是相对的,就是有能有所。佛法之殊胜,没有能所。佛法,能所是一不是二,这也是我们一般想研究佛法最难理解的。佛法里面没有相对的,没有对立的,就是「能所不二」,这是我们要把佛法的基本概念认识清楚。

搞清楚之后,我们就谈佛教。「佛教」是什么?今天提到佛教,大家概念上都认为这是个宗教。这是很大的误会!诸位同修一定要晓得,凡是宗教可以说都是迷信的。的确,现代的佛教变质了,变成了宗教。但是释迦牟尼佛当年的佛教不是宗教,释迦牟尼佛的佛教传到中国的时候也不是宗教,它是教育!释迦牟尼佛的教育就跟中国儒家孔子的教育一样。我们把释迦牟尼佛最伟大的教育变成宗教,这是很不幸的一桩事情。我们学佛总得要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我们不能够迷信。佛教这个教育,就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

今天佛教在这个世间,在中国、在外国,我们非常明显的看出它有四种不同的型态。第一种,传统的佛教,佛陀的教育,这个已经非常少见。第二种,变成学术,像日本有许多佛教大学把佛教的经典当作一门世间学术来研究,把它变成世间的一种学术,变成哲学,这也不是真正的佛陀教育。第三种,变成宗教,在现代社会非常的普遍。第四种,这在最近几年非常盛行,说老实话连宗教都不够格,佛法变成邪教、外道。诸位如果稍微冷静仔细去观察,你就能觉察到,我们这个社会上打著佛教的旗号,实际上是外道、是邪教,非常多。这种情形正如同佛在《楞严经》所说的,「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现在我们看出来了,释迦牟尼佛讲的话一点都没错。在现前的社会,外道的佛教、邪门的佛教特别兴盛,信徒还特别多,真正是可怜。这是我们眼前所看到佛教四种不同的型态,我们要把它辨别清楚。

其次,佛教既然是佛陀的教育,它教育的目的何在?这是我们要明了的。经上有一句术语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在一切经论里面你都会常常看见,这句话就是佛陀教育的宗旨与目标,这句话翻成中国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可见得佛法所求,就是求「无上正等正觉」。这里面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正觉」,觉是觉悟,正而不邪的觉悟。譬如世间的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他们也觉悟,不能说他们不觉,虽觉不正。也许我们听了这句话不服气,「只有你佛教是正,别人都不正」?佛教讲邪正有一个标准,如果我们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就心服口服了。这个标准是什么?「觉」里面一定要断烦恼,如果烦恼没有断,这个觉就不叫做「正觉」,正觉里面决定没有烦恼,佛教是用这个做标准。譬如我们一般人虽然觉了,像《金刚经》上,他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有执著,他有分别,他贪瞋痴慢没有断,贪瞋痴慢减少一点可以,你没断。必须贪瞋痴慢统统断尽,我执真正破掉,这才算是「正觉」,它的标准是这么订法。虽然见思烦恼断尽,他还有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没断,他只能算是正觉,不能算是正等正觉。「正觉」好比佛教的小学,「正等正觉」是佛教的中学。

再往上提升一级就是菩萨。「等」是等於佛,他还不是佛,「正等正觉」。这个地位,当然见思烦恼断尽,尘沙、无明也得要破几分,才能算是正等正觉。到最高的就成佛,好像是大学毕业了,「无上正等正觉」,没有比这个更高的,他这个智慧、德能已经到极峰,到顶处,这是智慧、福德、能力达到圆满的境界,这叫「成佛」,换句话说,就是觉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证得究竟圆满的大智慧,这是佛陀教育所追求的。所以佛陀教育是智慧的教育,是究竟圆满智觉的教育,我们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

因此,佛教教学的方针在彻底破除迷信,启发正智,能令一切众生明辨宇宙人生,哪是真的、哪是虚妄的、哪是正、哪是邪,乃至是非、善恶、利害他都能辨别得清楚,这是真正的智慧。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的人生宇宙观,像《无量寿经》佛所说的「惠以真实之利」,圆满大乘,解决众生一切苦难,使我们真正能够得到真善美慧、永恒幸福的教育目标。佛教哪里有迷信!如果把它变成宗教,说老实话,这个世间人不信宗教没什么奇怪,人家问你「信什么宗教?」「我不信宗教」,自己还觉得挺高尚的,高人一等。如果佛教是教育,说「我没有受过教育」,这个话很难启齿,说不出来,说得难为情。所以,佛教可以说是宇宙之中最圆满的教育。

它的教学纲领我们也要知道,抓到纲领,修学就容易。大乘佛法可以说是以「三皈」、「四弘」、「六度」为教学最高的指导原则、纲领。「三皈」,我们一定要了解它真正的意思。学佛的同修很多,我相信很多人都受过「三皈依」,可是你们只受形式的三皈依,你有没有皈?有没有依?我这一问,问题都出来了。「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你回头了没有?虽然发愿求一位法师给你做一个仪式,三皈了,实在讲,你也没有回头,你还是没有依靠,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所以,三皈真正的意思一定要懂。

三皈依是「皈依三宝」,三宝是「佛、法、僧」,这是我们的皈依处。「佛」是什么?「佛」不是佛像,「法」也不是经典,「僧」也不是出家人,你要是依靠这些,靠不住,古人讲「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这怎能靠得住!三宝是「自性三宝」,这才是你自己真正的皈依处。「皈依佛」,佛是「觉」,觉而不迷。

我们从一切迷惑颠倒回过头来,依自性觉。我从早到晚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现代的话说,我处事待人接物念念不迷惑,这就叫做「皈依佛」。我们现在处事待人接物迷不迷?你还迷,那你就是没有做到皈依佛这一条。「皈依法」,法是「正」,正知正见,《法华经》上所讲的「入佛知见」,这是自性正。我们从一切邪恶回过头来,依自性正。简单的说,我们的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要正大光明,不自欺、不欺人,就是皈依正。「皈依僧」,僧是「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我们从一切染污回过头来,依自性清净,这叫皈依僧。「僧」,还有一个重要的意思是「和合」,拿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团结,它有六个条件,就是六和合。我们今天能不能跟人家和合?能不能跟别人相处?这个环境我不能相处,那个人我不愿意跟他在一起,你皈依僧就没有了。

简单的说,皈依佛是觉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净而不染,这是佛教修学的三大纲领。你们学佛,你们修行,修的什么?我们修觉正净,我们能够很清楚明白的告诉人家。所以显密诸宗,无量的法门,佛家常讲,「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又说「法门平等,无二无别」,种种宗派法门是修行的手段不相同,方法不一样,统统修的是觉正净;如果离开觉正净,就不是佛法。佛法一入门,就要把这个重要的修行纲领传授给你,希望你在念念之中要念觉正净,这叫皈依三宝。如果连这个意思都不明了,三皈就白受了,冤枉受了。

再说到「住持三宝」,佛像、经典、出家人,这是住持三宝。住持三宝有没有用处?有很大的用处。什么用处?用它来提醒我们的自性三宝。如果没有住持三宝,我们会把自性三宝忘掉。因此我们学佛的人要供佛像,一看到佛像就提醒我们自性觉,一看到经典就提醒我们自性正,一看到出家人就提醒我们自性清净,这个功德就很大。我们不要去注意这个出家人是好出家人,还是坏出家人,他是守戒的,还是破戒的,说老实话,这些与我们根本不相关,他持戒也好,犯戒也好,与我们不相干,我们只要一见到这个形相,立刻想到我的自性清净不清净?这个功德就很大了。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才晓得你修的是什么。

大乘佛法一定是建立在「大菩提心」的基础上,大菩提心又是什么?普通常讲的,「四弘誓愿」就是大菩提心。第一个是「众生无边誓愿度」,你发过这个愿没有?你说「我发了」,我不相信你发,为什么?你看到这个众生也不想度他,那个众生你还讨厌他,你这个愿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这个愿是骗佛菩萨的,是骗自己的,你并没有发。如果你真正发了,你对於一切众生绝不嫌弃。这些地方要认真的去检点、去反省,我有没有做到?「烦恼无尽誓愿断」,我有没有断烦恼?我天天不断的还生烦恼,没学佛的时候烦恼还少,愈学佛烦恼愈多,你与四弘誓愿完全相违背,大错特错!「法门无量誓愿学」,学到今天一样也没学好,后头的「佛道无上誓愿成」更不必提了,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

「四弘誓愿」就是大菩提心,四弘誓愿的目的就在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了要度众生,所以自己断烦恼,断烦恼就是修养品德,学法门就是求学问,必须品学兼优才能帮助众生,才能度得了众生。如果你的品德、学问都不够,众生怎么愿意接受?所以这两愿就是一定要提升自己品德的修养、学术的成就,这才能满我们第一大愿,普度众生的大愿。为什么要成佛?成佛就是要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这才真正能达到普度。如果你的德学没有达到究竟圆满,换句话说,跟你一般高的你度不了他,比你高的你也度不了他。等觉菩萨不能够度等觉菩萨,他一定要发愿成佛,为什么?成了佛才可以度等觉菩萨,他这个愿才满。自己纵然到等觉菩萨了,九法界众生你都有能力去度他,可是跟你一样的等觉菩萨你度不了,所以这样才发愿要成佛。我们这次讲座就是要讲怎样成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就是讲怎样成佛。所以一定要发愿,一定要懂得修行的纲领:觉正净。

我今天在此地跟诸位讲这一段,就是给诸位每个人都授了三皈依,你们明白三皈真正的意义,你能终生信受奉行,你是一个真正的佛弟子。如果违背三皈,这不是佛弟子,因为你走的路跟诸佛菩萨的路不相同,方向不同、目标不同,这个不是佛弟子。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做人?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处世?佛告诉我们,菩萨有六个守则,有六条纲领,这就叫「六度」。第一是「布施」,布施真正意思就是放下。你能够放下,你就自在;你放不下,你就有无尽的烦恼。把你的忧虑、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就自在了,这是真正的布施。布施到极处,把生死也放下,生死一放下,没有生死了。今天为什么有生死?你执著生死,你分别生死,所以你有生死。如果我们真正把生死、六道轮回统统布施掉,生死轮回就没有了,问题是你肯不肯把它放下,这些都是真实话。所以讲,「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是不是一切都不要了?不是的,如果这样看经论,你就错解意思。放下是心里放下!「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释迦牟尼佛在世,他也穿衣吃饭,他每天也有正常的工作,一天也没有休息过,辛辛苦苦到处教学,真正尽到老师的职责,他做到了。放下是从心里放下,心地清净光明一尘不染,而对於社会上我应该做的事情、我本分之内的事情,我会做得尽善尽美。

《华严经》到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是将大乘佛法的修学以五十三个人,加上善财童子,把它做出一个样子来给我们看,表演给我们看。这些菩萨统统修的是大乘佛法,不但修大乘佛法,是修大乘里面最殊胜的佛法「普贤行法」。你去看看这些人,五十三位菩萨里面,出家的有五个人,其余统统在家的,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可见得佛法是生活的教育,没有脱离生活、没有脱离现实、没有脱离社会,他跟大家不一样的就是他觉而不迷。世间人天天也干这些事情,迷而不觉;佛菩萨每天也做这个事情,是觉而不迷,他心里没有分别、执著、妄想。所以,放下是讲从心地放下,这才能真正做到理事无碍、理事不二。这是布施。

第二是「持戒」,简单的讲,就是守法。今天的台湾,大家守法的观念太差,所以社会秩序乱了。外国好的国家,老百姓都有守法的观念,这是人家成功的地方。我记得第一次到美国的时候,遇到一个美国人,他给我说了一个笑话,通过翻译他告诉我。他说:现在美国人承认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就是中国人,一个人跟一个人比,中国人世界第一,但是两个人两个人比,犹太人第一,三个人三个人比,日本人第一。他说这个话对我们是讽刺。他最后就问了一句,「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不团结?」中国人一个一个比是世界第一,就是不团结,日本人团结,他提出这个话来问我。我听了之后笑笑,因为美国是基督教的社会,我也请那个翻译告诉他,我说「这是上帝的安排」,他翻译过去了。他听了一下就奇怪,两个眼睛瞪著我,「为什么?」我再叫那个翻译告诉他,我说:「中国人要是团结了,这世界上还有你吃饭的地方?」他听著就笑起来了。他对付我,我也能对付他。这虽然是个笑话,对我们是个很深的启示。

我们今天这个社会,小小一不如意,马上要走上街头抗议,我们的社会秩序就乱了。日本人有没有抗议?有。日本人的工人对这个公司老板不满意,提出抗议,但是他不罢工,这一点厉害,他头上扎一个白头巾就是抗议。全工厂的每个工人都包著白头巾,他一样工作,这就是对老板提出抗议。日本人能够顾大体,自己虽然不满,对於国家、社会、大众的利益,他决定不放弃,的确世界第一,我们不能不佩服。日本人没有走向街头的,抗议是常常有的,我们见到头上扎著白头巾,这个代表他的不满。不像美国人,美国人一不满马上罢工,生产立刻停顿。日本人怎么样不满,他的工作照样进行,所以他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这么来的,工人不罢工。现在美国人派很多人到日本考察,为什么日本人不罢工?他们要去考察这个原因。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日本人真正承受我们中国固有的文化。

最近我到大陆故宫走了一趟,很有感受。清朝从开国到灭亡差不多将近三百年,一个国家能维持三百年决定不是容易事情。我别的没有看到,我看到它的建筑,故宫里面三个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个殿的名字都叫「和」;儒家讲「和为贵」,它能够承受三百年就是上下和睦,靠这个。日本叫大和民族,他们对「和」非常重视,值得我们警觉,这叫真正持戒守法,持戒就是守法。

我们今天学佛,尤其学大乘佛法,不要死在戒里头,不要斤斤去计较,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国家法律置之於不顾,这样你五戒守得再好,经上讲「五戒得人身」,我跟你讲,五戒得不到人身,为什么?你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国家民族,不顾社会大众,你来生还能得到人道?我不相信,你要去问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也不相信,你们把戒律错解了意思。佛法,四弘誓愿的精神,第一条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为了普度众生,「度」就是服务的意思,为一切众生服务。对於一切众生都不顾,还谈什么服务?什么都谈不上了。所以戒律是守法。

第三是「忍辱」。人与人相处总有些意见不合,彼此要能相容才能和睦相处。如果小小的事情都不能忍让,不要说你在佛法上不能成就,世间法上也不能成就。《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切法得成於忍」,自然的灾害我们要能忍受,人为的侮辱我们要能忍受,修行更要忍受。求学问是长时间的事情,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功的,所以要有耐心,要有恒心,努力去学习。忍辱是修学成功失败的关键,能忍的人决定有成就,不能忍的人谈不上成就。

第四、「精进」,精进是求进步,儒家讲「日新又新」,佛法讲精进。如果说学佛是开倒车,学佛是不合时代,学佛是落伍,这是完全对於佛教产生误会,没有真正的理解。真正理解明白了,佛教是求进步的,天天在求进步,它不落伍,它不后退。真正学佛的同修,佛法讲智慧,最高的智慧、究竟圆满的智慧决定不能忽略现代,现代人的思想、想法、看法、做法决定不可以忽略,如果你忽略了,佛陀教育在这个时代就没有办法推行。你一切都要了解,然后你以善巧方便来诱导他、教化他,使他趋向一条光明的道路,使他真正能够得到圆满的幸福,这叫做精进。精进不是说我每天念十万声佛号,每天拜一万拜,那种精进,说个不客气的话,还是你自私自利的精进,你没有能够把整个社会、一切众生容纳在你的境界当中。无怪乎一般人看到佛法消极,看到佛法悲观,一听说你学佛了,「那个人学佛,赶紧走,那不是个好人」。使人产生这么大的误会,这是我们自己要负起责任,我们自己对於佛法没搞清楚。

第五、「禅定」。六祖大师说得简单明了,是根据《金刚经》上所说的,禅定的意思,「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叫禅定,绝对不是盘腿面壁叫修定,不是的。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鬻香长者修禅定在哪里修?市场上修,哪里热闹到哪里去修。他绝对不是到热闹场当中去打坐,不是的,他是去逛街,去看热闹,那叫修禅定。他去逛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他的智慧,看了之后怎么样?他如如不动,这就是他的定功。不像我们走在街道上一看,这个想要,那个想买,心就动了。人家看了,不起心、不动念,他如如不动,这是禅定的功夫。所以他那个逛街就是真正的用功,定慧等学,这是真正的佛法,这是高级的佛法。小乘佛法为什么禁止你去唱歌跳舞?那是什么?你是小学生,你的心不定,你遇到这个境界,心就被人牵跑,你不够资格学,所以关起门来叫你这样不准做,那样不准做。如果大乘菩萨,开放,你看释迦牟尼佛讲经,天女散花,天女又唱歌又跳舞。你去看看敦煌的壁画就能看到,佛坐在那里讲经,许多比丘在听经,空中的天女又散花、又唱歌、又奏音乐,那是什么?讲的、听的人都不动心,福慧增长,天人赞叹,天人供养,这是真正的禅定,这正是佛陀教育精神之所在。所以,他这个禅定有体有用。如果盘腿面壁是禅定,那一入定什么作用也没有了,什么事都不能办。佛法这个禅定是应用在生活上,处事待人接物保持你的冷静,你的事情才能处理得适当,才能做得好,这叫禅定。绝对不被外面境界诱惑,这就是「外不著相」,内里面决定不起贪瞋痴慢,这叫「内不动心」,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六祖大师讲这个禅定就是发挥《金刚经》上这两句话,这是佛法讲的真正的禅定。

第六、「般若」,是智慧。简单的说,我们生活处事待人接物要理智,不要用感情,理智就是般若,一用感情,什么毛病都出来了。

佛教给我们的菩萨六度,就是我们生活的纲领、守则。我这一生中处事待人生活依什么原则?就依这六条。讲得非常圆满,简单明了。我们真正了解它的意义,能够依教奉行,我们的生活怎么不幸福?怎么不美满?所以学佛不要学呆了,不要学成一个佛呆子,那就很可惜。学佛要开智慧,活活泼泼,叫社会上一看到,「你学佛的人这么快乐,你的快乐从哪里来的?」「我学佛来的」,好,大家都愿意学佛了。你学佛处处执著,学得呆头呆脑,人家一看到你学佛,佛不能学,大家都劝告他的亲戚朋友不要学佛,「你看看那个佛教徒可怜,呆头呆脑」,把人都吓倒了。你虽然没有过失,你已经把佛教的形象破坏,这就是你的罪过,你自己并不晓得。是不是有意破坏?不是有意的,虽不是有意的,但是这个罪过你还是要承当。有意,你的罪更重,无意,罪也不轻,这大家要晓得。

讲到修行,我要把「修行」两个字的意义告诉大家。「行」是行为,「修」是修正,我们的行为有了错误,把它修正过来,叫做修行。你想一想,修行对我们人生重不重要?哪个人不要修行?千万不要误会「修行人,那是出家人的事情,我们不是修行人,我们不要这个」,这对修行两个字的概念错了。一般人认为什么叫修行?每天拜佛叫修行,念经叫修行,每天敲木鱼叫修行,这个弄错了。

在佛法,行为太多了,佛把它归纳为三大类。「身」的行为,身体的动作、造作,我们的动作错误就是不合礼法,你就做错了;「口」是言语,你说错话了,必须要修正过来;「意」是你的思想、见解,你的思想、见解有错误,你也得把它修正过来。所以修行,简单的说,修正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有了过失随时随地要修正。我们每天念经,说个老实话,每天的课诵是自己的事情,我应该用什么方法来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行为,自己要明了。古人订的课诵本是他用的,换句话说,他有那个毛病,他用那个药治他的病,一治就好了。现在我们的病跟他不一样,拿他的药方来治病,愈治愈重,再治得不好就呜呼哀哉了,这是诸位必须要知道的。

佛法讲精进,永远在进步,不断的求新,不断的在求进步,这是佛法。佛法像一棵树一样,根本是一个,但是它的花叶年年在开,年年在往上长,不是永远不变的,不变是棵死树,它不是死的,它是活的。所以一部经,经是永远不变的,你看看经的解释,汉朝人所注解的,换句话说,这部经在汉朝这种讲法适合於当代的人,能够改正他的思想、改正他的见解、修正他的行为,他得到利益了。可是这部经到唐朝的时候,汉朝的注解不能用了,为什么?唐朝人的想法、看法、做法跟汉朝人不一样,於是经典还是那个经典,到唐朝有新的讲法,又能够治唐朝人的这些毛病,这是经典的高明不可思议。

所以经典有没有解释?没有,经典没有解释。经典有无量的解释,看什么时代,看对哪一类的人,讲解的就不一样,所以能令一切众生都能得到殊胜的利益,没有一个讲法。如果一个讲法,汉朝人注了,以后人再注它干什么?不需要了。所以我们看这个注解,汉朝、唐朝、元朝、明朝,一直看到清朝,你看每一个朝代的注解就能够体会到那一个朝代人的意识型态,他的思想、见解、行为有哪些错误,我们看药方,看这个方子就晓得他有些什么毛病。由此可知,注解就是经典的现代化。

所以一部经,每个朝代都有新的讲法,你们今天听我讲这个六度,大概在古人注解里头没有的,拿古人的注解给你们讲这些东西,对你们一点用处都没有,你们得不到利益,换句话说,对你们的见解、思想、行为毫无修正的功能。所以学佛不是学做古人,我们今天如果到外面去讲经,尤其到外国,我常常就感觉到很遗憾,有一些法师们到外国讲经,拿古人的注解去讲,照著讲,讲得没错,但是目的是什么?叫外国人要做中国人,不但做中国人,还是做中国古人,你说他怎么能接受?他不能接受。譬如《金刚经》、《大佛顶首楞严经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我们到外国来,到外国有外国的讲法,在中国有中国的讲法,古时候有古时候的讲法,今天有今天的讲法,二十一世纪有二十一世纪的讲法,要把经讲活了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

你教美国人学佛,学什么?美国的佛,教他做美国第一等智慧的人,他高兴,他很乐意接受,你叫他做中国人,叫他做中国的古人,他掉头就去了。我在美国接触不少外国人,我也很直率的告诉他,「佛教还没有到美国来」。美国也有很多很虔诚的佛教徒,他听了我这个话就眼睛瞪得很大看我,「怎么回事情?」我就跟他说,「你看你们现在美国供的佛像,哪一尊佛菩萨像是你们美国人的面孔?」你看中国佛像的造型就像中国人,日本的佛像一看就是日本人,泰国的佛像一看就是泰国人,我说「你们美国的佛像有哪一尊像美国人?」统统供的是中国佛像、日本佛像、泰国佛像,所以我就说佛教还没有到美国来。

佛没有一定的身相,《楞严经》上说得很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是随类化身,所以佛要度美国人一定要现美国人的身相,他才欢喜,才容易接受。我跟他们说这些话的用意也很深,提醒美国人应该要警觉,不要迷信、盲从,不要被别人欺骗了。所以这个是智慧,这是真正懂得什么叫做修行,我们应当要知道。

说了这么许多都是说的原则纲领,佛教有没有课程标准?它既然是教育,寺院在从前就是学校,一方面是培养佛陀教育的师资,另一方面是教化一般的大众。所以从前的寺院是学校,不是庙宇,现在把寺弄成庙搞在一起,真正是冤枉。佛教的机构称为「寺」,诸位一定要懂得中国历史,为什么称作寺?「寺」是汉朝政府办公机构的名称,它不是庙。在汉朝的制度,君权跟相权分得很清楚。直接属於皇帝的机构,我们现在讲一级单位,皇帝指挥的,直接属於皇帝的机关都叫做「寺」,直接属於宰相办事的一级机关就叫做「部」。我们现在行政院底下的一级机关还是称「部」,但是总统府一级机关不叫做寺,现在改成「局」,在从前叫寺,寺的长官叫「卿」。皇帝底下的一级单位一共有九个,九个寺,所以九卿,卿是寺的长官,一级单位的长官。宰相底下称部,部的长官那个时候不叫部长,叫「尚书」,尚书就是部长,「侍郎」就是现在的次长,他有左右侍郎,相当於现在的政务次长、常务次长,所以要知道「寺」这个名称的来源。

佛教这个寺,是直接属於皇帝的。佛教最初到中国是汉明帝派特使到西域迎请过来的,请到中国来了,我们把他当作国宾看待,当时来到中国住在「鸿胪寺」,鸿胪寺就是现代的外交部。因为汉朝的外交直接归皇帝管,宰相不能管外交,鸿胪寺相当於现代的外交部,鸿胪寺卿就是外交部长,由外交部来接待。到以后跟中国朝野谈得非常融洽,中国人想把他留住,不让他走。不让他走,他总是客人,总不能霸占外交部,这不可以的,外交部招待外宾是临时的,不是永久的,这才又想了一个方法,另外再增设一个寺,这个寺叫「白马寺」。那个时候的首都在洛阳,洛阳白马寺是佛教第一座寺,也称寺,跟皇帝底下办事机构的地位是平等的。取名「白马」是中国人厚道,那个时候的经书、佛像是白马从西域背过来的,为了不忘白马驮经的功劳,这座寺的名称就叫白马寺。

这座寺成立之后,干些什么事情?诸位要是听了我上面的讲演,你就会明了,它是佛陀教育部。於是中国就变成两个教育部,皇帝底下有个教育部,佛陀教育;宰相底下有个教育部,孔孟教育,这是从汉朝订下来的,以儒家的思想来开科取士培养国家的人才。所以,中国就有两个教育部。佛陀教育,拿现代话来说,类似社会教育,佛陀教育是社会教育,这个教育由於皇帝的提倡,能够推行到全国,於是佛陀教育对中国人的影响就非常的深远。当时这个机构主要的工作是翻译经典、讲解佛经,纯粹是做教育工作,就像现在的国立编译馆、佛学研究所,就是这种性质。

现在我们看看这个寺,变成庙了,怎么变成庙?天天给死人念经,活人不教了,教死人去了,这是颠倒。从前寺院是教活人的,与死人不相干,这个诸位要知道。超度的事情,超度的起源究竟从哪来的?什么时候有的?中国古时候的佛教没有。道安法师讲:起源可能是在唐朝中叶的安史之乱,唐明皇的时代,安禄山造反,搞得天下蹂躏不堪,幸亏当时有位大将郭子仪把这个乱事平定了。平定之后,国家在每个重要的战场都建立一座寺庙来追悼死难的军民,这个寺统统叫做「开元寺」,开元年间建的。开元寺建造的意义,就是超度安史之乱死难的军民,他说可能从这个地方开始的。国家追悼阵亡将士,老百姓家里就上行下效,有老人过世,也请法师来念经超度一下,可能是这个,在当时这是附带的,很难得有这么一回事情。现在喧宾夺主,把这个变成正事,佛教的研究教学没有了,现在的寺变成道道地地的庙。

佛教有课程标准,这个课程标准就是「三藏经典」,「经藏」是讲定学,「律藏」是讲戒学,「论藏」是讲慧学。三藏的目的就是修行的标准,以经论,就是以定学、慧学来修正我们的思想见解,以戒律(戒学)修正我们身口的行为。三藏经典就是我们修正身语意三业行为的准则,因此这个教科书不同於世间的教科书,这里面古德把它分判为「大乘、小乘」,天台把它分为「藏、通、别、圆」,贤首家把它分做「小、始、终、顿、圆」五教,都给后人做了一个榜样,做了一个好的模范。这些历史的渊源我们要明了,晓得经律论三藏是活活泼泼的,它过去确实有它的时代性,三藏经典的解释,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讲解的方法,所以它才能够利益一切众生。

戒律到中国来之后,因为戒律是戒条,不像经典,经典是讲理论,是讲思想,戒律是一条一条,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印度人的生活习惯跟中国人不相同,衣食住行都不一样,所以印度这些戒条我们拿来不适用,但是戒律的精神我们要了解。所以中国的古大德就把戒律现代化,也就是把这些条文像法律一样加以修正,修正是什么?我们中国化,我们中国人可以能够适应,中国人可以能够接受的,这就是清规。诸位要晓得,当年「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清规就是戒律的中国化、戒律的唐朝化,这个大家能够接受了。从唐朝把戒律完全变成中国化、变成现代化,中国人做起来很方便,各个人都欢喜,都能够依教奉行。

唐朝到清朝,历代都有修正,它不修正就讲不通、行不通了。譬如现在国家的宪法过个几年还要修宪一次,不修就不能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所以法律过一个时候要修正,宪法过一个时候也要修正,戒律过一个时期还是要修正,不修正就行不通,诸位要懂得这个道理,你不能学佛学死了。戒律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个精神永远不变,但是条文要随时修正才能适合现代人的生活,适合现代人的思想,才能够做得到。

可是现代没有大的律师出现,为什么?诸位要晓得,从唐到清,中国都是农业社会,都是君主制度。从清到民国,可以说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从农业变成工业,变成今天的太空时代,从君主变成民主,所以戒律清规在今天来说是要大幅度的修正。这个事情要仰赖真正有修有学有大智慧的律师,来重新为我们修正一套适合现代人修学的戒律。现代可说是没有戒律,我们读的戒律是几千年前人家的戒律,这个我们学起来很困难,不做又不行,做了又不合适,不晓得怎么办,这是我们今天非常苦恼的一桩事情,这桩事情比经论的修正还要困难,这是诸位一定要明了的。

今天是第一天,给诸位一些新的观念与看法,才认识佛教的伟大,佛教确实值得我们终生学习奉行,确实能给我们带来像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真正幸福美满的人生统统在佛陀教育里面。如果我们不明了,错解了,盲目的来学佛,这是迷信,我们这一生决定得不到快乐幸福,这一点希望同修们要特别的注意。

今天我们的时间到了,明天我们要继续跟诸位探讨「认识净土」。因为我们这次是以净土为主,今天我们是谈「认识佛教」,明天我们要谈「认识净土」,后天我们跟诸位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教给我们如何念佛,如何在这一生当中将净土法门修到成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