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研习报告(第七集)
发布时间:2024-09-22 04:06:02作者:大众学佛网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研习报告 (第七卷) 1992/10 美国圣荷西 档名:05-05-07
请掀开讲义:
经【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前面大势至菩萨将修学的方法以及修学的效果,都给我们说出来了。今天则要把这个法门的名称教给我们。诸位看小注:初二句是比喻,后两句把这个法门的名称说出来了,香光庄严。
【身近佛身,心开佛心,如染香人。】
人身体没有香气,现在是比过去方便太多了,现在香水、涂香、末香比古时候进步很多。古时候衣服要薰香,现在人都没有见过,用香料在衣服上薰,就像烘干一样,薰久了衣服就有香气,好比「染香人」。佛法在经论里面常说的「五种法身香」,叫「五分法身」,这是大小乘经论里头常常看到的。哪五种?就是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这五种叫五分法身香。
「身近佛身」,怎样接近佛身?诸位要晓得,绝对不是天天跟佛在一起,那叫近佛身,也不尽然。佛的言语、造作,把它记录下来就叫做戒律;换句话说,戒律就是佛的一言一行。佛的言行可以做我们世间人的榜样,可以做为世间言行的标准,这称之为戒律。佛是不是很持戒律?佛观念当中没有戒律,他所作所为就是这个样子,而是我们言行犯的过错太多了。人家从清净心里面流露出来的言行决定没有过失,我们以他的行为做榜样,修正我们自己一切行为上的过失,这叫持戒,叫守戒。也就是照著这个标准来学习,是这个意思,这叫真正亲近佛身。
「心开佛心」。佛的心跟我们的心不一样,这个诸位要记住,如果讲真心、讲本心是一样的,佛心跟众生心无二无别。现在为什么不一样?一个在迷,一个在悟。佛是完全觉悟,一丝毫的迷惑都没有。觉悟的相是定,迷的相是动。我们凡夫心是动的,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念头在起伏,这叫心动,动的心是迷。所以佛经上常讲「无明」,无明就是动相,明就是清净相,就不动了。
心要做到不动,这就叫定,就是没有妄念。心在不动的时候,它的作用就是真正的智慧,真实的智慧。我们凡夫这个心是动的,心动有没有智慧?也有。那叫小智慧,不是大智慧,也不是真的智慧。这是佛在经论上常讲,凡夫这个聪明智慧叫「世智辩聪」,就是世间的聪明才智,不是真智慧。为什么说不是真智慧?因为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并不了解。许多事情他想错了,他看错了,为什么?他用思惟、用想像、用推理,都没有见到真正的事实,错误决定不能避免。
定心像一面镜子一样,它没有分别、没有动摇,这面镜子照在外面就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定心见到的是事实的真相,哪里会有错误?不但眼前事实真相他见到,他能见到过去也能见到未来。也许我们就奇怪,怎么会见到过去未来?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没有来,他怎么会见到?诸位要知道,凡是有过去、现在、未来,是我们生灭心里面的现象。我们一个念头起,一个念头灭,已经灭了是过去的,现在起来的是现在,还没有起来,底下一个念头是未来。因为你有生灭心,三世的现象显露出来了。
假如你的心没有念头,换句话说,根本就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存在,不存在。所以三世十方,「三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十方」,我们讲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是一个整体,因为你有分别、有执著,所以才产生这个现象。这个现象不是真实的,佛在《唯识论》里面说明这个现象的事实。他说这种现象是「不相应行法」,不能说没有这个事,事是有,究竟这个事真相如何,叫不相应行法。这是佛学的名词,要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一般人抽象的概念,「不相应行法」现在人称之为抽象的概念。不是有一个实体的东西真正存在,是个抽象概念。
佛这样给我们解释,现在科学发达的确给我们证明了,时间确实是「不定法」。在我们这个地方,现在是八点钟,在台湾台北这个时候是十二点,中午十二点,时间真的不是一个定法。离开地球到太空,时间就没有了。佛在三千年前把这个事实的真相告诉我们,完全是从生灭心里面建立的一个观念,它不是事实。所以觉悟心当中,他能够了解事实真相,这就是真正的定与慧。戒、定、慧是佛学教学的纲领,也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四十九年讲经说法的核心,这就是「佛心」。所以,我们有定有慧就是「心开佛心」。我们的言语、动作都能与戒经相应,那就是「身近佛身」。这就是「如染香人」,意思是在此地。
【谓以如来法身香光,庄严自心本觉如来。】
这两句话很重要。学佛决定没有迷信,我们是以佛做为我们的典型,做为我们的一个模样,我们要学得跟他一模一样,那你就叫成佛了,这个要知道。佛的样子在哪里?不是我们画的这个佛像,也不是塑造的佛像。佛的样子在经典之中,你要细细的去读,要细细的去领悟,然后把这些道理变成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的思想见解行为,这个叫学佛。佛给我们说得太多太多了,我们是不是全部都要学?没有必要。何况佛所说的一切法,因人、因时、因地不同,所讲的是无量无边,会学的人抓住它的纲领,掌握到它的中心,也就是讲原理原则掌握到了,我们的思想见解、一切言行自自然然与佛就相应。
我们中国的古来这些高僧大德们,非常懂得教学的原理。中文翻译的经典不算少,我们现在在《大藏经》里面都有看到的。但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所学习的经典实在讲不多,一般算起来,就是最常选出来修学的还不到五十部。这就是极少数的这些经典足以代表整个的佛法,这就是我们抓住了纲领。像我们在现前,我们只抓住一部《无量寿经》,一切经里面所说的理论原则,《无量寿经》上统统都有,真是一经通,一切经都通了。因为它原理原则是不变的,这非常契合於现在这个时代。
这个时代每个人生活非常的忙碌,不像从前农业社会,休闲的时间很多,忙碌的时间少,假期很长。从前农民,我们小的时候在大陆家乡过年,过年从哪一天过起?就是农历从腊八过起,这腊八是十二月初八。过到哪一天?过到二月二龙抬头。你仔细看这个假期多长!现在听到过年放三天假就不得了,这在从前人怎么想都想不到,过这么大的节气三天假,以前过一个半月、两个月,就差不多是将近两个月。所以假期长,休闲的时候多,大经大论他有时间涉猎;现在我们工作这么繁忙,怎么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去研读这些大经。所以在这个时代,《无量寿经》的分量就恰到好处,不算很短也不太长,而且内容的确包罗所有一切经论,这是《无量寿经》的特点。这就是要了解怎样以如来法身的香光庄严自己,这教我们要效法佛陀的心愿解行。
【华严云:菩提心香,能除贪恚痴等热恼,令其具足智慧清凉。】
我们一小段一小段来看。这是出自於《大方广佛华严经》,这是佛教里面最大的一部经典。经上说「菩提心香」,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悟。换句话说,觉了的心,那个心就香,迷了,心香气就没有了,迷住了,觉悟的有。哪些气味是不香的、不好的?「贪」,瞋,「恚」就是瞋恚,愚痴,底下还有「等」,等哪些?骄慢,贡高我慢,对於圣教怀疑,贪、瞋、痴、慢、疑,这五种以外的,所有一切错误的思想观念合起来叫「恶见」,就是错误的见解。菩提心香能对治这些心理上的毛病,这属於心理上的心病。
由此可知,菩提心才是最健康的心理。心健康,身就健康,身心健康,这个人自然长生不老。长生就是不死、不病、不老,确实可以做到。所以心理健康,我们一定要注意,要认真努力去学习。心要觉,不能迷。「令其具足智慧清凉」,智慧是样样通达明了,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凉是没有烦恼,心里面没有烦恼、没有牵挂、没有忧虑、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你说这多自在!这是真正的福报,享福,那才叫真正的享福。心地清净,一尘不染。
【菩提心香,一念功德,普薰法界。】
这是说菩提心体用的广大。真心本来是包含虚空法界的,这原本就是如此。现在为什么心量变得那么小?心量变小就是我们有分别、有执著。一念分别心,它里面就划界线,就障碍了。如果你心里头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个心里头没有障碍,没有障碍这个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大乘经上常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你的心有多大?包含了整个的虚空,比虚空还要大。心量有多大?十方无量无边恒沙世界都在你心量之中,没有离开心量之外。你就想这个心体、心量真正不可思议。我们今天心量变小,变小就是我执、法执,我执、法执就是分别执著。一念心起就分别执著,这个圈子很窄小。本来是无量无边的心量,现在变得这么小小的,你说这冤枉不冤枉?菩提心就是觉悟的心,没有分别执著,所以他「一念功德」,这一念是小,时间也短,它就能够遍虚空法界,「普薰法界」。
【菩提心香,若一发时,即令一切善根,永出三界。】
「三界」就是常讲的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从迷来的,从执著来的。你迷,你有执著,你就有六道轮回。如果哪一天我不迷了,我执著没有了,那个时候就是觅六道而不可得,哪还有轮回!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讲得很好,说「梦里明明有六趣」,六趣就是六道轮回,梦是什么?梦是迷惑颠倒才作梦。「觉后空空无大千」,醒过来了,不迷了,不迷大千世界找不著了,也没有了。
可见得佛法所说的,真正讲到关键核心就是迷悟。迷了叫凡夫,悟了叫佛菩萨,只换个名词,实际上没换,换个名词而已。为什么有佛、有菩萨?悟的程度有浅深不同,所以有佛、有菩萨、有阿罗汉,这都是觉悟的人。为什么有六道?六道是迷的浅深不相同,迷得浅的是天道,迷得最深的是地狱。六道是从迷的程度不同而现的现象。如果觉悟,真正觉悟了,「永出三界」,三界就是六道轮回,就是永嘉所说的「觉后空空无大千」,超越了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就是讲六道。
【清凉疏钞结成十香。】
十香不必一样一样解释,我只把这个名词念一念:
【第一发菩提心香,第二忍香,第三精进香,第四戒香,第五定香,第六慧香,第七解脱香,第八知见香。】
我刚才讲的五分法身,就是从第四到第八,这叫五分法身香。
【第九称法界香,第十忘能所香。】
给诸位同修说一个事实,这个香是真的,真有,决定不是假的。过去在大陆上(现在因为我去的时间少,接触也不多,不太了解),像虚云老和尚、像印光法师。虚老和尚,我们知道一年洗一次澡,一年理发一次。出家人头发都剃光,他老人家不剃,他一年只剃一次,所以他的头发很长,你们在照片上都看到的。一年剃一次头,洗一次澡,衣服也不常洗,你看那衣服领子后面,都好像很脏很脏的油腻,但是他身上有一股清香,那个味道很好闻,不会觉得闻得很难过的。那个香从哪来的?你念这段文就知道了。不但他身体有香气,他的衣服都有香气。当然他绝对没有薰香,这就说明这个香是真的,不是假的。笼统说一句,他那个香是菩提心香,这是事实。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这个身体三天不洗澡,身上气味就很难闻,我们的心香跑到哪里去了?被烦恼、妄想盖覆住了。虽有心香,透不出来,它有障碍,烦恼妄想是障碍。
每个人身体都有味道,一般人讲体臭。这个味道也能够看到一个人宿世今生的心性。我们世间人,那个算命看相的说,人有贵人,那个贵人跟普通的人真是不一样。不但相貌端正,他身体清香,这个有福。或是过去、或是今生修福修慧,他有香气。不但他身上有香气,衣服有香气,甚至於居住的房子都有香气。他并没有烧香,你进入他居住的环境,他环境都有幽香。像这些地方我们要知道,我们自己功夫究竟有没有进步,功夫得不得力,这些地方也能够勘验出几分。下面说:
【若能於嗅香时,起如是十种观照,则名入香光室者。】
我们这个法门叫「入香光室」,诸位要是看到有些寺院道场,就是修行的场所,它这个房子要叫香光室,或者叫香光庄严,我们知道它一定是念佛的。所以念佛的道场叫香光室,叫香光庄严。所谓「观照」,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提起警觉。香是对鼻根的,我们鼻闻到香就能够想到香光庄严,就能够想到这十种修学的原则。我们要发菩提心,我们要修忍辱,我们要修戒定慧,乃至於忘能忘所,能所双忘,你的心才真正清净。心净则土净,这是真正实实在在的在修净土。再看底下一句经文:
经【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大势至菩萨在此地为我们现身说法,前面所讲的教我们怎样修学,修学得什么样的好处。只是在理事上说,还不够亲切,最亲切的你拿出证据来,那这个就说得非常亲切了。这一段他把证据拿出来,以身作则,他本身就是个证据,「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本因,因也。无生,果也。次句,彻果该因。】
这个法门,我们在《弥陀经》、在《无量寿经》里面深深的了解它。这个法门修学与任何一个法门不相同,不相同在哪里?一般法门都是修因证果,换句话说,因果不同时,先有因,后有果。念佛这个法门是因果同时,因中有果,果中有因,所以叫「彻果该因」,这是不一样的地方。因为这一句佛号,不仅仅是阿弥陀佛果地上的德号,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证得的果号。我们今天用它来做因,以果做因,所以修因就是证果,因果同时,因果不二。这是与任何一个修学法门都不相同的,这是念佛人一定要认识清楚的。
【念佛心。】
著重在念佛的心。由此可知,不是著重在口念,著重在心念。口念要不要紧?口念也不能废掉,心口要相应,心口要一如,这是真正念佛。如果口里面念佛,心里面与佛讲的这些道理完全违背,不相应,这种念佛没用处,也就是古德所说的,你喊破喉咙也枉然,得不到效果。一定要口念,心行相应,所以著重在「念佛心」。这个地方讲的境界就高了。
【述己非用分别意识而念,乃六根都摄,一心不乱念也。】
他这个念佛心是有相当程度的标准,不是泛泛而说的。我们念佛,实在讲《楞严经》前面在经题上略略的跟诸位介绍过,这个经上所讲的境界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不是普通人的境界,二十五位菩萨都是圆教初住菩萨,换句话说,都已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叫法身大士,所以他们念佛跟我们念佛不一样。为什么?他们妄心没有了,真心显露了。我们今天完全用妄心,真心虽有,一丝毫都没有透露出来。所以他这里念佛,他的标准是「一心不乱」而念的,这是我们向往,但是现在不能做到。虽不能做到,要想方法去做到;你不想方法做到,你永远达不到这个境界,那我们这一生又要空过,太可惜。方法很多,经典里面有,古来祖师大德说的也多,但是如果将它归纳起来,最重要的一句叫「老实念」,这个很重要!
过去苏州灵岩山寺,墙壁上有一块石碑写的有几首偈子,那几首偈子也是教人念佛的方法,不晓得什么人写的,印光法师非常赞叹。他那个方法,我们要采用的话也挺好。他不要记数,他是观想莲花的色、香、光,根据《阿弥陀经》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四色莲花,「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他教人念佛,第一句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想青色莲花,青色的花香,颜色像这个;第二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想黄色的花;第三声想赤色的,就是红色的;第四声就是想白色的;第五声,又想前面第一个。就是这四种颜色轮流去观想,他用这个方法来「都摄六根」。换句话说,我们一面念佛,一面还在打妄想,麻烦在此地。如何教念佛不打妄想,念佛不打妄想就是都摄六根。念佛还打妄想,你这念佛功夫不够,你摄不了六根。所以他这个方法好,他也不要记数,不必记数,就是你一面念,一面心里观莲花。印光大师说,这个法门与经典所讲的相应。我们此地讲(前面说过)忆佛念佛,「念佛」是口里念佛的名号;想四色莲花的色香光,这是「忆」。单单忆想莲花,很好,这是一个好方法。
【入就是悟入。】
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成道证果,入就是有这个意思。
【有解悟、证悟之分。】
解悟是理明白了,没有怀疑了,但是没做到;换句话说,解悟还是不管用的。解悟确实帮助你断疑生信,虽然断疑生信,你的烦恼习气没有断。换句话说,这些东西还是障碍,障碍你清净、智慧,你现在心不能清净,智慧也透不出来,这是对现前的障碍,就是这一生当中的障碍。再往远去,障碍你往生成佛。由此可知,解悟是不够的,一定要证悟,要真真实实契入佛的境界。
【本经三渐次至十信位,解入也。】
《楞严经》,古人称为开智慧的《楞严经》。这个话说得不无道理,《楞严》里面讲宇宙人生的真相,讲修行的理论方法与次第,可以说比任何一部经典都讲得详细。《华严经》上只讲了五十二个位次,《楞严经》里面总共讲六十个位次,这就是说的比《华严》还要细。它这个位次怎么会多出来?它在十信位之前,有一个「三渐次」,这是其他经上没有的。三渐次,实在讲是修行的基础,好像我们读书读大学,三渐次是预备班,还没有上一年级,在一年级之前进修的去进这个预备班。其他经上是没有讲这个阶段。这个阶段要不要紧?很要紧。
三渐次,第一个是「修习」,修行的修,练习的习,实习的习,修习,这是第一个。它的目的是把烦恼习气的这些助缘,先把它除掉,先把这些恶缘断掉。譬如,举一个例子,《楞严经》里面说到,一个真正修行人一定要断五辛。五辛就是五荤菜。五荤菜包括什么?很多同修都知道,葱、蒜、荞头(荞头叫小蒜,我们台湾有的,那个叫荞头,跟蒜性质差不多的)、韭菜,这四种我们中国有,还有一种兴渠,我们中国没有。兴渠是印度梵音翻过来的,实际上就是现在美国的洋葱这一类。这五种东西,这也是蔬菜,蔬菜为什么不能吃它?这个蔬菜叫荤菜。诸位知道,这个「荤」不是肉,肉叫「腥」,荤腥。荤菜就是这五种叫荤菜,这个我们要搞清楚。吃肉叫吃荤的,那就大错,外行!荤是草字头,草头下面一个军队的军。「荤」,它是植物,它不是动物;动物叫「腥」,叫荤腥。《楞严》上跟我们讲得很明白,它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助缘,我们要远离它。佛说生吃它会刺激我们的生理,生吃容易动肝火,容易发脾气。换句话说,它能够帮助你引起你的瞋恚心,它有这个作用。熟吃,它是增长荷尔蒙容易引起性冲动,原因在此地,这是诸位同修统统要知道的。所以五荤菜要断,这是助缘,除掉恶业的助缘,目的在此地,它的性质不好。
可是有很多同修找我问到,这遇到过,他说:我们过去吃肉,现在叫我不吃肉要吃素。吃素的时候,这些东西等於是香料一样,配配佐料,都不需要,这个素菜一点味道都没有,这就吃不下去了。大家要知道,佛家的戒律条条戒律都有开缘,这叫开戒,不犯戒。你们知道葱蒜要吃到一定的分量才会产生作用,一盘菜里头切一点点配味道,绝对不起作用,这个可以。出家的寺院要用这个,会引起别人说闲话,所以干脆不要了,在家没有关系。这是我告诉诸位,不能过量。实在讲大蒜,我们一般人吃不下去,生吃你能吃得下去?辣得不得了。像山东人吃它就起作用,他吃大蒜瓣就跟吃花生米一样,一次他就吃一大碗,那个起作用。所以佛教戒,是戒那一种的,不是教你一盘菜以一两瓣蒜瓣配佐料的,那个不起作用。
正如同酒是大戒之理,酒本身没有罪过,杀盗淫妄这是罪过,这是性罪。酒叫遮罪。什么叫遮罪?是预防的。酒喝醉了,乱性。在美国晚上开车,听说明天晚上开车要小心,为什么?有很多酒喝醉了出车祸,害自害人。所以说,酒如果不喝醉没有过失,不会产生过失。你要明理,佛是很讲理的,佛不是不讲道理的。你们在家里做菜,菜里面放一点料酒,那个料酒会醉得了人吗?不会。所以料酒可以用,料酒不单是清酒,一般做料酒的清酒,好的酒都可以做料酒。但是洋酒不太行,我们中国有名的,像茅台这些好的酒都可以做料酒,取它这个香味,它不起作用。这些一般常识我们要懂,然后我们才真正知道怎样学佛。五荤菜这是决定不能够过量,做佐料来用决定不犯戒的。这是三渐次第一个,就是你要知道防御。我们自己有恶习气、有毛病,凡是能够助长、促长这个缘,我们统统要把它断掉,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
第二是「真修」。修行一定要认真,要用真实心来修,真实心修一定要持戒。《楞严经》里面给我们举的是「四重戒」,可见得它的的确确是抓住修学的总纲领。四重戒就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妄语里面不是小妄语,叫大妄语。什么叫大妄语?你没有证果,自己胡造谣言说「我已经成佛,我是什么菩萨再来的」,这就大妄语,这是绝对不许可的。现在我们常常听说,这是什么佛再来,那是什么菩萨再来。古时候有,古时候人家一说出来马上就走。
古时候真有,像永明延寿大师,他不是自己告诉人,是别人说出来的,他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身分一露他老人家就圆寂,这是真的。弥勒菩萨就是布袋和尚,这是出现在我们中国南宋时候,出现在浙江奉化,他是自己说出来的,自己是弥勒菩萨来的,说完他就往生,就走了,这是正确的。说了就要走,说了还不走这就有问题,说了不走就有问题了。这叫大妄语,这是我们要知道的。重戒里面,妄语是指这个大妄语。我们念佛的人没有得一心,说自己得一心不乱,这属於大妄语;自己没有证得,说自己证得,这是妄语。
第三是「增进」。你能够断恶的缘,能够真正发心修,不断求进步,这是以定慧的力量,把自己的烦恼、妄想、习气远远给它离开,这是修行的预备功夫。然后才入十信位,才能契入到十信位。纵然证得十信圆满,还是属於解位。为什么属於解位?你没有见性。没有见性,用现代的话来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没有亲自见到。初住以上,这是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见一分真性怎么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看到了,他所看到的真相跟诸佛菩萨看到的真相是一样的,这叫「证悟」。那个时候对於佛经上所讲的,完全肯定的相信。为什么?见到了,佛所说的我统统见到,我不是听说的,我是真的见到了。初住以上是实证。
【住、行、向、地、等、妙。】
这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他们这些人叫做:
【证入。有浅深地位不等。】
他一共有四十二个位次,这四十二个位次,在《华严》里面讲四十二位法身大士。为什么有四十二个位次?他证悟的境界浅深不相同。到妙觉,那是究竟圆满的证得,我们一般讲成佛,成佛就是究竟圆满的证得。等觉以下虽然证得,同样证得,但是不圆满不究竟。
【小圣悟生空,破人我执,亦是证入生忍也。】
这个地方讲「入无生忍」。无生忍包括大乘与小乘,这个范围讲得很广,不像有些经典里面讲得很窄狭,这个说得很广。不但初住以上是入无生忍,就是小乘四果阿罗汉、辟支佛也算他是入无生忍。他们悟入「生空」,换句话说,「法空」他没能悟入。「生空」他是证得,「法空」他能够理解,没有入。所以,对於「法空」他是解悟,对於「生空」他是证悟。所以他能够「破人我执」,能破我执,他不能破法执,但是也算是证入无生法忍。这个地方的无生法忍,标准是相当的宽。
【仁王经云。】
这是举一个例子,《仁王经》是般若部,它里面讲「无生法忍」,那标准很高,不像前面所说的。前面所讲的,连阿罗汉也算他证入了;如果用《仁王经》的标准,那就不行了。
【无生法忍菩萨,所谓远、不动、观慧。】
这个境界高了。「远」是远行地,就是七地菩萨;「不动」地是八地菩萨,「观慧」是九地菩萨。我这个地方小注都注出来了。换句话说,六地以前都没有能证得「无生法忍」,七地是下品无生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仁王经》上这个标准就相当高了。无生法忍再往上去叫「寂灭忍」,寂灭忍也有三品,下品是法云地的菩萨,就是十地菩萨;中品是等觉菩萨,上品就是佛。每部经上说的不一样,但是它确实有开合不同。
【谓以真正净念,除灭邪妄浊想。】
这是以真正的真实的净念,本经末后提醒我们修学最重要的念佛的纲领,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是真正的净念。除灭邪见、妄想,浊就是染污,我们心理的染污、精神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见解的染污,都叫做浊想。换句话说,我们有这些东西在,我们的念就不净。那你要问,什么叫真正净念?邪见、妄想、浊想统统没有了,那就是真正的净念。所以念佛,修学纲领不能不知道,必须要把握。
我们怎样用功?在念佛的时候,什么都不要想。但是我们很想什么都不想,偏偏要打妄想,怎么办?有些人告诉我,我不念佛的时候没有妄想,愈念妄想愈多。这是事实。实在讲,不是不念的时候没有妄想,不念的时候,你妄想这么多,你没有觉察到。当你一念佛的时候,你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妄想。绝对不是妄想是因为念佛而来的,那你就搞错了。平常你疏忽了没注意,现在一念佛就注意到了,发现了它,可见得妄想原来就这么多。
前面我们讲的,用四色莲花观想的方法能对治。我念阿弥陀佛,想青莲花青色青光;第二句阿弥陀佛,想黄色黄光,你能够这样想,其他的妄想没有了。把所有一切妄想,想一个东西,想哪一样?随诸位自己的愿。有人想佛的白毫,有人想佛的无见顶相,这个方法教你想莲花。总而言之,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都可以观想,你只要想一样东西,慢慢把它想成习惯。就是用一个念头,把其他所有一切杂念、妄念都打掉,这是一个手段,是一个方法。目的是要清净心现前,是要真正把这些邪见、妄想、浊想去掉,那才叫真正的功夫。
【内想不起,外境自寂。】
这是真实的功夫,里面没有妄想,外面这个境界就清净了。你看外面这个世界,看一切人、看一切事、看一切物,你会跟从前看法完全不相同。为什么不相同?以前观察这个世间确实是五浊恶世,现在看法,这个世界是清净世界。可见得外面境界确实是随心所转,心清净不但身清净,世界也清净。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证实,佛在大乘经上常说「一切法唯心所现,一切法唯识所变」,又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清净,一切法都净;心染污,一切法都污染了。心是一个主宰,心是枢纽,我们必须要认清楚。
【内外法空,一切无生。】
这是真实的无生法忍。这个境界必须是《仁王经》上的标准,才能够显现得出来,那就是七地以上的境界。
【得无生忍。又无生忍,亦名无灭忍、无住忍。】
《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由此可知,真正做到无住生心,也是七地以上的境界。最后一节,我们引用《华严经》上说的:
【华严云:无生忍者,不见有少法生,亦不见少法灭。】
这一段是《华严经》上的经文,说明无生法忍的现象,也就是我们常问:无生法忍是个什么样子?你什么时候能看到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法生,也没有一法灭,你就证得这个境界了。无生无灭,给诸位说,这才叫事实的真相。我们看到一切法有生有灭,那是个幻相,那个看法是看错了,看走了眼。一切法不生不灭,这个话很难懂,很不容易接受。为什么?我们眼前看的,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就是地球也有成住坏空,怎么说不生不灭是真相?实在说,我们很难接受佛这两句的开示。为什么难?不是我们眼前亲证的境界。
实在说,我们的心跟佛菩萨的心不一样,原因在此地。佛菩萨的心是定的,是不动的;我们的心是动的,一个念头接著一个念头,从来没有止住过。我们用的是生灭心,看到外面的境界相是生灭相;佛菩萨的心定下来,不动了,看到外面一切现象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真相,不动心是真心,真心见的是真实相;心里头有念头,会动的这叫妄心,妄心所见的相是妄相(虚妄相),道理在此地。如果我们想像这个道理,能相信、能接受,我们就修定。到我们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舍弃掉,我们的心也定下来了,再看看宇宙人生是不是像佛讲的不生不灭。假如真的看到不生不灭,那果然没错,我们也证明事实的真相确实是不生不灭。
所以佛法的好处,不是说佛说了就算数,佛从来不讲这个话的。佛说了,你们自己亲证了才算数。佛只是把他自己亲证的境界告诉我们,让我们自己明白这个理论,依这个理论做基础认真修学,早晚也有一天证到这个境界,亲见了,这才算数。所以大乘经上常说「佛不度众生」,就是这个道理。佛为什么不度?证入这个境界是你自己做到的,佛没有帮你忙。佛不过只是把这个事实真相说明,是你自己亲证的,这是自己度自己,不是佛度自己的。下面它的经文很长,我是节录的:
【无生,无来,离欲,无作,无愿。】
这几种说法,给它总结就是:
【空也。】
「空」是从理上说的,从本体上说的,所谓万法皆空。
【无灭,无尽,无去。】
这些讲法都是从事上讲的。事上是不空,事是有。事虽然是有,体是空的,这是佛跟我们讲出宇宙人生事实的真相,事有,体没有。这事从哪里来的?佛所讲的「万法因缘生」,缘生的。缘,用现在的话,就是许许多多的条件,产生这些现象。这现象绝对不是单纯几个条件所生的,是《华严经》上「无量因缘」,任何一法的兴起都是无量因缘,决不是那么单纯的。既是因缘所生,就没有自体;没有自体,自体是空。所以佛法讲「空」是从体上讲的,空不当作「无」讲,空是「有」,如果说无,无中不能生有,所以它这个空不当作无讲。为什么说空?因为我们六根接触不到,眼看不见,耳也听不见,鼻也闻不到,身体接触不到,心里也想不到,只好叫它做「空」。它是真有,真正存在,所以「有」;遇到缘的话,它会变现,会变现成万法,这叫「不空」。如果把这个事实真相搞清楚,我们生活就自在了。自在在哪里?我们用中。佛法讲中道,会用中,用中什么?既不偏於空体,也不偏於假相,那你的生活就得大自在,就真正快乐了。
儒家也懂,也知道,但是儒家讲的没有佛法这么透彻。儒家讲「中庸」,你看朱熹编的《四书》,我对於他老人家这一招,我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朱熹是宋朝人,他也是一个学佛的,在佛门里面真的下了不少功夫。他编《四书》,我没有证据不敢肯定,但是我常常想,他一定受了《华严》的启示。因为《四书》架构跟《华严经》非常相似,他这个灵感一定有地方来的。《华严经》最大的特色是有理论、有方法,还带表演。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表演,把理论方法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做出来给你看。所以《华严》在一切经是最圆满的一部大经。《四书》的架构也是如此。《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孟子》是表演。
《论语》是孔老夫子,记载孔老夫子的一生处事、待人、接物,孟子代表贤人,圣贤如何把《中庸》、《大学》的理论应用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妙不可言!都带表演的,这是它非常像《华严》,都懂得用中。《论语》里面孔老夫子一生为人、处事、待物,他都守著中庸之道。所谓「致中和」,又给我们说明「礼之用,和为贵」,唯独以中、以和,那他这个生活就自在,真正得到幸福美满。这种教学,为中国古代教育接纳成一个中心的理念。
我们到北京,你去看那个皇宫,皇宫里面三个最主要的建筑物,这三个大殿,太和、中和、保和。才知道古时候帝王以什么来治天下?和。什么时候不和,他就要亡国;什么时候能和,他的国家是最强盛的,真正能「致中和」就强盛。所以家和万事兴,一个国家上下能够和睦,这个国家怎么会不兴旺?我们反看历史,清朝末年不和,内里面不和,外里面也不和,朝野都不和,导致於亡国。一个家庭跟一个国家,乃至於世界,都出不了这个原则。
【离垢。】
「垢」是污染。我们今天讲到环境的保护,但是只讲到物质,没有讲到精神,没有讲到心理。如何能保护心理的污染?这是「离垢」。
【无别。】
是不分别。
【无处,寂静,无住。】
这都是空不空,这些开导是教我们「用中」,既不偏於空理,也不偏於假相,你能够得其中。
【空、不空,是理事实相。】
「空」是理的真相,「不空」是事的真相。
【贵在用中也。】
你能够得到「中」,那就解脱、就自在。所以,贵在用中。今天时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