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研习报告(第五集)

发布时间:2024-09-22 04:05:16作者: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研习报告(第五集)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研习报告 (第五集) 1992/10 美国圣荷西 档名:05-05-05

请掀开讲义:

【念佛三昧,亦名一行三昧,亦名诸佛现前三昧,般若三昧,普等三昧。】

这一节里面,它重要的意义是说明这个法门,像贤首家讲的五教,天台家讲的八教,这是古来的祖师大德们,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所谓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整个教学把它分成五大类。这五大类,我们这个地方采取的是贤首大师华严宗的判教,「小,始,终,顿,圆」,这五教。用这些名词的用意,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门的核心,是个中心,怎样能够证实?就是此地所讲的这五句。「念佛三昧」,这是小教,为什么说它是小教?前面我们说过,念佛有事念、有理念,事念就是小教,完全是著重在事相上。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佛号一句接一句,真正能做到不夹杂、不间断,这是属於事念。凡是著重在事相上,这个在教学里面是属於初级的教学。可是诸位要知道,在其他法门里面,小学那就是小学,小不能通大,不能通「顿」,也不能通「圆」。这个法门很特殊,它所谓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它既有次第,又是圆融的,像前面我们把这个事实真相说了很多。在果报上讲,西方世界这四土它也是圆融的,果上圆融,因上一定是圆融的。

所以,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一行三昧,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很多,也讲得很详细。六祖所传的禅,是顿悟的。禅宗里面所说的「禅」,不是六度里面的禅定,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而是六度里面的「般若波罗蜜」,是智慧。虽然说的是禅宗,实际上他修的是智慧,所以《坛经》一开端,六祖大师就教人「总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指示出来,禅宗所修的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个法门就叫做一行三昧。「一行」就是专注,一是专一。净宗这个法门,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从事念就能入理念,所以这个法门也是属於一行三昧。

一行三昧是顿教法门,是顿悟的。虽然能顿悟,悟后起修,不见得人人能够顿证。念佛法门虽然比不上禅宗的顿悟,但是它在顿证上超过了禅宗。一个是在悟上超胜,一个是在证上超胜。诸位一定要晓得,证比悟要紧!悟了不见得能证得,证得之后必定悟入。古德曾经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就是这个道理。禅宗顿悟未必往生,未必能见得了阿弥陀佛,这个法门是决定见阿弥陀佛,见到阿弥陀佛哪有不开悟的道理。你仔细去观察一下,这个法门比禅殊胜,确确实实有它殊胜之处,有它殊胜的道理,这是通「顿教」。

下面一句,「亦名诸佛现前三昧」,诸佛是指一切诸佛。这一句是大乘终教的境界。「终」是什么?到圆满了,大乘法将要到圆满,才能够证得诸佛现前三昧。念佛法门,前面我们已经见到很多,在五种不思议里面给诸位说过了,念一句阿弥陀佛无异念一切诸佛名号,岂不是一切诸佛都现前!念其他一尊佛,不一定能够包含一切诸佛;但是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决定是包含一切诸佛,一尊佛都漏不掉的。你要问为什么?《弥陀经》上说得非常明白,《阿弥陀经》本来的经题,叫「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本来经题是这个题目;换句话说,一切诸佛都为众生讲这部经,其他的经一切诸佛不一定讲的。为什么?佛讲经说法是应机而说法的。你问佛:你要讲什么经?佛不知道。众生需要什么,他就讲什么。经典是无量无边,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给我们讲了四十九年,只讲了几千部而已,几千种跟无量无边不能比。经典传到中国来,中国人把它翻成中文的经典,现在总共只有三千多部,当然还有很多没到中国来的,没传来,也有一些传到中国来,没有翻成中文,早已经丧失、失掉、失传了。大概主要的都翻成中文,我们现在在中文《大藏经》里面可以看到。由此可知,佛所说出来的很有限,没有说出来的真是无量无边,说出来的真的是像大海的一滴。

那么要问佛,佛的意思要为众生说什么经?说实在话,就是讲《阿弥陀经》,如果把范围扩大一点,讲往生经,劝导一切众生往生西方净土,这是一切诸佛自己愿意讲的,其他的经典是要契机才讲。你向佛求,请求、要求,他会跟你讲,你不求,他就不跟你讲。《阿弥陀经》是无问自说,没人求,佛自己说的,这叫往生经。为什么佛一定要讲这个经?不但释迦牟尼佛要讲这个经,一切诸佛在一切不同的世界,为一切众生都说这部经。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也明白这个事实,因为这个法门,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从等觉菩萨,像文殊、普贤、弥勒菩萨,像这些,下至地狱众生,这一句「阿弥陀佛」是统统得度。不但统统得度,是平等得度,这个不可思议!所以善导大师才给我们说出一句真实话,他老人家讲「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个意思就是说,如来为什么出现在这个世间。他之所以出现在这个世间只为一桩事情,为我们宣说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劝我们念佛求生西方世界。如来出现在这个世间是为这桩事情而来的,善导大师告诉我们的。

为什么说其他许许多多经论?是佛给你说这个法门,你不相信,你不肯听,你不愿意学,那佛就给你讲其他的法门。你如果真正肯接受,能听,佛就不给你说其他法门,只给你说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是一生成佛的法门,我们要想想,这一切众生为什么不能接受?实实在在讲,并不难懂。你眼睛看看这些众生,这些众生哪一个像要成佛的样子?成佛的经典,成佛的法门,唯有这一生当中成佛的机会到了,他才会非常相信,欢喜修学这个法门。为什么?他这一生要成佛了。这个机会不多,这种人很少。一切大乘法门是教你成菩萨,小乘法门是教你证阿罗汉,这种根性多,比起成佛的根性实在讲是多得太多了,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这桩事实。所以,这一句佛号就是诸佛现前三昧。

也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在华严宗判教是属於大乘始教。为什么说大乘始教?没有真实的般若智慧,你就不能入大乘之门。大乘的开始,我们就圆教的教义来说,初住菩萨,这是真正大乘的开始。诸位也许看过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如果以后遇到这个书,你可以翻翻看看。「大乘起信」,从这个题目上来说,这是大乘启蒙的一部教科书,像一年级刚刚上课,这是第一本、第一册,从这里开始。这部书也许看看,看不懂。为什么看不懂?是圆教初住菩萨的课本,那我们当然看不懂。

圆教初住菩萨见思烦恼没有了、断了,尘沙烦恼也破了,无明破了一品,智慧现前。诸位要知道,阿罗汉、辟支佛没有智慧,在三德秘藏里面,三德是法身、般若、解脱。阿罗汉、辟支佛断见思烦恼,超越六道轮回,三德里面他只有解脱,般若跟法身都没有。解脱是什么?解脱就是自在。因为他见思烦恼断了,他不再受生死轮回,所以他得到自在,可是没有开智慧,没有证法身,这是阿罗汉、辟支佛。初住菩萨破一品无明,智慧现前了;破了无明,智慧透出来,证一分法身。法身、般若、解脱,这统统都得到,这是初住菩萨。般若智慧刚刚现前,所以叫「始教」,大乘的始教。

大乘终教是什么人证得?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地菩萨是大乘之终,十住是大乘的开始。大乘终教到最后就是第十地的菩萨,通常叫做「法云地」,大法如云。法云地的菩萨是属於「终」,大乘法的终,再往上去就是等觉、妙觉。所以,般若不好懂。我们再看看《金刚经》,《金刚经》在中国是知名度很高,实在讲它是禅宗六祖大师提倡的,因为六祖从《金刚经》上开悟的。禅宗在中国非常盛行,因此《金刚经》的知名度比一切经都高,不学佛的都知道佛门里头有一部《金刚经》,其他的他不知道,他晓得有《金刚经》。《金刚经》说实在话也是始教,大乘的始教,开始。

其他的经文我们不谈,你看看菩萨他的条件是什么?《金刚经》前半部讲「若菩萨」,这就是始教的菩萨,大乘始教的菩萨,「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不是菩萨。你们看过哪个菩萨不离四相的?离了四相,这刚刚入门。《金刚经》后半部境界比前半部高,前半部是「离相」,后半部是「离见」,那个境界就高了。后半部讲「若菩萨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菩萨」,「见」是什么?见是意念(念头)。念头都没有了,前半部是不著相,后半部是不起心、不动念。大乘始教,般若智慧才真正现前。我们这一句佛号,这一句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当下就契入这个境界,四相、四见都了不可得,我们从事念就入理念了。功夫纯熟,方法简单,这是这个法门的殊胜。所以它也等於是始教。

末后是「普等三昧」,我们在大乘圆教经典里面常常看到这个名词。「普」是普遍,广大无边,「等」是平等,尽虚空遍法界决定没有差别相,清净平等,这叫「普等三昧」。这是圆教,在所有法门里面这是真正究竟圆满。我们这一句六字洪名,名以召德,把阿弥陀佛所证得的无量觉;阿弥陀佛的名号完全翻成中文的意思,「南无」是皈依的意思,梵文是南无,翻成中文是皈依,「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整个翻成中国意思是「皈依无量觉」。无量觉就是「普等三昧」,是把阿弥陀佛所证得的变成我们自己的修因,「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因果不二。

这个法门就殊胜在此地,将阿弥陀佛无量劫所修的圆满功德,我们一念心就把它接受过来了。我们「念佛」的这个心,跟阿弥陀佛「念我」的这个心,这个观念诸位一定要知道、要建立。我念是念「我心中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念「佛心中的众生」。众生心跟佛心是一个心,一心无二心,所以立刻就将诸佛圆满功德,在一念心当中跟自己融成一片,这是「普等三昧」。由此可知,一句名号是圆圆满满具足五教,小、始、终、顿、圆。由此可知,念佛三昧不可思议。末后这一段说:

【念佛三昧,古称径路。】

「径路」就是最近的一条道路。诸位想想看,聪明人都抄近路,都知道走近路,谁愿意迂回绕圈子?成佛最近的一条道路就是「念佛」。

【而持名一法,径而又径。】

念佛,前面跟诸位说过,有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有这四大类。这四大类当中,又以「持名念佛」是径路当中的径路。「持名」最容易、最殊胜。「观像」或者是「观想」,那很费劲,一定要把这个印象深深印在自己脑海里头。要怎么样才算成就?《十六观经》告诉我们,譬如你第一观观「日落悬鼓」,观黄昏太阳下山的时候,你看这个,你张开眼睛太阳在你面前;眼睛闭著,太阳还在面前,这才叫观成。我们观什么?看到太阳的时候,太阳在;闭眼睛就没有了,太阳一落下去也没有了。你就晓得观成功是多难!纵然观成功了,这叫著相。著相不究竟,到西方极乐世界还要把这个相拿掉。观成不容易,将来你要拿掉也困难。你不能拿掉,你在西方极乐世界是凡圣同居土,你就不能提升你的品位。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要把这个虚妄相去掉。可见得那个很麻烦,成功麻烦,以后还是有麻烦,后遗症很严重。这一句名号就太容易了,因为名号我们都晓得是假名,改个名字,换个名字,这个觉得无所谓,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名号观成功之后,到西方极乐世界名号拿掉很容易,比去那个相要容易太多了。所以,这个法门是径路当中的径路。

【易行疾至。】

「易」是容易,修行非常容易。诸位要知道,净宗功夫就在一句名号。我常常要求初学的人念《无量寿经》,先把《无量寿经》念三千遍,这是一个方便法,念经是个方便法。为什么教你先把经念三千遍?三千遍经念下来,你的心定了,你理也透彻了,你不怀疑了,你信心清净、信心坚定。用坚定清净心来执持名号,这才有功德,这个名号念得有力量,得力了。你信心不清净、信心不坚定,这句佛号念就像水上的浮萍一样没根,口里念的是没错,它不起作用。这是教你为什么先要读经,读经的时候是明理,读经是修清净心,尔后的功夫全在一句名号,这个诸位要知道的。所以它容易修。

疾至,「疾」是快速,「至」是到达,到达什么地方?到达西方极乐世界,到达明心见性,到达无上菩提,一生当中决定可以得到的,一定可以做到的。前面给我们说过,这个法门在五种不思议里面讲的,它不需要长时间,一七日就能够修成,你看这多快!禅宗虽然讲「顿」,七天开悟的,我们在历史上还没看到过。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七天成就的,恐怕除六祖一个人之外,没有见到第二个人,这是事实。但是在净土宗,一日到七日往生的人,常常还听到,还真有!在我们这几十年当中,这三、四十年当中,念阿弥陀佛,一天到七天往生的,我们真正听见过、听说过,虽然没有亲见,但确实是事实。而念佛三年念成功的、往生的,那人就太多太多了!自己预知时至,晓得什么时候走,走的时候不生病,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你问他们念了多久?大概都是三年,这个有太多了。三年在禅宗里面说「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很少很少。禅宗传到中国以来,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三年开悟的,诸位去查历史上的资料,人数不多,是有,很少很少!开悟了,不见得能了生死,不见得能超越三界,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事实,然后才知道如何来选择。

【称其名号,本愿如是。】

为什么这句名号这么容易修?这么快速的成就?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功德的加持。所以这个法门叫「二力法门」,一个是自己有信愿之力,阿弥陀佛有本愿接引你的力量,这是二力法门。当然话虽然是这么说,事实也不简单。假如事实也这么简单的话,天下念佛人太多了,为什么那些人不往生?这个疑问多少年来始终困扰著我们,而我们也常常被这些异见异学的人,听听他们的话,我们的信心会动摇了。而这几年我们读诵《无量寿经》,研讨《无量寿经》,在《无量寿经》里面才具体找出这个答案,我们的心定了。

佛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听到这个法门能够生欢喜心,发愿求生净土,一心称念阿弥陀佛,这个人不是凡夫,不是普通人。是个什么人?这个人过去生中,无量劫来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这还得了!是他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在今天成熟了,他才能接受。这句话也正好应在《弥陀经》上,《弥陀经》上佛跟我们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福德、因缘少,不行!究竟什么才算是多?标准在哪里?念了《无量寿经》才晓得那个「多」的标准在什么地方。

经上讲阿闍王子,阿闍王子与五百大长者,佛说他们这些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你们想想这个数字,四百亿!他们的善根多不多?不多。因为他们这些人听世尊讲《无量寿经》,心里动了念头,动什么念头?希望自己将来成佛,跟阿弥陀佛一样,动这个念头。至於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念头没动。由此可知,过去生中供养四百亿佛,他还没有想起来要念佛求生西方,善根福德不够。我们今天听到这个经,听得很欢喜,发愿求生净土,你就要明了,你过去生中的善根超过阿闍王子。你要不超过他,你怎么会动个念头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不可能的!

所以凡是这一生真正念佛往生的,都是过去善根成熟,现在你只要一发这个心,十方一切诸佛如来都在加持你,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以本愿功德一定来接引你。所以这是一生成就的法门。我们不把这个事实详详细细搞清楚,我们把这个法门就看得太容易了。其实它真的不容易,比任何一个法门都难!这个修行人,那是多生多劫,我们是看到他今天这个结果,认为很简单,其实不简单。人家是生生世世在修,过去修行我们没见到,看到过去修行,才会点头,应该!不是偶然的事情,这是本愿如此。

【此方人心杂乱,必令专心一境,乃得往生。】

无量光佛,为什么要教大势至菩萨念佛三昧?实在是因为娑婆世界「人心杂乱」,妄念太多,烦恼习气深厚。所以,一定要专心在一个境界上,你的心容易清净,功夫容易得力。过去倓虚老法师在香港佛七当中有一段开示,这个开示的录音带流传到了美国。我是在大概五年前,在旧金山讲经,甘贵穗居士得到这个带子,她把这个带子送给我,我带回台湾,一口气就听三十遍。因为倓虚老法师的口音是天津的口音,乡音很重。我最初听他的带子只能听到五成,所以反覆不断的听,听了几十遍之后,大概我可以听到九成。这个带子我常常听,我觉得如果真正有善根的人,得到他这个带子,他这一生就能往生,就会死心塌地的念佛。倓老往生已经二十多年,带子辗转传到现在,一次一次的翻录,音质也变了,我是唯恐它不能长久保存,所以交给新加坡做成磁碟,现在这个磁碟已经送到我们这边来了。我还没有听,张居士他听过了,他说音质非常好。我就用磁碟做母带,大量的拷贝流通,提供同修们做参考。里面所讲的都是真人真事,亲眼所见到的,专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也不必念经、也不必念咒,三年能够站著自在往生。

人家做得到,我为什么做不到?这要自己反省,要自己去检点。人家之所以做得到,没有别的诀窍,就是「专」,就是专心一境他做到了。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念佛还打妄想,这就不如人家;还想学这些,还想学那些,佛法里许多法门都想学,许多经论都想研究。还不够,世间还有好多东西也要学,也要研究,那这一生往生没指望,这大错特错,就错在此地。人家为什么能成功?人家是身心世界统统放下,一天到晚就是抓住这一句阿弥陀佛。他心里除了这句阿弥陀佛,他什么都没有,所以他成功了。说实实在在,我常常听,听了非常惭愧,我不如他。

我昨天晚上还作梦,梦到印光大师请我到灵岩山寺去讲《弥陀经疏钞》,你说糟糕不糟糕!不能专心一境,人家是一心一意就一句阿弥陀佛,这了不起!这是我们必须要提高警觉的。能不能往生,关键确实在此地。我们想想,我们自己善根够不够那个水平,够不够标准,也在这个地方。还三心二意想这个、想那个,这就是善根还是不够。一心一意,一句阿弥陀佛,什么都不想了,他善根真成熟了,他无量劫来善根成熟了。什么都不想,佛法也不想,世法更不想,这样念才叫老实念。也许同学要问:这样老实念,什么事也不能做了。实在讲,什么事都可以做,什么事不要挂在心上,这就对了。佛法不碍世法,这个法门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什么事照做,心里头不牵挂。事情来了就做,做完我也不要去想它,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这就完全正确了。再看下面一段经文:

经【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异。】

这是菩萨为我们举个比喻,希望从比喻当中体会念佛的功夫,这个佛要怎么念法。这个比喻实在讲,有理论、有事相。譬如有人,一个专门在忆念,一个是专门忘掉了,这就没有感应。『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这就完全没有感应。要是两个人都忆念,『二忆念深』,两个人彼此都在忆念,这就感应道交。『如是乃至从生至生』,这是一生或者是生生世世,『同於形影』,如影随形,不相远离,这就是得到感应道交。这个比喻,比喻的是什么?小注有说明:

【初喻佛念众生,众生不念佛也。】

比喻两个人,一个人专忆,专忆就是佛。阿弥陀佛念法界一切众生,上至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阿弥陀佛没有一个不念,他统统念到。阿弥陀佛如是忆念众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又如何?给诸位说个实实在在的话,一切诸佛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也都忆念一切众生。佛总是忆念众生,佛总是希望众生快快成佛,这是佛念众生,没有间断的。所以,明白的人才真正体会到大慈大悲的含义。世间人父母念子女那种慈爱是一世的,来世彼此就不相逢,纵然相逢也不认识。唯独佛菩萨念众生,生生世世。这个恩德,父母不能比!这桩事情知道的人不多。佛对於众生的深恩,唯有修行证果的人知道。一般人你跟他讲,他不相信,他说你是欺骗他的,真话、事实他不能接受。「众生不念佛」,所以没有感应,不是佛不念众生,是众生不肯念佛。这一边有绝缘的地方,把佛的慈悲光明障碍住了。后面的比喻就是两个人互相忆念,这就是比喻:

【生佛念同,双忆不离也。】

佛念众生,众生肯念佛,这就感应道交。《净土生无生论》里面,引用大经大论的原文给我们证明,它引用《楞严》非常之多,说明唯心净土与自性弥陀的真相,实实在在还是佛在大乘法里面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确确实实是真理,「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句话是真理,这句话是事实。一切法是世出世间一切法,从心想生。众生是佛心中的众生,诸佛是众生心中的诸佛,相上虽然不同,虽然有距离,心性上没有一丝毫的隔碍,心性是通的。所以,诸佛念自己心中众生,众生也念自己心中弥陀,他怎么会没有感应?如果不是自性变现的,那可能是没有感应。这是自性变现的,当然感应,必定感应,事实是如此。

【如是一心念佛,心同佛也。】

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上说得很清楚,意思是说我们起心念佛的时候,这个心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你起心念佛的时候,你的心就变成佛心,所以心就同佛。

【心同形亦同。】

心果然同佛,你的身怎么会不同佛?所以学佛的人念佛念久了,他相貌就慈悲,性情柔和,他变化,起了变化。心是主宰,看相算命的常说「相随心转」。人心慈悲,他的相貌一定慈悲;人心险恶,他相貌装也装不出来,人家一看就知道,这哪能够瞒人!瞒人,可以瞒愚痴的人,不能瞒聪明人,不能瞒有智慧的人,一眼就看穿了。你到底是真是假,你有几分功夫统统在表面上,藏不住的。所以形同佛。

【不唯此世,乃至生生世世,形影皆同也。】

这就是我们常讲,观人看这个人有善根,这人有宿根。宿根是什么?我们常讲本性,天性,没有人教的,他心地就好,他就很慈悲、就很聪明、就很明理,宿根。不是一世的修行,「生生世世」,而且功夫还能够得一点力,不能得力,它不能影响这一生,过去世的功夫都还有力量。尤其是这个法门,必须宿根成熟,你过去生中根性不成熟,这一生很难得利益。话说到这个地方,也有还没有成熟,他这一生就得利益,每个人得的利益也不尽相同。这是什么缘故?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里面,把这个事情给我们说明。他老人家讲「九品往生,总是遇缘不同」,这句话说得太好了。

我们过去的善根不能说没有,没有,那根本听不进去,根本会排斥。佛法好,禅不错,好!密也很好,教也很好,他对那个很有兴趣;听说念佛他马上排斥,马上拒绝,这就证明什么?证明善根没成熟。善根成熟的样子,不是这样的,一听到阿弥陀佛他就欢喜,他就接受,你跟他讲别的法门,他听不入耳,这叫善根成熟。成熟的人,这一生决定得生;还没有成熟,快要成熟,差那么一截,这就是遇缘不同了。真正遇到缘殊胜,这个缘有好几方面,遇到善友,我们讲善知识,真正能把这个法门讲清楚、讲明白,点头相信了;遇到好的同参道友,彼此在一块互相切磋琢磨,这是好缘;还有一种遇到的善友,你看到他念佛往生的,这一下相信了。不是自己亲眼见的,不相信;这亲眼看见的,相信了,死心塌地念这一句佛号。所以殊胜的因缘有很多,能够触动你过去生中的宿缘(宿世的因缘)。他能够触动你,能够引发你,这个叫善缘。由於缘的不同,果就不一样,但是决定得生,往生品位不相同,决定得生。再看底下一段经文:

经【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这是第二个比喻。第二个比喻,在经文里头只有一半,底下还有一段。先说这一段:

【前二人喻,泛指亲友。】

前面一个比喻,比喻的关系比较疏远,这个比喻,母子比喻这是非常的亲切,用这个比喻。

【此母子喻,最为亲切。先喻单忆有离。】

前一半,母亲想儿子,儿子不想母亲,这也没有用处,没有感应。可是做母亲的人在一生当中,没有不想他儿女的;儿女长大之后,会想母亲的人不多。自古以来母亲都很痴心,知道儿女不想自己,她偏偏忘不了。这是用这个来比喻佛忆念众生。

【佛念众生,远过於母。】

母亲想儿子一生一世,佛想念众生是生生世世。

【母念子,慈止一世。佛念众生,慈心无尽。】

这个话是大势至菩萨给我们说的。大势至菩萨是等觉菩萨,是西方世界的后补佛,决定没有一句话是妄语,决定没有一个字是假设,字字句句都真实,我们应当要相信。再看后半段:

经【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这个比喻是:

【双忆不离。一切众生,仰慕弥陀,果能如佛之怜念众生者,自然感应道交,必得见佛往生。】

比喻不难懂,我们应当从这个比喻细心深深去体会,然后你自然明了为什么要念佛,为什么念佛必定往生。这统统给我们说清楚、说明白了。同时在这个地方也能够体会到,为什么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偏赞弥陀,这个比喻里头统统解释出来了。

【高齐大行和尚云。】

「高齐」是历史上高欢建立的王朝,它的国号称「齐」,在南北朝的时代,五胡乱华的时代,有一位大行法师,他曾经说过、教人:

【信忆二字,不离於心。】

「信」是信仰、信心。《金刚经》上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就是智慧,事实真相你就明了了。「忆」是忆念。「不离於心」,心里面有清净的信心,有深深的忆念,不要想别的,连大乘其他法门都不能想。为什么不能想?统统是六道轮回的事业。大乘佛法超越轮回,是不错,你超得了吗?超不了还是搞轮回。超越轮回不是在知见上,超越轮回是要断烦恼的。你烦恼习气没有断,你就出不了轮回,这个诸位要知道。古人常说「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说」是慧,「行」是功夫,这个重要!你不断烦恼,所有的智慧都叫邪智慧。清凉大师在《华严经》注解里面说,「有解无行」,行就是断烦恼的功夫,烦恼不断;解是什么?经典通达了,说得天花乱坠,烦恼没有断。那是什么?清凉说得很好,「增长邪见」。那个知见是邪知见,不叫正知见。正知见是与行相应的,解行相应的知见叫正知见,解行不相应的知见就是邪知见。

我们再看看佛在普通一般经典里面告诉我们的,七情五欲不断,还有这些东西在,七情五欲,你的果报,就是你活动的范围在欲界。这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晓得,佛告诉我们,天有二十八层天,下面的六层叫欲界天。你的欲没有断,你就在欲界,色界去不了。色界怎么样?色界把欲断掉了。「欲」,常讲的五种:财、色、名、食、睡,这叫五欲。这五样东西没有完全摆脱掉,你就没有资格到初禅天。

所以参禅,我过去禅宗的经典念了一点,我也很会讲。禅宗的经典,我讲过《六祖坛经》讲了好多遍,《永嘉大师禅宗集》、《证道歌》我都讲过好几遍的。

《大珠和尚语录》,这禅宗里头很有名的,我讲得听的人都很赞叹,口头禅,做不到!做不到自己就晓得,自己修行一辈子决定到不了初禅天,换句话说,还在欲界混。有禅定的功夫,可以能够盘腿面壁几天不起定的,几个月不起定的,没用处。你欲念没断,断了五欲才有能力到初禅。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初禅天以上的,贪、瞋、痴三毒烦恼,瞋恚没有了,贪跟痴还有,瞋恚没有了。换句话说,还有瞋恚心,别人说你不好听的,你心里还有一点难过,不必表露,心里还有点不痛快,你都在欲界,初禅都没有分。

我们读安世高大师的传记,安世高在中国早年译经是第一个人,最早到中国来的。你看他传记里面,他在中国译经告一段落之后,就到江南去,就是现在的九江[共+阝]亭湖,去度他的一个同学,他那个同学在那里做龙王,水神,做龙王。他有神通,他知道,他这个同学过去生中是出家人,跟他一起修行的,修行得很好,明经好施。经典明了通达,讲经讲得很好,又喜欢布施,多难得,很不容易!这样的修行人。有一天他分卫,分卫就是到外面托钵,托钵的时候,大概这个饭菜很不好,他就心里很难过。我这样一个修行人,明经好施,托的这一钵饭菜很不中意,心里有一点难过。就因为这一点点的瞋恚,死了以后落在神道,畜牲道,它是蛇,大蛇!堕在这个蛇身。因为他明经,所以他做了龙王。做龙王它有智慧,人家来问它什么,很灵!因为它喜欢布施,所以福报很大,周围一千里都来拜这个龙王,所以香火非常之盛。但是作神瞋恨心就更重,哪一个得罪它、不拜它,你那个船走到它那个[共+阝]亭湖,它就搞一阵风给你吹翻,让你受一点罪。你要拜它、求它,就平平安安渡过。它造了不少业,这蛇身寿命到了之后它要堕地狱。他这个同学,这时候来度它,来救它。

你才晓得那一点点托钵吃的东西不太满意,心里不高兴都要遭这个果报,何况其余。落在神道,落在蛇身。诸位读这些东西就明了,自己要提高警觉。我们修行修的什么?就是把贪瞋痴修掉,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修欢喜心。对我们好的人,我们恭敬他、欢喜他;对我们不好的人,冤家对头,他对我冤家对头,我对他还一样好,这才叫真正把自己的毛病习气修正过来了。修行无非是修正自己这些毛病习气而已。忆念,底下:

【称敬二字,不离於口。】

我们了解事实真相,才知道所有一切法门不是不好,我们实实在在没有能力断烦恼,没有能力断习气。阿罗汉烦恼是没有了,贪瞋痴烦恼都没有了,但是还有习气,习气是什么?样子不好看,他真的是慈悲,但是面孔不好看。为什么?习气在。可见得习气多难断。到辟支佛的果位,习气才断掉。所以在所有一切法门里面,我们冷静观察,还是念佛这个法门好。为什么?带业往生!这些毛病习气,我们只要用一句佛号把它控制住、安抚住,叫它不起作用,这就能往生。可是这一点,诸位也得要听清楚,也要牢牢记住,我们这一句佛号确确实实能把贪瞋痴慢、五欲六尘伏住。有没有?有!有,不起作用,起作用就这一句佛号。

古德常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虽然这是禅宗的话,我们净土一样可以用。「念」是什么?妄念,贪瞋痴,妄念起来了不怕。什么叫「觉」?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觉。念头才一动,第二个念头就阿弥陀佛,就把这个妄念伏住,这叫功夫。所以念佛功夫得力不得力就在此地。虽然一面念佛,一面烦恼还是照样起来,这是不得力,你这佛号没把烦恼压住,这个佛号没有用处的,一定这个佛号把烦恼压住。换句话说,第一念是烦恼,第二念是佛号取而代之,烦恼决定不让它念念相续。佛号要做到念念相续,这叫真念佛人,这是真功夫,这样的人决定会成就。万万不可佛号念的时候,烦恼还是照起不误,那个往生就没有把握了。

当然在初念的时候,一面念佛,一面有烦恼,这是一下降伏不住的。可是你念个两年、三年,慢慢的妄念少了,佛号多了,慢慢自自然然就降伏住。这个降伏,实在讲与明理,就是事实真相认识清楚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确实了解,确实明白,我对这个不贪爱了,你妄念就控制得住。你不了解,样样都认真,样样都要在那里竞争,你这个佛号能产生效果就不大。为什么?欲念太强,不能放下。所以叫你明理,明理然后才能放下。明理就看破,看破之后才放下。你能看破、能放下,那一句佛号起作用,才能够伏得住烦恼。

真正希望我这一生超越轮回,不再搞六道,不再搞这些,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要在平时培养。如何培养?这就是明经。佛在经典把宇宙人生的真相,世出世间的真相,给我们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读经目的无非是看破放下,然后这一句佛号帮助我们超越三界,帮助我们往生不退成佛。「称敬二字,不离於口」,就是一句佛号不能离口。

【任意早晚,终无再住娑婆之法。此为念佛第一要策。】

「策」就是策略,就是方法、方策,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大行和尚这一段开示非常非常的好,他只给我们提出四个字:信、忆、称、敬。提出这四个字,我们只要把这四个字做到,就是古人常讲的「老实念佛」,那没有不成就的。我们再看看自古以来,那个念佛真正往生的人,确实他们这四个字都做到了。我们要用这四个字来检点自己,我有没有做到?真做到了,当然得生,这一生决定成就。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生可能又做来生念佛的因缘,这一生去不了。可是来生能不能得人身,大有问题;得人身能不能遇到佛法、遇到这个法门,又是一个问题,这问题太多了。所以这个机会一定要把握住,决定不能够放松。今天时间到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