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180集)
发布时间:2024-09-08 04:06:00作者:大众学佛网
学生:岁次乙未年冬至祭祖。天地君亲师—《群书治要》的为君之道,恭录自蔡礼旭老师演讲集。
在中国古圣先贤所讲述的五伦关系中,「君」是重要的一伦,也是三纲中不可或缺的一纲。「君」是指国君,延伸开来,所有的领导者都称为君,包括家庭亦是如此。《易经.家人卦》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家庭之中最威严的「君」是父母,一个家庭的带头人要很有威严,可以威摄整个家庭的后代,恩威并施,这就是父严母慈,其中「父严」之「父」,就是君。从前是大家族,有一、二百人住在一起,辈分最高、公认最有德行、有地位的族长就是君。所以一个人尊重领导者的态度,在家庭中就培养起来了。
在二次大战前夕,欧洲的学者研究,为什么四大古文明中,唯有中国独存?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这可能是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缘故。重视家庭教育才能培养出孝子贤孙,才能培养出国家的忠臣,所以教育最重要。
壹、天地君亲师
中国的老祖宗非常推崇「君亲师」这三个角色,这对家庭、社会、国家的影响特别大。所以从前,人们在祖先牌位旁,还会供一个「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当然,君亲师也是效法天地的无私、天地的德行来扮演好他的角色。社会动乱,一定是从君亲师方面出问题开始,居上位者没有做好君、亲、师,在下位者不尊敬君、亲、师,国家就会动乱。
《孝经》言:「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这是说不尊重君,不尊重至圣先师、古圣先贤,不尊重父母,这就是大乱之道。现在社会、家庭的现况是:二、三代人没有学习传统文化。所以,我们不能要求任何人,先要求自己,「正己而不求於人,则无怨」,正己化人,学习的人、居上位的人自己先做好,德行自然能感动他人,进而唤醒人们的善根。
「君亲师」这三个角色,只要能够贯彻三个精神,就能把它们扮演好。第一,「君」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懂得知人善任、反求诸己,这是君道。第二,领导者懂得落实「亲」的精神,如同对待家人一般的爱护下属,这是亲的精神,这样就能君仁臣忠。第三,懂得「师」的精神。师是引导、教导、指导,抓住机会点给他讲明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要不断充实自己的道德学问、善巧方便的智慧,才能扮演好师的精神。可见,君道并不是政治人物才需要学,无论是家长、单位领导或者是学校老师,都要持守君道,才能把我们的角色做圆满。
贰、人民是国家的根本
在中国的历史上,太康失国,他的弟弟很无奈,想起大禹的教诲,写成「五子之歌」(见《夏书》),收录在《群书治要》卷二《尚书》中。经文云:「其一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言人君当固民以安国」。为人君者要安定民心,然后国家才能发展。「本」是基础,人民百姓是国家的基础(民惟邦本);基础稳固了国家才能兴盛,国家才能安宁(本固邦宁)。这是大禹的教诲,他的心境是念念重视人民、尊重人民。
大禹说:「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在大禹的眼中,天下每一位男女都胜过自己。这体现出他敬畏、尊敬、重视每个人;他不会轻视人民,更不会去糟蹋、奴役人民。由於大禹尊重人民,所以才得民心。「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接著这一句话也很精辟,「怨岂在明,不见是图」,注解说这是「不见是谋,备其微也」,意思是说:埋怨、怨恨不能等到很明显、很严重的时候再处理,而是要在不明显、还看不见的时候就能感觉得到。「图」就是赶紧修正自己、施行好的措施赢回民心。领导者如是,我们在经营人生时亦如是。
大禹又说,「予临兆民」,我带领、面对著亿万的子民,君临天下,「廪乎若朽索之驭六马」。「廪」是戒慎恐惧,以非常慎重、诚惶诚恐的心情来治理天下。「若朽索之驭六马」,就好比用一条腐烂的绳索驾著六匹马拉的车,车速度很快,而绳索就快断了,如此驾车,心情如何?一定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此慎重就不会出大状况。最后结论说,「为人上者,奈何弗敬」。当天子、当领导者的人,怎么可以不尊重臣民?所以,领导者最重要是有德,要把爱敬带头做出来。对这一句的注解,引用了《孝经》的经文说:「能敬则不骄」,能恭敬就不会傲慢,就不会对人民无礼,所以「在上不骄,则高而不危也」。
这一段很精彩,是大禹传给后代的教诲,这是珍宝,大家要捧好,真捧回去,家就会兴旺,团体就会兴盛。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这是指大禹皇祖的教训:如果都迷乱、迷恋在欲望里面,只要犯了六种之中的一种欲望、嗜好,就一定会亡国。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底灭亡」。中华民族特别重视历史,这是夏朝的典章,讲述的是尧帝的治国之道,所以不只是孔子祖述尧舜。大禹传给后代的教诲,都是以古圣先王为榜样,这是道统,一直传承后世没有中断。唐尧建都冀州,行的是大道,所有诸侯和老百姓都以他为天子。「今失厥道」,指太康失道,乱其纪纲,没有遵循尧帝、祖先的规矩、纲纪,以及治国的原理原则。「底」是招致,「乃底灭亡」指最后感来的就是灭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荒堕厥绪,覆宗绝祀。」「明明」是形容祖先大禹非常圣明,他是万邦的国君天子,有典有则;「贻」就是留,他将治国的规则、典籍都留给我们。而太康却没有遵守,荒废、违背了这些规则、典籍,造成祖宗的太庙都毁弃,后代不能传承下去(覆宗绝祀),因为国家被后羿夺走了。
「其五曰,乌呼曷归,予怀之悲,万世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乌呼」这两个字跟「呜呼」相通,我们要归向哪里?我心里一想到此就非常悲哀。万世的老百姓都会埋怨我们。「依」是依靠,现在国家覆亡了,我们要依靠谁?以后如何复国?「郁」是心里非常忧愁、郁闷;「忸怩」就是心里很惭愧,「颜厚有忸怩」指愧对仁人贤士,现在国家变成这样,遇到仁人贤士都觉得抬不起头。「弗慎厥德」,因为不谨慎,败坏了自己的德行,「虽悔可追」,现在想后悔也来不及了。
参、周公教子与尊贤
在中国的历史上,周公是落实「君亲师」的好榜样,他的教子与尊贤之道令人敬佩。
在《群书治要》卷十一引用《史记》说:「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戒」是劝诫、告诫,周公教儿子伯禽相当严格。因为他们是贵族,假如不严格教导,孩子容易骄纵、放逸。在《德育故事》中提到,伯禽三次去见父亲,都被父亲处罚,他不知道原因何在,就去请教贤人商子。商子让伯禽去看南山的乔木和北山的梓木。他才了解到,乔木很高代表父道,梓木比较矮代表子道,所以,为人子对待父亲,要有为人子之礼,要懂得礼敬父亲,要懂得卑下。后来伯禽再去见父亲,就赶紧给父亲行跪拜礼,父亲很欣慰,说他得到了贤者的教导。从这个故事我们也看到周公爱子,并不是宠爱,确实是恩威并施,悲智双运,用智慧来教导孩子,而且是慎於始,从小就要教导。以至於在他的孩子将去鲁国就任国君时,就先教导他当国君应有的态度,这是周公教子的智慧。
周公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是武王的弟弟,而且是周成王的叔叔。」他的地位在整个天下是仅次於周成王,连成王也要非常礼敬叔叔。周公说:「我跟天下人相比,应该不是低贱之人(不贱矣)。周公很谦虚,说他是不低贱的,其实他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然而有如此高的地位却是非常的谦卑,不会因地位高而产生骄傲、奢侈。如同《孝经》所言:「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不骄傲、不奢侈才能长保富贵,而保有富贵更重要的是「和其民人」,就是照顾好老百姓。周朝分封诸侯,而分封诸侯最重要的是让这些诸侯代表周天子真正去爱护人民,他是受天子之命,他要忠於天子的信任,要好好爱民,而不是去作威作福。
周公辅佐成王,要为国家做出很多重大决策,需要很多贤德之人来出谋划策,集思广益。所以只要有贤德之人来拜见,周公马上恭谦的去迎接,听取他们的意见。「一沐三捉发」是指周公接见的贤士太多,有时候贤士到来时,他刚好在洗头发,因为他对人恭敬,不敢怠慢,所以就赶紧把头发抓起来整理一下,还没洗完就去见这些贤士,往往洗一次头都要中断好几次。「一饭三吐哺」,吃一顿饭,可能贤士又来了,他就把刚刚放到口中的饭吐出来,赶紧先去见,所以吃一顿饭吐好几次,从这里看出他尊贤恭敬的态度。「起以待士」,是赶紧去接见这些贤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心里很担忧怠慢了贤士,让国家失去任用贤人的机会,都是存大公无私、为国举才的心。
周公以自己的身教来期勉儿子,告诉他,「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你到了鲁国,要戒慎恐惧,千万不要以国君的身分怠慢了读书人,看不起读书人,这就是严重的错误。所以愈在上位者,愈要谦卑。唐代魏徵劝谏唐太宗皇帝,有一篇文章《谏太宗十思疏》,在这十条中有提到,「念高危」,「则思虚心以纳下」。处在高位,要虚怀若谷,以谦虚的态度来接纳属下的意见,绝对不能刚愎自用。所以谦卦六爻皆吉,六十四卦中唯一一个六爻都是吉祥的卦。
《说苑》中有一段文章说,孔子带著学生去参观太庙,看到一个攲器,它没有装水的时候是倾斜的,装了水以后它中正,可是水太满了,它就会倾覆倒掉。所以,自满没有不失败的,都是要循著中道。子路这时候就问夫子,有没有能持满然后不倾覆的方法,也就是说,有没有长保富贵不衰败的方法?夫子接著说,「高而能下」,地位很高常常能屈下来;「满而能虚」,有很多的财富,有很高的学识,但是能够虚心,不志得意满,满而能虚;「富而能俭」,很有钱但是能够节俭。现在很多企业家确实很有钱,他藏富不奢侈,藏富教孩子,节俭才能长保富贵。「贵而能卑」,身分高贵却能自卑尊人;「智而能愚」,有智慧但是不骄傲,不自以为是,觉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觉得自己不足,自己还是愚昧;「勇而能怯」,很勇猛,但是懂得戒慎恐惧来对待事情,尤其是出国征战,虽然勇猛,但是毕竟打仗都有可能伤亡,不可不谨慎,诚惶诚恐的去做。能够时时戒慎恐惧才是大勇,才能成就事情,匹夫之勇会坏事。「辩而能讷」,辩才无碍但是韬光养晦不张扬,「讷」就是不去卖弄言辞,懂得收敛;「博而能浅」,学问广博,却自觉还很浅薄;「明而能暗」,很多事情看得明白但是不苛刻,有时候懂得装糊涂给人台阶下,叫难得糊涂。能够做到这些才能够长保富贵而不衰败。
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反身」是在《群书治要.君道》中强调的重点。假如我不是一国之君,也不是团体的领导者,这些教诲我也能奉行吗?现在天下乱了也是我的责任吗?天下乱了跟我有关系,是我的责任。我们坚信「人之初,性本善」,社会各行各业、各个角色有好的榜样,都能把人的善心唤醒。我们对民族、对人类有责任,应该带个好头,扮演好每个角色,给他们好的影响,这也是对天下最大的贡献。
胡小林董事长是一个企业家,做了很好的示范,现在带动了无数的企业家来扭转整个商道。每个人都可以对天下有极大的利益,怎么可以说天下安危跟我们没有关系?所谓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武侠片也说,国家存亡之际岂可言儿女私情!民族、天下危亡的时候,不能只想著儿女私情,夫妻要同心传家道,为社会做榜样。
台湾有一位女士陈树菊,当选为「时代杂志」百大影响力人物,也当选了「富比士」慈善英雄,得了两个世界性的大奖。她从事哪个行业?卖菜的。她从小学毕业上初中没多久,母亲就去世了,家庭的重担就压在她这名十三岁孩子的身上。她体会到没有钱给亲人治病,是她人生的遗憾,就把遗憾变成动力,尽心尽力去资助特别困难的人。以她这样一位卖菜的女士,竟然能捐出一千多万元台币!她做慈善的心是尽心竭力,是完全奉献,没有丝毫为自己。
她有一句话很有哲理:钱在不需要的人手上只是数字而已,没有发挥价值;可是,钱在非常危难的人手上,它就可以产生很大的价值。她三百六十五天都欢欢喜喜的在卖菜,她说自己最喜欢赚钱,因为赚愈多帮助的人愈多(重点在后半句)。她非常朴实,决定不是赚很多钱然后去挥霍。她的事迹在台湾报导之后,整个社会出现一个现象,小额捐款的人快速增加。因为受到她的感召,觉得我们的经济都比她还好,她竭尽全力为社会奉献,我们跟她比差多了。所以一个女子带动整个社会行善风气,怎么可以说一个人的力量小?
中国的白方礼老先生,论经济、体力和能力,几乎所有的人都比他高,可是他却成为行善最好的榜样。为了下一代能够读书,老人家绕赤道十八圈,捐了三十多万人民币,感动了无数人。后来还被拍成电影,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如果各行各业都有人力行仁义忠恕,就可以带动一方的风气。告诉大家有一点很重要,陈树菊女士之所以能够变成台湾的精神,是因为她每天必看师长讲经,这是重点!
所以,我们觉得师长老人家的教学太有价值了,他的学生在各行各业当中,依照他的教诲去落实,都可以成为各行业的榜样。陈女士可以,胡小林老师可以,我们也「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只要把天下的安危放在心上,这些经句我们就可以用上。我们这一生的目标是成圣贤,从哪里跟圣贤效法?是他的身高、体重?是他的动作?不是。「慕贤当慕其心」,要效法他的心境。
孔子为什么成为圣人?因为他觉得天下的安危是他的责任。所以夫子说,「诗书之不讲,礼乐之不习,是丘之过也」,他觉得这是他的责任。他不怪天下人破坏这些文化,他只提醒自己,我有没有尽心尽力把诗书礼乐弘扬开来。所以夫子他能讲出「躬自厚,而薄责於人」(《群书治要》卷九《论语》),这是他老人家的心境。我们看到老人家「躬自厚」,就会想到当五伦关系中发生状况时,会完全不指责对方,只反省自己,因为至诚就能感通对方。
例如在君臣关系当中,春秋时代的史鰌劝卫灵公要任用蘧伯玉,不能用弥子瑕,弥子瑕是佞臣。他劝了很久,卫灵公都没有听。结果直到他断气的那一刻,史鰌也没有责怪他的君王,而只是责怪自己。他断气前还在为国家著想,交代他的儿子说:我没有尽到忠,我死后没有资格放在正厅,你把我放在窗户底下就好。儿子很孝顺,就照办了。
卫灵公来吊唁,一进来看到棺木摆在旁边,非常震怒,对他儿子讲:「你这不孝子,怎么把父亲的棺木乱放?」儿子说:「这是我父亲生前最后一口气时交代的,说他没有尽到忠,不能劝君王任用蘧伯玉,这是他的过失,所以他没有资格放在正厅。」他到死亡的那一刻都不指责别人,而是在反省自己,这是至诚的忠心。卫灵公一听,当下非常震动,回去之后就罢黜了弥子瑕,任用了蘧伯玉。我们要了解,任用忠臣而不是奸臣,这对国家、人民的影响是非常非常大的。
综上所述,诚如《群书治要》所言,「为君难,为臣不易」,为人君者真正是不容易,要处处给天下人做榜样,国家才能够真正长治久安。师长上净下空老教授曾经说过,中国历史上二十五个朝代,每一个朝代的崛起,都是认真学习古圣先贤的文化,并且将其发扬光大,国家才能传世久远。只要一疏忽,不听老祖宗的教诲,社会就出问题,政权就被别人夺取。
古圣先贤教导后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什么?就是教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社会安定,国泰民安,才能传之久远。要尊重文化,尊重圣贤,教育是以「孝亲尊师」为根本,这是中国文化。在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只中国还存在,就是靠「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种文化的承传,方能永远不衰、永远不变。
诚愿天下为人君者都能够真正落实古圣先贤「君亲师」的教诲,反身躬己,尊贤远佞,惩忿戒贪,真正为天下百姓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真正缔造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永续和谐以及天下的太平盛世!
老法师:这一篇要放在冬至祭祖,主要是节录《群书治要》。《群书治要》这本书,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终於找到了。找到之后,我们第一个发心,把它印一万套,希望以后不至於失传。
这本书是唐太宗治国的宝典,唐能成为历史上的盛世,一直影响到今天,大家都没有把大唐盛世忘掉,连外国人也常常提到。他是怎么治的?完全回归文化。他能做成功,第一个原因是什么?我们要知道,孝亲尊师这第一个原因。现在我们做为什么做不好?我们没有孝亲的心,没有尊师的心,我们怎么学也学不像。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下面扎根,这个根就是孝道。我们要怎样做法?把孝亲尊师,也就是《弟子规》,孝亲尊师落实在《弟子规》这一本小册子上。能把这个小册子上一千零八十个字,一百一十三桩事情,真正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你才扎稳。往后我相信,你这一生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一帆风顺,每一个行业都能荣宗耀祖,都能报效国家,都能服务人民。每个人忠於自己的行业,欢喜自己的行业,把自己这个行业做好,跟其他的行业合作,社会就安定,世界就和平。每个行业都是第一,没有第二的。为什么?日常生活当中不能缺少,缺少就不圆满,无论哪个行业都值得人尊敬。这个道理要懂!
人的一生真正幸福是什么?不是高名厚利,而是能够吃饱穿暖,身体健康,能为社会大众服务。无论哪个行业都是服务,这就是圆满,这就是幸福,这就是快乐,全心全力付出,为社会付出,为别人付出。有人问我,我们处在今天的社会里,在今天这个社会,哪一个行业最重要?我告诉人几十年了,应该至少有六十年了,六十年前我就告诉别人,到今天我还没有改变,从事哪一个行业最重要?小学教员最重要。为什么?人是从小教好的,长大养成习气,不好教了,从孩子教。谁能够真正发心,一生从事於这个行业,牺牲自己这一代,把下一代培养好,这个人是伟人,这是了不起的人。
教学是中国人最伟大的智慧、愿望。谁能够在这个行业上尽忠、敬业?母亲,扎根教育完全是母亲的责任。所以古时候,教女比教儿子重要,为什么?下一代是什么样子全靠母亲。
现在环境完全变了,中国自古以来大家庭。我在抗战期间离开故乡,那一年我十岁。我们住在乡下,乡下还有家,传统的大家庭。我自己的家是家败了,在我上一代,祖父这一代衰了,父亲这一代败了,家没有了。我住在姑妈家里。我姑妈家里家还在,所以我的印象还很深刻,我记得很清楚。她们家里上上下下有一百多人,不到两百人,大家庭,兄弟十个没有分家,在一起生活。那一个大院子就是一家人,现在讲像村庄一样,这一个大村庄就一家人。我见过。这种大家族,如果没有家道,没有家规,那家就亡了,所以家道、家规非常严格,人人都要遵守。
高祖父年岁太大,不问事了,大家长曾祖父,祖父的父亲。重视教育子女,所以家有家学,一般称作私塾,是家学。教育是家管的,中国在历史上不是国家,国家不管这个事情,这是你家的事情。国家只管考试,你家里教,参加考试。所以考取功名,考取了,这有等级的,县考,秀才;省考,举人;国家考试是进士。这些名称,也就像现代的学位一样,进士是博士学位,最高的;举人是第二个学位,比进士次一等,像硕士;县考的秀才好像本科学士。考取有资格从政,优秀的是官员,次一等以下的是幕僚。完全遵从老祖宗的教诲。
我们对老祖宗要尊敬。现在人没这个观念,认为老祖宗迷信,老祖宗落伍。老祖宗那些制度都应该是过去了,永远过去了,那个生活长治久安,人民真正一生过幸福美满的生活。虽然他没有成就,他一生过得快乐。
养老是大家庭的事业,育幼、养老是家庭最重要的大事,家庭承当。现在养老院只养你的身,不能养你的心,物质生活你不缺乏,精神上苦不堪言,活在那干什么?我到养老院去访问过,老人告诉我,我们没用了,社会不要我们,坐吃等死。你说那种心情,让人感到非常悲哀,人生走到这个地步,是多么凄惨。但中国古时候不是的,老人在家里头,跟小孩玩在一起,子孙后代膝下承欢,他快乐,看到底下一代一代长成,多么欢喜。
所以人人都懂得重视教育,人人都懂得孝敬长辈,人人都懂得给晚辈做榜样,让晚辈从小就看到好样子,自自然然养成一个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所以连外国许多学者专家研究中国历史,佩服中国人的教育,那是西方人望尘莫及的。但是我们今天把它丢掉,我们不要了,希望找到更好的。找了将近一百年,没有能找到好东西,自己的好东西丢掉了,信心失掉了。这个问题严重,我们今天怎么办?
尽自己一分绵薄的力量,做好样子给世人看,在这个世间做孝亲尊师。在这个社会上,我们今天从事的行业是佛陀教育。这个要懂得,不是迷信,迷信就错误了。我学佛,也跟同学们说过不少次,我二十六岁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跟佛法这个缘分是方老师介绍的,在哲学概论里头最后的一个单元,佛经哲学。我们那个时候年轻,从来没有接触过,也没有听人说过,总以为佛教是迷信,宗教都是迷信的,所以对於宗教都有反感。接受老师这堂课,首先我提出质疑,我说老师,佛教是宗教,是迷信,它怎么会有哲学?老师笑著告诉我,你年轻,你不懂。释迦牟尼,他没有说释迦牟尼佛,只说释迦牟尼,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这我头一次听说。他说佛经哲学是世界上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一点不假,我们从个人,最高的享受,个人的身心健康,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感谢老师,我每堂课都向他行鞠躬礼,要不是他,我这一生生活非常痛苦,苦难,一定牢骚满腹,怎么会有这么快乐!怎么会有这么幸福!这就是老师教的。我们认真兑现。
学了六十四年,六十四年又提升,明白了,不但大乘佛教是高等哲学,它还是高等科学。现在这个世界上量子力学家,所研究出来的这些发现,我们讲发明,宇宙的奥秘,我们看了他们的报告,全在佛经里头,三千年前佛常说。宇宙的奥秘,物质是什么,念头是什么,大自然的现象是什么,宇宙从哪里来的,这些问题只有大乘经典讲得清楚、讲得明白。让现在科学家、物理学家、心理学家,让他们来作证,他们研究到最后,拿佛经来对照,证明佛三千年前所说的,他们现在才发现。所以我们有一个感触,我觉得顶多二十年,二十年之后,这个世界上人肯定了,佛法不是宗教,佛法不是迷信,佛法是高等科学,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就知道这个东西这么好,所以才对它有向往,对它才有兴趣,愈学愈欢喜,六十四年真的是学不厌,行不倦,我们依教奉行。在这个世间,它给我们讲伦理、讲道德、讲因果,让我们在这一生不造罪业,知道怎样与大众相处,特别是佛经上所谓的冤亲债主,我们跟他和睦相处,我们没有对立。这心多自在,多坦然,觉而不迷。
提升一层,告诉我们整个宇宙状况,宇宙真的是天上还有天,六道轮回讲清楚了,十法界讲清楚了,诸佛刹土讲清楚了。这些东西从哪来的?念头产生的,不是哪个制造的,是众生念头产生的。善念所产生的现象是天堂、是极乐世界;恶念、恶行所产生的是饿鬼、地狱。一切法从心想生,看你想什么。我天天想佛,怎么不快乐?天天想菩萨,所想的尽善尽美,没有恶念,没有恶言,没有恶行。别人对待我,那是另一桩事情,有认识我的,有误会我的,这很自然的现象,那我们怎么对待?平等对待。
一个人最重要的,身心快乐,健康长寿,这是大家都想祈求的,心里头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对不起人的地方。纵然有行,事情应该做,我能力有限,我已经尽心尽力付出了,这就叫圆满。我没有做好,他不会怪我,我真在做;我要没有这个认知,不肯做,那我对不起祖宗,对不起芸芸众生,我们真做了,所以从哪里做起?我提供给诸位,就是孝亲尊师,这是根之根。
今天我们要把传统文化再复兴起来,也要抓这个根,没有这个根,传统文化兴不起来,一定要从这做起。从这做起,我们要著眼点在哪里?著眼点在下一代,儿童。所以我勉励年轻的同学,我们发心当老师。教什么?教童蒙,扎根教育。舍弃我们一生,我们来当小学教员,把自己一生奉献给下一代,希望下一代能够把传统文化复兴起来。不从这样做起,我们不行,我们是半路出家,二、三十岁才知道,迟了。一定要小孩五、六岁他就懂得,当然最好父母能够在家里协助,做好样子,到学校,老师、同学做好样子。我们把这个根培养起来,然后用一条龙的学校,用这个办法把人才造就出来。真正有几个圣人出现,世界就有救了,我们这个教育,圣贤教育,儒家,圣人、贤人、君子,在佛法里面,佛、菩萨、阿罗汉,佛是圣人,菩萨是贤人,君子是阿罗汉。印度跟中国人叫的名称不一样,事是一样。
文化要互相学习,要互相包容,要去除障碍,它才能造福社会,造福人群,这比什么都重要。好,我们再看下面一篇。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慈悲,尊敬的诸位法师、老师:大家好,阿弥陀佛!甘肃省骊靬古城金山寺佛学班开敬,今天向大家恭敬汇报的题目是: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
释迦本师於此五浊恶世,示现八相成道。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因众生根机千差万别,故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以应群机。而其出世正说,即此净土法门。净土妙法,乃释迦本师所说一切法门之外的教外别传,十方如来同赞,千经万论指归。《大集经》云:「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当今时值末法,众生根器愈来愈劣,其余法门皆难成就。因其他法门皆是竖出,如爬楼梯,必须一阶一阶向上攀登,渐次修学,方能成就。然而众生无始以来,业深障重,多是进少退多,所以纵是多劫修行,亦难成功。唯有净土持名念佛法门,最为简易直捷、方便究竟。一句阿弥陀佛,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上中下根,各行各业,人人能行,处处能念。只要具备真信切愿,一向专念阿弥陀佛,皆能於此五浊恶世,横出三界而往生极乐。
净宗大德上海下贤老和尚,为我们末法众生住世表法九十二年。贤公老和尚二十岁出家,出家时,师父只传他一句阿弥陀佛,嘱其一直念去,并嘱明白了不要乱说。贤公老和尚老实、听话、真干,依教奉行,就这一句阿弥陀佛念了九十二年。一直念到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明白了,但从不多说。只是遇到有缘人,方才应机施教,指点迷津。在贤公老和尚住世表法的九十二年中,就是为众生示现将一句佛号落实在生活当中,工作当中,行住坐卧、待人处世当中。心中只有阿弥陀佛,没有烦恼,见啥都说好,见啥都高兴。顺境不起贪恋,逆境不起瞋恚。在一切境缘中,安住实相(念佛),修忍辱波罗蜜,成就一切德行。贤公老和尚一生身教多於言教。其不多的言教,皆字字珠玑,自性流现,义理甚深甚广,不可思议。其中三句对弟子稍有启发,今略作浅述:
一、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啥都是假的;二、世上无难事,只怕心不专;三、阿弥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
一、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啥都是假的。
(一)好好念佛
「好好念佛」,即净土持名念佛法门之宗要「信愿持名」。信愿持名,乃往生正因。
我们虽自称净业学人,然而并没真正做到信愿持名,好好念佛。是何原因?有疑。因为心中有疑惑,故不能生起真信切愿、持名念佛、求生净土之心。《弥陀要解》云:「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可见生信乃启愿导行之根本,故应从信入手。所谓信者,蕅益大师於《要解》中示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
又印祖云:「所言信者,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娑婆之苦,无量无边。总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此八种苦,贵极一时,贱至乞丐,各皆有之。」「故须专修净业,求生极乐。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莲花化生,无有生苦。纯童男相,寿等虚空,身无灾变。老病死等,名尚不闻,况有其实。追随圣众,亲侍弥陀。水鸟树林,皆演法音。随己根性,由闻而证。亲尚了不可得,何况有怨。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楼阁堂舍,皆是七宝所成,不假人力,唯是化作。则翻娑婆之七苦,以成七乐。至於身则有大神通,有大威力。不离当处,便能於一念中,普於十方诸佛世界,作诸佛事,上求下化。心则有大智慧,有大辩才,於一法中,遍知诸法实相,随机说法,无有错谬。虽说世谛语言,皆契实相妙理。无五阴炽盛之苦,享身心寂灭之乐。故经云,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也。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乐莫能喻。深信佛言,了无疑惑,方名真信。」
如此信已,则应发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大愿。印祖云:「既知娑婆是苦,极乐是乐。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极乐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娑婆世界,一切众生,於逆顺境,起贪瞋痴,造杀盗淫,秽污本有妙觉明心,乃无底之厕坑。既造恶业,必受恶报。久经长劫,轮回六道,乃不赦之牢狱。阿弥陀佛於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求接引,佛亦无可奈何。倘志心称名,誓求出离娑婆者,无一不蒙垂慈摄受也。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能拔娑婆无底厕坑、不赦牢狱之人直下出离其中,悉皆安置於极乐本有家乡,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也。」又:「欲生西方,最初须有真信切愿,若无真信切愿,纵有修行,不能与佛感应道交,只得人天福报,及作未来得度之因而已。若信愿具足,则万不漏一。永明所谓万修万人去者,指信愿具足者言也。」
如是信愿具足,即当提起一句佛号。印祖开示到:「既有真信切愿,当修念佛正行。以信愿为先导,念佛为正行。信愿行三,乃念佛法门宗要。有行无信愿,不能往生。有信愿无行,亦不能往生。信愿行三,具足无缺,决定往生。」故知,信愿行三,乃往生资粮,资粮欠缺,便难往生。是故信愿行三,缺一不可。
由上可知,欲好好念佛,需从信愿下手。信愿具足,必能做到老实听话,好好念佛。
(二)成佛是大事
「成佛是大事」,即师父上人於《来佛三圣永思集》中所云:「轮回路险,死生事大。」《科注》云:「世人皆共争无关紧要之俗务,不重本身急迫之大事。不知无常迅速,生死事大。但贪名利,故忧苦万端,无有出期。如《会疏》曰:夫物有本末,事有缓急。以办了一大事为急先务。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觅安下处,而后却出干事。抵暮昏黑,则有投宿之地。先觅安下处者,修净土之谓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来之谓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莲花中,不落恶趣之谓也。然诸人缓於火急之事,走不急之经营。大命将尽,虽悔何益。」盖三界犹如火宅,片刻难待,实应速求出离,永脱轮回。
学佛之人应明了自己学佛之目的。为什么学佛?不为求人天福报,不为求名闻利养,只为成佛。如何成佛?念佛成佛。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就等於成佛。
往生极乐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阿惟越致,即是明心见性之大菩萨,即法身大士。《科注》云:「阿惟越致,此翻不退。又不退有三义:⑴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⑵行不退。除见思惑,伏断尘沙,恒度众生,不堕小乘地。⑶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念念流入如来果海。」以上三种不退,若在此土修持,须先断见思惑。见惑即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思惑即贪、瞋、痴、慢、疑。见思惑断尽,即位不退,相当於小乘阿罗汉。然后再断尘沙惑,指微细的念头如尘沙一样多,故以尘沙为喻。尘沙惑断尽,即行不退,相当於菩萨位。最后破无明,四十一品无明,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直至破尽最后一品生相无明,法身全显,圆证涅盘三德,证入常寂光土。如此渐次修学,如爬楼梯,须一阶一阶攀登。然而此土障缘众多,修行艰难,故多是进少退多,久经长劫,亦难成就。
但此净土法门,凡夫可带业往生,横生圆超,不可思议。《科注》云:「凡往生者,不再堕凡地,是证位不退。极乐国土,唯一佛乘,故不堕於小乘,是行不退。既生同居,即同生上三土,圆修圆证,於此土中,必破无明,显佛性,而证念不退。於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一生成佛。」极乐世界依正主伴,一一皆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虽有四土之名,实无四土之实。只要往生极乐世界,便得弥陀本愿威神加持,皆得三不退。智慧神通不可思议,一切受用无不自在。观音势至诸大菩萨同为伴侣,手拉手肩并肩,同闻弥陀广宣妙法。「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圆修圆证,一生成佛。
故,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则大事办矣。
(三)其他啥都是假的
「啥都是假的」,即「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亦即《金刚经》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印祖云:「须知世间万法,悉皆虚假,了无真实。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如水中月,如空中花,如热时焰,如干闼婆城(梵语干闼婆,此云寻香,乃天帝乐神。其城乃幻现非实,世俗所谓蜃楼海市即此也)。唯自己一念心性,亘古亘今,不变不坏。虽不变坏,而常随缘。」
师父上人云:现代的量子力学家告诉我们,这个世间物质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物质从哪来的?是从念头在高频率波动产生的幻相,不是真的。甚至於科学家说,世间根本就没有物质这个东西。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这一弹指有这么多念头。我们把它换算,现在我们用秒做单位,一秒钟有多少个微细念头?一秒钟可以弹指七次,三十二亿百千念再乘七,可以换算出来二千二百四十兆次,一秒钟。一秒钟里头有二千二百四十兆个念顷,这是微细的念头,这种微细的念头频率太高了,我们没有概念。它在哪里?就在现前,所有物质现象、精神现象都是在这个高频率之下产生的。这个频率,佛经上的名词叫业相。业就是动,不动就没有业了。我们心一动是意业,意在造业;口动是言语,口在造业;身动是身体在造业,身语意三业。我们的造业从来没有停过,一念顷都没有停过,念念都在造业,三业统统有。我们迷失了自性之后就堕落在轮回,轮回住多久了?住了无量劫,没出去过。出去之后,他再不会回来,这是假的不是真的,像作梦一样,梦醒过来,梦中境界痕迹都没有。所以佛在《金刚经》上给我们说真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为就是有生有灭,念念不住,这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真相。
听师父上人讲经我们明了,六道轮回,十法界依正庄严,皆从我们一秒钟二千二百四十兆个念头变现出来。无论善念、恶念,皆在制造六道轮回。只要有念,就不能出离。怎么办?念佛。念佛即是直接从念头下手。师父上人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第一念是妄念,第二念马上阿弥陀佛。」因念佛是净念,所感果报即往生极乐世界,故用阿弥陀佛取代妄念。如是念念相续,妄念不入,久久自得一心。不但当下即得利益,不被凡尘所系缚。临命终时,亦感佛接引,往生极乐。
(四)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啥都是假的。
贤公老和尚此句「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啥都是假的」,不仅尽括释迦如来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一切经法,更一语道尽诸佛如来出世之真因,「唯说弥陀本愿海」。又此句具足《无量寿经》中之三个真实。「好好念佛」即住真实之慧,「成佛是大事」即得真实之利,「其他啥都是假的」即示真实之际。此三真实,又圆具涅盘三德。真实之慧即般若德,真实之利即解脱德,真实之际即法身德。故知此句「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啥都是假的」亦圆具涅盘三德。其义弘深,不可思议。然而此句之归宗,即是一句阿弥陀佛。
又「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其他啥都是假的」,此句亦成为贤公老和尚九十二年住世表法之总结。老和尚不仅自己一生将此表演得淋漓尽致,更将此句箴言劝导一切有缘众生。我等亦应向贤公老和尚学习,牢记此句,依教奉行,自利利他。
二、世上无难事,只怕心不专。
此句之重点,即「心」、「专」。心专,即经中「制心一处」,即大势至菩萨所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亦即师父上人常劝导学人之修学方法,「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贤公老和尚大慈大悲,用九十二年时间,为我们表演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就此一句佛号,念至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此正「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亦即经中「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之证明。故贤公老和尚说:「世上无难事,只怕心不专。」只要心专,无事不办。
师父上人云:海贤老和尚就是把心放在阿弥陀佛这一处,他能够得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没有别的巧妙,就是制心一处。佛经里头有故事,世尊曾经叫国王做实验,在这个很热闹的活动当中,找一个死囚来做实验,叫这个死囚头上顶一盆水,告诉他:从这个街头走到街尾,能够一滴没有洒出来就赦你无罪,就放你了;如果滴了一滴下来,马上执行砍头。这个囚犯听了之后,确实这一盆水从街头走到街尾一滴没漏。国王问他:那些唱歌跳舞的,你有没有看到?没看到;有没有听到?没听到。为什么没有听到?我的心只想到水一滴不能滴下来。他的心就在水上,外面境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所以海贤老和尚常说,「天下无难事,只怕心不专」,这心要专一,专注。我们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里?没有专注,我们是用散乱心在念佛、散乱心在闻法,心不能凝聚成为一心。
印祖云:「至於念佛,心难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又「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於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於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即放下眼皮,不可睁大。眼既摄矣,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
又师父上人详细开示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落实在十念,印光大师的十念法,印光大师念到一心不乱就用这方法。它的特点,一个是计数,一个是反闻,就是听自己念这句佛号,自己听这个佛号,听自己念的佛号,字字句句听得清楚,记得清楚。计,就是从一到十,然后再从一到十,不要十一、十二,二十一、二十二,这样不好,这样搞乱了,就计十句,十句这是第几句,清清楚楚。你一天念一万声,也是从一到十、从一到十这样计法,不要用念珠,心里头记。十句记不下来,记五句,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样计法;再记不住的时候就用三三四,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记得很清楚,听得很清楚,这就对了。而且特别主张默念,不要念出声音。不要念出声音有没有声音?有,别人不知道,自己知道。自己耳朵把这个能量集中向里面听,听我自己念佛的声音,不要听外面的。意念集中之后,外面声音听不见,为什么?你那没有注意力。我们常讲注意,注意什么意思?眼见色,注意看,意是意识,意识是分别,第六是分别,第七是执著,注意就是把第六意识注进去分别它,把末那识放进去执著它。执著生烦恼,贪瞋痴慢疑是执著。通过分别,这个我喜欢它,那个我讨厌它,喜欢的我想拥有,喜欢拥有就是执著,不喜欢的我把它丢掉,那也叫执著。能不分别、不执著是功夫,用什么方法修这个功夫?用念佛的方法,就是要计数、要听。意识心活动范围非常大,频率非常高,很不容易控制,这句佛号把它管好,叫它集中起来专门听自己念佛号的声音。默念,没有念出声,没有念出声还是有声音,外头人不知道,自己很清楚。听得清楚,记得清楚,容易得一心不乱,容易得念佛三昧,这叫会念佛。印光大师用这个方法,而且给我们说,用这个方法念熟了,没有一个不往生。
三、阿弥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
(一)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心即佛。
「阿弥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根者,根本、本源,即法界、本体、真如、自性。「阿弥陀佛是根」,指阿弥陀佛即是法界本体,真如自性。又根者,生发义。《无量寿经易解》云:「根是譬喻,可以生长善法的意思。」故一切善法皆从此根(即阿弥陀佛)流出。《科注》云:「故知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出,复又会归此法界也。」实显阿弥陀佛,名具万德。阿弥陀佛,名召万德。
「阿弥陀佛」者,梵语,「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具云无量觉。又《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有十二别号,亦号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等等。阿弥陀佛常以无量寿、无量光做代表,无量寿表时间,无量光表空间。《弥陀要解》云:「光则横遍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即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故知阿弥陀佛即是法界本体,即一切众生之本觉理性,本妙明心。又《要解》续云:「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科注》谓:「由上可见,弥陀名号即法界体,故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又名号即众生之本觉理性,起心念佛,是为始觉。今所念之佛,正我本觉。故云持名即是始觉合本。是故念念相应,而念念即佛。」彰显净土法门念佛成佛之无上妙谛。
师父上人云:阿弥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这句话意思很深很深,真正把根找到了。根不能一时一刻离开,把这个根照顾好。故知,阿弥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即是心是佛。把这个根照顾好,即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是故是心即佛。
(二)他力妙法,托彼显此,自他不二。
又,贤公老和尚说:「阿弥陀佛是我老和尚的根。」此正妙显他力法门,即经中「斯义弘深,非我境界」。即「抛却己分,专归佛力」。深显贤公老和尚全仗佛力,仰靠阿弥陀佛,靠倒阿弥陀佛之心。
印祖云:「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净土耳。」「仗佛誓愿摄受之力,自己信愿念佛之诚,无论证悟与否,乃至烦惑丝毫未断者,均可仗佛慈力,即於现生,往生西方。」《科注》云:「世称净宗为他力法门。净宗所以能三根普被,一生成办,凡夫二乘例登不退,皆仗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力,此即仗他力。净宗之所以究竟方便者,即以弥陀无上果觉,作为众生因地初心,因达果海,果彻因源,因果同时,感应难思,此又是他力之妙用。」「是以具缚凡夫但能信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深信此两个有字,切愿往生,一向持名,即可如愿,迳登不退。」
又此净土法门,虽是全仗佛力,但非离本心,乃是以他力而显自心。《科注》云:「应知他力,亦是自心。自他不二,自他宛然。因他力而显自心,从有念以入无念,正是本法深妙处。是故《弥陀要解》云: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起信论》云:自佛他佛,总成戏论。人我两忘,自他不异。诸佛法身,湛然常寂。以本愿故,感应道交,即自即他,无虚无实,唯一真如,周遍法界。众生依於业缘,幻有分段。如居屋下,不见天日。念力诚坚,幻缘斯净。如撤屋蔀,天日豁然。任运往生,还同本得。」净宗之妙,全显於此。
由是深感,净土法门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阿弥陀佛大悲慈父之深恩厚德不可思议。纵是粉身碎骨,亦难报答。
我等实应深知牢记,阿弥陀佛不仅是贤公老和尚的根,亦是我们一切众生之根。我们应像贤公老和尚一样,仰靠阿弥陀佛、靠倒阿弥陀佛、赖定阿弥陀佛,一切时、一切处心中念念不舍阿弥陀佛,把根抓牢,早归自性极乐老家。
四、结语
大慈念老於《科注》中云:「世人多慕玄妙,而不知最极玄妙只在平常中,故云平常心是道。」大慈念老一句「平常心是道」,一语道破净宗玄微。师父上人云:平是平等,就是相续相,前念跟后念完全相同,没有夹杂,没有妄念,是我们经题上平等,就是平等心;常是不间断,念念是平等心;这平等心的内容是什么?是阿弥陀佛,这是道。阿弥陀佛含无量义,不止前面《弥勒发问经》所说的十念,不止!一念具足一切念,一念具足一切法,无论世出世间法都不出这一念,真妙,玄妙到极处。所以念老说世人多羡慕玄妙,而不知道最极玄妙的在平常当中。海贤老和尚表演给我们看了,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从生活上看到,从他工作上看到,从他待人接物,你细心去品味,真的,一点都不假。所以平常心是道。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净土难信今已信,又幸遇夏莲老的《无量寿经》会集本,黄念老的《无量寿经解》,恩师师父上人的慈悲宣讲,贤公老和尚的现身表法,及恩师齐老师的悲心护持,真是无比难喻之幸运。弟子实应生起稀有难遭之心,珍惜每天、每分、每秒,秉持平常心是道,抓住一句佛号,落实在生活、待人、做事之中。唯有真正往生极乐世界,方不负此生难逢之胜缘,方能真正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以上是惭愧弟子开敬的心得报告。借用贤公老和尚之三句箴言,浅述净土法门之宗要(信愿持名),持名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及念佛成佛之理论根据(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然而其义深广无边,难思难议。开敬根性愚钝,习文不多,复是初初学习,所学浅薄,又缺乏真诚、恭敬、清净之心,故不能深解义理,所述浅显片面,深感惭愧,无地自容。文中定有诸多错误与不足,恭敬叩呈尊敬的恩师师父上人,诸位法师、老师批评指正,开敬欢喜接受,阿弥陀佛。
最后以彻悟大师法语,结束此篇报告。并以此自勉,及供养一切有缘菩萨!
修净业者须知:
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
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
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
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
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
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
七、以一心不乱,为净行归宿。
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
此八种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矣!
惭愧弟子开敬顶礼叩呈。
老法师:开敬这一篇报告,我们读了很欢喜,是一篇很好对於念佛同修的开示。我们深深的期望她,说到了真正能做到,给一切大众做个好榜样,像海贤老和尚一样,你的功德就圆满了。有解有行,尽形寿做这样的表法,就是海贤第二。
下面还有一篇,现在我看只剩下四分钟了,大概这个时间不够,下一篇要留在下一次。
后面,她举出彻悟法师修行的法语,八句话,希望我们都要把它记住,常常放在心上勉励自己,做真实的反省。彻悟大师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应该要把它做到。这个里面的根本就是前两句,真正把前两句做到了,后面都没有问题,后面就是表法,道道地地的表法。「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我们学佛的同学,第一桩大事,要知道生死事大。真的,佛说得没错,自从无量劫来,我们在六道轮回里头团团转,从来没有出离过,由三善道转到三恶道,由三恶道再转到三善道,反覆来回,没完没了,真的,这是事实真相。你有没有做过上帝?忉利天主有没有做过?你有没有做过大梵天王?你有没有做过摩醯首罗天王?肯定做过,不稀奇。你有没有堕过无间地狱?哪里都去过。
这一生算是很侥幸,非常幸运。为什么?你遇到佛法了,你能信佛法,你能依教奉行,换句话说,你要是搞真的,你有超越六道轮回的缘分,这一生可以超越,这才是生死第一桩大事。如果我们疏忽了,这一生就白来了,遇到这个缘还继续搞轮回,真可惜!开经偈说,「百千万劫难遭遇」,这话是真的,遇到净土法门不容易,彭际清说,「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天」,我们遇到了,这个稀有难逢,你遇到净宗,遇到念佛法门,实在值得庆幸,值得欢喜。你要把它抓住,你可不能放松。抓住什么?抓住阿弥陀佛,念念不舍离,我们能出六道轮回,能往生到极乐世界。这比中头奖都难,我们真中了。可是,有这个缘分而没有掌握住,对这个世间还有留恋,还舍不得放下,这种人多,很多很多。什么原因?无始无明习气太重,无量劫的习气,哪有那么容易放下!
我初学佛的时候,第一次见章嘉大师,向老人家请教修行的秘诀。老人告诉我四个字,看破放下,放下看破,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像爬楼梯一样,相辅相成,初发心到如来地,就这么个方法。因为我们那个时候初学,对佛法一窍不通,他用这个方法来说,我们懂,能体会。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止观,止就是放下,帮助你观,观帮助你放下,帮助你止,像楼梯一样,一层一层向上爬。
净宗法门殊胜,只要爬到极乐世界就圆满了,后面就不必这么麻烦。为什么?往生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们现在用的经本第二十愿,四十八愿第二十愿,皆作阿惟越致菩萨。佛没有妄语,是真话。那问题就解决了,阿惟越致菩萨是什么等级?法身菩萨,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菩萨,一生到极乐世界就得到。不是自己修的,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你,让你得到的。那加持行吗?行,为什么?因为你本来是佛,所以才加得上,你要不是本来是佛,加不上,本来是佛。这个缘多殊胜!所以要把这桩事情当作这一生第一桩大事,其他的都是鸡毛蒜皮小事,别放在心上,把这一句佛号,信愿持名,时时刻刻放在心上,不能丢失,我们就稳稳当当的成功了,这是圆满的成功。
所以这篇报告,对於修学净土的是很好的开示,我们可以把它放在网上。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