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221集)
发布时间:2024-09-06 04:05:10作者:大众学佛网
学生: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心得报告
净土或问节要略释.上篇
净公上人及诸善知识,尊鉴:
惭愧具缚弟子拜阅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中之《或问》二十六则,深感获益良多,熟读而思之,觉其中之字句,不仅启人正信、破除疑窦,窃以能为修学净业之行者,提供增上助缘。惟辞丰义博,未能方便理解,是故不揣自陋,掇其精要,试以节录数则,加以浅解略释,或能裨益初学,充作垫脚之基。盖释文中恐有错会、不如法之处,伏乞老和尚及诸大善知识,不吝赐正。
甲、绪言
《净土十要》全书共十卷,乃蕅益大师精选净土论述中,最契时机者九种,加上自注之《弥陀要解》编集而成,内题名为《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盖此实为修学净业之入道要门,由其门下弟子成时法师评点节要后付梓,收於《卍续藏》第一O八册。
书中卷六并收有《净土或问》二十六则,此乃元朝天如禅师巧设问答,方便开示(天如维则禅师为中峰国师之高足弟子,俱通宗教,识心达本,后学永明大师弘扬净土),其目的是为「剑离宝匣为斩不平,药出金瓶以瘳沈疴」,豁破时人对净宗之疑情,勉励行人应专修持名,以期当生成就。
且看此问答之间,字字句句铿锵有力,发人深省,诚如禅师所言:「汝但未悟,使汝既悟,则汝净土之趋,万牛不能挽矣。」您还没开悟,假使您真开了悟,那么您修净土的意愿是万头牛也拉不回的!又说:「合五家之宗派,尽天下之禅僧,悟与未悟,无有一人不归净土者。」合禅门的五家宗派,尽天下的禅宗高僧,不论开悟与未悟的,没有一个不归心净土的。
又曾力赞永明延寿大师之《四料简》,叹其为深有功於宗教者,其偈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以余门修行,解脱綦难,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故二师皆专弘净土一宗,导引群萌同归极乐是也。
兹恭录数则,撷要如下:
乙、释文
某天,天如禅师於卧云室静坐时,有禅客来访,向禅师提出修学净土法门的几项疑惑。
(一)问:永明和尚为法眼禅师的嫡传徒孙,海内皆推为禅林宗匠,为何他谈禅以外,却偏赞净土?
答:大哉问也!永明大师实在是深有功於宗门教下。净土法门本是易行易入,却也是难信难说之法。所以,释迦佛出现於世,宣讲《弥陀经》,预知末法众生难信净土,故引六方诸佛,出广长舌说诚实言,以破除众生的疑惑。世尊自己说,「我於五浊恶世,行此难事,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佛的苦口婆心,劝导我们要信愿求生净土。而且,佛所说的一偈一句,与会的大众没有不信受奉行的,为何只有我们不相信净土法门?
这是因为净土教门极其广大,修学的方法却极其简易。所谓的广大,是指一切根机的众生无不摄受,上至等觉菩萨,下至愚夫愚妇,乃至五逆十恶的罪人,临终只要能念佛忏悔,一心归向净土,没有一个不能往生的。又所谓的简易,只要执持阿弥陀佛四字名号,便能出离娑婆,迳登极乐,证得不退转位,直到圆满成佛。
如此广大又简易,就算是聪明上智的人,也很难没有疑惑。这才知道永明大师对净土法门的赞叹,实在是深有含义!
(二)问:净土法门广大简易,那些禅宗悟达之士既然已「见性成佛」,为何还肯求生净土?
答:悟达之士正因为开悟,才更肯发愿求生。古人说,「不生净土,何土可生?」那是您还没开悟,果真开悟了,修净土的意愿必定死心塌地,万头牛也拉不回的!
(三)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出现世间,是为了要度化众生,既然生死大事已经开悟明了,应当遵行佛的教诲,出生入死,广度有情。为何这些悟达之士却求生净土,厌苦趋乐,不顾他人?
答:开悟之后,烦恼习气尚未完全脱尽,并不是马上就证得不退转,与诸佛如来一样出生入死,不受障缘干扰。古德有云,「声闻尚有出胎之昧,菩萨亦有隔阴之迷」。何况是现在薄解浅悟的人,自己都还救不了自己!纵然是悟处深远,见地高明,立志要广度众生,可惜没有证得不退位,处在这五浊恶世,教化刚强众生,就好像一艘不稳固的小船,要去救济沉溺於业海的群生,恐怕自他都要沉入大海,同时溺毙。
所以《往生论》云:「欲游戏地狱门者,必生彼土。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要救度苦难众生,必须求生净土。而且先圣也说:「未得不退转位,不可混俗度生。未得无生法忍,要须常不离佛。」现在娑婆世界,释迦佛已灭度,弥勒菩萨还未下生,多有外道邪魔,颠倒是非。外有美色淫声的诱惑,内有烦恼习气的纠缠,既无现佛可依,又被境缘所染,初心浅悟之人,很少有不退转的,这就是为什么世尊要殷勤劝导我们求生净土。
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说法,那边的一切境缘,有种种胜妙庄严,往生到那里,藉由阿弥陀佛的殊胜大愿,成就无生法忍,圆证佛位,蒙佛的授记,然后回入娑婆,教化众生,而且来去无碍。
在《观佛三昧经》中记载,文殊菩萨得念佛三昧,常生净土。《华严经》中,普贤菩萨劝进善财童子及海会大众,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又《入楞伽经》中,龙树菩萨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起信论》中,马鸣菩萨有求生之愿。不仅如此,佛更劝自己的父亲净饭王及七万多名释迦族人,求生极乐国土。在《观经》中也开示韦提希夫人及五百侍女,同生安养国。
试问,一般薄解浅悟的人,证悟的境界能和文殊、普贤相比吗?难道佛会忍心误导父亲与族人吗?历代许多有修有证的禅门宗匠,都是不约而同的密修显化,发扬净土宗旨。如死心新禅师曾道,「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又说,「参禅人最好念佛,根机较钝者,唯恐今生不能大悟,但只要藉由弥陀愿力,便能接引往生」。又说,「如果念佛不能得生净土,老僧当堕拔舌地狱」。
由此可见,不论诸佛如来、诸大菩萨,不论修禅学教的祖师大德,都普劝大众修学净土法门,道理就在此。
(四)「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与净土经论所谓的十万亿土之外的佛国土,与极乐国中的弥陀教主,是否有别?
答:这个「心」是广大无边而明妙无比的。《楞严经》上说,「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又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无有一佛土不在我自心中。古德曾说,唯此一心,具足了四种报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正所谓十方微尘刹土,实是我自心中之土;三世恒沙诸佛,也是我自心中之佛。所以,无有一土不依我自心而建,无有一佛不由我自性而现。既然如此,则十万亿土外的极乐,难道不是唯心之净土?极乐国中的教主,难道不是本性之弥陀?
(五)既然净土、秽土都不离一心,又为何娑婆世界就免不了秽染呢?
答:凡夫因为染业所感,唯心所现的净土,成了唯识所变的秽土。但在佛眼看来,娑婆秽土即是清净报土,正如释迦佛虽然现居娑婆,而实居庄严报土是一样的道理。
(六)凡夫迷情未尽,不离染业,则唯心之土,要如何才能清净?
答:心垢则土垢,心净则土净。《维摩经》上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要想自净其心,舍弃净土法门,那就很难办到了。
(七)如何修学净土法门呢?
答:众生根机多有不同,所修方法也各有差别。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三门:观想、忆念、众行。这三种方法都是依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为主。
「观想」是依《观经》上所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所以,我们应当一心系念,观想阿弥陀佛,观想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
「忆念」是心想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或是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都称为忆念。正如《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所言,「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并说到,「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另外,若有人一生系念,或三个月系念,或早晚各十念,或七七日中系念,或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间断的专心系念,加上自己的深信切愿和阿弥陀佛的威神加持,都能往生极乐世界。甚至是造作五逆十恶的罪人,只要临终十念,也能够感得阿弥陀佛的接引,往生净土,足证下下根性的人,皆能蒙佛摄受。
「众行」,如《华严经》中,普贤菩萨劝进善财童子发的十大愿王。又如《大宝积经》,佛教弥勒菩萨发的十种心。又如《观经》所说的净业三福,及《无量寿经》上讲的三辈皆发菩提心,其中有奉持斋戒等。如上所说的,皆称为众行。
凡此种种功德,加上自己信愿之力,回向求生,都能转为往生的资粮。
(八)「观想、忆念」这二种不同修法,往生极乐世界以后,所感的境界是否不同?
答:永明大师曾说,往生净土有九品之别。有人生到同居土,见到佛的应身;有人生到实报土,见佛的报身;或经一夜便登为地上菩萨,或是经过一劫、数劫才证得小乘果,随众生根性的利钝,悟道有迟速,花开有早晚。所以慈云大师说,虽然大分为九种品位,但若要细分,应该是无量无边。
(九)娑婆世界也是四土具足,为何要舍娑婆去求生极乐净土?
答:娑婆众生的秽业难除,要想出离六道,唯有求生极乐净土,哪怕是生在凡圣同居土,悉皆证得不退转。曾经有人在大通佛出世时就开始修行,历经了尘点劫,却还在声闻果位。那都是因为此地充满了让人退转的因缘,所以修行总是进进退退,需要漫长的时劫。且经论上说,「鱼子庵罗华,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
但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同居土就不同了,那里的环境极其殊胜,不论品位高下,永远都不会退转,所以一定要求生极乐净土,当生圆满成就。
(十)十方世界也有许多同居净土,为何要偏指极乐又偏赞其中的殊胜?
答:经上说,「彼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在这个娑婆世界,身有生老病死之苦,外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之苦,乃至群魔外道,恼乱正修,或是美色妖邪,迷惑行人,而且舍身之后还要继续轮转生死,堕入三恶道,千劫、万劫也难有出期。
但在极乐世界是莲花化生,无衰无变,寿命无量,没有生老病死之苦,更没有亲情爱恋,仇敌怨怼等种种苦聚,那里是上善聚会,所有衣食珍宝,受用现成,而且相貌端严,身放光明,永离烦恼。除此之外,黄金为地,宝树参天,楼饰七珍,水鸟树林,皆演妙音,更有阿弥陀佛现在说法……极乐世界的种种殊胜庄严,无有穷尽。
由此可见,在娑婆与极乐二土相较之下,「境、缘」迥然不同,「境」是环境殊胜,可以摄受众生,让人生起向往欣求的心;「缘」是助缘殊胜,有阿弥陀佛与诸大菩萨俱会一处,可以帮助我们提升修行的功夫。所以,十方世界虽有许多同居净土,唯有极乐世界的「境缘」殊胜,当然要求生此土。
(十一)十方如来都可以亲近,何必只亲近阿弥陀佛?
答:有三个原因:一、誓愿深重。二、娑婆有缘。三、化道相关。
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时,曾经发了四十八大愿,愿愿都是为了要接引娑婆众生,这是弥陀的誓愿深重。
其次,在释迦佛住世时,听闻佛法而修净土法门的人,就有不少,就算是佛灭度后,无论僧俗男女、贫富贵贱,听过佛法的人,也都知道有阿弥陀佛。纵然没听说过,当遇到紧急危险时,不知不觉也会念几句阿弥陀佛,这都是自自然然就能随口称念的,难道不是弥陀与娑婆特别有缘吗?更甚至於灭法时,所有经法灭尽,独留《无量寿经》住世百年,直到大经灭后,还留「阿弥陀佛」四字名号救度众生。这就是阿弥陀佛与此地众生有特别因缘。
古德曾说过,娑婆和极乐教主,示现在净秽二土,用折、摄二门来调伏众生。释迦佛在此土,以秽、以苦、以促、以多魔恼来折服众生,让人生起厌离心。弥陀佛在彼土,以净、以乐、以延、以不退转来摄受众生,让人生起欣求心。既有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那就达到化导行道的效果。
所以大乘经上,世尊反覆叮咛,称扬弥陀、赞叹极乐、劝众求生,用意在此。
(十二)既然要厌舍娑婆、欣取极乐,这个爱憎心是不是太过分明了?
答:厌舍、欣取,并不是世间所谓的爱憎心,这是诸佛如来转凡成圣的共同之道。如果不肯厌舍娑婆,怎么可能转凡?不愿欣取极乐,如何成圣?所以,从凡夫一直提升到等觉菩萨,所仰赖的无非就是欣厌之心。如果不肯厌舍,修行没有推进的动力;不愿欣求,往生不会积极的争取。所以,这样的爱憎哪里有过失呢?
(十三)极乐世界远在十万亿佛刹之外,临命终时,恐怕很难到达吧?
答:其实,众生妄认自心在这色身方寸之内,不知自家心量广大无边,十方虚空都被我心量给卢包了,恒沙世界在我心量也能一一周遍,正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如此看来,十万亿国土在我心中,其实很近,不远;命终往生时,生我心中,其实很容易,不难。只要净业成就,临终在定之心,便是净土受生之心;起心动念就是往生净土之时。
正如同有人作梦,身体虽然躺在床上,但心意识却已遍至他方,往生净土也是这个道理。又譬如,从中国到印度,历程十万余里,在这路程当中,要经过许多国家。有一个人虽然不曾游历印度,但听过别人描述当地的风景,於是熟记在心。某天,这个人忽然动了一念,想起印度的风景,思量千里,便到千里;思量万里,便到万里;思量印度,便到了印度。用这个譬喻就不难理解往生净土的道理了。这正是「一弹指顷,即得往生」。一念就生到极乐世界,不需要担心有多远。
(十四)净业成就,往生不难。又为何前面举出五逆十恶的造罪凡夫,临终也能往生?
答:佛在《观经》上说,下品下生者,如有众生造作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业,应当堕入恶道,在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他念佛,提醒他:「汝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於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应时即发菩提之心。」虽然十二大劫处於莲花中,但其实受用快乐,好比在忉利天。
然而五逆十恶能得生净土,全因为念佛灭罪的功德,由此可知,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或许有人会怀疑,为何能用这么少的心力就战胜过一生的罪业?
禅师在此,特别提出三点原因:一、心力虽少,但是念得勇猛,就像一个人打仗时,冲锋陷阵,不惜身命。二、这个人虽然造恶,但在现世中可能修过三昧,所以临终劝他念佛,他就能很快定下心来念。纵然现世不修三昧,也必是宿世善根今生成熟,临终能遇到善知识教他十念,在念念当中功夫成就。三、假如不是宿世善根,也不是今世修定,那必然是他在念佛时,心里生起深重的忏悔。
上篇竟,下篇续。
净土或问节要略释.下篇
(十五)身处五浊恶世,人容易造罪,纵使不犯五逆重罪,其他的大小罪业也很难避免。假如不忏悔消除,只要临终念佛就能往生吗?
答:也能往生。这全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大愿力!如《那先经》上说,假设有人以百颗大石置於船上,石头不会沉入海里,完全是藉由大船的力量;没有船力,一小块石头也会沉落大海。这个船力好比是佛力,大石好比是恶业,一生造恶的人,临终果能一心念佛,便能不堕地狱。若不靠佛力,虽然只是小小的恶业,也难免不入恶趣,更别说是大恶了。所以,惑染未尽的凡夫,亦可得生同居净土,这就是带业往生。
举例来说,唐朝有一位张钟馗,以杀鸡为业,临命终时,看见有人驱赶著鸡群,啄破他的双眼,血流不止;当时有僧人劝他称念佛号,於是他一心念佛,忽然间,只见鸡群散去,香气满室,随后就端坐往生了。这难道不是佛力加持吗?
可见,往生净土完全是靠他力,有阿弥陀佛的悲愿摄受,再加上释迦佛的普劝赞叹,诸佛如来的共同护念,如渡大海,既有大船,又有向导,更有顺风,必能速到极乐彼岸。
(十六)前面提到带业往生,生到极乐世界,会不会再退转?
答:经论上说,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不论品位高下,悉住正定之聚,皆作阿惟越致菩萨。
更确切的说,在《十疑论》中,智者大师举出五种因缘,保证往生的人不再退转。哪五种?一、有阿弥陀佛大悲愿力的摄受护持,圆满证得不退。二、佛光常照,菩提心时时增长。三、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妙法,众生听了,常念三宝。四、极乐世界纯是诸大菩萨以做善友,没有逆境恶缘,外无魔邪,内无烦恼,烦恼不起现行。五、只要生到极乐世界,即得寿命无量,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共聚一会。
所以,古人说:「不愿生净土则已,愿生则无不得生,不生则已,生则永不退转也。」正是这个道理。
(十七)既然一生造恶,临终念佛就能带业往生,生到极乐世界又不再退转,足证弥陀的愿力实在是不可思议!这样看来,在我寿命报尽前,先做世间事业,直到临终再来念佛,可以吗?
答:这是多么荒谬愚蠢的话!这种话,比砒霜、鸩酒还要毒,不但耽误自己,也误导世间的善男信女。
所谓的逆恶凡夫能在临终提起佛号,那是因为宿世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才能遇到善知识教他念佛求生。这种侥幸的事,万万人中找不到一个半个,并不是人人临终都能这么幸运。《群疑论》说,世间有十种人,临终不得念佛:没有遇到善友劝导念佛,业苦缠身,中风失语,狂乱丧心,遭逢水火灾难,或遇豺狼凶险,有恶友来破坏信心,昏迷致死,刀兵战争而亡,忽坠丧命。以上这十种障碍都是平常眼见耳闻的事,都是宿业所招,现业所感,突然现前来不及提防的。再说,凡夫又没有神通,哪里知道临终时有业无业、好死横死?况且这十种恶缘,只要遭到一种就完了,大限一到,手忙脚乱,就算有活佛围绕,恐怕也救不了。只好随业受报,向三途八难中受苦受罪,那时想要再听到佛名也听不到了。
就算没有碰上这些恶缘,只是生病而死,也免不了风刀解体、四大分离,可比生龟脱壳、螃蟹落汤一样,痛苦交迫,念不了佛。就算无病而终,但是世缘未了,贪生怕死,六神无主,再加上遗产没有分配,后事没有交代,妻儿眷属在旁边哭哭啼啼,想念佛也念不了。就算一口气没断,只有少病少痛,可是呻吟叫苦,还想问药求医,祈祷忏悔,这些杂念缠绕,佛也念不好。
就算没有病痛,只是年纪老大,衰相现前,还得时时照顾这把老骨头,不能安心念佛。就算未老以前,正值少壮、正好念佛的时光,但是狂心未歇,百般的俗事纠结,整天随处攀缘,心识不定,念不得佛。就算是清闲自在,有志於修行,但对於名利世事,照不破、放不下、拿不定、坐不断,一个境界现前,马上就跟著迷惑颠倒,佛也念不好。可以想见,人在老病之时,少壮清闲又志在修行之日,只要稍有一事挂在心头,就不能专心念佛,何况是面临生死的那一刻,谁有把握好好念佛?况且世间事业如梦如幻,哪一件能替得了生死?纵然是出世间的善事,广造塔寺,攀求名位,哪里知道「天堂未就,地狱先成。生死未明,皆成苦本」。等到受苦时才明白,原来一生苦心经营的一切事业,全是枷上添枷,锁上添锁,镬汤下增柴炭,剑树上助刀枪而已。
其实,人生在世,如石火电光一般,眨眼就过了,应当趁未老未病以前,抖擞身心,放下俗事,有一天的时光,好好念一天的佛。就算没有时间,得一时的工夫,就修一时的净业,管他临命终是好死横死,我的往生资粮早已办妥了。希望大众要三思再三思。
(十八)人心易进易退,一听到警策就勇猛精进,可是遇到障难现前,马上就转念,寻求其他的方便,认为念佛只能利益身后事,对於眼前没有实质的帮助,从此就放逸退转了,这该怎么办?
答:经中道,念佛的人,现世就能获得十种殊胜利益。一、昼夜常得一切诸天、护法神将,隐形守护。二、常得观世音等二十五位大菩萨,常随守护。三、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念佛人,常得诸佛护念。四、一切恶鬼、毒蛇毒药,皆不能害。五、水火灾难、怨贼枷锁、牢狱横死,悉皆不受。六、宿世恶业悉皆消灭,所杀怨命皆蒙解脱。七、夜梦吉祥,或梦见阿弥陀佛。八、常生欢喜心,面容光泽,精神饱满。九、常为世人恭敬供养,欢喜礼拜。十、命终之时,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及诸圣众接引往生。
以上所得的十种利益,都是世尊金口所说,不论现生来世,皆有利益,不用怀疑。
(十九)前面提到「抖擞身心,放下世事」,可是日常生活中,确实有些俗务没办法放下,又该如何修行?
答:世网中人,只要能「痛念无常,生死心切」,不论是苦乐逆顺,动静闲忙,迎宾待客,工作应酬,这一切境缘都不妨碍念佛。古人说得好,「朝也阿弥陀,暮也阿弥陀,假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又说,「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
如果是世缘较多的人,也要忙里偷闲,闹中取静,每天念佛万声或千声,定为日课,不容一天空过。至於忙到拨不出时间的人,每天早晨必须念十声佛号,日积月累,功夫慢慢会成就。除了念佛之外,有空闲时可以读经拜佛,随缘布施,所修的种种善行功德,乃至於丝毫小善,都要回向西方,能如此用功,不只决定往生,还能增高品位。
(二十)要如何念佛?如何修十念法?
答:念佛的方法,必须制心一处,不让心念散乱,口中一句接一句的称念阿弥陀佛,字字分明、念念相续,耳中只闻阿弥陀佛,心里只缘阿弥陀佛,一心一意,心口相续,如此念佛才能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至於十念法,每天清晨,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念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如是十口气,名为十念。念佛时,只随气的长短,不限佛号的数量,声音要不高不低、不缓不急,不能间断,这个用意就是要藉气束心,令心不散乱,以达到专精的功夫,尽此一生不得一日暂废。(敬按:关於十念法之修持,印祖等师亦有垂训於典籍,诚可互相参照。)
(二十一)我辈凡夫根性愚钝,唯有专持名号,契我根机,闲暇时再加上礼拜,这样是否可行?
答:那正符合善导大师「专修、不间断」的意思。
众生业障深重,应当专持阿弥陀佛名号,不修杂业。因为专持名号最容易,只要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十人专修十人往生,百人专修百人往生,这就是专修不夹杂的好处,容易得正念,完全与佛的本愿相应,不违背佛的教诲。反过来说,若不能专修而杂修的人,要想往生净土,恐怕是一百个人当中难得一、二个,一千人中难得三、四个,这都是因为杂修扰乱了正念,与佛的本愿不相应,而且系念不相续,虽有善行,常与名利相应。所以喜欢杂修的人,不仅障碍自己也会影响别人求生净土的信心。
除此之外,身必须专礼阿弥陀佛,不杂礼其他。口必须专念阿弥陀佛,不夹杂其他名号。意必须专想阿弥陀佛,不夹杂其他妄想。当心里一有贪瞋痴的念头夹杂时,要随犯随忏,不让这些念头「隔日、隔夜、隔时」,要保持心念清净,最重要的是念念相续,不能间断。
永明大师也说,念佛发愿时,必须一心归命,至诚恳切,不夹杂其他的念头,就像要上死刑场、被怨贼追、被水火吞一样,以这种心态一心求佛救度,愿脱离苦海,如此的至诚恳切,才能相应。倘若心行不一,信愿轻微,念念不能相续,佛号常常间断,甚至懈怠放逸,临终要想往生净土,恐怕就难了。
(二十二)要念念相续不容易,凡夫没有定力,情想纷飞、邪思乱起,念头不知不觉的东跑西窜,一眨眼就跑到千里万里去了。又或者惹上一点世事,便十天半月的摆脱不掉,有什么方法可以对治?
答:当净念间断时,必须痛加鞭策。古人有三种痛鞭的良策:一、报恩。修净业的人,应当知恩报恩。譬如父母养育之重恩,师长成就之重德,此恩此德难以报尽。如今,父母和师长或许沦落三途受罪受苦,指望我们去救度,自己却念念间断,净业不能成就,净业不成就,自救都救不了,如何救他?既然不能相救,那就是忘恩负义,大不孝之人。经云:「不孝之罪,当堕地狱。」这一念间断之心就是地狱业!
二、决志。若要专修,必须有坚定不移的心志。有人一生参禅,禅没开悟,便去学教,教又不明,搞到现在还不死心,又要参话头,又要谈教理,又要写几个字,又要作几首诗,情挂两头,念分四路。
对於虚名浮利看不破、放不下,自己得名利便生贪爱,别人得名利就起嫉妒憎恨。古人说,「贪名贪利,同趋鬼类。逐爱逐憎,同入火坑。」一有邪心妄动,正念就失掉,这一念间断之心就是饿鬼火坑业!
三、求验。既然学专修,应当求灵验。人生走到了尽头,看看发白面皱,衰相现前,还有多少岁月可蹉跎,要在目前就要见佛。如庐山远公大师一生三次蒙佛摩顶。怀感法师称念佛号便能见佛。少康法师念佛一声,大众就见到一尊佛从口中飞出,念佛十声,就有十尊佛飞出,像串珠似的。古人念佛灵验的事迹,万万千千。
只要心不间断,见佛不难,心一间断,绝不见佛,既不见佛,与佛无缘,既无佛缘,难生净土,净土不生,必堕恶道。这一念间断之心就是三途恶道业!
以上三条,应当痛自鞭策,要念不离佛,佛不离念,然后就能感应道交了。
丙、结语
综观上述,可知天如禅师久修禅观,又精通教典,以禅教入净土,书中答问之事理兼备,将禅净界限、佛力自力,分析明白,了无疑滞,显明净土之奥旨,阐扬持名之奇勋,诚可为修习净业之司南也。无怪乎,印光大师曾於《文钞》中推崇到:「若论断疑生信者,当推重天如之《或问》,此尤为破坚冲锐之元勋也。」可见,此书於莲宗之贡献,不容小觑。
噫!惭愧具缚弟子根机陋劣,幸蒙佛菩萨垂慈,接引入门,因入佛门,得识净土,得闻宝典。所谓得识净土者,净公上人之开解劝进也;所谓得闻宝典者,莲公之《无量寿经》会集本,念公之《科注》,《报恩谈》及《来佛三圣永思集》也。是以暗自庆幸,诩为全宇宙之幸运儿矣。
良由机缘殊胜,当如是珍重,痛加鞭策,效法贤公之深信、切愿、笃行,行住坐卧一句弥陀念到底,以期净业成就,早归安养。愿以此区区愚诚,普劝善友,勤修净业,同登极乐,圆满无上菩提。伏祈垂鉴。恭请尊安。
惭愧具缚弟子妙音稽首。
老法师:今天这份心得报告是从网路传来的,妙音居士。我们听了很受感动。这些我觉得都是菩萨现身,为什么?修净业的同修,最近这几年,或者说十几年,遇到了灾难。这灾难是什么?确实有不少人反对夏莲居的会集本,不承认念老的集注,在教训我们依照这本子修行的错了,应该把这些经本销毁,叫我们赶快回头。幸亏得到海贤老和尚为我们表法,我们对老和尚感恩。我们仔细观察老和尚一生的行谊,他不是普通人,也是菩萨再来的,来给我们表法的。我看了他一些资料包括光碟,看了七十多遍,看了老和尚的《永思集》,我深深感觉到,老和尚是菩萨化身,有使命来的。出生在农民家里,所以从小他就学会种地,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二十岁看破放下,发心出家。师父不是凡人,看到这个年轻人,肯定叫人一见就知道,这个人老实、听话、真干。世出世间有大作为的人,都具备这三个条件,只要有这三个条件,有大成就的这些大德都愿意教他,都愿意帮助他、成就他。他的师父遇到他,给他剃度,就教他一句话,「南无阿弥陀佛」,告诉他,「一直念下去」。他听话,他老实,他真干,念了九十二年往生,一句佛号。这是表演给我们看,往生净土要什么条件,你看他不就明白了!
经论的作用是帮助我们破迷开悟,断疑生信,增长信心愿心的,作用在这里。真相信,没怀疑,愿恳切,不要经论,一句佛号就可以成就。这样的人念佛,我们在《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以及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念佛往生的例子太多了!我们的信心具足,愿心也具足,有信有愿,往生极乐世界条件就具足了;持名功夫高下,那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品位高下。
念佛重不重要?有些人讲有愿有信就能往生,那我只要有信有愿就行了,佛可以不要念了,你想想你能不能去?去到极乐世界了,到极乐世界没有落脚之处,四土三辈九品你在哪里?没念佛,所以没有落脚的地方,那还是要赶快回去,这没有你的分。临命终时念一声佛号,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下下品是他的去处。你要是一句佛号都没有,你下下品没有,到了极乐世界赶快回头。是不是这样的?我们得多想想,通情达理,所以持名重要!蕅益大师讲了四个字,信愿持名。我们看到贤公老和尚,人家往生上上品往生,他的功夫,他平常二六时中,就是不分昼夜,他佛号不断。念久了,真的心里头就一句佛号,除这一句佛号没有一个杂念。那是什么?世出世间法统统放下,与我全不相干,一心一意求生净土,成就了。
今天妙音这份报告,帮助我们现前信愿还不到位的人,是当头一棒,也是起死回生的一服良药。这篇文章要放在我们网路上广为流通。他用的是妙音,我们不知道是哪一位妙音。为什么?我们今天的环境不好,净宗是好,扰乱净宗的人太多了!提出许许多多的主张,有些人真的赞成,有愿有信不要念佛。让许许多多念佛人看到、听到都生疑惑,我们到底依谁的?这句话重要!到底依谁的?依释迦牟尼佛教诲。
释迦牟尼佛往生的时候给我们说了,交代得很清楚,四依法。阿难尊者请教的,佛陀在世,大家依佛,没话说,佛不在世了,我们学佛要依靠谁?世尊告诉我们:第一个,依法不依人。法是什么?法是经典。人是什么?学佛的人。学佛的人所说的,跟经典不一样的不能相信,这问题不就解决了吗?不必来问我。你查查《无量寿经》,查查《观无量寿经》,查查《阿弥陀经》,这三部经上,他所说的都违背了,世尊就教你别依他;与这三部经相应的,这个要遵守。这第一教给的,依法。
第二个,依义不依语。语言说的,深说浅说,多说少说,没关系,要相应,不相应的不能听。第三个教给我们,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这是很重要的!我们选择经论,选择法门,什么是了义?真正能帮助我在这一生当中出六道轮回,出十法界,这叫了义。不能帮助我的,再好的经,《华严》、《法华》大经大论,我没有这个能力学,也没有这个时间学,也没有人教我,也没有道场学到这些东西,不能帮助我了生死出三界,那这就不能学,要学了义。什么是我们能学?海贤老和尚最好学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你看念了九十二年,往生的时候那么自在,多少人亲眼看见的。我们亲耳所闻,决定不是妄传,看到他往生的光碟,这就是现身说法,他依的是了义,不依不了义。
最后,依智不依识。要有智慧来鉴别,不能感情用事。许多人来跟我说,这个这种说法,那个那种说法。我怎么告诉他?我说他们对不对你可别管他,自己对了就好了。你自己把他这些东西都装在你心里头,都放在你口里头到处去宣说,你错了,他错不错与你无关,你这样做法是你大错了!你要纠正过来,你要是真正懂得佛的四依法。我们看什么样的境界,如如不动,他是好,他是坏,我们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没有受他的干扰。也不必去批评他,批评他,他就跟你做冤仇,结上怨了,你要不能往生,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在六道里头难受,不批评人,也不必赞叹人。自己老老实实把这句佛号念好,念到清净心出现,平等心出现,决定得生。
这篇报告,许许多多人值得认真学习,我们要广为流通。
后面还有一个问题。
学生:请问师父上人,有些助念团到了病人家里开始助念之后,就严格禁止任何人去动病人,病人想喝水、想排尿等等,都一概不准家人上前帮忙。眼看著病人憋得痛苦,家人心里很难过,请求允许上前帮忙病人,助念团的人还是坚决不让,认为这个时候动病人就会障碍病人往生。最后虽然在念佛声中往生了,但是病人却是死不瞑目的样子。
请问师父上人,这样的做法正确吗?助念的时候,什么时候可以动临终人?什么时候不可以动临终人?这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助念常识。恳请师父上人慈悲开示,希望大家以后在助念当中,不要再发生这种不幸的事情。
老法师:这个问题确实很重要。念佛助念,要懂得助念的规矩。《饬终津梁》是送往生最好的参考资料,要多读。不但要读,助念的这个小团体每个人必须要学习,要请人把它讲清楚讲明白。没有这种知识不能参加助念。
照理来说,理事是一不是二,什么时候可以动他?他还没有断气之前,他神智很清楚很明白,他还想喝一杯水,还想去排尿,这清清楚楚,这个时候你不帮助他,你要让他憋著,他死不甘心。这个仇恨就很深了!他记著你,你对待他这么狠,将来的时候,你在临命终时他来干扰你,他来报仇,你怎么办?什么时候不能动他?古大德教导我们,这人断气了,呼吸没有了,这个时候就不能动他。为什么?他的神识离开了,是不是真离开我们不知道,真离开的时候动他没问题了,就怕是他神识在旁边,他离开他的身体了,他还没走,他念著他的身体。真正往生的人没有问题,真正往生的人神识阿弥陀佛接走了,这个身体你怎么动它,它也无所谓了。所以就怕他死后,这时候神识在旁边看著。一般八个小时神识会离开,为了安全起见,最好是十二个小时、十四个小时,大概神识肯定离开了。能不能碰他,是怕他神识动瞋恨心,怕这个。那个时候他不管你是不是助念,你对他好他感恩,你扰乱他,他不甘心不情愿,仇就结起来,冤仇结起来,道理在此地,不能不知道。所以不能动亡者的身体,不但身不能碰它,他睡的这个床都不要碰它,怕他有感触,跟他床前坐也要离开一点,我们的身体、衣服,都不要碰他的床,这就对了。通常我们一般送往生,十二个小时。能够到十四个小时最好,最安全的十四个小时,再帮助他穿衣服,帮助他入殓。希望我们送往生的人都懂得这些规矩。
发心送往生是一桩好事情,这个人往生到极乐世界,跟他结了净土缘,将来我们自己往生,他会跟著阿弥陀佛一起来接引,你看到的时候都认识,比我们早往生的人。决定不能够无知,完全凭著自己的意思来做障缘,让他感受到病苦,苦中再加苦,他怨恨。
最好是自己有把握,因为临命终时的环境自己预料不到,谁来帮助你助念?是真的帮助你往生,还是把你拖到轮回,又拖到六道来了,很难说。真往生的人,真是平常积功累德,来的都是善友,都是好人。如果没有功德,没有福德,你往生的时候,来送往生的都是冤家对头,有好心障碍你,有恶意障碍你,都来了,报恩报怨都来了。谁知道?那个时候没有人知道,真正高明人看得清楚。
所以有这些因素,我们最好的办法就学海贤老和尚。海贤老和尚告诉大家,他这几天要往生了,有人跟他说,你走的时候,什么时间告诉我,我们帮你助念。老和尚笑笑,助念,要靠助念不牢靠,我不要人助念,我自己念佛往生。好!真的是自己念佛往生。白天在菜园里工作了一天,整地、拔草、浇水,在种菜,干了一天,晚上走的。晚上什么时候走的没人知道,大家都睡觉了。睡觉的人都知道老和尚在念佛,很难得他敲引磬念佛,老和尚平常念佛不敲引磬,这天晚上敲引磬。大家也不在意,就睡觉了,第二天早晨起来老和尚走了。说话算话,往生不靠人助念,他说到做到,不要人送往生,话说在前面。真往生的时候,他不给你这个机会,悄悄的走了,等你发现了,走了很久,早就到极乐世界去了,瑞相稀有。
所以在今天,修净土的同学,我们所依靠的夏莲居老居士《无量寿经》会集本。我一生就依靠这个。这个经本是我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给我的,我要不依这个经,要不学这个本子,不讲这个本子,我对不起老师。我曾经说过,全世界人都不相信,我一个人要相信。为什么?老师传给我的。我跟老师十年,老师不骗我,老师爱护我,我们尊师重道,报老师的恩就是依教奉行。所以我坚持,我丝毫不受动摇。
莲公我们没见过面。念老我们多次见面,在那个年代,我们是一九八三年,对,一九八三年,在美国联络的,信息联络上,知道有这么一个人。联络上之后,我回到台湾,有时候就到大陆去看他老人家,他住在北京。北京还有些老朋友,难得的是遇到,也是老同乡,赵朴初老居士,他是佛协的会长,大陆上还有不少法师,比我辈分高的,跟我同辈分的,我认识不少人,到处参访。
念老把他的大作《大经解》送给我,我看到非常欢喜!我之前讲《无量寿经》是用李炳南老居士的眉注,他自己毛笔写小楷写在经本上,我们称它作眉注。这个本子我们流通了,老师往生之后,我就将这本书印了一万本,分送给大家。老师这本书很多人没看到过,这个流通之后大家才晓得老师对这部书下过功夫,而且曾经讲过一遍。讲,我没听到,他大概这部经讲过之后两年我才认识他。听众不多,我估计五、六十个人而已,不会超过一百人,所以很少人提到这部经。
我得到这个经,得到念老注解,如获至宝,很认真从头到尾看了好几遍。从此之后,讲《无量寿经》我就用这个本子。用李老眉注本子讲这个《无量寿经》,讲过十遍,在美国、加拿大,跟台湾、新加坡,总共讲过十遍。讲念老的注解,这一次是第四遍,以前讲过三遍,大概都是一千二百个小时,这次时间很长,加了一倍。这次讲的时候著重在修持,我们如何把《无量寿经》落实到自己身上来,落实到生活,落实到工作,落实到家庭,落实到道场,落实到处事待人接物,怎样能够做到像海贤老和尚二六时中这句佛号不间断,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有把握。
为什么念佛不能往生?总结一句话,就是没有彻底放下,对这个世间还有牵挂,还有留恋,那就很难往生。彻底放下的人,最后一念十念都决定得生,放下重要!
我们既然出家了,今天我们遇见的最大的事情是什么?续佛慧命。怎么落实?讲经不停止,活一天讲一天,哪一天不能讲了就往生了。
报祖宗的恩,我们想到的传统文化,五千年的文明,古人做得好,遗留下来这些典籍,非常认真仔细做了一番整理、选择,成就一部《四库全书》。没有入《四库全书》的,当时搜集到的书里头,差不多是一半。换句话说,这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能够入《四库全书》的,大家公认的好东西,当时乾隆皇帝召集全国专家学者三百多人审察。我们不要操心,都是好东西,不好的淘汰了。
这部书早年我们担心怕失传,一个动乱变迁,可能会丧失掉,台湾只有一套,孤本。现在商务印《全书》,世界书局印《荟要》,至少得有五百套在全世界流通,许多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收藏。书不会失去了,能保住,但是谁去读?不认识汉字,没有学过文言文,他不能读。那没有人读,再过十年就找不到会读的人了。那就注定中国传统文化要灭亡,四大文明古国就剩了一个中国,中国的寿命到了,这个太可怕!
怎么办?所以我们想找年轻人,真正发心,牺牲自己身命在所不惜,把传统文化延续下去。怎么延续?认真学习,发扬光大,传给后世。这就得办学。办学的目的没有别的,就是认识汉字,学习文言文,有能力读《四库全书》,有能力讲解《四库全书》,有能力把《四库全书》写成白话文。我们就干这桩事情。
中国文化要是能够流传在世界,对全世界人都得利益。为什么?我讲过五桩事情。我们个人希不希望有一生的幸福、快乐?古时候读书人所说的「孔颜之乐」,孔子、颜回之乐,他们的乐在道,在学、在道,不是功名富贵。孔子是平民,家庭不富裕,所以富跟贵,夫子都没有,那颜回就更差。但是这两个人,一切时一切处你遇到,他满面笑容,欢喜快乐。这从哪来的?为什么他这么快乐?夫子头一句话就告诉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解答了。读书乐,跟古圣先贤乐,不必要功名富贵,快乐无比。自己身心快乐,家庭当然和睦,家和万事兴。工作一定顺利,无论从事哪个行业,对你统统有帮助。待人接物表现出的智慧德行,人缘好,法缘好。所以家庭会和睦,事业会顺利,住在这个地方,社会会安定,国家富强,天下太平,圣贤人用他的影响造成的,他不必亲自去做,他的影响所感召的,真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四库》能帮助我们这些,真的是宝!这个东西存在,全球光明普照;这个东西要是不在了,没有人能读了,这个地球一片黑暗。所以我希望大家学佛菩萨来救世,发心学文言文,学中国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学《群书治要》,学《国学治要》。我们办学,教科书就这两部,一部《国学治要》,一部《群书治要》。《群书治要》是讲伦理、道德,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学治要》是讲做学问,圣贤教育。怎么治学?圣贤治学,再加一个,宗教治学。要知道,宗教是人类主要的教育,是人类重要的教学,是人类尊崇的教化,它会给全世界带来永续的和谐。我们要学,要认真去做。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