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普贤行愿品大意(第二集)

发布时间:2024-08-31 04:03:23作者: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普贤行愿品大意(第二集)

普贤行愿品大意 (第二集) 1988/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4-02

请掀开经本,一四0三页第一行: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

从这个地方开始,是十大愿里面的第二愿。『称赞』,称是称述,赞是赞叹,这都是我们性德的流露。古人说,礼、乐都具备了,叫做有德,道德的德,叫有德。这一段与中国古代的乐教,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儒家的教学,它的方法就是用礼与乐,用礼乐。礼调身,使我们言语、举止都能够符合规矩,这是属於礼。乐是调心,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调养情绪,当我们情绪不正常,有起伏的时候,唱唱歌,心意就平了。佛法里面教学,也是以这个为最重要的手段,就是礼乐是最重要的手段。所以佛门,我们在讲经之前,要唱三称本师释迦牟尼佛,这都是乐、都是称赞,再唱开经偈,这是最简单的了;讲完经我们唱个回向偈。

如果在古时候讲经,那规矩就很多了,前面唱颂差不多要半个小时。他要唱香赞,要呼钟声偈,还要念一段经文,再三称佛号、开经偈,那占的时间很长,但是礼节非常的隆重。讲经就讲经,为什么前面要有这么多仪式?诸位要晓得这个仪式有很多作用,第一种是庄严道场,第二是听经一定心要清净,心要不清净,听不下去,得不到受用。唱上半点钟,心就定了,然后你再听经,句句能够听得进去,有这个用意在此地。还有个用意,就是等后来的人,有些迟到的,我们唱了半个钟点,他慢慢才来也行,他经也听到了。所以有许多的意思在里面,这都是佛法曲顺人情,所以有很多的规矩。现在所谓是进入工业时代,时间分秒必争,所以我们将繁琐的这些仪规都把它删减了,只唱一个三称佛号、开经偈,这省了很多事情。这些统统是叫「称赞如来」。

我们中国的古乐很可惜失传了,实在说现在礼也失传了,礼现在也没有了,可是乐失传得很早。礼,我们今天还能够看到完整的典籍,像十三经里面三礼。《周礼》相当於现代的宪法,那是治国的大典,这部书听说是很好,我没看过。过去方东美先生劝我看,以后我学佛了,我就没有看这个东西。他曾经讲过很多次,他说《周礼》,就是周朝这部宪法,是现代中外,也可以说古今中外的宪法都比不上。他对於《周礼》非常的赞叹,所以周朝享国八百年。他说如果周朝后世的子孙,都能够遵照《周礼》去做,周朝不会亡国的,千年万世。由此可知,这部宪法之好。除这个之外,还有《仪礼》,《仪礼》是老百姓,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应酬,婚丧嫁娶这些礼节。订得很微细,所谓仪礼三千,可见得非常的微细,那都是讲一般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除这个之外,现在大家还常常看的,就是《礼记》。《礼记》是什么性质?《礼记》是一部杂志,拿现在来讲就是杂志。这个杂志的内容多半都是记载《周礼》、《仪礼》里面,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去做,如何去做。尤其在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生活方式之下,应该怎样去做;换句话说,它是研究讨论的性质,这是《礼记》。后来朱熹给我们中国人编了一部必读之书,就是凡是中国人必定要念的,叫《四书》,《四书》是朱熹编辑的。他采取《礼记》里面的两篇,「大学」、「中庸」都是《礼记》里面的,是《礼记》里头两篇,再采取《论语》、《孟子》,称为《四书》,是中国人必读之书。从朱熹编辑之后,可以说一直到清朝,国家考试都要考《四书》。因此《四书》流通得非常广泛,的确是编辑得好,非常的有眼光。

《礼记》里面,现在还收著有一篇「乐记」,就是孔夫子删诗书、定礼乐,乐的材料都失传了,只有《礼记》里头这篇「乐记」。这篇「乐记」可以说是我们中国音乐的哲学,里面说得非常之高明。「乐记」里面讲,先讲音声之生起,是由於人心对於外面物、境的一种反应,就是所感;外面境界有所感,我们内心才发出音声。因此就明了,音就是你心里的音声。所以他说,一个人心很恭敬,他的音声直而廉。这个人内心是从恭敬,他音声出来不一样,无论是唱歌、无论是谈吐,他不一样。如果他是很喜欢、有爱心,他的音声一定是柔和,是和而柔,这是一种亲切、爱的声音。如果是很悲哀的时候,他的音声当然有种哀凄之声。

所以,古时候也有像现在去观光、考察的,到其他国家去观光考察,看看人家政治办得怎么样。他从哪里看?就从音乐。像我们现在讲的,民间唱的流行歌曲,听听他们歌词,听听他们的音声,就晓得这个国家的兴亡,所以音声与治道大有关系。这是讲国家的兴亡,可以从这个上面来观察、体验。由此可知,我们一个人的音声,真正懂得音声哲学的人,听听你说话、听听你咳嗽,就晓得你这个人是长命、是短命,你这个人是富贵贫贱,都知道了。为什么?从你心里面发出来,这个东西不能骗人的,瞒不过人的。一个家庭也是如此,这个家的兴衰都可以从家人的谈吐、音声里面,不知不觉自自然然流露出来,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所以「乐记」是非常好的一部书,分量虽然不多,很重要。

过去我们在台中,李老师曾经为我们讲过「乐记」,然后回过头来看,佛门重视音乐。但是现在佛门可以说缺乏音乐家,我们今天虽然留下来这么多偈赞,唱得都不如法。想想中国过去,是以礼乐治天下,佛门里面佛菩萨度化众生,也是用礼乐为手段。这是讲「称赞如来」,称赞如来绝大多数都是用歌赞,就是偈赞。底下一段就是我们所赞的对象。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

这段文里面包括了三种境界。第一个是「佛刹无尽」,数量是无有穷尽的,佛刹就是我们现在讲道场,道场无尽,这是我们应当要赞叹的。第二是「佛无尽」,这是无量无边的佛。第三是『菩萨海会』无尽,这三种境界都是我们应当要称赞的。此地就不能详细再说了,因为这个境界跟第一段「礼敬诸佛」是相同的。《华严》的境界是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一处不是道场,不一定说建了寺庙才叫道场。道场在哪里?道场在心里面。心里面有道,不管你在什么地方都叫道场,所以道场就无尽。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所以佛也无尽;还没有到成佛的时候,都是菩萨,所以菩萨也无尽。前面我们都细说过这个意思,所称赞的三种无尽的境界。

【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

这句是说能称赞的因缘,虽然只说这一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当然还有一句,前面说过,「普贤法力」。句子有省略、有详细,我们看了前面,读这段也就应该明了。普贤菩萨威神加持,我们自己甚深信解,这个力量我们的确能称赞刹土、诸佛、菩萨海会。

【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於法界。无不周遍。】

这一段是讲称赞的相状,说得明白一点,就是称赞的样子。你怎么称赞?说出称赞的样子。这段文里面意思很多,而且是重重无尽。这个『辩才天女』也是菩萨化身,经上常常用她来比喻辩才无碍。这位天女辩才无碍,一般菩萨都不如她,都说不过她,她很会说话。所以,佛在此地就拿她来做个比喻。『各』是每个人,各个人;『以』当用讲,用什么?用超出、超过辩才天女的『微妙舌根』;换句话说,辩才天女那是很了不起的人,我们称赞要超过辩才天女的舌根。

『一一舌根』里面,又『出无尽音声海』。这是倍倍相乘,所以这个境界广大无边。对上面那个三种无尽才能赞叹、称赞得尽,否则的话,没办法称赞。

『一一音声』里面又出『一切言辞海』,这看起来是倍倍相乘。在经文里面含的义趣,是非常之多。大经里面说到,「菩萨有十种舌」,我们可以略略的在此地说说,这就是《华严经》前面所说的,这些我们也应当要学。言语是我们与别人沟通意见最重要的一个器官,古人也警告我们,所谓是「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所以言语不能不谨慎。无意当中不小心说错话,得罪人,结下深仇大恨,自己还不知道怎么回事情。到后来,灾祸临头了,自己都糊里糊涂遭这个难,这都是平时我们说话言语要谨慎。

所以孔老夫子教学,他有四个科目,那时候教学比较简单,他有分科。第一科就是「德行」,所以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是以道德为根本。不像现在是技术,教技术,已经不讲道德了,所以技术愈发达,社会问题愈严重。再过我想不要到半个世纪,一般人都会造原子弹,那个时候问题就大了。这些无赖到处勒索,到处去绑架,那就不是小问题,是大问题了,用原子弹来要挟,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我们中国的教育,自古以来是以道德为最重要。

第二科就是「言语」,可见得言语孔老夫子很重视。第三才讲到「政事」,政事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技能,我们处理事情的能力,学这些东西。第四才是「文艺」,文艺是消遣,提高我们精神的生活。可见得孔老夫子还是著重实际的生活,那政事摆在第三,我们如果吃不饱穿不暖,哪有精神谈精神生活?谈不上。所以艺术摆在最后。佛法也是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所以出家五年学戒,它的精神跟儒家可以说是完全相同。

菩萨这十种舌,就是我们要如何来用「舌根」,我们要学菩萨。第一是「开示演说无尽众生行舌」。一切众生的思想行为,菩萨知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为这些众生开示、讲解,说出众生这些病根、毛病在什么地方。第二是「开示演说无尽法门舌」。众生有了毛病,如果你知道,说出来,说出来你没有办法帮他忙,那有什么用处?说了还不是等於没说!所以佛菩萨有方法,可以帮助你,把你错误的行为改正过来。第三是「赞叹诸佛无尽功德舌」。规过劝善世间法,能够帮助我们得这一生的快乐。可是我们人不只一生,我们还有来生,来生还有来生,这个问题就很严重。因此,佛法修学如果说只有今生得乐,来生得不到,这不是佛法。佛法教我们这一生得乐,生生世世都能够离苦得乐,这才是佛法。而终极的目标是教我们成佛,所以赞叹佛就是教我们学佛,拿佛做为我们修行最高的标准。

第四是「演畅辞辩无尽舌」,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辩才无碍。第五是「开阐大乘助道舌」,这就是为一切众生宣讲大乘佛法。第六是「遍覆十方虚空舌」,就跟我们在《弥陀经》里面,讲六方佛出广长舌相,意思相同,这都是为教化一切众生。第七「普照一切佛刹舌」。第八「普使众生悟解舌」。前面这两种都是普度众生,都是应机的;第八不但应机,而能令众生解悟,能够叫他理解,理解之后他才能够悟入,入得了这个境界。第九「普悉令诸佛欢喜舌」,第十「降服一切魔外舌」,就是他有能力降伏魔与外道,能够教他们改邪归正。所以佛在世的时候,他的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人,这里面几乎都是外道。听了佛说法,改邪归正,一生不离开佛,感谢佛的恩德,一生不愿意离开,这是很明显的降服魔外。说十种,经文上有十一种,还有一种,「除灭一切生死烦恼令到涅盘舌」,这一句才是真正做到了究竟圆满。所以,菩萨有这么样他会运用他的舌根,值得我们学习的。底下这是讲无有穷尽的意思。

『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这是举一条,三种境界里面举一种。佛刹也是无尽的功德海,菩萨海会也是无尽功德海。我们修普贤行的人,称赞也是『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於法界,无不周遍』,要发这样的广大心。请看下面经文: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是总结无尽,也是总结菩萨修行,不疲不厌,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精神。我们修学之所以难有成就,就是没有恒心,俗话说三分钟热度,没有恒心。菩萨真有耐心,无量劫当中他不疲倦,他不讨厌,他学一样东西,所以他才真正能够成就。这句话比什么都重要,是我们学佛,乃至於在世间成就一个事业,成败关键都在这句话上。

我们看古人,你看他成就,他都是在一部经论上下几十年的功夫,一部经听很多遍,所以他才有成就。我们今天一部经拿到手,看完一遍,都不想看第二遍,一问,这个我已经读过了,听经也是,这部经我已经听过,不要再听了。这怎么会有成就?我们想到道宣律师,唐朝终南山的道宣律师,不是现在的道宣,唐朝终南山的道宣律师。他学戒律,听《四分律藏》,《四分律藏》线装书二十册,这么厚一堆,他听了二十多遍。哪个地方有人讲,他就到那里去听,这种精神我们要学。像清凉大师讲《华严经》,从头到尾讲五十遍,不要说听了,讲都讲五十遍,所以古人的成就不简单!

所以,一部经必须要从头尾念上几千遍,那个意思你才能够得到,你才能够体会得到。三遍、五遍、十遍、二十遍,入不进去。总得要几百遍、上千遍,味道才能尝得到,才真正能够得到里头的东西。这很重要,就是不疲不厌,努力的去读,一门深入。我们看看《高僧传》,看看过去《居士传》,他们的成就几乎都是这样得来的。倓虚法师是近代了不起的一位大德,你看他的传记,《影尘回忆录》是他的自传。他在没有出家之前,当居士的时候,八载寒窗读《楞严》,一部《楞严经》念了八年,他学东西真认真。《楞严经》的分量跟《法华经》差不多,一天可以念一部,尤其念熟了之后,一天念一部不成问题。

你想想看,念了八年,他念了几千遍,至少念了三千遍,所以他能够成为一代祖师。根基从哪里打的?就是这么打来的,不是说过去世有宿根,哪个人过去世没有宿根?大家都有。过去世虽有宿根,你这一世再不相续,那就断掉了,这一世要再接上那就可贵了。怎么晓得过去世有宿根?你能够相信,你还喜欢看经,你还能听得下去,就证明你过去生中有宿根。这一生不成就,那你就是疲倦、懈怠,使你不能成就;你如果真正精进,不疲不厌,决定有成就,所以总结里面这句话非常重要。我们再看第三段广修供养: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

学道,常言说得好,要有智慧、还要有福报,如果有智慧,没有福报,不行!没有福报是怎样?你苦恼,你修道就有障碍,弘法是更谈不上,所以佛教给我们要「福慧双修」。『广修供养』就是修福,福非常的重要。我们现在的福报,说实在的话只有一点点,太小了,不够!比不上外道,外道的福报大,他修的福多。为什么?你看他道场大,徒众多,人力、财力雄厚,这都是他的福报。福报是前世修的,也是这世修的,我们不修就没有法子,一定要修福报。

我这几天也听我们的同修说,我们有几位同修在这里讲经,我就问听众有多少?他们就告诉我,多的时候大概有十几二十个,少的时候大概只有一个。我就说这个,我就劝他要修福;如果你不修福,你到外面讲经,听众一个、两个,这么样冷落,你讲得再好,别人一看这个场面,他就不来了。他想这一定讲得不怎么样,如果讲得好,听众一定多!所以,这桩事情是要我们结法缘,尽心尽力去做这个「广修供养」,我们力量做不到,我们心要做到。

我从前就跟有些同修说,你看我是个讲经的人,法缘就非常重要,讲经的人很重视法缘。我每到一个寺庙,到人家那个地方去,进了大殿当然要先去礼佛。我礼佛,跟人家的用心就不一样。我什么?我要广修供养,要跟他结缘,我就用礼拜。我拜佛第一拜,我发愿与这个道场结法缘,道场有缘,希望我将来有一天到这个道场来讲经说法。第二拜与这个道场常住结法缘,他里面的住持当家,他要不请我我没办法来。我这一拜求佛菩萨加持跟他们结法缘,他们欢欢喜喜,将来会请我去的。第三拜与这个道场所有信徒结法缘,我来讲经他们都来欢喜、都来听。人家看到佛像也拜三拜,我不晓得他怎么拜法,我是这个拜法。所以不一样,你看我在海内外法缘很盛,这是结的,要懂得广结法缘。底下也是讲境界。

【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

这个对象与前面所讲的没有两样。

【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

这是说明他能供养的原因,能修的原因,一个是靠自己,甚深的信解,就是对事理都通达明了,没有疑惑。第二,佛菩萨神力加持,所以能修这个供养。我们如果对这个道理不明白,我们拜三拜,心里发这个愿,就行了吗?我们心里明白这个事理,这就是『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我们求愿佛菩萨加持,这就是『普贤行愿力』,法力加持我们。到因缘成熟的时候,我们与这个道场有缘。下面是讲我们拿什么去供养?这是说供养具。

【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

『供养具』,就是物品,带些礼物、物品去供养。底下举了几个例子。

【所谓华云。】

就是用花供养。

【鬘云。】

鬘是花穿成环,古印度的习俗,大家都很喜欢花环,套在身上的,用这个环鬘。

【天音乐云。】

所以音乐、歌唱也是供养,赞叹也是供养。

【天伞盖云。】

伞盖,伞是遮荫的,在太阳底下遮荫的。

【天衣服云。】

这个衣服,拿我们现在的中国人来看,就是布匹。因为印度的衣服是没有裁缝的,就是一块布裹在身上。我们看起来,实在就是布匹。

【天种种香。】

供香也是非常的普遍。『种种香』,香里头种类很多,在形式上讲有烧香,像我们现在烧的香叫烧香。有涂香,涂在身上的,香水这一类的,都是属於涂香。有末香,末香就是香粉,我们用的香粉属於末香。像我们这檀香末都不算末香,因为那是烧出来才有香,还是属於烧的香。所以香的种类非常之多。底下就有讲了。

【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

这是举几种例子,我们简单说是香花供养,这里面也表很多的意思在,我们应当要晓得。但是在此地你们所看到的有两个字,一个是『天』,一个是『云』。天代表什么?最好的,天上的香比我们人间的香好,所以这就代表最好的。我们供养要尽我们自己的力量,去购买最好的,是这个意思。「云」表的意思就深了,它表什么?非有非无。你看云彩,你不能说它无,明明有一块云彩,大家都看到,怎么可以说没有?你也不能说有,为什么?它不是实际的东西,你绝对抓不到它,也摸不到它,它代表的非有非无。这就教我们要看破、要放下,虽然看破放下,我们要拿这些表我们的恭敬心,我们要用这些物质来供养。云的意思,简单的说就是代表看得破、放得下,代表这个意思。所以在一切供养具里面,没有执著这些,不起贪心,取这个意思。下面是讲量,形容量:

【一一量如须弥山王。】

『须弥山』是最大的,尽心尽力我们来办供养,不但办最好的供养,而且办最多的供养。

【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

这里面有许多都是属於形容词。

【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天天都要供养,这点我相信有不少同修天天都在做。但是一定有不少人,只在形式上做,而不懂得它的意思,所以你没有得到「广修供养」的真实利益。诸位要知道一个总原则,这十愿它最高的目标,我们用一句最简单的话说,就是拓开心量。每一愿,心量都是尽虚空遍法界,从我们广大心量里面,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十大愿王愿愿都是这个目标。所以不修普贤行愿不能成佛,道理就在此地,一定要把心量拓开。

在事实上,我们生活当中也是如此,尽心尽力就圆满,功德就圆满。我有一块钱,我这一块钱统统做得很如法,这功德圆满。我有一百块钱,我只用了九十九块钱,还有一块钱还舍不得,这功德不圆满。为什么不圆满?因为他不晓得「天」的意思,不知道「云」的意思,他要真正懂得这个经上讲天的意思、云的意思,他就会修圆满功德,可以念念圆满功德。当然这里头必须要甚深的胜解,胜是殊胜,解是理解,甚深殊胜的理解,你才真正能够做得到;换句话说,宇宙人生的真相,自己有相当的了解,他就肯做了,他做得很自在,做得很快乐,没有忧虑、没有忧愁。所以供养要常修,要晓得修供养的意义。底下实在是菩萨怕我们不明白供养个里的真正意思,所以说了这些事相之外,还要跟我们讲出真正的一句。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一切的供养具,像前面所举的例子,这么好的供养具,这么广大无有穷尽,比不上『法供养』,就是说财供养比不上法供养。财有尽,法是无尽的,这是真的。譬如我们送人家礼物,我们送人家千金,不如传他一个技能;技能是法,他有一技之长,他的生活无忧无虑。你供养他千金,他钱花光了怎么办?他还是苦,还是没法子生活。你就晓得技能之可贵,技能是属於法。这是一句总说,底下也举了几个例子,第一:

【所谓如说修行供养。】

这是真的。现在台湾,我们同胞们生活都非常的富裕,这些供养具、供养品都可以选择上好的,没有问题。如果像中国大陆地区,生活非常之苦。现在去大陆的人多了,我们也在电视里面看到,回来的人讲大陆上的情形,你们听听之后,心里一定有感慨。他们那边一个大学教授,一个月的收入大概是一百三十块钱人民币,他们人民币跟我们台币现在是一比八,一块人民币换八块台币。你们想想看,一百三十块钱合我们这里几个钱?我们景美图书馆馆长到大陆去了一下,就告诉他们,我们台湾开计程车的,每个月的收入大概都是两万多到三万。他们一算,人民币三仟多块钱,这还得了!三仟多块钱,他们要赚两年才能赚得到,不能比!她就讲,他们家里人说四十年没回去,兄弟姐妹请她吃饭,到观光旅馆餐厅去吃饭。请她点菜,她就点了几个菜,一算帐一百多块,馆长就讲还是我请你们,不要你们请我了。

在这种情形之下,学佛,你就学到法供养。你就晓得,物质供养,我们没有能力做到没有关系,佛菩萨绝对不会见怪。佛菩萨不会说,你是我的信徒,你送给我的礼太少了,不会的!佛菩萨实在讲,最欢喜看到的,就是你依教修行。你甚至於一柱香都不烧,一个头都不磕,你只要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去修行,这就叫真正的供养,诸位一定要记住这点。理真正明白,我们依教奉行,真正修行了,照这样说,我们形式上可以不要了。在理论上来讲,确实可以不要,甚至於连佛像都可以不要供,这是真的。为什么我们还要?还要是你慈悲心,供养佛像有两个意义,对自己怕自己忘掉了,提醒自己;第二个意义是影响别人,就是接引初机。我们怎么接引他?他是个不信佛的,我们见到佛像恭恭敬敬的礼拜,他看了心里受感动,他到以后慢慢的会入门。

所以我们供养佛像,种种供养,香花供养,都是为了接引众生,使他觉悟。他为什么对佛像这么恭敬?他会起疑,他会来请教、来问你,你就藉这个机会,把佛法的道理讲给他听,劝他学佛。这是接引众生的一种方式,这个诸位要晓得。所以供养的时候,不是说我有多少钱,像前面讲的一样,我要办种种供养具,那没有必要。道场,有相当庄严的程度,就够了;典雅,教人一看能生欢喜心,就好了、就够了,用不著再用什么样的装饰品,没有必要。记住这段所讲的才真正重要,第一个我们要依教修行。第二:

【利益众生供养。】

你做一切有利於众生的事情,就是供养佛。我佛前面香花减少一点,我把这个钱拿去救济有苦有难的人;甚至於我今天香花不买了,我把钱拿去供养贫苦之人,行!诸位要知道,千万不要说,佛菩萨最重要,别人他就是饿死、冻死,这个钱不能给他。那你就错了,那一点慈悲心都没有,以众生利益在第一位上,这是诸位一定要知道的。尤其是我们家庭里面供养佛像,你一天不供香花水果,两天不供都没有关系。道场里面,刚才讲了,是供给别人看的,是为了接引大众的,目的在此地,意思是在这个地方。不是佛菩萨贪图享受,大家一定要搞清楚,所以凡是利益众生的事情很重要。

利益众生的事情,最大的利益,无过於把佛法介绍给他,所以我们印送经书是非常好的供养。你看经书,实在讲财供养有了,因为你花钱去印,财是财供养;经书是法,法宝,财、法两种供养都具足了。何况送人家一本好书,人家很珍惜,天天去念,他在里面真的会有成就。过去我们这里印了不少,印得很多,今天早晨我还跟简居士在讨论这个事情。前几天新加坡打个电话来,要我在今年到那里去住的时间长一点,给他们讲一部经,我是准备给他们讲一部《无量寿经》。那边的听众估计大概是一千五百人,我这部经要讲一个月。一个月,每天书都会要减少个几十本到一百本,带去他就不带回来了。所以我们要准备五千本经书去,这一个月才能够应付得了;否则的话,到最后几天一定书都没有了,不够用了。怎么劝告人家都不行,劝他不要带走,总还是有人带走,这情形我们很了解。

所以我最近就印了一万本,我印这个本子印小本的,印五十开的,就像你们看到小本的《延寿药言》那么大。一本的成本才六块多钱,还不到七块钱,一万本才六万多块钱,你看看多便宜,我就印了一万本。我就觉得,以后我们印成非常精美的,像基督教《圣经》小本的,我们净土五经都印成小本,口袋可以装。他随时可以拿来看,随时可以拿来读,我们成本很低,普遍的去供养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像今天你要是送他六块多钱,算什么?我们也拿不出手。我们送他这本经书,他当宝贝!这是真正的供养,「利益众生供养」。第三句:

【摄受众生供养。】

『摄受』是要我们心,我们心里念念要想利益众生,念念都想著帮助众生,念念都希望众生成佛,这个叫摄受,就是心里面念念想众生。第四句:

【代众生苦供养。】

『众生苦』我们能代得了吗?能代。怎么说能代?譬如我刚才讲印书,我们本来可以钱多一点,生活富有一点,现在我把我生活费用减少,我自己宁愿吃得苦一点,我把这个钱供养众生,这是我代众生受苦。我本来可以日子过得很舒服的,我现在过困苦的生活,把生活费用拿出来去帮助众生。所以这一举这里面统统都包括了。所以我们吃一点点苦有价值、有意义,我们自己苦一点,多少人得福,多少人得到利益。

现在印经的人很多,发心的人很多,诸位要知道我们要印什么经?印最重要的经典、最需要的经典,无过於净土五经,或者印五经的注解。为什么?这些经,人家真正读了之后,他这一生确实能得度。其他的经典不是不好,不是一生当中能修得成功的;当生成就的佛法,就是净土经典。所以,对於净土经论我们要大力的来弘扬,介绍给一切众生。第五句说:

【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

这个『善根』,此地是圆教一乘,是大乘之上,当然这里讲的善根标准就高了。虽然这么说法,可是我们在座的这些人,我们没那么高的标准,因此我们还要讲三善根。三善根是什么?不贪、不瞋、不痴。一乘圆教的善根是什么?是精进,不疲不厌,这都是我们要牢牢记住,我们要认真去修学的。所以培养善根,就是培养对一切事物、一切境界不贪、不瞋、不痴;努力精进,自利利他上要努力的精进,这就是「勤修善根」。特别劝勉我们要勤修,要努力的去修学,我们自己这样修,就是供养诸佛,就是供养佛刹,就是供养菩萨海会。

『不舍菩萨业供养』,菩萨业,业是事业,菩萨的事业是什么?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我们每天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上求佛道。我们依照十大愿王的纲领来做人,处事待人接物,我们依照这个纲领去做,把这十条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行为。我们把净土法门尽心尽力介绍给别人,这就是普度众生,就是下化,这是菩萨业,这样做这就真正的供养。

【不离菩提心供养。】

大经上说过,「舍菩提心,凡所修行魔所摄之」,那都是魔业,所以菩提心很重要。菩提心简单的说就是觉,菩提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觉,就是觉心,不迷。无论在什么境界,顺境、逆境,自己决定是觉而不迷,这就是菩提心。要依照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面跟我们讲的,我们信愿持名,求生净土这个心,就是大菩提心,这个说法很正确;换句话说,我们念念不忘求生净土,对这个世间决定不迷、不留恋。如果我们对於世间要贪恋,就是菩提心失掉了,那你前面所修的都变成人天福报,六道里面的福报,就不是菩萨的善根。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

前面是讲事,就是香花、衣服、灯云这一类的供养,物质供养如来,虽然是有无量功德。

【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

那个供养,供养得再多比不上法供养。比多少法供养?一念。因为一念时间很短促,供养不多,心里才起这一个念头,这一念就超过前面所讲的事供养的功德,百分不及一,还不止!

【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换句话说,简直不能比,没有法子相比的。前面几句好懂,什么叫『迦罗』?迦罗是印度话,它的意思是讲我们毛孔的汗毛,这很细的,汗毛。汗毛拿一根来竖的把它劈开,分成一百分,百分之一叫做迦罗。那就很细了,恐怕要到显微镜底下才能看,这都是讲很小。『优波尼沙陀』,这也是一句梵语,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我们常讲叫「邻虚尘」,这是微尘里头最小的,我们肉眼看不到。经上讲阿罗汉有天眼,天眼也见不到,阿罗汉见不到,得菩萨的法眼才能够见到。所以跟虚空做邻居,它不能再分,再分就没有了,所以我们叫它做邻虚尘,跟虚空做邻居,这是讲极少极少。总而言之,就是法供养的功德之大,绝对不是财供养所能够比的。这点我们要知道,可见得我们要修广修供养,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不一定要有财富;没有财富的人,一样可以修到圆满的供养功德,我们晓得修「法供养」。

【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

唯有法才能够帮助你断烦恼,开智慧,了生死,成佛道,财供养做不到。所以法供养确实超过财供养,诸佛菩萨没有一个不重法的,法里头第一,依教修行就是供养。

【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

『如说行』,前面法供养里面举的七个例子,这个七句是法供养里面的纲目,这样修行他才能成佛、才能够生佛。

【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这是比较为什么财供养比不上法供养,所以然的道理就在此地。法供养不但自己能成佛,而且帮助众生成佛。这是财供养,财供养自己要供养太过分,福报都享尽了,福报享尽业障就来了。有不少同修来问我,听说念佛预知时至,无疾而终,我们应该怎么样学才能学得到?我想有不少人会关心这个事情。我老实告诉诸位,凡是这样成就的人,他没有什么秘诀,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只不过就是他能看得破、放得下而已,就这么简单!他能看得破、能放得下,他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他什么障碍都没有。你修得再好,你一天念佛念得再多,只要有牵肠挂肚的事情还放不下,那就是你临命终的业障。你要能把一切放下,一切都舍掉,业障就没有了!没有业障,各个人都能预知时至,各个人都可以站著走、坐著走,你爱怎么走就怎么走。

古德里头有个人,名字我记不得了,我刚刚学佛的时候,喜欢看那些故事书。看到有个往生的,他表演,他就问大家,他说盘腿坐著往生的,你们有没有见过、有没有听说过?大家说有,我们有听说过。站著走的?也有听说过。他竖了一个蜻蜓,头朝下脚朝上,竖在那儿。这样走的,你们有没有听说过?大家说没有,他就走了。你说多自在、多潇洒,简直就跟开玩笑一样,真是游戏神通!人家为什么能做得到?说老实话,没有什么秘诀,就是无牵无挂、无忧无虑,这点很重要。我们在平常就要把一切放下,身心自在,你业障就没有了!有一样牵挂,那就是一个业障,有两桩牵挂,就是两个业障,你业障多了,你要自找麻烦。

临终有病苦,我跟诸位说,那个靠不住,不见得真的能往生。唯有临终没有病苦,预知时至,那是决定往生,那一点都不假。我们学佛要晓得,这才是我们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这个世界是假的,什么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何必在那里去计较?所以,老老实实要把这真的事情要当真,假的事情要放下。钱财多了,我们衣穿得暖、吃得饱,够了,再多的,则修法供养,去修布施,兴隆佛法。兴隆佛法,我还跟诸位说,不要盖庙,拿钱去盖庙,钱都可惜掉了。为什么?庙盖好了,斗争道场,好多人争名夺利,在那里搞去,搞这个把戏去了。不如印经、放生、救济病苦,看到真正有可怜人,真正有病苦的人,我们去帮助他。你能这样修,佛菩萨欢喜,这叫真正的法供养。末后一段:

【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最后一段意思跟前面一样,最殊胜的供养就是前面所讲的法供养。末后都是结无有穷尽,要发广大心,无有疲厌。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