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普贤行愿品的启示(第八集)
发布时间:2024-08-30 04:05:39作者:大众学佛网
普贤行愿品的启示 (第八集) 1992/3 新加坡居士林 档名:04-07-08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昨天我们讲到偈颂的第三段,就是第五、第六、第七这三首,虽然没有介绍偈颂的经文,把要义都跟诸位说出来了。第四小段是「忏悔业障」,只有一首偈,这一首偈大家都念得很熟,因为在忏悔文里面常常念到: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偈颂虽然只有一首,只有四句,它的含义也是非常圆满而没有遗漏的。『昔』是过去,从无量劫一直到今天都可以说是「昔」,往昔。所造的善业不必说了,只说『恶业』,实在讲只要没出三界,善业还是恶业,为什么说善业还是恶业?佛门里面常讲「三世怨」,三世怨怎么个说法?你第一世修善业,做了很多的好事,第二世就得善果,在人天当中享受大福报,你在这个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做高官,发大财,这是前世修善业得来的果报,但是这一生在享受果报的时候把修善这个事情忘了,纵然修善也修得很少,不圆满,不如前世所修的,因此善的果报报完了,来世善没有了,恶业现前。譬如穷人造恶不容易,很难,他生活很清苦,富人造恶很容易,譬如饮食,饮食造恶就不得了,天天要吃肉,天天要吃活的,一天吃一只鸡,一天吃几条鱼,这还得了!几十年下来之后,造了多少的杀业。贫穷人没得吃,想吃也没得吃,反而造恶业造得少。有势力的人,往往一个念头、一个措施就有很多人受到了不方便。可见得地位愈高、财富愈大,造善业很难,造恶业的机会特别容易。所以他第三世善少恶多,那就到三恶道去了。第一世修福,第二世得福报,第三世到恶道去了,所以修善业还是造作恶业。
因此什么叫真正的善?说老实话,除了念佛之外,恐怕都不是真正的善。你也许说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修别的法门不是善吗?对的,是没错,那个法门要修成功了是善,超越三界了,是善,假如你修这个法门,你这一生没有能力超越三界,还在轮回之中,这就不是善业。纵然你有很深的禅定,一盘腿一打坐可以十天半个月不出定,两个月、三个月不出定,这个禅定功夫很深,他将来到哪里去?到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去,还在三界之内,没出三界。到了天上,生天是果报,是福报,天福享尽了,恶业一现前还要下堕,由此可知,那不是真的善业,真正的善业要在这一生当中决定超越六道轮回。我们想想我们这一生罪业深重,迷惑颠倒,有什么能力超越三界?若不是遇到念佛法门,没有第二个方法能超越三界。我们今天修其他的法门,修禅,说老实话,连禅定都得不到,禅定得不到,换句话说,色界初禅我们都没分,还谈什么!学教,不能够大开圆解;学密,不能三业相应,你怎么办?学是学了,拿不出成绩单出来,学的都不及格,考试都得零分,那有什么用处!这总得要清楚明白。修学一定要有成绩拿出来,那个才是真的,拿不出成绩来,这是假的。幸亏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帮助我们业障深重的众生,给我们开出一条当生成就的大道,我们能信、能愿、能行,这一生就成就了,带业往生。
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无始劫以来的业障就消除了,你要问怎么消除的?念佛消除的。古大德给我们讲,「再重的罪业,所有佛法里面的经法、忏法统统消不了的罪业,念佛可以消得了」,你就知道念佛的功德是多大!古人常说「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古圣先贤,你仔细观察一下,几乎每个人都说念佛的功德第一,能消除一切罪业。罪业消除,我们自己晓不晓得?或者是我们的罪业消除了多少,自己知不知道?给诸位同修说,自己知道,这个事情不要问人。怎么知道?经上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你这个业是谁造的?从哪里来的?贪瞋痴。你贪瞋痴的念头淡了一分,你的罪业就消掉一分;贪瞋痴的念头淡了两分,你的罪业就消了两分;如果贪瞋痴统统都没有了,那恭喜你,你的业障消得差不多了,快要消完了,贪瞋痴没有了,所以自己的业障自己清楚明白。
在这里我要提醒诸位同修一句老实话,虽然念佛,虽然修净土,或者是参禅,学其他的法门,如果你贪瞋痴的意念没有减少,天天还在增长,这个事情就麻烦了,你所修学的一定是走错了门路,一定是有了偏差,为什么?烦恼天天在增长没有减少,虽念佛,虽持咒,虽然诵经拜佛,还是要堕恶道,这个没有法子。绝对不是说你念了多少部经,拜了多少部忏,念了多少佛号,你就能往生,就有功德了,不是这样的,是要念到烦恼轻、智慧长才管用,如果不到这种程度,你的修行都叫白修了,不过也有点好处,比骂人好一点,念阿弥陀佛、念经总比骂人强,好处就如此而已,要想帮助我们一生了脱生死超越三界,那样殊胜的利益自己就没有分,这一点一定要清楚明了。
造罪业,造业,什么人造?身、语、意。「身」是身体,杀生、偷盗,这都是属於身体的。「语业」是言语,言语是口业,妄语、两舌、绮语、恶口,这是语业,就是口业。「意业」就是念头,贪瞋痴慢,对於佛菩萨的教训不相信,不能如说修行,这是意业。我们身语意不知不觉的天天在造罪业,主使这个罪业的就是贪瞋痴三毒烦恼。
今天我们明白了,明了就是开悟,我们讲的开悟跟禅宗里面讲的开悟在境界上来讲不一样,禅宗讲开悟是明心见性,那个标准高,我们做不到,我给同修讲的开悟,这个标准低,人人都做得到。什么是真正开悟?你发现自己的过失,这就是开悟。一个人能知道自己的毛病过失,不多,都看到别人的毛病,别人的毛病过失他清楚,像镜子只照外面不照里面,自己的一身毛病、习气不知道,别人要给他说出来,他还不服气,还不承认,这是迷,迷到所以然处。知道自己过失就开悟了,就觉悟了,这是真正觉悟。
觉悟之后,能把自己的毛病、习气改过来,这就是修行。修行就是改过来,这就是真正的忏悔。所以忏悔是「改过自新,后不再造」,这叫真正忏悔,而不是把自己造作的罪业在菩萨面前念个一遍,磕几个头,求菩萨饶恕我,没有这个道理,佛菩萨不管你这个事情。佛菩萨教我们忏悔,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他不管,他只提醒我们、教导我们。实在讲那个忏悔是颠倒错误的,你看你心里把那些坏事又想一遍,口没有造,身没有造,你的意又造一遍,换句话说,唯恐恶业不多,在佛菩萨面前还再造,这错误了。由此可知,真正忏悔是什么?晓得自己错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你们想想看,是不是把你的业障忏除了?所以从前的一切罪过都不要想了,只想阿弥陀佛,只念阿弥陀佛,你的罪业就忏掉了,这是在此地提供诸位同修真正忏悔的方法。
第九首,这也是四句,重颂前面的随喜功德。偈颂里面境界很广大:
【十方一切诸众生。】
这个『众生』是指六道众生。六道众生,我们一般讲恶多善少。可是诸位总要晓得,说一个人一生尽做坏事,一个善念都没有的,这种人很难找,也找不到;说一个人一生都是善念,一个恶念不起的,这也找不到。由此可知,六道众生的念头是善恶混杂的,有时候善念起来了,有时候恶念起来了,是善恶交替夹杂的,只看善恶念头哪一种多,哪一种力量大,只能在这上面来观察,所以他都有善念,也都有恶念。因此这一切众生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不晓得自己的过失,看不出自己的毛病,看到别人的过失,马上回头想想我有没有,把别人当作一面镜子,如果发现别人这个过失我也有,我就赶紧改掉,改过。看到别人的善处,好的地方,想想自己有没有?如果没有,我们赶紧来学。孔老夫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六道众生也是我们的老师,无论是善人、是恶人,只要我们看清楚,回过头来看自己,那都是我们的老师,对我们修学都有很大的帮助。假如这些众生起的是善念、做的是善行(善念善行的标准,前面跟诸位同修说过,是利益广大的群众,利益众生的事业,这就是真正的善事,是好事),好事就值得我们真正去做,我们要帮助他,尽心尽力帮助他,成全他,实在讲不是成全他一个人,是成全他为一切众生造福,他那个功德多大,我们随喜的人,功德跟他一样大。这是讲「众生」,凡夫。第二句讲:
【二乘有学及无学。】
『二乘』是声闻、缘觉。『有学』,像阿罗汉有四果,初果、二果、三果都叫「有学」,『无学』就毕业了,四果阿罗汉是「无学」。这就是说修学小乘的人,从初学到证果,我也统统要随喜,我要赞叹,我也要学习。也许同修说了,「我们今天学的是念佛法门,小乘修学的,我们怎么能随喜?这一随喜,我们就夹杂了」,对,没错,我们这个法门把所有一切法门统统都包括了。菩萨在此地是对华藏世界法身大士们所讲的,应当要随喜小乘。譬如小乘人所修的「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法无我,观心无常」,你能够常作如是观,的确能帮助我们心地清净。实在讲三十七道品能够帮助我们功夫成片,帮助我们一心不乱,要我们善巧的选择,我们有哪一个毛病就用哪一个方法来对治。小乘修学总是一个方法对治一个毛病,如果我们有他相同的毛病也可以取他的方法来对治,作为助修。念佛是我们主修,这些方法可以作为助修,像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都可以采用,如果心地清净老实念佛那就不必要了,这些东西全在一句佛号里头,全都包括了,所以这一句佛号的功德无量无边。这是二乘。二乘再上去:
【一切如来与菩萨。】
这是大乘的佛法。『菩萨』从初信位到等觉,五十一个位次,菩萨圆满了就成佛。「菩萨」从初发心到修行证果也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也应该努力认真的来向他学。
【所有功德皆随喜。】
这个地方的『随喜』著重在向他学习,尽心尽力来帮助他。
第十首也是一首,「劝请」,就是「请转法轮」:
【十方所有世间灯。】
这一句是比喻。如果这个世间没有佛法,这就是黑暗时代。西洋历史里面有黑暗时期。什么叫黑暗时期?没有教育。佛法的教学是教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开悟就是放光明,佛是帮助我们自性放光的,这是光明的教学,所以佛是『世间灯』。他这盏灯是点亮的,我们也是灯,但是灯火熄掉了,熄掉怎么办?要借他的灯把我的灯也点燃,佛门讲「传灯」,「传灯」就是这个意思。这个灯不是现在的电灯,现在的电灯,这个意思很难表现出来,是从前的油灯、蜡烛。他的蜡烛点亮了,我的蜡烛没点亮,我借他的光点亮。我们要问,我们借他的光点亮了,他有没有损失?他的光明是不是减掉一分?不但不减,反而增加,怎么增加了?原来一支光,现在这个点著,两支光,那个再点著,三支光,叫大放光明,绝对没有减少,只有增加不会减少。这是比喻真正开悟的人,明心见性的人,有能力教化众生,就是他那盏灯点亮了,有能力借给人家点燃。
【最初成就菩提者。】
这句话是双关语,一个是最初成佛,示现初成佛道;一个是圆教的初住菩萨,禅宗里面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是指初住以上的菩萨。我们净土宗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也就是『最初成就菩提者』。这两句可以说是上从诸佛如来,下至真正有修有证的这些大善知识,统统包括尽了。我们在长行文里面所看到的比这个说得详细,因为这个地方只讲到圣人没讲到凡夫,长行里面讲到凡夫。
像今天,佛也不在世,菩萨也见不到,阿罗汉也没有,不要说四果罗汉没有,就连证初果的我们也见不到,由此可知,我们这个时代众生业障很重,把所有大小乘的圣人统统障住了。不是他们不来,那是什么原因?是我们自己不能接受,也许你要说「不然,我不相信」,你只要好好自己想想,你真的接受了吗?佛教你不贪,我照贪不误,这就是不接受;佛教你忍辱,照样还发脾气,佛所讲的你统统都不能做到,这就是障碍,所以诸佛、菩萨、罗汉都不来了,来了没用,教你不听。建一个道场,这个道场刚刚建的时候,大家出钱出力,是菩萨,这是李老师从前常常教给我们的,建道场的时候各个都是菩萨,道场建好了之后,那个脸一变,都是罗刹,怎么是罗刹?争名夺利,你想菩萨、罗汉还会来吗?不来了。来了,我们没好处,造的业更重,所以这些圣人不来了,那怎么办?不得已而求其次,我们就找凡夫好了。
凡夫是指修行没有证果的,这些都叫凡夫,虽然是凡夫,他学的比我们多,我们也可以请他来讲经说法,可是诸位一定要记住,他要真正有修,没证果不要紧,要真正有修,如果他虽然会说,但是自己没有真正修行,我们总要小心,总得要谨慎,为什么?怕受他骗。中国俗话常讲「请神容易送神难」,我把这位法师请来了,将来以后他不走,赖在这个地方,在这里为非作歹,你怎么办?请出去不好请,请来很容易,因此要小心谨慎,要多方去打听这位法师、大德是不是真正修行人,是不是真正有德行的人。换句话说,我们对学问的重视要比重视他的德行可以次一点,第一重视他的品德,学问差一点没有关系,品德最重要。他的学问好,品德不好,我们要请他那真的要小心慎重。他的品德好,学识差一点没有关系,这个人忠厚老成,是真善知识,多少我们会得到一些利益。这是我们请人的时候要注意。
真正善知识,给诸位说,名闻利养都不要的,这些东西他不会动心的。前面长行里面跟诸位报告过了,用什么请善知识?用我真诚求学的心就能请到善知识,所谓是「至诚感通」,我们的心诚到极处就跟他有感应道交,这才行。就是我真的要想学,人数多少不拘,我真要学。
真学,在今日之下,不要大道场,为什么?没那么多人,真正修行的人少,凑热闹的人很多,这不是真修行的,不真修行来干什么?来消遣的,在家里没事做,到这儿来听听经,不是真干的,那么你要大道场干什么?道场愈大,分子愈复杂,争名夺利的人愈多,反而造罪业。所以不如建个小道场,小型的道场照顾很容易,费用很少,不要去求信徒供养,「人到无求品自高」。真正同修,这一个地方有个十个、八个、二十个、三十个,不得了,太多了,十个人共修,十个人都往生,十尊佛,还得了!真的道场修行人是要找这种人,只有一个念头「求生净土」,只有一个愿望「要见弥陀」,不是这样志同道合的不必来,其他的道场很多,到那边去,不要到我这儿来。你这个道场,人家一看,只有十来个人,十个、八个人,没人瞧得起你,没人把你看在眼睛里,好,你平安无事了,什么人都不会找你麻烦,为什么?又没有钱,又没有力量,什么都没有,保平安。道场人多了,钱也多了,就有很多人来打主意,很多人来找麻烦。所以你那个道场小,人家没看上眼,好,一生平安无事,菩提道上少魔障。这是告诉你怎么样建道场,不可以搞大道场。
假如我们想把佛法广泛的介绍给大众,行,临时租借地方讲个三天、五天、十天、八天,像这样是宣传的方式,这个可以,一年办个两次、三次就够了,一次不要超过一个星期,三天到一个星期,这是属於宣传。宣传,场地愈大、人愈多愈好;真正修行,场地愈小、人愈少愈好,所以宣传跟真修是两桩事情,要把它分开来说,不能够合在一起,合在一起有麻烦,这是我们要知道的。特别是在末法时期,法弱魔强,魔的力量比佛法力量大,这不是说佛比不上魔,不是这个意思,是佛的弟子少,魔的徒众多,他徒众多,人多,财力雄厚,真正学佛的人少,佛的弟子很少,力量很薄弱,没有办法跟魔抗衡,所以这个现实的环境我们也要看得清清楚楚。
真的一个道场,三个人修,两个人修,都不少。你看《西方确指》,觉明妙行菩萨的徒弟多少人?十二个人,一个道场就十二个人,十二个人就不少了,他真的能成就,所以要紧是要在成就上说的,不在乎人多。人多,没有成就有什么用!人少,三个人,三个成就;五个人,五个成就,这不得了,这是真正的圆满。所以对於善知识我们要礼请他来弘法利生,底下的两句:
【我今一切皆劝请。转於无上妙法轮。】
请他来弘法利生。下面第十一首是「请佛住世」,这个长行文里面说得很详细,说得很多,此地只举一个例子:
【诸佛若欲示涅盘。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长行文我们报告得很详细,这一条也非常重要。因为如果只请法师来讲经,特别是在现代这个社会,讲大经已经相当困难,因为大经需要很长的时间,譬如《法华经》、《楞严经》至少要讲半年,假如每天讲,一个星期休息一天,一个星期讲六天,要讲半年。半年这么长的时间,法师能有空吗?现在法师自己都有道场,自己都有信徒,你请他到这里来,短时间没问题,他可以抽空来,你请他到这儿住半年,他没有时间,不要说半年,住三个月都没有时间,为什么?他家里信徒会跑光,这也是事实,也是个困难问题。如何要找一个法师,他没有道场,是真正善知识,我们请他到这个地方,我们来供养他,请他长住在我们这个地方教化这一方,利益众生,这个好。
佛教是教育,这一点诸位同修一定要牢牢的记住,从自己本身做起。人家以后问你信仰什么宗教,你说,我接受释迦牟尼佛的教育,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不是宗教,你就藉这个机会给他上一课,跟他讲清楚。教育,那就要办学校,所以佛教的道场就是学校,就是教育设施的机构,从前称之为「寺」,在从前称「寺」没错,寺是政府办公的处所,不是普通的处所。所以佛教到中国来之后也设立一个寺,这个寺就是办公的地方,是教学、传道的地方,里面的组织、职事跟学校完全相同,方丈住持是校长,他是主持教化的,他是校长。校长可以不给学生上课的,校长请老师来上课,上什么课程由校长安排,校长安排一个课程,请一位老师来教这个课程,所以校长主持教育。他底下有三个执事,第一个是管教务的,第二个是管训导的,第三个是管总务的,现在学校就这三样,在佛寺里面也是管这三样,但是名称不同,管教务的叫首座和尚,首座和尚管教务的;维那和尚管训导的;监院,我们俗称当家师,管总务的,这是三个纲领执事。
佛教到今天,改朝换代很多次了,从汉朝到今天,满清亡了以后,这就是民国,民国实行民主,不是皇帝专制,从前官府衙门的称呼也都改了,改成现代化,佛门还守旧,这叫落伍,没有改过来,应当现在要改过来。所以夏莲居老居士提倡现代化,我们用「会」,像我们专修净土的这个道场不要叫什么寺,「寺」的名称已经过去了,现在叫学会,标上「净宗」那就是专修净土的学会。这个会在什么地方,加上地方的名称,这就很好,或者你自己标个名称也很好,我在台北的净宗学会,上面加「华藏」,华藏净宗学会。冠上地名的也非常好,在美国成立的,美国净宗学会;温哥华成立的,加拿大净宗学会,不要再用「寺」了,用「会」。「会」,这是道场,是我们共同来修学的地方。「会」里面有会长,会长底下可以设总干事,总干事等於说副会长一样,负责执行业务的,帮助会长的。下面就设总务、教务、训导,就这样设法,不要再去搞什么监院、维那、当家这些名堂,这些名堂是从前那个时代的,我们要现代化,使人家到我们这里一看,耳目一新,这一看,这不是宗教,他自然就了解。
今天佛教这个形式摆在这里都守旧,一看,宗教、迷信,人家怎么肯接受!不能接受,所以这一定要改。把所有这些机构都改成学会,修禅的,禅宗学会;学《法华经》的,学天台的,天台学会,如果专门学《法华经》的,法华学会;专门学《楞严经》的,楞严学会,这样好,这样一看,学术的气味很浓,宗教气味自然就没有了,这样才能吸引宗教徒都到我们这里修学。不管是哪个宗教,我们这里是都平等的,超越一切宗教,什么人都可以到这个地方来学习,佛教才能够普度众生。「佛教」就是佛陀教育的简称,中国人喜欢简单,不喜欢罗唆。佛陀教育,把「陀」去掉,「育」去掉,简称「佛教」。现在「佛教」被人家误会了,我们只好罗嗦一点,加上「佛陀教育」,为什么?免得别人起误会,这非常重要。所以场所不要用「寺」,「寺院庵堂」不要用,统统用「学会」。
培养师资、培养人才的地方用「学院」,学院是学校,专门培养净土人才的,净宗学院;华严宗的,华严学院;天台宗的,天台学院,在中国有十个宗派,每一个宗派设一个学院。学院里面有初级部,有中级部,有高级部,有研究部,这样很好,相当於一所完整的学校。从初级的教育一直到研究生毕业,这样把佛教将来弘法的人才,有计画、有理想的培养出来,佛法才能兴旺。
孔老夫子讲「名不正则言不顺」,现在正名很重要,名称要正,符合於现代化,这才行,否则的话,佛教对於这个世界众生的教化非常有限,信仰其他宗教的人统统不进来。毕竟在这个世界上信仰宗教的人很多,他走不进来,佛度众生只能度小圈圈,没有信仰宗教的,这个能来度,这不是佛教教学的愿望,不符合佛教的精神和宗旨,我们学佛总要把这桩事情认识清楚。
请法师住世,就像我刚才讲的,小小的道场就够了,请他长住在这边教导我们修学。一个道场就是专修一宗,这非常重要。中国古时候所有道场,要用现代话来说,都是专科大学,都是专门的,里面决定不夹杂。譬如隋唐时代,学《华严》就是五台山,华严宗的道场,住持后来都尊称为祖师,天下有志於《华严》的,统统到他那个学校去,你对这个有兴趣,你到那里去求学。你想学天台,学《法华》的,浙江四明天台山,那是《法华》专门大学,对《法华经》有浓厚兴趣的到天台山去学。唯识宗,窥基大师在长安大慈恩寺办的法相宗大学,法相大学,你喜欢法相唯识,你到慈恩寺去学。所以一个宗派就是一个专科大学。
以后宗派里面又分科,这一分科,底下等於是要办分校。某一宗底下又有许多寺院,那个寺院就属於这一宗派的,就是它的分校。举个例子来说,以净土宗来讲,净土宗的经论最少,只有五经一论,六门东西,我们修学讲专,我喜欢《无量寿经》,你喜欢《阿弥陀经》,我们在一块念诵,在一块研究,一定要吵架,谁也不服谁,那怎么办?建两个道场,这个道场专修《无量寿经》,那个道场专修《阿弥陀经》,就不打架了,再有人想学《观无量寿佛经》,再建一个道场。所以每一个道场有它主修的经典,有它修行的方法,所主修的经典不相同,修行的方法不相同,不能在一起,众生根性不一样,这是一定要清楚,不可以勉强,恒顺众生,所以可以建立分校。净宗学会底下可以成立分会,这个分会是《无量寿经》,那个分会是《阿弥陀经》,那一个分会是《观无量寿佛经》,底下成立分会,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同样学一部经,譬如我们同样都喜欢《阿弥陀经》,那一定要依古人的注解,我喜欢莲池大师的《疏钞》,他喜欢蕅益大师的《要解》,这两个人都是研究《阿弥陀经》,也要打架,为什么?每一个人依靠的老师不一样,莲池大师的讲法跟蕅益大师的不相同,那两个人就争论、就吵架,这怎么办?再把道场分开,总是教他专。所以一个道场一定是志同道合,不但依据一部经,还要依据一个老师,就是接受一个人指导,依照莲池的就是莲池大师指导,依靠蕅益的《要解》就是蕅益大师来指导,统统是专科专攻,这样的人没有不成就的。
在行门念佛,念佛也不一样,虽然这四个字,每个人念法都不相同,有一些人喜欢慢,「南无阿弥陀佛」这个音拖得很长,他觉得念了很舒服,那一个人的时候,「不行,音太长了,念了会打瞌睡」,他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追顶念,这两个人在一起念佛也要打架了。所以喜欢什么声调的,志同道合,他们这一个小组,喜欢那个声调的是那个小组,都要分开。你才知道为什么道场要建立那么多,原因在此地,总归一句话就是十大愿王里面「恒顺众生」,佛不勉强。你喜欢怎么修,你一个人修,你在家里修;人数多一点,小道场;人数再多,道场建得大一点。古时候没有建大道场号召人的,都是随实际人数多少需要慢慢再扩建增建,不是预先有构想来建的,都是慢慢扩展扩充的。
所以大的丛林,丛林就是大学,那里面就分科系了。讲经的首座和尚(就是教授)很多,分座讲经,就跟学校一样,这个讲堂讲《华严》,那个讲堂讲《法华》,那个讲堂讲《无量寿经》,它分开的,每一个讲堂有每一个讲堂的学生,就跟一个学校分科分系一样,这是丛林。丛林是唐朝中叶以后发展的,就形成了佛教大学,所以佛教,诸位仔细想想,确实是教育。我们请法师长住在这个地方,你如果对佛教不认识,这个事情就很难办,纵然办,也变质了,也不是纯正的佛教。所以这些观念、共识,我们必须要建立,才能让真正的佛陀教育在这个地方生根、发扬光大,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
「请佛住世」,这是真正做得到的。我在前面曾经跟诸位同修说过,我过去在李炳南老居士的座下跟他学经的时候,他老人家向我们宣布,他生死自在,想住多久就住多久,想什么时候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这个话决定不是妄语,决定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当时听了这个话之后,我们有八个同学很热心的,既然老师讲他生死自在,我们要「请佛住世」,叫他不要走,长住在世间教导我们。我们想想,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叫他长住?那个时候我们没有智慧,我们的方法用错了,现在才知道。我们用的什么方法?请老师讲经。请他讲经,经没讲完总不好意思走,所以我们八个人联名请他讲《大方广佛华严经》。他在台中讲经,一个星期讲一次,一次一个半小时,有台语翻译,实际上一次就四十五分钟。一年讲四十三个星期,还有的时候逢年过节放假,办其他的讲座,这个讲经就暂停。一年讲四十三个星期,这部经如果在台中讲圆满,我给他计算,照他讲经的进度,要五十年,这部经才能讲完。那个时候他大概七十五岁,所以我给他算一算,至少他要活到一百三十岁,《华严经》才能讲圆满。
他老人家跟我们讲,他说「我《华严经》讲圆满,然后再讲一部《阿弥陀经》,我就走了」,我们听了很高兴,因为算一算这个时间,他至少要活到一百三十岁以上,实际上他《华严经》讲到一半就走了,九十七岁往生,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用的方法错了。什么方法才真正叫他不往生?如说修行供养就把他留住了。他天天在讲经,人家听经阳奉阴违,不听他的话,不肯照做,见到老师恭恭敬敬,老师说什么都点头,都是;离开老师,什么都不是,所以这样的情形,老师就不住世,经讲不完也不要紧,也走了。所以我们才真正明白一桩事情,不能以真心、以诚意接受老师的教训,用什么方法都留不住。我那个时候年轻,三、四十岁的时候,没有这个眼光,只想著找部大经让他讲,不讲完不好意思走,只动这个念头,不知道真正「请佛住世」是要以真诚接受教训,这才行。如果在当时我有今天这个见识与程度,那就不一样,我一定劝我们志同道合的(也有十来个人)依教奉行,认真照老师的教训去做,把他留住,他就不会走了。有个十个、八个真正做的,他不会走,他要帮助我们,要成就我们,所以这是「请佛住世」,这是原则,一定要晓得。
还有一点,我在前面长行文里头也曾经提醒诸位同修,道场建立要大公无私,这是如法的,如说修行。请出家师父到这里来弘法利生,请他长住在这边,也不是把这个道场送给他,送给他,他就有家了,他本来出了家,没家了,现在他又有家了,又回家去了。他如果一变心,这个财产是他的,他自己喜欢做就怎么做法,他有法律保障,你也没办法干涉他,你这个道场白送给他了,如果他造罪业,你还要背因果,你说这个事情麻不麻烦?再回头来看,你要不完全送给他,他不来,为什么他不来?他怕你变心,他怕你三心二意,住不了几天要赶他走,事在两难,这怎么办?你问我,我也不晓得怎么办,所以自己要好好的斟酌,好好的研究。
所以最好成立一个董事会,请几位真正正信的佛弟子担任董事,这是权力机构。董事会里面董事的人选,我觉得对教理懂不懂没有什么大关系,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因果报应,真正知道因果报应,他在这个道场里面会很忠心的护持,他决定不敢起一个恶念,决定不敢要一分钱,决定不敢做坏事,你这个道场就坚固了。所以我在台北的董事会,我是创办人,我请十三位董事,我请董事的标准就是深信因果,我就是这个标准。他佛法差一点没关系,修持差一点也没关系,「深信因果」,我就是这一个标准。所以我们的董事会就非常健全,一心一意来保护这个道场,护持这个道场。因为这是个权力机构,非常重要。董事人少一点也没有关系,像在美国成立一个会,三个人就可以了,美国政府就可以立案,就可以成立一个会,最少三个人,所以一般五个人、七个人就很好,就可以成立一个会。真的志同道合,一心一意为佛法不为自己,绝对不为名闻利养,自己成就,也帮助别人成就。所以一个如法的道场还是要人来建立,「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们要想建立道场不能够不留意,不能不知道,内外形式都要清楚明了,要有真正的智慧,要有毅力,要有耐心,替佛菩萨、替一切众生做一点好事,这也是报佛恩。
第十二首是「回向」。下面都是「回向」,这个「回向」是总回向:
【所有礼赞供养福。】
礼敬、称赞,一直到前面讲的「广修供养」:
【请佛住世转法轮。随喜忏悔诸善根。】
这个顺序没有按前面的顺序,这是经文押韵的关系。
【回向众生及佛道。】
第十三首,就是底下一首,是「常随佛学」,这也是属於「回向」的一种:
【我随一切如来学。修习普贤圆满行。供养过去诸如来。及与现在十方佛。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这是两首八句,意思很明显。这一段在长行里面也跟诸位同修报告得很详细。我们学佛最好能有一个榜样,能有一个样子,照那个样子来塑造自己,所以修学真的有一个依靠,是有很大的帮助。像从前我的老师,我求学的时候,他教我学印光法师,那是我在初学的阶段。以印光法师作为我们修学的标准,要学他的样子,要学他的存心,要学他的待人接物,学他的修行,样样都学他,有一个样子摆在面前,换句话说,有个标准摆在面前,依照这个标准来塑造自己,这对於修学来讲的确是很有帮助。普贤菩萨在此地给我们介绍的标准是佛,虽然他是等觉菩萨,当然等觉菩萨的榜样那就是诸佛如来。地位平等的很难做榜样,总要比自己高一级,那个样子好,要跟他学。我们今天发真正的觉心,真正觉悟,我们发愿在这一生当中一定要往生净土,一定要见佛成佛,那我们学习的样子最好是学习阿弥陀佛。印光大师早就往生了,老师教我学印光法师怎么学法?《印光法师文钞》在,依照《文钞》来学就是学印光法师。我今天劝诸位同修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哪里?《大乘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你依照这本经典去修学,再找一个帮手给你作同学,同参伴侣。找哪一个作帮手跟你同学?黄念祖老居士他老人家的注解可以帮你忙,这是你的同学。无量寿佛就是阿弥陀佛,是你的老师。有师有友,我们的道业就不难成就,这个好。
发心学了,要学得像。阿弥陀佛是什么心?阿弥陀佛心里面想的什么?四十八愿就是阿弥陀佛的心,我们的想法、看法都跟四十八愿愿愿相应,四十八愿所没有的,我们心里也没有;四十八愿所有的,我们心里统统具足,那你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相同,你的愿跟阿弥陀佛的愿也相同,经典教训统统做到了,你的行跟阿弥陀佛的行也相同,你的心、愿、解、行跟阿弥陀佛都相同,你就是阿弥陀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决定上上品往生。这叫学佛,要学得跟佛一模一样。可不能像我们一般人学佛,什么学?口学,心没学,所以怎么学都学不像。口里念佛,心里面乱想,这怎么行!口里念佛,心不是佛心,愿不是佛愿,行不是佛行,这样学一辈子都不能成功,都不能相应,这要知道。是应该要取法的,以佛作标准。我们家里面供养阿弥陀佛的形像,雕塑的佛像也好,画的佛像也好,都可以,使我们天天见到阿弥陀佛,不忘记我要学他,阿弥陀佛就是我的老师。
所以诸位同修,你们在此地皈依,我跟你们讲得很清楚,我们的老师就是阿弥陀佛,我们所依据的经典就是《无量寿经》。皈依法,法就是《无量寿经》;佛就是阿弥陀佛;皈依僧,僧就是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弥勒,这是《无量寿经》上统统讲到的,这是我们皈依的僧宝。所以你家里面供养的西方三圣,佛前面摆一部《无量寿经》,我们所皈依的三宝具足。这是真正的皈依,真有依靠,从过去所有一切错误回过头来,老老实实依靠这个三宝。
十五、十六两首是重颂「恒顺众生」。这十愿实在讲愈往后愈难。能顺一切众生,这是真正的涵养,涵养不够的人怎么能够顺别人?这一条很不容易做到,为什么不容易做到?因为有「我」,「我为什么要随顺你?为什么要随顺他?」到什么时候才能够做到随顺?「我」忘掉了,没有「我」了,就可以随顺了。只要有「我」,这一条就很难办。什么时候才能把「我」忘掉?这个问题就大了。什么时候你能把「我」忘掉,你才能真正做到「恒顺众生」。但是诸位要晓得,如果能学习恒顺,确实能帮助我们破我执。我执要破了,你念佛就得事一心不乱。法执要破了,你就得理一心不乱。破我执,破法执,实在讲都在一个「顺」,能顺众生,我执就破了;能顺法界,法执就破了。
我们用《金刚经》的四句偈来说,先要破我相,《金刚经》上说得很好,「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那不是菩萨,受了菩萨戒也没用处,你受了菩萨戒,自以为是菩萨,佛可不承认,佛的标准在《金刚经》上。你四相有没有破?四相破了,佛点头「是菩萨」。这菩萨不是大菩萨,是菩萨不是大菩萨,大菩萨怎么样?《金刚经》后半段,要破四见,「若菩萨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菩萨」,那个非菩萨,不是大菩萨。四相破了,四见还没破,是菩萨,不是大菩萨,四见破了就是大菩萨,可见得标准摆在那里。假如我们真的四相破了,我没有受菩萨戒,一切诸佛看到我,一定承认这是菩萨,可见得形式不重要,诸佛菩萨是要看实质,他不重视形式。
所以你要懂得,三皈、五戒、菩萨戒,统统讲真实的,跟你讲真的,不跟你讲假的形式,这很重要。所以请法师来传授,是把三皈五戒、菩萨戒的戒体、戒法、戒相、戒行,样样都给我们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接受了,可以依教修行,这是传法。传给我们,我们要不能够记住,不能够如教修行,传了就完了,就没有了,我们自己没有得到。真正照做,自己得到了,不能照做得不到,所以这个一定要晓得。
接受佛的戒法,换句话说,就是发愿坚持守法的意念。佛的教法我遵守,世间的法律我遵守,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统统都要遵守,决定不做犯法的事情。如果学佛了,我们要方便方便,来做一点犯法的事情,这是错误的,没有方便法门的。虽然法有开缘,戒有开缘,有「开、遮、持、犯」,什么状况之下是开戒不是破戒?是为了利益众生,是为了救护众生,只有这个条件可以,如果自己方便,利益自己,那是犯戒、破戒,不是开戒。譬如我们听到甲这个人说乙这个人的坏话,说他很刻薄,第二天碰到乙,乙就问「某甲有没有说我的坏话?」你可以打个妄语,「没有,他没有说你坏话,他赞叹你」,两个人会和好。这个时候你要是,我不妄语,你把他的话一五一十的告诉他,好了,马上去报复了,落得两个人打架,这就不好。所以像这个,妄语可以的,这不叫破戒,这叫开戒,这个有智慧。希望彼此都和合,希望社会都安宁,都和睦,不要引起争执,这样就好,所以这个要有智慧,要有方便,要有善巧,顺一切众生是要有智慧的,绝对不是感情的。
念念都为利益众生,念念都为造福社会,这是菩萨行。整个社会好,整个众生都好,我怎么会不好?
我是社会的一分子,是众生的一分子,当然好。我一个人好,别人都不好,我一个人好,这个社会都乱,我这个生活也提心吊胆,也得不到安全,为什么不把心量扩大?念自己不如念众生,念一家不如念法界,一个是得到永恒的幸福,一个只是得到眼前几年的福报而已,不能比。一样的事,用心不同,果报差别真是天渊之别,没法子说得尽的。后面的偈颂还是重颂前面的回向,第十七首,我跟诸位简单的介绍:【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这首偈的意思非常好,我们修行为什么?为了自己真正觉悟。真正觉悟的人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是真正觉悟的人。我这个身也是虚妄的,我一生念念为这个身,它是虚妄的,我为它就白操心了。什么是真的?灵性是真的。这个身有生有灭,我们的灵性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真的,有生有灭是假的。我们要借假修真,「假」是什么?身是假的,借假的身体修自己的灵性,修自己的真心,修自己的本性,修到相当的程度,成绩就得到了,什么成绩?天眼得到了,天耳得到了,『宿命』得到了,「宿命」是什么?自己过去生生世世的事情都知道,得到这些可不能炫耀。诸位要记住,佛氏门中绝对不以神通作佛事。佛事是什么?是教学。佛不用神通来教化众生,为什么?使正法能够久住世间。假如以神通教化众生,正法就没有了,为什么?因为妖魔鬼怪都有神通,佛要以神通来教化众生,这些人都有,他都来冒充佛菩萨,那到底哪个是佛、哪个是魔,你就分不出来,佛教就混淆了,所以佛是决定不以神通作佛事。
佛教化众生是讲经说法,讲经说法妖魔鬼怪不行了,他没有这个能力,他不会讲,他要来讲经说法,我们一听就晓得他讲错了,所以佛这个方法是妖魔鬼怪没有办法仿冒的。要是用神通、要用禅定、要用感应,妖魔鬼怪都可以仿造,都可以冒牌,唯独讲经说法他没有办法冒牌,你看佛想得很周到。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佛的教训,我们对於神通感应之事,决定不相信他的,妖魔鬼怪在今天就一点能力都没有了。今天为什么邪法胜过正法?就是大家心里都喜欢神通,都喜欢感应,妖魔鬼怪一现神通,全都去了,「你这个法师讲经讲得再好有什么用?人家可以放光,可以离地三尺,你有什么本事?」他振振有辞,他不知道佛门里面这些大德有神通,绝对不用神通。这就是你有天眼通、有天耳通、有宿命通,不用,决定不用,这是一定要遵守的原则。这个能力现前,自己知道自己修行到什么阶段,所以你对於世出世间的一切事理就看得更清楚、更明白,你怎样应用在你的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你自然有分寸,晓得怎么运用,运用得恰到好处。
『常得出家修净戒』,此地「出家」不是形式的家。《无量寿经》上,「贤护等十六正士」,那十六个人都是等觉菩萨,跟普贤菩萨的地位相同。普贤是等觉,他们也是等觉,观音也是等觉,都是等觉菩萨。这十六个人统统是在家居士,怎么说他出家?他是心出身不出,身没有出家,心出家了,他的心地对这个世间一尘不染,这是「出家修净戒」。像我跟诸位同修报告的夏莲居老居士,老居士是出家,心出身不出。有能力的人看他的照片都说他全身是透明的,为什么他是透明的,我们不是透明的?道理在哪里?人家的心清净,一尘不染,透明的。我们的心里面,是非人我、贪瞋痴慢一大堆,怎么会透明?所以人家一看,我们的心是黑的,身体全是黑的,乱七八糟。人家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不但贪瞋痴慢没有,是非人我也没有,像《金刚经》上讲的,四相没有了,四见没有了,所以有能力的人(就是有天眼的人)看他的身是透明的,像水晶一样透明的,这一点都不假。我们肉眼凡夫看他的身跟我们一样,其实不一样。这是「常得出家」。
所以诸位一听到「出家」这两个字就以为一定要剃头,一定要出家,你心里就发生恐惧,你那个恐惧是错误,你对「出家」的定义完全错了。就是勉强叫你剃了头,出家了,天人来看你那个身体还是一团乌黑,不是透明的,那是身出心没出,心里面还有贪瞋痴慢,还有是非人我,四相没破,虽然修戒律,戒律不清净,心净则戒就净了,你才晓得难,不容易。不过难易实在讲都是在你自己一念之间,你真正肯舍,肯放下,就不难;你不肯舍,不肯放下,那就太难了。所以佛法这个事情,难易都不能说,你说它难,对一个真正看破放下的人来讲,它很容易;你说容易,对一个不能放下的人,它真难;所以说实在话是非难非易,就看你那个境界怎么个转法。
所以修行是为真正觉悟,觉悟之后,要给众生做一个榜样,出家要做出家的榜样,在家要做在家的榜样,在家就是心出身不出,出家的榜样要身心都出,这才行,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都是唱戏,都是演戏,不是演给自己看的,演给别人看的。换句话说,身语意三业,念念之中都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修行是做榜样,出家也是做榜样。所以我们在《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所看到的,五十三参里面每一位菩萨都是出家,五十三个人里面,身心都出的只有六个人,少数,五十三个人现出家相的只有六个人,其他的统统是在家相,心出身不出,而且在家的在这个社会当中各行各业都有。经商的,菩萨商人,商人当中的模范、榜样,他是藉商行菩萨道;做工的人以他做工行菩萨道,工人的榜样;从政的,以国王、大臣、宰辅的身分行菩萨道;做军人的,以将军的身分行菩萨道,做一个模范军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在行菩萨道,都是为菩提而修行,都是「出家修净戒」,都是弘法利众生。
所以你要是想我们在家人怎么样学佛?你看看五十三参,五十三参你去找,你去找哪个菩萨从事哪个行业的,你去学他就对了。菩萨有做生意的,有做工的,有从政的,各行各业都有,也有从事於宗教活动的,像婆罗门教,像现在的基督教、耶稣教,都可以的。菩萨去信那个教,在那个教里面成为领袖,做了牧师,做了神父,菩萨神父,菩萨牧师,好。菩萨在各行各业当中没有界限,没有分别,这都是我们要觉悟的,特别在《华严经》上讲得真正是圆满,在这里面才能看到佛法真正的面目。所以从前弘一大师教给我们学佛应当从《华严经疏钞》下手,这也是很有道理,确实有道理,可惜现在由於学校的教育废除了文言文,使我们对於读经在文字上多一重障碍,如果我们能够学习文言文,那大乘佛法的入门还是《华严疏钞》是正确的。
文言文重不重要?给诸位说,非常重要。文言文是我们中国老祖宗了不起的智慧发明,这对后世子孙爱护照顾真正是到了无微不至。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发明,在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找不到,唯独我们中国有。因为我们的祖先早就发现语言会随著时代变,会随著地区变,如果文字跟语言相同,把古人的、前人的智慧、经验用文字这个方法传递给后人,年代久了,它变多了,就没有办法辨别,就会失传,所以他发明文字跟语言分开,语言随便你怎么变,我文字永远不变。所以像我们今天念《四书》,《四书》有孔老夫子当时教学的这些记录,我们懂得文言文,打开《四书》就跟孔老夫子对面谈话一样,了不起的智慧。所以在教育上要重视文言文,有文言文的修养,我们古老的祖先几千年流传的这些经典,这些书本,那是他们的智慧、经验,都能够提供我们做参考,这是智慧结晶,这是国家真正的至宝。可惜文言文丢掉了,宝藏在,宝库在,钥匙丢掉了,进不去,不得其门而入,你说糟不糟糕?这是子孙不肖。所以如果诸位能体会到这一点,文言文要加强,要努力,更应当教你的子弟要认真的学习,你学会了这一套文言文的本事,你将来在智慧、能力上决定是超人一等。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