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第13集

发布时间:2024-08-21 04:03:03作者: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第13集

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

这段经文是说的称名无畏,我们从这个地方看到菩萨的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这个数量实在是没有法子计算的。菩萨虽然是自利利他,代表著种种法门,各各差别,意思是在这个地方。我们在《佛名经》里面看到世尊给我们说了一万多尊佛的名号,菩萨的名号实在讲那是更多。在《华严经》里面我们明白了,菩萨是代表因地修行的法门,佛是代表果地上的圆满功德,一尊佛、一尊菩萨只代表一种法门。一切佛菩萨里面,的确有两位很特别。像阿弥陀佛,你们在课诵本都念到「法界藏身阿弥陀佛」,你看其他的佛没加这样的字样。加上这样的字样,就是你念一尊阿弥陀佛,就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就统统都念到,就是你念一尊佛号就等於念一切佛的佛号。菩萨里面,观世音菩萨特别,只要念一声观世音菩萨,就等於念了六十二亿恒河沙数的菩萨,这个实在是不可思议。

这就是说,观音菩萨、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所代表的法门,这是总持法门,所谓是「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所以这是不可思议的功德,这一点我们应当要晓得。何况菩萨与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特别有缘分,这个缘分从哪里来的?同样都是耳根最利,菩萨代表的是耳根圆通,娑婆世界的众生也是耳根最利。所以观音菩萨他所得的圆通本根就是耳根一门,从闻性里面得一心不乱,在禅家讲就是明心见性,见性之后就有能力以一身应无量身,以一心应无量众生心。上一周有个同修提出这个问题,我也跟诸位解释过,菩萨以一身去应无量的身,以一心应无量的心,那他到底是一个神识还是众多的神识?这是有同修提出这个问题来。实在说,这个问题是我们凡夫的见量来测佛菩萨的境界,套经上一句话来说,「无有是处」,没有办法,做不到的。诸佛菩萨的境界不是我们思惟想像能够达到的,这个境界也不是几句话就能够把它讲清楚的。实在说,根利的人,一语可以道破,根钝的人,愈说愈迷惑,当然说听都需要有善巧方便,这一点也非常的重要。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那就是本经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这个业不是诸佛菩萨的业,佛菩萨已经不造业了,所以才能够循众生之业感,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无量无边的众生都有业感,佛菩萨就能够现无量无边身,各各那里都得感应。

我们现在所想不通的道理,我们有一个关口没突破,那就是迷在这个神识究竟是一是多?疑一多,都是迷!没能够破这个关,也就是没能够破这个迷。一多是二边,你们诸位想想看,几时能够把二边都摆脱掉了,你才能见得道,见道之后,这个事情才一下就明了,不再有疑惑了。再说这个问题现在困扰著我们,我们可以暂时把它放在一边,为什么?菩萨神识一个也好,多也好,可以暂时不管它,我们先求一心要紧。如果这个问题你要是放不下,的确障碍你证一心不乱,这个亏吃大了。我们学佛的人,根利的人一闻千悟,好,没有问题,根钝的人有钝的人的办法,我不懂,不懂没有关系,不懂,我不理会它,我也不怀疑,我就是求一心不乱,自己到达一心不乱,这些问题统统解决了,这是个好办法。所以在佛法里,无论是宗门教下,无不是以求根本智为第一桩大事情,凡是障碍根本智的,一概不予理会,不叫它妨碍著我们,这就对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含容周遍,自在无碍,这种境界是诸佛与大菩萨的境界,《楞严经》说得很详细,《华严经》、《法华经》、《圆觉经》里面,乃至於《大乘起信论》,我们现在讲堂选的这些经论,对於这些问题都有很深入、很透辟的说明,希望大家多多的留意。

正因为菩萨住不思议解脱境界,所以这个地方才讲六十二亿恒沙菩萨所证的法门。像《华严经》里面才以五十三位菩萨做个代表,略说五十几个法门,这些菩萨所证的法门,皆不离观世音菩萨所证的法界海慧,这个慧是智慧之慧。所以观世音菩萨这个名号的功德,与六十二亿恒沙菩萨,这个菩萨都不是普通菩萨,你看经上讲的,法王子,法王子在一般都是称等觉菩萨才称法王子,等觉以下则称大菩萨,摩诃萨,等觉菩萨才有资格称法王子。由此可知,六十二亿恒河沙这些菩萨都是等觉菩萨位,观世音菩萨名号与他们就可以相等。我们要念六十二亿恒沙菩萨念累死了,恐怕念一辈子一个菩萨念一遍都念不完,六十二亿恒河沙数,真的一生一天念到晚,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念一百年恐怕都念不完。可是你念一句南无观世音菩萨,就与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这个功德相等了,这实在是不可思议。释迦牟尼佛决定不讲假话,这个话虽然是观世音菩萨说的,观世音菩萨当著释迦牟尼佛的面说的,那怎么会是假的?如果观世音菩萨夸大了,那佛马上就指责他,你说得太过分了,会指责他的。佛不但不指责他,而且还要赞叹他,可见得这个话是真实不虚,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

在中国自古以来专门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的人很多,依这个法门而修的每一代都有许多人。修观音法门,我们这个道场也特别提倡,我自己也修这个法门的,观音三经一定要熟。这个三经里头,我们现在念的这一章,这是观音菩萨的经,《楞严经》里面的「耳根圆通章」,你们要记不清楚,就记第六卷,《楞严经》的第六卷。《法华经》里面的「普门品」是观世音菩萨经,《华严经》里面有「观自在章」,是观音菩萨经。你看观音菩萨经都分在大经里头,《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这是修观音法门不可不知、不可不读。这个法门跟弥陀法门一样,也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最上乘的圆顿大根性的人,受持耳根圆通很容易开悟,能够得利益,就是业障深重那些钝根,依照这个法门修学的,也有许多不可思议的感应,可见得这个法门真是慈悲广大!

其次讲的这个『福德正等』,要依照本经所讲,菩萨已经在暗示我们,二十五种修行法里面,耳根最为殊胜。因为什么?前面二十四圆通里面,我们都没有看到一称名的时候,能够与六十二亿恒河沙法王子的福德相等,没有看到过这个字眼,唯有在这一段里面我们看到,这就是显示耳门的殊胜,就是耳根圆通在一切圆通章里面最为殊胜。但是他的话没有明说,暗含著有这个意思,诸位细看就会发现到。明说在后面,后面文殊菩萨拣选圆通的时候就给我们说出来了,「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后头文殊菩萨会说,观世音菩萨不必自己介绍,不必自我来夸耀,由文殊菩萨来说。他说到这个地方,实际上已经就暗含著,意思都有了。我们再看底下经文:

世尊。我一名号。

『我』是观世音菩萨自称。

与彼众多名号无异。

这个『众多』就是六十二亿恒河沙法王子的名号,没两样,一个名号等於六十二亿恒河沙法王子的名号。这什么原因?

由我修习。得真圆通。

这个道理在此地。我们要晓得,名号只是音声,音声就是如来藏性。这个地方特别要注意到的,没有通达如来藏性,这是我们讲的凡夫、二乘、权教菩萨都没有能够通达藏性。他为什么原因不能通达?佛在一切大乘经典里面告诉我们,只为了多一个情计而已,情是情识,计是计度分别,这是世尊为我们一语道破。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不能得一心,不能断烦恼,不能开智慧,不能明心见性,障碍就在此地。所以修行修什么?破一切情执而已,情就是妄想心,就是妄想,执是执著,没有别的,千经万论只为了这个。情计不断,这个生死轮回永远没有办法了的,生生世世实在是很麻烦的一桩事情,永远没有法子摆脱。无法摆脱当中,诸位就要晓得,轮回是愈轮回愈苦,这是一定道理。你要以为我下辈子一定要比这辈子好,你这是妄想,我们世间法有一句话说,「一代不如一代」,这话很有道理。

你就打开历史来看,中国、外国的,有史以来一直发展到今天,你看看人类的业障、果报,的确一代不如一代。不要以为好像我们今天科学发达了,我们一切受用比古人都要进步,比古人都要享受。不错,是的,这是事实,这是物质上的享受,如果你要再看看精神上的享受,那不如古人。从精神上的享受来说,的确一代不如一代;从物质上的享受,一代比一代强。但是这两者的价值我们要加以评论的话,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要重要得多,精神生活里头有真乐。像孔子那个时代,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他还不改其乐,他乐的什么?每天连饭都吃不饱,他很快乐。那就是什么?他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他虽然很贫穷,他很自在、他很快乐。一个人一生当中生活得很快乐,这就是人生。物质上样样都不缺,生活得很痛苦,这个人生就没什么价值。

你们想想,美国有个大财主,前些年过世的,报纸上登的,休斯,他自己私人财产有二十多亿美金,世界上少有的财富,物质生活他真是应有尽有,精神生活痛苦不堪。有人问他,你生活快不快乐?不快乐,很痛苦。因为太富有了,出门的时候都要请很多保镖,跟人家讲话的时候,买卖交易跟人家讲话的时候,不敢面对面,用电视,自己好几个房间,为什么?怕人家害他,等於自己把自己关在监牢狱里头,一切都不自在。所以富而不乐,富而不乐不如贫而乐,诸位要懂得这一点。人生的价值是真正快乐,不是在富有,富有对一个人来说不重要,快乐是真正的重要。特别是伦常的这种快乐,这个快乐在外国也没有,只有在中国文化里面有伦常之乐,所以有天伦之乐,外国没有。外国小孩长大之后,对父母很冷淡,父母到家里来吃一餐饭还照样要算饭钱,你想想看多可怜。那个儿子如果招待请他吃一餐饭不收钱的时候,高兴得不得了。所以外国人到中国来的时候,外国老年人,年轻人不晓得,年轻人什么?他还没老,他这个苦还没来,他还没有想到,到他老了,再看到我们中国老人,儿孙满堂,都居住在一起,小孩都很孝顺奉承的时候,他羡慕得不得了!这是文化不相同。这是属於凡夫之乐,可是凡夫之乐不是长久的,佛给我们点破,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谁能免得了?谁都免不了。

佛法之好,好在应机说法。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它分很多个阶层,我们讲五乘佛法是从大的层面来说的,你喜欢在哪一个层面,佛就可以帮助你,使你达到你的欲望,满足你的需求,可以做得到。你觉得人生很快乐,人生很好,佛给你讲人乘佛法,你要希望到天上去享天福,佛就给你讲天乘的佛法。可是预先跟你说,人天是不究竟的,人天之乐是短暂的,不是永恒的,所以它不是真乐。真正的乐是要觉悟,必须要超越三界,要超越轮回,你成佛、成菩萨,然后乘愿再来,应化在世间,这个得真乐。为什么?没有生死了,这是真的。你要说应化,是不是应化来的时候就是一个出家人、是一个祖师?不一定。你们在《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看到的,五十三位善知识都是佛菩萨应化的。由此可知,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是在各行各业之中,没有一个行业里面佛菩萨不应化在其中,男女老少,什么样的身分都有,真是应有尽有。这个里面才是有真乐,这个一定要通达如来藏性,也就是我们讲的明心见性。观世音菩萨今天讲要证真圆通,你也像观世音菩萨一样,要得真圆通,才能够有真乐,真正的离苦得乐,这是佛法里头最究竟、最殊胜之法。

证得如来藏性了,诸位常常到这来听经,总需要记住,像我们在《圆觉经》里面所说的,佛说的圆觉,《楞严经》上讲的如来藏性,《弥陀经》讲的一心不乱,《华严经》讲的一真法界,《法华经》讲的一乘法,统是一个意思、一个境界、一桩事,名称不同,事情是一样。所以通达藏性之后,一也是法界,多也是法界,一不为少,多也不为多。只要你能够像观音菩萨一样,证得闻性圆明,不是由於声尘而起知见,这是闻性圆明。如果是由外面的音声,就是声尘,动静而成,这是讲音尘,起的知见,那就是佛在本经里面所讲的,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这些境界要晓得,然后在自己修行觉观当中,你才晓得什么叫觉、什么叫不觉。你要能够觉不觉,那不觉就是觉了;你要悟迷,那迷就不是迷了,迷就是悟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功夫,这一点特别要紧,自己才能入得了法门。

菩萨在此地说,『由我修习,得真圆通』。我们不要忘了,楞严会上的当机者是阿难,当然阿难在此地是个代表,也就是像阿难这一类的人,则是楞严会上的当机者。阿难这一类是什么人?阿难在十大弟子当中多闻第一,可见得《楞严经》就是为多闻第一而说的。佛门里常说「乘急戒缓」,阿难就代表这一类,观世音菩萨在此地就暗含著点化这一类的众生。刚才也跟诸位提示过,菩萨与我们娑婆世界特别有缘分,那就是我们这一方的众生大多数都是耳根比较利,所以观世音菩萨在此地讲,真圆通。难道前面二十四位所证的圆通是假的吗?当然不假,都是真的。菩萨在此地强调一个真圆通,那就是二十五种圆通法门里面,这种圆通最容易成就,意思是在此地,并不是说前面二十四位所证得的不真,所以这个意思我们要搞清楚。

过去裴休居士,这在佛教也是很有名望的一位大居士,他在世间有相当高的地位,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有一天他去访师,看到老师一个人在草庵里面打坐,很清净。他就问,老和尚有没有侍者,有没有侍候你的人?老和尚说,有一、二个,只是不好见客。裴休说,在哪里?为什么不好见客?这个老和尚就叫了,大空、二空,你们出来吧!大空、二空出来了,出来是什么?是两头老虎。老和尚在山里面修行,茅蓬修行,陪他做伴的、侍候他的是两头老虎。两头老虎从后面出来了,裴相公,他做宰相,裴相公吓了一跳。老师看到裴相公的神情不能够稳定下来,看他有害怕的样子,就跟两只老虎说,好了,好了,已经见过面了,你们到后面去,老虎就走出去了。裴相公对老和尚佩服得五体投地,裴相公就请教老和尚,他说老和尚,你修什么法门,有这样的感应?老和尚一句话不说,待了半天,就问他,你会了没有?他讲不会。你们诸位想,你们会了没有?一心不乱!不要说证得理一心,证得事一心就可以了,事一心里面我执破了,真正讲无我了,无我与一切众生就可以相处,没有分别了。裴相公就是不会,老和尚讲,你回去常念观世音菩萨,劝他念观音菩萨。念观音菩萨的目的是要证耳根圆通的,耳根圆通是属於理一心不乱,所以才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再看底下经文:

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施无畏力』,要据后面的经文说,「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施无畏者」,后面经文上有这么一句话。观世音菩萨布施给我们的,大无畏,可惜念观世音菩萨的人很多,念了怎么样?不相信,那你就没有办法了,念了不相信。如果你要念了相信,这个三十二应、十四无畏与你就有感应道交了。『福备众生』,这个意思是说,不但是能够令一切众生脱离一切苦难,而且还能够得福德,真是大慈大悲,大悲是叫我们离一切苦难,大慈是叫我们能够得福。得什么样的福?那就看你信心的程度了,你要是全程肯定的去相信,一丝毫都没有怀疑,一切明了去修这个法门,最高的能够得到如来果地上的福报。可是你要晓得,这种福报不是观世音菩萨给你的,是你从这个法门去修学,悟了藏性之后,如来果地上这个福德是你如来藏性本来具足的,所以离苦得乐,一点都不假。观世音菩萨给众生的实在是太多了,「施无畏力」这四个字就把它包含尽了,就统统都包罗尽了。

底下这一段是四种不思议。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这一段是给我们说四种不思议,融合前面的二观,前面虽然是显明上同十方如来,下合时劫一切众生,这都是随机应化。在理论上说还是有限量,还是可思可议,虽然说三昧,还是从因地心上来讲的。到这一段文显示它圆融到了极处,圆极了,那就是不可思、不可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菩萨自己说,『修证无上道故』,这是说这个道是「无上道」,既神妙,愈不可思,愈是无法来测度的,前面说法以及说称名的功德,我们还能够窥测到一些行,到这个地方实在是无法再形容它。这是菩萨讲他修证到圆极了,能令众生得大自在,这是真正不可思议;换句话说,虽然他是菩萨,与如来在果地上那个境界真是无二无别,所以谓之『无作妙德』。这个经文里头著重在「无作」这两个字,有作就不妙了,这是我们修学要特别留意的。什么叫有作?什么叫无作?有作、无作都做,不是不做。有作是什么?有心去做。这个有心是有妄心,换句话说,就是有心意识去做的。无作,做不做?做。做怎么样?没有心意识,他在那里做。没有心意识的做是妙作,是三轮体空,是妙德;有心意识的去做就有业,你善心去做是善业,恶心去做是恶业。诸位要晓得,要紧的是心,善心作恶事还是善业,恶心作善事还是恶业,这里头的道理诸位细细去想。所以大乘法里头,大乘戒律里头,论心不论事,跟小乘戒不一样,小乘戒是论事不论心,为什么?偏重在人天福报,大乘是论心不论事,偏重在出三界,证菩提涅盘,这是不一样的。善心、恶心都没有离开心意识,所以这种不能称之为无作妙德。

他们就是修道来说,有修有证,因为他有心,有修有证。我们念佛如果是有作而念的话,你这个功夫可以能够念到事一心不乱,以我们《楞严经》这个理论,佛给我们所讲的,可以达到事一心不乱,但是不能达到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一定要舍识用根,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面就是这样指导我们的。舍识是什么?不用心意识,换句话说,八识五十一心所我们统统不用它,那你就是无作妙德。你说我做什么?穿衣服是无作妙德,吃饭是无作妙德,穿衣吃饭就是!我们现在穿衣吃饭怎么样?穿衣吃饭都在心心所里头计较,在这里面起烦恼、起分别、起执著,所以衣也不会穿,饭也不会吃。几时你穿衣吃饭都离开心意识了,完全与真如本性相应了,那就是像慧海禅师所说的,人家请教他,老和尚,你用什么功夫?他就答一句,「饥来吃饭困来眠」,这就是人家用功的地方。我们听了,哪个肚子饿了不吃饭?哪一个困了不睡觉?人家是真吃得下,也真睡得著。为什么?他事情了了,没事了!我们现在烦恼没有断,生死没有了,饭吃得不安心,睡也睡不著,生死没了。他是生死了了,烦恼断了,所以到吃饭的时候去吃饭,到睡觉的时候去睡觉,除这个之外没事了,是这个意思。真正到了无作妙德,穿衣、吃饭、睡觉都是无作妙德。这就是拣别不是有为、有意去做的,而是怎么样?任运自然的成就。

下面四种都是这种境界,这个境界里面这个意思比前面要深得多,比前面也要圆满得多。请看经文,这个经文比较长一点,我们一段一段来研究。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

这是他叙说他成就的时候,我们俗话讲,观音菩萨自己修行,他得道,最初得道的境界,跟我们说出来。『初获』,这个「初」就是前面讲他用功,他这个功夫在「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就是讲他初於闻中的这个初,用这个功夫。初於闻中这个初可以这样说,耳根接触声尘这一刹那叫最初,这一刹那怎么样?还没起心动念,这是闻性闻。如果有一念心生起来了,就落在意识里面,那就不是初了,那就落到第二义去了。观世音菩萨他这个用功夫的地方,他能够保持著第一义,他不落在第二义。我们修行所以不能成就,我们从第一义一刹那之间就落到第二义、第三义,麻烦就出在这个地方,这是值得我们警惕。我们看到观世音菩萨,再想想自己,说了一个闻,这是六根里头一个代表,见闻觉知六根统统一样,眼见色,他能保持第一义,耳闻声,也能保持第一义,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六根的根性全保持在第一义上。第一义是见性,前面十番显见里面见性,见性、闻性、嗅性、尝性、触性、知性。

所以对外面不是六尘,对外面也是六尘性,对外面六性这叫见性。如果会这样用功,你们诸位想想,证无上道就在一念之间,哪里要什么三大阿僧只劫?正是经上所讲的,弹指超无学。这个无学是指谁?诸位要晓得,这个无学是讲大乘阿罗汉,法云地的菩萨。超无学,最低限度你是等觉,超了无学,一弹指之间的确从凡夫地证等觉菩萨,只要你懂得这个道理。从哪里修?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你都能够保持在第一义上,就是交光大师讲的,用根不用识,用识这是第二义。你们有不少同修读了《楞严经》之后来问我,如何用根?怎么样才能够舍识用根?这个地方说得很清楚。第一义是什么样子?第一义里头,眼见色,见而无见。不是说见了就像看不见一样,那这个法门我们不学,还学它干什么?见是真见,无见是无妄见。什么叫妄见?你们学过唯识应该晓得,八识五十一心所心心所都有见分,那个见分是妄见。没有妄见,没有妄见的那个见是什么?那个见是见性之见。听而无闻,真闻无妄闻。闻是什么?闻也是见分。诸位要晓得,心心所四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见分、相分,那个见分,在眼叫见,在耳叫闻,在眼我们叫它做眼识,在耳就是耳识,在六根在哪个地方我们叫它做哪个识。那个是什么?那都是叫见分,它起作用的时候,耳识的见分就是闻,听的作用,眼识的见分是见的作用,它见它的相分,耳的见分是见它的相分,就是听它的音声,这都是叫妄见、妄闻,不是真实的。真实的什么?见性见的那是真实的,你要是到这个境界来了,那就可以说一句,凡所有相皆是实相,不是虚妄,没有到这个境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说法诸位还不懂的话,我再举个比喻说,譬如像我们好眼睛看到外面这个境界相,实相,诸位张开眼睛看,很清楚,凡所有相皆是实相。假如我们戴个绿色的太阳眼镜,一看外头,你们每个人的脸都是绿绿的,我戴个红眼镜,你们的脸都是红红的,那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懂这个意思吗?我们现在在见性上面戴上了眼识,那个眼识就戴上了心心所的眼镜,看到外面的相皆是虚妄,如果把心心所统统拿掉,你所见的那个相皆是实相,就这么个意思。

你们要问修行的秘诀、修行的要领,没有别的,就是保持你的第一念,不要落在第二念上去,就是第一义。第一义什么?见性见,闻性闻,观世音菩萨就是如此。这个办法就是弹指超无学,还要什么三大阿僧只劫,《弥陀经》里面,若一日到若七日,太多了,哪要那么长的时间!你们诸位想想,大乘经你要不研究你怎么能晓得这个道理,你怎么能懂得这个门道?你平素用功你就晓得应该怎么个用法,你不明了这个道理,不懂方法,平时用功真的盲修瞎练。一说你盲修瞎练,马上火气就来了,可见得是盲修瞎练。如果真修、真练的时候,八风吹不动,如如不动。赞叹你几句,高兴得意得不得了,毁谤你几句,火气就上来了,可见得小小的境界风一吹就动,那你不是盲修瞎练是什么?当然是盲修瞎练。

这个『妙妙闻心』就是讲的返闻闻自性,实际上前面都讲过。返是什么?返是回头。怎么个回头法,这个要晓得。众生的心随著外面境界流转,前面讲,我们这个耳识,第六意识,这个心心所,我们以耳识来说,流逸奔声,流到声尘外面境界上去,眼识这是流逸到色,流是像水一样流出去,逸是放逸,放逸在色相里面去。六根的根性被六识掩蔽,平素是妄心起作用,返闻不是说闻性返过来,闻性没有返,闻性是真常的,它返个什么?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它是常住真心,它返个什么?可见得那个返是心心所返过来,不往六尘上去流逸,返的是这个。所以返闻,这两个字是两个意思,返这个字是对心心所说的,心心所返过来了,不去攀缘外面六尘境界了,这个时候闻性就现前了。这是闻的自性,这就叫舍识用根,那个返就是舍识,因为什么?不用它了。一般凡夫在迷的时候,用心心所见色,我这样讲比较方便一点,因为见色的确很复杂,不要以为见色,这是眼识见到色尘,其实它与第六识有关系,第六识起分别,第七识执著,第八识落印象,而且与六识、七识、八识、前五识相应的这些心所,一刹那之间同时都起作用,复杂得不得了。我们讲心心所,一切复杂的心行都可以包括在里头,心心所起作用。我们现在这个心心所不起作用,这个就是返的意思,就是舍的意思,舍识,此地用这个返,用根,这用根性,就是闻。所以你要问舍识用根,本经里面就用返闻两个字,前面讲「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这个功夫的确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来锻炼,而且用功,我再告诉诸位,无论什么人,无论什么环境,统统没有障碍,这真是不可思议。用功的要领,就是古人所讲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为什么?你那个念一起来,落到心意识去了。为什么?心意识里头才有妄念。觉,觉是正念,念是妄念。所以觉悟的佛菩萨,他有正念,他没有妄念。才有一个妄念起来,立刻就觉悟,一觉是什么?这个妄念不存在了,把妄念打消掉了。所以古人才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这是讲我们用功夫的方法,眼见色,一起心、一动念,立刻觉悟,又落在心意识去了,耳闻声,才起一念,又落心意识去了。这种原理原则我们在讲席当中跟诸位讲了很多,希望大家要记住,要会用,这完全是讲的什么?自受用。他受用呢?他受用要在正念里面再变现出这个妄念为他受用。譬如我们眼睛看到这个茶杯,我们在这上起了个念头,这杯子不错,这错了,这就是迷了,落到心心所里头。真如本性里面本来无一物,哪里有什么错不错?没有,心地干干净净,一尘不染。这个杯子不错,这就是落心意识去了。别人受用的时候,别人我们跟你介绍,这个不错,怎么好,不是自受用,是自己从清净心里面变现出心心所为他受用,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自受用跟他受用要划得清清楚楚的。

把他受用的当作自受用是凡夫,把自受用的当作他受用是阿罗汉,入了涅盘。为什么?他心不动了,他也不教化众生,他见到众生他也不开口了,那都没有用处。菩萨之所以称为菩萨,自受用的不是他受用,他受用的不是自受用,这是不可思议!他受用的所表现的跟凡夫没两样,打成一片,和光同尘,虽然和光同尘,他自受用当中他不起心、不动念,他不落在心意识里头,这是高明极了。诸位要修学的时候,不管你修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太少了,观世音菩萨在此地说了,六十二亿恒河沙法门,一个菩萨代表一个法门,六十二亿恒河沙法门,一句名号,一个原理,就是返闻这个原理,返闻就是舍识用根这个原理。所以在《圆觉经》里面我特别告诉大家,修行修什么?修圆觉心,净圆觉。《圆觉经》我们这个题还没讲完,你看它第一章,文殊菩萨这一章,一开口就说什么?清净心,清净心就是圆觉心。所以你修什么?修清净心。在境界里头起心动念,清净心没有了。自己没有成就的时候不管别人,自己清净心还没有得到,我天天管别人,我自己清净心再修无量阿僧只劫,还得不到。那就是佛门里常讲的,「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还想度别人,哪有这个道理!自己清净了,再度众生,你度众生时候不会害众生,不会误众生。为什么?理论真通达,门道真晓得,自己修行的时候自己真好像有成就,换句话说,这个理论、方法自己试验过的,没错,才敢教别人。自己没有试验过的靠不住,自己误了自己,那活该,你自己再误了别人,这个罪业太大了。所以说自修比教他要重要。修什么?就是修清净心,修在一切境界里面舍识用根,一切境界当中返闻闻自性,用这个方法。

这一段里头意思很深,我们刚刚只说一个初获,只讲初这个字,底下妙妙闻心,这里头还有很精的意思在里头。今天时间到了,下次我们还从这个地方讲起,就从「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从这个地方讲起。

资料恭摘: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第十三集) 档名:07-006-0013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