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第7集)
发布时间:2024-08-20 04:04:23作者:大众学佛网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四十七页第三行: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从这个地方看起。以下是讲三十二应。说到三十二应,诸位必须要记住,这是两种殊胜里面开出来的。所以对於两种殊胜,就是上合诸佛,下合一切众生,这是菩萨显示出殊胜的德用。这些德用,如果说我们探究它的根源,菩萨自己说了,由於他供养观音如来。前面也跟诸位说过这个供养当中的意思,有法供养,当然也有财供养,财供养是得福报,法供养是得智慧。菩萨讲的三十二应身,这三十二是讲的种类,每一个种类里面都是无量无边身,这是把它归纳为三十二大类。三十二大类都离不开上合诸佛的慈心,下合一切众生之悲仰,都离不开;这个三十二应也离不开法布施与财布施,都离不开。为什么?因为这个里面是法缘殊胜,殊胜的法缘,这个三种施都圆满,我们讲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施都圆满。三种施里面特别著重的是法布施,法布施里面又特别著重在自行化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今天这一段经文,说『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著重在「入」,入是什么?入是证入。假如要不是证入,那就不能现佛身了。我们晓得,示现佛身是度什么样的菩萨?大经里面常给我们讲,是度那一些法身大士。此地「入三摩地」,就是念佛法门里面的理一心不乱,禅宗里面所讲的明心见性,这是入三摩地。此地这个三摩地跟《圆觉经》里面所讲的是一样的境界,《圆觉经》也讲三摩地,奢摩他、三摩钵底、禅那,也讲这个三种。这三种统统都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都是法身大士所得到的禅定。这样的人,当然观世音菩萨就要示现佛身为他说法。就像我们净土经里面常常讲到的,实报土是见阿弥陀佛的报身,这个地方就是示现佛的报身来度他们。这是度化众生里面程度最高的,是法身大士。
这些人证得三摩地之后,并不就止於这个境界里,他还是要增进,『进修无漏,胜解现圆』,他还要把自己的这个境界往上面不断的去提升,因为入三摩地我们可以讲圆教初住就入了。诸位晓得,从初住往上去还有四十一个位次,这才圆满成佛,它这个地方讲「进修无漏」,就是这四十一个位次的进修,全是真正的无漏法。无漏,平常我们也讲大小乘,这个地方是属於大乘菩萨,因为底下会讲到声闻、缘觉,那是小乘的,此地是讲的大乘菩萨。何况底下有一句叫「胜解现圆」,胜解就是最殊胜的、决定性的见解,完全没有疑惑,不为境界所转,这样才算是胜解。
我们看看现前我们佛教界里面又有一些疑问现前了,记得在五十七、八年的时候,曾经为《六祖坛经》有过相当一段时期的争论,佛教的刊物、报纸上都有很多文章来讨论这个事情。最近好像又有杂志、报纸里头讨论一个什么带业往生、消业往生,又来争论这个问题。诸位想想,一争就往生不了,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争论的。所以聪明人老实念佛,他争他的,他说带业也好,他说消业也好,反正是有争执的就不得一心。我们念佛什么?求一心。一心里面没有争论,什么带业、消业,统统没有,那是你们的事情,我们没有这个事情。心地清净才能得一心不乱,这是一个基本的道理。所以千万不要争。那个时候,争论《六祖坛经》的时候,也有几个老居士来找我,问我的看法怎么样?我是反过头来问他,我说《六祖坛经》里面所讲的道理,合不合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我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他说很合。我说那就行了,既然符合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我们依照这个方法修就可以了,管他是哪个作的,六祖作的也好,不是六祖作的也好,不相干,何必为这个事情去争论?这个理论、方法好,我们用这个理论、方法可以修行证果,这就行了,管他谁说的。所以我劝,他们争他的,我们好好的学我们的。现在这个念佛法门起了一个争论,咱们好好的念佛,根本就不要理它。那些文章看我也不要看,为什么?浪费时间,看了起分别、起念头。我们现在要修一心,尽可能的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起分别、不生妄想,这样就好,心总是清净的。就是研究经教、听讲经,我也是奉劝诸位,不起分别、不起执著。这个听法会开悟,这个悟就是这一句「胜解现圆」。圆是什么?圆是圆满。这个就是说明,智证将要到圆满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来与他做增上缘,来帮他一把,『我现佛身,而为说法』,这是帮助他成佛。
在这个地方也许有人要问,菩萨怎么能现佛身?诸位要晓得,观世音菩萨久远劫就成佛了,他成佛之后再退回到菩萨的地位上来,帮助佛弘法利生,这个是我们从本迹上来说,本迹里面我们从本上来说,他示现这个佛身当然没有问题。如果就事论事,从迹相上来说,只要你证得了真如本性,真如本性里面没有差别,隐显自在。何况这个佛又有四教差别不同,藏通别圆。那个藏教的佛就不必说了,连初住菩萨位置还不到,所以圆教初住菩萨要以藏教佛的身分来出现可不可以?当然可以。通教佛,这是见了性,别教的佛只相当圆教第二行位的菩萨,观世音菩萨居等觉位,示现别教佛又有什么问题?所以这些疑问,诸位对於经教稍稍深入一层,自然就消除,这个疑问就消除。所以菩萨可以以佛的身分来为一些小菩萨说法,这些小菩萨他念念当中希望佛来度他,观世音菩萨就可以示现佛的身分来度他。
说到这里,也许我们自己也有一个毛病,我们也希望佛来度我们,那观世音菩萨是不是也现佛身来度我们?如果观世音菩萨现了佛身来度我们,给我们说法,你就记住,决定是魔王冒充的,不是真的。为什么不是真的?因为我们没有入三摩地,我们没有这个资格,观世音菩萨就现佛身来度我了,这个佛是假佛,不是真的,靠不住。换句话说,你念佛要念到理一心不乱以后,你见到佛来给你说法,这个可靠。事一心的时候还不行,纵然是佛来了,阿弥陀佛来了,他也示现菩萨身分来给你说法。像我们现在业障深重,诸佛菩萨来示现什么身?示现我们人的身分来给我们说法。佛菩萨没有心,经前面说得很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菩萨完全没有心的,不像我们凡夫有心,我们要怎样怎样,佛菩萨决定没有,是随众生的心而显现这个境界,这一段我们晓得这个意思。
在三十二应里面没有菩萨,为什么没有菩萨?因为观世音菩萨他居的这个地位就是菩萨地位,所以就不必说了。向上说一个佛,底下就讲缘觉,不再讲菩萨,因为他本人就是菩萨的地位。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於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这是缘觉一类的。缘觉有二种,一种出现在有佛出世的时候,佛为他说十二因缘法,他开悟了,修行证果,这个我们称缘觉,还有一类的,根性很利的,出现在没有佛出世的时候,他也能开悟,这一类我们称为他独觉。可是经上也说过,好像前面我们都讲过,小乘的修行,我们讲初果,证这个初果须陀洹,从初果须陀洹之后,依照这个修证次第,必定是天上人间七番生死,就是七次往来证阿罗汉。如果这个世间没有佛法的时候,他怎么办?没有佛法的时候,他的时节因缘到了他就成了独觉。由此可知,证得须陀洹之后,对於破见思烦恼,证小乘的果位,可以说这个期限就决定了。好像在学校念书一样,大学四年一定毕业,只要你不留级,一定毕业。所以小乘证得须陀洹之后,天上人间七次往返必定证果。佛在世证阿罗汉、证缘觉,佛不在世就证独觉。
这一段是讲『若诸有学』,他还是在修习的位次当中,功夫到了极处,那就证得无学了。『寂静妙明』,诸位要晓得,跟前面佛所讲如来果地上本觉妙明不一样,不相同的。本觉妙明是讲我们自己的真如本性。如果要在本觉妙明上下功夫,那是直截了当成佛,不经过二乘。这是在大乘佛法里面上上根所修的,像六祖大师,他那个修学的方法就是从本觉妙明上下手,因地心与果地觉相应,这是一生成佛。此地他求的是「寂静妙明」,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因定生慧,有定、有慧,寂静是定,妙明是慧,还没有圆满。虽没有圆满,将要圆满了,『胜妙现圆』,就是将现未现的时候,就是这个境界,将现未现的时候,菩萨看到这一个众生因缘成熟了。所以诸位必须要晓得,世出世间一切法,佛给我们讲的,都离不开因缘,佛度众生也是如是,你的因缘成熟了,佛一定现身给你说法。
所以你不要老是心里想著,我遇不到好老师,我这一生遇不到善知识,完了,完了,一切都完了!那就真完了。你要果然诚心诚意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去修,只要自己真修,到时候佛菩萨不晓得现什么身分,跟我们一接触,或者是听他讲几句话,或者是看什么一个动作的时候,一下就开悟了,佛菩萨点化的,就是这个三十二应身。所以佛菩萨对我们看得比什么都清楚,我们自己看自己看不清楚,佛菩萨对我们看得很清楚。佛菩萨念念都没有舍弃我们,真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太大太大了,几个人晓得?我们用妄想心去求佛菩萨,去巴结佛菩萨,佛菩萨不会来的。诚心诚意去修学,到必要的时候他一定来,没有必要的时候,他眼睛里面也看得清清楚楚。这个是紧要关头了,功夫快要成就了,差这一点点就要突破了,好比是证缘觉果的时候,就差这么一点点,古人所谓是画龙点睛,这个龙已经画好了,眼睛还没点,你画好之后,他来教你点睛,这一点龙就活了,到这个时候才来。所以一切法里头统统有时节因缘,诸位果真是诚心真实的修学,你在这个修学过程当中,你能够觉察得到,诸佛菩萨、护法鬼神天天照顾你,照顾得无微不至,这就是时节因缘成熟了。成熟怎么样?菩萨就现一个独觉身,这就是辟支佛,独觉、缘觉这两种都叫辟支佛,来给他说法。他一听佛说法他就开悟,也就证得辟支佛的境界,『令其解脱』。这是讲菩萨现独觉身。
【若诸有学。断十二缘。】
这个『十二缘』就是十二因缘。
【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於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刚才讲了,缘觉他是出生在有佛法的时代,不是没有佛法的,像我们现在是释迦牟尼佛末法时期,还是有佛法的时代;独觉是出在没有佛法的时代,灭法这个时代。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虽不在世了,我们以今天来算,末法还有九千年,这个九千年当中,如果从这种修学的方法来说,佛菩萨还会现缘觉身给他说法。到释迦牟尼佛法灭了,弥勒佛还没有出世之前,这个当中有五十六亿万年没有佛法,世间没有佛法,在这一段期间当中,譬如在现前的这些初果的学人,到那个时候他这个修行功夫到了,天上人间七番生死,他这个修证功夫到了,诸佛菩萨就会示现独觉身来度他。所以在目前我们这个九千年之内不会有独觉,有缘觉,不会有独觉,因为还有佛法,佛法还在世间,只有缘觉,没有独觉,这一点我们也要晓得。
修十二因缘也是属於小乘,这一类的人比修四谛的根性要利。由四谛、三十七道品入门修行证果的,往往习气不断;从十二因缘,这是比较聪明,能够断习气。十二因缘在此地也不必多说,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到生缘老死。『缘断胜性』,这个胜是殊胜,「胜性」就是他真正觉悟了因缘性空,所以他证得无生之性。像大乘经里面讲的,万法因缘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龙树菩萨是从因缘里面觉悟到一切万法无自性,这个理事都圆满的现在眼前。『胜妙现圆』,这个时候修十二因缘的人,也等於说是功夫快成熟了,快毕业了,观世音菩萨很慈悲,立刻给他现缘觉身来帮他忙,为他说法,他得到解脱。这个解脱都是属於小乘的解脱,而不是究竟的解脱。
佛在大经里面给我们说,阿罗汉跟辟支佛虽然佛常常喝斥他们,所谓是焦芽败种,但是绝对不会有定性的阿罗汉,所谓定性就是不会回小向大的,这就叫定性,不可能有的,不可能有定性的。经里面常说这定性的,那是骂人的话,释迦牟尼佛骂人的话,不是真的。所以佛在经里给我们讲过,阿罗汉最迟两万大劫他也会回小向大,发大乘心,辟支佛,缘觉跟独觉,最低限度是一万大劫回小向大。诸位想想看,他在这个一万大劫、二万大劫当中他停止在那里,不再进步,这是佛看起来很惋惜的一桩事情,堕在无为坑里面,住在偏真涅盘里头,不肯再往前前进,是这么一个意思。他必须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觉悟了,这个时候舍弃偏真涅盘,学菩萨道,学大乘法。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
这个『入』就是证,『灭』是果,『道』是指的小乘的三十七道品,依这个方法来修行,快要证得小乘的果位了,「入灭」就是阿罗汉果。
【胜性现圆。我於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我们从小乘来说,三果以前,小乘断证的次第,我们在这个讲堂也跟诸位很详细的解说过,可以说是四果向以前都属於有学,到了所谓是断四谛惑,证人空,也叫做生空,证人我空,这个时候才叫做『得四谛空』,初果以后再往上进步,断三界八十一品思惑,这个东西都要搞清楚。在修行当中你把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叫做见道,这个才算是见道。你就晓得了,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没有断尽,道没见到,道在哪里?只是听说,没有见到。这是我们要真正提高警觉。我们有没有见道?见了道以后才谈得上修道,你连道都没有见到,你修什么?大乘道里面,要破一品无明才叫做见道,就是前面讲的三十二应第一应所讲的,要入三摩地才见道,圆教初住的地位,换句话说,初住以前,就是十信位,十信位没有见道。
这一桩事情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看得非常清楚,《华严经》十信没有地位,到初住才有地位,所以《华严经》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们通常讲菩萨五十一个位次,前面有十信,他十信,你在经上找,没有这个经文。为什么?没见道。初住见道,见道而后修道。未见道以前,这个修道都是盲修瞎练。所以在这一段期间,没有见道这个期间,古时候人怎么个修法?跟著老师,不离开老师。见了道之后,不必再跟老师了,自己走了。好比我们驾车一样,我们在这个市区里面走,我们想上高速公路,可是我们初来这个都市,市区的路都不熟,我们请一个人在前面带我们,我们跟著他走,就像老师一样,上了高速公路了,不要跟他了,自己可以走了,认识路了,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就是根本的老师,所谓是亲教师、和尚。
善财童子在《华严经》里面所示现的,他在没有见道以前他跟文殊菩萨,文殊菩萨给他领路,等到他见了道,他就出去参学了,不要再跟老师了,离开老师。从释迦牟尼佛你看看讲《华严经》,这是第一部讲的经,他老人家示现成佛,二七日中在菩提树下转大法轮,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讲《大方广佛华严经》,一直到佛法传到我们中国,代代相传,我们中国人叫这个叫师承。没有开悟以前跟一个老师,这一个老师他对学生要负决定性的责任,就是要以善巧方便诱导他开悟。根性利的,我们在《六祖坛经》里面看到的,三、五年开悟了,根性钝的,有二、三十年开悟的,还有一些不开悟的人,那是什么人?那是不肯依教奉行的人,那就不开悟。如果你跟到一个善友、善知识,真正能够依教奉行,没有不开悟的。
我们就拿《坛经》做例子,你们晓得《坛经》里面惠能大师讲,他离开黄梅以后,黄梅有多少人去追他,想把这个衣钵夺回。其中有个惠明,这个人很粗鲁,在五祖会下多年,他见到六祖得了衣钵不服气,想去把它夺回来。真的给他追到了,追到之后,惠能也晓得这个人不好惹,他是有力气,孔武有力,不是一个平常人,怎么办?好,他目的是来抢衣钵,把衣钵摆在石头上,自己躲起来。惠明一看,衣钵摆在这里,也知道了,算了!你躲起来就躲起来,我衣钵拿到手就行了。谁知道到衣钵哪去拿,拿不动。你们想想,他是四品将军,衣钵多重,你们想想,决定不超过一公斤,小孩都能拿得动,一个将军为什么拿不动?他就晓得了,护法神守住在这里,不该是你的你拿不去。於是乎真正发心忏悔,说是来求法,能大师给他一说法,他就开悟了。
你们想想五祖比六祖差吗?为什么他在五祖会下那么多年他不开悟,惠能大师几句话就点醒他,他就恍然大悟?六祖会下所度的,就是开悟,大彻大悟的,明心见性的,四十三个人,他是第一个。什么原因?他听话,这个时候他真听了。可见得他在五祖会下那么多年,虽然天天听法,耳边风,没在意,所以他不开悟。到这个时候,看钵拿不动了,真正发了虔诚心。所以这个悟不悟就是对於老师相不相信,是不是百分之百的顺从。惠明在当时那是没话说了,百分之百的依从他,所以一点就破了。由此可知,那些没有开悟的人都是不听话的学生,不是老师没有善巧方便,不是老师不热心教导,他不听,那有什么法子,这是无可奈何的,老师有再妙的方法,你不接受,那也无可奈何。所以诸位要明了这一点。
这个地方讲的三十二应身,为什么观世音菩萨一定都是到他快要成熟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完全会接受,他不接受的时候来了没有用,完全能够接受的时候,这时候一点就破了,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由此可见,所谓是师承,里面特别著重的,叫师资道合。这个时候老师跟学生真是一个心,一心无二心,心心相印,所以是一点就通了。我们没有见道就要依靠老师,要真正发心依靠老师。像古人,不开悟绝不离开老师一步。我是很可惜,《禅林宝训》没有讲完,《禅林宝训》里面一共是有三百段,一小段一小段,有三百段,我讲的大概不到四十段,只讲了十分之一。为什么不能讲下去?这个里头也有因缘。所以诸位念念《禅林宝训》,你晓得从前人如何事师,怎样的态度对待老师,所以他成就。老师要看一个学生,看他快要成就的时候,也是以种种善巧方便来度他。
而在《禅林宝训》里面所看到的是一种根本就无理,不讲理的方法,欺负人,不讲理、欺负人,这个学生一点过失都没有,故意找麻烦。这是什么?叫他修忍辱,看他能不能忍。不能忍那就算了,能忍的时候还要加深。里面有一位,时间久了我都记不得了,到最后的时候,总是老师一看他就不顺眼,讨厌他,他怎么样去讨好都不行,最后把他迁单。迁单之后,他晚上就睡在走廊上,还是不离开这个庙。老师也晓得,故意装不知道。白天去听经的时候在窗子外面偷偷的去听,其实老师统统晓得。以后怎么驱逐他都不走,甚至於老师的洗脚水倒在他头上,他还是不走。最后老和尚宣布要请新住持,他老人家要退休了,请谁?就是请的那个人。所以多少年的折磨,看他是一个大器,久炼成钢,不经过这个折磨的时候,那个忍辱波罗蜜从哪里学?慈悲心从哪里培养?没地方培养。整个寺院的大众,将来他要统理大众,大众对他如何能够心服口服?所以我们晓得老和尚培植一个人苦口婆心,真正不容易。他这样一做的时候,提拔他上来,大家服了。为什么?想想我们做不到,他都能做到,别人做不到,忍人之不能忍,他成就了,这是看中的人。
所以诸位要记住,我们以前在李老师会下,李老师他对人是如此,看你这个人可以成就,常常找麻烦,有打有骂;看到你这个人不成器,对你很客气,非常客气。从哪个地方看?就是打你骂你,你对老师并不怀恨,这是一个可教的人。打了一次,骂了一次,怀恨在心,老师也没怎么样,他看我就是不顺眼。老师当然会知道这个事情,下一次对他就很客气,从此以后都很客气。为什么?不跟你结冤仇,你要来听经,随你来听,你听多少随你多少,不会认真教你。就是什么?你不能忍受。这样的学生等於说放弃了、舍弃了。李老师教学是这个教法。换句话说,你真正肯接受,他真教你,你能够接受一分,教你一分,你愿意接受十分,就教你十分。你那个量很小,只要一分,他说我要多教你一分,我白费了力气。为什么?你只能够接受一分,教你二分,二分你就受不了,你就无法接受了。所以老师对待学生没有偏心,不要说老师对这个对那个的,真的没有偏心,而是学生各人根性不相同,所以我们看到教学有差别,这个道理在此地。
佛法是世出世间最大的学问,没有个十年八年不能入门。诸位想想看,今日之下有几个人能够跟一个老师跟个十年八年的?实在是难。
现在人想学的,最好几个月就学会了,就毕业了,那他最高兴。三年都嫌太长了。实际上诸位想想,三年能学到什么东西?纵然一天上八小时课,三年都有限。这一点希望我们大家要明了、要懂得。真正遇到一个善知识,如果你要是轻易离开了,这真正可惜。佛法里面常讲,「百千万劫难遭遇」,这个机会一逝去之后再很难得到,很不容易得到第二次的机会。这是我们在这一生当中修学成败关键的所在。一定要见道,见道以后,你就想留在老师身边,老师也不愿意,老师必定叫你出去参学。为什么?唯有参学,历事炼心,才能真正的增长你的定力、增长你的智慧,把你的境界不断的提升,那是参学的事情。所以老师要是再留你在身边的时候,那对不起你,你有能力出去参学不叫你参学,这是不可以的。没有能力参学老师不会叫你参学,你自己要愿意去参学的话,出去的话,那你就舍弃了老师,你是放弃了修学的程序。这是说到见道,修道,而后才证道。此地的这个入灭,修道入灭,你看从见道而后修道,由修道而后证道,入灭就是证道。在他将证未证的这个时候,这时是一个难关,观世音菩萨示现阿罗汉的身分,声闻就是阿罗汉,来帮助他证得阿罗汉果。前面讲的这是四圣法界,以下是讲六凡法界。在这个经文里面就有差别了,前面四圣法界,『若诸有学』,因为有学的人都是已经见了道的人,以下的凡夫没有见道,没有见道的人跟见道的人那个心里不一样,见了道的人心在道上,没有见道的人心在五欲六尘上,很大的差别,完全不一样,完全不相同。所以说:
【若诸众生。】
底下称『众生』了,不是称学人了,前面那个都是修道之人,称为学道之人,底下这是「众生」。
【欲心明悟。不犯欲尘。欲身清净。我於彼前。现梵王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这是一类众生,也算是不错了。他修什么?希望能生天,而且生的天很高,色界天,梵王是色界天,比起我们一般人,这个志向就高了。今天这个世间有许多的宗教他们的目的都是希望将来能够生到天堂,实际上这个天堂非常的广泛,也有很多很多的等级,像大梵天,这是相当高的等级。像印度婆罗门教、瑜伽、数论,他们目标都是在梵天,可以算是世界高级的宗教。我们要问,到底有没有这些梵天?世间所讲的这些天人鬼神,这一切宗教里面所讲的,到底有没有?如果你们要提出这个问题问我,我会反问你,你说有没有?你想想前面经文所讲「循业发现」,你从这个理论去推想,你看有没有?如果对於大乘教理通达了,这些问题都会远离。为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自己心识妄想所变现的,那怎么会没有?你有这个心,有这个念,就有这个东西,因为一切有为法没有自性,前面独觉、缘觉里头讲过,没有自性。所以一切这些鬼神的确是存在的,天堂真有,不是假的,有大梵天、有六欲天、有四禅天、有四空天,决定是真实,不是假的。
我们能不能去得了?当然可以去得了。《华严》所讲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那怎么会去不了?我们造作这个因缘与他的因缘相应就去了,就感应道交了。所以这一类的众生,他求生天堂。『欲心明悟』,这个欲是指的欲望,换句话说,他认为欲界是污秽的,色界是光明的,於是乎发心超越这个污秽的欲界,希望能够生到光明的色界天。下面这一句是讲他修学的方法,『不犯欲尘,欲身清净』,这是他们修行的根本法,不管他修的是什么样的法门,他这个理论依据就是这两句,换句话说,他离欲。这个「欲尘」是指欲界里面的五欲六尘,诸位要记住,欲界里面的五欲六尘他都能够舍掉,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欲界里面的色声香味触法他都不染,这个时候才能够得到身心清净。
在我们佛法里面常讲,这些人修什么?修四禅八定、上品十善、四无量心,他修这个。修成了,看他的功夫浅深,这个就是色界跟无色界。观世音菩萨看到这样的人,也满他的愿,他的愿不求解脱,只求得个天上的富贵、天上的清净,他的目标在此地,菩萨满他的愿,为他『现梵王身』,大梵天的天王的身分来给他说法。『令其解脱』,这个解脱不是真正的解脱,是在欲界里面解脱了,欲界解脱,跳到色界上去了。所以这个不是三界的解脱,像前面所讲的这个解脱那是超越三界,这个只是超越欲界,超越欲界我们叫它做解脱。所以这个可以说是世间高级的宗教,全都出不了这个范围,一切宗教出不了这个范围。再看底下一段:
【若诸众生。欲为天主。统领诸天。我於彼前。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这比前面就低了很多,这是讲欲界天,而欲界天里面代表的是忉利天,『现帝释身』,帝释就是忉利天主。这一类的人他不能够舍离欲界的五欲六尘,就是欲界的种种享受他没法子舍离,但是他也求生天,在佛门里面讲修十善业道,上品的十善业道能够感生欲界天的天主,这个地方是讲天主,满足他的欲望,成就他的功业,他想做天主,这一类的众生想做天主。看起来这个志向也不小,有很多人想在世间竞选总统、做国王,他对这个世间他不太喜欢。为什么?他晓得世间就是做了国王、做了总统也很苦,不自在,天上去做天主,做天上的王,做天王,这大概自在多了。的确,为什么?天比人间清净,天的福报比人间要大得太多,要殊胜太多。所以他发心不愿意做人王,愿意做天王。有没有?给诸位说,有,出家人当中有很多,你问他修行,你的愿望怎么样?有的人讲,我这一辈子苦修修行,希望我将来来世做个总统,我来统理大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并不多。还有很多人怎样?我来生做大官、得富贵就好了,目的在此地。你要去看看过去这个高僧语录里面你都能看到。因为他看到这个人间富贵,他动心了,希望自己也能够得到,那么他来生,这一生所修行的福报,一转世的时候,他就可以得到。所以如果要觉悟,这世间纵然是帝王、是总统,也不自在,也很苦,不愿意受,我要去做天王、做天主,他如果修的福报很殊胜,他也能得到。刚才给诸位说,上品的十善,或者是中下品的四无量心,的确能够得到这个欲界天的天主。
他有统领诸天有这个愿望,菩萨真是慈悲,你有这个愿望,满你愿。『我於彼前,现帝释身』,就现这个帝释天天主的身分来给他说法,帮助他成就,帮助他,满他的愿望。真正是佛门广大,你有什么愿,佛菩萨都会帮助你成就。可是里头有一个原则,善愿,不会帮助你成就恶愿。谁帮助你成就恶愿?魔王,魔王跟佛菩萨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佛菩萨帮助人成就善愿,就是你将来做国王也是个好国王,也能够爱护老百姓,为大众造福的这个国王,这个佛菩萨成就的。如果你要做一个暴君,独裁、专制,只贪图个人权力享受,不顾老百姓死活,这样的王,佛菩萨不帮助你。谁帮助?有些恶魔,魔王帮助他、成就他,那个魔王有力量。但是诸位要晓得,这里头还是有一个原则,众生没福的时候,众生造的罪业太重了,就会出现这样的王。罪业太重的时候,诸佛菩萨、善神不能度你,这些神都远离了,善神远离,恶鬼屯门,这个事情麻烦大了,善神都不在了。
所以我跟诸位说,这个善神有。我记得大概是在民国二十几年,我是好像才记事的时候,六、七岁,已经记得事情,我的故乡出了一个怪事情,这个城隍搬家了。诸位晓得,城隍是福德正神,保护这个地方的。怎么知道搬家?那个时候我住在我外婆家里,我们自己家在乡下,我外婆住在城里,住在外婆家里。外婆家的隔壁,隔壁是隔好几家的,不是完全隔壁,有个邻居得了病,病得很重,请医生看都看不好。他嘴里面说话,叫他家里人,他说城隍老爷要搬家,拉夫拉到他,就是要他帮助他去搬东西,很苦。他就说有什么办法?他说你赶快烧纸钱,我有钱就可以雇别人代替他,有这么回事情。於是家里头烧很多的纸钱,他病就好了,他大概是请到代替的人了,他就没去了,有这么一个事情。这个事情大概过了有一个多月,在那个时候还是军阀的时候,有些军队,也是秘密的进行,因为怕这个地方老百姓反对,在一个夜间的时候把这个城隍庙全部破坏,把里面的神像统统都给它打碎了,以后城隍庙就给他们做为军队的机关。我们才晓得,原来害病的人说,一个多月以前,这城隍已经全部都搬走,搬家了。这个地区以后就常常有乱,不会像从前那么安定。所以一个地方要遭难的时候,老百姓造的罪业重的时候,这些福德正神总在几个月之前就离开了。他们离开之后,进来的都是妖魔鬼怪。诸位想想看,这个地区的老百姓还有什么好日子过?这个事情是真实的。
我们学佛的人也是如此,心要不在道上,我们虽然供的有佛菩萨的像,其实佛与菩萨都不在道场。在道场什么?也是妖魔鬼怪冒充佛菩萨来教我们,不是真正的佛菩萨。佛与魔都是我们自己的心去感应,一念心正,就感得佛菩萨来应;一念心邪,则感得妖魔鬼怪来应。佛菩萨也会变现种种身分,但是诸位要晓得,帮助我们行善的,成就我们善愿的,你就是世间最低的这个愿望,我希望佛保佑我家里人平安,保佑我自己升官发财,佛菩萨也会帮助你,也会叫你圆满,成就你的愿望,那是正的。佛菩萨保佑我,我今天到外面去偷、去抢,保佑刑警队不要抓到我,佛菩萨不保佑你的。为什么?那不是正的,那是邪法,不是正法。凡是正法的时候,佛菩萨会保佑你,一切善愿都会成就。所以真正学佛要能够相信得过。袁了凡居士能够把这个命运转过来,就靠著信心,他真正能相信。
在南部有一个同修,我在南部讲了六年,前三年在凤山莲社煮云法师那里所讲的,讲了几部经,有一个老太太、老居士她做了笔记,最近她把这个笔记印出来。她说寄了两百份给我们,我们现在还没收到,收到之后分发给同修们。你们看看,一个老太婆,六十多岁了,每一次每一堂听经她都记,她记的是札记,因为她一句一句整个记下来她没有能力,她听多少就记多少。这个笔记也很特色,在南部许许多多人对她非常的赞叹。所以希望提供给你们同修做参考。她那个方式有一点像刘承符居士记的札记一样,可是她的程度没有刘承符那么高。刘居士记的东西当然是非常之好,他记东西很忠实、很朴实,的确有他的好处,跟他人一样,诚诚恳恳,一点虚伪都没有,所以文字没有修饰,非常的朴实。希望像他自己所说的,抛砖引玉,希望大家都能够发心,真正的听讲之后能够有一点心得。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资料恭摘: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 (第七集) 档名:07-006-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