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63集
发布时间:2024-08-13 04:03:58作者:大众学佛网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三五一页:
钞【进根者,既信此理,勤求不息,是名为进。】
『进』就是求进步,是不退转的意思。注解里面,都是根据《唯识论》所说:
演【进者,於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
「进」的定义,我们很明显的能看得出来,就是懈怠的反面,不求进步就要退转,就懈怠懒惰。前面讲「信」,对於这桩事情要是真正能信得过,他自然就会勇猛精进。
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总而言之,三十七道品是整个大乘佛法修学的纲领,任何一个法门它都用得上。譬如三十七品,用在禅里面,跟净土的讲法完全不相同,教下,就是天台、贤首、三论、法相,各有各的解释法,名称完全相同,解释不一样。三十七种就好比是一个公式,应用起来非常的活泼。三十七品用在净土不是这种讲法,这个注解是法相宗的说法。用在净土宗,「信」就是三资粮第一个,对於西方净土依正庄严一定要深信不疑,你真正能深信,自然你就会努力去念佛,你就会精进。
精进从什么地方生的?从信根生的。华盛顿DC周广大居士往生,人家念三天就见到西方三圣来接引他。前几天还有个同修告诉我一桩事情,他说有一个死刑犯,他自己知道已经判死刑了,在监狱里面专念阿弥陀佛,也不晓得念了多久,在没有执行枪决之前,他老人家坐化了,在监狱里盘腿打坐,他往生了。这就是生死心切,没有第二个希望,只有这个希望,恳切的去念,没有不成功的。这个的确是可能。我们在《往生传》里面看到,宋朝莹珂法师念三天三夜就把阿弥陀佛念来了,阿弥陀佛跟他约好,三天之后接引他往生,果然没错,他就走了,他也没有生病。这个问题就是看我们自己有没有信心。
我们一般人佛号念不好,实在讲对於这个世间贪恋,所以念不好。我们看到这些人这么自在往生的,甚至判死刑的,他也自在往生,没有别的原因,生死心切,对於这个世间没有留恋。周广大居士三天往生也是如此,他虽然知道他自己病得很重,也没有救了,他并不寻求奇迹,并不求病好,他求往生极乐世界,这一念促成他专精念佛,这就是信根。不但信根,他这信产生很大的力量,从五根到五力,他有这个力量,所以有这么好的瑞相。
「念根」,就是心里对於这桩事情念念不忘。
钞【既求此理,念兹在兹,明记不忘,是名为念。】
我们在这个世间,到底为什么?这一生究竟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这是真正值得我们去反省的。佛在经典上告诉我们,人生是怎么回事情?佛经上讲的这个话不好听,说「人生酬业」,酬是报酬,你过去造的业,你现在应该受报。换句话说,人生干什么?来受报应的。你过去造的善因,你这一生好的报应,你才受好的报应;过去生中做得不善,你在这里受的是不好的果报。人到世间来没有别的,就是受报的,几个人能觉悟?
没有遇到佛法,尤其是没有遇到这个法门,确实是人生酬业,一点办法都没有。每个人这命都是定的,谁都逃不出命运。你们看看《了凡四训》,袁了凡那个命一生是注定的,我们每个人的命一生也都是注定的,所谓「一饮一啄,莫非前定」,统统是注定,没有一个是例外的。你要是遇到真正高明的看相算命,他也清楚得很。如果不懂佛法的道理,没有办法改造命运,好了,我懂得一点佛法道理,断恶修善,改造自己的命运,不过是又造了一点好因,使你这个命运又转善一点,果报又好一点而已,换句话说,还是脱离不了因缘果报。佛这一句话就把你印定了,「人生酬业」,这句话,如果我们真正了解它的含义,的确是给我们当头一棒,人生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所以祖师告诉我们要厌离娑婆,娑婆是来酬业的。你觉悟之后,娑婆世界应当要厌离,要能舍弃,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这是真正聪明人,彻底觉悟的人。
暂时还不想去,实在讲是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功夫没有成就,去不了,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要努力、要认真修学;另外一种,已经修成,可以去而不去,这是大慈大悲倒驾慈航。他有能力去,他不去,还多住几年,什么原因?不是对这个世间有所贪恋,是希望把这个法门多介绍几个人、多帮助几个人一同去,这就是菩萨发心,不必等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再回来度众生,不必。我有能力去,我不去,就是倒驾慈航,这个有价值、有意义;除此之外,我实在想不出人生有什么价值、意义。因此,我们对於经典里面所讲的道理,所说的这些事实,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历代这些大德依照这个法门修学的人,你看个个成就,这些事情我们要把它放在心上,除此以外,与我们不相干。
今天上午狮头山有几个法师到这里来访问,问我一些念佛以外的事情,问我:法师,你对於哪些法师讲法,你怎么看法?我合掌:阿弥陀佛,我没有看法。为什么?与我不相干。我们还要分心去关心这个法师、那个法师,这个修行方法、那个修行方法,说老实话,我们这个佛就念不好,心里还夹杂这些拉拉杂杂的东西,咱们心怎么能得清净?这个法门最重要的就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哪有心思去关心别人的事情?那些事情与我们根本就不相关的,所以我劝他老实念佛。念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这叫做正念;念其他这些事都叫做妄念,都叫做杂念,这对我们修净业的人是很大的障碍。
钞【定根者,既念此理,系缘一境,相应不散,是名为定。】
我们全把它归到净土来说,这个心就定在阿弥陀佛上,定在西方极乐世界上,这一生决定修学这个法门。除了自己专修之外,於佛所说的一切法门,我们恭敬赞叹,这个就对了。对於一切法门不闻不问,不闻是我不听,其他法门的经典我不看,我也不听,我也不问;我没有问题,我念阿弥陀佛还有什么问题,没有问题,这个态度就对了,我们的心清净。佛说无量无边的法门,我们统统要恭敬,谁喜欢修哪个法门统统都好,没有一样不好。绝对不能说:「你不修净土法门,不好」,不能起这个念头,各有因缘。
我们知道这个法门好,还有很多人瞧不起这个法门,那是他的事情,与我们不相干。我们这个法门的修学不要说是从前,就在近代,我们看到多少人,真正依照这个法门往生了,有很好的瑞相,预知时至,有站著走的、有坐著走的,没有病痛,晓得自己什么时候走,这个都是见证。其他的法门虽然好,好到什么程度,我们也不晓得,我们也不过问、也不去研究;但是至少他们那个成就的例子没有这个法门多,没有这个法门普遍。我们知道学这个法门行,修其他的法门可能这一生不能成就。这是古德常讲的,其他的法门是难行道,这个法门是易行道。
昨天我跟诸位同修提示,就是讲观世音菩萨《观音三经》,那都不简单。《华严经》上观世音菩萨代表圆教第七回向位的菩萨,《华严》所设之机,他所教学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们没分。《楞严经》里面「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你看他那个「反闻闻自性」,我们怎么反法?从哪里反?真的,那个经虽然讲得再清楚,我看也是不得其门而入,没有法子,不容易。《普门品》就更不必说了,《普门品》是观音菩萨已经成就了,大慈大悲教化众生。你就晓得这些大经,他教学的对象很窄小,的确是上根利智才有分,普通人没分。
唯独这个法门摄机广大,所谓「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纵然造五逆十恶,只要你觉悟,你肯回头,还是一样往生。你不要以为我造的这个业很重,我往生大概品位很低,恐怕下下品往生,不见得。你看那个死刑犯,那都是造罪业的,判死刑的,他念佛能打坐在那里自在往生,没有生病,那也是预知时至,这样往生绝对不是下品下生,这是我们在净宗经论里面看到的。
往生是两种功德,一种是积功累德往生的,像我们现在每天念佛修积功德,这样往生的;另外一种是有罪的人,罪业很重,临终忏悔往生的。像莹珂法师是忏悔往生的,他自己知道他罪业很重。在经里面我们看到《阿闍世王经》,他也是忏悔往生的,黄念祖老居士《无量寿经》注解提到他,阿闍世王临命终时才忏悔,知道自己错了,他那个忏悔的心非常勇猛,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上品中生。所以这个品位高下,往往不是我们凡夫能想像得到的。他这一念回心勇猛,那真是人上人。
所以心一定要定在这一个法门,决定不再改变,即使释迦牟尼佛亲自来给我们讲:「我还有一个法门,比这个还容易、还稳当」,那你要说:「谢谢本师释迦牟尼佛,我已经修了这个法门就够了,你那个再好的法门,我也不要了,我就死心塌地修这个法门」,这样才行,你那个心才真正定了。这是成功的要素,决定不能改,决定不能变更。
钞【慧根者,既定心在道,复正观分明,决择是非,是名为慧。】
慧从哪里来的?慧从定来的。心真正定了,真正清净了,就生智慧。这个时候,不但於一切佛法你能通达明了,即使是世间一切法,也都明了,也都通达了。这个理当然很深,但是也不难体会。我们世间人常说,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真正心有定、有主宰,换句话说,虽然我们还在这个世间,还没有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但是我们对於这个世间一切俗务已经放下了。事是没有放下,心放下了,心不沾染了,换句话说,对於这个世间俗事不再关心,对於大小乘一切佛法也不关心。这个不关心就是超脱了,就是局外人。局外人看里面,跟那个当局的,那不一样!所以你回头再看这世间人,你看他天天一天到晚忙的那个样子,他迷惑颠倒,我们不迷惑。你再看那学佛的人,在大小乘那里拼命钻研,我们在局外看得很清楚。我想这个意思,诸位能体会得到。我们不在那个局里面,从那个局里头走出来了,所以这个慧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你愈是能把世出世间法放下,你的智慧愈增长,你的心愈清净,智慧广大,世出世间法必定通达明了,而自己处事待人接物一定是谦恭有礼,不会生傲慢心,因为一切事实的真相看得清清楚楚。
钞【能生圣道者。】
这是讲五根,五根能生圣道。
钞【以此五法,调治其心,譬如阴阳和适,一切种子皆得发生故。】
这是取的比喻,『五法』就是信、进、念、定、慧。刚才说这是一个公式,对於一切法都适用,不但念佛的适用,你日常生活当中世间法也适用。世间法不管做什么事情,你说我们厨房炒个菜,如果你具足这五个条件,你这菜一定是色香味都做得非常之美,为什么?他有慧,他有定,定是全部精神贯注在那里做,一定做得非常好。你就晓得,五法是通世出世间一切法。第一个是自己有信心,炒个菜我有信心,我会把这个做得很好。可见得这五法范围非常的广大。
如果将这五法用在修道上,道业一定成就,这个五法不管用在什么事情上,决定成就。你这五法用在做生意上一定赚钱,一定发财。佛法实在讲非常实用,可惜这世间许许多多人他不知道,的确是世出世间一切事业成功的关键,成功的秘诀。佛法是心法,佛法所求的是明心见性,这是大乘法的宗旨,不管是哪一宗、哪一个法门,都是以明心见性为目标。此地也是总说这个意思,用这个五法来『调治其心』。前面我的说法完全就净宗来说,就我们念佛法门来讲。刚才我说过,各宗有各宗的讲法,有各宗的修法,但是名称统统是相同。
下面用一个比喻来说,『譬如阴阳和适,一切种子皆得发生故』,这是比喻植物。植物的生长,我们今天对这个常识都相当的了解,它要土壤、水分、空气、阳光、肥料,这些就是此地讲的「阴阳和适」。这些缘里面有阴性的、有阳性的,像日光,这就属於阳性的,像水分就属於阴性的;人工去培养它,人工是属於阳性的。阴阳意思取的这个。
钞【俱舍三义者,俱舍论明最胜自在光显为根。最胜者,根体胜故;自在者,根用胜故;光显者,体用双彰故。於中开二十二根,有信等五根。】
『俱舍三义』,就是最胜、自在、光显这三义。《俱舍论》解释「根」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最胜』,就是最为殊胜,因为它是一切法的亲因缘。
演【最胜者,即上持其所已得,而自分不失也。】
好比它是个种子,它能保持,不会失掉它的功能。这是最胜。
演【自在者,即上生其所未得,而胜进上求也。】
它有所缘缘,只要遇到缘,缘分具足,它决定生长。譬如一粒种子,种子是亲因缘,是最胜,最胜如果没有缘,把这粒种子放在茶杯里,放上一百年它也不会长成植物,种子虽然最胜,它得不到增上缘。所以得到增上缘,它一定能生长,能开花结果,这就是有『自在』的意思。第三个意思是『光显』:
演【光显体用双彰者,即上即体起用,即用显体。】
这是《俱舍论》里面,佛所说的种子有这三个意思。二十二根前面就是说的五根。二十二根是信、进、念、定、慧、忧、喜、苦、乐、舍等。下面我们再看「五力」:
疏【五力者,即前五根增长,具有大力,故名为力。】
「根」,它的殊胜是能长,但是力量相当弱。像一颗种子,它能够生长,但是初长的时候也只是一个树苗而已,不是一棵大树。树苗遇到大风就吹倒,所以它没有力。必须它不断的增长,长成大树之后它就有力了,坚固不拔。『五力』就是五根的增长,这个时候它真正起作用了。
钞【力有二义:一者不为他伏,二者又能伏他。】
『伏』是降伏的意思。真正有力的人,不会被别人降伏;如果你力量更殊胜,你还能降伏对方,这个力量就更大了。
钞【如瑜伽论,此五力者,能於后后所证出世间法,生深胜解,难制伏故。又具大威势,摧伏一切诸魔军故。】
《瑜伽师地论》上说的,这是属於大乘论;《俱舍论》是小乘论。《瑜伽论》是唯识宗里面最重要的一部根本大论。唯识宗所依靠的是六经十一论。六经里面最重要的一部经典,纯粹讲唯识理论的,是《解深密经》。十一论里面,《瑜伽论》与《成唯识论》,这两部是唯识宗的根本论。《瑜伽师地论》称为大论,一共有一百卷,这是它的根本大论,这部书对於法相解释得非常详细、非常细密,这个论是弥勒菩萨造的。
『能於后后所证出世间法』,「后」是指后面,五根、五力的后面是「七菩提分,八正道分」。《演义》注解「后之所证出世法,即觉支正道(七觉支、八正道),住行向地等法」。这是大乘菩萨所修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些统统在《华严经》上讲得很详细。所以《华严经》也是法相唯识宗六经之一。这些法门可以说全都建立在五力的基础上。实在讲,五根、五力好比大楼的地基,这是基础。离开根与力,什么法门都不能成就,为什么?你没根。没根,像水上漂来漂去的浮萍,那个不能成功的。世出世间法统统要有根,这个根实在讲就是意念,你的信念。所以「信根」是第一,力里头「信力」是第一,你有真诚的信心,然后根与力都能生得起来。所以他有能力『生深胜解』,「胜」是殊胜,「解」是理解,这个理解不是浅,是深解,不是普通的理解,是非常殊胜的理解,也就是他真正有透彻、深入的理解,真实的理解。他理解没有错误,因为他有这样甚深之理解,这就是信根的基础。他为什么会相信?它有个道理在,把这个道理真正搞明白,他真的相信了。
为什么说净土宗是难信之法?真的是难信!为什么?就是这里面的事理搞不清楚。搞不清楚,要叫你相信,这个事情很难!所以一切诸佛都说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对净宗要生起胜解,那就像从前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弥陀经要解》,李老师限定我三个月提出报告。当然我还要看注解,圆瑛法师的《讲义》,宝静法师的《亲闻录》,真正下功夫去读诵去研究。三个月,我向他提出报告,我跟老师讲:我并不十分清楚。老师听了我这个话很满意,他说:的确是不容易,你要想了解《弥陀经要解》,至少要念过半部《大藏经》,你才能懂得它的意思。所以,生深胜解难。
我对净宗这个信心能生起来,信根、信力能生起来,三十年!这三十年当中讲了多少的大乘经论,特别得力於《华严》,在《华严经》上用了十几年功夫,这才相信,生深胜解。所以决定不会动摇了,这个不容易!还有许多人比我用的时间更多,他在教下还没能体会过来,这种人很多,原因在哪里?不是他不用功,不是他不精进,而实在讲,没有一个高人在旁边指导,你看这个关系多重要。自己这个路子摸索摸错了,自己不晓得。换句话说,那个路走得就很冤枉,时间浪费了。
所以修学世出世间法都一样,成败关键要有个真正高手的老师在旁边看到你,你路稍微有点偏差,他会帮你修正,这样你不走冤枉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一开头佛就告诉我们,修学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要求「明师」。明师,不是名人那个「名」,是光明的「明」。那个名气大的没有用,我们今天讲知名度高的,不见得是真正的好老师,真正的好老师未必人知道。真正有修有学,当然最好是有证的,你遇到这样的人,你能听他的话,依照他的教导去修学,那就非常稳当;遇不到高手,自己摸索往往把路摸错了,这一生很冤枉。所以生深胜解,这是很难得到的。
现前有一些同修,他要我教给他方法,我是教他把所有一切经论统统关闭起来,专门念一部经。念多久?从前古人的期限是五年,现在怕五年太长你们受不了,所以我把期限缩短成三年。如果觉得三年还太长,那没法子;不能少过三年,少过三年没用处,也就说你那个根太薄弱了。从前这个根用五年的时间来培养,而且那个时候人心淳厚,社会风气善良,都还需要用五年的时间来培养。现在这个花花世界,妄念太多,老实说,五年都不够,还得要延长。现在的时候五年太长了,要缩短,这怎么行!这没法子。必须三年的工夫来修根本智、修清净心,唯有身心清净才能接受如来的圣教。因为佛法是佛菩萨清净心里头流出来的;你心不清净,你学一百年也入不进去,为什么?它跟你不相应,你所学的只是文字,只是皮毛,决定入不进去。所以一定要从清净心下手。
到什么时候再博学多闻?博学多闻之后才能生深胜解,这是有阶段的,不是马上得到的。博学多闻是在出师之后,中国俗话讲「出师」,现在人叫「毕业」,离开学校、离开老师了。离开学校、离开老师,去干什么?那个时候叫参学。参学是博学多闻,为什么?这是完全脱离老师,不受老师的约束了,自己定慧的基础建立了。定慧基础以什么为标准?拿此地来讲,就是五根、五力,你信进念定慧有了力,老师就放你出去,你就可以参学,就可以博学多闻。你没有五根、五力,你是浮萍,有什么资格参学?一参学就糟了,为什么?听说这个法师,这个门路不错,听听那个,那个门路也很好!听两个老师两条路,三个老师三岔路,四个老师十字街头,不晓得选哪个好!这就是自己没主意,没有根、没有力,会随著别人跑,不能降伏别人,都被别人降伏住了。所以这样的人不能去参学。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是文殊菩萨的学生,在文殊菩萨会下,他得到了根、力,五根、五力成就了,文殊菩萨才放他出去,才五十三参!五十三参才生深胜解。这是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的。
佛法修学的层次、过程是这样的,不能颠倒,不能脱序。现在人修学,实在讲没有依照这个方法,一开头就博学多闻,一出家甚至没出家先去念佛学院。佛学院课程就是博学多闻,许多老师,安排了许许多多的课程,结果毕业出来学了些什么东西?说得不好听一点,邪知邪见。你心与道不相应,就是心与觉正净不相应,你所念的一切大乘佛法,「增长邪见」,这个话是清凉大师说的,你们仔细去想想,很有道理,真的增长邪见。因为你所理解的经典里面的意思,那不是佛的意思,全是你自己在那里打妄想,那是你的意思。开经偈上「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来真实义哪里是你想像的?自己必须真正达到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那个心才能体会到如来真实义。我们迷惑颠倒、邪知邪见、烦恼重重,怎么可能理解佛的真实义?怎么能参学?
今天佛学院,说老实话是参学。佛学院是可以去读的,什么人去读才有利益?必须受过基本训练,成就五根、五力再去念佛学院好。为什么?能够圆满后得智。但是你得有根本智,没有根本智,哪来的后得智。所以佛学院是五十三参,不是普通人能去念的,善财童子才有资格去念。如果没有根本智,你就出去参学,实在讲,不但得不到利益,确实把自己的前途毁掉了。这是我们的确要明了,要深深警觉到的。
我们不去念佛学院,《大藏经》这么多,国内外许多高僧大德,在家的一些大居士们,我们可不可以参学?不能。如果是真正的大善知识,你要去访问他、请教他,他会赶你走的。中国《高僧传》里面有,你来参学,把你赶走,这是真正爱护你,为什么?所修学的法门不相同,你应当一门深入。必须自己根本智成就之后,那个时候有资格参学,俗话讲「出师了」,可以离开老师,因为根有力了,有力就可以独立;没有力的时候不能独立,要老师扶持。现在在佛门里面知道这个道理的人不多,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就更少了。
所以念佛是个易行道,这一句佛号都念不好,都不能相应,都不能往生,那学其他东西不必说了。所以「生深胜解」这一句,我跟诸位讲清楚,这不是一朝一夕很短时间就能得来的,大家一定要有耐心、恒心、长远心去修学。而且修学重点是要放在清净心,不必要求我要知道很多东西,不要求,要求心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智慧开了之后,世出世间法你只一接触就通达。
一部《大藏经》需要多久完全贯通?跟诸位说,半年足够了。为什么?你智慧开了,一部经往往不需要看到底。像六祖大师智慧开了,《法华经》他没有看过,也没有念过,也没有听过,叫法达去念,念到「方便品」,六祖说:不要念了,这个经我全部知道了。二十八品念了两品,他全部知道了,不必念了,就给他开示讲,讲了法达就开悟了。你才晓得学东西怎么学法。一部经一部经去学,累死了!那就是禅宗里面讲「寻枝摘叶」,枝枝叶叶去修,这个很苦,时间太长,而且决定学不成功。
会学的从根本修,根本是什么?在净宗里面讲就是清净心。心地清净就行,心净则土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得到保证了,清净心又生智慧,那可以求胜解了。这个时候你就有资格去读《大藏经》,那个《大藏经》翻翻,前面翻几页全部通达了,这一个科目就毕业了;那个经再翻翻又毕业了。所以顶多半年,一部《大藏经》就毕业了。这是我教给你的方法,否则的话,不要说是你通达,一生把《大藏经》念一遍你都没办法,都做不到。所以佛法里头有秘诀,你懂得这个秘诀的时候,这个的确不是难事情。所以要晓得怎样修学,这个路径非常的重要。
你对於这个问题彻底明白、彻底了解,当然不会受别人动摇,为什么?一听你就晓得他对这个事情没搞清楚,一知半解,他怎么能动摇你?你再说给他听,他说:是有道理,我知道的不如你多。他就被你降伏了。『难制伏』,你不会被别人降伏,你有能力去降伏别人。『摧伏一切诸魔军』,军是军队,比喻众多的意思,魔太多了。这些魔军,我们从早到晚天天都遇到,你们有没有遇到这个人说:「念什么佛,禅好!」那个说「密好!」那个说「这个经好!」那都是魔军,为什么?希望你舍弃念佛法门,跟他去学。这是我们时时刻刻会遇到的。
钞【信力者。】
这是信根有了力量。
钞【深信谛理,转更增长。】
信有根是前面一句『深信谛理』,但是它还没有增长,只是深信,还不能发生力量。这时候有力量了,『转更增长』。
钞【能遮疑惑,不为动摇。】
这就是「难制伏」的意思。「信力」,它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来自深解,他对这个事实真相真正理解,他这个信产生力量;第二个力量是过去生中的善根,他对这个事实虽然不了解,他相信,他信得过。这样的人也有不少,你问他这什么道理,不晓得,他就相信,他就不会动摇,这是他过去生中的善根,非常的难得。善根深厚的人,他相信老师,他相信佛菩萨,对於事实的真相、理论的基础虽然一无所知,这佛说的,他就相信了,老师说的,他就相信了,他不会怀疑,这是属於善根。第二类,那就必须老师的教诫,要给他分析,把这些事实真相、理论境界讲得清楚明白,他听了心服口服,信心从这里生长,产生了信力。
一切众生在根性上有这两大类,所以在教学上哪一类的根性,要用哪一种方法去帮助他,使他『遮疑惑』,「遮」是遮断,我们常讲断疑生信,他不疑惑了,他就不会被动摇。譬如我们净宗修学,前些年陈建明老居士提出「消业往生」,说带业不能往生。这对於全世界修学净宗带来很大的一个震撼,许多老居士、老法师都怀疑了。那是什么?他这个信虽有根没有力,听了都怀疑。包括周宣德老居士在内,我到洛杉矶,他在机场接我第一句话,他说:「法师,怎么办,我们念了这么多年,带业不能往生,这不是功夫完全白费了吗?」他问出这句话,就说明他这个信没有力。没有力,第一个,他善根不够深厚,对於佛菩萨讲的话不能深信不疑;第二个、对於净宗理论涉猎得太少,没搞清楚。提出这个问题。
他说:带业往生这个说法,在佛经里的确找不到,没有这个字样。没有这个字样太多了,佛说法四十九年,许多东西没说,虽然言语没有这么说法,意思说到了。我就反过来问他:经典里面有没有讲四土三辈九品?他说:有。我说:如果不带业,哪有四土三辈九品?四土三辈九品还不就是你带业多少不同而分的,你带得多,品位低一点;带得少,品位高一点。这不就很显然,带业的意思都在里头了。他想想是有道理。
我再告诉他:如果不带业,西方极乐世界孤孤单单冷冷清清,只有阿弥陀佛一个人。他说:为什么?我说:因为等觉菩萨还带一品生相无明,那是不是业?他想一想,对!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普贤都带一品生相无明,都是带业。不带业,就剩阿弥陀佛孤家寡人一个,那净土有什么殊胜?我这么一说,他明了了。这就是「摧伏一切」,他心定了。事理没搞清楚,人家稍微几句话,心就动摇,就慌成一团,这还得了!这就是他虽然那个信有根,没有力量。这信有了力,信根转更增长有了力量,他就能断疑。『不为动摇』,绝对不会为一些知见就动摇信心,这不可能的。
钞【能拒邪外。】
这些邪说、这些外道的知见,他有力量能拒斥他。
钞【不为迷乱。】
不会被人家迷,也不可能被人家三言两语把自己的心就搞乱了,不可能。他的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定的,永远是光明的,这个根就产生力量。
钞【能破烦恼,不为侵害故。】
一个有信心的人,说老实话,烦恼不生;还会生烦恼,信还没有力。信有力的人,烦恼不会生了,为什么?他心有主宰,他有专注。譬如念佛人,这个信要是产生力量,他念念当中只有西方极乐世界,他还有什么烦恼?这个世界不过是暂住几天而已,旅馆,在那里休息一下,你好也好,不好也好,为什么?与我不相干,我两天就走了,我不会跟你们计较,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人为什么会烦恼?就是把这个世间当作老家,於人、於事样样都计较,这个烦恼就没完没了。对於净宗真正产生信心,一定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这就是『能破烦恼』。这个方法真是妙绝了,烦恼障不断,自然就没有了,这个高明!所以这个法门叫妙法,很有道理,不要断,自己没有了。『不为侵害』,烦恼决定不能损害你,不能坏你的信心。
钞【一总余承,如上根例。】
五根是以信根为总,其余四根统统是信根生的;五力也不例外,五力还是以信力为总。信有了力量,后面进、念、定、慧统统都有力了;信没有力,后面这四条也是没有力。可见得它这个关系是非常的密切。
由此可知,信心的培养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净宗法门,信是三资粮(往生三个条件)里面第一个条件,最基本的一个条件。诸位想想,你没有信,你怎么会发愿?你怎么会念佛?因为真信,他才会产生这个愿,愿是从信生的,有了愿,他才肯念。不想到西方极乐世界,他念什么佛?他不会念的。由此可知,信是根本的根本,的确是基本的条件。
我们修学,跟定一个老师也是如此,如果对老师没有信心,你跟这个老师时间再久,老师方法再巧妙,来指导你,你也是什么都得不到。为什么?对老师没信心。没有信心,对老师必然轻慢。所以那个对老师的尊敬,他为什么会尊敬?他相信。对於老师愈有信心,对这个老师就愈会恭敬,表现在外面是尊师,老师看到你这么尊敬,他就晓得你对他很相信,他说的话你能依教奉行,老师就会认真教。老师教给你的,你是阳奉阴违,表面上恭敬,那没有用处,那是假的,老师不会教你的。为什么?教你,你也学不会,白费精神、白费光阴,老师不会干这个傻事情。真正的恭敬是依教奉行,绝对不在形式,这是我们要晓得的。形式,那多半是做给别人看的,做影响众。大家不知道这个老师的学问、道德,用这种方法启发别人,这是真正慈悲。对老师显示恭敬,让别人看到,他对这个人为什么这么恭敬,这一打听,「某人真有学问道德」,起景仰之心,甚至也跟这个老师修学,用意在此地。这就是什么?表演,戏台上表演的,那是另一番苦心。绝对不是老师要求学生表面上、形式上要这些礼节,不是的。
最恭敬的就是依教奉行,真正的供养也是依教修行供养,老师对於学生期望就是如此而已。「信为道元功德母」,《华严经》上所说的入道之源,一切功德都是从信心里面生长出来。在三十七道品里面,五根、五力,「信」排在第一;净宗三资粮,「信」也排在第一;十一种善法,第一个善法就是「信」。佛在大小乘经典里面,排列的顺序第一个就是「信」,不信,一切不能成就。所以经典一展开,「如是我闻」,六种成就,第一个「信成就」。所以我们对这个要非常的重视。
信心的建立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过去世的善根,是自然对於三宝、对於老师产生敬信;第二种就是对於佛法的理论逐渐明了,信心增长。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