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64集

发布时间:2024-08-13 04:03:41作者: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164集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三五三页:

钞【进力者,进根增长,能破身心种种懈怠,成办出世种种事业故。】

演【进根增长者,前虽有进根,若未有力,则无始来不修三学六度,种种懈怠种子,犹能发生,堕出世种种事业。今得进力,则精进猛将,能伏懈怠魔军,成办三学六度诸事业故。】

五根,绝大多数的同修都具足,虽有根就是不得力,为什么?有的时候还有许多烦恼现前,不能认真去修学,这就是虽有根没有力。通常佛门讲的善根,「某人有善根」,这个善根就是泛指五根:信、进、念、定、慧。虽有善根,可是我们往往看到他退转了。甚至他在初学的时候,佛门常说「不失初发心,成佛有余」,勇猛精进,可是进没有多久,他就懈怠、就退转,甚至堕落,原因是什么?就是有根没有力。由此可知,根要是不得力,不能成就。根为什么不得力?有根,为什么不能增长成为五力?这与缘有很大的关系,没有遇到善知识,没有遇到善缘。虽有根,遇到些恶缘,他就会退转。凡是从道业上退转下来的缘,都叫做恶缘。譬如发大心,勇猛精进,甚至出家,也讲经说法,最后他退回去,还俗去结婚,这都叫恶缘。遇到恶知识,说得不好听,遇到冤家对头,俗话常说「不是冤家不聚头」,他遇到冤家对头。这桩事情,从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就有,每个时代、每个处所都是很常见的。我们清楚的看出来,他虽有善根,这根很薄弱,没有力量。

注解里面它的定义很清楚,「三学六度」,三学是戒学、定学、慧学,通於大小乘,六度是菩萨修行的准则。如果三学六度增长,这就证明他的根有力;三学六度不能增长,这个根没力。此地「进」只讲到这个地方,因为五根里有进,五力里也有进,七菩提分和八圣道都有进,意思都不一样,这个地方的进是广泛指三学六度。七菩提分里面的进,那就是精进,因为他有择法,不是这样子泛泛而谈,他就有专持。

钞【念力者,念根增长,能破邪念,成就一切出世正念故。】

这个念得力,实在讲是我们常说的功夫真正得力,为什么?妄念少了,现在我们一天到晚妄念纷飞,就是我们的念根不得力。有很多同修非常坦白,他说:「我对净土真正相信,但是妄想太多,念佛是愈念妄想愈多,念这么多年好像妄想也没减少。」这就是念根不得力,如果念根有力,妄念自然就少,这个地方讲的邪念就是指妄念。这桩事情,应该怎么修法?实在讲,我们对於眼前的处境太大意、太疏忽,所以功夫用不上力,五根不能很快的提升为五力,不知道生死事大,不晓得无常迅速,不知道六道可畏。如果人能够常常想到这些,给诸位说,人命确实非常的脆弱,尤其在今天这个社会,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灾难?谁能保证年年如意、岁岁平安?这是一句吉祥话,谁能保证得到?看这个世间,你们每天看报纸、看新闻,全世界时时刻刻有灾难,看到那些遇难的人,再想想自己,一口气不来怎么办?尤其是灾变这样频繁,我们有多大的福报能幸免?要是有这样的警觉心,这五根就很容易提升,有力量,他的念就有力。进没有力、念没有力,就是对於眼前的境界疏忽、大意了。注解说,「世间五欲六尘邪念犹未尽除」,所以正念不能现前。必须念根有了力量,妄想杂念少了,你的修学功夫就会得力。因为五根五力是通大小乘佛法、通一切法门,此地只讲一个原则,这个原则是佛法里面大小乘统统用得上。

钞【定力者,定根增长,能破一切诸杂乱想,发起事理诸禅定故。】

实在讲,念力就是定力的前方便,一定是先念得力,然后就有定。定力能破一切杂乱想,使你的心能得定。在五乘佛法里面讲就是四禅八定,在二乘里面讲就是九次第定,他才能得到。注解里面「四禅八定,九次第定,十六特胜等」,这是说的禅定功夫。从这一点我们不难体会到,现在这个世间学禅的风气很盛,如果有人来邀请,我们自己要认真反省一下,是不是学禅的根器?要什么样根器才能学禅?心地很清净,妄想杂念很少,这人可以学禅。如果妄想杂念很多,心不容易定下来,常常会受外面境界的影响,换句话说,你学禅是决定不能成功。是不是禅的根器?不要问别人,自己很清楚。由此可知,禅宗所摄受的根器就没有净宗来得广大,禅宗不能摄受的,净土宗可以摄受,这就是它特别殊胜之处,也是一切诸佛为什么要赞叹这个法门,道理就在此地。

演【又不明谛理,但得世间禅,名曰事禅。】

这是佛法甚深的义趣他不懂,他妄想少、杂念少,他学这个定是世间禅定,是事禅。事禅最高只能到非想非非想天,出不了三界,换句话说,他的定止於四禅八定,不能再往上去。

演【深明谛理,得出世间禅,及出世上上禅,名曰理禅。】

「深明谛理」,谛是四谛,小乘法的道理,理是大乘的理论,谛理两字把大小乘佛法统统包括。「得出世间禅,及出世上上禅」,出世间禅就是声闻缘觉的九次第定,出世间上上禅就是无量三昧、华严三昧、楞严大定这些东西,这是诸佛如来所证,「名曰理禅」。所以佛法不能不知道,理论要是不通达,确实是有障碍。一定要明理,明理那就要读经,所以读经非常的重要,研究讨论能帮助我们启发后得智,读经是培养根本智。要有长时间读诵,读到心地清净平等,觉而不迷。

《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好!「大乘」是教,不是小乘,「无量寿」是理、是本体,真如本性的本体,「庄严」是相,「清净平等觉」是作用。学佛就是学这个,学心清净,心地平等,觉而不迷。所以这一部经就是整个佛法的精髓,得到这部经就得到整个佛法,我们今天为什么还不能死心塌地的去念这部经?还要去看这个、看那个?这就是有根无力,还会被外面境界动摇。追究其原因,是对於佛法认识不清楚,如果真正认识清楚,他这个心是定的。他有念力、有定力,定在这个法门上,不会被外境所转,这样自己才能成就。自己不成就,说是要度化众生,帮助别人,这是决定做不到的。

「错下一个字转语,堕五百世野狐身」,有位同修问「不落因果,不昧因果」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这是禅宗百丈大师的一个公案,一个字说错,堕五百世野狐身。自己要是没有开悟,免不了会说错,所以要度别人,是先度自己。度别人是要后得智,度自己是要根本智,才晓得根本智的重要。虽然根本智与后得智可以同时下手,但是有宾主之分、正助之分。根本智是主修、是正修,我们采取方法是读诵,我在讲席常常提醒同修,用清净心、用平等心、用真诚心、用恭敬心去读诵,不要求解义,这是求根本智。这样读诵,三学六度统统在其中,全都包括,很重要!研究注解,同参道友彼此在一起互相研究讨论,那是后得智,一个星期有一、二次就够,每次一、二个小时。

根本智的训练,每天不能间断。在家同修你们的工作很繁忙,一天至少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认真去做,这一点钟用真诚心,把一切事务统统放下,使心地清净、平等、真诚恭敬,用一个小时来读经,经念熟的话,一个小时一部就够。出家人每天至少要念二、三个小时以上,因为你出家,发心专修,不像在家人工作那么繁忙,所以每天至少要念二部到三部。这个跟世间念书不一样,用这个方法修清净、平等、真诚、恭敬,这叫修根本智。念经的时候不能打妄想,起个妄想,动个念头:「这句经是什么意思?」那你这四个都没有,你的三学六度,真诚、恭敬、清净、平等完全没有,这就错了,就把佛法的修行变成世间法去读诵,变成念世间书。所以佛家讲的读诵,是一种修行的方法,跟平常念经完全不一样,功夫每天都不能间断。这样下去,有个半年、一年的训练,心清净了。清净心能生智慧,然后你念这句佛号,这是理念、不是事念。理念得念佛三昧,得一心不乱,比那个单单事持要快得多。

演【又小乘缘空直入,乃至圆人直心正念真如,名曰理禅。小乘带事兼修,乃至圆人从行托事附法,三种观法,皆事理兼修,名曰事理禅。种种不一,故云诸也。】

禅无量无边,此地也只能用归纳的方法,归纳成三类:事禅、理禅、事理禅。禅里头有理有事,这也说得相当明白。小乘是指声闻,也包括缘觉。乃至圆人,这是指菩萨,菩萨有通教的菩萨、别教的菩萨、圆教的菩萨。藏教就是属於小乘,用「乃至」把通、别省略。可以说根性不相同,他修行的方法不一样,所依据的理论也不一样,但是都叫做理禅。我们对於净宗的理论,能明了、通达,能断疑生信,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理禅。净土宗不叫禅,叫理持、事持,持名念佛。真正得到禅定,我们称它作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就是禅定,一心不乱就是更深一层的禅定。念佛三昧这个名词含义非常广,事一心、理一心都包括在内,从功夫成片一直到理一心不乱,统统叫做念佛三昧。讲功夫成片,事一心、理一心,这就是念佛三昧功夫有深浅不同的称呼。小乘有带事兼修的,阿罗汉辟支佛往往示现这种修行方法,大乘菩萨更自在,这种情形就更多。

「从行托事附法」,这一句也是大乘法里常讲「历事练心」。他的定慧在哪里学?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在处事待人接物之处,在这里面修禅、修定、修慧。最具体的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各行各业、男女老少,他们都是修甚深的禅定,但是他们没有把生活舍弃,也没有把事业耽误。不但生活事业没有耽误,而且生活美满,事业增上。所以大乘佛法,特别是大乘圆教,《华严》就是大乘圆教,是佛法里面最高等的修行方法,跟生活完全融成一片。事就是世间一切的事业,法是佛法,佛法跟世间一切事融合成一体,正所谓「哪一法不是佛法?」「圆人所说,法法皆如,法法皆是。」没有一法不是佛法。这种说法怕大家误会,变成恶取空,那个弊病就变得太大。所以这个地方决定不容许误会。

「法法皆是佛法」,佛法是什么?《般若经》上一句话给我们说尽,佛法是无所得,「无智亦无得」。圆教菩萨在一切法里,他知道法法皆空、法法不可得,所以他在一切法里没有一丝毫的分别执著,在一切法里显示出他的心地清净、平等、真诚到了极处。不像小乘、别教菩萨要离开那个法,他的心才清净,圆教不要离开,为什么不要离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何必要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当体即空,当相即道」,这就是圆人。圆人修行真的是自在快乐,无障无碍。可是如果我们不是圆顿根性的人,这个学不得,为什么?他在这境界内无碍,我们不是这根性,在境界内决定有碍。这个地方自己要认真的反省,我们是什么根性?应该学哪个标准?圆顿根性,当然学《华严经》五十三位善知识的标准,成就快!如果是别教的根性,不能学这个标准,用什么标准?《梵网菩萨戒》的标准。《梵网菩萨戒》是别教,或者是唯识经论,特别是《唯识论》,《成唯识论》也是属於别教。所以一定要认清自己的根性,选择哪一类的方法,对於自己才有真实的利益,选错了,不得利益。别教根性的要选成圆教,那就非常糟糕,会堕落,会造很多罪业。圆教根性要是选别教,虽然不会堕落,他进步很慢。所以择法要契机,机是我们自己的根机,契合自己的根机,学起来就快,学得很顺利。

钞【慧力者,慧根增长,能破一切邪外等见,能断一切偏小等执故。】

慧根有了力量,它的样子,也就是它的作用,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破除自己的执著。实在说,佛法的修学,自始至终,始就是初发心,终是成佛道,修什么?破执著而已。人我执破了就证阿罗汉,法我执破了就是圆教初住菩萨。圆教初住菩萨就成佛,就可以像《普门品》、《楞严经观音菩萨耳根圆通章》所讲的三十二应身,应以佛身得度者,他就可以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禅家常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圆教初住菩萨见性了,破一品无明、见一分本性。只要见一分本性,就有能力用三十二相,就有能力像观音菩萨普门示现,观音菩萨在楞严会上所现的身分,就是圆教初住这个身分。在《华严经》上,观音菩萨所显示的是圆教第七回向,《法华经》所示现的是圆教等觉菩萨,可见得菩萨的身分在每一法会里都不一样。这是慧根有了力量,它起这个作用。

由此可知,我们对一切法邪与正没有能力拣别,对於自己的烦恼妄想分别执著没有能力断,都是因为慧根没有力量。经读多,听讲也听多了,晓得有这些,但自己得不到,是因为没有力量。必须到有力,即平常我们所说的功夫得力,什么时候功夫得力?五根都有力,功夫就得力。五根不得力时,我们的功夫的确是悠悠泛泛。想想我们学佛这么久,有什么成就?能不能拿出一个像样的成绩单?如果成绩单拿不出来,那就是不得力。功夫得力,这个成绩单就拿出来。

下面是七菩提分,这是三十七道品里面的第六科:

疏【七菩提分者,即七觉支。】

「菩提」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觉」,分就是分支,这个地方讲的七条都是智慧的起用。

疏【亦繇前根力,得此慧用。】

由此可知,没有根与力,七菩提分绝对不可能用得上。七菩提分第一个是「择法」,没有智慧,你怎么会选择法门?选择法门要靠智慧。智慧有大小、浅深、偏圆不同,你抉择的法门就不相同,看你在佛法大海里去选择什么?

疏【谓一念,二择法,三精进,四喜,五猗,六定,七舍。一云:一择法,二精进,三喜,四除,五舍,六定,七念。今依后释。】

莲池大师在此地的解释,是依照后面一种。这两种说法都出於经上,后面这个说法好懂,容易明了。

演【七觉自体,即择法等,此之为用,为断见道诸邪见故。】

小乘的见道位是须陀洹果,大乘的见道位是圆教初住菩萨。《金刚经》上的境界就是圆教初住,《大乘起信论》也是圆教初住,《大佛顶首楞严经》二十五圆通章里面,二十五位菩萨统统表演的是圆教初住菩萨。你会用这个,就容易证得见道位。下面一条条的介绍,先介绍七觉支这个名相:

钞【觉支者,觉即菩提,支即是分,谓分分随宜而用也。】

七觉支也称为七菩提分。『分分随宜而用』,这七种可以单独用,可以两个合在一起用,也可以三个合在一起用,这是看自己在什么情况之下,需要用哪个你就用哪个,目的是帮助你见道,换句话说,帮助你断惑证真。

钞【繇前者,瑜伽云:诸已证入正位者,如实觉慧。】

演【诸已证入正位者,正位即正性,以由前根力,能破一切见执,不堕断常,觉法正性。正性者,即四谛如实性。】

「能破一切见执」,它有能力破除你见解上的执著。「不堕断常」,不会执著常见与断见。「觉法正性」,什么是正性?「正性即四谛如实性。」也就是佛所讲的理论,你能真正的通达明了。四谛法是苦集灭道,世出世间两重因果,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你真正通达明了,你不会执著断见,也不会执著常见。什么叫断见?举个比喻,有这个见解的人很多,人死一切都完了,不相信有来世,不相信有轮回,他认为人只有这一世,所以在这一世为了求得自己的享受不择任何手段,他不相信有来世,这叫断见。常见是什么?认为人死了二十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也就是人死之后来生还是人,狗死了来生还是狗,永远不会改变,这叫常见。这两种见解都是错误的。

佛说的四谛法里面,苦集就是说明三世六道轮回的原理。人死了有来生,来生不一定是人,狗死了也有来生,来生不一定是狗,它也可能作人,也可能生天。人死了也可能生天,也可能堕三恶道。六道轮回,谁主宰?六道轮回是你自己主宰,不但六道,这一生当中我们的遭遇,吉凶祸福都是自己主宰的。所以命运可不可以改?可以改,因为是自己主宰的。谁来改?要由自己去改。任何人没有力量改造你的命运,这是诸位要知道的。为什么?命运是你自己造的,还得要你自己改。你的命运不是别人造的,由别人造的,那当然别人可以给你改,不是别人造的,是自己造的,佛菩萨神通再广大,智慧再圆满,也不能替我们改。

旧金山的大地震,佛菩萨也无可奈何。昨天发生的空难,佛菩萨有没有见到?见到,哪有见不到的道理!有没有办法改?没有办法,众生有自己的业力。什么力量能改?自己的力量能改,佛把这个理论、事实真相告诉我们,依照佛所讲的理论方法,改造自己命运的人,是大有人在。袁了凡把自己的事情写成一个小册子流通,大家都知道。还有许多人没有写出来,没有跟大家宣布的,多得很。我自己亲自见到的,就有十多个人,这些人都还在,确实改造了自己的命运,所以你要相信!这地方讲的「正性」,就是「四谛如实性」,用现代的话说,就是真理、真真实实的事理,你要相信。

演【即用此如实觉慧,以为支分,合宜则用也。】

适合就可以用,随时可以用它。

演【即四谛如实性者,性即苦为逼迫性,集为招感性等。】

「性」是性质。「苦」是逼迫,身心都不自在,身心不安,这是苦。「集」是迷惑造业,自己招感苦报。

演【如实,即是生灭、无生、无量、无作。此四各称当教之理,名曰如实。】

「生灭、无生、无量、无作」,这讲四种四谛,把整个佛法都包括尽了。天台智者大师讲三十七道品第一科「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句十六个字,他那本书有这么厚,四卷就解释这四句。他这四卷第一卷就是讲生灭四念处,第二卷讲无生四念处,第三卷讲无量四念处,第四卷讲无作四念处。这四句就是藏通别圆,藏教讲生灭,通教讲无生,别教讲无量,圆教讲无作。所以四念处通四教,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统统都通四教,六度万行也通四教,法法圆通。不但通四教,还通世间法。如果不通世间法,圆人又怎么能托事附法?圆人能托事附法,就是四教四谛统统通世间法,没有一法不通,法法圆融。这是妙不可思议,称为道妙。「此四各称当教之理」,生灭,称藏教之理;无生,称通教之理;无作,称圆教之理,这叫「如实」。从这个地方来看,三十七道品贯穿世出世间一切法,怎么能把它看作小乘法?小乘法讲三十七道品,都是讲生灭三十七道品。

『诸已证入正位者』,四教这些菩萨,不论证在哪一个位次,这些原则统统用得上。他所用的与自己所学的教,理论决定相应,小乘与藏教相应,大乘通教菩萨与通教的理论相应,别教的菩萨与别教的理论相应。『如实觉慧,用此为支,故知根力既固』,固是坚固,五根五力是相当坚固,『后须觉慧,合宜则用』。这个时候,他就可以在无量法门里抉择一个法门,这个法门他一定成就。初学的人茫然,这么多法门,不晓得学哪个好?不知道修哪个好?一直修到老,还没有一个抉择的法门,那是非常之苦。好像你坐船在大海里,不知道方向,没有目标,在海里游来游去,这是苦事情。根力坚固,他就可以选择方向、选择目标,可以计算出什么时候达到目标。

『依后释者』,七菩提分举出两种解释,莲池大师取后面这种。『以天台所释,意明显故。』前面讲法第一个是「念」,后面讲法第一个是「择法」,天台宗用后面这个说法,华严宗也用这说法,这个说法的确意思非常明确,容易理解。『又华严疏,亦以择法为自体,余分为分故。』这是说明华严宗的祖师跟天台宗的祖师,他们的看法都是一致的,采取后面这种说法,所以莲池大师遵照这些古德的抉择,采取后面这说法。

钞【一择法者,观诸法时,善能觉了,拣别真伪故。】

这一条含义非常广泛。择法原则里很重要的一条是「合宜则用」,合宜的标准就是合自己本修的法门。由此可知,择法的范围很广。生活当中衣食住行,在社会上我们选择职业,职业选定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来经营?统统都是择法,不是只有八万四千法门里我选择哪个法门来修行,当然这也是择法。你才晓得,佛法学了之后真的学以致用,学了马上就用得上。学了在生活用不上,所学非所用,这个东西我们学来干什么?没有用处。学了马上就用上,这就有价值、有意义。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今天修的是净土宗,净土宗近程的目标是心地清净,远程的目标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近目标跟远目标相应,心净则土净。我们在生活上,从早到晚,衣食住行,要是与我们的心清净相应,我们就择这个法。与清净心相应,与信愿行相应,那就没错,无论在生活、在事业、在处世,你就晓得我们应该怎样选择。当然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在八万四千法门里面抉择净土法门。净土法门里面尤其难得的,我们选择持名念佛法门,这是我们所抉择的。然后我们生活的一切都与这个法门相应,变成所有一切法都是修净业的增上缘,这叫会择法。我再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在一切法里头,当然我们特别讲的是世间法,也包括佛法,一定要把贪瞋痴慢、烦恼、妄想、知见伏住。生活方面,适可而止,知足常乐,为什么?我们的心才能保持清净。否则,贪欲增长,你的心怎么会清净?贪瞋痴慢决定不能叫它增长。

古来这些大德们,出家在家,给我们做榜样的太多了。他们生活非常富裕,为什么舍掉?释迦牟尼佛本人就做了样子给我们看,他是王子,舍弃富贵,富是财富,贵是地位,王位不要、财富不要,到没人去的雪山里面修苦行,知足常乐,这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模范。在中国,出家不必说了,在家居士当中有许多将自己的财富捐献出来做慈善事业,自己一生保持著清苦的生活,没有贪心。贪是烦恼第一个根本,不贪就不愚痴,不贪就没有瞋恚心,贪不到才生瞋恚心,贪到他就不生瞋恚。所以人家是认真的让心地清净,把这些外缘舍弃。无贪、无瞋、无痴这是三善根,他修三善根,世出世间一切的善法都从这个根生出来的。福报让众生享,这个快乐,福不是自己独享,让一切众生共享。觉分、菩提分,这是真实的智慧。没有智慧的人,福报自己享,不会跟别人共享。唯有真正觉悟、真正有智慧的人,他福报是给众生共享,自己不享,为什么?自他不二,给众生享才是真正自己享受。

凡夫迷、执著,自己跟他当中划一个界限,不晓得自他不二,不知道万法一如。当然这是高度的智慧、甚深的智慧,在四教里只有圆教根性的人知道,别教还不行。在断证功夫上来讲,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别教是初地菩萨,圆教是初住菩萨。断证功夫虽然一样,智慧不一样,别教初地菩萨的智慧比圆教初住差得太远,什么原因?圆教根性的人是大而化之,天地万物就是我自己一个,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心开意解。别教多少还有一点痕迹,没有把它擦干净,这就是我们常讲的习气没断;界限虽然没有,习气没断。这个界限就是《金刚经》上讲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圆教初住菩萨,四相、四见的习气都没有;别教初地菩萨,四相、四见破了,但是还有习气。

由此可知,圆顿根性是最为可贵。当然这与自己多生多劫的修持有关系,这是过去世修的善根,那是因;这一生当中,能够常常接受大乘经典,薰习圆教的经典,这个关系也很大,这是缘。圆教的经典,《弥陀经》、《无量寿经》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你们看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他所引用古大德对这个经的判教,古德说:「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如果做个比较,只有《华严》最真实,其他的没有《华严》真实;《华严经》跟《无量寿经》比较,《无量寿经》最真实,《华严》被它比下去;《无量寿经》里面再比较,四十八愿最真实;四十八愿每一条再作比较,第十八愿最真实。」古人比来比去,比到最后,就是第十八愿是真实当中第一真实。所以这是圆教当中的圆教,大乘当中的大乘,一乘当中的一乘,真正不容易遇到。

诸位要晓得,你念这一部《无量寿经》,就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讲的经统统都念到,一部都没有漏。不仅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你也都读尽。正是《华严经》所说「一即一切」,这部《无量寿经》就是一切经,「一切即一」,一切经归纳到最后就是这部经。我们这一代众生,虽然是很苦,比起任何一个时代都苦,愈是众生苦难,佛菩萨大慈大悲特别照顾我们,使我们能听到这部究竟圆满无上的宝典,这是诸佛菩萨真正大慈大悲的显示。否则的话,我们怎么会遇到?怎么可能遇到这样的圆满?夏莲居居士是佛菩萨再来的,他要不重新会集,把这个经整理出来,编成这个本子,说老实话,五种原译本我们都不大愿意看,不顺口,看得很别扭,正是梅老居士所讲的「本子译得不好」,这个经一千多年来一般人不喜欢读诵。

大家都念《阿弥陀经》,《阿弥陀经》还念鸠摩罗什的本子,不念玄奘的本子,玄奘的本子念起来就感觉到有点别扭,没有罗什的本子念起来舒畅,这些都是讲契机,罗什的译本契机。夏莲居老居士编成这个会集的本子也契机,使《无量寿经》从此以后可以流通无阻,没有阻碍,末法时期苦难的众生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弥陀经》,得到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这一部经里面所含的甚深义理、圆满的境界都能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今天能读到,能在一块共同研究修学,这个福报,不但古人,甚至十方世界的众生都羡慕,求之不得。这个法会无比的殊胜,无比的希有,我们应当要珍惜。这个法门认真的修学,择法眼你就有了。你能够有择法眼,换句话说,你的根力自然就成就。你没有根力,怎么可能有择法眼?唯独根力坚固,你才有择法眼。

诸位同修,讲堂今年是成立十年了,十年当中有很多老同修在这里听经,一直听我讲到今天,你们想想,我几时对净宗这样的强调?这就明了,过去开始到台北来讲经,有五根,没有五力,逐渐的就有力了,力还不坚固!到现前这两年来,把所有一切大乘经论统统放下,专讲《净土五经》、《往生论》,这就是择法。其他这些大经再也不会动摇,你请我,我推荐给别人,请别的法师、别的大德给你讲,我不给你讲了。这么多年来,逐步进步的情形,同修们应当可以体验得到。我们今天讲到此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