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233集

发布时间:2024-08-09 04:05:27作者: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233集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四五五页:

钞【又观经第九,观佛相好疏,直谓观佛法身,相好既即法身,名号何非实相。】

这是大师引经给我们作证明,名号无异於实相。

演【直谓观佛法身者,谓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之身,是实报身,名为尊特,亦名胜应;而特名法身者,为成行人圆妙境也。良以报应属修,法身是性。若渐教说,别起报应二修,庄严法身一性;若顿教诠报应二修,全是性具法身一性。举体起修,故得全性成修,全修在性,三身融妙,指一即三也。】

《观经》跟我们说弥陀的报身,诸位要知道,说弥陀报身,实际上就是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切大众的身相,因为西方世界身相是平等的;那个世界很大,依我们的身量、心量来观察,那就非常殊胜奇特,这些都是法界一切众生果报不相同。我们人身不大,如果一只蚂蚁来看我们人身,就像我们看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身相没有两样。你能从这一方面去观察,就知道身的相好、受用无非是果报。西方世界因殊胜,所以果报也殊胜;我们这个世界因劣,果报也就劣。佛在经上跟我们讲「五戒十善」,儒家讲「五常八德」,这都是得生人天之因。我们虽然修,很难修得圆满,很难修得纯净,总是夹杂,不清净、不圆满,因此得的人身也就不圆满,身体不圆满、相貌也不圆满、生活环境一切受用都不圆满。什么原因?是我们修的因不圆满。

外国人对生活艰难苦痛的感受与我们没有两样。他们多半是基督徒、天主教徒,他们每个星期天上教堂,在教堂里面提出很多现实的问题,神父、牧师都不能跟他圆满的解释,只是告诉他「一切都是上帝安排的」。他听了之后也无可奈何,回家想想,为什么上帝的安排这样不公平?虽然上教堂,这心是半信半疑,甚至有人不相信,从此再也不上教堂,西方宗教逐渐没落。佛法里面有很好的理论基础,告诉我们因缘果报丝毫不爽,不是上帝给你安排的,也不是佛菩萨、阎罗王安排的,而是自己给自己安排的,这是正确的理论事实。

我们要想得到一切圆满,你所修的因要善要圆,果报才能殊胜。西方世界因缘果报都圆满。我们今天发愿修学这个法门,如果不能老实念佛,老实是非常难得,怎样才算是老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一个妄想都没有,一天到晚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一个妄想,这叫做老实。这样念佛,决定成就!可以不必听经、不必研究教理,为什么?经上所讲的一切道理,一句「老实」就全都包括了。经教第一个目标是劝信,劝我们相信;第二个目标是叫我们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第三个目标是教你依著经典的理论、方法真修。真修是什么样子?就是老实念佛。那些老太婆们一句弥陀念到底,她是进入第三个目标,前面两个不要,第三个目标就达到了;后面一定包括前面,前面不一定包括后面。我们信了,未必理解,理解了未必肯做,还是做不到;一定要做到才能往生。信与解都不能往生,这是同修们必须记住的。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真正念到「一心不乱」,念到「信心清净」,因就殊胜。《金刚经》上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就与这个地方讲的相应,得这样殊胜的报身。

这是真实的报身,也叫做尊特之身,「尊」是尊贵,「特」是殊特。「亦名胜应」,「胜」是非常殊胜的感应。实在讲的是报身,为什么不讲法身?法身是理体、本体。「而特名法身者」,《观经疏》里面,这不是经上讲的,祖师大德们把报身、应身都称为法身,能不能讲得通?实在讲是讲得通的,不能说讲不通。古德在讲席上往往用比喻给我们说,譬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这金就比喻作法身,器就好比是报身、应身。我们如果说这个器就是黄金,能不能讲得通?当然可以讲得通。不但这个身是法身,随拈一物,哪一物不是法身?一切物相总不离本体,体是法身,法就是一切万法。所以这个是说得通的。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讲「一体三身」,现前我们这个身是应身、报身,也是法身,讲得通的,你要知道他所说的真实义。这样说法是把体相用圆满的说到,实体、实相也是作用,这是便利我们初学人作观,就是修观,观照、照住、照见。这也是大乘佛法通常讲功夫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观照,第二个阶段是照住,第三个阶段是照见。《心经》「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那是修到最高的阶段。「为成行人圆妙境也」,「成」是成就,「行人」是修行的人。帮助修行人成就他圆妙的境界,圆妙境界是所观的,能观是智。

「良以报应属修,法身是性」,报身、应身都是修得的;法身是本性,不是修得的,无修无证、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垢无净,它是一切万法的本体。无论报身、应身都离不开本体,离开本体无有一法可得,也没有一样事相可以成就。譬如「以金作器」,离开金哪有器?不管做什么金器它都要金,金是质料,没有这个质料,怎么也做不成功。所以一切万法都离不开本体,这个性就是本体。在一切有情分上,我们叫它做「佛性」,佛性就是法身,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必当作佛,所以一切众生是平等的。这个平等从哪里看?从本性上看。在无情众生(植物、矿物)分上,我们叫它做法性。诸位要晓得,法性跟佛性是一个性,只是在有情跟无情给它建立一个假名而已。正因为它是一个性,《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不但我们跟有情众生平等,跟一切无情的植物、矿物也平等,没有一法不平等,这叫真正平等。

这个平等的心,给诸位说,就是你的本性、就是你的真性、就是你的佛性。诸位要知道,原本是平等,变成不平等了,是什么变的?不是我们的身相变的,而是心变的。身相是器,「器器皆金」,它不会变,会变的是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把你的佛性变成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你那个性迷了的名称,不是别的,就是自己的真性。觉悟了叫它做法身,迷了叫它做阿赖耶,就这么回事情,一变成阿赖耶就愈迷愈深。所以真相要认识,认识之后,我们才知道修清净心、修平等性的重要。

佛叫我们修,我们要问:为什么要修?不修不可以吗?把事实真相搞清楚,就晓得为什么我们要修,这才欢喜去修学,不会怀疑,发欢喜心了。

「若渐教说,别起报应二修」。莲池大师注解《弥陀疏钞》是用华严宗教义;蕅益大师作《弥陀要解》是采取天台教义。贤首跟天台虽然讲五教、四教不同,但是渐、顿这个观念可以说是相同的。渐修就是方便修,由浅而深,按部就班来修学,像我们现在学校念书,小学、中学、大学,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这样的修学就叫做渐修。念佛法门不是渐修,是顿修,这一生就成功,这是不按顺序的,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法门。渐教,报身、应身两种修学,两种修学都讲因缘,修成之后「庄严法身一性」。

「若顿教诠报应二修」,顿教的看法、想法跟渐教大不相同,为什么?它确实见到事实的真相,「全是性具法身一性」。不但我们这个身,随便拈一物,哪一物不是性?有情是佛性,无情是法性,这叫「称性起修,全修即性」。有这样的观念、思想,说实在话,许许多多的葛藤、杂念统统会断掉,所以他成就快。知道一切万法原来是同一个本体,一切万法就是自己的真性。初学的同学不容易体会,你就常常从梦境当中去想、去观察,佛在经上常用这个比喻,「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与这个相似。梦有没有?不能说没有,做梦的时候,确实有梦境现前,但是你不能说它有,为什么?醒来之后什么也没有了。梦怎么来的?梦是心变现的。换句话说,心是做梦的本体,梦是依心而起。你的心像什么样子?心没有样子。这个心要是做梦了,我们问一问:心有没有样子?有。怎么有?它变成梦境,梦境就是心的样子。又问:你的心像什么样子?整个梦境就是心,所谓全心即梦,全梦即心。

依照这个例子来看我们的本性,我们本性在哪里?本性就是心。不管真心、妄心,释迦牟尼佛在楞严会上问阿难,心在哪里?阿难怎么找都被释迦牟尼佛反驳,怎么找都找不到。其实,一切法皆是!不必去找。实在讲是阿难迷了,没有觉悟。尽打妄想,妄想、执著那就找不到。如果把妄想、执著放下,六根接触六尘之处无非真性、无非法身,哪有找不到的!我们的真性没有形相,现在变现出有形相了,我们眼睛见到的,是眼识所变现的,这是心变现的;眼睛闭上,没看见色相,但是耳朵还会听,耳朵听的,耳根可以接触的对象,还是心变成的。六根接触的对象都是假的,不是真的。这六种境界,如果我们六根坏掉一根,那个境界也就没有了,根境是相对而生的,没有境就没有根,没有根就没有境。可见得它真的是虚妄,就跟作梦一样。境界不是真的,你要是把境界当真的,亏就吃大了,这就迷了。身心世界无非虚妄,《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色相是虚妄,身相也是虚妄,鼻根所对的香也是虚妄,舌根对的味也是虚妄,乃至你心里胡思乱想的统统是虚妄,没有一样是真的。真的东西在面前,你怎么想也想不到,不想就统统得到,就圆满了。愈想就愈迷,愈迷愈深,你怎么能得到真相?

这些事情明了之后,才晓得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念佛是怎么念的?念佛是「全性起修,全修即性」,老太婆对这些道理一窍不通,但是她就跟这个相应,古大德在《无量寿经》注解里面讲「暗合道妙」,暗合,虽然不知道,暗中她就相应。她念到心地清净,豁然贯通的时候,她比我们了解得更清楚、更真切,她是真正见到了。心地清净到相当一个程度,像《楞严经》上所说的「净极光通达」,净极,以净宗的尺度来衡量就是理一心不乱,宇宙人生的真相确实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顿渐的确不相同,净宗是顿法,这不是随便说的,报身、应身两种修学的方法,「全是性具法身一性」。

「举体起修,故得全性成修,全修在性,三身融妙,指一即三」,三即是一,一即是三。见了法身就叫成佛,禅家常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我们要问,见性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实在说,见性的样子,我也能说得出来,诸位也能体会得到,问题就是你能不能很亲切的真正见到。我们从比喻上说,见性的样子,就像你在做梦的时候,忽然一下觉悟了,「我这在做梦!」晓得自己在做梦,整个梦境都是我自己!梦中的身是我自己,梦中所有一切人也是我自己,梦中的树木花草、山河大地没有一样不是自己,这见性了。晓得一切境界是自性变现的,除自性之外,别无一法可得。这个时候,你用什么样的心态来对一切大众、对一切万物?你对於这一切有情众生还会有是非人我吗?还会有嫉妒傲慢吗?完全没有了。晓得自他不二、身土一如,你的心清净了,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没有了,这是见性的样子。我们今天用什么样的心态看这些众生、看这个世界?还有是非人我、还有分别执著,这就告诉你,你现在在作梦,但是还不知道自己在梦里,还不能接受,还不敢说这是在作梦,我们现在是在这个状况当中。几时能亲证这个境界,这叫证果。真正证得这个境界,佛经上常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一样也没得到,那是你真正证得,真正开悟了。

《华严经》上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随便拈一法,「多」就是全体,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一就是任何一法都是尽虚空遍法界。《华严经》讲一毛端含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不是一个佛世界,为什么?毛端是法性,刹土也是法性,性与性圆融,性与性无碍,就是此地讲的「三身融妙,一即是三」,就是这个意思。

演【是知圆人修行,无行不圆。】

这句阿弥陀佛,就看你用什么心去念?你用渐教的心去念,功德就很小;以圆顿的心来念,功德就大!同样是一声阿弥陀佛,果报不相同。有人把阿弥陀佛当作钱来念,念一声在阴曹地府就储存了一块钱,天天念,将来死了以后到阴曹地府有钱用,那个心量就太小了,会不会变成钱?会变,为什么?万法唯心,唯识所变,它确实会变,「一切法从心想生」,想什么就变什么。

所以你的知见要圆,你念这一句佛号果报也圆。我们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圆不圆?不是纯圆。为什么?只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包括尽虚空遍法界。念佛往生,为什么有人生实报土?有人生同居土?我们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大致是生方便土跟凡圣同居土,为什么?知见不圆。你要是晓得这句阿弥陀佛是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包,你这个心态去念是生实报土、常寂光土。四土、九品也是唯识所变,这个要知道。

诸位要晓得,心量大的人果报殊胜,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决定不一样。还有人我之争、是非之争、好恶之争,这个心量很小,念佛也不能往生,为什么?因为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会把西方极乐世界搅乱。那里是净土,心量都那么大的,你跑到那里天天去闹事,天天去搞是非!所以,阿弥陀佛那个门槛你进不去。心净则土净,这是同修们一定要记住的。绝对不是说「我一天念十万声、念二十万声,我一定往生」,靠不住!果然心地清净,一天念个一声、二声也必定往生。叫你净念相继、叫你念佛不间断,原因是什么?是你心不清净,你妄念很多,所以这样劝你一句接一句,把妄念念掉,不容许妄念起现行,目的在此地。

《疏钞》这一段是整个《疏》的精华之所在。这一段文很长,就是给我们解释一句「一心不乱」。这是圆人,圆是心地里面没有妄想、执著就圆;有一个妄想、有一个知见就不圆。六祖大师讲「本来无一物」,无一物就圆了。如果你心里还有「我无一物」,你并没有圆,因为你还有「无一物」,那也不圆。我们念佛,求的是一心不乱,可是常常想著「我还没有得到一心不乱」、「我几时得到一心不乱?」这就不圆了。为什么?你心里有一个「一心不乱」,这是妄想、妄念。

我们讲席中也常常提醒同修,有愿不能有心。这个不太好懂!有愿又不能有心,因为有心是妄想,愿确实有,但是决定没有妄想。起心动念就是妄想,愿不是妄想,这个要搞清楚。把妄想当作自己的愿,那就错了,变成障碍。

演【圆人对法,无法不妙。】

「法」就是万物,妙在哪里?眼见的是色性(或者说性色),耳听的是性声,讲性声或者讲声性,意思都一样。佛在《楞严经》上说,六根所接触的是妙性,这叫「见性」。眼见性、耳闻性、鼻嗅性、舌尝性、手触性,无一不是性。通常我们用一个字来作代表,明心「见性」,见性就成佛了。成佛就是成就真实的智慧,《无量寿经》上讲「住真实慧」,这就是见性成佛。上面四句是讲圆修圆悟,圆证妙果。下面是合在我们念佛上来看:

演【即一句弥陀,当体即空即假即中。】

这是天台家讲宇宙万法的体相作用,他教给我们三观:空观、假观、中观。「空观」是讲一切法的本体,本体了不可得,所以说它是空。「假观」是讲现象。譬如作梦,空观是讲能做梦的那个心,那个心了不可得,六根接触不到,我们叫它做空;假观是梦境,梦中这个境界是清清楚楚的,这个相是假相,不是真的。佛法里面讲真假,假相就是有生灭的;不生不灭,那就是真的。我们放眼看宇宙一切万象,动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乃至星球有成住坏空,确实万法无常,无常就是有生灭,那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

你仔细去观察,我们这个心是妄心,妄心是假的,为什么是假的?它有生灭,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这个心不是真心。真心是没有生灭、没有念头了,那个心就是真的。有念就是妄心,无念是真心。「我无念,什么念头都没有了」,这心是真的还是假的?还是假的,为什么?因为我有个「无念」,那个无念过不多久又没有了,又变成有念,无念跟有念还是生灭。这个要很细心去体会,千万不要认错了,认错了就麻烦。

《百法》讲心法、心所法、不相应行法、色法统统是有为法,有为就是有生有灭,《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就晓得有为法所包括的范围非常大。无为法有六个,超出「有为」的定义。但是,它是不是真的是无为法?不见得!所以无为,有真无为,还有相似的无为。譬如「虚空」,亘古至今虚空没有发生过变化,虚空是无为法,是不是真的无为?不是真的无为,它是属於相似的无为。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上说:「觉后空空无大千」,禅家常讲「粉碎虚空」,虚空可以粉碎,当然不是真的!真正的无为只有一个,《百法》最后一个「真如无为」,那是真的。定中境界也是无为法,但是不是究竟,出定就没有了,还是一样恢复到生灭。

这就说明,我们起心动念都是虚妄的。每天搞这些虚妄的、搞这些假的,搞得很累,也搞得很苦,有什么意思?这要觉悟。可是你不能不搞,我很想不搞,不行!自己做不了主,念头一个接一个就来了,想不起心不动念,办不到!这叫习气。唯识经论里面所讲的,像《楞伽经》、《解深密经》所讲,习气种子就像瀑布一样,止不住!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这么厉害。佛给我们说许许多多的法门,这些法门都是对治的,怎样把习气减少、消除,这是佛法修行的总纲领,修什么?就是修这个。

在所有法门里面,如果我们很冷静的去观察、去体会,确确实实念佛法门巧妙,就叫你一天到晚记住这一句佛号,盯在这一句佛号上,念头起来,起来就是佛号,不容许其他杂念现前。禅是这个原理,密也是这个原理,净宗跟他们没有两样,这样的念佛跟参禅观心参话头、密宗的三密相应有什么两样?确实没有两样,但是在方法上比他们容易多了,比他们方便多了,这就是念佛的好处。观心、参话头、密咒伏灭不了的烦恼,念佛这个方法有办法降伏。念佛的功德殊胜,确确实实是第一!何况这一句佛号,你要是真正了解,知见圆了,这句佛号也圆,一句阿弥陀佛圆修圆证。

「当体即空即假即中」,中是起作用,用中。儒家教学用中,中庸;佛法也是讲求用中,既不偏有也不偏空,偏有是错误,偏空还是错误。小乘人偏空,凡夫偏有;凡夫执著这些假相以为是真的,小乘人执著那个空的也以为是圆满的,这都是错误的见解。小乘人堕偏真涅盘,佛说他们「堕无为坑」,不起作用了,那也是苦,没有乐。凡夫把假的当作真的,在这里面迷惑造业受报,苦不堪言,错了!唯有佛菩萨事实真相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有体、有相、有圆妙的作用,他在这里面离苦得乐,一切法当中他很自在的享受;虽然享受,他心地清净,决定不染污。小乘人心地清净,不敢享受;凡夫享受,心不清净;佛菩萨享受,心很清净,不一样就在此地。所以,佛菩萨最快乐。人家问你:为什么要作佛、作菩萨?快乐!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换句话说,凡是真正快乐的就叫佛、就叫菩萨;不快乐的就叫二乘、就叫凡夫,就这么回事情。

演【当体即念自性天真之佛。】

这是真的,一点都不假。本经所讲的「一心不乱」,《无量寿经》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是这个境界。菩提心是觉心,菩提心这一句就是经题上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心、平等心、觉而不迷。对於一切万法体相作用完全明了,这个心就是菩提心,用这个心一向专念就是念自性天真之佛。阿弥陀佛就是自己天真之佛!你不要误会了,「我已经成了天真佛」,你迷到哪里去了?怎么迷?你起心动念了,你有分别执著了,你妄想起来了。这是告诉你,自性天真之佛是谁?就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我们自性变现的,就好像在梦中作梦一样,梦到阿弥陀佛了,晓得阿弥陀佛是我自性变现的,是这个意思。阿弥陀佛有没有?确实有。在哪里?确实在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是自性天真之佛,确确实实有一尊佛在那里,有报身、有应化身,这样就没错了。决定不起心、不动念,正如同在梦境当中恍然大悟,知道一切万法就是自己,自他不二,生活更舒服、自在,在这里面确实可以享受像《华严经》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什么无碍?无碍自己的法性,无碍自己的清净平等觉,能令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确实有这个能力,有这种善巧方便,就是有方法,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

演【而念实无念,是无生灭相。】

虽然一句佛号接著一句佛号,你说有念还是无念?有念、无念是生灭,相上有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里无念,心里是清清净净的,一尘不染,这个功夫就高了。我们不能学,一学就坏了,为什么?有口无心。我们是有口无心,这样念佛决定不能往生;人家是有口无妄心,他有真心。我们今天要是学他,我们没有真心,有妄心,糟糕不糟糕?我们那个妄心是虚妄分别执著。所以这个东西,给诸位说,学不来的,不是学得来的。因为你有学,这就是妄心,就落在意识里,这怎么能叫称性?性里头没有东西好学的,性是法尔如是,自然而然。《无量寿经》连续给你讲了八个自然,那是称性的,是自自然然的;有一念想学,就决定学不成功。「而念实无念,是无生灭相」,不生不灭。

演【寂照难思,是无空有相。】

念实无念,它没有生灭相;寂照难思是没有「空有相」。「寂」是心之体,「照」是心之用,心里面虽然「如如不动,不取於相」,可是法界全体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是照,不可思议。

演【如智不二,是无能所相。】

「如」是如如之理,理就是理体,理体与事相没有两样。佛经一展开第一句「如是我闻」,佛经给你讲什么?就是讲如如。「如如」这两个字,第一个「如」是体,法界、真心、本体;第二个「如」是现象,十法界依正庄严。用比喻来讲,第一个如是「金」,第二个如是「器」,器就是金,金就是器,器如金,金如器,如是不二。「智」是什么?对於这个现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知的智跟所知的这些理事是一不是二,为什么是一?智是自己本性里面的智慧,理是本性之理,相是本性现相,一而三,三而一,真心之外无有一法可得,能所就没有了。如果是两个,两个就有能所,有能知的智、有所知的对象,能所就对立,对立是二法,就不是一法。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这是讲到真正究竟圆满之处。万法一如,怎么知道万法一如?就是有般若智慧。你了解万法一如,一是自己、是不二。所以,这是无能所相。

演【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总结不生不灭、非空非有、无能无所,不可思议。所有一切对立的,我们今天讲相对的,统统不存在,这就没法子思、没有法子议。因为能思、能议都是相对的,相对才可以想,才可以研究讨论;离开一切相对,就没有法子思议。

演【是无言说心缘等相。】

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心缘」就是起心动念。这三样统统离开,那就叫实相,真相就现前了。

演【名号何非实相也。】

会念佛的人是这样的心、这样的方式来念,我们听了之后,念佛不简单!像这样念佛,就是四种念佛里的实相念佛,实相念佛生实报庄严土。我们听了之后做不到,也学不到。可是,很想自己这一生当中也能达到这个境界,能不能做得到?给诸位说,人人都能做得到,只要你这一句阿弥陀佛老实念就行了。在日常生活当中,得过且过,不要跟人计较、不要分别执著。学佛好像是愈学愈笨,这是功夫得力;愈学愈聪明就坏了,聪明反被聪明误!愈学愈聪明是妄想愈多、杂念愈多、是非愈多,这就坏了,都不相应。所以要学糊涂,郑板桥写的「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更难,从聪明转入糊涂那是难中之难。诸位细细去体会这个味道,然后才晓得,我们怎样才真正有把握把这句佛号念好,真正有把握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这是可以做得到的。所以持名暗合道妙,道妙就是实相。

这个注解是为我们说明《钞》末后一句:『相好既即法身,名号何非实相』,大师这两句话说得很深,很不容易体会。古德法师这个解释,解释得好,他这么一解释,我们读了之后对莲池大师这两句话才真正能体会到它的意思,对於名号功德进一步的认识,真正有认识,才不会被其他法门所动摇。你遇到修禅的人,「禅好」,遇到学密的人,「密比你这个好,即身可以成佛」,往往我们听了动心,这都是对於法门认识不清楚。学了一段时期好像没有效果,他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效果,没有把真正原因找出来,就舍弃,去学别的法门去了。说老实话,念佛得不到效果,可以说学任何一个法门都不会成就;学其他的法门学不成,回过头来念佛能念得成,这是真的。为什么?其他法门的修学,不见得适合他的根性,未必契机。这个法门是普契法界一切众生的根性,没有一个人不契机的,换句话说,所有一切众生都是这个法门的当机者,那还有什么话好说的。连文殊、普贤,人家修了多少法门?到最后尚且统统放弃,专门念佛求生净土。这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他们是八万四千法门的过来人,最后还要修这个法门,显示出这个法门无比殊胜,真实第一。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