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244集
发布时间:2024-08-09 04:02:44作者:大众学佛网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四七三页:
钞【二者专心,如但念名号,得成末品。今谓既云但念,但之一字,正唯得事,未得理故。】
这是念佛方法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我们念佛怎样念功夫才能得力。大师告诉我们,必须具有定心或者是专心;定心当然很难,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专心』可以说人人都能够做到。定心,这个决定能得上辈往生,《无量寿经》上讲的三辈,上辈往生;专心,中、下辈也决定能成功。专心是『但念名号,得成末品』,「末」不是说下下品,因为对上面讲的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以下都是末,也就是九品当中下面的八品,专心都可以能得到。『今谓既云但念』,大乘经上常常看到「但念」,但念实在讲就是指从事上念,并不著重在理上说,说的是事念,不是理念。
疏【故知古云愚人求净业者,非唯不指理之一心,亦复不指事一心故。】
真正念佛求生净土的人,老实念就好,不要去理会事一心、理一心,反而把心搞乱了,很难得一心,只要专心去念。不管它理一心、事一心,功夫成熟了,你看多少人站著往生、坐著往生,你问他念到什么一心,他不知道。人家那样殊胜的瑞相,那是真正有成就,所以这句很重要。底下莲池大师还有详细的解说:
钞【古德谓有参禅不灵,遽变前因,朝暮掐数珠,求净业。】
这是举几个例子,这些例子确实有,古时候有,现在也有。参禅不能得定,不要说开悟,连禅定都得不到,实在说是很多很多。那么他禅放弃了,回头来念佛求生净土,这是说这一类人。
钞【又云念几声佛,欲免阎老子手中铁棒,乃愚人所为。执此语者,遂生疑谤,不知此为参禅志不归一,辄自改途者说,非呵净业故。】
这是纠正社会上一般人对佛法修学不得力的一些误会,尤其是误会的指责。第二种人,他『念几声佛』,目的在哪里?目的是不堕三恶道。『阎老子』就是阎罗王,『手中铁棒』就是饿鬼、地狱里受的这些刑罚、这些苦难,念佛可以避免,也就是说念佛可以不堕三恶道,真正的意思是在这个地方。这种从禅里面回头,或者是怕堕三恶道,这才念佛。说实在话,念佛求生的动机虽然不一样,因缘千差万别,可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果报是一样的;因不同,果同,只要念到功夫成片,愿意往生,都可以得生净土。假如只是避免恶道,还希求来生人天福报,那就错了!把这个很殊胜的因换了一个小小的果报,太可惜。这是在因地上讲,好像是『愚人所为』。这个愚,事理真相没有通达,没有搞清楚,执著这些论调,於是就生起疑惑毁谤。大师指出来,他说这是一般人不了解,参禅的心没有『归一』,所以不能得禅定。他回过头来用念佛的方法求生净土,这是好事情,绝对不是说净不如禅,不可以这样说法。
钞【但言愚人朝暮掐数珠求净业,不言愚人朝暮一心不乱求净业也。】
实在说,念佛人真正用功、真正念佛,不会炫耀自己,人家说我愚、说我们蠢,很好,我们听起来很自在。愚,愚不可及,愚人的行持是一般人比不上的,为什么?他能够放下万缘,能够专心净业,这就是愚不可及处。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学愚还学不来,所以不要轻视愚人,往往愚人有上上智,是不为一般人所知的,这是真的。实在讲,莲池大师为我们道出不为外人所知的这一面,他是『朝暮一心不乱』,这样求净业,所以他的净业不用多久就成就了。净业之成就,并不是一定就是讲往生,这个诸位要记住。净业的成就,就是清净心得到了,一心不乱得到了,这就是净业的成就。当然得到这个一心不乱,一心不乱之浅深他不问,他根本心不用在这里。如果常常想著一心不乱,还有事一心、还有理一心、还有三辈九品,那他的心早就乱掉,他就得不到一心。讲理、讲事、讲九品,是教下在那里讲,真正在功夫上是没得讲的,功夫上一讲的时候,功夫全都破坏了。功夫上,诸位要记住,就是前面讲的「求净业者,非唯不指理一心,也不指事一心」,根本就不理会什么叫理一心、什么叫事一心。理一心、事一心都是你们讲教的人胡思乱想、胡说八道,这是真的。用功的人,他功夫真正得力,他心地清净,这个很重要。
钞【观经云:但闻佛及二菩萨名。】
『佛』就是阿弥陀佛,『二菩萨』就是观世音、大势至,这是西方三圣。我们听到西方三圣的名号,就能灭无量生死之罪。这个话前面也曾经说过,什么样的人闻佛菩萨的名号能灭罪?心清净的人,没有妄念的人,少烦恼的人,听到佛菩萨名号,心里面生欢喜心,就灭罪了。我们一般人得不到这个利益,是我们的妄想太多,分别、执著太多。所以学教的人成就没有参禅的人多,更没有念佛人成就多,原因在什么地方?学教的人善於胡思乱想,他要研究经,佛这里怎么说,那个怎么说,这个祖师怎么说,那个善知识怎么说,一天到晚在胡思乱想,你想想看,他的心怎么会定下来?禅宗的方法是一切缘统统放下,根本不准你起心动念,你一提出疑问,老和尚香板就打下去,没有答覆的,就是香板供养,把你那个疑问打掉,不准你有疑问,你的心定了,清净了。那个方法直接,多快!教下要讲好半天,有的一个问题要讲好几年都解决不了,疑团都解决不了,他都放不下;禅宗板子就打下去,就打掉。净宗叫你放下身心世界,一切万缘统统放下,一句弥陀念到底,所有一切念头统统归到阿弥陀佛,用这一念代替一切妄念,这比禅宗来得方便,比禅宗容易。所以,心清净,少烦恼,听佛号才有灭罪的功德。
钞【何况忆念。】
听佛菩萨名号就这么大的功德,再加上『忆念』,当然功德就更大。
钞【忆念者,且指事一心也。】
『忆念』完全是在事相上。
钞【则知事一,已非愚人,何况理一。】
『愚人』是我们世间人,世间什么人?世间愚人所见,愚人见一切人都是愚人。佛法常说,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那么,愚人看一切众生都是愚人。愚人之见,这是真的。不是念佛的人愚,是说「念佛人是愚人」那个人才是真正的愚人。念佛人,无论是事念、理念,都是智慧超人之人。怎么说智慧超人?我们读《华严》,大家仔细想一想,文殊菩萨是不是智慧超人?一切菩萨当中,文殊菩萨智慧第一,文殊菩萨发愿念佛求生净土,那么求生净土可见得是智慧超人的人才干的,没有超人的智慧,他不干。虽然是个老太婆,她不认识字,也没念过书,什么也不会,她相信念佛,她老实念佛,关於念佛这桩事她没有输给文殊菩萨,其他的比文殊菩萨比不上,单单念佛这一样不输给文殊菩萨,跟文殊菩萨一样的智慧。何以见得?唯有念佛得生净土是当生成佛,这不是大智慧人,怎么能做得到?所以这是当生成佛的法门,我们一定要知道。
底下这一段非常重要,我们念佛功夫能不能得力,关键就在这一小段莲池大师的开示。
疏【故知修净业人,复业余行,非唯不知理一,尚未能持事一心故。】
觉明妙行菩萨讲念佛人最忌讳的是夹杂,莲池大师在此地也是这个说法。修净业的人,『复业余行』,「业」就是修学,还修学其他的法门,这夹杂了。这样的修学,不但不懂理一心,连事一心也不懂。底下这一段是莲池大师解释这两句:
钞【念念念佛,更无杂念,是名一心。】
『念佛』最贵老实念,老实念是一个疑问也没有。有人来问我:念佛要怎样念法?什么时候我才能得一心?这都是不老实,这都是夹杂著妄念。你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下去就好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疑问在里头?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劝勉大家,念佛要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这就符合大势至菩萨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怀疑、夹杂,心就不清净,念佛的功德就没有了,间断那就是不相续。大势至菩萨就用这个方法,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从来没有改变过,不但他成就了,用这个方法成就的人不晓得有多少!《圆通章》上他老人家说,他与五十二同伦(同伦就是志同道合的),都是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方法。五十二个位次,就是从初发心到成佛,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五十二个位次,不晓得有多少人,比起修其他法门的人数多很多倍,都用这个法门成就的,我们还能怀疑吗?
钞【一心念佛,又一心修余种种法门,是二心也。】
一心不乱就得不到,这是二心。二心念佛,往生就难了,那就看他临终最后那一念,最后那一念要是归一,能往生;最后那一念还是二心,一生的念佛就是阿赖耶识里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这一生当中不能往生。这是我们必须时时刻刻提起的警觉,为什么?因为我们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我们念佛都没能往生,什么原因?临终还二心,三心二意,没有去得成!这一生当中,我们的缘殊胜,遇到莲池大师,得到莲池大师这一段宝贵的开示,我们明白了,生生世世不能去的原因就是这个。明白之后,从今天起决定不要再走错路,就是一心念到底,这个重要。决定不能再修其他法门,禅好,密也好、教也好,教里面有天台、贤首、般若、三论,这些确实很能够诱惑人,让我们听到、看到了,心向往之,好不好?不好!都足以障碍我们往生净土。要知道,我们这个世间苦难重重,而且这个世间苦难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更苦,我们的寿命很有限。如果不求西方,那才是真正的愚人。古德说「非愚即狂」,李老师从前讲《无量寿经》也是这个说法。一个学佛的人,不知道求生净土,不是愚痴就是狂妄;换句话说,不正常。头脑清楚,正常的人,没有一个不希望求生净土。所以,不可以夹杂,应当要放下,把一切法门放下、舍弃,绝对不是一切法门不好,不是轻视,是我们自己没有能力修学,等我们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佛,想学什么都不迟,都能够圆满。古德所谓「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所以现在见阿弥陀佛是最重要的一桩大事情。
钞【夫无杂念者,止得事之一心,今且未能,何况理一。】
这是讲念佛又夹杂著其他法门,不是专心修的,这就说出来,到没有杂念才得事一心,事一心都得不到,怎么可能得理一心?下面做结论:
钞【故念佛者,守志不二,勿因三昧难成,而辄改修余行。】
这个我们一定要记住,念佛在一切法门里面确确实实是易行道,这易行道你都不能成就,难行道就别指望了,没分!易行道不能成就,就知道自己的业障是多么重!应该怎么办?继续不断努力的念下去。古德告诉我们:众生深重的业障,一切经法都不能够消除,最后这一句佛号能灭罪。换句话说,你念佛不是佛号不能灭罪,是你的罪恶太重,不是几句佛号就灭得了,你要不断的去念,要有信心、要有耐心、要有长远心去念,念个二年、三年,业障就消除。这个二年、三年是要具足信心、耐心、恒心,这才行。决定不改变,晓得业障太重,念念可以消除。所以要『守志不二』,就是专勤精进,前面讲的专心专念。千万不要以为念佛一心没有得到,换了,再改别的,再去参禅、再去学密,那就坏了,那这一生真的是一事无成。没有得到,也决定不改;不改,功夫深了,自然就得到。底下这是引证:
钞【先儒有言。】
古时候儒家的大德曾经说过。
钞【不可以仁之难熟,而甘为他道之有成,此之谓也。】
这个话出在《孟子》,这是比喻,谚语常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也是这个意思。我们没有成就是功夫不到,还差一些,继续努力不就到了吗?差那一截,自己没有耐心了,舍弃了,再去搞别的,那就变成一事无成。
疏【又此四字,若离合释之,则相即,故名一心;相非,故名不乱。】
『离』是分开来讲,『合』是合在一起讲,就是「一心不乱」四个字可以合在一起讲,可以分开来讲,分开来,一心是一心,不乱是不乱;合起来讲,一心就是不乱,不乱就是一心。但是分开来的时候,也有分开来的意思,分开来,一心是定,不乱是慧。那怎么可以又合起来?实在讲定就是慧,慧就是定。所以它可以合起来讲,可以分开来讲。底下《钞》是讲相即、相非。
钞【相即者,即空即假即中。】
这是解释一心。前面说过『相即,故名一心』,相即的样子是什么?这个地方就说明相即的形相,那是『即空即假即中』。这是天台家讲的三观,一心三观,空假中同时的,没有先后,没有次第。
钞【则如前所明。】
像前面所说的。
钞【此能念所念,即有而无,即无而有,二边叵得,中亦不存。】
『能念』是我们灵明觉知的心,『所念』是这句阿弥陀佛的名号,我们常说的六字洪名,这是能念、所念,能所是一不是二,能念的是觉知,所念的是理体。此能念所念,『即有而无,即无而有,二边叵得,中亦不存』。我们开始念的时候,有能念、有所念;这个能所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没有到一心,刚刚开始。念久了的时候,所谓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他自自然然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就是一心的境界。所以只要一直念下去,什么都不要问,这个境界会很快得到。如果一面念,常常怀疑,常常要问,常常要追根究柢,这一生都达不到这个境界。什么原因?就是前面所讲的夹杂,你夹杂著怀疑、夹杂著妄想,你就不容易得到。要紧的就是一心念到底,什么都不要问。
钞【三德浑然,不可分别,是名一心。】
演【相即下十一句,释相即,名一心。】
前面《钞》这二行文,是解释「相即,名一心」。
演【即有而无者,缘起即性空故;即无而有者,性空即缘起故。】
一切万相,当体即空,《心经》里面所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说这桩事情。这完全讲的是事实真相,我们凡夫见不到。为什么见不到?因为你有分别执著,你把幻相当作真实,不晓得一切相当体即空,不知道,以为是真有,所以在这里面生起妄念,生起烦恼。对於一切法,首先有分别心,接著有取舍心,我们今天讲占有欲,占有欲就是取舍心,烦恼就生起来了。相是虚妄的,你生的烦恼也是虚妄,哪有实在的!统统是虚妄的,决定不是事实。所以它当体即空,有即是空。即无而有、即有而无,「即有而无」,就是讲这一切万相,当体即空;「即无而有」,空即是色呢?性空即是缘起。所以空不当作「无」讲。《心经》就是说明这个事实真相,它不是无,它能够变现一切万相。
演【二边叵得二句,互夺两亡,缘起性空既俱不可得,则非缘起性空之中道亦不存故。
】空有二边都不可得,缘起就是性空,缘起不可得;性空就是缘起,性空不可得,这才是事实真相。所谓「二边不住,中道不存」,这心多干净!这才叫真正一心,这不是事一心,是理一心,真正清净了。
演【三德浑然,不可分别者。】
三德是法身、般若、解脱,这是佛说的。我们真如本性里面本来具足有这三种作用。「法身」,就是今天哲学里面所说的宇宙万有的本体,十法界森罗万象从它变现出来的,所以它是一切万法之身,一切万法从它生的,叫做法身,是我们自性本具的。「般若」是明了,对於十法界森罗万象本来就明了,本来就清楚。「解脱」是自在,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本来就是这样的。现在我们一切不明了,不明了叫无明,明了就叫般若。我们现在不自在,理跟事有妨碍,事跟事更有妨碍,本来没有妨碍,现在变成无量无边的妨碍,这都从哪里来?都从迷失了自性。所有一切障碍、苦难都是从妄想执著生的。妄想演变成所知障,执著演变成烦恼障,这是二障的根源。原本是事事无碍,原本是一切明了。佛法的教学没有别的,无非是恢复我们性德本能而已。法身德现前,你就可以随类化身,这是本能,本来就有这个能力。像诸佛菩萨在十法界度化众生,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他这个能力从哪里来的?本能!法身的本能。世出世间法一切明了、一切通达,是本能的般若。在一切法中得大自在,是本性本有的解脱。佛法教学的目的是在此地,恢复我们自己的本能而已。「三德浑然,不可分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性是一个,这就说明性的三种德用是一桩事情,不能把它说作三,它是一体具足的;也不能说它为一,它确实有三个作用;所以说三不对,说一也不对。你要是明了的话,说三也对,说一也对。执著就错了,不执著,怎么说都是对的。
演【有即万法齐彰,属解脱德。】
「彰」是明显变现出来,森罗万象清清楚楚,这是「有」,属解脱德。
演【无即一尘不立,属般若德。】
「无」是从性上讲的,「有」是从相上讲的。性上讲的,确实是一尘不立,真性里头一尘不立。
演【中即空有难思,属法身德。】
这是不可思议,变现自在。
演【即有而无,解脱即般若;即无而有,般若即解脱;二边叵得,般若解脱即法身;中亦不存,法身即般若解脱。举一即三,言三即一。】
三德浑然。你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没有一丝毫的分别执著,这就对了。如果有分别执著,不如不说,不如不读经。不读经,心还清净,一读,读了一身的麻烦,读了许多的知见,那就大错特错!要知道,佛说经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所以佛教给我们听经,要「听而无听,无听而听」,这就对了,这才是佛的意思,万万不可以分别执著。
「相即」是一心的意思,「相非」是不乱的意思,「相非,故名不乱」。
钞【相非者,假非是空,空非是假,中非假空。】
『假』不是空,『空』不是假,『中』不是假也不是空,这三个确实有它独立的定义。
钞【则能念所念双亡,成般若德。】
常常心里有一个我能念,我今天念了几万声佛号,佛号是我所念的,能所历然,能所清清楚楚。什么时候念佛虽然一天念了几万声佛号,能念的我没有去想它,所念的佛也没有去想它,可是这佛号不绝於口,念念相续,没有间断,这就是能所双亡,心定了,定心起作用就是『般若』,这是智慧。
钞【能念所念双立,成解脱德。】
能所清清楚楚,非常自在,『解脱』是自在。但是诸位要晓得,这三个绝对不是说,我三种当中只得到一种,没有这个道理,一个得到,另外两个一定得到。千万不要以为我现在有能念的我,有所念的佛号,清清楚楚,解脱我得到了,般若没有、法身没有,你这就完全把意思错会了,为什么?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运用自在,这是解脱,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钞【俱存俱泯,显乎中道。】
『俱存』,能所双立是俱存。『俱泯』,能所双亡是俱泯。存泯是同时,没有先后,这才是『中道』。《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同时的,没有先后的,就是净宗讲的理一心的境界,也就是《华严》讲的四无碍法界,四无碍法界是同时的。这个地方讲的三德秘藏,般若、法身、解脱是同时的。
钞【三德历然,不可混杂,是名不乱。】
这里面的事与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不乱』。《楞严经》上讲的「自性本定」,就是大佛顶首楞严,自性本定也是此地讲的这个意思。这一段讲得很深,不是讲的这些文字,实际上它是境界,是诸佛与大菩萨们他们亲证的境界。大菩萨至少是圆教初住、别教初地,因为在此地,我们净宗是属於理一心的境界,是这个境界。莲池大师这段文显示出净宗的价值、净宗的地位,并不在禅、教之下。不可以说学禅学不成功,学教也学不成功,「我这个人太笨,业障太重,好了,我就念佛求生净土!」这段话不容许人有这种错误的知见。净宗无论从事、从理绝对不在禅、教之下,是这么个意思。
疏【又此一心不乱,亦分五教,今不叙者,以正指顿圆故。】
莲池大师为我们写这本《弥陀经疏钞》,完全采取贤首家的模式,就是华严宗的,采取十门开启,以十玄来解释经义。他的目的非常显然,这个我们也要知道时代的背景。莲池大师生在明朝万历年间,明朝的末年。那个时候的社会禅风很盛,大家都参禅,轻视净土。净土教在当时,禅瞧不起,教也瞧不起,这样一个殊胜的法门被人误会了,你说多么可惜!所以大师极力提倡净土,如何让大家重新来认识、重新来肯定,他用《华严经》的模式来解释。因为无论宗门教下对於华严都尊为众经之王,大师《疏钞》完全用华严的模式来写,用《华严经》经义来解释,这就是把《弥陀经》提高,提得跟《华严经》一样,你看得起《华严经》就看得起《弥陀经》,看不起《弥陀经》那就看不起《华严经》,用这个方式把净宗地位提升。这是他老人家一番苦心,也是老人家智慧的杰作。
其实华严五教可以判释一切教,它好像是个数学公式一样。蕅益大师注释《弥陀经要解》是用天台四教,莲池大师是采取贤首五教。现在五教他没有详细说出来,为什么不说?因为这部经在五教里面的确是属於顿教、属於圆教。虽然没有解释,怕后来人读了有怀疑,还要去查资料,多麻烦!所以底下略说一点。古德法师的《演义》说得更清楚,给我们研教的人很多的方便。
钞【亦分五教者,以莲分九品。】
这是《观经》上说的。
钞【则小大浅深,自有差等。】
九品,从上上品到下下品,这有浅深次第,有差别的。
钞【如小教以繇心造业而感前境为一心。】
一心功夫有浅深不同,用五教来配可以配得起来。
钞【始教以阿赖耶识所变为一心;终教以识境如梦,唯如来藏为一心;顿教以染净俱泯为一心;圆教以总该万有即是一心。】
这是略说五教里面所讲,一心确实有小大浅深不同。所以我们说得一心,你是得哪一种的一心?成佛是成哪一种佛?贤首的五教就是五种不同的佛,有小教佛、有始教佛、有终教佛、有顿教佛、有圆教佛,你是成哪一种佛?黄念祖老居士说:密宗常讲「即身成佛」,你要能成得了!成不了,不行!黄念老说得好。他是密教的传人,也是净土宗的传人,他一生对净宗最大的贡献,就是写《无量寿经》的注解,集古今注解之大成。江味农居士那个注解所搜集的资料,几百家的说法都收在一起,所以从前李老师为我们介绍,他说江居士《金刚经讲义》就是《金刚经》大辞典。黄念老的《无量寿经》注解可以说是《无量寿经》的大辞典,对於研究教、研究这部经是非常好的资料。
莲池大师在当时这时代背景,采取华严最多,其次教下的天台、法相、唯识、般若、三论统统都引用,还引用儒家、道家的,最难得的,末后还有称性,称性就是禅家所讲的,可以说他这个注解把禅教密论、世出世间法也全都融会在《疏钞》。所以蕅益大师称赞《疏钞》「博大精深」,这四个字的确非常恰当,一点都不夸张。《弥陀经疏钞》文字不算太多,真的是博大精深。所以我们研究教、学讲经,对於这些注疏一定要认识得很清楚,然后你才会应用它,用得很恰当。那么在讲席当中就得到很多便利,得到很多的帮助;你不会用它,用错了,那就变成大杂烩,那就是吃力不讨好,这个要知道。纵然是一部注解,譬如我们讲《弥陀经》,我们参考、根据莲池大师的《疏钞》,我们讲解《弥陀经》的时候,还得要看看这些听众,看他们的根性、看他们的程度、看他们平时修学的状况。我们给他讲这些经,哪些地方要细说,那些地方略说就可以,听经的人才能真正得到利益。换句话说,这全部《疏钞》里面,它是提供资料给我们,我们自己要知道取舍,不能完全照讲。我们今天在此地不是讲《弥陀经》,是讲《疏钞演义》,所以就全讲了,这个不相同。如果讲《弥陀经》,就不能这个讲法。所以讲经对於注解要晓得取舍,取舍恰当,人听了个个都得利益,个个都欢喜;取舍得不恰当,听了这东西没有用处,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人家下一次当然就不来了。取舍的确是要相当的智慧,这是属於学问,要懂得取舍。
钞【而佛说此经,本为下凡众生。】
莲池大师这句话说得好!他老人家这个说法跟唐朝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注解讲法完全相同,我们要特别重视。这个经,佛为谁说的?佛为我们说的。我们确确实实是『下凡』,不依照这个法门,成就就难了。达摩祖师传来的禅,六祖能大师在《坛经》里面就讲得很好,那是为什么人说的?为上上根人所说的,所以我们没分。我们参禅,别说开悟了,定都得不到,不相信,盘腿去面壁,看看能不能坐三天?能坐三天,小定!人家一入定,你看虚云老和尚,我们在《年谱》上看到,一入定半个月、一个月,还得要别人发现,拿个引磬在耳朵旁敲几下,他出定了。人家问他:老和尚,你这入定时间太久了,「没有!我感觉不过才一、二十分钟」,实际上已经过了半个月。他有一年在山上,过年的时候煮芋头,锅上烧火煮它,他老人家在旁边一坐就入定了,一下定了二十多天,年都过了。人家说:这老和尚怎么搞的,过年这么久都没出来,没看到他。到茅蓬去找他,看他锅里煮的芋头已经长毛,灶底下已经长草,他老人家入定,再把他敲醒,敲醒之后,「我煮了芋头,来吃」,才不过二十分钟,他一打开锅的时候,看到这个样子,人家告诉他,半个多月了。我们没法子!所以这禅是上上根人修的。我们这个下凡不要瞧不起念佛,念佛的成就超过他。虚老和尚往生兜率天内院,到弥勒菩萨那里去了。我们这些下凡:
钞【但念佛名。】
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比兜率天要殊胜太多了,那简直不能比!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他是学生,跟我们身分相同,是阿弥陀佛的学生。虚老和尚到兜率天是弥勒菩萨的学生,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弥勒菩萨跟我们是同学,我们的辈分比虚老和尚高一辈,我们跟他老师同辈分。你想想看,西方世界殊胜!容易去。兜率天虽然近,很难去,没有虚老那样的定功去不了。所以念佛人:
钞【径登不退,直至成佛。】
而且到西方世界成佛非常之快。这个《疏钞》后面也都说到,引用《观经》上的经文,说明西方世界不退成佛,在时间上非常的快速。在我们娑婆世界成佛,大家都知道,佛在经上常讲需要三个阿僧只劫,这个阿僧劫是大劫,三大阿僧只劫才能成佛。阿僧只,我们一般翻作「无央数」,就是数目字太大,说不清楚,这么大的一个数字。到西方世界成佛,下下品往生的也不过是十二大劫,十二大劫跟三大阿僧只劫,那就不能比。这说明西方世界成佛容易、快速。那么,我们往生西方世界是不是下下品?决定不是的。怎么知道不是的?下下品是造作五逆十恶极重的罪业,立刻要堕阿鼻地狱那样的众生,在临命终时,听到善知识的劝告,一念回心,这个念佛往生西方世界才下下品。我们这一生虽然造了不少罪业,还没造那么重的罪业;换句话说,不往生则已,往生决定不是下下品,大概下品上生。那么下品中生呢?六劫成佛了,真快!如果下品上生,或者中品下生,那个速度就更快。这是他方世界没有法子相比的。
释迦牟尼佛在本经告诉我们,「我见是利」,那个「我」是释迦牟尼佛自称,佛说我看到这样殊胜的利益,这个利益是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刹土里头没有的,哪有这么快的?所以上上品往生的,一生到那里花开见佛。换句话说,到西方世界就成佛了。所以文殊、普贤要赶著去往生,因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们这些大菩萨生到那里,当然是实报庄严土上上品往生,去就成佛了。他要不去,在华藏世界,那还要待相当长的一段期间才能成得了佛,哪有到西方世界这么快速、这么方便?像这些经文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念的时候要留意,不能含糊笼统这样轻易看过,那就很可惜。我们信心为什么不能增长?就是读经太马虎,这些重要的都没有看出来,摆在面前,念在口里都还不觉悟,你说有什么法子!这讲愚痴,真是愚痴!摆在面前都看不出来,所以一定要晓得。
祖师的话句句它的根据都是在净土三经里,没有出三经之外,三经决定可靠。现在有人造谣言,说《阿弥陀经》是假的,是人伪造的,听说这个话从日本传来的,这个胡造谣言,破坏净土。我们决定不要听信谣言,我们证明这个经决定可靠,决定真实,可以从玄奘大师师徒为我们证明。翻译这部经,罗什大师是姚秦时代的人,我们中国人讲南北朝。玄奘大师是唐朝时候人,这两位大师相隔几百年的时间。玄奘大师在印度看到《阿弥陀经》的梵文原文,可见不是假的。他还带回来,还重新又翻译过一次。虽然翻译了,他的徒弟窥基大师给《弥陀经》作注解,还采取罗什的,没有用老师的本子。你看《阿弥陀经通赞疏》,就是窥基大师作的,给《弥陀经》作注解,采取我们现在读的这个本子。换句话说,师徒二人都承认这个本子翻得好,所以窥基才给它做注解,翻得好,证明这个本子是真的,决定不是假的,不是人伪造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相信,净土三经、五经一定要相信,决定不能怀疑,套一句基督教的话,「你信就有福了」,真的就有福了,依教奉行,没有不成就的。所以径登不退,直至成佛。
钞【正属圆顿。】
在五教里判别,它确实属於顿教,『顿』是快速,没有比这个更快的;『圆』是圆满,一丝毫欠缺都没有。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