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284集

发布时间:2024-08-07 04:01:48作者: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284集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六00页:

钞【领所闻者,信之不疑,受之弗失,如奉王敕,如遵父命,故云领也。】

『领』是领纳,用现代话来讲,就是接受、领受。我们虽然非常庆幸这一生当中听到这个法门,如果听到这个法门而不能接受,那也是闻如不闻,跟没有听到实在讲是没有两样,所以接受非常重要。这个法门的修学,就是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的「净念相继」,不怀疑、不夹杂,这就是净念;继续不断,念念无间,这叫做相继,这是念佛的要诀。莲池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信之不疑』,我们对於世尊所说的,对於一切诸佛所说的,深信不疑。『受之弗失』,我们接受过来,完全接受过来,决定不能把它失掉,失掉是什么?忘掉就是失掉,净念不能相续,断掉了,那就失掉了。我们佛法里面叫做失念,这念失掉了、忘记了。平常教我们念佛,每天要定数,这都是便利於初学。初学妄想烦恼很多,不知不觉它就起现行。由此可知,阿赖耶识里面含藏妄想烦恼的种子非常多,力量也强,因为它随时会现前。念佛这个种子少,力量薄弱,所以念念就忘掉了。还有很多人拿著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了没多久,阿弥陀佛忘掉了,手还在动,还在掐念珠,佛号没有了,他又打妄想去了,这个初学的时候常常有,这就叫失念。这就证明佛号的力量很弱,佛号的种子不多,抵不过烦恼、妄想。我们要不断的来练习,所以每天定多少声的佛号,一定不能间断,就是培养。古人讲,生处换成熟处,熟处换成生处,生是生疏,我们对佛号很生疏,烦恼习气很熟、很容易现前,把两个调换一下,烦恼习气慢慢的生疏,佛号渐渐的念熟,功夫就成就了。我们常讲「功夫成片」,果然把生熟一对调,功夫就成片。

可是在现代这个社会,有许多同修事业很忙,家庭也很忙碌,每天要定多少声佛号,对他来讲非常困难。实在讲,初学要能把生熟转过来,一天要是少过一万声佛号都很困难,总是一万声以上,念个三年五载慢慢的才能转变,这个对初学就相当困难,尤其对现代的年轻人。我教给同修的「十念法」,十念法的确可以帮助我们把生熟转过来。十念法,时间少,一念只要一分钟,但是一天不能少过九次,每隔二、三个小时念一次,有个三年五载,变成习惯了,这个力量就非常强。由此可知,念佛这就是不间断,一天九次,一次不断,这都叫相继,也符合净念相继这个意思。我们虽然十声佛号,十声佛号清净,确实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烦恼、没有杂念,十声,一声一声接著,再过二、三个小时又念十声,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跟大势至菩萨所讲的原则相应,这对现代人来说是人人都做得到。能够念九次以上的,当然就更好,就是不可以少过九次,当然是愈多愈好,一次就是一分钟。诸位常常用这个方法,受之,「弗失」就是不失,我们要接受,认真去修学。底下是两个比喻,『敕』是帝王的命令,没有不遵从的。『如遵父命』,家庭里面父亲是第一大,父亲所说的也一定要顺从,顺从就是领受的意思,用这个比喻,我们对於佛的教诲要顺从、要完全接受。

钞【重所闻者,中心感激,五体翘勤,如蒙至极之恩,拜谢无已,故云重也。】

重是尊重。尊重的心从哪里生出来?从感恩生出来的。如果不是世尊说出这个法门,说出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我们怎么会晓得?这是佛对於我们无尽的恩德。我们因佛的介绍,知道有西方极乐世界,因为佛的教诲,我们知道应该怎样修行才能往生西方。我们无量劫以来在六道里受生死轮回之苦,邈无出期,今天遇到这部经典,遇到这个法门,怎么不欢喜?怎么不感激?我们今天算是找到一条永脱轮回、永断生死的一条路,找出这个门径,所以感恩之心自自然然就生起,由於感恩,对这法门就尊重,这是重所闻。

钞【修持者,古人进而闻道於师,退而修道於己,非如今人入耳出口也。】

这是解释「而去」。「作礼而去」,作礼,重所闻;而去,去修行。古时候人真修实干,『进而闻道於师』,他去参学,向善知识求教,听了以后,回来就照做,就真干,真的修行,他不是假的。『非如今人』,今人是指明朝时候人,明朝时候就有这个弊端,听善知识说法,听了之后,他不会做,他会讲,所以说是『入耳出口』。「入耳出口」就是道听途说,在路上听了,路上就讲了,没有真正修行的功夫。不像古人,古人是自己修行真正有了心得,他才会说;没有通过真正修持,他不说。要考验证明这个教训是真实的,自己真得受用,这才乐意介绍给别人。我们看到这一句,想想我们现在,都是入耳出口。

钞【三资粮者,如上闻而信,即信资;信而受,即愿资;受而去,即行资也。】

『三资粮』是信愿行三个条件。闻而信,这就是信资。信而受,受就是愿了;他不愿,他怎么会接受?受而去,去是去真干、去实行。「资粮」,用现代话讲,就是往生净土的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统统具足。「资粮」是比喻,从前出远门旅行,很多偏僻地方没有旅馆,一定要带干粮。带一袋米背在身上,带干粮,带吃的东西叫「粮」;「资」,身上带一些钱,旅费。现代方便了,饭店多,不但不要带干粮,钱也不要带,一张信用卡就可以旅行全世界。

钞【三慧者,闻即闻慧;欢喜信受者,即思慧;去而修持者,即修慧也。】

『三慧』,菩萨所修的闻思修三慧。可见得流通分里面这几句话,信愿行三资粮,闻思修三慧,意思都圆满具足。

疏【又此欢喜,亦具清净三义,如观疏中说。】

钞【三义者,观经疏谓:一能说人清净,二所说法清净,三依法得果清净。具此三义,故欢喜。】

在《观经疏钞》末后,善导大师告诉我们,「欢喜」有三个清净的意思,所以他能生欢喜心。

钞【今持名往生,乃佛所说,佛是一切智人,非四人等也,则人清净。遇如是人,宁不欢喜。】

这是解释第一个清净。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佛经有五种人说:第一是佛亲自宣说,第二是佛弟子说,第三是仙人说,第四是诸天说,第五是化人说。但是除佛之外,其他人所说的都要得佛的印证,就是佛同意了,这就可以。佛不在身边,找谁做证明?大小乘经上有「法印」之说,符合法印,那就算佛承认,等於是佛说的。小乘是三法印:「无常、无我、涅盘」,他所讲的义理一定要符合这三个原则。大乘经只有一法印「实相」,他所讲的确实是诸法实相,那就等於是佛说的。五种人里面,除佛之外,其他四种说的人都不清净。佛才是最极清净,佛的心清净,身清净、境界清净,能说的人清净!这个经是佛亲自说的,我们怎么不欢喜?不是别人代说的。

钞【持名往生,即证三昧,是圆顿教,非权法也,则法清净。闻如是法,宁不欢喜。】

这个法门跟其他大乘法门不一样,这个法门很简单、很容易、很稳当,又很快速,所以它是属圆教,『圆』就是圆满而没有欠缺。诸位同修要是读莲池大师的「念佛开示」,你就晓得这个法门真的是究竟圆满。『顿』是快速,顿超,菩萨修行有五十一个阶级,这个法门没有阶级,属於顿教。『即证三昧』,三昧就是禅宗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本宗称为「念佛三昧」,佛在经上常说「念佛三昧,三昧中王」,究竟圆满的三昧,也就是本经所说「一心不乱」里面的理一心不乱。『持名往生』就证了,你说这个多快!这是『法清净』。修学其他法门要经年累劫,很不容易证得。小乘初果须陀洹要证得阿罗汉,还要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人间寿命短,天上寿命长,算算时间那都是天文数字,哪有这么快?哪有这个圆满?所以这是在一切法里面去比较。念佛往生不退成佛这个法门第一,最极清净,没有比这更清净的。闻如是法,哪有不欢喜的!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如来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门,我们遇到当然欢喜,无比的欢喜。

钞【持名往生,即不退转,直至成佛,非小果也,则果清净。证如是果,宁不欢喜。】

『小果』是阿罗汉、辟支佛。现在我们这个法门,一生当中就决定往生,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圆证三不退,一生当中就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果报之清净,其他法门里面再也找不到,就拿《华严经》来说,《华严经》毗卢遮那佛的一真法界也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的清净,为什么能这样说?假如毗卢遮那佛的华藏世界比西方世界还要清净的话,文殊、普贤又何必发愿往生?文殊、普贤是毗卢遮那佛的后补佛,他都要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使我们想到西方世界必定比华藏世界还要清净。果报清净。这些话是善导大师在注解《观无量寿经》时,解释「欢喜信受,作礼而去」这段经文。莲池大师把它用在《弥陀经》上,非常恰当。《观经》也是净土三经之一,都是专门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专门劝我们念佛求生净土。

疏【又此欢喜,亦通深浅,各随所得。】

每个众生根性不相同,他闻法所得的利益有深浅不一样。善根厚的人听了之后,他真相信,真干,没有多久他就证得念佛三昧,这是得上等的利益;中等根性的人听了也欢喜、也修行,修行不能专心,得的利益就浅;下根人虽然听到经也能生欢喜心,口里一天到晚念著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心里在打妄想,这个世间名闻利养、贪瞋痴慢一样也没放下,只种善根而已,这一生往生很困难。不是经有浅深,而是听的人根性不相同,他所得的有浅深的差别。

钞【深浅者,如华严初地,名欢喜地,文中具二十欢喜,一、当得十句,如所谓念诸佛故生欢喜,念诸法故生欢喜等。】

这段文在《华严疏钞》第四十四卷三十一页。

钞【今闻此经者,自庆我亦当来得如阿弥陀佛,我亦当来得阿弥陀佛如是妙法也。】

我们读这个经、听完这个经,有没有这个感触?能有如是感想,则稍稍有一点心得,有几分相应,自己非常庆幸。不但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一样,现在就要一样。「修行」,俗话来讲就是要变心,把我们的凡夫心变成佛心,依照经典里面的教训转变我们的观念,观念就是思想见解,我们讲的看法、想法,「观」就是看法,「念」就是想法,把我们跟佛这个想法、看法不相同的地方,一定要把自己的观念舍弃,接受佛的观念,这就是转凡成圣。而这个标准是第一标准,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称赞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用阿弥陀佛做为我们修学的标准,做为我们修学的模式,要把我们自己塑造得跟阿弥陀佛一模一样,这就是『自庆我亦当来得如阿弥陀佛』,跟阿弥陀佛一样。『我亦当来得阿弥陀佛如是妙法』,妙法就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就是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与佛融合成一体、与经融合成一体,怎么不欢喜?

钞【二、现得十句,所谓转离一切世间境界故生欢喜,亲近一切佛故生欢喜等。今闻此经者,现得转离娑婆五浊境界,现得往生净土亲近弥陀及诸佛也。此欢喜属地位中。】

『地』就是欢喜地。换句话说,我们今天得到这部经,真正能相信,真正能接受,真正能依教奉行,那种欢喜跟初地菩萨的欢喜几乎是相同的,这很不可思议。

钞【而初行亦名欢喜,初住文中亦云获无边欢喜等,故云深浅。】

初地菩萨比初行菩萨就深得多,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他的位次差那么多,所以这欢喜是有浅深不同差别的。在我们同修当中也有显著的差别,真正契入跟没有契入的是有很大的不同。

钞【若浅之又浅之,则随其分量,亦得法喜之乐而已。】

『浅之又浅』,这就是指我们凡夫。孔老夫子在《论语》第一句话跟我们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悦就是欢喜,从内心生出来的欢喜。欢喜一定是「学而时习之」,学,我们今天听经是学,听了之后照做,照做叫习。如果「闻」跟「思修」脱了节,那个没有用处的。闻是接受,思是明了,我一接受就明了,明了立刻就奉行、就照做,这才能得到『法喜』。

疏【又结归信受者,从始至终,信为根本故。】

经文开端第一句「如是我闻」,这是信成就,一开头从信入门,所谓「信为道元功德母」,信是入道的根源,要有信才能入门,有信才能生正解,才能有正行。经文的结束又归到『信受』,这是说明佛法修学自始至终,信是根本。

钞【始终者,首标如是,乃信顺之辞,今复末言信受,则知因信生愿,因愿起行。】

你不信,哪来的愿?愿力的强弱跟你的信心完全成正比。你信得深,你的愿就深;你信得浅,你的愿也浅。古德教人「深信切愿」,那就一定得生。深信,我们也非常想深信,那个信就是生不起来,原因在哪里?对两个世界认识不够清楚、不够透彻。怎么办?读经,多读、多想,熟读深思,我们对这两个世界的状况慢慢就清楚明白了,愈清楚,你的信心愈深,愈明了,愿心就愈切。凡是信愿浮浮泛泛者,都是对於娑婆跟极乐没有观察明白。所以我们的深信切愿要从熟读深思去培养,读哪些经?从「净土五经」下手,经要熟读。古来祖师大德的这些注解要多看,因为经有的时候这意思我们还是看不懂。譬如《弥陀经》很简单,我们念一遍几分钟就念完,莲池大师给我们一介绍,才晓得这么多意思在里头。他不跟我们介绍,我们能想得到吗?想不到!所以一定要读古大德他们的注解,帮助我们认识、明了,我们的信愿才能生得起来。因愿就起行,你真正愿意到西方极乐世界,当然你就会念佛,你会真念了。真念就是心里真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其他的杂念统统放下,净念相继自自然然就达到。功夫纯熟之后,所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那是真念;无念是口里没有念佛,而念是心上真有。

有一个老居士告诉我:念佛念了好几年,功夫不得力,妄想杂念还很多,怎么办?我就劝他,这一切要放下。他说:师父,我什么都可以放下,我就这孙子放不下。我说:你把孙子换成阿弥陀佛就成功了。诸位想想,他念不念他的孙子?他不会一天到晚孙子孙子,这没有念,心上真有!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方,他第一个念头会想到他孙子,那叫「无念而念,念而无念」。所以念佛,初学佛的时候要在口上念,口上念把它印在心里,心上真有了,口念不念没有关系了,最重要是心上真有!心上没有,口上有,有口无心,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古人说「喊破喉咙也枉然」,不能往生!心上真有,口里不念,到时候佛一样来接引,为什么?他真念。诸位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念佛是今心,现在的心,心就是佛!心里真有阿弥陀佛,这叫真念。初学的人一天要念几万声佛号,是把佛号印在心上,可是这印上去好难!难的原因就是不明了这两个世界的真相,真正明白就不难了。难是难在解,难在明白!行真的是不难。佛法「知难行易」,行不难,知太难了。行虽然易,行做不到,就是知不足,成了障碍,智慧达不到,这才有烦恼障、有所知障,障碍了愿行,是这么一回事情。

钞【从初发心,次得往生,究竟成佛,皆资信力,故云始终信为根本。】

信的力量太大了,我们靠著坚定清净的信心得生西方极乐世界;到达西方极乐世界,还是这个坚定清净的信心圆证三不退,一直到成佛。成佛之后,还是这个坚定清净的信心,到十方世界专门劝一切众生念佛求生净土。自行化他都是这个坚定清净的信心,这信心不可思议!『故云始终信为根本』。

疏【大本结经,备陈众生获益,龙天降祥,今不言者,文省也。】

『大本』就是《无量寿经》,在结经的时候,说明众生闻经得的利益,种种祥瑞,说得很详细,《弥陀经》虽然文字上没有,省略了,意思是具足的。莲池大师在此地给我们补出来:

钞【大本云:佛说此经已,无量众生,发无上正觉心。】

这是第一个,听经得利益最浅的。这里头确实有浅深差别,浅的,发心、觉悟了,最低限度知道娑婆世界外面还有一个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比我们这边好,心向往之,发了这个心,这是真正觉悟的心。

钞【万二千那由他人,得法眼净。】

这个得的利益比前面那一种得的深一点。发正觉心的是圆教初信位,『得法眼净』的是圆教初住位,这是大乘。

钞【二十二亿诸天人民,得阿那含果。】

这是小乘三果,圆教第六信位。

钞【八十万比丘,漏尽意解。】

『漏尽意解』是四果阿罗汉,是圆教七信位。

钞【四十亿菩萨,得不退转。】

不退转就是圆证三不退。

钞【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

这是感应的瑞相。佛法中说,依报随著正报转,这么多人闻经得这样殊胜的果报,自然它也有瑞相变现,感得三千大千世界的震动。

钞【大光普照十方国土,百千音乐自然而作。】

天乐迎空。

钞【无量妙华,芬芬而降。】

这是空中雨花。大地震动,天乐迎空,天雨妙花,有这么多的瑞相。

钞【乃至阿迦腻吒天,皆作种种微妙供养。】

这是天界最高的色究竟天来供养。大地震动,这个震动不是地震,是比喻,地比喻心地,这么多人修行证果,大地众生听到之后心里都受感动,是这个意思,不是说真的地动。

钞【又云:二十五亿众生,得不退忍。

不退忍就是柔顺忍,是圆教十信位的菩萨。

钞【四万亿那由他众生,於无上菩提未曾发意,今始初发,种诸善根,愿生极乐世界,皆当往生,各於异方,次第成佛,同名妙音。】

现在许多人求受皈依,我们的法名都用『妙音』,就从这里来的,这是《无量寿经》末后的经文。我们这个世界有『四万亿那由他众生,於无上菩提未曾发意』,就是没有发心,听了这个经才发心。初发心的依照经典的道理、方法去修行,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佛在此地为这些人授记『皆当往生』。这个法门真的是万修万人去,可是这里头有一句非常重要,大家千万不能疏忽,将来不能往生,不能怪释迦牟尼佛这个话说错,佛没说错,是你自己会错意思,这个责任在你,不在佛。这句话在哪里?『种诸善根』,你有没有做到?『愿生极乐』,你是不是真的发愿?关键就在这八个字。果然真肯「种诸善根,愿生极乐」,没有一个不往生的。善根是什么?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那就是善根。真做,真干,那就是种诸善根。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生!三福、六和,你只要做到这两个,就保证往生;能做到三学、六度、十愿,品位就高。能修十大愿王,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是实报庄严土。具足三福、六和,决定得生凡圣同居土。这是具体把种善根的方法告诉大家。佛给我们授记往生,决定往生,佛不会打妄语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将来在西方世界一生决定成佛。成佛之后,十方世界哪个地方与你有缘,你就会到那个地方以佛身去度化众生,像《普门品》所说的,「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成佛,佛的名号叫妙音。「妙音」是什么意思?六方佛里头,东方第五尊佛就是妙音,妙音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音妙!我们自己是这个妙音成佛的,将来还是用这个方法去度众生,所以叫妙音如来。将来都叫妙音如来,那现在就用妙音做居士,我就发明统统用妙音,所以皈依证上妙音是从这里来的。

钞【八万亿那由他众生,得授记法忍。】

演【得授记法忍,是圆初住,得无生法忍光明故,或是八地,是名真无生法忍故。】

得授记法忍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圆初住,一个是八地菩萨,八地菩萨得的是真实的无生法忍。《仁王经》上讲,无生法忍是七地、八地、九地菩萨所证的,七地菩萨是下品无生法忍,八地是中品,九地菩萨是上品。可见得无生法忍这个标准很高。

疏【又大本嘱累持经功德,今持此经亦当如是。】

《无量寿经》大家念得很熟,知道受持功德不可思议。《弥陀经》文字少,说得简单,其实内容、境界、功德完全相同,没有两样。所以持经,大本、小本一样好。为什么我要提倡大本?因为大本说得详细,小本说得简单,经的真实利益功德在小本上,你看不到,大本上都看清楚了,叫你熟读大本,道理在此地。熟读大本是让你明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让你生清净坚定的信心。到你信愿成就,你说大本太多了,我受持,受持就是修行,修行是愈简单愈好,你就可以不要读大本,读小本就行了。所以小本在修持上好,简单明了,容易受持,大本帮助你建立信心、建立愿心。真正信愿成就了,一丝毫怀疑都没有了,一丝毫妄想都没有了,一心一意只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小本也不要念了,一句阿弥陀佛就成功了。真正的功夫在佛号,这是诸位一定要明了的,真信切愿,老实念佛。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一切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就一句阿弥陀佛,念念不舍,这叫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钞【大本佛告弥勒,今此法门,付嘱於汝,於大众中,为他开示,当令书写执持,於此经中,生导师想。】

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见到,佛将这法门付嘱给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是当来下生的一尊佛,是贤劫第五尊佛,可见得这个法门,佛佛相传!把这个经、这个法门传授给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将来示现成佛了,你想想看,他要不要讲这个经?必定跟释迦牟尼佛一样多次宣讲,普遍劝人念佛往生,这一定的道理,释迦牟尼佛嘱付他的,『於大众中,为他开示』。『当令书写』,书写是流通,『执持』是依教奉行。『於此经中生导师想』,导师是佛,引导我们出离六道轮回,引导我们超越三界苦海,一生当中圆成佛道,这个经就是导师。

钞【又云:无量亿诸菩萨皆悉求此微妙法门。】

「而不可得」,经文有省略。这是真的,这些菩萨们知不知道这部经?不知道。不知道,怎么求?菩萨心里求,能有一个方法叫我在这一生当中就成佛,那多好!殊不知就是这部经,但是他没有缘,没有听到,没有遇到。我们的缘比他深,超过他,我们遇到了,可见得应当要珍惜。

钞【勿违佛教,而弃舍之。】

佛在这里嘱付我们千万不要违背佛的教诲,我们把这个法门轻易放过,那真正太可惜!

钞【当令汝等,沦没长夜,备众危苦。】

如果你不听这个教诲,舍弃这个法门,将来必定是长劫轮回,受苦无尽。

钞【是故我今为大嘱累。】

这是最大的嘱付。好像父母过世留给儿女的遗嘱一样,最重要的、最要紧的、最大的嘱付,就是把这个法门、这个经典传给弥勒菩萨,要弥勒菩萨普遍的来弘扬。

钞【今经不言,皆文省故。】

我们这经上没有这段文,意思是圆满的,文省略了。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