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61集

发布时间:2024-08-05 04:01:03作者: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61集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八十一页:

疏【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菩萨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极乐净佛土中。】

这个地方,大师引经来为我们证明。『菩萨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这一句《演义》里面有注解。真正了知,我们通常说有两种:一种叫解悟,一种是证悟。了知是属於证悟,这个境界是他自己亲证得的;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别教的初地,这是他的现量境界而不是比量。大乘经典比小乘经典殊胜得多,小乘经典里面这些事与理佛都不谈,所以小乘人他不晓得。佛在小乘经典只讲到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只有在大乘佛法里面佛才常谈。我们读诵大乘经典明白这些道理,我们也能够相信。我们还没有证得这个境界之前,这叫解悟,我们理解。解悟也有很大的好处,为什么?它是我们修行的前导,引导我们修行。《华严》,清凉大师分四大科:信、解、行、证。可见得在《华严经》,解分里面那个悟还是属於解悟,要到「入法界品」,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普贤菩萨行愿品」,那是证悟,那不是解悟了。由此可知,解也不容易,解了以后修行就得到很大的方便。

演【了知佛法皆唯心量者,悟一切法。】

『悟』是解悟。

演【皆自心现量也。】

都是自己心量。

演【得随顺忍者。】

好处就在此地。我们於一切法,它是讲一切佛跟法,『佛』是代表十法界,有情世界,用一个佛来做代表,『法』就是依报,物质环境,我们今天所讲的植物、动物,以及自然现象等等。『随顺忍』就是一切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能随顺,在这里面不起分别、执著,也不会打妄想,这个修行才能得力,这个才能用得上功夫。如果在一切法不能随顺忍,就有许许多多的障碍,障碍你的清净心,所以随顺忍非常重要。随顺忍的先决条件,就是你要了知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就是这么个道理。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一个自己,除自己之外,没有一法,法法都是自心所现、自心所变。大乘经常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这样才能证得无生法忍,才能证得理一心不乱。同样是念佛,同样得一心,理一心与事一心差别在哪里?就在此地,一个人是深明此理,一个人是对於这个理有疑惑,或者是根本就不能接受,他纵然念到一心,叫事一心,事一心是伏烦恼,那很苦!理一心,他烦恼转变,自然没有了,以智慧照破,那就得自在了。

演【唯心妙理,随顺忍可。】

心之妙,『理』是一切万法的本体,理体,理体就是心,心就是一切法的本体。『随顺忍可』,忍可就是同意的意思,承认,佛所说的我们承认、我们相信、我们不怀疑,这叫忍可。忍可跟认可,意思相同。

演【此三贤位。】

别教三贤位的菩萨,他不是证入的。

演【比观相应,或入初地,则现观相应矣。】

三贤位,他是属於比量相应。佛所说的事实真相,他自己没有证得,他用理智来推断,这个道理可以承认,所以属於比量。『比观相应』,就是比量的观察。现前诸位同修也都是用这个方式,可是我们现在还不到三贤位,到三贤位还是比量的境界。『入初地』就不一样,初地是现量境界,『则现观相应』,他完全入这个境界,完全证实了,那个时候自己得真正的受用。《华严经 入法界品》,就是入初地的现量境界,现观相应了。

疏文『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极乐净佛土中。』这就是入初地,从随顺忍而入初地,这也是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我们要想入初地,一定要修随顺忍,换句话说,我们要想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乱,就得要修随顺忍。随顺忍里面充满了智慧与禅定,忍就是禅定,随顺就是智慧;没有智慧,就没有法子随顺。随顺忍这个名词就是定慧双修,这样才能证得初地,就是理一心不乱。「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极乐净佛土中」,就是指西方极乐世界。这个世界初地往生的是实报庄严土,所以叫妙喜世界;生实报庄严土,而不是凡圣同居土与方便有余土,与《华严经》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没有两样,是同样的境界。下面引证:

疏【故龙树以初地往生,摩差末以得忍往生,至如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发愿往生,莫可胜数,况初心乎。】

这是举例子勉励我们,龙树菩萨他是证得初地,摩差末菩萨他是得无生法忍。初地勉强可以称无生法忍,严格来讲,七地菩萨才证无生法忍。此地看这经文架式,应当是七地。初地、七地后面是等觉,一层比一层高,这些人统统都发愿往生。我们初发心,怎能不求往生?说了这么多话,要紧的就是这么一句:况且初发心的人。

演【龙树初地往生者。】

这也是佛经里面世尊所预记的。

演【佛云: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刹。】

『安乐刹』就是西方极乐世界。这是释迦牟尼佛当年讲经的时候预记的。『龙树』,这个人出现在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六百年,在当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师,大乘佛法就从他这里兴起来的。这个人是世间聪明绝顶之人,他不但世间一切外道的那些经书都通达,世间的佛书也都念尽,世法佛法无一不通达,於是自己起了贡高我慢,认为这个世界他是第一人,没有人能胜过他,傲慢心生起来了。这些菩萨们转世再来的,有隔阴之迷,他虽然迷不太重,还是迷了,无始劫以来的习气不容易断尽。

这个时候,大龙菩萨看到他这么傲慢,非常怜悯他,就来度化他,把他领到龙宫去参观。《华严经》就是龙树菩萨从龙宫里面带出来的,那时候世间没有流通。大龙菩萨对他说:还有很多东西是你没见到过的。他听了当然不服气。你不服气,我带你去看。龙树菩萨看到龙宫所收藏的《华严经》,他不能不低头了。看到大本的《华严经》,不要说内容,先讲藏经的丰富,这个经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个大千世界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三千大千世界,像我们现在天文学家所讲的银河系,把银河系里面所有的星球都磨成微尘,一个微尘算一首偈,就是四句,不是一个银河系,是十个银河系,这部经的分量就这么大。所以大本《华严经》搬到我们这里,整个地球无法容纳。有「一四天下微尘数品」,龙树菩萨一看,呆了!这才对大乘佛法佩服得五体投地。

大本华严,这个决不是他能受持的。再看中本,中本他能受持,阎浮提众生不能受持,数量太多了。於是再看下本,下本等於是《华严经》纲要,一共有十万偈、四十品,他说这个行,可以带到阎浮提来。怎么带来的?菩萨真了不起,他把这个经从头到尾看过之后,他就能背诵,是背诵带出来的。所以现在有很多人不承认《华严经》是佛说的,认为是龙树菩萨造的;其实,是龙树菩萨从龙宫带到人间来的。今天这个经传到中国,只有一半,我们讲略本《华严经》,东晋到中国来翻译的,三万六千颂。

唐朝时,实叉难陀到中国来,带来《华严经》,重新再翻译,四万五千颂,分量比上一次增加九千颂。於是,《华严经》虽然不完整,大致上能看得出来了。到贞元年间,乌荼国王向中国进贡,礼物当中有《华严经》最后一品,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这品是完整的,一共是四十卷;在八十卷《华严》里面,「入法界品」,就是普贤行愿品,只有二十一卷,所以就多了一半。所以,中文本的《华严经》,只有原本的一半。除中文本之外,这个世间梵本已经不存在了。听说《四十华严》的梵本还有,《八十华严》的梵本已经没有了。所以,《华严经》中文译本是非常宝贵的一部经典。

龙树菩萨是八宗共祖,中国佛教大乘八个宗派都是以龙树菩萨为第一代的祖师,八个宗派都是从他流出来的。所以,他可以称得上是大乘佛法的初祖,在中国是非常了不起的人,初地菩萨。佛预记六百年之后有这位菩萨出现在世间,他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

演【摩差末得忍往生者,菩萨生地经云:时摩差末得不起法忍,五百清信士女皆得不退转地,寿终俱生无量寿佛国。已上证三贤初地往生也。】

『三贤』,前面说过,就是「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

演【至如文殊普贤等,则等觉菩萨,亦欲往生,如华严偈中说。】

他们发愿往生的偈子,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里面,我们都能看得到。大师引用这些经文都是劝勉我们,我们初发心的人目标一定要订在西方极乐世界,除西方极乐世界之外,实实在在不容易成就。而修西方世界的法门,的确无过於念佛。念佛这个方法,正如蕅益大师所说,是最直捷、最稳当、最圆顿,简单容易,对你的工作决定没有妨碍。你要想把这个佛号念好,一定要守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不能间断。诸位一听说不间断就害怕了,我得要工作,工作就不能念佛,这就一定要间断了;这个不间断,是讲你早晚功课不间断。你自己看看自己的环境,不要勉强,不要好高骛远,一天订好多好多功课,你自找麻烦。工作忙碌的人,早晚课就念十声佛号,用十念法。所以不间断,我每天早晚都是十念,一生当中没有一天间断,这就叫不间断,你要懂这个意思。这个十念法,不要看轻了,它会使你养成一个念佛的习惯。平常是散念,没有事情就念,有事情就不必念,你去做事情去。所以学佛不要学呆了,要懂这个道理。

如果是清闲一点的人,佛号就订多一点,或者念一百声佛号,念珠一百零八颗,你念一串,或者念三百声、五百声、一千声,随自己订。到你将来年岁大,退休了没有事情,这个时候订一万声、二万声,可以,为什么?不要做事了。现在年轻,还有工作、家庭儿女,你要是一天念十万声,那你什么事都不要干,你一家人都不要吃饭了,这是不可以的,诸位一定要懂这个道理。我们念佛要逐渐增加,不能今天订一万声,念得气也喘不过来,工作也没法子做好,明天再跟菩萨请个假,我念五千声,后天再念三千声,这就是退转,这个要不得。宁可只十念,我念上几年以后,念成习惯了,慢慢再增加,这是精进的相,而不是退转。开始宁可少,愈少愈好,要这样用功。

第二个条件,就是不夹杂,这条非常重要。不但世间一切杂事不掺杂在里面,出世间一切佛法也不夹杂在里面。所以念佛人要读经,其实读经也是念佛,忆佛念佛,你读经就想著佛,整个经文从头到尾都是讲佛,讲这些理论方法境界,想著佛,读经也是念佛。我们念什么经?除净土经之外,最好不要念,也不要听,为什么?不夹杂,这个重要!有不少人,他什么经也看,到处都听;我告诉诸位,这个事情学不得。真正有到处参学的人,他听是听了,他那一句阿弥陀佛没有受影响,这行,这个可以。如果我们听了会受他的影响,听了觉得那个不错,也想去学一学试试看,就糟了,你那个念佛功夫掺杂别的东西在里头,你就得不到一心,不但得不到一心,功夫成片都困难,所以说不可以。

几时到我们自己如如不动了,那行,什么都可以看,什么都可以听,那个不碍事;没有到这个功夫就不可以。真正做到像《金刚经》上所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那个时候不管什么人讲经都应该去听,为什么?做影响众。因为讲堂人多了,庄严!外面的人看到讲堂这么多人,他也会坐下来听听,会影响别人。如果这个讲堂里法师讲经只有三、五个人听,外面的人走到那里一看,他不愿意进来听。我们还不够资格当影响众的时候,那就避免外面境界来干扰自己。所以先求一心不乱,先求功夫成片,把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基础打好,这比什么都要紧。这是菩萨在此地劝勉我们。

疏【永明谓欲托质莲台,永离胎藏,生极乐等诸佛国土游戏神通者,皆能了达自心,无不化往。】

这几句话是引用永明延寿大师的开示,他是净土宗第六代祖师,这几句话说得非常简单明了。『欲』,我们有这个欲望,希望『托质莲台』,西方极乐世界往生的人是莲花化生,所以称之为莲台。『永离胎藏』,胎藏是我们这个世间胎生,胎生苦!西方世界是化生,没有胎狱之苦。『生极乐等诸佛国土』,像西方极乐世界这样的诸佛国土。『游戏神通』,这句是形容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他们生活的自在。我们常常向往著真善美的人生,实际上这个世界只有真善美之名,并没有真善美之实,而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是真善美慧的人生。你这个欲望要想达到的话,就像那些人一样,都要知道,就是『能了达自心』。这句照应前面「菩萨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

《华严经》有一首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个偈子,跟此地所讲的意思完全相同。应观法界性,性是体性,这个性是哲学所讲的本体,一切法的本体。造是现、变的意思,「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叫一切唯心造。这是诸佛如来的现量境界,常常读诵这首偈,念得很熟,不知不觉把自己的观念境界转变过来,它有这个作用,就是改变我们的宇宙人生观。

真正明了通达一切法都是自心变现出来的,十方诸佛国土哪有不能去的道理?无不化往。这个事情就不难!诸佛国土是自己变现的,不是别人!我们现在不能去,就是不晓得是自己变现的,以为与自己不相干,到那里去好难好难;如果晓得是自己变现的,那太容易了。

演【了达自心无不化往者,论云: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入正定故。】

假若我们观,『观』就是观照、观察,『彼佛真如法身』,不是观报身,不是观应化身,是叫我们观佛的法身,为什么?法身跟我们自己是一体的,比报身、应化身更容易体会,更有一种亲切之感。他是从本体上来观察,不是从现相,现相有别,本体没有差别,法身是本体。『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修习就是修这个观察,像《十六观经》,他观佛的相好光明,这样一定能够得生。观久了也得定,『入正定故』,像前面所讲的入正定聚。

疏【天如谓:汝若悟心,则净土往生,万牛不能挽矣。】

天如大师,他是从禅宗大彻大悟回过头来专修净土的人。他这几句话非常之好,能给我们一个求生净土最坚定的信愿。除非你迷了自性,你才不肯往生,你对净土法门才怀疑。你要是真正觉悟了,『汝若悟心』,你那个心如果真的是觉而不迷,那你求生净土这个信愿,什么力量也挡不住,『万牛不能挽』。从前拉车都靠牛,这车多少牛来拉?一万只牛拉都拉不动,这是说明你的信愿坚固,决定不动摇。你要是迷,不知道净土的好,不晓得这个法门殊胜,不知道这个功德利益。如果你要是悟,你知道这个法门殊胜,知道它的功德利益,换句话说,无量无边的法门来比较,没有任何一个法门能比得上这个法门,这是真的。经上讲「法门平等,无有高下」,那是真的,法门是平等,每个法门都能成无上道。可是修学,有容易、有艰难,这个法门容易!有稳当、有不稳当,因为靠不住!靠不住怎么样?魔障很多,这是相当不容易辨别的,也不是我们一般人能够克服得了的。

历代多少宗门教下,除非他不悟,悟了以后,没有不回过头来专修净土。要知道,这个事情是大事!这个事情成就了,世出世间没有一样事情你不能成就;这个事情要是不能成就,世间所有的愿望没有一样你能达到。我们世间人最重的是亲恩,亲恩难报!念念想报恩,把念佛给耽误了,结果自己还要轮转六道,怎能报答你父母?你要暂时把感情放在一边,晓得唯有求生净土才能报亲恩。你果然往生西方世界,不但这一生的父母,生生世世的父母家亲眷属,他在哪一道什么样子,你看得清清楚楚,你有办法去度他。为什么?佛门常说「佛度有缘人」,那些人与你有缘!有缘,他就肯听你的话;没有缘,你讲话他不肯听,他不相信,这就是没有缘。你说话,他就相信,他就喜欢听,他就依教奉行,这就缘深,缘深就好度。所以,佛度有缘人就是这么一回事情。他过去生中跟你做眷属,跟你做父母,跟你做儿女,有这样一种亲密的关系,这一碰到就很容易接引他。所以为了度家亲眷属,也得要往生西方世界。

疏【然则初心菩萨,虽曰了明,去佛尚远,正尔求生不可后也。】

这是大师苦口叮咛我们。『初心菩萨』,不简单!说的是三贤位菩萨。我们今天讲是初心菩萨,实在是高抬了自己。虽然明了,是解悟,去佛确实相当远。三贤位的菩萨不是证悟,纵然证悟了,在《华严经》还有四十一个等级,初住就是证悟,证悟之后还有四十一个等级。所以,去佛实实在在遥远。我们如何能亲近佛?唯有往生净土,这就是亲近如来。这是亲近佛唯一的捷径,我们要把它把握住,决定不可以落后。

演【汝若悟心万牛莫挽者,悟心之士,知净土唯心,生净土者,非生净土,生自己心中也。】

这个念就念过去了,大家不要在那里猜测,你要是猜测,就是自己找麻烦了。打妄想「这是生自己心中,又没有生到西方净土」,这不是麻烦吗?可是你不晓得你自己心在哪里,以为一天到晚胡思乱想的这个叫心,那就大错特错了。要晓得这个心,那你要读《楞严经》,《楞严经》前三卷统统是讲心,我们不知道!我们哪晓得这个道理?尽虚空遍法界就是自己的心。这些懂也好、不懂也好,没关系,只要把一句佛号念好就行了。

演【虽曰了明去佛尚远者,古云: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

这个悟是解悟,悟了以后,见解跟佛的见解没有两样,可是习气不相同。佛心清净,他悟是悟了,心不清净,为什么?他有烦恼,多生习气深。

演【风停波尚涌。】

风虽然没有了,波浪还没有停,这是比喻,把波比作自己的心,心还没静。见解正确了,等於没有邪的,狂风息了,可是你的心没有静下来。

演【理现念犹侵。】

『理现』是理明白了,『念犹侵』,妄念还在,没断掉。这就不能达到证悟,只是解悟。证悟是什么?心清净,得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习气还没断;理一心不乱,习气才断。

演【又云:识冰是水,犹赖汤气以消熔。】

这也是比喻。『识』是第八识。第八识就是心,我们悟的时候叫本性,迷的时候叫第八识。第八识就是本性,是迷悟不同的名称。『识冰是水』,水比作真如本性,冰是水,没错!可是它还要『汤气以销熔』,汤是热水,热水灌到冰上,冰就溶解变成水了。

演【悟妄即真,尚依佛慧而熏炼也。】

悟了之后,给诸位说,妄就是真,真就是妄,真妄不二!迷的时候有真有妄,真妄是二,悟的时候真妄不二,为什么?体是相同的。迷的时候,冰水不一样,冰是冰,水是水;悟了之后,才晓得冰跟水是一不是二,相上是二,体上不二,体是一个。悟了之后,还需要佛法薰修,这样才能成就。

这一大段都是劝我们初发心学佛的同修一定要亲近如来,换句话说,一定要亲近一个好的老师,不能够离开。可是今天佛不在了,大师劝勉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找阿弥陀佛,他是现在佛,他没有灭度,去找他,去亲近他。

这是他老人家讲这部经、做这注解因缘之一。我常劝勉同修,在我们现在还没能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之前,要亲近一个好的善知识、好老师,时时刻刻跟定他,不能离开他,西方世界才能去得了。这个老师是谁?不是我,跟著我就糟糕!这个老师就是莲池大师,你跟他决定不错!我也是跟他,他在哪里?这部《疏钞》就是的。天天读诵《疏钞演义》,就是天天亲近老师。也许有些同修说:我念了也不懂!不懂没有关系,念久了就懂。好像我们听一个老师讲经,最初听听不懂,他的语音方言很重,不容易辨别,听上几年之后就听懂了。所以不要怕难,要多多的去读诵。

玄义【六、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者。】

这是第六个因缘。一切众生的根性不相同,佛法把它归纳两大类:利根、钝根。很聪明的人,一接触佛法他就觉悟,这是利根。闻一知十,利根;闻一只知一,钝根。这个法门,利根也好、钝根也好,不管什么样根性的人都能学习,都能成就。至於成就的高下,给诸位说,不一定钝根的人成就低,利根的成就高,不见得!你要是拿根性利钝说成就高下,那你就大错特错。为什么?往往利根不如钝根。利根的人一接触经典,一听就通达,彻底的明了,但是烦恼习气太重,即使往生,品位不高。钝根,你给他讲,怎么讲他也不懂,他也听不进去,你叫他老实念佛,好,乖乖的一天到晚老实念佛,结果他上品上生,他念到一心不乱,反而他成功高。可见得不能用利钝来判定品位的高下。

利根的人,要有相当的警觉。所以,许多聪明智慧的人不如那些老太婆们,她们真正成就了。她什么也不要知道,什么也不要懂,这理论凡是用脑筋、用思考的事情,她一概都不要,你叫她老实念佛,行!我就老实念佛。她心里真的没有分别、执著、妄想,老老实实这一句佛号,声声求生西方净土,她成功了,她那个品位决不在人之下。

玄义【诸余法门,高之则下机绝分,卑之则不被上根。】

『诸余法门』就是除了这个法门之外的一切法门,经上常说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太高的,中下根性之人没分,太低的,中上之人不愿意学,不能尽摄。

玄义【是以华藏如盲,萤光增结。】

这是举一个比喻。『华藏』是指《华严经》,《华严经》是佛示现成佛的时候,二七日中所说。就迹象而论,佛最初说法是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讲四谛法。《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入定,定中所说的,我们肉眼凡夫不见不闻。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哪里晓得他在定中说法?中下根性的人如盲如聋,听不到也看不见。他老人家定中所说,跟哪些人说的?跟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位不是说四十一个人,不晓得有多少人,是四十一个阶级,就是初住菩萨、二住菩萨、三住菩萨,一直到等觉菩萨。每一个地位的菩萨,那个数字都是无量无边,佛为这些人说法。所以,声闻缘觉都没分,都见不到。这就是佛讲上乘的佛法,讲《华严》,中下根性的人没分。

『萤光增结』,萤火虫的光不能跟日月相比。不但他不能接受,而且他还毁谤,他没有看到!像现在有许多人对大乘怀疑,提出「大乘非佛说」。我们要特别在这个地方留意,不但佛不欺骗人,菩萨既然到了初地,我们再把这个地位往下降一点,三贤位的菩萨,乃至於功夫成片的人,他会不会骗人?决定不会欺骗人的。欺骗人,这是佛门的大戒,根本戒!破根本戒的人,依照《戒经》结罪,果报都在地狱。我们相信这些人决定不会破根本戒的。所以我们对他们所说的,所留传下来的,一定要能相信,决定不能怀疑。

何况大经,我们读过之后,感发之处非常多,实实在在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可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也只能看到一点皮毛,其中奥义,那是要功夫,真的,心地一分清净,你能看出一分的奥妙,十分清净能看出十分的奥妙。自己清净心没有现前,我们应该怎么读?谦诚恭敬,用恭敬的心来读,也有启发之处,也有悟处。如果心不清净又不恭敬,这个经你没有办法读下去。

玄义【唯此一法,上下兼收。】

这是指小本《弥陀经》这个法门。上根,像文殊、普贤这些等觉菩萨;下根,像周利盘陀伽之流,我想我们每个人都比他强,他念「苕帚」两个字,念上面,下面忘掉了,给他讲下头,他上头又忘掉了,我想你们还不至於像他这么笨!他能成功,他一首偈子念三个多月才念会,这也是很少有的,这真正是下根人。

玄义【可谓万病愈於阿伽,千器成於巨冶,岂不慈门广大,普度无遗。】

这几句意思很明显,不难懂,可是里面的含义很深。从这段话,我们能体会为什么十方诸佛都赞叹这部经、都护念这部经,道理就在此地。佛门广大普度众生,广大在哪里?用什么来普度?就是用这个法门。不但释迦牟尼佛用这个法门,十方三世所有诸佛没有一尊佛不用这个法门。我们要问,佛为什么又说其他那么多法门?刚才说了,正因为佛说这个法门,有一类的众生他不相信,他不肯接受,他认为成佛哪有这么简单,哪有这么容易!好了,你要认为不容易、不简单,佛就给你说个不容易、不简单的给你去学。你要真正肯相信,学佛这么容易、这么简单,你叫上根。真正的上根利智,一听就相信,他就不怀疑,就认真去做,他就成功了。不相信的,怀疑的,当面错过!佛度有缘人,那是无缘!无缘,佛要给他结缘,用种种不同的方法跟他结缘。

度有缘的人,用什么度?就是用这个法门。我用其他的法门跟你结缘,你还是在六道,你还是成就不了,到哪一生哪一世你这个因缘成熟了,你从什么地方得度?说老实不客气的话,还是这个法门得度。唯有真正往生,这个叫得度,没有往生就是没能得度!我们看看禅宗里面许许多多的公案,大彻大悟之后,确实有神通,知道过去、现在、未来,能不能逃掉轮回?逃不掉。能逃掉的,是大彻大悟之后回过头来念佛,他超出了。如果我们能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对任何一个法门就会不动心了。

我们想读、想研究,要以《弥陀经》为中心,有关於这个法门的经论可以涉猎,来帮助我们理解,帮助我们断疑生信。信心真正建立,念佛到有了把握,才可以涉猎其他的法门;我们信心不坚固,还会动摇,最好不涉猎其他法门。像《净土十要》、《莲池大师全集》、《蕅益大师全集》,我们可以读,为什么?处处指归净土,走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喜欢多懂得一点,就朝这个方向去走。如果不愿意涉及,我还是愈简单愈好,《西方公据》加上《弥陀经疏钞》,就足够了。如果还放不下,《净土十要》、《莲池大师全集》、《蕅益大师全集》、《印光大师文钞》,这就行了。再多就不行,决定夹杂,没有好处。所以其他的东西可以不必涉猎,专修这个法门。真正专修,如同古人一样,三年就有效果。你果然真的做到不间断,不夹杂,三年一定有消息。你要是间断、夹杂,那就没法子。立下志愿,专求西方净土。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