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85集

发布时间:2024-08-03 04:04:35作者: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85集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一四一页:

在异解里面,古德种种注疏所提出的一些看法,当然都很有道理,皆不违经。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这一段,就是莲池大师给我们做一个决断,真正的宗趣究竟在什么地方。

玄义【此经宗乎法性,於法性中,复分总别,总而合之,谓是依正清净,信愿往生,以为宗趣。】

这个意思确实把前面古德所讲的宗趣意思很圆满的都概括了。首先说它是『宗乎法性』,因为念佛门在五教里面,它是属於大乘终教,也就是大乘到最后的这个阶段,同时它属於顿教,它是顿超法门。它也有少分圆教的意思,理事无碍,与《华严经》相通。大乘终教都说『法性』,虽然也讲一些法相,但是所说的法相到最后统统融归到法性。本经也正是这个意思,因为经里面给我们讲「圆证三不退」,特别注意那个圆字,这是一切法门里面所没有的。三种不退转就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在我们世间人很难得到,实实在在是不容易。「位不退」是决定不退三恶道,换句话说,保证不退,得到保证。这个不仅是要禅定,而且要智慧观照,为什么?一定要断见思烦恼当中的见惑,三界一共八十八品。

见思烦恼要是不断,再好的定功,可以生到四禅天,可以生到四空天,都是六道凡夫。到四禅天,四禅天的寿命到了,还是要堕落,四空天也不例外,也还要堕落下来轮回。凡是地位愈高的,这落下来都是愈重。四禅天人、四空天人寿命完了的时候,堕落下来不是地狱道就是畜生道,而且多半是地狱道,正是所谓「爬得高,摔得重」。小乘初果,定功比不上四禅天跟四空天,可是他有智慧,他有慧解,能够断烦恼。真正学佛的同修一定要注意到,烦恼不断,生死就不能了。你要没有烦恼的干扰,这一生可以作佛;你被烦恼干扰著,来生人天两道恐怕都不容易得到。这个问题非常的严重,谁都帮不上忙。

八十八品见惑断掉了,这在小乘位叫见道位,他见道了,见道而后修道,这才是「位不退」,决定不堕三恶道。他修行证果也就有了期限,天上人间七次往来就断思惑,思惑断了就证阿罗汉果。证到阿罗汉之后,回小向大,这才能够到行不退。「行不退」,不再退转到二乘 (声闻、缘觉),换句话说,他决定是大乘菩萨,不会退到小乘地位。「念不退」,就是成佛的这个念,念念他都是往无上菩提精进,他不会退转,这个是圆教初住,别教初地。所谓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萨婆若海就是无上菩提,不会再退转了。虽然他已经证得三种不退转,但是没圆,圆是圆满。圆满的三不退,是圆教的等觉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普贤、弥勒菩萨,他们是圆证三不退。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这不往生则已,一往生,哪怕是下下品生的,都是圆证三不退。诸位想想,这样的便宜到哪里去找!人人都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去得了吗?实在说,去得了去不了,不要问别人,问自己。别人再赞叹你,你一定没有问题,并没有给你打保险,到时候能不能去得了,那还要靠自己。这比修学其他的法门是要好得多,要容易得多。可是你的障碍还是要排除,你的妄想还是得放下!障碍不能排除,妄想不能放下,你这一句佛号念的不得力,这样的功夫,在平时我们自己就能勘验,就能检讨,我这个佛号念的得力不得力。什么叫得力?我念这句佛号的时候,确实能把我的烦恼妄想念掉了。不念佛的时候,这烦恼妄想又来了;念佛的时候,确实可以把烦恼妄想念掉,这个样子功夫叫得力。如果念著念著这妄想烦恼还是照样起来,这个佛号不得力。这就是自己要晓得自己的情况,怎样帮助自己用功能得力,往生才有把握。

古德也说:念佛人要常常把死字贴在额头上。我们要晓得,这句话的真正用意:第一个是提高自己的警觉,第二个是叫我们放下万缘。所谓「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没有一样你能带得去!这是劝勉我们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功夫容易得力。有这个警觉的意念,你就会精进不懈,不敢将这宝贵的光阴轻易放过去。拿著宝贵的光阴去打妄想,为什么不拿来念佛。你将一生的命光拿去打妄想,你造作的是六道轮回;你要是拿去念佛,那你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完全不一样。

你成了佛,家亲眷属才真正能爱护得到。你要不成佛,没有用处!成了佛之后,你的家亲眷属不管在哪一道,你都认识,你都能把他找到,你都能帮得上忙。你要不成佛,你自己是一塌糊涂,家亲眷属投胎到你家里来了,你也不认得,这是真的。有的自己最亲爱的父母、儿女死了之后,到自己家里投胎,投胎做只狗、做只鸡,你也不知道,照样把它杀了吃了。这个我们在佛经上都看到,不晓得了!

「一念不生」就叫佛,「一心不乱」就决定见佛,所以说它是宗乎法性。在法性里面又分作『总』、又分作『别』。总的意思就是『依正清净,信愿往生』,这是总义。我们看注解:

疏【取前二说兼合言之,总为宗趣,以前说不该依正,后说未详信愿,故须兼合,始得无遗。】

这是莲池大师把他的看法给我们说出来。前面,就是古大德讲的,有的注解是以信愿为宗,有些注里面是依正清净为宗,意思都不圆满,都偏在一边。莲池大师说,正确的意旨应该是兼而有之,所以把古德讲的「依正清净」、「信愿往生」合起来,以这个为宗旨,意思就没有欠缺了。

疏【良繇依正信愿,兼备交资而得往生,皆不出自心故。】

有信有愿,如果没有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我们的信与愿都落空了,所以必须要『依正清净』来帮助我们的『信愿』。我们看看西方极乐世界有这么好,这才起了信心,这才发愿往生。这桩事情,将来在《无量寿经》里面,诸位看到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一看就不能不去!看到有那么好的世界,那么好的环境,怎么能不去呢?没有听说到、没有看到,这信愿生不起来;看到了、见到了,你一定想去。『资』是资助,帮助你,帮助你生信心,帮助你发愿,发求生的愿望。有西方依正清净,要是没有信愿的话,它那个国土清净与我们有什么关系?扯不上关系!所以必须是有信有愿,这样能帮助我们亲证西方依正这两种果报。可见得依正清净跟信愿往生是一不是二。

『皆不出自心者』,或者有人怀疑,既然是「依正信愿往生为宗趣」,又何必说「法性为宗」?所以莲池大师在此地要把这个话给我们交代清楚。《华严经》,古德有说它是以「无碍甚深法界为宗」,也有说它是「以缘起为宗,法界缘起相即相入」,也有「以因果为宗」。可见得古来的大德对於宗趣的看法没有一定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都说得有道理,就看他是从哪一个角度上去看。这许许多多的说法,都可以提供我们做参考。

佛在涅盘之前,垂训后世的弟子,依「四依法」,遵守四依法就如同佛在世没有两样。四依法,第一条是:依法不依人。法是经典,这是我们要依靠的凭藉。人是什么?注解是人注的,所以自古以来许多大德这些注解只提供我们做参考。我们依经,这样就不会有偏见,就不会走错路。古人不管他怎么说,我们听听,有道理,或者我采取一部分,我决不完全跟你走,这样自己才开得了悟,才有自己的见解;否则,被别人牵著鼻子走,这个不行。可是有不少同修有一个毛病,先入为主,受到第一位接触的祖师大德影响,执著他的见解是对的,排斥别人不同的意见,这就是过失,这是依人不依法。祖师大德虽然很高明,他没成佛,他的见解不是究竟圆满,他只能看到一部分,所以只能提供给我们做参考,不可以完全依靠他。

《华严》对於菩萨的行为说得非常清楚,而且讲修行证果,整部经里面清凉大师把它分作四大段,信解行证,次序非常精严,末后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有些人说它是「以海印三昧理实为宗」,有些人讲「以因果理实合为宗」,因果是行位,理实是法界。这是古德对於《华严经》的看法,就跟前面古大德对於本经的看法很相似。贤首大师把古来许多大德的看法融合成一个,莲池大师今天有这种看法,不是他的创造发明,他也是有依据的,他是从贤首大师这里得到的启示。

疏【其总为宗趣者,如华严例。】

像刚才我跟诸位讲的。

疏【彼经亦兼众说,总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以为宗趣故。】

这个说得很有道理,他是有依据的。

疏【若欲分之。】

把它分开来,界限再划清楚一点。

疏【上句为宗,下句为趣,义亦自明。】

『上句为宗,下句为趣』,以《华严经》为例,《华严经》是『因果缘起』,这是上句,这是它的宗旨,『理实法界』为趣。套《华严经》为例,《弥陀经》,「依正清净」是宗,「信愿往生」是趣。

疏【若欲加之,彼经加不思议,今经亦尔。】

《弥陀经》也是不思议,也是不思议经。怎么加法?就以这个经为例,「不思议依正清净」为宗,「不思议信愿往生」为趣,这信愿往生也是不可思议,妙绝了。

◎【二、别明】

玄义【又别明之,则成五对:一教义,二事理,三境行,四行寂,五寂用,以为宗趣。】

这一段是莲池大师将宗趣给我们做详细的解释,也是他对於这部经的功用特别的推崇,其目的无非是希望我们发起真正的信愿。这个说法实在也是不得已,因为世间一般人都把这个经看浅了,《弥陀经》虽然念诵的人很多,佛教界并没有把它看得很重,它的分量远不如《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这些大经。其实《弥陀经》比所有的经都重要,这是大家不识货,所以莲池大师不得已要花这么多精神来为我们详细的分析。

「世人多疑此经文义粗浅」,把这个经看轻、看浅了,「教义一对足以破除这个见解」,转变我们对这个经的看法。「愚者多执事而迷理,事理一对能破除它」。「狂妄的人多执理而废事,境行一对足以破之」。或者怀疑念佛法门是有为法,不是无为法,有为法就浅,没有无为法那么高明,比不上禅,「行寂一对足以破之」。也许有人疑惑念佛是小乘教,只是自了汉而已,不是大乘最圆满的教法,「寂用一对足以破之」。大师用这五对来说明。

第一是「教义」,教是言教,义是义理。有智慧的人,往往在经文一字一句当中能解无量义;可是愚人只知道念诵,不解其义,所以教义一对就不能不将它发明。毕竟是智者少、愚者多,这是有讨论的必要。第二是「理事」,「事」是讲依正信愿,依报正报、起信发愿,这些都是事;「理」是自性,就是法性。依正信愿这些事一一同消归自性,就是事跟理是一个,事者理之事,理者事之理,理事不二。对於那些执事迷理,他当然不晓得这个经的真实旨趣。

第三是「境行」,「境」是法界境,也就是阿弥陀佛,「行」是法界心,就是一心执持。阿弥陀佛既然是法界境,我们今天念这一句,用一心来称名,岂不是以法界心入法界境吗?跟《华严》有什么两样?没有两样。所以念这一句佛号,特别要记住,佛祖都是这样教我们的,一心称名,一心。什么叫一心?没有第二个念头就是一心。所以念佛的时候,不要想著「我求一心」,因为求一心不乱就是个妄念,就是二心。念阿弥陀佛,又心里想一心不乱,还要想著见佛、见瑞相,活动好多心在念佛,这个不行,这个不是一心念。一心叫老实,就是我们念佛的时候,什么念头都不想,也别想一心、也别想往生、也不想见佛,什么都不想,老老实实这句佛号念下去,这叫做一心称念,这个很重要很重要。

所以有人就怀疑,经上不是教我们要求一心不乱?教我们要求往生极乐世界吗?为什么又不想呢?经上教你没错,教你要有这个愿,不能有这个心;你有这个心,你心就变成好多心。你要有这个愿!既然有这个愿,你就晓得我为什么念这句阿弥陀佛,我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求一心的。我心里想求一心,得不到一心的。今天佛教给我们一个方法,念阿弥陀佛可以得一心,我念阿弥陀佛不就是求一心不乱吗?念著阿弥陀佛,心里再想一心不乱,你就不是一心称名,这就不是老实,又念阿弥陀佛又打妄想。

经上给我们说: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怎么愿法?念阿弥陀佛就是发愿。你不念佛就不能往生,你念佛就能往生。可见得念这句阿弥陀佛,信愿行都在里头,统统具足了。你不晓得这个意味,你认为这句佛号里头什么都没有,信也没有,愿也没有,一心不乱也没有,统统都没有。你这样念下去,一天念十万声,确实没有,为什么?因为你心里头不知道阿弥陀佛里头有东西,这样念佛就念得很冤枉!古人讲,「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你要明白,这一句阿弥陀佛什么都包括在其中,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无量无边的功德。

一心称名,就叫做「一行三昧」,也叫做「一相三昧」。你们念过《六祖坛经》的都知道,要想明心见性成佛作祖,一定要修这两种三昧。在净土里面,这两种三昧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只要你一心去称念,这两种三昧都具足。

第四是「行寂」。「行」就是一行三昧,就是一心称念,「寂」是寂光之寂,换句话说,一心称念就能证常寂光的果报。常寂光果报,就是《华严》里面讲的一真法界,不思议解脱境界。你用别的方法去修很麻烦,很不容易修成功;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用这个方法容易,一生可以办到。关键症结就在一心称念,念佛的时候不能打妄想。

第五是『寂用』,「寂」是常寂本体,「用」是恒沙妙用。「寂用」这两个字,完全是讲如来果地上的境界,这是讲到究竟圆满,圆教的佛果。佛亲证常寂本体、真如本性,常是永远不变,寂是清净寂灭,永远是清净寂灭相,起作用的时候无量无边,广度众生,这才是大乘的妙旨。请看注解:

疏【一、教义一对者,以教为宗,令达义为趣,言崇尚此念佛往生之教。】

崇是推崇,我们特别推崇这部经。这部经是教科书,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的教科书。我们今天在许许多多教科书里头特别推崇这一部,意思在什么地方?这个教科书里面的大主意,就是教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可是我们要问,为什么要教我们念佛求生西方净土?

疏【其意云何?正欲晓会经中所说阿弥陀佛正报依报清净庄严。】

为什么教你念佛求生西方净土?这就给你说出来,因为西方极乐世界正报(身体)清净庄严。我们在这个世间得的这个身,这个身不坚固,生老病死,寿命短促。吃东西稍微不谨慎,马上身体就生病,受一点风寒就感冒,身体非常的脆弱。西方极乐世界那个身体,是我们心目当中所羡慕的金钢不坏身,它永远不生病。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开药店的,没有大夫。而且寿命非常的长,无量寿!佛无量寿,凡是生到那个地方都是无量寿,寿命长。我们这个地方寿命长,长就老,老了就不灵光,有老苦!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寿长而不老,你想想看,你要不要去?不要说别的,只听说这个好处,赶紧就得去了。十方诸佛世界都没有这种情形,所以才说:十方佛国土,阿弥陀第一。这就是说他的依报、正报,依报就是环境,那里的环境太好了。

东西方的预言,从今年起这世界的混乱一年比一年厉害,所以我们的环境不好!西方极乐世界这么好的环境,为什么不去?取西方极乐世界,我们都来得及,三年到五年的时间足够了。我们修这个法门修成功之后,喜欢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到地球毁灭那一天也不要紧,你看它毁灭了,我走了,你很自在,你不遭难。你没有这个本事,那就得遭难,就得受这个威胁。

今天说老实话,学佛修别的法门来不及!不是别的法门不好,别的法门没有这么快!这个教是大乘终教、大乘顿教,顿就是快,比禅都快!禅比净差得远,因为禅不到明心见性不能超越三界,纵然生到四禅天还是不能脱离轮回,地球上的灾难他可以免掉,六道轮回他出不去,所以远不如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这是讲教义里面所含的道理,为什么要我们念佛往生。

疏【信之愿之。】

我们对这个教义统统明了了,我们相信了。念佛往生这个事情,我们相信,我们也愿意去了,我们发这个愿了。

疏【则生彼国。】

这是结果,必定能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疏【教中有如是义,是其趣也。】

『教』是宗,意思就是趣向。

疏【不徒为语言文字而已。】

不仅是语言文字,古德说:终日转经,不知终日经转。这个意思在《六祖坛经》里头也有。法达禅师念《法华经》三千遍,见到六祖很傲慢。六祖一看到他的态度就知道,他说:你这胸中一定有一个东西,你自己觉得很了不起、很傲慢的。法达就说出来,他曾经念过三千部《法华经》。一天念一遍,三千部要十年!经是念得滚瓜烂熟,但是意思不懂。只晓得念经,不懂意思,他天天不是转《法华》,他是被《法华》转了。怎么转了呢?

因为念了这么多经,觉得自己功德很大,别人都比不上,贡高我慢。他不念这个经,他对人很谦虚,认为我什么都没有,对人客客气气,我什么都不如人!念了这么多经,觉得自己了不起,被经转了,错了!所以六祖给他开示,把他点醒,教他要了解经中之义趣、义理,这才叫转经。所以读经一定要明理,如果不明理就被经所转了。被经所转,就是清凉大师所说的「增长邪见」。你不明经里的真实义,你念得愈多,你的邪见愈多,增长知见、增长分别执著妄想。如果真正通达经里面的义理,这个经愈读心地愈清凉,烦恼愈少,分别执著愈少,那你就是转经。

所以现代的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他不晓得佛经研究的方法,他看得愈多真的就跟法达禅师一样,眼睛慢慢的从这儿长到头顶上,瞧不起人了,认为他博学多闻了,大错特错!连世间做学问也是有这个忌讳。世间法也常说:学问深时意气平。愈是有学问的人愈谦虚,愈是有学问、有道德的人愈觉得不如人,愈不敢轻慢人,那是真正有学问、有道德。决不是说我书念得愈多,愈有学问,愈瞧不起人,愈有学问愈自大,没这个道理。

『不徒为语言文字而已』,这个意义非常的深。古德曾经讲过,「诵经千卷,不如解经一偈」,一偈是四句,你念一千卷经,不如懂得四句偈的意思。因为你懂得四句偈的意思,你一生受用无穷;念一千卷经不懂意思,等於是白念。

疏【二、事理一对者,以事为宗,令显理为趣。】

这五对都有连带关系,一层比一层深。前面「教义一对」是最浅的,往后是愈来愈深。

疏【承上一经言教。】

接著前面来讲。

疏【俱约所诠之义,而义中复有事理。】

事理从哪里来?教义的义里面有事有理。以事为宗,以理为趣。

疏【言崇尚此依正信愿等事,其意云何,正欲显发事中所具至理,是其趣也。】

『至理』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随文入观」,也就是古人教给我们的,听经要在「消归自性」,就是这个意思。你听经,讲的这些事,你能把这些事会归到你自性里面,那就是理,理是你自性。修行要在「转识成智」,这两句是我们佛门修行的总纲领。听经要消归自性,读经也要消归自性,要会归到自己;能会归到自己,你才晓得经教与自己关系非常的亲切。虽然这桩事情是释迦牟尼佛口里说出来的,说的正是自己心里面的意思。是不是佛的意思?不是的,是我自己心里的意思被佛说出来,这是会归到自性。自己没说出来,别人说出来,说出来正是自己心里的意思,会归到自性。

第二是「依事造修」,依照这个事,事是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信愿往生,我们依照这个事情认真的来修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发明自性唯心之理,就是亲证「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确确实实证得这个境界。这是事理一对里头重要的义趣。

疏【不徒为事缘之迹而已。】

『徒为事缘之迹』,这里头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所谓念死书,书呆子,虽然天天念这个书,不晓得书里头的道理。他天天念,所谓终日钻故纸,死在字里行间,这一类的人,这就很可惜了。另外一种情形,天天念佛,拿著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天到晚念佛,为什么念佛,他不知道,不能把佛号会归自性。所以我常说,我们念这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或者「阿弥陀佛」四个字,四个字、六个字都是一句,字字句句里头都包含著信愿行,都包含著依正清净庄严,都包含著觉正净,也包含戒定慧六度万行,没有一样不包!

这个佛号字字句句是活的,活活泼泼的!你不晓得这个意思,一天到晚掐珠,那就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甚至於还有一些误会的,我过去听同修说,有些人念佛念什么?他说念一声就是一块钱,将来死了之后到阴间里面,我念的佛愈多钱就愈多。人还没有死,他就准备作鬼,在阴间储蓄钱,将来作富鬼,不作饿鬼,这大错特错!

由此可知,念佛不能不明理。可是也许有人会怀疑,也曾经听说过,古来的书本也有记载过,有人没听过经,不明道理,为什么念佛也能往生?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净土圣贤录》、《往生传》里面都有,甚至於近代也有。很愚痴的人,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什么都不懂,他就这一句阿弥陀佛,他念了会往生。诸位要晓得,他虽然什么都不懂,他有信愿。你问:为什么念佛?我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知道!他知道虽然不多,知道这一点点就够了。他之所以能念到往生,就是他能一心称念。我们常讲老实念佛,他老实,他念这佛号里头,他不打妄想,时间念久了,他成功了。

所以念佛人最重要的是要放得下。所谓放得下就是真正没有妄想,一切都随缘,决定不攀缘,攀缘就是你放不下。什么叫攀缘?我心里一定要怎样怎样做法,这就是攀缘。随缘是随顺环境,逆来顺受,为什么?随缘心是清净的、平等的,攀缘的心不清净、不平等,这个对於我们念佛往生有决定性的关系。所以什么都放下,眼前生活什么都好,真正在境界里修清净心、修平等心、修慈悲,这三种心决定帮助我们往生。正助双修,正修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助修就是在一切人事环境里面用清净、平等、慈悲。这样的人没有不往生的,而且往生一定有很好的瑞相,预知时至,无疾而终,走的时候不会生病,说走就走。我们听到的,近代的,站著走的、坐著走的。

昨天我去看了一场电影,我几十年没看过电影了,「六祖传」,可以打六十分,勉强及格。六祖里很多重要的、很感动人的,很能启发人的地方,他没有演出来,很可惜。六祖走的时候很自在!召集大众,告诉大家,我什么时候要走了,你们有什么话赶紧来问。而六祖走是一年前消息就透露,你们在《坛经》上看到的,预知时至,派两个人到他的老家,国恩寺建塔。一年前虽然没有明说,这个事情就等於暗示了。他是在一个月之前才明白的宣布,他要走了。一年前就准备所有的后事,他都准备好了。他走的时候开示,讲完之后,告诉大家:我走了。坐著走的,他没有生病。近代倓虚法师跟他也差不多,你们看《影尘回忆录》。倓虚大师在香港圆寂的,也是召集他的学生,嘱咐之后,很安详的打坐走的。

你说我们出家人,在家恐怕不行。我再告诉你,旧金山有一位老居士甘太太,她有个亲戚,也是个老太婆,一生念阿弥陀佛的,身体很好很健康。她走的时候也是打坐走的,晚上走的,家里人都睡觉,她在床上,她不是睡著,她在床上盘腿打坐。到第二天早晨,没有看到她开房门。家里人觉得奇怪,老太太今天怎么这么晚还没起来?本来老太太做家事的,家里面烧饭、照顾小孩都是她的事情。很久没有看到她起来,就敲她的门,敲了也没有答应,就把她的门打开。打开之后,老太婆坐在床上,叫她也不答应,仔细一看,死了。不但死了,预知时至,她把家里人一家大小的孝服,不晓得什么时候准备好了,一份一份都摆在她面前。

这个老太婆很有意思,她早就知道,早都准备好了,她走了!她没有跟家里人说,说了她走不成。大概家里的人又哭又闹,她糟糕了,她没有办法了!你看她走得这么轻松,这么自在。到家里人一发现,她已经到极乐世界去了。这是在家的一个女居士,天天做家事,天天忙著大家生活,她有这么样的自在,她能准备那么多工作。诸位晓得,至少是一个月之前,否则的话,那么多孝服不是一两天能赶得出来的。而且她赶得一定还家里人都不知道的,没有人看见,一定也是在晚上做的,大家睡觉了,她在那里做衣服,没有人晓得!至少是一个月之前。这是在家居士!所以预知时至自在往生,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在家人也办得到。你看这老太婆高明,真正是高明。这些都是现代人,不是古人。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一段。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