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88集
发布时间:2024-08-03 04:03:50作者:大众学佛网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一五一页:
疏【按本传,师,中天竺国人,父名鸠摩罗琰,家世相国,弃荣出游,龟兹王以妹妻之,生师,师生而神灵,七岁随母入寺,见铁钵,试取加顶,俄念此钵甚重,我何能举?即不胜重。遂悟万法唯心,博学强记,人能莫及。】
为我们介绍这部经翻译的人,就是鸠摩罗什大师。这一位大师是菩萨再来的,在过去生中他是七佛的译经师,曾经为七尊佛做过翻译。所以他译得这么好,与宿世的因缘有关系。
『本传』,这是从本传摘录下来,本传很长,在《大藏经》、《高僧传》都有他的传记。『师』就是罗什大师。『中天竺国人』,这是讲他的籍贯。天竺就是印度,印度当时分为五个区域:东、南、西、北、中,他是中印度人。父亲是『鸠摩罗琰』,他的父亲是相国、宰相,像现在的制度是行政院长,地位相当之高。他虽然出生在贵族家庭,舍弃富贵出家去了,『弃荣出游』,到其他国家去游历。以后就到了『龟兹』,念ㄑㄧㄡ ㄘˊ,在中国新疆天山南路,当时是西域很出名的一个国家。龟兹国王就看重鸠摩罗琰,把他的妹妹嫁给他。在那个地方定居下来,以后生了一个儿子就是鸠摩罗什。这是叙说他的家世。
『生而神灵』,他生下来就很不平凡,这个小孩非常的聪明,有智慧。『七岁随母入寺』,在寺里面看到铁钵,他顶在头上玩,忽然想起来:这个钵这么重,我这么小,怎么顶得起来?这念头一生,就感觉到那个钵太重,就拿不起来。他从这个时候就悟到『万法唯心』。心里面没有分别执著,就没有轻重;有分别执著,一切现象就产生,确实是境随心转。中国汉朝时候李广,是了不起的一位大将。他有一次在行军的时候,看到草里有一块大石头,那个石头远看像一只老虎。他就射一箭,射的时候,那支箭整个插在石头上。李广一看是块石头,自己觉得很了不起,石头,你看我这力气多大,一箭就把它射进去了,再射一支,射不进去了。也是万法唯心!当时他射箭,他不以为那是石头,以为是一只老虎,所以他那个箭能插得进去,第二念晓得它是石头,这个箭就射不进去了。万法唯心,心转万法。『博学强记』,他的记忆力很好,所念过的书过目不忘。『人能莫及』,一般人比不上他。
疏【以冲年高德,故云童寿。】
他十二、三岁就讲经了,当时那些高僧大德跟他在一起辩论都辩不过他。年岁很轻,学问德行就像长者一样,所以大家给他起个名字叫鸠摩罗,意思是童寿。
疏【既通三藏,东游龟兹,王设金狮子座处之。】
他妈妈修道之后带他到印度,母亲证了三果,他自己也是大彻大悟。从印度游学再回到龟兹,这个时候罗什大师二十几岁了。龟兹国王对他非常的尊重,供养他金狮子宝座,请他在这个地方讲经说法,把他看作国宝。古时候中国跟外国都一样,人才是国之宝。帝王大臣对贤人没有不尊重的,礼贤下士,请教他们如何治理国家,用现在话讲,就是资政,做国王的顾问。这是说明他在龟兹的身分地位。
疏【苻坚据秦,将事西讨,适太史奏异星现於西域分野,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
『苻坚据秦』,南北朝时代,苻坚据关中一带,建立一个国家叫秦国。『西讨』,讨是讨伐,他很有野心,还想不断的扩充疆域,去侵犯邻近的城市。古时候重视占卜星象,国家大事与这个有很大的影响。『太史』,掌管观天象,他看到一颗很大的星出现在西方,这是不平常的现象,就报告秦王:西面出现一颗大星,根据占卜,是西方有大德大智慧的人到中国来,来帮助中国。
疏【坚云:朕闻龟兹有罗什者,得非此耶?】
苻坚说:我听说龟兹国有一位鸠摩罗什,是不是这个人?因为这个占卜,当时就派人到西域迎请鸠摩罗什,请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高人来辅助这个国家。但是,国王不肯让他来。
疏【遣将吕光。】
苻坚建元十三年的时候,派大将吕光带七万大军西征。
疏【临发,谓曰。】
临出发的时候,他特别嘱咐吕光。
疏【朕非贪地用兵。】
这次出兵,不是贪图人家的地,也不贪图金银财宝。
疏【闻罗什深解法相,为后学宗。】
我听说罗什大师对大乘佛法非常通达,确实有甚深的悟入,为后学的宗师。『宗』是宗师,佛门的祖师,儒家称为宗师。
疏【若克龟兹,即宜驰驿送什。】
攻克龟兹,打胜仗了,立刻用快马,不停止的一站一站接力,赶快把罗什法师送回来。不惜出七万大军,劳师动众去请一个人,苻坚对於贤人的尊重,那真的没话说了。吕光带著大军到了龟兹国,龟兹虽然是西域大国,也不过是一个城而已,没有办法抵抗秦兵。秦兵把龟兹国都城整个包围住,说明来意,就是请这个人。龟兹王是很不愿意,要抵抗。罗什跟龟兹王说:我们兵力不如人家,一定打败仗,不晓得要死伤多少人。就劝龟兹王和谈,不要打仗,他自己跟他去。龟兹王听从他的话,这个样子,吕光就带著鸠摩罗什大师回到中国来,是这么请来的。
疏【及破龟兹,载什以归。】
打胜仗了,就用车把罗什大师带回来。
疏【中道闻坚已为姚苌所害,遂止不返,什师因不至秦。】
吕光回到了凉州,就是现在的甘肃,得到消息,国家有了变故,秦王与东晋在淝水打了一仗,打败了。他这个打败,实在说是太骄傲了,所谓骄兵必败。那个时候苻坚带著军队有几十万,号称百万,东晋总共军队集合起来不到十万人,这是以寡敌众。苻坚非常骄傲,认为必胜,东晋哪有力量抵抗他?没有想到,自己打败了。败了之后回去,底下大将姚苌政变,把他杀掉,自己作了国王。姚苌跟吕光同是苻坚的大将,现在姚苌作了国王,吕光不服气,所以霸占凉州,在那里建凉国,称凉王。当时他的力量相当雄厚,姚苌对他也无可奈何。罗什大师因此没有办法到秦国,在凉州住了将近三十年。吕光晓得罗什是个了不起的人,自己不能用他,又不敢放他,因为他是个有智慧人,怕他帮别人的忙,於是把他幽禁在凉州。罗什的母亲曾经告诉他,说他与中国有缘,但是要受很大的灾难,遭幽禁。罗什跟母亲说:只要能利益众生,再大的苦难都愿意忍受。
疏【后苌亦闻师名,要请,而光不允。】
姚苌向吕光要求,希望能请罗什大师到长安,吕光不答应。
疏【苌亡,子兴复请,亦不允。】
姚苌死了以后,儿子姚兴继位,又向凉国请求,让鸠摩罗什大师到长安来,也是不答应。
疏【因遣兵伐光,光侄降秦,方得迎师入关,奉为国师。】
这个时候吕光死了,吕光的侄子投降,姚兴方才得以迎请罗什大师到长安。姚兴以国师之礼待他,非常的尊敬,而且把皇帝的别墅逍遥园拿来供养罗什大师,请他从事译经的工作。他在长安住了七年就圆寂。所以罗什大师到中国来弘法,实际上只有七年。当年罗什大师译经的译场,差不多将近八百人,规模之大,在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以后玄奘大师的译场,大概是六百人。因为他在凉州住的时间长,中国话学得很到家,他所译出来的经典,就像中国人写的文章一样;所有翻经的法师,在中文造诣上都比不上罗什。他对於中国佛教有深远的影响,有莫大的贡献。
疏【师阅旧经,义多纰僻,不与梵本相应。】
罗什大师看到中国以前所翻译的经典,义理有很多缺失,有很多不圆满的地方。
疏【乃集沙门肇睿等八百余人,新译经论三百九十余卷,并畅神源,发挥幽致。】
当时在佛门里面人才盛极一时,后世都没有办法超越。像僧肇、僧睿,都是了不起的人物。僧肇大师那个时候二十几岁,他的寿命很短,三十几岁就过世了,但是成就不可思议,留下来的著作,《维摩经》注解、《肇论》,一直到今天都是性宗的权威。僧睿也是罗什四大弟子之一。他的译场有八百多人,可以说集合全国的菁英来从事於翻译的工作。一共译出『经论三百九十余卷』,每一部都译得非常好。中国人常念的《弥陀经》、《金刚经》、《法华经》,都是他翻译的。『发挥幽致』,幽是幽深之理,经过他的翻译都能很明显的透露出来。
疏【师未终少日,集众谓曰:愿所宣译,传之后世,咸共流通,今於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焦烂。】
在那个时候,罗什大师到中国来,姚兴认为大师是个聪明绝顶的人,如果他能生几个儿子,那一定是聪明绝顶。他是个出家人,国王送十个美女给他,逼著他一定要接受。传记有罗什吞针的故事。他教学生持戒,学生看他自己这个样子,有一点不服气。罗什大师没法子,不得已显了一点神通,就用锈花针装了一碗,当众把这一碗针吃下去,告诉学生:你有我这个能力,你可以学我;没有我这个能力,乖乖的持戒。
『未终少日』,在他圆寂的前几天,他召集大众,向大家宣布,说明他所翻译的经典不会有错误,希望这个经典能够流通后世。『今於众前』,他在大众前发誓,假如他所翻译的经典没有错误,能够符合佛的意思,那么他死了之后火化,舌头不烂,以这个来做证明。
疏【以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於长安。】
他老人家是农历八月二十日圆寂的。
疏【闍维薪灭形尽。】
『闍维』就是火化。火化之后,『薪灭』,薪是柴火,柴火灭了。『形尽』,整个人都烧掉,烧尽了。
疏【舌根俨然。】
果然没错,像他自己所说的,他舌头不烂。整个人都烧成灰了,舌头不烂,用这个来证明他所译的经典符合佛的意思。
疏【今此经者,译於什师,而舌根不坏,与诸佛出广长舌赞叹此经,合而观之,佛语不虚,於是益信。】
罗什大师发誓愿留舌根给我们证明,本经里面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赞经劝我们修学,我们把它合起来看,信心就可以增长了。
玄义【二、名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这个经有两种翻译,前面是罗什大师翻译的,我们现在用的本子。以后玄奘大师从印度回来,带回《弥陀经》的梵文原本,也把它翻成中文,但是经题不一样,玄奘大师题的是《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玄义【唐三藏法师玄奘译,二经联比,小异大同,时所宗尚,皆弘秦本。】
『联』是联续,什师译之於前,奘师译之於后,『比』是比较。把这两个本子一起比较,意思是一样的,文字不一样,所以是大同小异。但是自古以来所流通的都是罗什大师的本子。玄奘大师虽然翻译了,自古以来没有人念他的译本。玄奘大师发心到印度,是怀疑历代翻译的经典不太可靠,所以亲自到印度去印证一下,看看中文翻的经跟原文是不是有很大的出入,有没有翻错,他是这个动机到印度去的,在印度留学十七年。
那个时候能够代步的就是马匹,骑马,不像现在交通这么便利,经典从印度运回中国,那也是非常的艰苦。经是贝叶所写的,贝多罗树的树叶就像香蕉树的树叶那么厚,但是质料比香蕉树叶坚固得多。你想想看那个树叶多笨重,一片树叶裁成这么一块写四行,一匹马背的大概就是一部经而已。经书佛像从印度带回中国,所遭遇的苦难不能想像,真是九死一生冒生命的危险。
玄奘大师回来之后,证明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弥陀经》没有问题。如果有问题,他早就宣布应当用他的译本。他翻译的只提供给我们做参考,依旧主张大家念罗什大师的译本,所以我们对於这部经典格外的增长了信心。玄奘大师的传人是窥基,窥基大师是法相唯识宗的开山祖师,窥基大师《弥陀经通赞疏》就是用鸠摩罗什的本子。窥基大师注解《弥陀经》不采取老师的译本,采取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这个用意就特别深。这两位大师给我们作证,鸠摩罗什大师所翻译的决定不错,他们两位都赞叹,都帮助流通,还有什么话说呢?而且窥基大师注解对《弥陀经》这个法门的赞叹,赞叹到无以复加,至圆至顿,一日到七日成就。这个话要是出在净土宗祖师口里头,那是很平常的事情,出在一个唯识法相宗的开山祖师,这个不简单!所以这两位大师对於净土法门的贡献实在是太大了,这是我们应当晓得的。
疏【玄奘法师者,唐洛州缑氏人,姓陈氏。】
『唐』,唐朝。『洛州』,现在的洛阳,缑氏县的人。『姓陈氏』,这是他的俗家。
疏【少罹患难,随兄长腱法师出家於净住寺。】
年少的时候家境困难,他的哥哥出家,他也出家做小沙弥。
疏【年十一,诵维摩法华,卓然自立,不偶时流。】
十一岁,在我们现在来说几乎还是一个不太懂事的小孩。在当时,家境清苦,或者父母过世无依无靠的小孩,往往都送到寺庙做小沙弥。佛的制度,七岁就可以做沙弥了。见到小沙弥们在一块,当然小孩免不了要玩耍。他是十一岁,年龄跟大家差不多。他就对别的小朋友呵斥:既然出家,应当要认真的修学佛法,不可以再跟一般小朋友一样的游戏玩耍,把自己宝贵的光阴空过。他能够说这些话,一些长者听了,晓得这个小孩不平凡,也就对他相当的器重。『卓然自立』是讲这一桩事情。不偶时流,不跟大家一块玩耍。
疏【年二十一,讲心论,不窥文相,涌注不穷,时号神人。】
他从十一岁,心就专、志就一,他不贪玩,专心在佛法上修学,到二十一岁就有相当的成就。他讲经可以不必依照注解,上讲台这个意思自自然然能生出来,『涌注不穷』,经里面奥妙的义理,从自己清净心里面像泉水一样往外面涌,这是智慧,这也是感应,所以号称『神人』。这是真正有德有学,罗什大师当年是如此,玄奘也不例外。
疏【贞观三年,往西域取经,备经险难,历百五十国,遂至舍卫。】
『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在那个时候,出国要皇帝批准。皇帝没批准,他是偷渡出去的。在路上,那真是吃尽苦头,到敦煌那个地方,同伴都退了心,都回来了,吃不了这苦头。他一个人,不怕艰险,沿途经过一百五十多个国家,那些国家都是小国,这样子到了印度的舍卫城。那烂陀寺是玄奘大师留学的地方,也在舍卫城。
疏【取经六百余部,贞观十九年还京。】
他是贞观三年去的,贞观十九年回来,连头带尾十七年。回来的时候,唐太宗在长亭迎接他,见了面跟他说:你怎么偷渡出去的?这是在国外非常有成就,非常光荣的回来。当时的印度人,尊称他为大乘天,在印度大乘佛法没有一个人能超过玄奘大师。那时印度有十八个国王联合起来举行一个辩论会,等於是打擂台一样,请玄奘大师主持,五印度随便哪个人都可以出来跟他辩论,没有一个人辩得过他。回来时就不一样了,每到一个国家,国王大臣亲自迎接、亲自送他,所以他带回那么多经书就不困难,沿途有人护送,有人供给马匹干粮,真是衣锦荣归。回到中国之后,唐太宗亲自到郊外去欢迎他。
疏【於玉华台翻译经论,总一千三百三十卷。】
在中国译经史,玄奘大师翻译的经典最多,最为丰富。他带回来的经书是六百多部,每一部里面小的只有一卷,多的一千卷。《大智度论》原文是一千卷,玄奘大师翻译把它浓缩成一百卷。只有《大般若经》六百卷是完整的翻译出来。《金刚经》是《大般若经》里面的一卷,这一卷也是整个《般若经》的精华。玄奘大师翻译经论,总共一千三百三十卷,翻得最多。
玄奘大师所翻的经是直译,印度有很多的文法句子是倒装句,中国人读他的译本不太习惯。罗什大师是意译,本著原来经典的意思,完全用中国人的文法、语气来翻译,所以我们看到他的经本就像中国人的文章一样,读起来很喜欢,没有困难。罗什大师的译本特别受中国人的欢迎,道理在此地。
疏【既卧疾。】
玄奘大师六十几岁圆寂。在中国,差不多研究唯识法相的这些法师大德们寿命都不长,能超过七十岁的很少。我们想一想大概是用脑过度,唯识法相是很用脑筋的,确实是有点道理。这一宗现在也有不少人很有兴趣,可是要真正想成就,的确是绞尽脑汁,因为它是要做分析的工作,分析得非常的微细。不像性宗、念佛,什么心不要操,求一心不乱,心清净就好。玄奘大师圆寂的时候,他生病。有学生就问他:您老人家修行有这么好的功夫,一生翻译这么多经典,有这样大的功德,怎么走的时候还生病?他说他是无始劫以来的罪障,重罪轻报,在这一次病痛当中,所有业障都消除了。
疏【见大白莲华及佛相。】
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瑞相。
疏【右胁累足而逝,两月,色貌如生。】
因为他是唐太宗最尊敬的一个人,死了以后把他停放两个多月才入殓,面貌如生,可见得这个瑞相之好。
疏【先是西行之日,抚灵严寺松而作誓言:吾西去,汝西长,吾东归,汝东向。】
他到印度去的时候,从灵严寺出发。灵严寺门口有一棵松树,他就抚著松树跟它说:我到西方去取经,你就往西长,我哪年回来,你要回转,往东长。真的就是如此,这树很灵。
疏【师去,松西长至於数丈。】
玄奘大师到印度,那棵树往西长,长得特别茂盛,长了好几丈。
疏【一日忽东回。】
有一天,寺庙里这些法师们看到这棵树回转过来,往东长。大家想起十七年前玄奘大师到印度去,一去音讯渺茫,不晓得他是生是死?十七年之后,看到这棵树往东长了,回头了,大家心里欢喜,玄奘大师要回来了。
疏【门弟子喜曰:师归矣。已而果然,时号摩顶松云。】
这棵松树以后就叫做『摩顶松』。连草木都有灵性,人决定不能辜负自己的灵性。
疏【按师誓言自要,不爽如是,真语实语。】
这也可以给我们做一个见证,他的话是真实话。罗什大师是用舌根来给我们作见证,玄奘大师这棵松树也可以给他作见证,如果不是真诚之语,不能感动草木,只有真诚才能感动。
疏【亦什师舌根不坏,诸佛舌相广长意也。】
这与前面所讲的意思都大略的相同。
疏【所译此经,焉可不信?】
这是讲到《弥陀经》的翻译,我们怎么可以不相信?
疏【联比者,先后重译也。】
联续两种的译本,两种译本对起来看,意思是一样的,文字不相同,里面也有广略的差别,譬如「六方佛」,罗什大师翻译六方,玄奘大师翻译「十方」。
疏【小异大同者,梵音稍别,及语有繁简,如恒河殑伽。】
罗什大师所翻译的「恒河沙数」,用的是『恒河』;玄奘大师翻译是用『殑伽』,殑伽河就是恒河,从梵音翻译出来的。
疏【六方十方之类。】
「六方佛」,罗什大师翻译六方,东南西北上下;玄奘大师翻译「十方」。罗什大师所翻的,把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方省略,文虽然省略,意思是圆满的。
疏【而大意一无相乖也。】
大意是完全相同。
疏【皆弘者,法华三译,秦本盛行。此经二译,亦复如是。】
《法华经》,在中国有三种翻译,大家都喜欢念罗什大师的译本;其余的《正法华》、《添品法华经》很少人念,很少流通。《弥陀经》也是一样的,有二种译本,罗什大师的译本最受欢迎。
我们现在讲的《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到中国来得最早,安世高的时候就翻译了,仅次於摩腾、竺法兰,这是汉朝时候的。而且在中国有十二次的翻译,翻译得最多。由此可知,自古以来对於净土法门是普遍的重视,求生净土,古大德各个提倡,这是我们不可以不晓得的。但是译本多半散失了,《藏经》里面所收的只有五种译本,只剩这些。我们今天研究《无量寿经》,就要拿这五种译本做为依据。我们现在所讲的,是夏莲居居士的会集本,这是他将五种译本重新编排的一个新本子。但是里面每一句经文、每一个字都是出自於五种原来的译本,自己没有加一个字,没有改一个字,这是编辑的忠实,而且编得相当之好。我们读这个本子,讲这个本子,五种原译本可以作我们参考。这些无非都是建立我们的信心,激发我们求生净土的大愿,使我们一生成就圆满菩提。这是世尊出现在世间教化众生的本怀,也是历代祖师大德对我们唯一的期望,希望我们选择这个法门,当生成就。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