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95集
发布时间:2024-08-03 04:01:52作者:大众学佛网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一七三页:
钞【圣中圣者,声闻缘觉菩萨,入圣域而未优,惟佛居极果,是圣而又圣也。】
在佛的教学里面,首先我们要明了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它有许许多多的地方与我们现代的教学,就是教育上非常的类似,只是名称不相同,实际上没有什么差别。佛法里面分大乘小乘,就像我们现在教育分小学、中学、大学,声闻是小学,缘觉等於中学,菩萨等於大学,分这三个阶段。但是它这个小学毕业,程度就相当高。
佛法所追求的是最高最圆满的智慧,在佛经里面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梵语音译过来的,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这句话里面也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正觉,得到正觉的人就是小乘修学满了,这叫证得阿罗汉的地位。阿罗汉有一个意思叫无学,无学就是他所学的东西毕业了,没得再学了,课程学完他就毕业,就无学了。佛法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证得正觉就是阿罗汉。佛法里面承认我们世间众生有觉,不能说没有觉悟,我们世间今天的科学家、哲学家,这些宗教家们,他们对宇宙人生有相当的觉悟,虽然有觉不能算正,不能算是正觉。佛法里这个正觉的标准,第一个条件是要对宇宙人生有相当的觉悟。第二个条件是要你断烦恼,你确确实实能把贪瞋痴慢这些缘断掉,真正符合觉正净的标准才称之为正觉。所以阿罗汉达到这个目标了。
佛给我们讲的宇宙之间有许多现象是我们能够理解的,还有许多现象是我们现在的能力还达不到,甚至於我们的思想、学术、科技都达不到,但是不能说它不存在。譬如印度人所讲的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不是佛教里面的东西,古印度婆罗门教、数论、瑜伽,外道都讲这些,换句话说,在释迦牟尼佛之前,印度人就讲六道轮回了。而且许多宗教他们修行的能力确实可以到色界天、无色界天。六道里面的情形,印度那些高级的宗教他们了解得很清楚,这些事实他们知道得很清楚。可是这个事情究竟怎么发生的?人能不能超越六道?他们就没有办法了。所谓「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释迦牟尼佛才给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六道轮回的根本原因,就是迷失了自己,才会有这个现象。迷什么?就是迷失了自己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每个人都有的。换句话说,圆满的智慧、圆满的德能、圆满的才艺,是一切众生都平等的。今天你为什么丧失?是你迷失了自己。佛法不是说你迷在外面,而是你迷在你的自性,才把这个现象变成六道轮回的现象。如果你真正觉悟了,觅轮回了不可得,哪里还有什么六道?这就是迷觉的问题。迷了,就好像我们作梦,古人也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你醒过来了,哪里还有梦? 找也找不到!我们迷的时候就像作梦,有六道轮回,有这个事,不是没有,真的有;虽然有,它不是真的,就好像我们作梦一样,但是你在梦中不知道作梦,你以为那个梦境是真的,你不知道那是假的、是虚妄的,到你清醒过来,你才晓得那都是假的。如果在梦中晓得自己在作梦,那梦一定很有趣味,一定很自在。所以佛法讲佛菩萨在世间是游戏神通,为什么?他晓得他在作梦。我们在作梦不知道作梦,他是知道他在作梦,所以我们的心情境界完全不相同。
这是说第一个阶段是正觉。可以说阿罗汉就是正觉的人一个学位的名称,好像我们现在讲的学士、硕士、博士。菩萨就好比是硕士,佛就好比是博士,最高的学位。正等正觉,这是菩萨,等是等於佛,但是还不是佛,换句话说,接近圆满,还没有达到真正的圆满。到究竟圆满,那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完全不迷了,这叫佛。这三个称号,就等於是三个学位的称号一样。
所以佛跟我们讲,人人可以成佛,而且说得很明白,像《华严》、《圆觉》里面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本来是佛,本来的的确确是佛,只要你不迷,你就是佛!你虽然迷了,迷了还是佛。因为迷是假的,不是真的,那个觉是真的。既然是真的,真的永远不会失掉,假的,假的决定可以摆脱。所以首先我们要在这上面建立信心,自己决定能成就。佛法跟其他宗教不一样的地方,佛法讲信,第一个是信自己,建立自己坚强的信心、理性的信心。自信而后再信他,再相信佛、相信菩萨、相信老师,他才能帮得上忙。如果我们对自己失去信心,佛菩萨神通再大、智慧再高,也帮不上忙。佛菩萨能帮谁的忙?帮有自信心的人,他自己相信他能成佛,相信他能消业障。所以首先自己一定要建立信心。
阿罗汉,我们称为圣人,菩萨比阿罗汉高一级,当然更是圣人,佛是最高的,称为圣中之圣,就是这个意思。前面赞叹他天中之天,此地赞叹佛圣中之圣。声闻、缘觉、菩萨,虽然我们称圣人,他毕竟没有到究竟圆满的地位,唯有佛才究竟圆满,所以『是圣而又圣』。这些称赞的话都是对释迦牟尼佛说的,都是对他的称呼。
钞【即释迦者,过去未来,须标某佛。】
佛经里如果讲到其他的佛,一定讲或者是过去的佛,或者是未来的佛。譬如我们讲弥勒菩萨称当来下生佛,他是未来佛,现在还是菩萨,还没成佛。经上如果没说『过去未来』,就是指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我们根本的老师,因为这个教育、教学最初是他创办的,他是我们佛教的创办人。
钞【释迦见坐道场,一土之中,无二佛故。喻如前朝帝主,须称国号,当今天子,直曰至尊,亦以一国之中无二主故。是知单言佛者,即悉达所成贤劫第四佛也。】
这个意思很明显,他用比喻来说明。我们藉著科学的工具,知道宇宙非常之大,但是还没有佛经里面说的那么广大,那么圆满。科学的确是证实了一部分,至少对於佛讲的三千大千世界,科学家已经同意了。讲无量无边的世界,这个科学还有待证实。一尊佛的教区是一个大宇宙,不是说我们这个地球,地球只是佛教区里面的一个据点而已。这个大的教区,在佛法里面叫「大千世界」,这个大千世界有十亿个银河系。一个银河系是一个单位世界,一千个单位世界是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这个大千世界,因为有三个千,小千、中千、大千,所以佛法里面常讲三千大千世界。
佛的智慧能力非常大,简直就不是我们能想像得到的。我们讲神通,神通就是能力。「通」是通达没有障碍,无论在智慧、德能、才艺上都没有障碍,换句话讲,他是多才多艺,他什么都会、什么都能;「神」就是超过我们常识,我们想像不到的他都会,他都能,都能办得到,所以称之为神通。他的教区就是一个大千世界。我们这边众生机缘成熟,他到这儿来了。我们这边不肯接受、不听话,老师就走了,到别的世界去教了。佛的身不只一个身,他可以分身。分身,在科学上讲也有这个可能,只是我们现在不晓得怎么做法。佛的这些能力从哪里来的?从定功上来的。《华严 如来出现品》里面,佛跟我们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换句话说,一切众生本来都是佛,现在为什么变成众生?为什么把你的智慧德相能力统统丧失?「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只给我们讲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妄想执著。妄想、分别、执著,这是众生的病根。如果妄想分别执著完全没有了,你这个心就跟整个宇宙合成一个,没有界限了。
智慧能力是本来有的,不是从外面学来的。佛一生教学四十九年,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般若是智慧,在整个教学里面,般若是佛法教学的中心科目,讲得最久。《般若经》里面有两句名言:「般若无知,无所不知」。你如果到心清净了,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时你的清净心里头什么都没有,六祖所讲的「本来无一物」,这就是般若无知。它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它怎么会无所不知?因为在无知这个境界,这个心是宁静的,心就像水澄清不起波浪,水非常平静的时候,外面一切境界照在这里面就跟照镜子一样,照得清清楚楚,没有一样他不知道。所以无知是真正的智慧,有知就坏了。有知,你有了妄想分别执著,像水起了波浪,照外面的境界,这个境界是支离破碎,就不是照得很完整。你说有知,那就有所不知,他那个无知是无所不知。所以佛要我们学无知,不要我们学有知。这个无知不是白痴,无知是真正的智慧,就是心地的清净,心里面不能有东西,常常保持你的清净心,清净心就是觉心,清净心就是正心。
佛法虽然有很多宗派、法门,实际上最后的门就是「觉、正、净」这三个门,不管你从哪一个门进去都行,都是一样的。禅宗走「觉」这个门,所以他不立文字,他是从禅定下手,所谓教外别传。教下,包括七个宗派,他走的是「正」门,正门就是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想,这个门当然是比较慢一点。因为觉门是整个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所以连经典也不需要,他是世间法、佛法统统放下,恢复到他的清净心,他走的是这个路子,这个路子快,叫顿超。教下,就好像我们念书,从小学、中学、大学按部就班慢慢的走,培养自己正确的思想、正确的见解,最后还是达到同样的目标。
走「净」的这一门,有两个宗派,净土宗与密宗。但是在今天来说,密不如净土,为什么?现在妖魔鬼怪都到密里头去,现在这个密不是佛密,是魔密、妖密、鬼密、怪密,这个东西麻烦了。所以有人学密没有学多久,学了几个月,往往变成神经病,什么毛病都发生了。其实密宗的确是很好,只是现在妖魔鬼怪渗透到里面,原因在哪里?密最容易渗透,密跟鬼神往来非常密切,所以很容易变质。净土宗专念阿弥陀佛,这个不容易变质,妖魔鬼怪来也念阿弥陀佛,那就变成正法,魔也变成正了,它不会变成邪法。所以密很容易变成邪,不是密不好,就是密现在被妖魔鬼怪渗透在里头,我们没有办法辨别它是真的还是假的。我所看的,中国、外国我看得很多,百分之九十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真正的密,我也遇到过,我最初学佛,章嘉大师那就是真正的密,那决定不是邪密。现在这个密的问题很多,而且也非常严重,这是我们要觉悟的。我们选择净土法门,它从净,专门培养清净心,所以这个方法在所有法门里面最简单、最容易学。
诸位要记住,最殊胜的法门就是最简单的法门。如果有人说,「这个东西太简单了,哪有这么容易?」他不相信,那是他没有福报,那就是他业障深重。如果这个法门是复杂的,那就不算真正的好。真正的好东西一定是简单,一定是很容易,人人都能修,人人都修得成功,这才叫第一法门。所以净土法门,是整个佛法里、无量无边法门里最殊胜的法门,所以十方诸佛赞叹。
这是讲到最后就是「觉正净」这三个门,三个门,我们选一个门进去就行了,这是一而三,三而一。譬如你从净门进去,你没有不正、没有不觉,觉正都得到了。好像我们这个讲堂有三个门,不管你从哪个门进来都是一样的,全都得到了。不会说,我从净门入进去,到那里我正还有问题,觉还有问题,我还再去修学,没这个道理。觉必定是正、必定是净,正必定是觉、必定是净,净必定是觉、必定是正,是一而三,三而一。但是这三个门难易不同,我们要善於选择。
一个教区只能有一个佛,佛就好比校长一样,一个学校只能有一个校长,不能有两个校长。虽然有跟佛道德、学问、智慧、神通完全平等一模一样的,在这个教区之内,也要选一个作校长,不能大家都作校长。那些我们就叫他做等觉菩萨,跟佛完全平等,他在这个学校担任教授或者担任教务,校长总只有一个人。名分上虽然是如此,但是他们的地位决定平等。不但校长跟教授平等,跟学生地位也平等,所以佛与众生也是平等,佛法里确确实实没有高下。「平等」这个术语的根源,是从佛经里面来的,清净平等。
一个佛国土,就是一个大千世界。我们这个地球是大千世界的一分子,一个小星球而已。释迦牟尼佛的教区,就是一个大千世界。所以我们讲佛生灭,是从迹象上看、形相上看,实际上不生不灭。不但佛不生不灭,我们每个人都是不生不灭。佛所有的我们统统都有,所以说经典里面所讲的都是我们自己本分的事情。像《华严经》,全都讲自己,决没有一句话是自己以外的事情,没有!我们读佛经一定要体会到这个意思。
佛给我们说,在现前我们这个大的时代当中,这个大时代时间就很长了,不是以一年两年来计算,是用「劫」来计算,大劫。「劫」,是时间的单位,有小劫、中劫、大劫,这个地方是讲大劫。通常我们讲小劫,叫「增减劫」。经上讲,人的寿命最长的时候是八万四千岁,这是人寿命长的一个极限;从八万四千岁每一百年减一岁,这样减到十岁,十岁是人寿命最低的极限;然后再从十岁每一百年加一岁又加到八万四千岁,一增一减这叫一个「小劫」,佛教计算时间单位是这么算法的。二十个小劫叫一个「中劫」,四个中劫叫一个「大劫」。
在这一个大劫里面,佛给我们说:我们这个世界有一千尊佛出世,释迦牟尼佛是这个大劫里面的第四尊佛。这个劫名字叫『贤劫』,就是贤人很多,佛菩萨成就的人很多,贤人多称之为贤劫。释迦牟尼佛是贤劫第四尊佛,第五尊就是弥勒佛。弥勒现在是菩萨,弥勒菩萨到这个世间来,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到这个地方,经题「佛说阿弥陀经」,我们把「佛」这个字介绍完了,底下讲「说」:
疏【说者,悦也。】
喜悦的『悦』,在古时候跟现在说话的「说」是同一个字。说,当然欢喜才说,不欢喜他就不会说了。尤其说《弥陀经》,佛是欢喜到了极处,为什么?所有一切法门都是拐弯抹角才成就的,都是叫众生要吃一些苦头、走很多冤枉路才能成就,唯独这个法门是一生成就,直接成就。能把这个法门介绍给众生,他怎么不欢喜? 佛的心愿就是希望大家都成就圆满的智慧,大家都成佛。成佛,诸位要记住,不是成神,成神、成仙不能解决问题,为什么?神仙里面还有迷惑颠倒的。佛菩萨不迷惑、不颠倒。佛希望我们成就智慧,恢复自己的本能,佛教学目的是在此地,总希望我们早一点成就。像父母对於子女的关爱,总希望他的学业早一天成就,他的事业早一天能圆满。佛说这部经,对於众生利益实在是无与伦比。也得要大家肯接受、肯相信,才能说!说了没人相信,那就白说了。他观察学生里面有可以接受的,那就非常欢喜来演说。这部经跟《无量寿经》是同部的,《弥陀经》是简单的介绍,《无量寿经》是详细的说明,这两部经内容完全相同。
疏【悦所怀故。】
『怀』是怀抱,实在讲就是愿望。愿望真正能够达到,这是真正喜欢,真正的喜悦了。
疏【四辩宣演故,十二部等,至四悉檀,皆是说义。】
每一句后面注解里头都有详细的说明,我们现在看注解,看《钞》:
钞【悦所怀者。】
佛为什么这么欢喜?
钞【本愿度生,得机而说,所怀畅悦。】
佛,实在说只有一个愿望,这个愿望就是帮助众生、协助众生,恢复他的本能、恢复他本有的智慧,恢复就叫成佛,只有这么一个很单纯的目的。佛确实有能力帮助我们,我们不肯接受、不相信,那他一点办法也没有。所以不是他不慈悲,不是他不肯帮助我们,是我们排斥、我们拒绝,我们不信,这个没有法子。我们肯相信、肯接受,佛就欢喜了,这就是经上讲的这个人有善根有福德。善根福德具足,佛一定不会把这个机会失掉,一定要来帮助他。如果这个人善根福德具足,肯信、肯发愿、肯认真去做,假如他这一生遇不到佛法,佛对不起他,「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对不起他。如果这个人不相信、不肯发愿、不肯好好的学,佛要来了是多余的,没用处。机感相应,佛就来了。尤其说这部经,那是太痛快了,直截了当的帮助你成就,这个成就是圆满究竟的成就。这是与帮助众生这个本愿完全相应,他能找到这些人,肯信的人、肯学的人,来跟他说这个法门。
下面引用大本说,大本就是《无量寿经》,他引用《无量寿经》里面的经文:
钞【如大本世尊欲说此经。】
『此经』,指《无量寿经》、《弥陀经》,这两部经意思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
钞【先且诸根悦豫,颜色异常。】
在讲经之前,看到佛的容貌风采,非常的愉快,非常的欢喜。阿难当时见到,他说从前没有看到过像佛今天这么样的欢喜、这么好的光采。『颜色异常』,跟平常不一样,非常欢喜。说经之前,他有这样的喜悦,这就是他将要把帮助众生无量无边的法门第一个法门介绍出来。我们在这个讲堂已经讲经讲了很久,深深体会到这个法门是无量法门里面第一法门。
钞【况今持名念佛,得机而说,悦可知矣。】
净土里面修行的方法也很多,持名是第一,最简单、最容易、最直捷、最稳当。实在讲,它与禅相应,与密也相应,念这句阿弥陀佛就是禅净密三修。你已经在三修,你不晓得!《无量寿经》一开头表法,这三个意思非常的明显,所以不必再搞别的了。你说:怎么修法?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就行了,到时候自自然然你明了,自自然然心开意解,你念到清净心,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宗的明心见性,就是密宗的三密相应,但是这个方法比禅容易,比密也容易,成就完全跟禅密一样。所以,这真正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法门。
『得机』,机是有这个根器的人,在此地就是能信、能愿、肯念佛的人,遇到这个人,佛就欢喜了。遇到这样的人,这个人必定一生得度,必定一生成佛,所以佛怎么不欢喜?当然是非常的欢喜。这是说「悦」字,悦所怀的意思。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要把佛法介绍给别人,经典太多了,佛教经典出名的多,方法门道也太多了,我们介绍人家什么呢?我们单单就介绍这个法门。所以我在国内外讲经,我都是把这个法门介绍给大家,肯信的人,他就得度了。所以我们不要搞热闹、不要搞场面,我这个听众要几百人、几千人,不要搞这个。几千人几百人听了之后,没有一个人相信,没有一个人肯行,那还不是等於白讲了。
我们去一个地方,有一个人肯相信,一个人发愿真正肯修行,这个人,他就到西方世界去了,他就见佛成佛了,这个有意义。去一个地方真的度了一个人,帮助这个人成佛了,这个我们要去的。如果没有人相信,没有人愿意干的话,十万人、百万人,我们去也没有意义。所以我们不要排场、不要面子好看,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帮上你的忙。我每去一个地方,总有一、二个人,至少有一个人,所以我都很欢喜,为什么?那一个人真正相信了,一个人真正发愿念佛求生净土,我总算是帮上忙了,没有白去。这是真正的欢喜,帮助一个人成佛,这真正是很难得的因缘,一切好事里头没有比这个事情更好了,他成佛了,他将来度多少众生!这是我们要从实质上来讲求。
钞【四辩者。】
『辩』是讲辩才,佛经里面常讲四种,四无碍辩才。第一是:
钞【曰义。】
『义』是义理,就是理论。理论上面他通达没有障碍,俗话说,道理他清楚明了,没有障碍。第二是:
钞【曰法。】
『法』是方法,佛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他法无碍。他要有障碍,他怎么能说出那么多?这个方法不行,换一个方法,他方法门道非常多,总会把你诱入一个正道上去,这就是佛的辩才。第三是:
钞【曰词。】
『词』就是言语,他言语没有障碍。经上常讲: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在那里说法,不管是什么人来听,他都听得很清楚、都听得很明白,他这个言语太巧妙了。如佛在讲台上,我们中国人听,他讲我们中国话,讲我们家乡土话,日本人听,讲的是日本话。佛也不要用翻译,一个音声说出来的,每个地方的人听是每个地方的话,这个妙不可言,他有这种能力。最近科学家们在研究,将来可能发明一种电脑,能自动翻译各种不同的语言,大家都能听得懂。过去我们很难相信,现在科学家证明可能的。所以天人来听是天人的言语,鬼道来听是鬼道的言语,畜生来听是畜生的言语,太奇妙了!这叫词无碍。第四是:
钞【曰乐说也。】
有前面三种,他不喜欢讲,那就没法子了。『乐说』就是他喜欢讲,不怕麻烦、不怕疲劳。只要遇到对象,他非常乐意的来帮人家的忙,无条件的来帮别人的忙。这些都是我们要学习的。
钞【四皆无碍,名之曰说。】
『说』,这里头含有四无碍的意思。经典里面有很多佛菩萨,他们智慧、神通、德能有我们学不到的,有我们可以学习的,可以学习,我们尽量的要学习。像此地,我们自己对佛法懂得多少,我们要给人家介绍多少。有些人说:佛法说错了,要背因果。是背因果,就等於是指路一样,你把人家路指错了,害得人家走多少冤枉路,这是你对不起人家的事情。佛法就是指路!我们守住孔老夫子教给我们的原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不会指错路。凡是指错路的人,都是好高、好胜,强不知以为知,才会出毛病!这个意思我懂得,我把这个意思讲给你听,那个地方不懂,不懂我不讲,不要怕难为情,不要怕不好意思,你就决定不会讲错。
自古以来都是如此,人好面子!学佛这个事情不可以,要老老实实,这一段我晓得我可以讲,那一段我不知道,我念过去,念过去没有过失!我们看古人很多的注解,看多了会发现,这个经文有很多的意思在里头,注解为什么没注出来?简简单单几句轻描淡写就过去了,他为什么不详细注出来?以后我们晓得,这一段他也不懂,他这没有过失!如果他用自己的意思来解,可能就解错了。所以他小心谨慎,自己不知道的、没有领悟到的,决定不敢随便乱说。诸位守住这个原则给一切众生说法,随时随地说法不会有过失,只有功德没有过失,这是要记住的。
钞【中论云。】
这是引用《中观论》里面的一段话。
钞【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二谛』就是真谛跟俗谛,真俗二谛。「真谛」就是真实的,真实的理、真实的事,但是我们众生见不到,是佛菩萨所见到的,那是真的。「俗谛」就是世俗,世俗人的见解、世俗人的常识,我们随顺世俗来说,这个说大家很容易懂,为什么?因为你的常识、你的见解能达得到的。所以佛说法总是不离开这两个原则:一个就是说他自己亲证的境界,一个说我们现实生活环境。真跟俗能圆融,我们的生活就会很幸福、很美满。
佛教化一般众生的标准,就是依真俗二谛,愈是高程度的,那个真的成分就愈多;愈是初学的,俗的成分愈多,真的方面就比较少。教大菩萨,真的就多,教世俗的就少。在五乘佛法来讲,佛教人、教天,俗的成分占得非常重,真不过稍微掺杂一点而已。往上去就是声闻、缘觉、菩萨,逐渐逐渐真的成分就占得多,俗的成分就占得少,就是依真俗二谛而说法。
但是要晓得,真俗不二,在佛眼睛里面才看到是如此,真俗确实是一不是二。譬如,我们举个例子,经上常讲「烦恼即菩提」,菩提是真,烦恼是俗,它是一不是二。实际上,怎么会变成有烦恼跟菩提?就是迷悟。迷了,你迷的什么?迷的菩提,菩提迷了就不叫菩提,换个名称叫它做烦恼。你悟了,悟什么?悟了烦恼,烦恼要觉悟了,不要叫它烦恼,改个名字叫做菩提,就这么回事情。所以迷了就有烦恼,悟了叫菩提,只改名称,事上没有改,事上是一样。
我们要问,觉悟的人还有没有烦恼?觉悟的人真的没烦恼。释迦牟尼佛还有欢喜心、喜悦,这不是烦恼吗?在他不叫烦恼,在他叫菩提,喜怒哀乐爱恶欲都叫菩提;在我们,喜怒哀乐爱恶欲叫烦恼。为什么有这个差别?我们被喜怒哀乐爱恶欲染污,我们心不清净。释迦牟尼佛喜怒哀乐爱恶欲摆在面前,他心地不染,他清净,差别就在此地。我们如果能在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喜怒哀乐里头能保持心地清净,一尘不染,那个喜怒哀乐就是菩提。
有的人不晓得,对於学佛觉得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为什么?学佛都没有爱了。没有爱还得了?恐怖得不得了。其实学了佛,佛里头那是真正的爱,那不是假的。世间人,虽然你们觉得爱很可贵,但都是假的,虚情假意,不是真爱,是假爱。爱的时候结婚了,过两天听说又离婚了,那不是真爱,它会变的!不像佛菩萨,佛菩萨那个爱永远不变。你尊敬他,他爱护你;你毁谤他、害他,他还是爱护你,从来没有变过心,这叫菩提,这叫真的。所以真正的爱是在佛法里头,世间没有。世间虚情假意,一定要搞清楚,不要上当。所以叫你要理智,不要轻易去动感情。感情是迷,理智是觉,要以理智作主。虽然有感情,情是从理智里面生的,不是从迷惑颠倒里面生的,不是从迷执里面生的,是从理智里面生的,佛法讲的是这个。这个通常我们不讲爱,换个名称,叫慈悲,慈悲就是爱。
换句话说,理性的爱叫慈悲,从分别执著情识里面生的就叫做爱。一个是迷的名称,一个是觉悟的名称,不相同在这个地方。佛法教学是高度的艺术,这里讲『依二谛』,佛教的建筑就代表这个意义。佛的大殿,大雄宝殿,这是寺院最主要的一个建筑,就好像是会堂,一切重要的集会都在这个场所举行。这个建筑物,我们从外面看是两层,里面是一层,为什么这样建法?两层就代表二谛,里面一层代表一如,真俗一如,二谛不二。连建筑都表法,代表这个用意,不是随随便便建筑,这是附带跟诸位说出来。
钞【词无碍智,以世智差别说。】
『词无碍』,这里面有很多的意思,我们刚才说了一个意思,就是「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是词无碍;这种词无碍,我们学不到的。但是第二义的词无碍,我们可以学到。那个学是什么?就是佛法的原理原则精神永远不变,说法可以因时因地而变迁,可以不一样。譬如我们听众都是学净土的同修,我们有修净土的说法;如果我到禅堂,就讲禅。我有个好朋友圣一法师,他是参禅的,他那个寺庙里有四十多个人,天天在打坐参禅。我到香港,他也请我去给他们讲开示,我总不能讲净土,只好讲禅,契他们的机,给他们讲《坛经》、《金刚经》,取这里面材料来给他们讲。如果听众是做生意、做买卖的,我讲经一定教他怎样发财,他才欢喜,这就是无碍。如果听众是民意代表,国大代表跟立法委员,我这个讲义的内容就是:如何从政,如何把国家政治办好,如何让百姓过富强康乐的生活;而不是劝他们念佛求生净土,这个讲法他们不能接受的。所以在什么时候对哪些人讲,这个决定不相同。
同样是一部经,同样是这一句,就有许多不同种的讲法,虽然不同,宗旨决定不变,方向目标精神决定不变,所以决定没有把佛法讲偏差。佛法活活泼泼的,不是死呆板,不是一个讲法,这是佛经之难处。不但经是如此,注解都是这样的,所以很不容易。古人的注解句句都是活的,你怎么说都有道理,不是一个呆板的;不是说这一句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这种讲法,那就叫死文章。佛法是活活泼泼的,不但经是活活泼泼的,注子都是活活泼泼的,这是太不容易了。如果自己没有真正证到这个境界,说不出来,也写不出来。写文章,那个意思是一个意思,没有第二个意思,这种文章好写,大家都会写;要写出一篇文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文章就不好写了。这是第二种的词无碍,我们的确可以学得到,我们努力能学得到的,就是『以世智差别说』。
钞【乐说无碍智。】
『乐』,念ㄧㄠˋ,就是乐好、爱好。『乐说』,我们今天讲喜欢说,不怕麻烦,不怕疲劳。喜欢为人来说,这叫『乐说无碍智』。
钞【以第一义智善巧说,不言义法者,后后兼於前前,词及乐说,摄义法故。】
「义、法、词、乐」这四个字次序不能颠倒,为什么?后面能包括前面,前面不一定能包括后面。到欢喜说,当然前面这三个意思全都包括在其中。『第一义智』,这是真实的智慧,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讲无上正等正觉,这才叫做第一义智。『善巧』,这是应用在行为上,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就是教化众生上,非常巧妙。巧妙还不说,用这个太好了,「善」是好,非常好的一种巧妙的方式,能够叫人很容易接受,很容易明了,很容易达到教学的效果,这才称之为善巧。
钞【十二部等,指所说也。】
『十二部』,用现代话来说,就是佛说法有十二种不同的方式;拿现在的文章讲,体裁,它有十二种不同的体裁,可以用散文的体裁,可以用诗歌的体裁。我们展开经本,经本里面有长行,长行就是散文,像《弥陀经》这部经完全是散文。有一些经里面有偈颂,偈颂就是诗歌,散文后面有诗歌,还有一些经典后面有咒语,这都是运用的体裁不相同。体裁一共十二种,但是并不是每部经都有这十二种。十二种统统都有的、具足的,只有一部经,《大方广佛华严经》,这个经大,十二种体裁具足。《法华经》也是大经,只有九种体裁。《弥陀经》两种,一种是散文,另外一种是无问自说,这个经自始自终没有人启请,是释迦牟尼佛自己说出来的。这在十二种里面比较特别,叫无问自说,没有人问,自己说的。
「十二部」就是整个的佛法,「部」是讲部分,并不是说佛经只有十二部,以后古人怕人家看这个名词发生误会,认为是十二部经,所以改称「十二分教」。十二分教跟十二部经,意思完全是相同的,都是说明佛说法的体例不相同。这十二种体裁,大小乘经都有,但是小乘经只有九种体裁,也有人说,小乘也有这十二种体裁,这是古人各有各的说法。
钞【悉檀者。】
是依四悉檀,四悉檀也是说明能说的善巧,换句话说,是接引众生的一种手段。『悉檀』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叫遍施。
钞【合华梵云遍施。】
「悉」是中国字,「檀」是印度话,这个名词是一个字中国字,一个字是梵音,合起来的,华梵合译。悉檀,「悉」是普遍的意思,「檀」就是布施,意思是普遍的布施。一共有四种:
钞【以世界、为人、对治、第一义,四门。】
这就是四悉檀的名称: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钞【作欢喜、生善、灭恶、入道,四益。】
这就是四悉檀的内容。世界悉檀是什么意思?『欢喜』。佛法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是第一个条件。那人家不欢喜怎么办?不欢喜,我们赶快离开; 离开,他欢喜了。不管怎么样,就是要叫他得欢喜。他很欢喜我们跟他在一起,我们在一起;他讨厌我们,喜欢我们离开,我们赶紧离开。这是第一个要遵守的,所以佛法总是叫人生欢喜心。我们进一个正规的寺院,就是规规矩矩依照佛法建立的寺院,一进去,所见到的第一个建筑物是天王殿。天王殿,坐在面对著大门的,第一个你所看到的,弥勒佛,弥勒佛就是叫你欢喜。胖胖的、笑咪咪的,这就是世界悉檀的意思。所以什么人才有资格学佛?要欢欢喜喜的对人,不管是顺境逆境里叫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样的人才能够学佛,这样的人才能够入佛门。弥勒肚皮很大,表示什么都能包容,不计较、不分别、不执著,能生欢喜心,所以他是表法的,也就是叫我们要学习的。
第二,为人悉檀,意思是『生善』。我们对待人,一定要启发他的觉性,要帮助他生起善心,先从这里下手。其实我们中国古人教学也是如此,隐恶扬善。譬如见到人,这人虽然不是好人,作恶多端,但是他也有点好的,你跟他见面,你赞扬他那个善的,不要提那个恶的,这个人受到鼓励,他会回头,他会学好。
今天我们这个社会,实在讲舆论要负很大的责任,为什么?好人好事他不说,恶人恶事加盐添醋,使那些恶人看到,「我做好人有什么用,谁知道?我做恶,哪个都知道我。」换句话说,鼓励人向恶,这是舆论上一定要负责任的。如果我们赞美善的一方面,恶的一方面根本不提它,纵然做恶的人,他会生惭愧心,「我做那么多恶事,人家都不提,人家原谅我」,他心里难过;「做一点小小的好事,人家赞叹我、鼓励我,对我这么好」,他会回头的。佛门很重视这种教学,首先就是要帮助他生善,鼓励他向善。
第三,对治悉檀,这是『灭恶』。灭恶,最主要是对自己来说的。正如同佛家的戒律一样,戒律是戒自己不是戒别人的;所以佛法这个戒律,真正值得我们赞叹。戒律,他劝我们自己守,不管别人,别人守不守与自己不相干。自己守戒就对了,戒律是戒自己的。对治是对自己的,对治自己的分别,对治自己的执著,对治自己的妄想。对治自己的,像嫉妒、瞋恚,我们要把这些东西统统改过来,改过就是真正的忏悔。
佛法里面忏除业障,重视在改过自新。做这些仪式并不重要,仪式是做给别人看的,就跟唱戏一样,唱给别人看的,用意在哪里?用意是劝别人回头,劝别人改过自新,是这个意思。你自己真正悔改,你又何必搞这些形式?用不著,这个我们要知道。我们拜《梁皇忏》、拜《水忏》,劝别人的。所以,像这些地方不能不知道,你知道之后,才晓得佛法教学的善巧,它的方法用得非常高明,用得很巧妙。
第四,第一义悉檀,这是讲『入道』。第一义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四种悉檀是以这个为主目标,前面都是诱导,诱导到最后,必须要帮助他成佛,要鼓励他。第一个,要启发他的自信心,众生为什么不能作佛?不相信自己能作佛。甚至於有一些同修们,我都见到过,学佛学了多年,自己觉得我的业障太重,罪业太深,我来生只要能再得人身就好了,西方世界我不敢指望,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帮助他建立信心,造再大的罪业都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看《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所讲的,五逆十恶,遇到好的因缘,遇到真正的善知识,把这个理论方法讲解,你真正明白觉悟了,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决定能往生。那我们造的罪业还没这么重,为什么不能?决定能!无始劫再重的罪业,没有不能悔改的,就是在一念回心转意,破迷开悟,业障就能消除,福慧就现前。第一义悉檀是最主要的一门,这就是把真正的大乘佛法介绍给他,劝勉他修学,所以这是「入道」。这是四种利益。
钞【十二部经一切诸法,随宜而说,无量方便,要归作世界等四说,使人得欢喜等四益而已。鉴机授法,其文繁广,略举不悉。】
细说,那就太多了,这是用最简的方法给我们介绍。法门很多、经典很多,不管怎么说法,要叫听众得四种利益。不管讲哪一部经,不管讲哪一部论,你要叫人生欢喜心,叫人生善,叫人断恶,叫人入道。佛说法,他有许多的原则,这些原则我们都要知道。这说法才没有白说,真正对众生有利益。我们今天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