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97集
发布时间:2024-08-03 04:01:21作者:大众学佛网
请看《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第一八一页:
钞【教行理者,本理立教,依教修行,从行显理,诸经皆具教行理三,故名为通。】
这几句所说的也是经题里面一个重要的意义。佛的一切经,无论是大小乘,一定具足『教行理』这三个意思,这三种才显示出佛经与世间典籍不相同的地方。「教」是我们现在讲的教科书,佛当年在世没有书本,也没有讲义,所谓是「以音声为佛事」,佛的讲演就是教。后世集结的经典,就称之为教,像佛说这部《阿弥陀经》,这是教,佛说是教。这里面一定有道理,什么是他的理论?哪些是他的修行?我们这个经题是罗什大师以最善巧方便选的一个题目,就把阿弥陀佛的名号做题目了。其实这个经它原本的题目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那才是它的本来的题目。但是「阿弥陀佛」的名号,实在讲非常的奇妙,就这四个字,它是教行理三个统统具足,这个实在是妙不可言。
『本理立教,依教修行』,教一定要从理来建立。「理」是什么?理就是真如实相。一切大乘经都是以实相为体,我们在前面讨论过,前面莲池大师《疏钞》是用十门开启,讲得非常详细。佛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教学,也就是从真性里面流出一切经,一切经是从真性流的。真性是理,真如本性是理,依这个理来建立教学。「依教修行」,我们就通常意义来说,就是依文字般若,经典是文字,教科书,我们要依照教科书里面理论的方法来修行,修什么?恢复我们自性,修的是这个,不是别的,恢复自性而已。自性里面有法身、解脱、般若,在教下,偏重在般若,就是依文字般若去修观照般若,依照这个理论方法来修行。
修行要有个目标,这个目标是什么?就是『从行显理』,「行」就是修行,「显」,实在讲就是把真如本性显露出来,禅家讲的明心见性,明心见性这个理就显出来。禅的目的要明心见性,教的目的还是明心见性,我们念佛也不外乎明心见性,念到理一心不乱就明心见性了。可见得不管哪一宗、哪一派,方法技巧上有差别,有种种不同的差别,目标是一致的,到达的地方完全相同。所以才说法门无二,法门平等,才说这个意思。『诸经皆具教行理三』,一切经统统要具备这三个要素。这是通题,一切经必须具备这三个意义。底下是讲本经:
钞【专指此经,则佛说是教。】
经题里面,『佛说』是『教』。
钞【执持名号是行,阿弥陀是理。】
佛教的是阿弥陀,执持名号还是阿弥陀,证得那个理还是阿弥陀,所以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其他经典里面一桩一桩能分别举出来,这个经很奇怪,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三个意义统统具足了,真正不可思议。在《无量寿经》里面,就一桩一桩指得清清楚楚。但是这个经非常奇特,「阿弥陀」翻成中国意思是无量觉,无量觉就是我们的自性,换句话说,就是自性的名号。佛的名号同时也是我们自性的名号,所以它是理,我们念佛要证,证什么?就是要亲证阿弥陀。
钞【局此异余,故名为别。】
『局此』,「此」是指本经,我们这部经跟其他经不一样,其他经不是用「阿弥陀」做经题。
钞【配三德者,理即法身,教即般若,行即解脱。】
『理』就是『法身』,这个容易懂,理是真如理体,就是我们自己的清净法身。『教』就是『般若』,般若是指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经典,所谓文字般若。从文字乃至於观照般若,还是属於「教」里面的。我们今年冬天要办大专讲座,讲《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特别就要讲到观照,那是天台大师的注解,要从六即佛讲起,从名字即,观行、相似、分证到究竟佛,我们再来详细讨论这个问题。
『行』就是『解脱』,行,实在讲就是生活行为。我们今天生活行为不自在,所谓是不自由,自己做不了主,处处要受约束。为什么做不了主?就是没有智慧,有智慧就做得了主。我们现在智慧没有了,烦恼控制了我们,所以我们觉得处处不自在。学佛就是要求智慧,佛法不是求别的,这一点诸位一定要记住,佛法就是求智慧,有了智慧,什么问题都能解决。所以佛法是智慧的方法,佛学是智慧的学问。同修们这一点要留意。
昨天我们有个讲演会,讲演完了,有一个人来问我许多问题,听说他还是某大学的名教授,但是所问的问题没有智慧。譬如他第一个问题提出来,他说:假如这个世界上人统统都出家,我们这个世界上人不是统统都要灭种了吗?我反过来问他:如果全世界人都做大学教授,还是要灭种,对不对?都大学教授,也没有人耕田,也没有人织布,还不是死路一条?你们想想看,这世界上人可不可能统统出家?可不可能统统当大学教授?不可能的事情!这就是没有智慧。所以智慧能解决一切问题,智慧能带给我们美满自在的生活,这就是解脱。所以学佛的人,他的生活行为的确是解脱自在,因为他有观慧。
钞【又理通行教,法身即般若解脱,乃至行通理教,教通理行,举一即三,例上可知。】
这是一而三,三而一,确实是如此。『法身』就是『般若解脱』,所谓全性起修,所以『理通行』,性就是真如本性。这个说起来,虽然是高级的佛法、高级的修持,可是我们每一个人在下手的时候,尤其是念佛法门,你一下手就是全性起修。虽然全性起修,你自己不知道,明白的人清楚,你自己不晓得你自己是在全性起修。但是这个地方必须有一点要认识清楚,我们现在先把那个「性」放下,我们不谈这个,我们谈心,大家好懂,心里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打妄想的心。
我们什么妄念都没有了,全心全意来念这句佛号,是不是全心起修?殊不知心就是性!尤其是你全心念这句佛号,那不是性是什么?阿弥陀佛是如来从自性当中流露出来的德号,你今天整个心都在念佛号,你不是全性起修是什么?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那就不是的。如果什么妄想都放下了,一心一意在念佛,给诸位说,就是全性起修。别的法门不见得是如此,念佛法门决定是如此,为什么?因为这句佛号就是自性的德号。所以你参禅、持咒不一定能达到这个境界,可是念佛决定相应,决定是这个境界,所以这个不可思议。念佛好处真正说不尽!真正通达了,的确什么都放下,我们看古来大德通宗通教,年轻的时候博学多闻,到后来学通了,发现了,这里头有真的东西、好的东西,其他那个不好的都不要、都淘汰了。所以到最后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他晓得念阿弥陀佛这个法门才是千经万论里面第一法门,其他的统统不要。
全性起修我们要认识,这个虽然是初学念佛,实在讲这个功夫的确是上乘功夫,是大菩萨们所修的。《无量寿经》黄念祖居士注解里面,他引用古人所说的那个说法,我们愈想愈有道理。念佛这个法门是接引上上根的人,我们这一听,上上根,我们没分,我们都是下根的人,自己都不敢承当,很谦虚、很客气。人家底下说得很清楚,只要能相信这个法门,肯发愿往生,这个人就是上上根人。我们听了这个话又如何?想想我们听了,我们是相信,我们真发愿,那就是他讲的上上根人。中下根的人听了之后,他怀疑,他不相信,他不肯求生净土,不肯念佛,那是中下根人。
所以这个上上根,绝对不是指聪明才智,是指具足信愿行,你只要具备这三个条件就是上上根人。这个上上根是十方诸佛菩萨承认的上上根,很有道理,为什么?因为他这一生就往生,往生就成佛,这个人不叫上上根,谁叫上上根?那个通宗通教的,他还要搞六道轮回,他一生还不能出三界,他算什么上上根?所以想想古德讲的话是有道理,不是没道理。然后我们想想,许许多多老太婆一生念佛往生,真是上上根人。我们自以为聪明才智不得了,比不上那些人,人家一生能作佛,我们搞一辈子还六道轮回。这是讲法身即是般若解脱。依照这个理推,般若也就是法身解脱,解脱也就是法身般若,一即是三,三即是一。
『乃至行通理教,教通理行』,这个「教」是文字,文字性空,那就是实相,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知道它是虚妄,那就是实相。到这个时候就可以跟你讲,实相跟虚妄是一不是二,你真正觉悟到。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们拿这个比喻,大家容易懂,器是虚妄的,金是真实的,器是不是金?器就是金,虚妄的器跟真实的金是一不是二。宇宙之间一切万物就是器,有形有相,有形有相的东西就是虚妄之相,虚妄之相它的体就是真空。真空就是本性的别号,讲真空、讲本性是一样东西。所以讲文字性空就是实相、就是真如本性。所以『教通理』。
正因为教跟理是一不是二,因此我们不能执著文字相,你不要执著它,你执著它就错了;你不执著它,你就通达,你就在文字里面得自在,得般若、得解脱。你要是执著它,那就迷了,就迷在文字里面,教也不通了,智慧也没有了,解脱也没有了,自在、智慧都没有了,那是死在文句之下,不晓得文字性空,不晓得文字就是实相。这个意思大家要细心去体会,不能想,想不到的;你要用思考,愈想愈糟糕,不能想,要去体会。体会不到也没关系,念阿弥陀佛就好了,你念上个三年,你自自然然就懂得了,这个很奇妙,念上三年就懂得。这真正是所谓『举一即三,例上可知』。
钞【体相用者。】
这是用三大来看。
钞【体者,总体,言佛便周,故佛为体;相者,体中所具之相,体无尽,相亦无尽,故无量寿为相;用者,体中所发之用,体无不照,用亦无不照,故无量光为用。若通若别等,亦如上例。】
『体』是本体,说佛,本体就圆圆满满具足,一丝毫缺陷都没有。这个佛,自然讲的是法身佛。法身佛,我们听了没有问题,报身、应身又怎么样?行不行?也行。但是这个意思就不太容易理解,像《华严经》里面说:「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又说:「芥子纳须弥」,这就是说,一多不二、大小一如。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应身又何尝不是法身?这是《华严经》里面告诉我们。六祖大师在《坛经》「传香忏悔」那一章末后,给我们讲「一体三身」,也是把《华严经》这个意思很清楚明白的给我们说出来,一即是三,三即是一。
所以这个佛,你说法身、报身、应身都可以。说佛就『周』了,「周」就是圆满。说我们凡夫这个身行不行?一样的,没有不周遍的。圣凡不二,生佛不二!所以《华严》、《圆觉》,《涅盘经》里面也有这个意思,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佛与众生差别是在迷悟,自性没有迷悟,佛性没有迷悟!实在讲,体相都没有迷悟,体里头没有迷悟,相里头也没有迷悟。迷悟从哪里来?作用里头有迷悟。体相用三大,前面两个都没有迷悟之相。佛悟,悟的什么?悟的体,悟的相。我们众生迷,迷的什么?迷的体,迷的相。体、相本身没有迷悟,所以生佛不二。举一个佛就周了,随便举一法,举一法即周遍,乃至於举一微尘也周遍,一定要晓得这个意思,这是讲本体。
相就是现相,体一定现相,体不会说没有相的,决定是有相。虚空也有相,虚空也是真如本性的相分,有形色的,我们叫它做相;没有形色的还是相,虚空相。说有形色的,这个相大家好懂;说无形色的,我们不太好懂,怎么无形色的叫相?也是自性变现出来的,也没有离开自性。我们举个比喻来说,你晚上作梦,你梦里头有没有虚空?如果梦里没有虚空,你就不能动,你要活动总有虚空。你梦中的虚空从哪里来的?是不是你的心变现的?可见得虚空也是自性变现的,虚空里面一切万法也是自性变现的,所以虚空是自性的相分里面的一种,它还是相分,不能没有相,一定有相。像我们讲金,金一定有相,你做成一个戒指有个戒指的相,做一个手镯有手镯的相;我统统不要了,我压得扁扁的有个扁扁的相,拉得长长的有长长的相。你说「我不要相」,不要相,金也没有了。既有金,必定有相。这就告诉你,有体一定有相。诸位要晓得,见性不是把相灭掉你才见性,相灭掉,见不了性;这跟金一样,我相都不要了,金也没有了,你也得不到金。
所以讲离一切相,是离你心里执著的那个相,不是离外面这个相。譬如《金刚经》上讲的,「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一定要离这四相。我们人我都不要,哪有这种道理!是离什么?离你心里头「我执著有个人,执著有个我,执著有个他」,你离这个分别执著的相,不是外头没有。外面的相分,它决定在。我们今天大病是什么?大病就是你心里有那个执著的相,有那个分别的相,这个东西麻烦,这个东西叫你不能见性。《华严经》上讲得好,离开一切妄想执著,相就是性,性就是相,这时候明心见性,性在哪里?相就是性。好比说,金在哪里?器就是金。随手拈来,没有一样不是,这也就见了性。
我们今天之所以没有办法做到相性一如,不能见性,就是自己心里头有一个分别执著的妄想,这才叫虚妄相。离开这个虚妄相,外面所有一切境界,那叫真实相,叫诸法实相。所以到那个境界,佛的说法又不一样,「凡所有相,皆是实相」。跟前面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两句话,矛盾不矛盾?不矛盾,是一个意思,虚妄相就是实相,实相就是虚妄相,一点都不矛盾。你才晓得真妄不二、凡圣一如。可是你心不清净,你就见不到;必须清净心现前,这个真相才会现前。
这是说的相,就是体中所现的相。『体无尽』,相当然就无尽,所以在本经用『无量寿』来代表。作用,作用就是迷悟。凡夫的用是迷,佛菩萨的用是悟,就这一点不同,其他的没有两样。『体无不照,用亦无不照』,所以『无量光』就是诸佛菩萨的大用,他有智照,他觉悟,他不迷。我们今天要学的,实在讲就学这一点。所以整个佛法的教学,确实是以般若为主。佛在一生教化当中,《华严经》只是二七日中所说,也有人讲三七日,就算三七,也不过二十一天。《华严》,佛在定中所说的,这个境界不是我们凡夫能晓得的。阿含十二年,这等於说是小学;方等八年;般若二十二年,最长。佛讲经一共四十九年,般若占二十二年,差不多占一半,你就晓得佛法是以般若智慧为主。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
既然般若这样重要,我们今天要不要去学《般若经》?学也好,不学更好,怎么?念这句阿弥陀佛,福慧双修。这句阿弥陀佛,无量的般若在里面,这句佛号念到心清净,你的本性般若就现前,这个法子妙,妙在这个地方。禅宗的手段很特别,禅宗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教是教学,他不从教学下手,换句话说,不从经典、不从讲经说法这里下手。他从哪里下手?直接叫你修定。早期达摩祖师来的时候,教给人的方法:观心,用这个方法。到后来,众生业障习气重,用这方法功夫不得力,所以祖师才换一个方法叫「参话头」,目的是要得清净心。心地清净了,般若智慧开了,这个时候再读经。所以他不是不要经,他要经典,他经典摆在后半段,先求得禅定,得到禅定之后再读经,那他经卷一展开意思就明了,所以他的速度非常之快。
所以禅家不是不要经,他要!禅宗这些祖师大德,哪一个不是一切经都通达的?你看看他们的语录著作,引经据典,世出世间法没有一样他不知道,不但佛经他熟悉,中国诸子百家他都懂。他是悟了以后再看书;没有开悟之前,决定不看书,决定不听人讲演,他用这个方法。可是念佛,比禅宗参话头更方便。说老实话,禅现在参话头也不容易。现在参话头,实在讲叫打妄想,哪里叫参话头?装模作样,他开不了悟。这参话头,心要很细,这功夫你没法子做。
话头是什么?这一句话要起来的时候,你就是话尾巴了,不是话头了。这个话头没有意义的,譬如禅家常讲的「参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就想,我父母没有生的时候,我本来是什么样子?这叫打妄想,这哪叫参话头?你在这里能找得出答案吗?它没有意义,它也没有答案。他就是教你用这种方法,这个叫疑情,念头一起来的时候,你就很秘密的去找,这个念头从哪里起来的?这叫话头,你找它的来源,这一念的来源,你观察这个,心就会得定。这要很细心的人,心粗的人不行,那就没有法子。如果你要想这个问题找答案,那叫打妄想,那不叫参话头。可是你往前看这个念头从哪里来的?必然这个念头没有了,没有的时候,你注意,这念头哪里去了?你找这一句话来跟去,你找这个,你只观察这个,心就能得定。他用这种方法,这叫参话头。
功夫用得力,不妨碍工作,行住坐卧他都在参。禅宗里面,禅和子天天在工作,挑水的、砍柴的,都在做这些苦工,他这个参究决定不中断。但是诸位想想看,这个方法没有念佛简单,没有念佛方便。如果讲成就,念佛比他高,他这个要不能大彻大悟,一点用处都没有。大彻大悟之后,未必能出得了三界,为什么?见思烦恼要不断,纵然大彻大悟,他的果报不过是四禅天而已。
我们这里有一卷倓虚老法师开示的录音带,你们可以请回家多听几遍。有一些同修说:他是北方人,口音我们听不懂。那是宝贝,不听不行,你听上个二十遍、三十遍,你就听懂,要有耐心去听。我听他讲话可以听到八、九成,我还听了三十多遍。所以他那带子一个半小时,差不多我都能背得下来,我听的遍数太多了。实在是好,他给我们讲开示,讲参禅。所以参禅的果报都在四禅天,不能出三界,那个功夫算是很不错了。就是他到四禅天的时候,他的功夫是伏烦恼,他烦恼不伏,他不能到四禅天。虽然伏烦恼,烦恼习气没断,所以他出不了三界。如果我们念佛念到烦恼刚刚伏住一点点了,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圆证三不退,就一生作佛,参禅怎么能比得上念佛?比不上!如果有禅宗那个定力功夫,给诸位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品位都很高。
《观经》跟《无量寿经》里面,讲得非常透彻。净土法门,弥陀四十八愿里面,十八愿、十九愿,这两愿是大愿的精髓。十八愿说什么?五逆十恶的人,临命终时十念往生。这禅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五逆十恶临终遇到善知识,劝他念佛都能往生,你们想想看,哪个人不能往生?没有一个不能往生的。十九愿叫发菩提心,菩提心,我们一听说也吓一下,这东西我们发不起来。蕅益大师一句话道破,只要你真正肯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无上菩提心。我们听他这一句话,这块石头落地了,我们无上菩提心发起来,为什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我们愈想愈有道理,的确没错。因为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当生成佛,那个心不是无上菩提心,什么心叫无上菩提心?这是净土不可思议之处,一切经里面没有的,十方诸佛世界里头也没有的。所以诸位要老老实实把握这个真正是无量劫以来难得遇到的因缘,我们这一生遇到了。
国外人家请我去讲经,我不能不去,就是这个正是无量劫的因缘,我要去告诉他们。他信的人,他就成佛了,只要往生就成佛了;他不信,也给他做了个种子。所以这是一定要去。
我们到国外讲经,同修们在此地要念佛,不要间断。我再奉劝诸位,希望同修们要真正认真的来,来干什么?读经。《观经》里面顶重要的就是三福、观行,观行有三种,就是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讲这三种方法。从第一观到第十二观是观想念佛,十三观以下是观像念佛,第十六观是持名念佛。《观经》主要是讲念佛的方法跟三福。三福,我们一定要牢牢的记住,三福实在讲三个层次,第一个,我们要修人天福报。第一福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你们要不能吃素的,吃肉没有关系,不要杀生,市场买的,已经杀好的买回去吃,可以了,不要买活的回家去杀,慈心不杀;「修十善业道」,这是第一福,人天福。第二福,小乘的福报,这是佛门里面的,「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皈五戒,威仪就是仪表,用现在话讲就是礼仪,我们要守礼节。
第三福是大乘福,大乘菩萨福,第一句是「发菩提心」,我们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心就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底下还有一句「劝进行者」,劝进是什么?要讲给别人听,劝别人修净土法门。
所以读诵很重要,读诵就等於听佛教诫是一样的。我们读莲池大师《疏钞》,就等於听莲池大师的开示。你看古德,我们在经论里面、《语录》里头常常看到,听讲经,一部经还没听完,他就开悟、就证果了。诸位同修从学佛听到今天也没开悟,为什么没有开悟?因为你平常没有读诵,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因素。《六祖坛经》里面,你们看到的,法达禅师要不是念了三千部《法华经》,六祖那么讲讲,他能开悟?他悟不了!他为什么会开悟?因为他念了三千部。《法华经》七卷,一天念一遍,念三千部差不多念十年。他有十年读诵大乘的根基,所以六祖跟他一讲、一点,他就恍然大悟。
你们今天如果把《弥陀经疏钞》也念上三千遍,你在这里听我讲经,看你开悟不开悟?决定有人开悟。所以古人听经开悟,不是没有道理的。人家根性利,利什么?念得多,利。你比他还聪明,但是不肯干,有什么办法?家里面有妨碍,不好读诵,到此地来、到这边来。如果不断的这样念下去,对於诸位好处非常多。你念熟了,讲了前面,你知道后面;讲到后面,你会想到前面,整部经的意思能贯通。心地清净,他的确有悟处。所以读诵大乘非常的重要。
我们能常常念、常常听、常常为别人讲,一定要为别人讲,真正是无量劫难遭遇的一天,我们自己得到这个利益,如果不辗转告诉别人,我们对不起佛、对不起祖师。我们告诉他,他不相信、不接受,那是他自己业障重,我们的心力尽到了,他自己不肯修那是他的事情,我们问心无愧,我们心地坦然。绝对不是说,我们得到了不告诉别人,这个要不得。
我自己学佛三十多年,我今天深深体会到这个法门,所以我敢劝别人把其他所有法门统统放下,你只要学这一门,你决定成功;你搞别的东西搞多了,决定是障碍。我们今天全心全力来把这个门走通,决定可以走得通的。你这个门要是通达了,不管你将来学哪一个法门,一切法门都得到,「一经通,一切经通」,一个法门成就,一切法门成就,真是禅教密律没有一门你不成就的。所以这是最简单、最容易、最稳当、最可靠的一个法门,我们如果不修这个法门,实在太可惜了。
疏【诸经立名,皆以人法喻,或单或复。此经单人,人复有二,两土果人故,实则三皆融通故。】
这是讲佛经的立题,它有一个原则,题目不是随便建立的,它是以人、法、比喻,所有的经都离不开这三个原则。三单,单独用「人」名做题目,或者单独用「法」,或者单独用比「喻」,这就是三种;三种之外,还有两个重叠的,「人法」、「人喻」、「法喻」,这就变成三个重复的,叫三单三复;还有一个叫「具足」,这个题里头人法喻都有。所以一共就七种。一切佛经建立的题目都出不了这七个范围,所以叫七立选题。
在七种选题里面,我们这个经是哪一种?是单人,《佛说阿弥陀经》,这个经里面只有人,没有法,也没有比喻,完全是人立题。人,又有两个人,「佛说」,佛是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这边娑婆世界的人,所说的「阿弥陀」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所以人里面有此土、彼土。『果人』就是究竟佛果之人。本经属於单人立题。
钞【单复者,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具足人法喻三。】
《华严经》这个题目,『人法喻』三个都有。『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比喻,华就是花朵,严是庄严,像花园一样,各种花都有,开得非常茂盛,用这个来做比喻,所以称为华严,是比喻。
钞【大方便佛报恩经,人法无喻。】
这个题目里面,有人有法,没有比喻。『大方便』是法,『报恩』也是法,『佛』是人,这个题里面没有比喻,这就属於人法立题。
钞【妙法莲华经,法喻无人。】
『妙法』是法,『莲华』是比喻,这里面没有人,所以是『法喻无人』,法喻立题。
钞【菩萨璎珞经,人喻无法。】
『菩萨』是人,『璎珞』是比喻。璎珞是配在身上的装饰品,由珠玉或花等编缀而成。我们看到佛菩萨像胸前挂得很多,满满的,那是璎珞。《菩萨璎珞经》,没有法,它是『人喻无法』。
钞【大般若经,单法无人喻。】
『大般若』是法,没有比喻,也没有人,这就是单法立题。
钞【梵网经,单喻无人法。】
『梵网』是比喻,就是大梵天的罗网,这个题目里面没有人,也没有法,比喻立题。
钞【今此经者,单人无法喻,他皆例此。】
『他』就是讲其余的一切经,一切佛经确实都不出这七种立题。
钞【两土果人者,菩萨在因,如来在果,故佛号果人。】
『号』就是称号,『佛』,我们称他做『果人』。『菩萨』还在因地,还在修行,还没有圆满;圆满就叫结果。
钞【今是此方之佛。】
『此方之佛』就是释迦牟尼佛。
钞【说彼方佛故。】
『彼方佛』就是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所以经题里面是「两土果人」。
钞【融通者,举一即三故。】
这个意思实在讲是从《华严》来的,《华严》确实不可思议,《华严》所谓「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就是次第,圆融是没有次第,「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依照《华严》这个理来看,没有一法不圆融,正所谓是「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人观法也是无法不圆,可见得圆与不圆,法上没有圆不圆,是你看这个人你那个眼光有圆有不圆,问题出在这个地方。圆是如此,染净垢秽无有一法不是如此。所以心净则一切法净,心染污一切法就染污。法有没有净秽?没有,染净在心不在法。这是《华严》里面所说的真正的原理。
莲池大师注解《弥陀经》采取《华严》的方式,所以他一开端用十门开启,而且处处引用《华严》来解释《弥陀经》,他这个意思用心很苦,用意很深,其目的就是给我们说《弥陀经》跟《华严经》是一不是二,用意在此地。所以古德说,《弥陀经》是《华严经》的结论,是《华严》、《法华》的归宿。我们在《无量寿经》黄老居士注解里面所看到的,他也是引古德的话,不是他自己说的,说《华严》、《法华》不过是《弥陀经》的引子而已,是引导你,好像书本的序文而已,是从那个经引导我们入《弥陀经》,这个话说的也是愈想愈有道理。所以你想这个经多重要!
《华严》跟《法华》,天下人公认经中之王,经中之王还导归极乐,这是值得我们深深去思惟的。钞【如今经虽属单人,而法从人说,喻以人举。】
说『人』,『法、喻』当然也就包括在里头。
钞【言偏义圆,通融交彻,理固然也。】
讲法身、般若、解脱这三德,言佛便周。这三个也是一样,无论说人、说法、说喻,一定是一而三,三而一。说人,法是人说的,喻是人举的,人当然包括法喻。如果说单喻,喻是人比喻的,人能说法,所以一个喻里头也包括了人、法。法亦复如此,法是人说的,当然离不了人,人举比喻来显法,喻也包括在里头,确实一而三,三而一。我们要晓得,分开来怎么说,圆融怎么讲法,该分的时候分,该圆的时候圆。该分的时候,叫人容易领悟,容易体会;圆的时候,叫人不要执著,不执著才能体会到圆义。如果你有分别执著,你只能体会到一边的意思,这个意思不圆;必须到不执著,意思就圆了。所以必须用两种讲法,使你真正能够体会。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