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 第三十九章(1984)
发布时间:2024-08-02 04:03:25作者:大众学佛网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九十面:
解【诸佛成道。各有本迹。本地并不可测。且约极乐示成之迹而言。即是三身。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论成也。】
这一段是讲诸佛如来成道都有『本迹』。像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梵网经》里面就告诉我们,他到我们世间来示现成佛,最近这一次,这是讲三千年前他降生在印度,说这一次,这一次是第八千次了。由此可知,佛是久远劫以前就成佛,并不是这一次真的生到我们世间,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不是这样的情形。世尊如是,十方诸佛如来都是这样的。阿弥陀如来,当然也不例外,他已经是多生多劫在那里修行,修成佛了。今天在西方世界示现的才十劫。我们晓得菩萨当中,有许许多多像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乃至于地藏菩萨,都是早已经成佛道,这是我们不可不知道的。
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本地并不可测』,这个「并」是统统不可测,是讲诸佛。我们多半都是从相上讲,就是迹相上说,我们讲释迦牟尼佛的示现,十九岁出家,三十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都是从迹相上来说的。现在此地也就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示现成佛的迹相而说,不是讲阿弥陀佛的本地,完全是从迹相上来说的。就是前面所说,『一成一切成』,这是讲三身。三身为什么说一成一切成?为什么又说『非成非不成』?前面都讲得很详细。而且我将这个用意,也跟诸位透出来了。为什么大师要这种说法?他的用意就是叫我们不要执着。一切明了,不要在这些迹相上起分别执着,这就对了。因为稍稍起一点分别执着,对我们自己的修持就造成障碍了。
我们念佛目的是求一心不乱,是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我们的心愿。如何能将这个心愿真正圆满成就,而不至于落空?我想这都是我们很关心的事情,当然这也是非常非常的重要,除非我们是并不真的想往生,那就另当别论。如果真正觉悟到这个世间苦,真正想到要往生,那就要真干。这个真干,盲修瞎练一定要误事。我们佛七期间当中,智心法师来过几次,他告诉我,到这儿来跟我谈谈,他很有受用。一个人藏在深山里头盲修瞎练,不能成功。他学了这么多年,还是迷迷糊糊、颠颠倒倒的,分别执着妄想没减少。像这种情形太多太多了,我们反省反省自己,又何尝不如是?这是值得我们警惕的。
所以经论不能不深入的研讨,单单是讲经、听经,行不行?跟诸位说:不行。这个法子只能够帮助诸位建立信心,引导大家趋向念佛法门,不能帮助你得一心,不能够帮助你往生净土。为什么?如果要讲真正帮助了,这个要开研究讨论会,要把我们自己许许多多的疑问要提出来,我们在一块互相来探讨,把自己错误的见解,错误的观念,所有的疑障统统断除,我们这一句佛号就得力。没有研究讨论会,不能成功。
我们在一切经里面,这个《阿弥陀经》是例外,因为《阿弥陀经》只有佛说,没讨论的。这个境界太高了,是如来的境界,不是菩萨的境界。所以舍利弗听了这个问题,只有听的分,没说话的分。说话,就是后面,六方诸佛他们出来赞叹。六方诸佛有说,舍利弗只有听的分。
我们在其他的经论里面,你看《楞严经》阿难、富楼那,那些诸大菩萨都跟释迦牟尼佛辩论,那是辩论会的记录。《金刚经》须菩提尊者提出了许多问题,释迦牟尼佛给他解答。解答当中,他有疑惑又提出疑问来,都是研究讨论。《华严》、《法华》都不例外。这部经是特别法门,祖师的《疏钞》、《要解》、《讲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讨论的材料,一定要把自己这个疑问断得干干净净。里面这些道理、方法、境界都搞清楚,我们这个修行才有决定性的把握。所以讲到成与不成,你看看,觉悟的人说成也行,说不成也行,都对。如果说迷的人,说成也错,说不成还是错,没有一句是对的,这个关键就是在迷悟。
解【又。佛寿无量。今仅十劫。则现在说法。时正未央。】
这个『未央』就是未尽。阿弥陀佛在那里讲经才开端,后面还长得很,寿命长,才十劫!好像我们人间寿命一百岁,才过十天。你想想看这个十天,岂不是这个时候,时节因缘正好?这个时候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将来在西方极乐世界都是元老的身分。阿弥陀佛成佛十劫,就来了,十天就来了,元老的身分,时正未央。
解【普劝三世众生。速求往生。同佛寿命。一生成办也。】
我们哪一个人不希望长寿?在我们这个世间长寿办不到!阿弥陀佛那个国土真正是无量寿,一点都不假。说到这个时节因缘,我在此地又要补充几句话,成佛要用真心、要用诚心,不能用妄心。妄心是凡夫、外道、魔王,用的是妄心,佛菩萨用的是真心,这是我们一定要记住。要是用假心、妄心,不能成功,即使修无量劫也不能成功。侥幸的心理是妄心,投机的心理也是妄心,取巧的心理还是妄心,都不能成就的。我为什么要说这些话?因为经上说过,连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里头都有,临命终时十念也能往生,一念也能往生。那你听说这个了,不要紧!我这一生多造点罪业没有关系,我在临命终时一念、十念还可以往生。这个心是妄心,这个心是侥幸的心理,投机取巧的心理,不能往生,你不要误会了。
十念往生是指什么?这个人一生都没有遇到佛法,也没有听说过阿弥陀佛,临命终的时候他有这个机缘,遇到一个善知识,告诉他西方有阿弥陀佛,赶紧念佛求生西方,他马上就能信,立刻他就发愿,一心一意没有二念的,这样念十声能往生。我们现在统统没有指望,这个机会没有了,为什么?我们都听说,《阿弥陀经》也听了,阿弥陀佛也念了这几天,你想临命终时念十声往生,那不行,那你这个心是投机取巧的心理,阿弥陀佛不要,西方极乐世界不欢迎,你要懂得这个道理。
还有一桩事情也要想到,我们现在还没有死过,不知道那个死的情形怎么样?可是我们到那个病院里面,去看很多人快要死的时候,我们也看了不少,亲戚朋友过世的时候。你看临命终时那个样子,是什么样子?他这个头脑能够清清楚楚,把这个佛号念得了了分明?大概百分之九十九将要死的时候,都是迷惑颠倒,他的家亲眷属都不认识。那个临终十念、一念,他念不下去了。别人助念怎么样?助念也不行。
我给诸位说一个故事,我出家的时候,是在圆山临济寺,民国四十八年出家的。临济寺那个时候有一个念佛会,会长是王大松居士,大概现在都不在了,副会长是林道棨。你想想看,念佛会的副会长,平常每个星期举行一次念佛会,领导大众念佛,念得多虔诚。林道棨病重的时候,听到佛号就生烦恼,旁边人给他助念,一听到佛,不要念了,不要念了,佛号在那个时候不管用。不念他不烦恼,愈念愈烦恼,流泪,没办法了!就是助念都助念不上,这种情形,这是我们亲自见到的,才晓得一个人在临命终的时候,业障现前太可怕了!
我们是不是有把握临命终的时候,清清楚楚,如入禅定,心不颠倒,有没有这个把握?没这个把握,那平常又不肯努力,还要求个侥幸的心理,临命终时十念,那临命终时连人事都认不清楚,那就糟了,我们这一生就空过了。如果说往生那么容易的话,庐山慧远大师何必要结莲社,一天到晚打佛七,一年到头打佛七,他那个是常年佛七,不中断的。一天六支香,天天如是,一年当中还有三个月的精进佛七,加香。那比起你来不是差太远?人家要念一辈子,才能求个往生。你很侥幸到临命终时,十念就可以了,那些祖师望你,来看你的时候,那真的相差太远了。侥幸的心理不能存!
印光大师在世,那个时候在苏州灵岩山,他所举办的就是一个长期念佛道场。我们今天的佛七仪规都是用他的。长期这样念,烦恼都不能断,习气都不能够减少,何况不念?念佛是佛号天天熏习你,不要认为这个没用处。如果不念佛了,就是烦恼妄想天天在熏习你。你自己现在不知不觉,到临命终的时候你就觉察到了。那个时候障碍就来了,就像林道棨一样。平常他不觉得,哪里会晓得到临命终时这么大的障碍。所以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想到,平素要把这句佛号牢牢的抓住。
我在佛七当中给诸位说过这个问题,我是把戒定慧三学,合在净土法门告诉诸位。戒定慧三学是佛法的总纲领,离开三学就不是佛法。念佛法门能不能舍戒定慧?给诸位说:不能。念佛法门里面容戒定慧,包容。为什么?如果没有戒学,你的念佛不会到功夫成片。换句话说,不会往生的,只能够说给阿赖耶识里种一个佛的种子,与阿弥陀佛结个法缘,不晓得哪一生哪一劫才会成熟?这一生是渺茫的,没指望的,所以要重视戒学。戒是帮助你伏烦恼,你的功夫才能成一片。定学,是帮助你事一心不乱。慧学,是帮助你理一心不乱,你看看是不是这样的。智慧开了,破无明了,我们理一心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事一心是念佛三昧,是禅定。由此可知,功夫成片就是戒成就,事一心不乱是定成就,理一心不乱是慧成就,怎么能离得开?
所以说到这个地方,我在讲席当中给诸位提起过很多很多次,我举出印光法师教人的方式。他在晚年,年岁大了不管事,信徒供养他的钱财很多很多,他老人家一个钱也不要用,所以把这些钱统统分配做慈善事业。有慈善救济的、有印经的,赠送经书的。这个赠送经书的叫弘化社。他的这个徒弟们,在家、出家的徒弟们就组织一个印经会,我们现在叫印经会,他那个叫弘化社。这个里面所印的书,是以《安士全书》、《感应篇汇编》、《了凡四训》,这三本书印的分量最多。我那个时候是概略的给它估计一下,这三种书他至少印了三百万册以上,这三样都不是佛经。他为什么印这么多?弘化社也印很多经,但是经印得不多,只印个一千册、二千册,印得不多。这三种书为什么要印几百万册?我们要觉悟!这三种书是老法师把它代替戒律,如果不照这个来修学,我们这个念佛想得功夫成片,想带业往生,难!太难了!
老法师慈悲,不是光光凭这句佛号就能往生,这句佛号要念到身心清净,身心清净要不用戒律来帮助,我们想达到身心清净不容易,为什么?我们自己没有标准,自己以为很清净了,如果把戒律打开,哎!没有一样清净。戒律是标准。所以我从香港回来以后,我们把这个书,我们的华藏法施会,这三种书大概也印了四万多册。这是我体会到大师这一点的用心,所以不能不读。讲到这个戒定慧,并不是叫你去学律宗,不是这个意思,也不是叫你去参禅,也不是叫你去持咒,而是说明这句佛号里面,必须有戒定慧的内容。
戒是防非止过!《金刚经》里面所讲的「云何降伏其心」,戒律是降伏其心的。定,是可以断,这个戒可以能够降伏妄念,可以把一切妄想烦恼伏住,但是不能断根,伏烦恼。我们烦恼能够伏得住,这句佛号就有用,就可以带业往生了。烦恼不会打闲岔、不会扰乱,佛号才有力量、才会起作用,否则这个佛号怎么念,不管用,烦恼的力量太大了,所以要持戒。
持戒念佛,念到相当程度,烦恼不起来了,无论在什么境界里面不生烦恼,这个境界好。如果在这个境界里面,还要坚固着对这个戒学有一种固执、执着、坚固的执着,给诸位说,不能得定。这个时候不是说戒律不要了,戒律还是要。
那个戒律从初发心到等觉菩萨,都要持戒,戒怎么可以不要?戒是要照做,又不能执着,执着什么?执着不能得定。就好像爬楼梯一样,爬楼梯我的目的是上上面一层楼,我那个楼梯爬到顶端,快要到了,我也舍不得楼梯,你们想想看,那楼门上得去吗?上不去!戒律好像是楼梯,定好像是那上面的一层。一定要用这个楼梯才能上得去,上去的时候,要楼梯,又不能执着这个楼梯。你想到这个味道,要想到这个味道,因为什么?楼不只一层,还有好多层。见了性的菩萨,圆教初住,还有四十一个位次。好像大楼一样,还有四十一层,每爬一层都得要楼梯,都要具足戒定慧,才能够一层一层向上提升。所以这句佛号是三学具足,我们没有能力,在一句佛号当中具足三学,那就必须要求方便法。印祖给我们这三种书,就是方便法。这三本书里面,《了凡四训》它的目的是建立信心,深信因果,《了凡四训》的目的是在此地。《感应篇》跟《安士全书》目的是在讲戒律,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如何去学戒。那个书就是善恶的标准,如何去断恶修善,我们这个佛号才相应。这是说明真正的在这一生想往生极乐世界,那就得用这个办法,除这个办法之外,没有第二个办法。说老实话,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这是等觉菩萨示现的,在这个末法时期,民国初年传给我们这个方法。
觉明妙行菩萨,也是从西方世界再来的。距离我们也不太远,《西方确指》,他老人家教给我们用功的方法,也是最契合这个时代。他就是一支香,一支香是一卷《阿弥陀经》,一千声佛号,一百拜,用这个方法。而且一再叮咛,真正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一天修十二支香。每一天是十二遍《阿弥陀经》,这是一万二千声佛号,一千二百拜,他说不要增不要减,就照他这个方法去做。给诸位说,这是精进佛七!因为他这个方法做的话,这么一堂课的话,大概是要二个小时。我们平常拜一百拜,差不多要五十分钟。一千声佛号,几乎是接近两个小时,十二支香就是二十四小时不中断,精进佛七。
如果实在体力不行的话,那就减少。所以你这个修行,你实在很忙没有时间,你一天修一支香也可以,修两支香也可以,照他这个方法去修。起心动念、待人接物,依照《感应篇》,依照《安士全书》,来检点我们自己的身心行为,这样修行决定往生。这都是从西方极乐世界菩萨到我们这个人间,教导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那真正是再来人!如果我们不相信,不肯依教奉行,那是自己当面错过了,我们这一生又空过了。
解【又。下文无数声闻菩萨。及与补处。皆十劫所成就。】
这是讲整个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都是十劫当中成就的,换句话说,成就都不太久。
解【正显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
西方极乐世界有这么多的菩萨,这么多菩萨他去多久?也不过是这十劫当中去的,去的人数这么多,这是往生不难。有这样殊胜不可思议的成就,值得我们发愿,值得我们一心一意的念佛求生净土,亲近弥陀如来。我们再看下面经文:
经【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这一段经文是讲成就众生之德,也显示西方世界没有怨憎会苦。八苦里头的怨憎会,我们每一个人都遇到,这个对我们来说也是个大障碍。这个地方,这一段经文,很明显的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并没有真正的小乘。经上说『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这是名字相同,实际上不相同。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菩萨的境界,小乘人不能够往生的。为什么说是阿罗汉?这是说他在他方世界原本修的是小乘,小乘证得阿罗汉。阿罗汉要一发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个功德就不可思议了。我们晓得阿罗汉是已经断见思烦恼,从断证上说,他与净土事一心不乱相等,因为事一心不乱也是断见思烦恼。这些阿罗汉如果根性钝的,他要是回小向大,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就生方便有余土。如果根性利的,他就生实报庄严土,所以称之为大阿罗汉。这个大就是大乘,不是小乘,大乘的阿罗汉。底下这个注子上有,我们看底下的注解,注得很好:
解【他方定性二乘。】
不是西方极乐世界真有的,『他方』,这个定性的二乘人就是声闻、缘觉。
解【不得生彼。】
他不肯发菩提心,所以不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可是底下有一种情形,就不一样了。
解【若先习小行。】
就是小乘的修行方法,他先学小乘。
解【临终回向菩提。发大誓愿者。】
这个发大誓愿就是发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
解【生彼国已。佛顺机说法。令断见思。故名罗汉。】
他原本修的是小乘,小乘的目标是断见思烦恼,他的见思烦恼还没断,当然是有能力伏。如果见思烦恼不能伏,那就不能往生。如果有能力伏见思烦恼,行!这些小乘人要是发愿往生回向到西方净土,可以带业往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佛顺着他的习性,因为他原来小乘有根基,就给他讲小乘法,帮助他把见思烦恼断掉了。这一断掉,就从凡圣同居土提升到方便有余土。也就是说从功夫成片把他提升到事一心不乱,所以也可以称为『罗汉』。
解【如别教七住。断见思之类。非实声闻也。】
『别教七住』的菩萨断见思烦恼,圆教七信菩萨也是断见思烦恼。
解【盖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今闻弥陀名号。信愿往生。总属别圆二教所摄机矣。】
大师这些开示都非常重要。这个藏教就是小乘,拿我们现在这个世间来说,像泰国就是小乘教。虽然现在交通发达,大众传播便利,这些小乘国家也听说有大乘法,也听说有大乘的佛菩萨的名字。可是他怎么样?他不相信。小乘教里面只相信佛只有一尊,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别的人要修行,最高只能证到阿罗汉,决定不能成佛,这是小乘教。小乘教不相信他方还有佛国土,他方还有佛菩萨,他不相信。诸位想,你就是在小乘国家里讲《阿弥陀经》劝他往生,他不相信!他当然不生。
通教虽然理论上通于大乘,它是以万法皆空为主,因此也是不闻他方佛名。换句话说,四教里面,西方净土是藏通二教没分。佛讲这个法门,对藏教根性的人,通教根性的人,佛是不说的,这个我们要晓得。能够听到《阿弥陀经》的,听到阿弥陀佛这个佛号的人,他能相信、他肯发愿、肯依照这个方法修行,求生西方净土,这个人不是别教根性就是圆教根性,不会是藏通根性。我们现在想一想,我们自己到底是圆教根性,还是别教根性?如果听是听了,佛号也一天到晚挂在嘴巴上,到临命终时去不了,你也是不圆、不别、不通、不藏,变成这么一种根性,这个很要紧。
经文里面说,「诸菩萨众亦复如是」。十方世界那些先学小乘而往生净土的人多,而别圆菩萨去往生的人也不少!我们在《华严经》里面所看到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可见得华藏海会里面,那些法身大士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你要问时间多久?也不过是最近十劫的事情。阿弥陀佛建西方极乐世界才十劫。《华严经》里面讲,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当然不能比十劫更长,也是这个十劫当中的事情。所以极乐世界,诸上善人这种庄严真正是不可思议。
在大本,就是《无量寿经》,佛赞叹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功德,有二十三个比喻。圆瑛法师讲义里头有,引用《无量寿经》的,诸位自己可以参考,我在此地就不再多说了。这个二十三喻,都是把菩萨功德归纳一类一类的。实际上这些诸菩萨的功德无量无边,说不尽的。再看底下这一段经文:
经【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是这一段的总结。莲池大师在注子里告诉我们:
解【佛及声闻菩萨。并是弥陀因中。愿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是则佛。菩萨。声闻。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故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一段注解很不好懂,所说的境界都是阿弥陀佛与这些大菩萨的境界,不是我们凡夫的境界。但是所说的,句句话都是事实。经文这个结语与前面每一个段落,文字上是相同,可是意思不一样,这个意思是总结西方极乐世界教主与他的学生,主伴的功德庄严。教主从光寿,无量光、无量寿,称之为庄严。而佛的学生都是声闻、菩萨,而且这个数量是算数所不能够计算的,以此为庄严。这个庄严从哪儿来的?都是教主在因地当中他的大愿大行所成就的。
我们这个问题就在此地,教主就是阿弥陀佛,他自己的大愿大行与这些声闻、菩萨有什么相干?如果这个道理我们要想不通,我们再回头想想,想想我们自己,阿弥陀佛在因地里发的四十八愿,与我们有没有关系?你就明了了。你今天为什么要发心求生净土?你还不是看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你相信阿弥陀佛的愿力,你才肯发心、你也肯发愿。换句话说,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是称性而发的。佛性与众生性,无二无别,一性无二性。既然能称弥陀的佛性,怎么不称我们自己的佛性?我们原先忘掉了,称性的大愿忘掉了,阿弥陀佛一提醒,我也有!于是才心心相应,志同道合,才有感应道交。所以说佛与菩萨、声闻,乃至于人天,是一不是二。我们修学这个法门,具足信愿行三资粮。我们本身跟阿弥陀佛,跟西方世界无量无边的那些声闻、菩萨也合而为一了。『非自非他。自他不二』,这个道理是在此地。佛是我们自性当中变现出来的阿弥陀佛,无量无边的菩萨声闻也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境界,生佛一体,自他不二。
如果诸位在此地能够有一点体会,那你就很有受用。为什么?你把这个体会再回过头来,回光返照一下,我们现前这个社会,现前这个世间,是不是如是?没有例外!现前我们看到这个世间依正庄严,哪一法不是我们自性变现之物?你要这样一回光返照,就大彻大悟了。我们现前这个境界与西方境界没有两样,只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是觉而不迷,我们是迷而不觉,没有两样。离开了自性,哪有众生?所以我们只能够感觉当中有许许多多的人。譬如我们今天在讲堂,我举这个最小的例子来给诸位说。我这个眼睛睁开,感觉到你们这么多大众坐在这个底下,谁变现的?我自性变现的。这个话说起来愈说愈玄,如果诸位对唯识有相当的研究,你就明了。眼前这个境界是我们每一个人自性变现的,你们看到我,我在此地是个本质相分,你们的眼识见到这个相的时候,在你眼识见分里面造成一个带质境,你第六意识缘你那个带质境,是你自己见到自己变现的相,见不到外面。
我们六根没有办法接触到外面这个现量境界,统统都是缘带质境,而不能够缘到现量境界。所以这个境界是唯心所造,本质相分是唯心所造。《华严经》讲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本质相分,是阿赖耶的相分,而七转识心心所的相分,是唯识所变。我们今天所见的一切相分,六根所缘的六尘境界,是为自己唯识所变,与外境相不相干?不相干!缘不到真正的阿赖耶识的亲相分。阿赖耶识的亲相分,只有阿赖耶识的见分可以缘它的亲相分。我们一般讲的时候,要到什么程度?别教讲八地菩萨,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这个时候才能缘到亲相分。在这个程度之前都缘不到亲相分,都是缘的带质境,自己识心里头变现的妄相、假相!这就是说的这个境界,所以这个境界是「非自非他,亦自亦他」,「他」是指本质相分,「自」是前七转识之带质境。没有他,自己怎么会现带质境?所以也是自、也是他,亦非自、亦非他。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唯心所造,唯识所变,因为它有四土三辈九品。这是讲的什么?『故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解【能令信愿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
这两句话非常重要,这是说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这个是就「今成」,今现在成就。「当成」,将来成就。这个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今成是什么?就是这一生。我们这一生,把这个道理真的搞清楚,方法也清楚了,没错误,境界也清楚,没误会,我们这一生决定成就,一生成就。所以经不能不读,不能不听讲!你自己看,许多意思你看不出来。纵然看圆瑛法师的讲义,讲义注得是很好,可是那里头的意思也未必能看得出来,不能不听讲,义理要不搞清楚,我们这个佛号不得力。都搞清楚了,这个佛号是句句得力,能够帮助我们一生成就。
我们现在晓得,四土三辈九品,哪一个阶级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相应、才能往生,决定往生要具备些什么条件我们知道,某一土它有些什么障碍我们也晓得。我们自己把那个障碍去掉,条件都具足,哪有不去的道理?大凡那些念佛人之所以不能够去的,没去得了的,都是这两桩事情没搞清楚!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所要求的这些条件没搞清楚,不具足。所有的那些障碍,障碍你往生净土的,你完全不晓得,到时候障碍你,你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就是经不可不读,不能不研究讨论。
可是经不要搞太多,搞太多也是障碍。这么多经典摆在那里,是不是叫你样样都要学?不是的。学个十几种、二十几种就够了,为什么?道理搞清楚、方法搞清楚、境界明白了,就不要再学了。好像我们旅行,这个地方没去过,我们预先请教人,那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人情世故,都打听清楚,这个路怎么走?多少里程?什么方向?中途有几个站?要用什么交通工具?好了,统统打听清楚了,就不要再打听,不要再啰嗦,走就好了!那个经典就是帮助我们问路的,无非是说明修行的理论、方法、境界,就这三桩事情。这三桩事情统统搞清楚,经教就可以放下,一心一意的去念佛就行了,那个时候就句句佛号都得力。如果这三样都不明了,那就叫盲修瞎练,不晓得佛号怎么个念法?经文到这个地方,是把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介绍完了。末后这一句说:
解【初】
『初』是正宗分第一个大段。
解【广陈彼土依正】
广泛的陈说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
解【妙果以启信竟。】
启发我们的信心,鼓励我们的发愿。这个发愿还在底下这一段,这是先教我们了解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蕅益大师、圆瑛法师给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介绍的部分到此地说完了。介绍完之后,这真是又大慈大悲劝我们发愿。底下这一段是进德劝愿,科题就是「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请看蕅益大师注解:
解【谓带业往生。横出三界。同居横具四土。开显四教法轮。众生圆净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人民皆一生成佛。如是等胜异超绝。全在此二科点示。须谛研之。】
这一段话蕅益大师说在经文的前面,是特别提醒我们底下一段经文的重要性,唯恐我们疏忽了。《阿弥陀经》我们念得很熟,天天在念,虽然是念,可是里头的意思不清楚,天天都是当面错过,可惜!大师这几句话不是废话,希望经此一提,我们能够恍然大悟。
《阿弥陀经》里面所说的殊胜,不在上二土,就是讲的凡圣同居土。因为上二土的殊胜,他方世界也有,并不逊色于西方世界,可是凡圣同居土的殊胜,他方净土没有,唯独西方净土有,这才值得十方诸佛赞叹。所以一开头告诉我们『带业往生』,我们如果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全凭这一句。诸位想想,我们有能力断见思烦恼吗?那个尘沙无明不要说了,就是讲见思烦恼,我们有没有能力断?没有能力断见思烦恼,那不是带业往生是什么?所以我们今天所求的是上品上生,也是凡圣同居土的上品上生,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凡圣同居土里头也有三辈九品。
如果讲到深一点的,上品上生那是要理一心不乱,我们能做到吗?做不到!别说理一心,事一心都做不到。事一心要把见思烦恼断尽,我们有这个能力吗?确确实实办不到!所以我们现在唯一的一个希求,就是求什么?我们这句佛号能够产生作用,把烦恼压下去。烦恼根没断,境界现前的时候,还是有喜怒哀乐爱恶欲,这个念头才一生,阿弥陀佛压下去。这就说明你的烦恼根没断,你的佛号能起得了作用,可以把它伏住,降伏住了,这就是带业往生。当然这个功夫有浅深不相同,所以凡圣同居土,有三辈九品果报上的差别。你这个伏烦恼的功夫深,你往生的品位高,你伏烦恼的功夫浅,你往生的品位就低。这在无量法门里面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法门,那就是其他法门里头没有带业往生的,没有说带业成就的。
见思烦恼断尽了,才证个小乘须陀洹果。大乘菩萨,连道还没见到,大乘的见道位要破一品无明,才是大乘见道位,见道而后修道。所以这个法门特别,别说大乘道没见到,小乘道没见到他就能证果,这个真奇怪,这个真的不可思议。
它的功德利益,底下又给我们提了一下。『同居横具四土』,凡圣同居土,就在凡圣同居土里面,你就有实报土的享受,就有常寂光土的享受,有方便有余土的享受,这到哪里去找?这是讲的受用。『开显四教法轮』,藏通别圆这个四教,你在西方净土同时都能够听得到,都能够修学。『众生圆净四土』,此地讲的众生,都是说凡圣同居土的众生,能够圆满清净四土。『圆见三身。圆证三不退』,这些殊胜的利益,十方剎土都没有的,唯独西方才有。『人民皆一生成佛』,所以这个法门叫当生成就的佛法。我们现前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佛,不经过第二生。『如是等』,像前面所讲的殊胜,异常超绝,这就是说十方诸佛净土没有法子相比的。都在底下这二科,一个是劝愿,一个是劝行,都在这两门里头。所以大师在此地特别提醒我们。『须』是必须,要谛实的去研究,一定要把它搞清楚,它真真实实能够帮助我们,这一生决定成就。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