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 第三十章(1984)

发布时间:2024-08-02 04:01:53作者: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阿弥陀经要解 第三十章(1984)

请掀开经本一百六十面,第六行:

解【此等道品。依生灭四谛而修。即藏教道品。依无生四谛而修。即通教道品。依无量四谛而修。即别教道品。依无作四谛而修。即圆教道品。】

这一段是属于佛学的常识。我们如果老实念佛,这些知不知道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如果是研究教理,这一段就很重要。三十七道品,从这一段来观察,它的范围就非常广大,可以说整个佛法无所不包。通常我们一般概念当中只认为三十七道品是小乘人所修的,那就是在四谛里面都是讲的『生灭四谛』,是讲的『藏教』,不晓得三十七道品里面还有藏、通、别、圆。

关于这一桩事情,记得我们总在十年以前,法施会印过一本小册子叫《四念处》,一共有四卷。「四念处」,前面我们讲这个名词,这四四是十六个字,「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天台大师他老人家讲的,就四卷之多,而且都是相当深的文言文写的。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意思在里面?原来他老人家是就藏、通、别、圆四教发挥的,来讲四念处。「四念处」既然通四教,三十七道品哪有不通四教的道理?这是蕅益大师在此地将此道品详细来为我们介绍。

我们看这个文,先说什么叫「生灭四谛」。这个地方是以天台教义来说的,天台大师就是智者大师,他将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讲的这些经论区别为「五时八教」,在时间上来讲,也就是把它区分为五个阶段;在教义上讲,他把它分为八种,这八种里面有四种叫「化仪」,有四种叫「化法」。仪是仪式,我们今天讲方式,以什么样方式。法就是讲教学法,教学的方法、教学的仪式。仪式多半是就众生程度上来区别的,他是什么样的程度,要用什么方法教他,他的根性很利,得用利的方法来教;根性比较迟钝,我们就用钝一点的方法来教。所以「化仪」是就众生根性而说的,化法是就如来教学方法来讲的,这样一来真是所谓契机契理。譬如学生,他的程度只有初中程度,那我们教他的东西就要适合他的程度,他才能接受。教得太深,他不能吸收;教得太浅,他提不起兴趣,化仪跟化法就是这个意思,我们总得要把它辨别清楚。

在化仪四种里面,第一个叫「顿」,这是根性很利的,我们今天所谓是他确实有这一份天才,可以不必经过次第,将高级的理论就可以传授给他,当然这是比较少数人。第二种就是「渐」,「渐」是按部就班,像读书一样,从小学而中学而大学,循序渐进,按这个次第慢慢的向前进步,这是绝大多数的根性。还有一种叫「秘密」的根性,「秘密」确实在世出世间教学里面都有,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其实他有一种独到的方法在用功,而且这种功夫对他来讲非常有受用,只有那些高明的人能看得出来,晓得,真正有功夫,程度比他高的,一般人确实是看不出来,这是一类秘密的根性。

第四种「不定」,他的根性不一定。譬如他要是接近小乘的环境,他就学小乘,他接触大乘环境,他就能学大乘,这就要看他的缘分。他要接触了一乘法,那他非常幸运,他一生就能够证到无上菩提,这是一种不定的。换句话说,化仪四教里面是以渐的根性最多,顿、秘密、不定都占少数,都不是占很大的比例。我们自己学佛要晓得我们自己在四种化仪里面,我们属于哪一类的根器,然后在四教里面我们应当接受哪一种教法。

「化法」里面,四教是藏、通、别、圆,藏教好比是小学,在佛法里面它属于小乘法。底下《讲义》有解释,圆瑛法师解释得也很详细。通教,前面能通藏教,后面又能通别教,换句话说,它是大乘的开始。像现在学校里这些课程的编排,我都不太清楚了,我们那个时代,小学到中学,中学到大学,前一年级几乎都是重复过去的课程,譬如初中一年级等于是复习小学的课程,一年级前面通小学,后面通中学,它就有这个意思在。第三「别教」,别教是前面不通小乘,后面也不通圆教,是纯粹菩萨法。第四种是「圆教」,圆是非常圆满,是究竟无碍,这才达到真正的自在。所以我们要从根性上来说,究竟哪一种适合我们?那就在仪式上,顿、渐、秘密、不定,要细心的去审查自己属于哪一类的根性,然后我们选择某一种教义,这样在时间上非常快速,在果证上那能证到相当高的地位。

底下我们就要把这个四教来说一说,先讲藏教,藏教是讲「生灭四谛」『依生灭四谛而修』。「藏」为什么称它为藏?藏是指三藏,而且这个三藏是指小乘三藏,我们现在的藏经里面有大乘三藏、有小乘三藏。小乘三藏里面,「经藏」就是《四阿含经》,它之所以称为「四阿含」是因《阿含经》是小乘经的总名称,小乘经的总名称称「阿含」。它分为四部,有《长阿含》,它的经文比较长;有《中阿含》,当然经文就短一点;有《增一阿含》,它的经文也不长,但是它的格局很特别。佛说一个法门,由这个引申再说第二个,第二个再引申到第三个,从一个问题,再一个问题,又再增一个问题,所以称之为「增一」。第四属于《杂阿含》,那是短篇小品。《阿含经》,论部头卷数也相当可观。

这部经在中文翻得也相当完整,现在南洋巴利文的小乘三藏,南传《阿含经》只比我们大概多五十部,三千多部经,你想想看,只多了五十多部,这个数字是相当有限,可见我们的《阿含经》,相当完整。这是说的经藏。

它的律藏就是「毗尼」,小乘的戒律在中国也流行,像现在的《四分律》,现在在中国最流行的《四分律》是属于小乘律,可是它的教义能通大乘,所以道宣律师在五部律里面特别提倡《四分律》,就是这个道理,它的教义能通大乘。「阿毗昙」是它的论藏。所以小乘学者是依这个经、律、论而修学。它的精神着重在事相上,戒经常说的,小乘的律是论事不论心,它跟大乘的精神不相同。所以他讲这四谛法是就事论事,所以讲「生灭四谛」。

「苦」,他讲生住异灭,我们讲生老病死,流转不息,这是苦。生老病死是一期的,是一个阶段的,如果再深入观察,六道轮回生死是不断的,这个生死是相续相。这一生,这个身死了,经上告诉我们,不到四十九天,他又投胎了,他又得个身。所以佛在经上常常感叹众生的生死疲劳没有休息,这才叫真正的苦。苦是果报,有果当然有因,因就是「集」。集谛,小乘人讲的,就是见思烦恼,五种见惑、五种思惑是一切烦恼的根源。起惑造业当然要受果报,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这是讲世间的因果循环,永远不停止。

「道」就是讲出世间的因。「道」就是种种的理论与方法,来对治我们烦恼的。诸位晓得,如果没有烦恼了,就没有道品,道品是对治我们烦恼的,好像我们有病才需要药,没有病当然药就不要了。「灭谛」是出世间的果报,灭什么?灭生死、灭烦恼。灭生死就不生不死,生死就离开了。断烦恼,我们在境界里面不会迷惑,不会造业,当然就没有苦报的事情,这是藏教道品的大意。

在西方净土有没有四教?有。实际上西方是纯粹圆顿大法,为什么会有四教?这是四教人往生的时候还带着过去生中的习气,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有相似的四教,不是真实的;相似的藏教,不是真实的藏教。如果讲到真实的,西方世界只有圆教,可以讲藏通别都是属于相似的,都不是真实的。西方世界纯圆,如果不纯圆,怎么能够说凡圣同居土的众生就有上三土的待遇和享受,它当然圆,它要不圆的话,决定不会有这种殊胜的德用。

第二讲通教,通教是大乘的初门,也要看根性,根性比较迟钝一点,他通前面的藏教,根性利的众生,他就通后面的别、圆,由此可知,通教的根性多半是不定的。他讲的是『无生四谛』,诸位要晓得,大乘初门是从哪里入?从空而入的,与般若相应。四谛法,无生四谛,正是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苦」就是讲我们的果报,这种人是完全观空,从空门进去,像《金刚经》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当体即空,所以觅苦了不可得。果上苦既然了不可得,因上亦复如是。集谛也是如幻如化,也是当体即空,所以没有和合相可得。

世间法如是,出世间法也没有例外,所以道谛是不二相。灭谛是无生相,灭是涅盘,涅盘也是相对建立的,没有生死哪有涅盘?没有世间哪里有出世间?所以它是相对建立的。这是通教人根性利的。所以大乘佛法一定从观空着手,何以故?众生大病是放不下,能把一切万法观空了,观空是看到他的真实相,你才能够彻底放下,一切法里头不再有留恋了,不再有取舍了,你这个念头舍掉了,自己真正得到清净自在,成就根本智。

我们看《华严经》,《华严》是纯圆,既然是圆教,当然这个四教的教义统统包括在里头才圆,要不然就圆不起来。我们看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最初在他的本师文殊师利菩萨座下得根本智,就是通教教义,一通到底,证得了自性清净心,得到清净的受用。可是他只证得理体,有体当然要有用,如果没有用,这个体是毫无价值。体一定要起作用,这点我们也必得要觉悟。凡是物,物尽其用,才真正有价值。物要不得其用,那价值就没有了,没有什么价值。「物尽其用,货畅其流」,这句话是绝对正确的。

我们一个人自己在这个世间,我们的智慧、我们的本能要能充分的发挥出来,贡献于社会、贡献于国家,这个人一生没有白过了。如果他有满腹经论,有通天的本领,他住茅蓬隐居去,自己虽然一生过得很清闲,但是对于社会众生是毫无贡献,那可惜。所以要晓得有体一定要有用,要从体起用,就是要从空出假,假是什么?假有、幻有,在这里起作用。善财童子从德云比丘,《四十华严》里面讲吉祥云比丘,五十三参就入了别教,起作用了。

这个作用里面自在,为什么自在?他不着相,他是从空出假,所以在一切幻有里面,他是自在的去享受,享受当中,只开智慧,不生烦恼。为什么只生智慧不生烦恼?因为他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他在境界里头不起心、不动念。我们今天在境界里面像菩萨一样也能受用,受用起烦恼,不开智慧,因为我们用心跟菩萨用心是恰恰相反。我们在这个境界里头,一天到晚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样他就变成是起惑、造业、生死轮回。菩萨他那个心跟我们是反其道而行,他不迷惑、不造业,尽情在享受,他的果报是得大自在,真正的解脱。成就法身、般若、解脱,跟我们恰恰相反。

诸位要晓得,同样的生活、同样的人生,为什么有这两种天悬地隔的果报?就是用心不同。他用真心,真心里面没有念头,真心无念。我们用的是妄心,妄心是一天到晚念头不断,差别就在此地。如果我们会用真心,那有什么话说?成佛有什么难事?所以别教就是专门菩萨法,与前面藏、通不一样,与后面圆教也不一样,他讲『无量四谛』,我们在《华严经》里面所读到的「四谛品」,就是《八十华严》,我们曾经讲过,《八十华严.四谛品》里面是讲的「无量四谛」,诸位从这里要细细去体会它。

《华严》是圆教,四谛法里头为什么讲无量四谛?诸位要晓得,如果不讲无量四谛,那个教怎么能圆得过来?苦有无量相。不但是十法界果报不同,即使同一个法界,我们今天地球上四十多亿人口,各个人的果报都不相同,但通教菩萨看都相同,为什么?当体即空,觅苦了不可得,那都是相通的。别教就不相通,别教从相上看,通教从体上看,从体上看,当体即空,从相上看,各个不相同。集谛有无量相,你看每个人起惑造业无量无边,哪有相同的?

就「道」来讲,不止三十七道品,佛给我们讲的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怎么会一样?灭谛里头有诸波罗蜜不相同,通常讲六波罗蜜,《华严》讲十波罗蜜,那都是归纳为大类,其实无量无边。所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他要是通教的根性,或者是过去修别教的,这些菩萨去往生一定带着前生的习气。所以有相似的藏、通、别三教,这三教如果以禅家的话来说,以比喻来讲诸位能够体会到一点意思,藏教是凡夫知见,好比「见山是山,见水是水」;通教就超出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别教又回来了,「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别教的见解比通教高。

刚才说过本经是圆教,依圆教讲三谛圆融,圆修圆证,它在四谛里讲『无作四谛』,「无作」才究竟。四谛都是从真如本性所显现的妙相,如果你把它的真相看出来了,的确无作无为。我们道场同修许多人都读过《楞严经》、听过《楞严经》,《楞严》里面告诉我们「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四科七大」。「七大」是地、水、火、风、空、见、识,「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这是跟你讲性相一如,性相不二,理事是一,相就是性,性就是相,好比古人所说的「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就是器,器就是金,是一不是二。

既然五阴是如来藏,那哪有苦?我们今天要离苦得乐,无苦可离,无乐可得,它都是妙性,见相就是见性。

讲【集谛。烦恼即菩提。】

你还断烦恼吗?你断了烦恼,菩提没有了。

讲【道谛。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

万法皆如,一切皆是,《法华经》里面讲的「十如是」,《法华》是圆教,圆极了。

讲【灭谛。生死即涅盘。无灭可证。】

这是如来教义,达到了最高的巅峰。圆人根是极利,没有人能够跟他相比的,所以圆教初住菩萨就明心见性了,别教要到初地,别教初地虽然明心见性,断证的功夫他们是相等的,都是破一品无明,见一分真性,可是论智慧、论自在、论愿力,别初地的菩萨远比不上圆初住,好像同一个班级一样,那个学生显得特别活泼,聪明伶俐,不一样。当然这些根性都是我们自己培养的,也是我们自己多生多劫熏修的,这不是一生一世的,是多生多劫的,在这一生当中当然也有许多的增上缘,这是我们不能否认的。再看底下经文,底下讲藏通别圆,一条一条的来跟我们解释:

解【藏道品。名半字法门。净土浊轻。似不必用。为小种先熟者。或暂用之。】

这一段是讲,拿我们娑婆世界修学的环境,与西方极乐世界做比较。小乘人不圆满,他的修学是偏在一边,这个偏在一边当然是如来的一种善巧方便。众生的大病是处处「着有」,这是他不能解脱、不能出离轮回的原因。所以佛教给小乘人也是修空观,小乘人的成就是偏在涅盘,所以讲「偏真涅盘」。「真」是讲的空,「假」是说的有,或者叫妙,也讲的有。佛家讲假有、妙有、真空,空与有不能圆融,所以他只得到一半,所以叫「半字教」。不像大乘通、别、圆的教义,都是理事圆融,不像小乘人堕在空见,像《楞严经》所讲的叫「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是讲小乘人境界。他为什么舍有住空?他以为「有」太可怕了,烦恼太可怕,生死太可怕了,他对于这些现象非常厌恶,所以他的愿力也小,心量也小。小乘人不度众生,为什么?度众生太苦了,他不愿意干这个事情。由此可知,小乘人讲破人我执,破的是粗相,微细的我执并没有断,如果微细的我执也断了,那就不会有这些念头。

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五浊,前面我们讲了,它只有五清没有五浊,五种清净,没有我们娑婆世界五种浊恶。所以在西方极乐世界可以说根本就没有藏教。所以大师说『似不必用』,好像似有五浊,所以『为小种先熟者,或暂用之』,这真是无量的善巧方便。「小种」是小乘人,这个小乘人有两种,一种是修小乘成功证得阿罗汉,或者证得辟支佛,他遇到菩萨,菩萨一劝他,他一下子灵光了,回小向大,因为他过去修小乘有着习气,到那边去闻法也能听到很多小乘法门。因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说法,乃至于阿弥陀佛变化的依正庄严,六尘说法都是无心的,我们心里想听什么法,他就说什么法,我们是有心,他是无心,所以你闻法无障碍。还有一种,修小乘并没有修成功的,没证到果的,他修小乘教十几二十年了,小乘习气很浓厚,一般听到净土法门,他觉得还是这个好,「我修小乘不知道哪一年才能证得阿罗汉果,可是修念佛法门,这一生就能往生西方」,他往生了。他往生还带着很浓厚的小乘习气,所以在西方极乐世界也能听到讲小乘法门,有这么两种情形。

「或暂用之」,当然这个时间都不是长久,是短暂的,为什么?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一定是圆证三不退。换句话说,他的智慧、他的功夫、他的境界,天天都向上提升,不会退堕。当然小乘法在那里是不会占很长的时间。

解【通道品。名大乘初门。三乘共禀。同居净土多说之。】

这是我们要注意了,通教是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圣者的共同科目,不但是共同科目,而且是必修科目。前面讲道品的时候,我特别提醒同修们要注意「四念处」跟「四正勤」。念处、正勤有通教的义趣,才能帮助我们达到一心不乱,才能帮助我们成就功夫成片。为什么在西方极乐世界同居净土说通教?因为同居净土的人是带业往生,见思烦恼没断,没有空观,断不了见思烦恼,诸位要记住这个。心境不空,烦恼怎能断得了。心真正空了,像六祖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不但见思烦恼没有,尘沙无明也没有,本来无一物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我们现在一天到晚在那里幻想,总是拉拉杂杂的想东想西、想前想后。现在科学很发达,把人一解剖,你哪个细胞在想?没有。如果你是脑会思想,你把人脑取下来摆在盘上,它会想吗?不会想的。要是脑会想,那就好比我们开了收音机,收音机会唱歌,收音机会不会唱歌?你把那个零件整个拆开,哪个东西会唱歌?没有一个。如果广播电台不广播的时候,收音机再好,一点损坏也没有,它也不会唱歌,你们想想这个道理。今天科学家讲心能想,脑能想,全是妄想不是真实。

我们这个身体就是一部机器,就好比一部收音机一样,好比一个电视机一样,我们今天要起种种作用,这个能力从哪里来的?不是从本身发出来的,本身没有这个功能。像电视机起作用是从外面电台广播过来的,它接收的。所以我们这个人,身体是两个部分,一个是精神,一个是肉体,精神跟肉体离开了,这个肉体叫死尸。刚刚离开的时候,这个尸体并没有坏,一一完好没损坏,它为什么不灵?离开了。就像电视机一样,它为什么不灵?电路切断了,它一点没坏,要晓得这个道理。这个身相,所谓三十六种不净之物,和合之相,也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能想象的精神部分更是虚幻的,连体都没有,更是当体即空,确实无有一法可得。我们天天在打妄想,想东想西,想前想后,那是大错特错,根本就没这回事情。如果一切法凭想象都能来的,那诸佛菩萨也要跟你做徒弟,来跟你学想象了。

世间法,俗话说得很好,「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是你想来的吗?不是,你命里头早就定了。你们读过《了凡四训》,岂不是什么都是命里头定的?命里有的终须有,命里无的怎么求也求不到,所以真正明理的人,他的心就清净了。他在环境里面没有忧虑,好的环境他享受,恶劣的环境,他也能受,他晓得摆也摆脱不掉,逆来顺受。我们这一生的果报是前生做的因,现在这一生修的因是来生得的果报,三世因果一定要明了。唯有晓得一切法皆空,一切法皆不可得,你在大乘佛法就入门了,所以《金刚经》的境界是大乘入门的境界,教你离四相、离四见,真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的初地菩萨是这个境界,《大乘起信论》也是这个境界。这样才能够断见思烦恼,定慧等运,真正能达到明心见性。所以,在同居净土里面都说这一类的经论。

解【别道品。名独菩萨法。同居方便净土多说之。】

前面这个意思懂得之后,底下这个就不难懂。方便土里面,有不少十方世界阿罗汉、辟支佛们回小向大,他还带着小乘的习气,但是他那个小乘习气,他是已经成就的,他住在「偏真涅盘」,他在享受那个定的环境。所以现在阿弥陀佛要教他从空出假,这样才能生起智慧心、慈悲心,这就从体起用了。方便土里面为什么也说?方便土里有一些小乘根性的,小乘没修成,或者是初果、二果、三果,那都在同居土,四果罗汉才能到方便土。换句话说,这三果圣人要是发心回小向大,生在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他们闻佛法多半是闻到别教的佛法。

解【圆教道品。名无上佛法。有利根者。于四净土。皆得闻也。】

这一条,你看小字里面:「方是极乐净宗」,西方世界称为净土就在这一条。『圆』是圆满无缺,不仅仅讲四土圆融,四教也圆融,乃至于无有一法不圆融。常说十法界依正庄严无有一法不圆融,这就是《华严》所讲的一真法界,这是真正的佛法,无上的佛法。在西方净土,什么地方可以听到?任何一方都可以听到,只要你是圆教的根机。佛门也常讲「圆人说法,无法不圆」,那是讲「说」的,「说」既然如此了,我们把它改个字,圆人「闻」法,当然也无法不圆,一样的道理,就看你是什么样的根机。你要是圆教,不管听什么法,你都大开圆解,换句话说,这一切法你听,在你都没障碍,在你都自在,都无碍,可是别、通、藏教那是有障碍的人,他就圆不过来了。

西方世界同居土里面可以说四教都有,为什么?有四种不同根性的人往生西方。也许诸位有怀疑,圆教根性的人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应当生实报土才对,怎么也会生到凡圣同居土?诸位要晓得,根性是圆,就是他真正是绝顶聪明智慧,可是他修学的期间没圆满。换句话说,他书念得不多,见闻不广,人是极聪明,他并没有把整个佛教经论看一遍,他只听了净土法门就念佛往生了,甚至于他的烦恼、习气还没有断,但是他根性利,他伏烦恼比别人容易。别人伏烦恼很困难,他伏烦恼很容易,为什么?他看得开,他在一切法里不甚执着,也不甚计较,所以他伏烦恼比别人快,这样很快就往生了。虽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他见闻不广,他的烦恼没断尽,他这种根性到西方极乐世界,虽在同居土里面,他的进步比别人快,他所闻的法一定是圆顿大法。

所以我也常常劝同修,我们初学的时候固然是要择善固执,但是那个固执是有限度的,不是无限的固执,要是死在这一句话里头就糟糕了。为什么我要固执?固执是对我眼前的毛病来治疗的,我这个病没有了,我马上就放下了,就像我有病要吃药,这个药对我的病有好处,我要吃,我的病一好,还要吃药干什么?那些都放下。病没好的时候要执着要吃药,病好了,药也不要了,才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

所以一昧的执着是一种障碍,他能往生西方,往生西方的进步很慢。

所以说他这个执着的观念太重了,一时他放不下,他的进度就缓慢。有一个什么都不在乎的,他真的一往生的时候,到西方世界他还是这个态度,什么也不在乎的时候,他进步就快了。换句话说,往生西方这一关的考试,执着的人是有把握,没执着的人是没什么把握,不太容易去,如果这一关通过,那不执着的人占便宜了,执着的人就吃亏了,诸位细细去想想这个道理。因为佛法的终极目标是要破人我执、破法我执,一切执着都没有了,你就成佛了。因为我们有错误的执着,佛教给我们另一种执着破除这个错误的执着,那是一种善巧方便。世人是择恶执着,佛教给我们择善固执,是来对治我们作恶的,恶心、恶念都没有了,这个时候要把执着打破,境界才能向上提升。

所以四土都有四教,方便土里面只有别、圆,实报土里头只有圆教。由这个地方你就晓得了,方便土的人要直接到实报土,要不要经过方便土?假如他是藏教根性的人,要经过,因为他有小乘里坚固的习气。如果他是通教、别教,或者圆教根性的人,不要经过,西方极乐世界在他的感觉当中没有方便土,那同居土一下就是实报土了。可见得在那个境界里每个人的感受都不相同,这固然与我们自己多生多世的善根、福德有关系,也与这一生的熏习有更大的关系。我们看底下一段:

解【如是等法者。】

这一句是总结,结的范围非常广大。『等』,八万四千法门都用这个字包括了。大师在此地跟我们略举几条:

解【等前念处正勤。如意足。】

三十七道品,本经只说了四科,把前面的省略了,虽然省略,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给我们补出来,所以这三科我们还是圆圆满满的得到。

解【等余。】

『余』就是其他佛门里常常讲的,譬如:

解【四摄六度。十力无畏。无量法门也。】

『无量法门』也是「等」的意思。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统统包括了,换句话说,一条都不漏。大师在此地给我们举的『四摄六度,十力无畏』,这都是在大乘佛法里面很重要的修行项目,当然我们要说一说。「四」是名数,就是有四条,「摄」就是摄受众生。换句话说,是佛菩萨办学招生的方式,也可以说是招生的手段,如何能把学生吸引过来,让他乐意接受佛陀教育,这个叫「四摄法」。

四摄法,第一个是「布施」。诸位要晓得,我们前面讲过舍与施。四摄法里的布施,目的是与这些人先结恩惠,先对他有恩惠,使这些人对你有个感恩的心,某人对我真好,这样他自自然然的就会亲近,所以它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要叫你亲近。在方式上是一样,但在用意上不相同,佛门里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所以一定要先与一切众生结缘,你不结缘怎么度他?要想佛法广布,要想普度一切众生,没有别的办法,就是要广结法缘,这个重要,使一切人对佛法有好感。今天这个世间,一般人对佛法真正的意义不晓得,可是他做了许多慈善事业,这也是好事。慈善事业就是四摄法里的布施,广结法缘,但是这个里头一定要晓得,缘有了,如果你没有法还是度不了他。

你建立一个道场很容易,而且你徒众很多,几千、几万的徒众来这里拜拜,你没有佛法教他,他也不懂理论,也不懂修行方法,都是来热闹一番而已,热闹一番也是法缘,你若没有那个缘,你想召集那么多徒众是召不到的,所以结法缘就比什么都重要。如来要把教法弘扬在这个世界、在这个地球,要想普度地球上这些众生,世尊自己固然跟我们结了法缘,这个法缘是什么?就是经典。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是给我们结了法缘,而这个法缘能够绵延到今天,诸位要晓得是他弟子的力量,他当年在世只有演说,没有记载,经典是由学生结集流通到后世,是他的弟子与我们结的缘。因为佛这个缘是经过他的弟子才到我们身上,我们能够闻到佛法,这当中几乎是三千多年,代代都有传人,我们今天才能遇到。

我们今天回向偈天天念,「上报四重恩」,四重恩里头第一个就是佛恩。四重恩是父母恩、佛的恩德、国王的恩德、众生的恩德,众生与我们互相都有缘的。我们如何才能报佛恩?一定要将佛法辗转相传,这个缘就愈结愈广大。不一定是要自己的东西,连孔老夫子都是这个态度,孔老夫子一生(这是中国的大圣人)述而不作,他是整理别人的东西留传于后世,他自己没有东西留下来。玄奘大师在佛教里贡献很大,他老人家一生跟孔老夫子一样也是述而不作,他一生从事于翻译工作,玄奘大师没东西留下来。他留下来的东西,我们现在写一张纸就写完了,是什么?「八识规矩颂」是他老人家作的。另外还有一首偈子,就是在印度跟一些人辩论的时候,他作了一首偈。除此以外,玄奘大师没有一篇文章留在后世,述而不作,这些都是我们的榜样。

所以我们今天选古来大德好的作品,能够利益当世的,我们把它印行流通,与全世界各个地方结法缘,这是真正「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我们这个法缘决不是白结,到任何地方与这些人有缘就很容易集合在一起。所以我在世界上其他地区国家去讲经,每到一个地方讲经,听众都是满座,比我们这里人多,我们这个道场比起外国道场,哪个道场都不如,所以一定要广结善缘。你们诸位将来到外国去,法缘一定跟我一样的殊胜,为什么?同样在此地结法缘,要晓得这个道理。这几条我们下一次再继续讲,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