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要

发布时间:2024-07-27 04:01:52作者: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要

第一讲净土法门导评

当今中国佛门,存在许多重大理论误区与争论,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净、禅、密、天台、华严谁更适合今人修习;二是《三经一论》外还有更重要的净土思想吗?三是千家净土,我们该听谁的,谁才是畅佛本怀说。其他还有修净土要先念《地藏菩萨本愿经》灭罪后才能修么?念观世音菩萨也能往生,何必唯推六字等。

第一个争论不难说清楚,佛门中所有法门都是讲机对缘,根性适合哪个法门,那个法门就是最殊胜的。当今中土禅、密、净、天台、华严,整体形成了佛教的博大精深,都需要延续,需要宏。但对末法众生,由于根机陋劣,只能靠净土了脱生死。如来在《大集经》中说:“末法众生,唯靠净土,得脱生死。”印光大师在文钞中说:“末世众生欲于现生了生脱死,若不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作不到,何以故?以无力断惑故;”“尚如来不说此法,末法众生无一人证道。”

第二个问题,《三经一论》之外,还有值得推崇的净土思想吗?这实在是当今佛门最混淆方便与究竟、导引与入室的争论。要破这个疑问,不能不提佛门三位大德,以及他们所阐宏的净土观念。

首先要提的大德是被佛门称为“如来第二”的龙树菩萨。经载龙树菩萨早已成佛,号妙相云如来。如来灭度后700年诞生人间,以八宗共祖的尊位宏扬佛法。龙树菩萨把八万四千法门剖判为难行道和易行道。认为只有净土法门才能当生成就,称易行道。其他任何法门均须多生多劫方能成就,故称难行道。龙树菩萨首先提出在《三经一论》外,还有一个更为殊胜“不因修习而得善利”的“他力回施门”。认为“一心不乱,功夫成片”的“要门”净土,还只是下势力念佛,住法相只是中势力念佛,必须要转换到上势力念佛,才能得到“一句名号住无生法忍”“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根本利益。在所著《十住毗婆沙论》中,他第一个直叙阿弥陀佛的本愿是“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针对“由因向果”的“一心不乱,功夫成片”的要门净土,龙树菩萨说本愿的净土是“一句名号住无生法忍。”并作偈曰:“有人愿作佛,心念阿弥陀,为时即现身,是故我皈命。”意犹未尽,龙树菩萨对行门意,也作了概定:“一句名号,六度万行,未行也行。”

龙树菩萨是最早最准确清晰开示阿弥陀佛本愿的本质特征是“不因修习而得善利”的第一位大德。他的重要贡献在于开示了一个全新的净土教法,即“名号即住无生法忍,名号即涅盘”的根本教法。

第二个要提的大德是中国唐初和尚善导大师。善导和尚年代距今1300余年,据印光大师和大德们说善导系弥陀化身再来。生年著有《观经四帖疏》四部;《往生礼赞》一部;《观念法门》一部;《法事赞》二部;《般舟赞》一部。共九部。善导大师全面继承细化了龙树菩萨的净土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要门”净土非如来本意,只是顺应了当时众生自以为是、自以为有力、自以为乐的根性。依此修习也有利益,但不是净门的根本教化和根本利益。他劝慰众生回到弥陀本愿上来,即“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究竟利益上来。

在《观疏》九部中,善导和尚对“要门”净土和“他力回施门”的两种净土做了定义和解析。对如来教法的“要门”净土,善导和尚在文中指出“其要门者,即此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施二行,求愿往生也”。(观疏摘录37面)。这段文清晰说明“要门”净土的核心理念是观心和约教,断一切恶,修一切善,以其所行回向西方极乐国,换取往生之利益。他的特征是:“由因向果”,渐行渐进的资粮加行道。

阐述了“要门”净土的核心教义,善导和尚又劝慰众生要回到本愿净土上来,他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这一段文共有三层深意。一是肯定“定散”二门修习也是净土的一部分,二是依此修习也有利益,三是“定散”二门的净土只能算作净土法门的一种引导,非畅佛本怀之说。正如龙树菩萨和智者大师(隋朝和尚,释迦牟尼佛再来)分别在《十住毗婆沙论》和《摩诃止观》中阐述,有体相、业相、果相的念佛,系下势力念佛,必须引导入中势力念佛(中势力念佛住法相),再引导入上势力念佛,才能让净门行人得到称名住无生法忍的涅盘利益。

由“要门”净土的“定散”二门的修习,回到本愿上来,为什么又“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呢?

这是一个重要提示。一是观心约教只有少数人能做到。要意在各种根性不一的芸芸众生,称名皆悉往生,化诸佛功德为己功德。而“要门”净土行持的“一心不乱,功夫成片”,带有狭隘的自我修习意识,不具备净土信受称名,本生彻彰,化诸佛功德为己功德的功能。

在这种名召万德,名具万德的大方便教义下,我人那点功夫显得微不足道。这种“不因修习而得善利”的根本教法,是个人修为转向接受佛觉佛位的根本转折。

应当看到,由于中土悠久文化的影响,佛门圣道门理论的影响,当今佛门主流修习意识,还是凡夫进趣的苦修、斋戒、观心、布施、禅定、忍辱等,认为这才是修行。如果立异议,必被视为叛经离道。而末世众生,由于根性陋劣,这种行持很难惠以真实之利。善导大师的重要贡献在于把“他力回施门”的真实内涵和究竟利益,在九部文中作了精辟的阐述。

善导和尚是怎么阐述净土法门最本质的特征和根本利益的呢?

在《法事赞》中,善导和尚作偈曰“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相好庄严无殊异,皆是弥陀愿力成”。

称名即入佛刹,而且和诸佛无任何差别,这种殊胜的念佛利益,不是因为我人观心、持戒、布施、禅定、忍辱等功夫圆成的。而是因为弥陀愿力,弘誓让人当下获得究竟涅盘的殊胜利益。这种由功夫得善利,到“不因修习而得善利“的根本转折,在观念上很难让人接受。当年如来在证道后第47天,即宏扬该教法,由于不对机,太过猛烈,五千菩萨退席,四众杜绝视听,被如来称为难信之法。

从龙树菩萨到印光大师,大德们知众生愚,昧其理,但不塞其大道。在宏“要门”净土的同时,用最精湛、恳切的语言和教诲,支撑着这一圆顿的教法。

大德是如何舒展心志的:

释迦佛:“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龙树菩萨曰:“其佛本愿如是: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一说法,住无生法忍”。“有人原作佛,心念阿弥陀,为时即现身,是故我皈命”。“称六字洪名者,六度万行,未行也行。”

善导和尚说:“又言回向者,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指六度万行)”。“低头拜佛在此界,抬头已到极乐国。”“回心念念和安乐。”“念佛即是涅盘门”。

慧远初祖:“一句名号,实相生,名号即一真法界”。

藕益大师曰:“名号位中真佛眼,不知毕竟付何人”。

莲池大师曰:“越三祗于一念,齐诸佛于片言。”

法然大师:“往生者初一念也,名号本来往生”。“当体一念定终生”。“名号即是法界身”。“往生极乐出息不待入息时”(意为往生不是在命终时才完成)。“今此名号,本然自性具足,若立异议,皆人我执情”。“名号即真实往生,非有来去”。“往生即涅盘”。

彻悟大师曰:“念佛时即成佛时,念佛时即见佛时,念佛时即往生时,三际同时,没有先后”。

慈法大师曰:“一句名号,我人与佛有对等缘起”。“一句名号,现行八地事。我人已经活在西方极乐世界后花园。”

不用多摘录,我们可以清晰看出“他力回施门”那种“不因修习而得善利”的殊胜利益。

第三个要提到的大德,是近代的印光大师,即净土十三祖,据称是大势至菩萨再来。

当千家净土迭起,争论异常,修行人莫衷一是的时候,印光大师以佛门黄钟大吕的威严和大智慧,为净门行人指明了修行方向,他说,“善导和尚是弥陀化身,他所著《观经四帖疏》九部,应视作佛说,是修净土的指南针。”

一锤定音,印光大师以其不可动摇的大轮之光,为远离佛世,德薄垢重的众生楷定了修习方向。

印光大师是如何阐述和直白净土法门,从而支撑善导和尚的净宗理论的呢?他在给三江口念佛居士林的弟子们复信中说,“修净土往生成佛,好比射箭,靶子是大地,人人得而射中。他还说,念佛往生比升天道还容易。”

印光大师对净土之殊胜利益的直白,已经排除了功夫净土利益的对称性。功夫净土由于教法的内涵的局限性,是有门坎的,在心识上认定斋戒、观心、布施、精进、忍辱等才是修行,还须持之以恒,才能换得往生的利益。这种教法不具备“人人得而射中”的内涵。只有极为罕见的个别人才能问津和修习。

如果我人不在“他力回施门”殊胜教法中认知、随顺,去接受弥陀报德的回施,那只能让芸芸众生徘徊在功夫净土的门栏面前,畏惧而不敢入,从而失去了弥陀救度的时机,再次沉沦人生。

印光大师把净土比作射靶子,人人得而射中的比喻,既震聋发聩,发人深省,又轻风拂面。他用比喻轻启了我人旷世难遭的“他力回施门”的信受、随顺得入的大门,拆除了门栏,荡平了障碍,让苦难的万亿兆众生,获得了当下解脱的究竟利益。

印光大师意犹未尽的说“一句名号,了义了义之了义,圆顿圆顿之圆顿”。

印光大师为坚众生之心,借诗一首,舒展自己的心志:

“客路西山任彼恋,自是不归归便得,勿听隔山人传信,故乡风月谁与争。”

修行即是回家,阿弥陀佛是我人慧母,我人“本来往生,咸得(白得,没有交换条件)往生”。没有门坎,想回即回,名号就是路。“就路还家。”

印光大师还说,阿弥陀佛盼我人回家,比我人想回家超过百倍、千倍,万倍。知道这一点,断不会滞留娑婆。

“千修千人去,不会漏一人”这个断语,决定了弥陀摄受的人群,一定含形形色色的众生。有戒无戒,愚根利根,统统往生。即使“十恶五逆,回心也生”。

印光大师的净土观念,若我人信受不疑,这该是多么壮观的浩浩荡荡的往生成佛景观啊!

为什么这么容易往生成佛呢?

印祖揭示了教法中弥陀回施与我人信受称名的内涵。当我人称念佛名时,便彻彰了名号本具的佛性,将诸佛功德全体转化为念佛人的功德,谓“名具万德,名如万德”。

印祖开示净土的内涵,是“果觉为因心,因彻果海,果彻因源。”念佛人通过称名,倒果为因,起点是佛,而起点即终点,因是果,为什么?因为“因果互彻”,好比一滴水倒进大海,水即是海,海也是水。在因果互彻的功用下,我人的业相,被弘誓愿力的善巧稀释同化,带着业定格在西方极乐国土。

印祖还就不同教法之受用,作了精确无误的定义。他说:因若不真,果遭迂曲。因真才能果真,因不真果也不真。

什么叫因不真?

念佛人心识有修行相、业相(如做善事)、体相(有我,有佛)、果相(追求证果),这些都是六识心起的思维、现行,叫因不真,因为第六识心是妄心,引起的果是空相。

什么叫因真?

对“果觉为因”不怀疑,用果位果觉定位(净识心),指导思维、现行,住无生法忍,活在极乐世界的后花园。因是第九识起现行,不变异(不轮回),实证空性,叫因真。

这是讫今为止,从如来、龙树、善导直到印光大师,对修净土教法最重要的开示忠告。

三位大德,入世时间不同,相隔千年,但互相呼应,验证,开启奠定了“不因修习而得善利”的“他力回施门”的殊胜教法,为末世众生得度燃起了希望之光。

第二讲善导和尚九部文对净土的定义

勿庸讳言,当今中国的净门修习主流是“要门”净土,即“一心不乱,功夫成片”定散二门的修习理念。这种行持的依据是如来的“三经”和天亲菩萨的《往生论》。善导和尚在九部文中对此教法也作了肯定,认为也有利益。但肯定这不是如来的根本教化,和究竟利益。认为这种教法只能作为一种净土的入门引导。正如龙树菩萨和智者大师在〈十住毗婆沙论〉和〈摩诃止观〉中劝慰净门行人所开示的,带体相、业相、果相念佛还是下势力念佛,带法相的还属于中势力念佛,要心识转换到“一句名号住无生法忍”的上势力念佛,才能得当生成就的究竟涅盘之利。

善导和尚对教法的定位、转折、受用均做了精确的阐述。

在《法事赞》中,善导和尚说:“直为弥陀誓愿重,致使凡夫念即生。”“相好庄严无殊异,皆是弥陀愿力成”。“低头拜佛在此界,抬头已到极乐国”,“回心念念生安乐”,“念佛即是涅盘门。”

这种名号当下圆成的殊胜利益,不是靠我人那点微末的功夫,而是因为弥陀因地誓愿回施,我人只是随顺接受果位的赠予,而当下定格在西方极乐国土。

弥陀因地弘誓是什么呢?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闻名入刹,当下定位。弥陀是大施主,我人只是接受赠予。这种别于功夫净土的教义,被大德们定为“他力回施门”。

对净土行持和不同利益,善导和尚有不同他意的诠释和定位。

“要门”净土之回向意,是将定散二门的功德,回向极乐,以换得往生之利益。原文为:“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见善导观疏法语37面)

“他力回施门”之回向意则为:“又言回向者,生彼国已还起大悲,回入生死,教化众生,亦名回向也”。一句名号,人原地未动,成了乘愿再来教化众生的佛。这种不可思议的转换,为十法界唯心变现做了证明。

“要门”净土概定的行门意,是观心、断恶、行善、布施、精进等六度万行,这和八万四千法门的行是同一套路。是六识心起现行的次第进取道。

“他力回施门”概定的行门意,则应众生的根性,利用名号的善巧方便,直指念佛,认为念“阿弥陀佛”才是真行。原文为“言阿弥陀佛即是其行”。(12面)

这种全新的行门理论,把六度万行才算真修行,定性转换为念“南无阿弥陀佛”才是真修行。这种定性把只有少数人才能向背的佛法,为末世“戒不守、观不能定”的芸芸众生打开了通向佛国的大门。

莲池大师为这种全新的理论作了释疑,他开示说,称六字洪名能将名号内具的功德召唤出来,将一切佛菩萨的功德全体转化为念佛人的功德,而最重要的召唤是自性的彰显,这是最根本的利益所在。

就是这个根本的利益,善导才劝慰我人,“意在众生,一心称念弥陀佛名”。

称“南无”已往生了,称“阿弥陀佛”,就是六度万行。特别的法门,特别的教义,让末世忙于生计,无暇六度万行的广大众生,顿时燃起了熊熊的通身靠倒在六字洪名上希望之火。

现在我们终于可以窥探出当年龙树菩萨“一句名号,六度万行,未行也行”的深刻含义。

“要门”净土的往生意,是由因向果的,即念佛行善观心约教是因,临终被佛接引是果。

“他力回施门”的往生意,则是“涅盘”。“出息不待入息时”,不是临终才到西方极乐,而是在信受教法的初一念时,就已经定格在西方极乐世界,进入无生无死,没来没去,无起无作的一真法界,空性即证,实相即生。

实在说,我人这个“四大”和合的肉身尚在食人间烟火时,说称名之下圆成佛道了,几乎没有人信。实际上,对这个教法难信的瓶颈,就在这个地方。不破除这个瓶颈,说“名号位中真佛眼”便成了“要门”净土宏法人的安慰说。

如来早知末法众生在净门教法行持时,会被这个瓶颈处卡住,不能逾越。在《圆觉经》中开示曰“相在尘域,如器中金皇,声出于外,烦恼涅盘不相留住”。

肉身好比法器中的钟,称名好比钟声入太虚,钟还在人间,相还在娑婆,空性已证,罪啊福啊,烦恼啊,涅盘啊,和我已经没有关系了,了无挂碍,这种巧妙和大方便,叫净门禅那。

支持这一理论,破除这个瓶颈,讲的最巧妙的是近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开示说,众生在凡时,既有“四大”身(地水火风),也有佛性。把佛性比作水,“四大”只是水上的波纹。当一句名号将我人佛性彻彰时,“四大”肉身实际上也跟着变现为佛性。为什么?因为波纹也是水,它只是水的一个现象而已。肉身也是佛性的一个现象。正如如来所揭示的宇宙人生的真相,“烦恼即菩提”,烦恼是菩提的一个现象。知道这一真相,肉身是虚妄存在,不碍佛性彻彰。

如果我人理解信受印光大师的这一开示,那就会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人称名自归了,“四大”肉身尚在娑婆,如钟在人间,声入太虚。人间的钟不碍声入极乐。肉身在人间,是佛性受外境干扰产生的一个现象,但现象干扰不了主体佛性的彰显。当肉身入灭时,只是一个现象的消失。

印祖用巧妙智慧的比喻,破除了净门行人肉身意识,为称名即进入无生法忍,本性彻彰揭示了内涵与真相。为千万亿末法众生信受得入,当下定格极乐坚定了信心,也补全了“他力回施门”的教法体系。

第三讲净土两种教法的互融与受用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净土法门有两种教法。一是释迦文佛所宏,主要经典为“三经”和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二是龙树菩萨、善导和尚所宏。主要经典为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善导大师所著《观经四帖疏》九部。

这两种教法的本质区别,在于一个教法是“由因向果”的凡夫定位行持,一个教法是“倒果为因”起点即佛受,已游戏人生了的圆顿了义教法。

两种教法在时间上相隔700年,由两位如来所宏,缘起是当时众生根性可接受的程度,两种教法是互为补充,没有冲突,是方便与究竟,引导与入室的关系。

有什么经典作为依据,说两种教法是“方便与究竟”,“引导与入室”的关系呢?

首先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指出“行者先念色身佛,次念法身佛;如先说转深入,得上势力,应以实相念佛,而不贪着。”无独有偶,被佛门称为释迦牟尼再来的隋朝的智者大师更为准确的阐述了这一观念,在其所著《摩诃止观》文中指出“新发意菩萨,先念佛色相、相体相、业相、果相、用得下势力,次念佛四十不共法,心得中势力,次念实相佛,得佛上势力。”

若按印光大师所说,智者大师系如来灭度后千年再一次来到人间宏法,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如来当年证道第四十七天,要讲的教法因众生根性不堪接受未讲,时隔千年后,在善导前,龙树后再次来人间宏当年未讲之法,来支撑二人的“他力回施”教法。这无争的说明两点:一是两种教法可以互融,龙树菩萨、善导大师的“他力回施”教法,也系如来所必讲教法;二是依智者大师开示,“要门”净土有我体相、业相、果相的念佛,不是畅佛本怀说,应引导入中势力念佛,再转入上势力念佛,好比小学转中学,再转大学,有个渐进的台阶。

要说明的一点,龙树菩萨和智者大师所说转入实相念佛,不是方法论的三种念佛(观相念佛、持名念佛、实相念佛),而是念佛受用定位,即念佛进入实相。这一点不要混淆。

其次是善导在《观疏》文中说:“上来虽说‘定散’二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从上来虽说,定散二门一心不乱,功夫成片的净土,导入本愿,“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他力回施门”,这是由一个教法转入另一个教法最清晰的表述。

两种教法由于内涵和定义不同,其利益受用也有不同。大德们有一个比喻,虽然也念佛,但大开圆解,深入经藏,以戒定慧断贪嗔痴,这种修行念佛好比挣钱养身,不靠他人聩赠,全靠自已努力力。这类修行观心约教是主题,不是末法时众生可以问鼎向背的,系佛门中高僧大德大善知识修习的法门。实际上这类人修行也不是能当生成就的(印光大师语)。

第二类人,也信佛的大愿救度,但崇尚功夫,有浓厚的以苦、以戒为师的情结。这好比自己也挣钱,也接受弥陀的聩赠。由于定位是六识心的凡夫现行,因是妄的,而因不真果遭迂曲。因真果才能真(印光大师语)。可以肯定的说,这类人念佛之受用、利益,对自己也只是远离三恶道,对佛门、社会则可带来法轮常转的利益。

第三类念佛人,对“他力回施门”信受不疑,随顺弥陀弘誓愿力,全盘接受他力回施的果觉果位赠予。由于接受的教法内涵是“倒果为因”的,而“因彻果海,果彻因源”,由于不是六识心起现行,是九识净识起现行,因真果真,当下定格在西方极乐国土。这好比全盘接受诸佛全部财产的聩赠,不要自己辛勤努力顿时成为富豪。这类行人,由于接受的教法的起点是佛觉佛受,这好一滴水倒入大海,大海也是这一滴水。教法称这种现象是“因彻果海,果彻因源。”这种殊胜利益,印光大师称之为“游戏人生。”因为最高目标达到了,娑婆世界没有可以追求的目标了。

可以看出,由于信受教法不同,心识不同,其结果与受用不谙天壤之别。

“因若不真,果遭迂曲”。如果我人还坚持功夫净土行持观念,不转换心识,这种二元心智的定位,由于因是六识起现行,全妄不真,很自然的进入加行、资粮、修证、见道、息用的次第修行之路。这种修行人,当生成办就成了一句空话。

倒果为因的净土,念佛人从初一念即拿到果位,住娑婆世界被安上佛眼、佛口、佛耳(名号位中真佛眼),成了活在人间的佛(念佛人现行八地事)。

我还有烦恼啊?

我还有缺点啊?

没有关系啊,如来说了“烦恼涅盘不相留住啊”!印光大师说了,“因彻果海,果彻因源”,如“滴水入海,法同一味啊”!

正因为这种大善巧、大方便、大解缚、大究竟的教法,印光大师才嘱托要我人“通身靠倒”在六字洪名上。

怎么理解印光大师“通身靠倒”意?

称“南无”即往生已,即涅盘已,称“阿弥陀佛”即是六度万行。真切、简捷、圆顿,那我们行住坐卧,有时间就是一句可弥陀佛,永为依怙。不做他想,一心专念,这就是“通身靠倒”意。

习惯了功夫净土的念佛人,会疑惑,会焦虑。

六字洪名即持戒了,即精进了,那不以苦为师了,不以戒为师了,这还是佛教吗?

肯定的说,这是对净土教法的不如法的认知,是用圣道门的理论尺子来衡量特别法门。

那什么怎么认知特别法门?

特别法门之特别,在于打破了一切法门修行轨迹和秩序,把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最后证道,这种亘古不变的修行理念、秩序,推倒变更。变为:证道---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变更的核心是,把“由因向果”的行持变为“倒果为因”的行持,信受称名即是佛受,六度万行只是自性流淌出来的义。

变更了修行轨迹的净土,该怎么认识观心约教和戒律呢?

坦率的说,观心约教,六度万行,在什么时期对佛门都是极为重要的,是佛教得以延续的根本,但以末法时期众生的根性而言,观心约教只是一个名词而已。

对末世众生的根性,从如来到近代的印光大师,都有过准确的定性。

“罪不重不生娑婆。”如来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末世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是“罪人大汇集,罪恶大汇集”(《悲华经》),娑婆众生为十方众生成摒弃。

印光大师说末世众生“神识飞扬,境细心粗,观难成就”。“断见惑如断四十里江流,况思惑乎?”

什么叫神识飞扬?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有一个共同的修行内容,即观心、观空。“要门”净土讲观心,“息虑以凝心”即观心。即用第六识心,这个妄心去观第九识这个净识心。但末法众生定力太差,常被外境所转。弥勒菩萨说末法众生,“一弹指生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末法众生神识变现,可谓恐怖。

什么叫境细心粗?

末法众生对外境执着坚固,恩仇、利益、美丑看的很重,很细致,但观心且很粗糙。

所以说末法众生观心观空只是名词而已。

末法众生,津津乐道的修行功夫,约教,六度万行,其实还是染缸里的物事,是自我认知,在天人看来,人间修行人的所谓戒行,实在是酱里蛆和粪里蛆的一点差别。若站在“三乘”法界观,基本无差别。

所以若抛开对社会积极的一面,末法众生津津乐道的六度戒律实在是一个名词而已。

如果我人仍然坚信我人那点末微功夫可以企盼至高至圣的果位,而不肯接受弥陀报德的回施,不肯通身靠倒在六字洪名的大方便、大究竟的救度上,那实在是自绝于佛门了。

我们在修习净土法门实践中,如何去衡定所修的是畅佛本怀的净土?

净土法门由于是“不以修习而得善利”,全靠心识接受赠予圆成佛道,由此具有当下即得大安心、大歇心、大欢喜心的特征。如果你修习的净土法门,你感到累,不开心,不知道能不能往生,功夫够不够,佛会不会接引?等信心不足的心识,有这些疑虑,你修的净土就不是畅佛本怀的净土教法。

因为自古至今,净土法门被大德们定位为安乐门。如果念佛不安心、不欢喜、很累,心歇不下来,那净土教法的本质内涵在你心识上,没有体现、舒展、任运。这是净土教法的眼目和试金石。

在大安心、大歇心、大欢乐心的净门定位面前,我们每个人都要细细的咀嚼、品尝。

最后让我们一同回向:

依止善导大师

归命阿弥陀佛

往生西方净土

成就普贤行愿。

(全文完)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