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107集)

发布时间:2024-07-25 04:05:49作者: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107集)

老法师:好,我们现在开始。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惭愧弟子蔡礼旭本次向师父以及诸位老师大德汇报的题目是:「孝是中华文化根——祭祖与孝亲」

报本反始,不忘其初。

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人每年最重要的祭祀祖先的日子之一。而我们成长过程可能都曾有误区,觉得好像老祖宗的东西过时了,甚至觉得祭祖是不是有迷信色彩。回想自己在中学时代,都还比较崇洋媚外,书桌前贴的还是西方动作影星的照片。我也非常感恩祖宗保佑,让我遇到老祖宗的教诲,能把这些错误观念转过来。

其实,祭祖的深义,就是让人饮水思源,不忘自己的根本。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义之邦」,《大戴礼》告诉我们,礼有三个根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天地是所有生命生长的根本;「先祖者,类之本也」,先祖是人类的根本、源头;「君师者,治之本也」,一国的国君和老师,是这个国家能不能安定的根本。看到《大戴礼记》所谈的礼的三个根本,我们就了解这么多地区拜「天地君亲师」,都是有经典依据的。确实如经文讲的,没有天地,万物怎么生长?没有先祖,怎么会有我们?饮水思源,水有源,树有根,先祖是我们的根本。再来,没有领导者主政治,没有老师主教育,整个社会怎么可以安定?所以从祭礼就可以看到,中国人,中华民族的人格当中,就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个知恩报恩的心就从不忘天地君亲师的恩德中启发出来。

祭祖真正的意义:承传中华文化。

可能我们对几千年来先祖的恩德,以及中华文化的宝贵,没有太深的体会。真的,我们最要感谢的是我们中华民族万姓祖先。我们读书时,读过有个词叫「四大文明古国」,有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还有我们中国。而其他的民族,文明血脉出现断层,都没落了,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明绵延了五千年都没断,而且现在还是大一统的国家,这在全世界是除此一家,别无分号。

人世间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偶然,有因必有果,果又会变成因。《易经》把天地间非常重要的真理告诉我们,「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们的祖先,三皇五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全都是圣人,近五千年来历代祖先他们自己履行仁义道德,教育后代也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种教育一直到清朝末年都没有改变。全世界找不到像中国人这样的族群,既从伦理道德起家,又能重视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所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这不是偶然,这是我们祖先的圣德在庇荫著我们,祖先的智慧在引领著我们。

我们今天可以学到中华传统文化是结果,原因是我们祖先有这么好的文明传下来。我们现在学是结果,又将变成一个因:我们学得好,可以再传五千年;我们不学,那中华文化就断在我们手上,我们就对不起祖先,也对不起后代子孙。所以慎终追远、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应该是我们的本分。

中华文化牵动世界和平。

我们要了解,中华文化的弘扬,其实是维系著整个世界的安定。我们也看到这个世界,在这一百多年来,功利主义横行,呈现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英国大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全世界非常有权威,他曾讲到,「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这是高度推举我们中华文化儒释道的教育。汤恩比博士这句话讲得很重,所谓「唯有」,就是说唯一只能靠中华文化来救世了。

而这句话也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在这个大时代,应该肩负起救世界的责任。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能白来世界一遭,应该「留取丹心照汗青」,要对家族、对社会国家民族以至世界有所贡献,这样的人生才充实,才有意义。

承传文化,从根救起。

现在社会动乱,我们要找最重要的、真正能治病的,那就是寻根、寻找中华文化的根,从根救起才真正能救社会。

我们中华文化是以儒道释三家为主流,三家的教诲,「理同出於一原,道并行而不悖」,其根源都是孝亲尊师,教学的方法虽有不同,但都可以相互配合。儒家的根是《弟子规》,道家的根是《太上感应篇》,佛家的根是《佛说十善业道经》。整个中华文化用一个字代表,就是「孝」字,孝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孝顺父母,以至於把下一代教好,家道得以承传,才对得起祖先、对得起父母,是孝的延续。

我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心态要正确。《弟子规》讲,「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所以我们学习的态度是学儒、学道、学佛,不是搞学术,不是搞儒学、佛学、道学。我们共同发愿利益家庭乃至天下,万丈高楼平地起,第一步就从根本开始做,从孝道开始做,《弟子规》的「入则孝」,就教我们孝道怎么落实。

回想父母恩。

第一是「养育、教育恩」。我们的身体来自父母,父母还有养育、教育之恩,所以人不孝父母,那就没有做人的根本了。就像母亲「怀胎守护」的辛劳,很多女性会害喜,在不舒服的情况下,还要勉强把食物吃下去,都是念念为孩子著想。其实整个天地,上天的安排非常微妙,好像有一个循环,让人能够这一生不留下遗憾,能把父母的恩德回报圆满。我们因有父母的养育、教育而成长,我们什么时候来回报父母这个恩德?父母上了年纪,我们搀扶著父母行走,就好像我们小时候学走路,无数次的跌倒都是父母的扶持跟鼓励。所以,做什么事最让自己的良心很安?就是孝顺父母。照顾老人吃饭,因为老人有时饭菜不小心掉下去。我们小时候,父母喂我们吃饭、教我们吃饭,也是花了无数的心血,从来没有对我们一点嫌弃的。父母老了,我们在这些生活中都能非常细腻的去体恤,绝没有一丝一毫的嫌弃。这不就是让我们在这一生能回报所有成长过程中,父母点点滴滴的辛劳?我想,这是上天给为人子女者最大的一个礼物,所以,能孝顺父母的人是最有福气的人。其实人最大的福气就是心安理得,俯仰无愧。

第二是「临产受苦恩」。生产是相当痛的,我曾经听过比喻,阵痛的时候非常难受,好比拿著一支钢刀,每隔十五分钟在手上划一痕。再来,「生子忘忧恩」,这么大的痛苦,当孩子生出来,第一个念头就是,孩子健不健康?完全把自己的痛苦放下,念念想著孩子的安危。接著,「哺乳养育恩」,孩子生下来,前三年都在母亲怀抱中,没有生活能力。我们三岁前,可能喝掉几百公斤母亲的乳汁,那等於是母亲的血,她身上的营养。所以为什么女人的骨头比较黑、比较轻?就是养育子女过程中耗损掉的。还有「咽苦吐甘恩」,母亲自己吃粗劣的食物,都把最好的饮食留给我们。「推干就湿恩」,孩子半夜尿床,都把干的地方让给孩子睡,自己睡湿的地方。其实我们的父母都是这样,好的都留给我们,辛劳都自己承受。「洗濯不净恩」,我们成长过程,大小便都是父母收拾。我印象很深,曾经有位母亲,她孩子才几个月大,她说她觉得孩子的大便一点都不臭。我那时听,因为这个母亲讲得非常诚恳、非常认真,我马上可以体会到她的心情。她说,孩子大便下来,她的心思都是放在大便的颜色、形状好不好。连最脏的东西,都没有一丝毫的嫌弃,念念都是孩子的健康。

儿女长大后,「远行忆念恩」,子行千里母担忧。所以出门在外要多报平安,而且要让父母了解我们的情况,让他们放心。在外绝不能跟人家有摩擦,假如有,可能父母天天在担心。还有「深加体恤恩」,很多事情父母都体恤备至。甚至有时候父母为我们想,我们还误会。很多父母在孩子二十多年甚至更久的岁月中,体恤被误解的时候,父母还是默默的承受。其实父母任何存心都是为了孩子,我们不该去忤逆,也不该否定拒绝父母的好意,哪怕他们的建议不一定好,都要先认同父母的苦心。

总之,父母恩德「昊天罔极」,想报恩都来不及,怎么忍心再让父母难过、操心?所以我们心不能再粗了,静下来。人一静下来,可能很多成长过程中忽略的东西,都会突然浮现起来。我记得,我当年辞掉学校工作去学中华文化,第二年准备重新考试当老师。结果成绩还可以,但是都没上。刚好当时有到大陆推展中华文化的机会,我父亲就讲,「你去看一看,假如不适合,赶紧回来准备明年的考试。」真的是深加体恤!成绩不错,但没考上,父亲就让孩子出去散散心。为什么叫我不行的话赶快回来?毕竟也是二、三十岁的人,再耽搁几年,怕孩子心里难受,怕孩子中年觉得好像都不如意。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点,父母都在体恤孩子。

父母恩德还有一个是「究竟怜愍恩」,父母纵使到临终,都还怜惜著自己的儿女。有一位长者,六十多岁,她母亲八十多岁。这位长者她得了癌症,而她母亲临终的时候对她说,希望可以把孩子的癌症带走。八十几岁老人家,临终还念著女儿的身体健康。这种至诚至爱真的产生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母亲离去之后几个月,这位长者的癌症就转好了,恢复健康。念力的力量不可思议。父母之恩,比天高,比海深,我们怎么来尽孝?经典给了我们很好的教诲可以依循。

孝子是什么样子——《弟子规.入则孝》节要。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呼喊我们,要马上回应,拖拖拉拉就是轻慢,不恭敬了。答应帮父母做的事,要赶快去做,不懒惰。其实当一个人能深刻体会父母的恩德,心境就自然柔软、自然恭敬。记得我姐姐出嫁的时候,一路有很多迎娶的礼仪,其中一个礼仪让我印象最深刻,就是迎娶最后,姐夫带著我姐姐拜别父母,我在旁边观礼。当我姐姐跟姐夫跪下去的时候,父亲的眼泪瞬间就迸出来。我父亲那一滴眼泪迸出来的时候,父亲的心情当下就像一束光一样射进我的心田,瞬间我的眼泪也掉下来,让我也同时感受到了身为人父的心境。父亲照顾女儿二十多年,不知道操了多少心,不知道挂念了多少事,念念都希望孩子成长好,孩子书念得好,孩子能有个好归宿。所以父亲那一滴眼泪,是还有这么一点安慰,今天终於帮女儿找个好归宿,是欣慰的眼泪、感动的眼泪。父母对於子女的关怀、辛劳,不是嫁出去就不操心了,而是一辈子的爱护。所谓「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当我的内心感受到为人父亲的辛苦、辛劳,我告诉我自己,这一辈子父母的恩德都报不完,绝对不能再对父母讲一句忤逆的话,讲一句不恭敬的话。因为有这一分体会,自然而然看到自己的父亲就会心生恭敬、心生欢喜。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教诲我们的时候,恭恭敬敬的听受,这是受教的态度。一个人能受父母教,出社会就能受领导跟长者的教诲。所谓「福在受谏」,能够接受父母,乃至接受别人劝告、批评的人,是最有福报的人。而当父母责备、责罚,我们应该欣然接受,想想为什么父母生气,我们的过失到底在哪里?其实,当父母责罚我们的时候,身体已经受伤了。发一次脾气,要三天身体才恢复正常。我们要能体恤父母这分存心,对得起父母的这分关怀、爱护,今后不犯同样的过失,不能白让父母身体受伤害。

「冬则温,夏则凊」。这有个典故,东汉黄香才九岁,就懂得照顾相依为命的父亲。冬天他怕父亲冷,就先钻到被窝里把棉被弄暖和了,才请父亲睡觉;夏天热,他就拿著扇子把床搧凉。从这里看得出,黄香念念在观察父母的需要,他有时时去关怀父母的心,相信父母的整个生活起居,他都会尽心尽力付出。我们从这个例子,不只学到冬温夏凊的形式,关怀父母衣食起居、关怀父母心情的形式,会因生活方式、因时代而不同,我们更重要是体会黄香的存心。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这句怎么奉行?放下自私自利,念念为父母著想,深体亲心,善体亲心。父母所希望的,我们尽心尽力去完成;父母不希望我们有的坏习惯,我们赶快把它去掉。父母爱子女,父母所好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孩子的德行、孩子一生的幸福著想。我们体会到这一点,那父母之所好,我们就赶快满父母的愿。当然,父母所好假如不是很妥当的价值观,那就要「亲有过,谏使更」。假如看起来孝顺父母,可是是非善恶不分,那也很难达到孝,真正尽孝的人不能陷父母於不义,应该帮父母树立德行,做有仁有义的事情。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父母可能脾气有不好的时候,我们要能包容、宽恕,因为每个人情绪都会有起伏。人与人相处,我们要记住一个原则,「不管别人对不对,自己一定要做对」。假如父母对我们不好,我们也用不好的情绪对父母,其实父母错了,我们也错了。

周朝的闵子骞,他母亲去世早,父亲娶了后母。后母对他不好,冬天做衣服,用棉花帮自己亲生孩子做棉袄,却用不保暖的芦花帮闵子骞做衣服。刚好他父亲叫他帮忙驾车,看他衣服穿那么厚还在发抖,觉得这个行为很可能让人以为后母在虐待小孩,就很生气,拿著鞭子就抽闵子骞。结果鞭子一打,衣服破了,芦花飞出来。他父亲看了很气愤,气冲冲的回家要把妻子休了。情急之下,闵子骞马上跪下去跟父亲哀求,请不要赶后母走,因为「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亲在,只有我一个人寒冷,母亲假如离去,我跟两个弟弟都要挨饿受冻。他父亲听了很感动,气也就消下来。他的后母更觉得惭愧,所以闵子骞的这一分心、这分德行感化了后母,从此家庭过得很和乐。

所以,人面对事情,绝不能意气用事,假如都是以怨报怨,结果绝对不圆满。我们要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用真诚,用一颗孝心,才能上演人生一出出的好戏。

而如果我们查族谱,都会查到我们其实就是这些圣贤人的后代,祖上不是尧舜禹汤,就是文武周公。所以我们承先,领纳祖宗之德,接著要启后,启发后代。孔子在我们中华文化承传危急的时候挺身而出,对民族的贡献非常大。他的后代很有福报,已经传了八十几世,二千五百多年家道不衰。所以我们也发这个愿,承传文化,让后代子孙受益。

以上是惭愧弟子学习《弟子规》的一点心得,恭请师父上人、诸位老师大德慈悲指正!阿弥陀佛。弟子蔡礼旭顶礼。

老法师:距离我们冬至祭祖的时间愈来愈近了,同学们学习得都非常好,在这个节日大家都来反省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恩惠,让我们都能够生起感恩戴德,想到孝道的珍贵。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孝文化,汤恩比为什么赞叹中国,原因在此地。全世界有不少文明古国,每个族群留下来的,以孝义为核心的只有中国这一支。所以他在晚年深深感到,地球上会出现大灾难,这一次大灾难问题非常严重。在过去没有发明核武,再严重的战争都无法消灭整个人类。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原子弹出现了,所以这个老人非常慈悲,晚年确实对这桩事情非常忧虑,万一再有战争爆发,那就是人类愚蠢,集体自杀。有没有可能?非常有可能。这使他担心,这使他真正害怕,天天在想如何能够化解这个战争,让战争止於第二次,这个世界不会发生第三次的世界大战。

他对於中国历史非常熟悉,他就想到中国春秋战国,这些诸侯国不尊重周天子了,周家也兴旺了三百年,周朝八百年,但是最后的五百年混乱,先是春秋,孔子出生在这个时代,后面是战国,孟子出生在战国,这个时候因为诸侯国多,为了自己的利益,战争非常频繁。在现代,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这个地球上的国际状况就跟中国春秋战国非常相似,於是乎他想到了统一。全世界统一成一个国家一个中央政府,全世界这些小国家都能够服从这个政府来统治,国与国的战争就不会再发生了,换句话说,核武战争可以在地球上消失了,这是他最大的愿望。

什么人来统一全世界?他想来想去,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这两样东西都在中国,他非常向往,也非常尊重中国文化五千多年的承传。从五千年历史上来观察,中国文化是稳定的、是和谐的,跟其他地区文化不一样。其他文化虽然好,心量不大,而且有优越感、有傲慢,这是比不上中国文化的,中国文化谦虚。外国,他说外国人考虑十年,中国人考虑至少是一百年。所以他非常欢喜中国文化,甚至於说,如果人真的会有投胎,他来世要投生到中国,可见得他对中国文化的感情之深,超过我们现代许多中国人,非常受人感动。当年他说这个话的时候,整个世界混乱,中国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也是一片混乱,没人相信。所以人家问他,你对中国为什么有这么坚定的信心?他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话,你不要忘记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他们家里有最好的东西,当他们走不通的时候,他回去找祖宗,他就变成世界第一。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在过去这些年来,我们虽然有信心,但是也有怀疑。我自从学了佛之后,相信因果报应,我也有坚定的信心,凭什么?凭祖宗积德。我的这个信心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中国这个民族,千万年来世世代代都推行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的教诲。这个教诲在中国人,无论他有没有受过教育他都知道,他都能说得出,所以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他有节制,他不敢做得太过分。学佛的人对社会安定做出最大的贡献,那就是因果教育、圣贤教育。佛经里面讲到因果很多,比道家讲得更清楚。道家讲报应,果报讲得很多,有些果报没有把因说清楚。佛经里面把因讲得很清楚,善因善果,恶因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人不是这一生死了就完了了,我常说「死了就不得了」,麻烦就大了,必须在我们未死之先,要把来生的事情给了了,这就是对的,最正确的。

佛陀的教育,终极的目标就是一个,如何教化众生离苦得乐,这是佛陀教育。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个目的?佛知道众生苦从哪里来的,从对於宇宙人生真相迷惑而来的。对宇宙人生真相,就是诸法实相,迷而不觉,他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做错了,招来的不善的果报。如果认识清楚了,搞明白了、搞清楚了,他的思想端正、言行端正,他造的是善业,感来的是善果。佛知道这个因果事实真相,用什么方法落实?用教学,诸佛菩萨个个都是好老师。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一生舍弃王位、舍弃荣华富贵的生活,去做一个穷教员,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三十岁开悟就开始教学,七十九岁过世,一生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这他的事业。不但当时的人接受他的教育,真的,不再有恶念了,不再有恶言恶行,这一生过的是幸福美满,真离苦得乐了,更深层的,佛讲,苦有究竟苦,究竟苦是什么?六道轮回;乐有究竟乐,究竟乐是什么?极乐世界,是真的不是假的。

最近,去年往生,来佛寺的海贤老和尚,这个老和尚去年往生,一百一十二岁,为我们做证明,证明什么?证明释迦牟尼佛说的话是真的,地狱真有,极乐世界真有,阿弥陀佛真有,他见过很多次。来佛寺的三个念佛人,你看看他怎么走?他给我们做示范,真的离苦了。佛经上常讲的三苦八苦,八苦,生苦他们有,三个人都有,老苦没有,病苦没有,死苦也没有。他们身体健康,年岁虽大了,不需要人伺候,自己能照顾自己。而且还有工作,一百多岁的人耕地种田,很辛苦的工作,从早到晚不休息。海贤老和尚走是晚上走的,白天在田里面干了一天,他自己知道,做榜样给别人看。黄昏的时候有人看到老和尚还在工作,劝老和尚,天黑了,明天再做,今天可以收工了。老和尚说快了,我这里快搞好了,搞好了我就不做了。哪里知道他晚上就走了,你看看多自在。所以生老病死,除生之外,老不苦,病没有病,死不苦,说走就走,又没有生病,还不要人助念。有人要给他助念,他告诉别人,助念那是不可靠的,我自己有把握,我自己走,不需要人助念。说走就走。他的母亲走得好,代表在家居士,八十六岁那一年走的。走的那天她还包饺子,家人团圆了,儿子、女儿、侄女都在,表演给大家看,吃完饭之后,坐在椅子上,双腿一盘,告诉大家,我走了,她就真走了,没有病苦,说走就走了。海庆,他的师弟,八十二岁往生,也是自在走的。

八苦之外,除了生老病死,还有求不得,他没有,他於人无争,於世无求,没有求不得苦;没有怨憎会苦,别人欺负他,他也不放在心上,打他、骂他也没有放在心上,没有怨憎会;没有爱别离,八苦他都没有;五阴炽盛是身体不好,他身体很好,年岁虽然大,不生病,健康长寿。这是现实给我们表演离苦得乐。有人问他养生之道,你是怎么保养的,身体这么好,一百一十二岁头脑清楚,思惟敏捷,不输给年轻人?他的回答,都是得力於持戒念佛。持戒是真的,三皈、五戒、十善、沙弥律仪、比丘戒、菩萨戒,他虽然不认识字,他记在心里,他全做到了,都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给我们做出好榜样来。

所以我凭著祖宗积德、三宝威神加持,如果中国要是灭亡了,整个人类在这个地球上就会消失,中国决定不会灭亡,那就是世界上人有救。我这个信心是从学佛得来的,我一点都不怀疑。海贤老和尚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我们一定要跟他学习,必须跟他学习,这个榜样树立在那,为谁树立的?为我树立的。我们念佛同学都要有这种心态,他是表演给我看的,教我学他,我才得利益。别人学不学与我不相干,我学我得利益。

真正难得。

所以同学们在这几天,心得报告全是讲的孝道。传统文化的三个根意义很深,可以说这是我们共识。我没有提醒大家,也没有要求大家,大家自动自发提出这一类的报告。这些我们可以把它集中起来,印一个小册子,尽量赶快,分发给这一次参加祭祖法会的大众们。好,我们再看下一篇。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慈鉴: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妙音,近日将以前上学所读到的历史资料,做了一个简单的整理。在这个庄严的课堂,向师父、诸位老师大德恭敬汇报的题目是:「二十一世纪的认祖归宗——追忆上古美好时代」。

近年来,考古学家发现我国在八千年前,中华文明已经发展得灿烂辉煌:社会井然有序,以玉、石做的礼器古朴精美,农业俨然成为社会支柱。如今,江南所种之水稻、北方人所食之小米,八千年前已是国人的主食了。和中国一样,古文明诞生之处,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中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人们每天所食用的粮食也是万年不变。然而,和中国不同的是,虽然人民繁衍生息相续不断,灿烂文明却尘封历史。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如同密码,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成为追忆。文明无论多么伟大,没有传承的载体,依然禁不起时间的冲刷而逐渐淹没。中华文明的延续性是世界文明史的奇迹。而奇迹的诞生,端在拥有延续其文明的载体:汉字与文言文;并做到一切施政为教育服务,注重教学为先。

甲、汉字、文言文——千年不变。

我们知道:说话(言)的方式因时间、地点而改变,但是表意的「文」字则通过标准的记述方式而延续千古;用表音的文字记事,往往以音之演变而失其本意,但是用表意的象形文字记事,则越千年而意相同。英国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博士曾提醒世人明了汉字的价值:若苏格拉底突然复活,欲与今天的希腊人交流,会因希腊文古今不同而无法进行;若孔子突然复活,欲与今天的国家主席交流,两人则可以笔谈无碍。通过这个有趣的想像,汤恩比博士提醒全球,汉字和文言文很有可能成为未来全球交流的书面媒介(visualcode)。

汉字是智慧的符号。传说汉字是距今约五千年前,由黄帝的史官仓颉所造。据春秋战国时期的记载:仓颉造字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意思是说,仓颉是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才造出汉字的。仓颉墓至今犹存,考古学家对其考古发现了仰韶文化(距今七千多年)以及龙山文化(距今约四千多年)的遗存,说明了汉字是在礼制社会形成之初出现的。做为象形字的汉字,每个字就是一幅画。因此唐代著名的画家张彦远视字为画之源,道出了造字的真意:「(颉)仰观天象。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这是说汉字是智慧的符号,蕴含了天地万物之道,人类交往之义,道义因汉字而得以彰显,是故仓颉造字之时,出现了粟从天降,鬼於夜哭的情况。

做为道义之符号的汉字,反应出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人生观,故《荀子》有言:「(上古)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说明了历史最终选择仓颉所造之汉字,因它得「壹」。古人以「壹」来指代自性、真理,即老子之「道生一」。由此可见,常道既然不可名,勉强要用符号表示出来,便成汉字。用智慧的符号,引导人们悟得天地宇宙之真常,这就是中华文明诞生时的情形。尊敬的师父上人说「学习汉字可以令人开悟」,良有以也。

有了彰显道、义的汉字,文以载道的文言文逐渐出现。所谓「文言」,即指与口语不同的书面用语。例如,今天北京人打招呼,多会问:「吃了吗?」广东人打招呼则不会说吃,而说食:「食咗未呀?」江浙一带则说吃:「吃好咯?」南北用词、用句虽然大相径庭,但是若写成文言,皆是「饭否?」随著时间的推移,即使几百年前人如何打招呼,也很难得知了,但是,只要一看到古文「揖」,脑海中就会浮出两个人相遇打招呼的情形。这就是文言文成功跨越时空的一个例子。

由於文言文的存在,孟子才能在孔子去世之后,向至圣先师学习而成为亚圣。净宗的蕅益大师也才能在八祖莲池大师过世之后,依靠恭读八祖的著作而成为九祖。真是「文以载道,文可传道」。同理,今天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幼、无论肤色如何,若一念猛厉,以至诚恭敬的心,学习汉字与文言文,效法孟子、蕅益大师恭读古人著作,依然可以跨越时空而成为国学传人、圣贤君子。

值得一提的是,外国人学习中文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传人,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已有成功先例。那时,周边的部落会让他们的王子住在中国,接受中文教育。其中汉朝的仇敌休屠王的儿子金日磾,竟因此而成为当时著名的文人学者,以其孝悌忠信、恪尽职守而成为汉武帝的名臣,葬在武帝陵墓旁边。「忠孝传家远」,金日磾由此成为金氏家族的鼻祖,后代子孙更将他的画像放在族谱首页,勉励子弟效法。金日磾去世两百年后,汉代的史官著述,言某人属「胡」还是「汉」,已经不再看他的民族和肤色,而只看他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了。换言之,「汉人」最早的定义,便是能够力行孝悌忠信、深明礼义廉耻者。

总之,汉字和文言文,不仅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重要的,它们做为文化的载体、智慧的符号、道义的教育,令古今融为一体、中外合为一家。果真汤氏的预见成真,则中文将令全球成为济济一堂的大家庭,帮助大家化解对立、放弃纷争,共同追求道义的人生,让地球村和而不同、彼此互助,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这个世界该多么美好!

乙、孝亲尊师的圣王明君。

人们常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千万年来代有传承。在我们今天认祖归宗之时,有必要回顾一下历史,取沧海之一粟以追溯祖宗的教诲与实践经验,将其用之当今,塑造孝亲尊师的新风尚。

乙一、上古夏商两代。尧舜和夏朝、商朝的时代,是道德仁义的伟大时代,中华文化以孝、敬二德做为根本,便形成於此时。数千年来,大舜的至孝成为国人立身行孝的最佳榜样。大舜少时丧母,他的父亲糊涂,后母时时想要谋害他,弟弟则傲慢不羁。大舜以至孝让家人「欲杀,不可得;即求,常在侧」,他的真诚无我终於化解了家人的怨怼。感动一家者,便能感动天下,大舜难行而能行的至孝,感动了千秋万世。

九一一事件出现之后,澳洲大学研究和平的专家学者曾问尊敬的师父上人:当今世界纷争不断,根本原因在哪里?老教授回答说:「世界冲突的根在家庭,家庭是夫妻冲突、父子冲突、兄弟冲突。」传统文化将一家之不和与国际社会、天地宇宙联系在一起。老教授进一步指出:「家庭冲突还不是真正的根,真正的根在哪里?真正的根在自己,起心动念是我的利益,没有想到别人的利益,自利跟利他不就冲突了吗?所以真正的冲突,我们东方人讲的,是本性跟习性的冲突,这才是根。」

不断自省、自新,让习气愈来愈淡,让自性本善得以彰显,这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最早实践这个教育的圣王就是商汤(约前一六七五年~前一六四六年)。他看到有人犯罪,立即反思己过,说:「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这个学习的态度,就是孔子将其总结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古人尊师,是恭敬对待一切人,视所有人为老师。不但如此,商汤在生活上还要时常提醒自己,不能忘记改过迁善。在洗手用的器皿上也刻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正因如此,方感得九百年后,在商汤的所在地河南,译出了《华严经》,经中的善财童子的学习态度和商汤完全相同。商汤、孔子和善财童子,所处时空虽不同,但是所行之道则无异。正如尊敬的师父上人所言:「孝是中华文化根,敬是中华文化本,落实在孝亲尊师。」

上古大舜感动一家,继而成为圣王;商朝成汤反求诸己,以改过自新实现国家治理,这就是老教授在澳洲与专家学者探讨和平之道的历史依据。值此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化解怨气对立,解决社会矛盾、家庭不和的理论和方法,依然不出古圣先贤的教导!

乙二、周代:礼制的教化。从夏朝开始,中国逐渐向礼制社会发展,人们对国家的认同方式是:广泛使用同一形制的礼器以定期祭祀,从而教化民众,让大家对共同的文明、共有的价值观产生共鸣。可以说中国便是因祭祀而逐渐形成的。从礼器玉璋的考古分布上,可以看到中国的雏形。这种礼制的发展,与其说是政治的扩张,不如说是文化在交流与互鉴中逐渐形成共识,继而互助合作、互通有无。中国便是各地人民对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产生认同从而凝聚在一起的国家。

所以,令人们对家国生起归属感者,无过於孝敬、认祖归宗。三千年前,中国人开始将祭祖与祭祀天地相提并论。圣人周公通过祭祖活动(尤其是祭祀开国之君周文王)以凝聚民心、传承孝敬、实现教化,可以说这是国家祭祖的最早实践之一。国君用於祭祀的明堂成为首都的中心,家庭祭祀所用的厅堂,也成为家人生活的中心。

据《孝经》记载,孔子非常赞叹周公将天、地、君、亲配合在一起:「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严父。严父莫大於配天,则周公其人也。」从此,祭祖成为联系中央与地方的纽带。而「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令祭祀成为大家互通有无、互相学习的最好时机。祭祀的教育意义,在周朝得以完整体现;周王朝所在的镐京(今天西安市长安区)成为各个诸侯国建设家园的样板,故称「京师」。

首都得「师」名,亦是名至实归。当时,虞、芮两国的国民有争执,无法解决,就来到了周国。刚刚进入国境(即今天的陕西),就见到种田的人们都互让田界,谦让长者。令争执的双方顿时觉得非常惭愧,还没有找到国君去理论,就已经互敬互让,打道回府了。故周朝之和谐、美好,全在礼教之成功。国君能够孝、敬,人民知道礼让,吸引各地政治领导、有识之士定期前来参学,这就是周朝以礼服天下的情况。这种方式,现代社会也适用。汤池小镇和谐社会、礼义家邦的实践以及澳洲图文巴多元文化、多元宗教和谐示范城的实践,就吸引了联合国多个国家的大使前来参学,并将这些宝贵经验带回各自的祖国以参考。

历代开国的君主都以孝亲尊师著称。文王每日三次问候父亲,务必让老父亲吃得好。他心中还时时不忘祖父想要向圣人问道的愿望,终於感得圣人在首都附近出现。一日,文王的史官在占卜时发现,上天已经为他留下了一位老师。文王立刻请史官看看这位老师在哪里。史官就指了一个地方说:「从占卜上看,老师应该就在这里。」文王连忙斋戒三日,整肃身心,才带著随从奔赴史官所说渭河北岸,只见一位老人坐在河边钓鱼。文王和老人攀谈起来,为老人的智慧所折服,非常高兴的说:「先君太公曾说过,当有圣人来到周国的时候,周朝就会兴起了。是夫子您吗?先君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啊!」於是,周文王连忙将这位名叫吕尚(俗称姜太公)的老人请上车,封为太师(即君王的老师),为了表示恭敬,尊称为太公望(祖父所期待的圣人)。文王的孝亲尊师由此可见。

文王求教太公望有关国政的重要问题:「如何守好我的国家?」姜太公就说:「请您斋戒,我将告诉您天地之经,四时所生,仁圣之道,民机之情。」文王於是斋戒了整整七天,令身心都诚敬到了极处。又恭请老师上座,自己则居臣子位,面向北方,礼拜老师,如同臣民礼拜天子一样,礼成之后,方才洗耳恭听老师的教导。姜太公遂将古圣先贤所传承的仁圣之道和盘托出,文王因而成为一代圣王。文王尊师重道为后世历代皇帝所景仰、效法。文王之后的三千年间,历代皇帝必定在老师面前执弟子礼,不敢以天子自居。不但如此,更有明君派特使四处访求明师,以造福天下。其中对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者,便是汉明帝。

乙三、汉朝:一切围绕教育展开。一日,汉明帝刘庄梦到一个金人,头放白光,飞绕殿庭。於是请来臣子占卜,言金人为「佛」。皇帝便亲自委派特使,西行求佛法。特使请来了摩腾和竺法兰,并用白马驮经入洛阳。明帝建立白马寺,以纪念它的辛劳。

汉明帝因为将佛法正式请到中国而被谥号「孝明皇帝」,显示出他不仅修身以明明德,亦大兴教化,帮助其臣民明明德。明帝之圣德来自家庭教育。他的父亲是光武帝刘秀,毕生为政勤勤恳恳,暮年依然孜孜不倦,乐此不疲,不知老之将至。他的母亲阴太后柔顺谦恭,有智慧。她曾帮助光武帝躲过杀身之祸,却不居功,将皇后的位子让给别人。阴氏家族虽贵为豪门,但因以五经为家学,家风谦让恭谨。阴太后的兄弟虽身居要职,屡次获得皇帝封爵、奖赏,也都一一回绝。

阴太后的长子刘庄原本并非太子,却因其母亲和舅舅的谦虚礼让,戏剧性的被封为太子,继而成为开创太平盛世的明君。继位之后,明帝不忘母亲守谦的教导,先赴太学谢师。在太学的大殿里,皇帝请老师上座,自己向两位老师行晚辈之礼,以示尊老敬师。接著,皇帝和诸多学生一起聆听教诲,主动向老师做心得报告,一如当年。这个师资道合的美好氛围,感染了洛阳城的居民,围在窗外、门外者多达万人。

此后,明帝虽贵为天子,但是每次拜见老师,必在远远的街口下车,徒步前往老师家拜见,体现了师道至尊。在明帝的带动下,全国人民都对老师非常恭敬,朝廷的臣子也对皇帝更加敬重,每每上朝,必在城边下马,徒步入宫拜见皇上。这个好传统确立之后,历朝历代未曾改变。及至明清,北京城很大,上朝要走很远的路。许多官员为了准时上朝,往往凌晨两点就要起身。然而,这些受到圣贤教育的官员一直坚持这个传统。皇帝深知老臣上朝辛苦,特别会为他们赐座,或免去他们上朝。古代朝廷中的长幼有序、互相尊重、一团和气的氛围,今人若能感受到,也会非常向往、赞叹的啊!

由此可见,明帝以其力行儒家教导,孝悌忠信、诚敬谦和,方感得佛在梦中现金身,令佛法以帝王礼请求道的方式,传入中国。体现了「只闻来学,未闻往教」、「师道至尊」的优良传统。汉明帝所尊崇的太学教育,做为中国最重要的教育机构达一千九百年之久;而他所躬行的尊老之礼,在日后成为教化民间的乡饮酒礼;他所迎请的佛法,在三百年之后完全融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佛法提升了传统文化。

史家往往以明君为整个时代的标识、王朝命运之转折点;事实上,真正给整个国家民族带来改变的,是明君也是他们的老师,周文王如此,汉明帝亦如此。明帝所礼请的佛法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令传统文化得以提升。他之所以对文化有如此巨大的贡献,是他守谦德,明孝道,行师道所致,实非偶然!

生活在两千年前的汉明帝,可能没有想到,由他促成的佛法东传,竟然为两千年后信息社会的全球人民,带来实现和谐共荣的希望!一九七0年代,英国的汤恩比博士说:「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靠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同时将孔孟学说落实在生活之中又为大乘佛法传入中国铺平道路的,正是这位接受圣贤教育的汉明帝。

习主席说过:「文明因多彩而美丽,文明因平等而互鉴,文明因包容而共融。」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融入了周边各方传统为一身的传统文化,它经由中国的汉字和文言文得以代代相传,通过上起帝王,下至百姓的躬身力行而得以发展,创造出了明君在上,贤臣辅之、国民从之的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长达五千年之久。今天,人类社会虽然面临种种现代化的危机,但是危中有机,危可转机,只要能够重新正视历史,向古圣先贤学习谦虚、恭敬、孝亲、尊师,必然能够展开人类社会的新纪元。历史证明,人无论贵贱、无论国籍,只要能够遵从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就能实现家庭和谐、子孙贤孝;果然人人知孝敬、明礼义,家家能有家道、家规、家风、家学,必然社区和睦、国家繁荣、世界和平。

以上是弟子粗浅的学习汇报,恭请尊敬的师父上人,诸位老师慈悲垂训,阿弥陀佛,惭愧弟子妙音敬呈。

老法师:这一篇署名妙音。对,好,几张图片介绍一下。

学生:

图一、明清金氏家族的族谱。左边是金日磾的画像,右面是史官班固赞颂他的诗。

图二、商代长辈用餐,侍者恭敬端著装水的铭盘,方便长辈洗手。这是当时敬老、护老的一个风俗。类似的风俗在英国的都铎王朝中也可以看到。

图三、这是上古时代,玉璋在东亚地区的分布及其形制变化,此中可见中国版图的雏形。可见,礼制社会是以对文化传统的认同凝聚在一起的社会。

图四、周朝的京师是事实上的万世师表。此图是周朝刚刚建立时,首都镐京附近的一个家庭院落遗址。位於今天陕西的凤翔县,是典型的四合院。其「前堂后室」、「正门朝南」、厅堂用於祭祀、厢房用於居住的模式,与明清的四合院完全一致。显示出西周的京城的生活方式、建筑模式不仅是当时国人效法的对象,更在中国延续三千年之久!

图五、左图为汉朝的太学考古复原图,它规模宏大,鼎盛时期,有三万学人。这个制度,延续了两千年,右图为明清时代的太学(上)和学宫图(下)。可以看到太学的格局是一脉相承的。

老法师:下面还有一篇开吉的,我们的时间还有二十分钟,好,先把这一篇念下去。

学生:尊敬的师父上人,惭愧弟子开吉,今日向师父、诸位法师大德恭敬报告的题目是:「汤恩比博士的中国观——写给二十一世纪的人类」。

汤恩比博士曾经说过:中国比西方更成功的解决了两个主要问题。其一,数百年来,中国国内在和平而有规律,相对较安定的环境中,成功的维系了数百万人的团结一致。再者,中国成功的融合了一个外来的思想文化—佛教,佛教丰富了中国本土文明。

在历史上,中国曾有超过五百年的分裂时期(春秋战国的五百年中,中国分裂成许多小诸侯国),但是在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整个国家在政治上大一统了。之后,中国的政治始终是统一的局面,再没有长期分裂过,且在文化上,从未丧失它的整体性。在这种成就的力量上,中国比任何其他国家都更有希望,带领人类政治进入大一统的世界。

阿罗德.约瑟.汤恩比(1889-1975)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毕业於牛津大学,任伦敦大学的希腊语和历史学教授。曾代表英国政府,参加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会议。他发表过约三千篇论文著作,主要学术贡献是十二册的巨著《历史研究》(AStudyofHistory),从社会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历史。他认为,社会文明的衰落源於无法胜任道德与宗教的挑战,而非物质与环境的挑战。

在汤氏过世后的一九七八年,《汤恩比博士的中国观》一书出版。编者是日本学者山本新、秀村欣二,此书的核心思想是:「全世界的未来在中国,唯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能救全世界」。这部书能够增长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家民族的自信心,引领人类社会走向幸福和谐的新世纪。

一、拯救人类之宗教。

当今时代世界危机重重,一九四五年美国向日本投放第一颗原子弹——宣布核时代黎明的到来。核武器的出现,使人类的集体自杀更具现实可能性。《汤恩比博士的中国观》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汤恩比冥思苦想的问题是,现代文明的危机和世界的未来。「道德危机正是需要当今人类倾注全部智慧和力量来解决的首要问题」。如何解决此问题?汤恩比博士指出了宗教的重要性。只有恢复宗教教育,才能够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道德危机。

众所周知,「宗教」二字的含义非常深刻。在中国文字之中,「宗」的意思是主要的、重要的、尊崇的;「教」是教育、教学、教化。宗教二字合而言之,就是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学、值得尊崇的教化。多年来多个宗教的精神领袖都在极力倡导宗教团结,提倡「世界宗教是一家」,这些有著深厚爱心、高度睿智的领袖们呼吁不同的宗教和教派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赞叹、互相学习、互助合作;接著这个理念又传到了澳洲、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地区。这些宗教领袖们告诉我们:「爱」是一切宗教的核心。佛家提倡「慈悲」,伊斯兰教说「真主确实是仁慈的」,《新旧约》说「神爱世人」、「上帝爱世人」。因此,仁慈博爱是世间所有宗教的共同点。因此,只有宗教团结才能帮助社会化解冲突,为世界带来永久的安定和平,此乃世间一切有识之士的共同理念。

汤恩比博士认为,宗教是拯救世界的最大希望。他说:「一些较为文明的宗教和哲学的创始人认为,神性的本质并非权威,而是爱、仁慈与人道。」汤恩比博士认为只有宗教和哲学能够帮助世界走向和平:「佛菩萨和基督并非权威施行者的象徵,而是代表克己奉献和自我牺牲;儒家与神道教代表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助合作;道教则以自然为导归,不为人类粗鲁笨拙的行为所扰乱。诚然,在这些格外睿智而温和的宗教及哲学传统基础上所建立的世界观,才是现前拯救全人类最大的希望。」(《污染的起源》,刊载於《地平线》杂志)

一九五六年,汤恩比在《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中说:「各高级宗教的使命不是相互竞争,而是要相互补充。我们虽然信奉自己的宗教,但是没有必要认为自己的宗教是真理的唯一宝库。」因此各个宗教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助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汤氏的真知灼见正是源於他对於世界人类仁慈博爱的胸怀,以及对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何去何从的终极关怀。

二、世界国家的核心。

汤恩比博士竭力主张,为把人类文明从毁灭边缘拯救出来,有必要建立「世界国家」。这是他对世界及中国的文化历史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所总结出来的真知灼见。从中国历史而言,(秦灭亡后)统一大势还是贯通了二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并延续至今。中国的「大同思想」是长期形成统一国家的根本动力。这种大同思想体现在《礼记》经文之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人对於「天下」的观念,彰显出此民族宽广博大的胸怀。在《汤恩比博士的中国观》中说:「中国直到封建末期始知还另有世界存在为止,一直称本国政权所及范围为天下,即认为自己就是世界。在当时的中国人来看,统一天下就是统一了全世界。对他们来说,由历代王朝建立的帝国就是纯粹的世界国家。」

汤恩比博士曾说:「中国历史不断的周而复始的改朝换代。然而,中国比西方更成功的解决了两个主要问题。其一、数百年来,中国国内在和平而有规律,相对较安定的环境中,成功的维系了数百万人的团结一致」。全世界各国的领导人都希望国家能够和平安定、长治久安,而中国人做到了这一点。「再者,中国成功的融合了一个外来的思想文化—佛教,佛教丰富了中国本土文明。」中国人的心量大,能够包容不同的文化,使之与自己的本土文化融合成一体,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汤恩比博士说:「在历史上,中国曾有超过五百年的分裂时期(春秋战国的五百年中,中国分裂成许多小诸侯国),但是在公元前二百二十一年,整个国家在政治上大一统了。之后,中国的政治始终是统一的局面,再没有长期分裂过,且在文化上从未丧失它的整体性。」从政治而言,从秦始皇统一中国至今,虽经历改朝换代,但始终维持大一统的局面,而没有分裂。从文化而言,儒释道三家是一体,三教九流是一体,这是中国文化的整体性。对此汤氏对中国无比的景仰、尊重,赞叹它在全世界独一无二。

众所周知,这种统一的能力,不是靠政治、经济或军事武力,而是靠伦理、道德、因果、宗教教育。从汉朝董仲舒提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教育就成为中国伦理道德教育之主流;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承担中国社会因果教育之权责;而大乘佛法则是宗教教育之集大成者。儒释道三种教育水乳交融,代代相传,使中国维持著大一统的太平盛世。

当今时代,大唐治国宝典《群书治要》横空出世,为世界和平带来希望。诚如汤恩比博士所言,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我们可以肯定的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是《群书治要》大放光芒的世纪!

在《地球的继承人》一文中,汤恩比博士总结说:「中国在过去所取得的成就及历史经验,令其当之无愧的成为统一世界的人选,而这些成就与经验,正是西方国家所缺乏的。有鉴於此,中国比任何其他国家都有机会统合人类,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因此,全世界若要得到幸福美满的生活,需要中国传统文化。如此则和谐世界、和睦社会、和乐人生、和平共存的美好愿景,一定能够实现。

三、东亚的卫星文化。

对於世界的未来,汤氏有其独到的见解。他特别指出,东方文化是以中国为核心,还有三个卫星文化——韩国、日本和越南。在《汤恩比博士的中国观》中说:「当我们把视野扩大到同属汉字文化圈的东亚时,不能忽视日本、越南、朝鲜的历史贡献。」汉字文化圈、东亚文化圈是指历史上受中华文化影响,曾使用汉字、文言文做为书面语,受中华法系影响的东亚国家。汉字文化圈除使用汉字外,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信仰佛教者众多。

晚年的汤恩比对中国寄予了极大的希望:「不久的将来,当各先进工业国因超工业化的袭扰而陷於大混乱的时候,中国有可能会创出保持农工业平衡发展的第三条道路,与日本、朝鲜、越南一起完成以东亚为基轴的世界性政治统合。这种业绩和政治能力在未来的世界中是会发挥作用的。」当今时代,中日关系为世人所关注。历史已经证明,中日两国本是兄弟之邦,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就开始往来,而日美关系不过百余年。历史记载,从春秋末年、战国初年开始,一直到隋唐,日本不断派使者到中国来留学。直至今天,每年依然有许多日本文人游客,专程赴西安(汉朝、唐朝的长安城),在那里文化寻根,长思怀古。因此中日兄弟之邦,理应团结友爱。汤恩比博士指出:「当美国出现不稳定状况时,中日关系必将决定日本的命运。今后,决定七十年代后国际政治归向的重要因素是中国,这是毋庸置疑的,在这个意义上,日本应该做贤明的选择。」

汤恩比博士的中国观,使世界重新恢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诚如汤氏所言:「解决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早在五十年前,思想家罗素就已经以其对中国人实际生活的所见所闻,意识到中国人身上所具有的千余年历史培育出来的良好资质,从而预测中国将成为文明的核心。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汤恩比博士已经感到中国传统文化将不久大兴於世:「现在中国的形势已经有所稳定,不久的将来,中国人经过二千余年培植起来的生活智慧,也将对新社会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因此,当将来,那个与我们描绘的未来世界政府概念最为接近的世界国家,终於得以建立起来成为全球性的统一体。此时,中国将成为这个统一体的核心」。

以上是开吉学习汤恩比博士《未来属於中国》一书的心得报告,恭请师父上人、诸位法师大德不吝赐教。阿弥陀佛!

老法师:好,我们的时间还剩三分钟。这几篇东西很有价值,大家确实是下了功夫。从佛法的智慧,更深入的体会到汤恩比博士的这些言论思想,增长我们的信心。今天的新中国确实向这个方向在迈进,我们能够看得到,二、三年之后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会传遍全世界。所以往后统一世界不是军事、不是武力,也不是科学技术,也不是经济贸易,而是伦理、道德、因果、宗教的教育,这样才真正的给全世界带来太平盛世。这一次的盛世不是局部的,是全球的。汤恩比说得很好,他的预测当中,中国人心胸阔达,「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世界上所有的古文明都能够复兴,中国人有这个雅量,而且互相学习,提升每一个族群的古文明,他们不至於被历史淘汰,不至於被消灭。

我们看了汤恩比这些文字,我们对他有信心,我们感到他所看到的是真相,不是一个理想、愿望,是事实真相。希望我们同学更努力,将来我们付出的贡献,我们一生走释迦牟尼佛的道路,是一个义务教师。这篇文章提到了,要国家领导人跟好的老师配合,领导人好像一条船掌舵的人,教师好比是划桨的人,摇橹的人。做出最伟大的贡献,而不求名闻利养,这是佛门弟子应当做的,释迦牟尼佛带头做了,我们要跟进。

这几篇东西与祭祖有关的,前面还有几篇,把它合起来,第一个要做有声书,这三篇要合进去,这是我们中国人对老祖宗的献礼。我们怎样纪念老祖宗?我们用这个来做纪念。做光碟,光碟可以大量流通,成本很低,印书印一本我相信成本比光碟多。光碟现在多少钱一片?用这个好。有文字、有音声,非常能感动人。现在读书的人少了,不喜欢读书,这个打开听听,愈听愈有道理,他会慢慢听下去,是个很好的方式。要认真去做,希望在祭祖前一天,我们能把它做出来。你们自己商量一下,我少讲几堂经都没关系,把这个时间让给你们。把这个东西看看一共有多少。这个妙音,不用真名字也可以。

这一次的祭祖,那就很不平常了,有这么多丰富的,这是教育!这个很难得,一般只有祭祀的仪式,没有这个教育,这个真正唤起中国人的爱祖宗的心,爱民族、爱国家、爱世人。好。

资料恭摘: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一0七集)2014/12/6香港佛陀教育协会档名:02-042-0107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