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千年香山寺鲜为人知的往事

发布时间:2024-07-10 04:04:03作者:大众学佛网
千年香山寺鲜为人知的往事

近日,香山公园内的香山寺景区,经过历时五年的修缮,恢复了昔日的宏伟与壮观,并对市民免费试开放。这是香山寺被英法联军焚毁并沉寂150多年后,再次以完整形态与世人见面。

香山寺有着千余年的历史,说它是北京城最早的人文景观之一并不为过。在千余年间,很多史籍对它赞誉有加。明末成书的《帝京景物略》对这座寺庙的描述是“京师天下之观,香山寺,当其首游也”。乾隆时期,香山寺经过扩建后,成为静宜园的重要景点。清末,香山寺先后经过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焚掠,仅余断壁残垣。

如今,香山寺修缮后,再次重现“前街、中寺、后苑”的格局。随着修缮的完成,香山寺背后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也逐渐呈现在人们面前。

1

金代得名大永安寺

提起香山寺的历史,明代成书的《宛署杂记》中曾有这样一段文字:“妙高堂(香山寺中的一座建筑),在宛平县西四十里香山寺右,唐以来有之。”这段记载把香山寺的历史追溯到了唐代。

当时的香山一带有两座比较知名的寺院,一名香山寺,一名吉安寺。顺带提一下“香山”的得名,历史文献中有两种说法。其中第一种说法来自于民间,据说早年间香山上曾栽种有大面积的杏花,每年花期一到,这里便花香浓郁,故而得名。其二则是来自《香山永安寺记》,这里面讲到山中有一块大石头,其形状和寺庙里烧香的香炉很像,因此这座山便因香炉形状的石头而得名。

唐代灭亡后,香山一带成为辽国的领地。辽代历史上对于香山的记载非常少,因为那时候北京只不过是辽国的一个陪都,当时叫作南京析津府。辽天祚帝保大二年(1122年),金军攻破辽国的上京和中京,天祚帝仓皇而逃,于是群臣便拥立天祚帝的堂叔父耶律淳即皇帝位,建立了北辽政权。可惜耶律淳福薄,即位后不久便死了,他死后被谥为宣宗孝章皇帝,墓址便选在了香山,其陵寝名为“永安陵”。不过如今永安陵已无踪迹可寻。

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在金世宗的提议下,将原有的香山寺和吉安寺合二为一,并重新命名为“大永安寺”。这一期间香山寺开始了一个新的营建高潮。后来金世宗的孙子金章宗继续在这里大兴土木,并经常到此游赏。《顺天府志》曾这样描写当时的永安寺:“上院则因山之高,前后建大阁,复道相属,阻以栏槛,俯而不危。其北曰翠华殿,以待临达,下瞰众山,田畴绮错。……下院之前树三门,中起佛殿,后为丈室、云堂、禅寮、客舍,旁则廊庑、厨库之属,靡不毕兴。……庄严如入众香之国。”

这段描述,足以让人们想象当年这里的庄严壮丽。无怪乎金章宗在位不到二十年,先后到香山游赏有八次至多,基本上两三年便要去一次。当年金章宗又先后兴建了祭星台、会景楼等建筑。这里还留下一个最为神奇的传说,当年金章宗到此处游玩时,偶得一梦,梦见一股清泉不断从地下涌出,醒来之后便命人在梦中涌泉之处掘地,果然有双泉涌出,金章宗为此处题名“双井”。后来这里被更名为大家更为熟知的“双清”。从以上这些记载不难发现,香山在金代已经形成了规模较为宏大的帝王行宫,因此也有学者认为,这里便是金章宗在西山兴建的八大水院中的潭水院。

到了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曾到永安寺游览,到了元仁宗在位时,将永安寺曾更名为“甘露寺”,明代时香山及大西山一带被划定为皇家陵寝区域,专门埋葬早殇皇子、公主以及部分皇帝的妃嫔。史载,明世宗嘉靖皇帝曾至此游览,并称西山一带,香山独有翠色。神宗万历皇帝曾至此登高远望,并题写“来青”二字。这就是今日香山寺旁的来青轩。

2

乾隆时建成历史最大规模

香山寺在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扩建,则要等到清代的乾隆年间。清乾隆十年(1745年),香山的园林营建工程正式展开,而香山寺的扩建工程也在同一时期进行。经过扩建后的香山寺与其周边的宗镜大昭之庙、碧云寺、卧佛寺共同构成了清代西山一带的佛教寺庙建筑群。而香山寺也形成了“前街、中寺、后苑”的格局。

“前街”是指“买卖街”。香山寺的范围起于香山行宫的南宫门处,经过康熙御题的“绿筠深处”景区后,便是寺庙前面的一条“买卖街”。当年,乾隆皇帝为了让皇家也能感受市井的乐趣,就在这条路上安排由太监、宫女乔装打扮后经营的买卖店铺,遂得名“买卖街”。

有意思的是,乾隆年间,在北京有若干条供帝后游赏的买卖街,如圆明园坐石临流景区的买卖街、长春园含经堂东侧的买卖街、清漪园西所买卖街以及后溪河买卖街等。这些买卖街大部分毁于1860年英法联军的大火,其中只有清漪园后溪河的“水上街道”景观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修复完成,这就是如今的颐和园苏州街景区。相比之下,香山的这条买卖街则是纯粹的“陆地街道”,完全就是北方城市街道景观的一种再现。这条买卖街和香山寺结合起来,从一个侧面巧妙地再现了民间“庙会”的情景。

清代从康熙年建起便在香山建有行宫,至乾隆年间行宫规模达到鼎盛,香山寺的规模也达到历史最大。乾隆皇帝从行宫出来,经过买卖街,走不远便来到了香山寺脚下。寺庙最前面的一组景致是“知乐濠”,即香山寺前的“放生池”。虽说这是一处佛寺前面的建筑,但是命名上却体现了道家的理念。“知乐”这两个字出自《庄子·秋水篇》。其内容是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一座桥上,关于鱼能否感知快乐而展开的一段辩论,“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这句话正是来源于这个故事。这段辩论在历史上也被称为“濠梁之辩”,而“知乐濠”这座桥的命名,也是引用了这个典故。

过了知乐濠,便步入山门,即接引佛殿,殿内供奉铜胎接引佛,殿外前檐向东挂“香山大永安禅寺”匾,这正是这座寺庙的全名。

进入山门之后,整个香山寺便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风景。首先值得一提的是两株古树的故事,其一是山门内的一株娑罗树,这棵树实际上就是植物学中的七叶树,按照科学分类,七叶树和娑罗树并不是一回事。但由于中国北方的气候不太适合来自南方的娑罗树的生长,所以诸多寺院就选用七叶树来代替娑罗树。不过,乾隆皇帝却认定香山寺的这棵树就是娑罗树,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写了一篇《娑罗树歌》,把这篇作品刻在一通精美的石碑上,石碑陈放在古树所在院落。如今古树已经不再,但这通石碑保存完好,形制规整,为四方体,碑身的四个方向分别刻着满文、汉文、藏文和蒙文。

第二棵古树是一棵古松,即二十八景中的“听法松”,位于香山寺正殿外侧。乾隆皇帝在诗中描述这株松树从佛殿内观看,就好似一位信徒站在那里,侧身倾听殿内大师说法。他由此联想到“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传说——梁朝僧人生公在苏州虎丘说法,大家都不相信他,于是他搜集了一批石头,为石头说法,结果石头纷纷点头,大家对他也便完全信服了。乾隆皇帝认为能够参透佛法的,除了顽石,殿外的古松也是一个很好的范例,由此得名“听法松”。

3

“后苑”最宜登高望远

接引佛殿后为天王殿。如今,天王殿内有复原铜胎弥勒佛、木胎韦陀、泥塑四大天王。天王殿后面南北两侧是钟鼓楼,靠中间的平台上则有两座八角碑亭。再向北,经过“永安”牌楼,便来到了香山寺中规模最为宏大的殿宇——圆灵应现殿。这就是香山寺的“中寺”部分,也是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

圆灵应现殿相当于一般寺院中的大雄宝殿。当年,在这座大殿前,有一座石屏,这座石屏的正面镌刻乾隆皇帝亲笔御书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八大人觉经》经文,背面则镌刻有乾隆十四年(1749年)皇帝亲笔绘制的文殊菩萨、燃灯古佛和观音菩萨像。乾隆皇帝一生虽有不少题字,但是他的绘画作品却不多,这座石屏也因此显得尤为珍贵。如今,石屏为原物,保存较好。

有趣的是,石屏顶部结构有浓厚的清中期西洋风格石建筑的特点,有一些中西合璧的味道。乾隆时期,圆灵应现殿两侧还有文殊殿和普贤殿,它们一起组成了典型的汉传佛教寺庙格局。

过了圆灵应现殿,便是香山寺“后苑”部分。这一部分建筑主要包括眼界宽、青霞寄逸楼、水月空明殿、薝蔔(zhān bó)香林亭等建筑。后苑正中心是一座三层亭式楼阁“薝蔔香林亭”,乾隆时期,这座楼阁每层都供奉佛像。这个楼阁与两侧长廊和后面的青霞寄逸楼组成一个壮观的建筑群,配以蓝天白云,场面颇为壮观。长廊内侧还有左右两个坡道,通向楼阁后面一个隐秘的小殿:水月空明殿。

后苑部分的精华之处在于青霞寄逸楼,天气晴好时,站在此处,北京城尽收眼底,此时才能真正体会到“眼界宽”的意思:楼下的庙宇,近处的香山南麓,远处的玉泉山和万寿山,甚至北京城,历历在目。当年,乾隆皇帝一定常站在此处,远眺属于他的城池。

除了这些建筑,香山寺还有一些附属建筑也有非常有趣的历史。

香山寺内,有一处景致名为“来青轩”。它始建于元代,背靠青山,下临绝壁,是登高远眺的极佳场所,明代万历皇帝在这里游赏时,看到来青轩的匾额,嫌字体太小,便亲自重新题写了匾额。后来匾额遗失,康熙皇帝又题写了“普照乾坤”四个大字悬挂于轩内。来青轩后是一座观音阁,以供奉观音大士。

有意思的是,几百年后,这座小小的建筑,竟与新中国的命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94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经过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新的中央委员会。而在随后召开的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大家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位同志为中央书记处书记,史称“五大书记”。1949年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迁至北京,当时考虑到安全问题,暂时将落脚处选在了距离北京城较远的香山。对外称这里为“劳动大学”,以确保党中央的安全。当时五大书记的住处一南一北,分列于香山寺的两侧,其中毛主席居住在双清别墅,位于香山寺南侧,而其余四大书记所居住的来青轩,则位于香山寺北侧。双清别墅如今已经被辟为红色教育基地,然而来青轩却仍然处于待修复状态。希望有朝一日,来青轩也能如香山寺一样被整修。

另外,乾隆时期,在香山寺北侧还有洪光寺和无量殿。前者是明代成化年间朝鲜籍太监郑同仿照朝鲜金刚山上的毗卢阁修建,洪光寺山门内即是正殿“香岩净域”,也即二十八景之一的“香岩室”。洪光寺两侧的跨院,居左的名为“太虚室”,居右的则是“光明三昧”,寺院正中则是一座重檐碑亭。

无量殿正殿供奉无量寿佛,另外还有供奉观音大士的楼阁等建筑。当年,香山寺旁还有关城一座,为整个景区提供警戒和保护。

4

明清时期,香山寺旁建了皇家行宫,经历代修建,在乾隆年间定名为静宜园。香山寺脚下不远处就是宫廷区,而宫廷区的核心就是勤政殿。因勤政殿离香山寺并不远,皇帝在处理政务之余会到这里来拈香礼佛。

勤政殿这个名字基本上在清代兴建的园林中都有设置,如三海的勤政殿、圆明园勤政殿(隶属勤政亲贤景区)、清漪园勤政殿(今颐和园仁寿殿)以及承德避暑山庄勤政殿等。在清代,勤政殿是皇帝举行朝会和接见臣子的地方。其作用类似于皇宫内的太和殿。

香山的勤政殿北面有两组比较重要的建筑,位于东侧的是军机处,这个自雍正年间设置的实质上的最高决策机构,基本上是皇帝到哪里出行,都必须跟随,因此在大多西郊园林中人们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而西侧则是“致远斋”建筑群,致远二字取自于“宁静以致远”这句古语。这里是乾隆皇帝在香山行宫居住时处理政务的又一重要场所。他在位期间有不少决策都是在这里做出的。致远斋于今年复建,已经对外开放。

勤政殿往西是一组假山石围成的屏障,以起到对后面建筑的遮挡作用。假山石正中是一条爬山道,上去之后继续西行,就到了皇太后的寝宫太和宫,“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的丽瞩楼就在这座宫中。

乾隆皇帝的母亲崇庆皇太后,每次来香山,都居住在这处寝宫中。乾隆是一位以孝顺著称的帝王,对待自己的生母非常敬重,这从丽瞩楼的选址上便可窥得一二。这座楼阁正好位于香山的一个东向的开阔平地上,光线和视野都非常好。楼前的一座亭子名为“日夕佳”亭,漫步于此,仿佛让人们置身于“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境当中。除了美景之外乾隆皇帝分别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和乾隆三十六年(1771)在这里为老太后举办七十岁和八十岁寿辰的庆典,并赐“三班九老”(三班即文职、武职、致仕三类人,九老则是每类人中选择九位七十岁以上的高寿者)宴游香山。

丽瞩楼西南曾有一座类似于颐和园石舫的奇特建筑,称为“绿云舫”,这座建筑是依照避暑山庄中皇祖康熙皇帝御题“云帆月舫”的意境来命名的。乾隆皇帝修建这座建筑,无非就是两个用意,其一是效仿康熙皇帝的云帆月舫,其二则是想通过这座建筑来警示后世子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要让他们体会为政之道。丽瞩楼和绿云舫均毁于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三山五园的大火。绿云舫东南不远,是皇帝的寝宫虚朗斋,如今是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设计并修建的香山饭店。

皇家行宫离香山寺不远

补白

乾隆帝的“静宜园二十八景”

清朝康熙年间,香山小规模地修筑行宫。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皇帝首次游览香山行宫,便立刻被这里的优美风景所吸引,于是从乾隆十年(1745年)开始,陆续开展了对于香山地区的大规模营建,并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专门写了一篇《静宜园记》,正式将这里冠以皇家园林的称号,即静宜园。

乾隆皇帝亲自题写了园内二十八处景致的名称,称为“静宜园二十八景”。这座皇家园林整体上分为“内垣”、“外垣”和“别垣”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各有自己的特色,内垣区就有二十八景之中的二十个:勤政殿、丽瞩楼、绿云舫、虚朗斋、缨珞岩、翠微亭、青未了、驯鹿坡、蟾蜍峰、栖云楼、知乐濠、香山寺、听法松、来青轩、唳霜皋、香岩室、霞标蹬、玉乳泉、绚秋林、雨香馆。香山寺一带有好几个景点上榜,由此可见香山寺的重要。

乾隆皇帝对这些景点都赋予特别的意义。他在取“雨香馆”这个名称时称:“山中晴雨朝暮各有其胜,而雨景尤奇。”在诗句中,乾隆对“香”做了解释,他认为如甘霖一般的雨水滋润了田野,会给农民带来丰收,而润物细无声的雨,能让人体会到美德的馨香。

“霞标蹬”指的是登山的“十八盘路”和盘路尽头的一座观景的敞轩。这处盘路共包括九道弯,要历经十八次盘旋才能到达目的地。当年在皇帝的眼中,这些盘旋和迂回实际上都是为了减缓山体陡峭所带来的登山之苦。如今人们登临香山,如果选择这条道路上山,的确不会感到特别累,而且还能移步换景,从不同高度欣赏香山的英姿。如果在日出之前爬到霞标蹬的敞轩,还可以欣赏霞光万丈的壮观景象。看来几百年前,乾隆皇帝早就把游览路线设计好了。

“绚秋林”是乾隆皇帝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秋天景色。他将松树、桧柏、槐树、榆树、银杏、枫树等品种汇聚在了一处,并修建了一座亭子作为赏景地点。除此之外这一景区还曾有乾隆皇帝御题的“叠翠”、“萝屏”、“翠云堆”、“留青”等刻石,但大多已无踪迹可寻。

“唳霜皋”是光明三昧(香山寺北边一处建筑)旁边的一座六角攒尖亭。唳指的是鸟鸣,而“霜皋”则特指秋天的池沼。乾隆曾在此饲养过一批海鹤,每到清晨,亭子里都能听到鹤鸣和梵钟交替的声音,别有意境。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乾隆皇帝在这个景区游赏的时候,正在吃食的海鹤不断向他鸣叫,他命人将这些海鹤放生。第二年当他再次游览这里时,发现这些海鹤并未离去,于是作诗两首来纪念这件事。

外垣则类似于一道外城墙,从北、西、南三面环绕着内垣。其范围内主要包括晞阳阿、芙蓉坪、香雾窟、栖月崖、重翠崦、玉华岫、森玉笏、隔云钟八处景观。

“晞阳阿”出自于屈原所做的《九歌》当中的《少司命》,原句是“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意思是儿童的守护神少司命在咸池中沐浴,并在旸谷晒干自己的头发。此处最大的看点是景区内的朝阳洞。这里是乾隆皇帝的求雨之所。他曾经多次来访此处,并在朝阳洞周边的山石上镌刻了大量诗句,规模颇为壮观。可惜的是,不少诗句石刻遭到涂抹。

“玉华岫”是建在香山上又一佛寺——玉华寺旁的一组建筑。据说这里还曾经有一个古洞,洞内的泉水非常清凉。昔日京城里凡是养殖桂花的人家,入冬后都会把桂花送到这里寄存,因为别处的水养不活这些花朵。

除了上述景致,香山还有一座异常精美的琉璃宝塔吸引着无数游人的目光。这座琉璃宝塔隶属于一座汉藏结合式风格的寺院——宗镜大昭之庙。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居住在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内的班禅额尔德尼听说乾隆皇帝将要举办七十大寿庆典的消息,他准备进京为皇帝祝寿。乾隆听后大喜,并命令多方着手准备迎接班禅大师的到来。首先他在香山和承德避暑山庄北面的山地中分别为班禅大师修造一处行宫,而这两处行宫的蓝本,都是班禅大师在日喀则居住的扎什伦布寺,另外他还特意将京城北郊五世达赖曾居住过的黄寺加以整修,作为班禅冬天的住所。在这期间,已经快七十岁的乾隆皇帝居然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藏语,最终在班禅大师到来的时候,他用藏语和班禅大师进行交流,这一点让远道而来的大师感动不已。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七月二十一日,班禅大师终于来到了承德,并与乾隆皇帝会面。之后参加了他的七旬万寿盛典。九月一日,班禅抵达北京,十八日,班禅大师和乾隆皇帝一起在香山为昭庙举行了开光大典。因为旅途劳累,当年十一月二日,班禅大师在黄寺圆寂。乾隆皇帝下令在黄寺西面修造了一座清净化城塔,并在昭庙中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御制“昭庙六韵”诗,来纪念班禅大师。 (杨征)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