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基要概念汇编
发布时间:2024-07-03 04:04:12作者:大众学佛网原始佛教基要概念汇编
(一)什么是法 法:巴利语发音为”DHAMMA”,梵语发音为”DHARMA”. 古译为"轨持"义.意思有些含混不清. 法解释可有(1)事物义;(2)方法义;(3)原则义等三义. (1)事物义;泛指一切的事物,所谓一切法就是指一切事物。为了避免和(2)的方法义混淆,建议大家用一切事物的现代义较好。这个意思会在学习佛教经典时频繁出现,即“一切法”的用法。(2)方法义;可指各种的方法和方式。在佛教里专指佛陀教导的解脱之法。我在这里探讨的”法”首先的意思就是这个。
(3)原则义;这是指一切人、事、物中共有的一种普遍规律和真理,同时也指法律的原则。在佛教中这个意思很少用到。印度教曾赋予这个词以无与伦比的地位,几乎是上帝的原则的意思。有时佛教中某句中出现”真理(无常等规律)”的用法时,可能会运用这个词,很容易和(1)(2)之义混淆,建议少用和阅读时注意这种意思. 佛教中的"佛法"之"法"在此特指其中的"方法"之义,是指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发现和教导的认识真理之方法. 这方法的目的是什么? 是涅磐。 (二) 什么是涅磐 佛陀所教导认识真理方法的目的就是证到”涅磐”。 佛陀曾说: 诸比丘!法只是有为或无为
与此诸等法者,离欲称为最胜
既骄的粉碎,渴的调伏
阿赖耶识的破灭
轮回的摧破
爱的除去
离欲、灭与涅磐
涅磐: 巴利语发音为”NIRVANA”,梵语发音为”NIRVANA”.
古译为"无为寂灭"义. 有些混杂中国道家之嫌,这是汉族早期佛教翻译时,在中国词汇表中找不到对应的词后,翻译师想出来的没办法的办法.
涅磐解释为:”离欲.离贪.不执着.无孕……”
” NIRVANA”中的” NI”是离开,远离的意思. “RVANA”是欲望,贪欲或波浪的意思.两个词合在一起就解释为”离开欲望, 远离贪欲.”
经典佛教中”涅磐”有两种,其一种是成就圣者的特殊心理--------有剩余涅磐.由于这种特殊心理是没有贪欲愤怒愚蠢和执着,完全地超脱世间于心的束缚所以叫”无缚”
要说明的是:涅磐是一种对于世间一切事物放下后的永不退转的超脱. 除了成就者自己,别人是直接感受不到的,这只是完证涅磐的修行成功者一个人的内心体证.
另一种是无剩余涅磐。是指证达这种离欲状况的心将不再有任何烦恼,在此生结束后不再生起入轮回,所以叫”自由””光明””安全的岛屿””快乐之洲”.因为不会再进入轮回,所以叫”无生”或”无死”; 因为不会再进入母亲的子宫, 所以叫”无孕”; 因为不在造作于业,所以叫”无作”……那就是世间熄灭的。
同时涅磐绝不是一种存在于万事万物中的特性,也不是预先存在于修行者心里的,因为这正是佛陀曾严厉批评的印度教吠檀多哲学外道的涅磐定义.即有”常”和否定修道的作用,是不如理说. 那体证”涅磐”之道是什么呢? 是八正道。 (三)什么是八正道 八正道: 巴利语发音为”ARIYATTHANGIKAMAGGA”,梵语发音为”ARYASTANGIKA-MARGA”.
八正道也有译为"八圣道".
八正道解释为: 一.正见──正实的认识(如实知见客观的观察)。
二、正思──正确的思维。
三、正语──正直的言语。
四、正业──端正的行为。
五、正命──正当的生活。
六、正精进──适当的努力。
七、正念──正确的忆念。
八、正定──正确的禅定。 佛陀于逝世前的当夜度化最后弟子苏跋陀时说:‘苏跋陀!若于任何方法中无八正道者,则无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沙门果……苏跋陀!若比丘能行八正道,这世间就不会缺少圣者。”
八正道与戒律禅定智慧三学相应, 正见正思属于智慧范畴; 正精进正念正定属于禅定范畴; 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戒律范畴.二者意义相同. 八正道的核心是什么? 是正见.以“内观”为其实践。 (四)什么是内观 “内观”:巴利语发音是“VIPASSANA”,梵语发音是“VIPASYANA”。
中国古译即“观”,或音译为“毗婆舍那”。
内观解释为:客观观察。在“VIPASSANA”一词中,“PASSANA”是看,观察的,视力的意思,词前加“VI”就说是非凡的,如其实际客观的。它是八正道之正见的实践。
“内观”就是体证涅磐的真正道路,这一方法又可称为“解脱愚昧无知的障碍”(SATO PARIBBAJE),达到的目标是得到摧毁“我见”(SAKKAYA--DITTHI)等的如实智慧(PANNA)。
那内观的中心-------客观观察方法的具体对象是什么呢?因为观察总有其相应的被观察对象。
客观观察方法的具体对象是一切法(即第一课中“法”的(1)事物义)的本性,一切法的本性指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本性,但在这一道路方法中最主要是指自己身和心的本性。
为什么只观察身和心的本性?因为知道身和心的本性,也就自然能知道一切事物的本性. 一切事物不出物质和精神的二种范畴而已. 客观观察身和心的本性有什么意义呢? 为了不执着身和心。 那不执着身和心又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有人不知道身和心无常、不圆满、无我的本性,而执着身和心是常的、圆满的、我可以主宰的,那身和心如果无常变化了、如果不圆满了,就会令人生起各种的烦恼与沮丧。
如果能够如实知道了身和心二法无常、不圆满、无我的固有本性,则身和心虽然无常变化、不圆满,而能不生起各种烦恼与沮丧,因为放下了、无执了、离欲了,心对于身和心的各种现象都超脱了,即是究竟解脱的缘故。 知道这个道理不等于你已经观察到这个事实规律,因此还要训练。以实际摧毁心中的愚昧无知的障碍.那什么是愚昧无知的障碍呢? 是无明. (五)什么是无明 无明: 巴利语发音是“AVIJJA”,梵语发音是“AVIDYA”。和”愚昧无知”(MOHA)是同义词.
解释为:不明察事物的本质是无常不圆满无我. 特指心灵造业的原因烦恼的起因轮回的根源.
泛指那些把并不存在的事物或者特性以为是存在的错误认识;
也指那些把存在的事物或者特性以为是不存在的错误认识.
明显而说就是认为身心是永恒的,或认为身心死后即断灭,或认为世界有个上帝等等不正确的观点.在<论藏*论事>中对此有许多的驳斥.
初学降伏”无明愚昧”可以通过学习佛教阿毗达摩论藏亲近具正见者进行.但要想彻底解决无明,则要所说“内观”的智慧方法(客观观察),这是佛陀教导祛除无明愚昧的根本方法.
以“内观”的方法产生智慧, 所祛除的最大无明愚昧就是“我见” (SAKKAYA--DITTHI). 那“我见”是什么呢? (六)什么是我见 我见: 巴利语发音是“SAKKAYA--DITTHI”,梵语发音是“SATKAYADAR--SANA”。古译为”身见””萨迦耶见”.它是“无明” (AVIJJA)的具体表现. “我见”解释为:认为在每个人中有一恒常不变、亘古长存的绝对实体。这实体就是那千变万化的现象世界背后不变的真实本质. 或有说为”本心.自性”或有说为” 梵.大我.神我(ATMAN)”又或有说为”本性”……名字相异而意义相类同.这种观念认识就是”我见”。这是众生烦恼和轮回的根本.
“我见”是佛陀教导中首先否定的,佛教衡量正法的三原则中就有”诸法无我.”注原则
同时作为解脱入门果的四断除法注中,就有“我见”的摧毁.
祛除”无明”和摧毁“我见”是同义句.摧毁“我见”的方法也就是用“内观”的方法客观地观察身和心,以发现身和心的本性.. 那身和心是什么呢?本性又是什么? (七)什么是色心和第一真理 (1) 色: 巴利语发音是“RU--PA”,梵语发音是“RUPA”。它和“色蕴””身”几乎是同义的. “色” 的解释:物质物质现象.凡任何具有坏相的事物。
运用“内观”的方法观察对象之一就是“色”,特别指修行者自己的身体(术语称”内身”). (2) 心: 巴利语发音是“CITTA”或者”MANO”,梵语发音是“CITTA” 或者”NAMAN”。它和“受想行识” 四蕴的总和义几乎是同义的. 又有翻译为”名法”. “心” 的解释:精神精神现象.凡任何具有攀缘倾向等性质的事物.
运用“内观”的方法观察的另一个对象就是“心”,特别指修行者自己的心(术语称”名法”).
“色”(身)与“心”的词在佛教中都是动态的词,因为实际中实在找不到一种不变的静态的“色”(身)或“心”法.
“色”(身)与“心”属于自相法或自性法注的定义范畴. “色”(身)“心”和五蕴是同义语. (3) “第一真理”或”难忍和空的真理”: 巴利语发音是“DUKKUHA--SACCA”,梵语发音是“DUHKHASATYA”.是世界的本性本质规律. 古译为”苦谛”, “第一真理”( ”难忍和空的真理”)解释为:世界(即“色”“心”二法)具有难忍和空的特性. 什么是难忍和空的意思? 既是“色”“心”二法都是无常变化不圆满无我的.除非你通过“内观”的方法了解这一真理,放下对世界(“色”“心”二法)的执著,才会解脱于心中的烦恼之苦和外在的轮回之苦.
“第一真理”或”难忍和空的真理” 属于共相法或共性法注的定义范畴. 那什么是无常变化?什么是不圆满?什么是无我的呢? (八)什么是无常不圆满无我 (1) 无常: 巴利语发音是“ANICCA”,梵语发音是“ANITYA”。
“无常” 的解释: 生灭变易运动或有已而无的意思.
(2) 不圆满: 巴利语发音是“DUKKHA”,梵语发音是“DUHKHA”。
“不圆满” 的解释: 经典说“无常的即不圆满的”,因为无常使我们难以忍受.
中国古译多译为”苦”,但中文”苦”的含义现在一般指精神上难忍等感受,远没有“DUKKHA”一词所指的广泛,所以用”不圆满””不如意””难忍”更好……
(3) 无我: 巴利语发音是“ANATTA”,梵语发音是“ANATMAN”.
“无我” 的解释: 经典说“不圆满即无我”,因为无常和不圆满指示我们一个你不能自在不能主宰的事实和自然规律性. “无常”“不圆满”“无我”的词在佛教中的词性都是动静合一态,因为实际中实在找不到一种能离开 “色”(身)或“心”法的“无常”“不圆满”“无我” 规律. 因此原因“无常”“不圆满”“无我”的词与“色”(身)“心”或五蕴的词在佛教中是同义词.说观察“色”(身)“心”或五蕴就是等于在说观察“无常”“不圆满”“无我”的客观规律. 注
“无常”“不圆满”“无我”属于共相法的定义范畴.
你运用“内观”的方法了解色(身)心的无常不圆满无我这一真理后,就会放下对世界(色心二法)的执著,解脱于心中的烦恼之苦和外在的轮回之苦.证达涅磐之寂静乐. 那什么是智慧?什么是烦恼与沮丧呢?
(九)什么是智慧烦恼 (1) 智慧:巴利语发音是“PANNA”,梵语发音是“PRAJNA”。
“智慧” 的解释:依据一切事物的规律性去看事物的了知,或按照客观真理所作的了知。这个词还有更深的解释和用法,因为涉及太深,故留在以后提高讲解中解释。 什么是一切事物的规律性或客观真理呢? 无他!即“无常”“不圆满”“无我”。 《增支部经*一品*238页》记佛陀说:“无论佛陀出世与否,客观存在的真理,自然的规律-------一切事物都是 “无常”“不圆满”“无我”,这就是事实。我只是认识和觉悟了这个真理,认识和觉悟后,从觉悟真理而来的人就开示、传授、建立、弘扬、讲解,使人们能够明白这:一切事物实在都是 “无常”“不圆满”“无我”的“。
所以佛陀也叫如来,即他是“从觉悟真理而来的人“。 (2)烦恼:巴利语发音是“KICCHA”,梵语发音是“KLESA”。 “烦恼” 的解释:就是人类心理中那种愚痴、愤怒、贪馋、痛苦、忧愁、悲伤等等不利的状态,人类被这些所束缚因此有各种的难忍和不如意。
被烦恼束缚的就是凡人(PUTHUJJANA),解脱于烦恼的就是圣者(ARIYA)。
知道这些名词将有助于“内观“真理规律的训练。 内观训练之法为何名? 是四念住. (十)什么是四种念住 “四种念住”:巴利语发音是“SATLPATTHANAS”,梵语发音是“SMRTI-UPASTHANA”.
“四种念住”的解释:即是缘念于身体感受心念法四种对象的客观观察之法.
这是要彻底解脱的人用的实际方法. 和”内观”是同义.为了引起重视,所以我在这里再从其他角度解释其义和法略.
《大念住经》中记载佛陀说:” 比丘们!只有一条道路可以使众生清净、克服愁叹、灭除苦忧、实践真理、体证涅槃,这条道路就是四念住。 是哪四个念住呢?
比丘们!比丘就身体观察身体,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 就感受观察感受,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
就心念观察心念,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
就诸法观察诸法,精勤、觉知、时时彻知无常,去除对身心世界的贪嗔。” 客观的观察自己的身心二者是它的精髓所在. 通过对身心二者的客观的观察(或经验),修行者会发现身心无常不圆满无我的本质,放下对于身心的执著,得到解脱.
这一方法的实现,在开始的时候必须是在有修行经验的指导老师身旁练习,在取得一定明确的观察力和实践经验后,方可以自己去修. 此外有关涉及实践训练的概念和作法实践的名词介绍:如什么是如法行者和如信行者?什么是七觉悟次第?什么是七清净次第?什么是无间定?什么是次第的觉悟之果?什么是无相解脱、无愿解脱、空解脱?什么是信解脱者、身证者、慧解脱者、俱分解脱者?什么是灭尽定?什么是圣者果定?什么是四无碍智慧?……之释义将在将来可能时介绍. 了解以上十项几十个佛教关键名词解释,你基本就能正确无误地进入佛教之道. 于法虔诚, 与法共住.是相应于如佛陀之虔诚.与佛陀共住. 安住戒律的智慧者,
修习禅定和智慧;
同时又具有精进的善巧比丘,
他将解开束缚心的生死烦恼之绳结。 -------佛陀 杜多!
吉祥! 注: “诸法无我” 中”法”指一切事物的事物之义.”无我”是没有主宰的或不可主宰的意思. 整句解释为”一切事物都是没有主宰的或不是任何人或生灵能主宰的”.引申意指无常的自然规律不可被改变. 佛陀曾说:”比丘们啊!这个没有『我』也没有『我所』的意念,对于无知的凡夫是骇人的。” 佛陀又曾说:”比丘们啊!我以及与我有关的任何事物(我所)既然确确实实是不可得的,所谓’宇宙就是神我(灵魂);我死后就成为神我,常住不变,亘古长存,我将如是存在以迄永远’的臆见,岂不是十十足足的愚痴?” 注:四断除法: (1)断除了“我见”.
(2)断除了怀疑.-----不再怀疑于佛陀佛陀的教导佛陀的僧团正戒缘起性(无常不圆满无我空)
(3)断除了戒禁取-------不再去信奉实行各种宗教仪式.
(4)断除了堕落恶道的贪等烦恼. 四断除法的成功也是修习客观地观察身心方法的成功. 注: 什么是诸法自相?即诸法保持其独有性,特殊性,不与其它法混淆之相。 什么是诸法共相?即诸法共有之相,即事物的普遍规律性. 在以上二词解释中,性=相. 自相法=自性法. 共相法=共性法. 注:引阿毗达摩论藏原文:
“无常意为五蕴。何以故?生灭变易或有已而无之故。生灭变易为无常相,或有已而无是相的变化。其次依据“无常即苦”之语,故即彼五蕴是苦。何以故?数数逼恼之故。数数逼恼相为苦相。再依“苦即无我”之语,故即彼五蕴是无我。何以故?不自在之故。不自在相为无我相。” 注: 解释三法印 “诸行无常”中”诸”是”一切”的意思.”行”在这里是作”身和心”解释,”无常”是指”事或物有已还无及变化的特性”.整句解释为”身和心的一切都是有已还无及变化的”.
“诸法无我” 中”法”指一切事物的事物之义.”无我”是没有主宰的或不可主宰的意思. 整句解释为”一切事物都是没有主宰的或不是任何人或生灵能主宰的”.引申意指无常的自然规律不可被改变.
“涅磐寂静”中”涅磐”指离欲无执自由之义, 整句解释为当行者洞察一切事物都是没有主宰的或不是任何人或生灵能主宰的. 都是有已还无及变化的后就会放下对一切事物的执着和欲望,而达于解脱的真正宁静和喜悦.. 什么是四谛? 就是四真理. 什么第一义谛? 就是根本真理. 什么是根本真理? 就是一切事物无常不圆满苦无我的自然规律(世间法的真理). 佛陀第一次说法-----在鹿野苑教授五比丘时说此法.
佛陀最后在库西那拉娑罗树林间逝世前说法中也如此而说:”比丘们!我告诉你们,不要自负,当观察思惟一切事物无常。当你如是观察思惟时,你将会透彻地贯通。’
了解了这第一义谛就会根除心中与无明具的「渴(爱)」和执着,这就是证达第二义谛.
根除心中与无明具的「渴(爱)」和执着就会体证第三义谛-----涅槃自由永恒无死(出世间法的真理).
要了解和证达以上几个方面,就要懂得导向体证涅槃之路的-----第四义谛的八正道. 什么是八正道? 一.正见──正实的认识(如实知见客观的观察)。
二、正思──正确的思维。
三、正语──正直的言语。
四、正业──端正的行为。
五、正命──正当的生活。
六、正勤──适当的努力。
七、正念──正确的忆念。
八、正定──正确的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