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圆觉经直讲 第三章 光明庄严的圆觉法会

发布时间:2024-06-07 04:05:11作者:大众学佛网
圆觉经直讲 第三章 光明庄严的圆觉法会

第三章 光明庄严的圆觉法会

讲完了经题,也就掌握了一部佛典的基本内容与根本精神。接着我们就要深入到经文中去,更直接地体悟圆觉妙法的微妙大义。

这是一个光明而庄严的圆觉法会,它在如来住持下,以三昧之力显现为不可思议的净土妙德,已经回归的法身大士与相应的眷属,随佛应现,主伴交参,共同耕耘这片亘古亘今的清净觉地,使无量众生,发菩提心,立广大愿,学圆融理,修圆觉法,证究竟道。

当风吹动幡的时节,钟声从心灵深处响起,击发出来自本源的和音,法界万有,都因之而震动。圆明妙应,大悲鉴机,净土海会,法流永布,从此在印度的历史上,留传下了这本不朽的《圆觉》经文。

印度古老的经典是用贝叶写成的梵文,随著梵僧来中国而传入,并就此开展了译经的事业,鸠摩罗什是旧译时代的代表,玄奘为新译时代的代表,于是产生第二佛国的中国佛教。

这部经是什么人翻译的呢?是印度「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罽宾是印度的一个地方,沙门是出家修道的人,有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的意思,译者的名字叫「佛陀多罗」。译作中文是「觉救」之意。很有意思,这部经叫《圆觉》而译者叫「觉救」,说明只有觉悟才能自救,由自救而生的智慧,再以悲心度化有情,即是觉悟众生,救度一切。所以依圆觉理起圆觉行是非常重要的。这位「觉救」沙门在唐朝长寿二年,即西元六九三年,译出了《圆觉经》。从此流布天下,成为回归自性家园的根本眼目与行相。

因此,古人译了经文,而我们把真义译于心中,使心开意解,胜智朗然,顿醒迷梦,信入圆觉,断惑证真,道合一时。

一部佛经是一个整体,像人有头身四肢一样,也是初、中、后的三个过程的善巧安立,因此,古德把一部经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三个部分,构成圆觉家风的整体形像。

序分即是证信与发起,具有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的六种成就,形成了法会的缘起条件。序分中说:

如果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如是我闻,「如是」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把自己的执着心放下以后,绝对地接受真理。有人说「如」就是真理、真谛、永恒不变的真理,但是这里的「如是」正确讲是一种信、一种接受、一种对真理无条件的接受、无条件的信受,因为对佛所说的法、对佛所讲的理,或者你所体会到这一种觉性的本体,是无条件的接受与相信,这就是「如」,所以是很简单的。而且对一个真正的善知识师父,你要绝对地相信他与接受他,以及他的劝告,他对你说的开示、对你指引的法门与修行方向,你只能绝对地接受,而且你要肯定。「如是」就是肯定,肯定是正确的。当你一旦肯定时,也同时契入了真理。很多人听经提问时,他是带辩论性、对抗性的,他把自己过去的很多东西搬出来放到现在跟你较量,他不是把自己放下来去接受。我们看一个人学佛进步不进步,看他是否这样绝对地接受。他的心里面没有对抗性的东西,他是很纯很纯的,只要讲的话能够使他觉得亲切,首先把他的烦恼解开,能够使他的心念里面得到一种明确的智慧,他是绝对地相信,绝对地恭敬地接受,绝对地肯定。这样就是「如是」的道理。但是很多人做不到「如是」,很多人只是依文解义去理解「如是」,我们现在在座的诸位就要在「如是」里面去体会。当你念经时,你如完全地接受,你会进入经里面去,你会把世界都忘记了,全放下来,因为你已进入到圣人的法流里去了,你如没投入,你是你,经是经,这样你永远是凡夫:水远进不去,所以我们要体会这「如是」两个字。

「我闻」是什么?我们知道「我」有不同的「我」,有些人的「我」是凡夫的变异之「我」,它是执着的,这身体是我,观念是我,经验是我,思想是我,有我、我所等等,这是我们的「我」。我们听经千万要把这个「我」丢掉,这是遍计所执性,这是我的执著,自我意识的表现。有些人修行到一定程度,都要自我表现:我工夫如何如何的好,我会放光,我有神通,我有智慧等。这也还是凡夫,你会这样说就是凡夫。第二种是外道宗计。什么叫外道宗计?外道所立的宗,它有一种执着,譬如说,世界是有,它执着有,如说世界是无,它执着无,他执着于一种观念,如印度的六师外道等。如数论外道说世界是由数目组成,世界除数以外没别的东西。或者有些外道说世界是由时间组成的,如春、夏、秋、冬的变化形成了时间,这是一种事物变化,他们认为如没有时间,怎能会有事物的变化及人的生、老、病、死?只因有时间,才能推衍事物的变化,没有时间怎能会变化?有些人说是地大,有些人说是火大,或者由某种元素组成,这些都是外道,叫宗计。实际上这一切都是因缘,虚妄有生,虚妄有灭,缘生之法,其体本空,佛教说的是缘起性空。所以说不跟外道一样,能够体会到缘起性空,没有执着一切知见,这样的人就是圣人。圣人已经没有我。没有我,也就没有宗计。这样子,是世界假名「我」。我在说话,我在听经,这是世界的假名,他知道这是世界的假名,借假名来立义,借义来晓了众生的心,给你一个明确。不说话,怎么会有一个明确?所以语言是非常微妙的,一个有执着的人,其语言是不清爽的。没有执着的人,他的语言是清爽的,但是它不是逻辑,它是活泼的,语言里面有精神力量,他语言里面是放光的,所以说语言是一种智慧的活的体现。那么圣人知道世界是假名,所以不妨叫做「我」。还有一种「我」是法身真我,这是真实存在的。有些人讲我们修行要修到什么程度?我们的身体是要丢掉不要的,我们人的思想要丢掉不要,到最后证到法身,是宇宙的身体,绝对的身体,整个宇宙的体性。它的空寂、它的能量、它的光明,所有的功德都在里面,这是我们最里的身体,这是法身。法身遍一切处,法身是灵明洞彻,湛寂常恒,宇宙里所有的事物都是它的显现。常寂光世界,法身真我,正是自性家园的所在与真实的主人。这部经是佛在净土说,后来文殊师利菩萨与阿难海在铁围山共同结集,所以这里的「我」实际上是指这两位法身大士。

「闻」不是用相对音声的执着心去闻,因此,不是用耳朵去闻,而是能所一体的闻性去闻,是不闻而闻。真听经的人,善听经的人,他没有一切分别对待的闻,而能闻经的真义,他能透过语言文字的背后,见到所描述的、所指示的那个地方。就是当他听经时,正听时就到那个地方,正像念经一样,你念到那里,经的内容马上在你的心里显现。我们听经,当你听到哪里,你的思维、你的智慧就到那个地方,这样听经的人,叫做「闻」,如没这样程度,还是熏,还是从熏而入,不是闻。

下面说「一时」,就是说法的时间?印度是一个没有历史记载的国家,所以在时间上与我们不同,没有具体的指定。净土无方,本无时间,因此,法会的始终是一个时间,实际就是现在。在俗谛说《圆觉经》讲于过去,在真谛讲就是现在。因为佛、菩萨境界里面三际是平等的。现在讲经时,当时的法会还在现在的地方,所以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读到「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时,就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亲切契入。所以凡是所有讲《圆觉经》的人,《圆觉经》当时的境界会在这里显现,所以虚空界里会显现当时的圆觉境界,因此,即指为「一时」。而且我们知道,另一个角度讲,我们所说的时间,过去与未来,都是我们当下显现的,为什么?我们说到昨天,昨天已经没有了,我们现在当下的心想到昨天一下,当下也就显现了昨天,因此,时间是没有的,都是当下,当下是刹那的。刹那的缘生就是由生灭执着的心而起,才觉着有时间,有物质相对迁流作你攀缘的对象,因你心念住于物境、物质世界,所以你会感觉到时间、日出日落,你会感受到时间相,这是不存在的。但是用究竟法界性来说,时空及其万物都安立不动,就是永远安立在法界性里面,过去、现在与未来,是安立。因为安立的关系,所以过去、未来的事情都能显现。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一切都安立在法性里面。所以《肇论》里面的「物不迁论」就是说过去的事物不会移到现在,现在的事物不会移到过去,所以过去的事只能住于过去,现在的事只能住于现在,但是因为佛证入法性的关系,因过去、现在、未来都在法性里面,所以佛的每一劫功德都是不灭的,永远存在的。我们修行,过去吃素、念佛,所以一点功德都存在,一点也不会磨灭,因为过去的存在于过去,它永远存在,不会消亡。但是之所以我们感到会消灭,是我们的妄心执着,心念与物质绵密地相对迁流,后来的业行遮盖了从前的功德,而那所做的一切的功与行是不会消灭掉。在八识来说,它的种子不灭,在现象来说,它法性缘起的能量不灭,它是永恒存在的。

下面讲「婆加婆」,「婆伽婆」就是这法会的主持人,就是佛。「婆伽婆」用翻译文来说,意思是能断;断一切烦恼,能够破烦恼贼,叫「婆伽婆」。有些佛经里讲叫「婆伽梵」,有些地方叫佛陀,这些都是佛的号,佛可以说是没号的人,你没办法用世界的语言来形容他,你用世界的语言来说他,就有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调御师、佛、世尊十号。佛的十号仅仅是以世界的角度来说的,对立来称赞形容佛是如何、如何,实际上,是说不到佛的,佛是无形无相,连佛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称佛。有些人说,有神通就是佛,有光明是佛,还有什么是佛等等,这都是相对来说的。世界有黑暗所以佛有光明,因为世界人的能力非常有限、局限,所以佛有神通等等;世界人不讲大义,佛有大义;世界人会受人诽谤,不被尊敬,佛是三界导师,人天师表,是世界至尊等等;明行足,智慧、福德的圆满等等,都是站在众生世界角度来说的。大家千万要注意,佛是没办法讲的,我们说的佛都不是真佛,只有悟到时,我们见到自己的佛时,才知道佛是在我的心里面显现,知道佛与我们不二,由于我们认识佛,才能与法界的佛相应,同一认识、同一体会。到那时,什么叫佛也消失了,什么叫众生也消失了,众生与佛是相对而言的。所以我们看到的佛都是应化在印度的释迦牟尼佛,现在寺院里所塑的佛,是一种相,都是假的,是给人看的假相。所以佛不在寺院,佛也不在佛像上。但是我们借这个佛像来敬佛,来向佛学习,因为我们还不够,用佛的形象来做我们仰慕的对象,来引起我们的信心而已。但是这一观念是着相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如以三十二相见我,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金刚经》已讲得很明确,三十二相即如来,这就是假相,所以这个假相是不会说法的,这是给人间做样子的。另外有报身佛,报身佛是智慧光明,大智慧遍照法界,一切众生有缘,他都来照你的心,如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光明智慧照在众生心。但如分开说,有自受用、他受用,他受用可以有相,以相显光,实报庄严土所显;自受用是常寂光土,无形无相等等。但是以菩萨世界而立的,也还不究竟,所以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佛经里面说,报、化不是真实的佛,也不是说法的主人,只有法身是真实的,法身是没办法去理解的,法身没办法认识,法身只有开悟的人,才到法身的边缘,还没完全证入,证入才能显法身。但是反过来说,已经证法身的人,一真一切真,报、化也是真实,也是说法者,石头、木头也是佛;「无情皆有佛性」,生公说法顽石点头,一切都是佛,佛说众生都是佛,那一个不是佛?正因为有这样的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才能显了众生,能够乘愿而行,度化众生,「慈航普度」才会显现一切众生都是佛。从这里我们去体会佛,这「婆伽梵」就是佛。

那么佛是怎样的?佛在当时的净土,显现的这种报身,对菩萨说法时,他最初在哪里开始?「神通大光明藏」这是源头,佛的源头,当然我们说的有个出就有个入,但佛是没出没入的,佛是永远安住法界之性,所说的入,是方便讲。对菩萨来说,因为有些菩萨还没证到圆满,他对菩萨说,如在这样的情景之下,如是而述,佛入到这样「神通大光明藏」里面,实际上佛是永远安住于「神通大光明藏」,没一秒钟离开过,所以这个「入」是形容,只对菩萨来说的。那么这个「藏」是宝性的法界,它是真如妙心、诸佛众生的宝库,从这个「藏」才能显现神通,这神通是不可思议的;「神」者变化莫测,佛说法随类得解,佛的足指一点地,净土马上显现,它是神妙莫测,在同一法会里,有些人证菩萨,有些人证罗汉,有些人听也听不懂,所以是神妙莫测;「通」是一切无碍,此界说法,他界入定,他界说法,此界入定,这里说大乘,那里说小乘,释迦牟尼佛化身有千百亿,千百亿妙用,无穷无尽,他在微尘里转大**,是微妙变化,境界莫测,所以说这个「通」是无碍的。入这样的神通大光明里面,照了众生百千万亿的光明,使众生能入佛的智慧,入佛的圆觉,入佛的妙性,证佛的大道。

「三味正受」,三昧是正定、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才能显现光明、智慧,才能把弯曲、不平直的心念调直;有些地方叫正受,不受苦乐等一切受。三昧是肉体存在达到最高境界,超越肉体的局限,肉体的极点,肉体有个极点。譬如说一个人不睡,几天不睡,几天不吃,几天没水喝,人会死,但是入三昧的人超越这个局限,当他一入三昧时,吃、睡等这一切都超越,人可以坐一千年、坐一万年,真正入三昧的人有这样的力量,这叫超越肉体的局限、世界存在的局限,这是指肉体来说。如玄奘法师去雪山,遇到窥基大师在定中,此时已坐了一千年,这是入三昧里面去才会坐这么久。所以念佛念到三昧时,也同样有这样的力量,而且入三昧里面没痛苦,也不用呼吸,你如把他封闭在那里,都是没关系的,因不用呼吸,所以是这样一种境界。但是佛的三昧不是这样的境界,佛的三昧是法界的三昧,一切宇宙、法界里面都是三昧所现,都是正定,一切明了、一切显现、一切无碍,是这样的三昧,就是法界的一切湛然不动,法界的寂静性、法界的寂灭性,这是佛的三昧,这是佛所证的,所以佛证的是到达极点, 那么我们一个人现在就在佛的正受里面,佛的三昧里面,我们为什么不达到这样的三昧?因为我们有一种抵抗的东西在,一直与佛抵抗,所以众生不修行或者还没开悟,是一直在谤佛,一直在造业。《地藏经》里说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你是无明在起作用,就是谤佛,因佛的性是觉,你却是无明的,无明与觉是相对的,无明就是来抵抗觉性、压迫觉性、覆盖觉性,你不是在谤佛吗?一直是在谤佛,一直在与佛作对抗。所以说我们没达到与佛一样的三昧正受,因为我们的狂心没歇,狂心如歇,即是菩提。《楞严经》就说到这一句话,「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也即「知见立知生死本,知见无见涅槃因」。你如知见立知,是执着、是生死本、是与佛相对抗的:佛性是没知见的,正知见如无见时,才是涅槃因,你才与佛顺入,没抵抗,所以会达到三昧正受。

「一切如来光严住持」,就是十方三世一切如来。如来我们前面已说过,本觉是如,始觉是来。依现在来说,我们的本觉是如,我们肯定的、接受的,有这样认识,而且从现在开始觉悟,非常非常真实,我现在开始觉悟,觉悟时你心里有什么感受,感受产生、明了,突然特别的轻松,觉得世界与你没关系的体会,与过去告别、与自我告别,你的一切问题会自然而解。呵!人生没问题,人生原来都在做梦,梦是没边际的。有些人说我梦,梦个够、梦个到头,实际上梦不可能到头。你如这一下觉醒过来,哎哟!我有这样的佛性,原来我是这样执着,应放下来,明了起来,原来梦中的一切都是没有的。这样的话,你的内心世界有个觉性、明了,这觉性是透明的,很明了、很亲切。禅宗说开悟,如十字街头碰着亲生的爹娘这般亲切,你在天天想念,有一天一下子碰着了,你会觉得特别亲切,因你的佛性是你里面的主人,等于是你的父母一样,但是你现在流浪在外,还没找到你的父母,所以当你一旦找到时,你会觉得特别亲切、特别欢喜,这一下把人生世界所有的问题都去掉了。所以真正开悟的人,他的人生问题都会解开,没有为了人生问题而苦恼,没有为了生与死的问题去追求,只是依这个悟智去修行、去努力,继续下去,愈入愈深,现在对他来说,万里长征只是一个起点,开始的点,他已踏出一步,他已看到前面的路,而后面的东西已不属于他,他只有前面的光明,他只要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就会走到那个地方。《法华经》譬喻为三百由旬、五百由旬,就是指这个。而凡夫是背道而驰,是往后走,走到与宝所相反的地方去。那么二乘走到三百由旬走厌了,不想走了,觉得修行这样难,想休息一下,不肯再站起来继续走下去,所以叫化城。菩萨四百由旬,佛五百由旬,一直走到底。这路是漫长的,大家是知道的,不是悟了后,就圆满了,悟是起点,但是这起点是非常要紧的,大鹏鸟靠的就是脚下一点劲,才能展翅万里,我们如没起点,就会老是在徘徊打转。所以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有这样一句话:「大开悟圆解的人修一天,与没开圆解的人作比较,没开圆解的人要修一劫。」今天大家听懂这样的道理,一天当中如法去修,别人要修一劫,别人在「文火烧牛肉」,这样来,那样去,世界问题这样多,这一生是这样颠倒浪费了,这是习气。他的思想这样乱,人是如此的愚痴,对世界的执着如此重,法门这样杂,这样散,东一下,西一下,过一世,下一世还是这样的习气。其实我们修行在释迦牟尼佛时代就已经开始,到现在还是这样子,就是说还是这样变来变去,为什么呢?因没进入真实的门,所以要修一劫。他这样的修一劫,还不值如法修一天,因为这一劫是在徘徊,走错了路。譬如练武术,你如拜错了师父,这师父是三脚猫,你也是三脚猫,你如拜到了明师,他指点你一句,比你跟别人十年还好,教你一招一式,传你口诀,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要明白这一点,要从始觉开始。如来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但是众生有如没始、没开始,就譬如明珠永远埋没在地下,没显现。

「光严住持」,「光」就是佛的光明,法界妙明。

佛与佛的相合叫重光。帝网千珠,光光互映,因宇宙里如有人开悟,这光与那光马上合拢,整个是光,这大光明藏光光相合,就是最庄严的妙德之相。譬如这个房子里有一千盏灯,所有灯的光和光合上,呈现绚丽多彩的奇观,这光明的庄严即是佛的报身。「住持」是安住本性,安住这个觉性,佛所证的道性。这是没攀缘的,为什么?佛是没攀缘的,是无缘的。刚才讲到「住持」,就是安住,佛是究竟住持,我们如能进入里面,明白自性就是初步安住:水远离开攀缘,就是究竟住持。住是什么?任其不失,对这个道,对这个佛性,对这个觉性,任其不失,也不破坏。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这个地方是什么地方?是佛所住持的地方;佛的光严住持的地方,也正是我们众生的清净觉地,就是我们本来清净、本来觉悟的地方。但是众生是迷真起妄,所以妄即众生,这妄的体性本来是空的,是本觉心地。所以一旦我们明白,妄也不能染,妄不能染时就能住入涅槃。住入清净境界。《大乘起信论》中提到「本来常住入于涅槃」。但是圣人证到这个境界,凡夫是不知的,现在我们听闻了这部经,知道佛清净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清净觉地--我们觉悟心地的地方,而且是一个唯一的地方,没有两个地方。

「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凡人与圣人,身体与心念,用形相来说好像有差别,但是这相是虚妄的。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体就是寂灭,这就是要使我们开悟,就是说我们觉得这形相有差别,凡与圣、身体与心念,实际来说都是假相。我们觉破这个假相,当体寂灭,不起分别。因为寂灭的关系,是平等;寂灭才平等,不寂灭那里来的平等?所以马祖说:「根尘迥脱,灵光独耀」。妄想执着境界脱尽时,就是寂灭,寂灭就是平等。观音菩萨到后来贯通时也是寂灭:「生灭灭己,寂灭现前。」那么大势至菩萨的「净念相继」,实际也是寂灭,净念相继,怎能不平等?是平等境界。所以说,平等在那里?就在本际。本际是什么?就是三际十方圆裹无二的一际,就是一个不是物的东西,即是一体平等的东西,一体就是圆觉,就是圆觉觉性,非心非物的灵妙真心。所以千经万论,种种修行法门,说来说去就是一个,没有二个,其根本旨意就是使我们身心寂灭以后达到平等的本际;而达到平等际时。 「圆满十方,不二随顺」,既然我们觉体没区别,那么随顺这个体就圆满,体性没区别,是一际平等,体上平等,一切平等、一切圆满;所以说这圆满是十方圆满、十方周遍圆满、周遍法界。「不二随顺」,就是本性的力量能够随机、随缘、随业、随因、随果、随一切力而显现。顺众生心、顺众生缘,是随顺。但随缘众生、随顺显现时,是不二的,因为随顺的当体就是这觉性,真常是不二的,所以全体的常是「一个」的性质,整个体性的质,是随顺不二,但随顺不二具体来说就是生死与涅槃不二,烦恼与菩提不二,圣人与凡夫不二,一切身心,依报、正报,一切都不二。真正开悟的人悟什么?就是悟这不二,大家要注意,悟这不二的理,证这清净的觉。有些人有觉,但是没有不二,达不到不二;他没有悟,因为有「我觉」的存在,有觉没悟,觉是自然的觉,所以自然觉如没有印证过,是天魔外道,外道也有觉,但他没有悟,这悟是彻始彻终的宇宙的理性,这理是成佛的原理,没有任何错谬知见。但是外道没有这成佛的原理,有些外道也有这样的觉性,说灵性修行,但是没有这理性,彻底地悟这理性,彻底悟这理性时再来显现这个觉,再说觉与理不二,觉觉于理,理显于觉,觉理不二,这样才能起整个圆融的功用,才能圆满成佛。

「于不二境,现诸净土」,我们知道,佛是不二境,不二境就如明镜当台一样,而明镜是自然显现的,佛没有现土的心,就如明镜自然显现万象一般地「现诸净土」。因为佛是无念应缘,明镜无心,所以说众生如净,佛现净土,众生如秽,佛现秽土。佛没来去,明镜显现。我们现在一发菩提心,马上就显现在佛的镜里面去,显现就是显现你本来的面目。譬如现在念佛的人,知道西方有莲花。西方为什么有莲花?就是佛的净土所显现,你一念就显现,是自然的显现,这是非常真实的,所以这是微妙不可思议的。净土我们分析有四种: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佛都是随机随缘显现,而且我们在这个地方四种净土都有,就在我们这法会的当下,这四种净土都存在,并不是什么遥远的地方,整个宇宙任你一个地方这四种净土都存在的。所以说一切事就是一切理,一切理就是一切事,事理不二,真俗不二。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佛以不二境现这样的净土时,还有十万的大菩萨显现在法会上。「与」就是佛以外还有其他的大菩萨。这「大」是登地以上的菩萨,真正开悟的人是登地菩萨,悟中道性,是登地菩萨。这「菩」我们学过,就是菩提,就是所求的佛果。「萨」就是萨埵,就是有情所化的众生、所度的众生;还有一种解释是一个人由于了悟的觉,已经觉了,但还有些感情未断尽,有点习气还没了尽,也叫做菩萨;还有一种是这个人求菩提,是求菩提的有情,这是浅一点的,还在求,还在妄想,因此,求菩提的人也叫做菩萨,这就是世俗谛的发心菩萨。「摩诃萨」是大菩萨,为什么叫大菩萨呢?他是信大法,现在要相信这《圆觉经》是个大法;解大义,这圆觉的义理直下了解、真正明白;还要发大心,发大菩提心,开发我们的本性,把我们的觉性开发出来;修大行、趣大果、证大道等,这样都叫「大」。这「十万人」指人数。「俱」是同时在佛所现的净土里面出现,他们都是佛的同化、佛的眷属。修行要有眷属关系。大家要注意,一个人要发菩提心,他真正开悟了,他会引导一批人,他是个有觉悟的人。他的灯点起后,慢慢地帮助大家的灯点起来,这一批所教化的人就是他的眷属,相互作用,他引导他们,把他们带上去,这一生中一起修、下一生还在一起修,一生一生进上直至圆满,这就叫菩提眷属。你如不利益别人,这一生就没眷属,没眷属最大的程度来说就是自了罗汉。你一定要修成,如修不成就是痛苦的凡夫,你所结的缘都是迷妄的众生。所以你把自己的灯点亮,以后要照耀别人,你就会形成菩提的眷属。这菩提眷属是常常跟随着,而且是生生世世的,后来愈来愈多,一千、一万、十万、百万,而且分层次,分层次所以显不同的净土,有些是大菩萨,有些是中菩萨,有些是小菩萨,有些还是结缘的众生,这里就是分层次。所以佛分四土,一层层的,在《法华经?从地涌出品》里有那么多的菩萨从地下涌出,而且都是大菩萨境界,有些人不相信,这么多的菩萨那里来?佛说我从久远劫来就教化他们,就是这样的意思。大家要体会到佛法在我们现实的世界里面,我们的佛法离开现实世界是没意义的。现实世界里就是真实的佛法,要这样去体会才能有意义。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味,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圣人的名是有意义的,它有个德的存在,而且人的名也有意义,人的名如叫多以后,它的音声与辞义在识田里面就有影子,会影响人的性格,对人的将来的走向都有潜化的作用。所以,名也有德的关系存在,是表德的。

「文殊师利」,文殊师利菩萨就是表示智慧、信解证入的大智慧、七佛之师,有译作妙首、妙吉祥与妙德。

「普贤菩萨」,是表大行,由智起行,达到行解不二,即证毗卢遮那。普贤还有三种意思:第一,自体之性周遍叫做普,随缘成德叫做贤。第二,对于一切位次的菩萨能委曲救济而无遗漏叫做普,邻极亚圣叫做贤。第三,据菩萨当下所证位次而言,德无不周叫做普,调柔善顺叫做贤。

「普眼菩萨」,普观一切法性清净,自得解脱;观一切众生清净,自得无碍。慈悲是普眼,所以这个眼是很要紧的,我们要有大智大行,还要有普眼,不能只看到我们眼前的一点事,要看到普天下的众生。有些人的眼界很小,只看到一个寺庙、一个家庭、一个温州市,应该要放眼看,看到一个地球、看到大千世界、看到宇宙。要发这样远大的心,每个人把自己所发的愿都记录下来,第一愿是什么,第二愿是什么,现在大家也可以发一个愿,就是要记下来,每天在佛前念。我们每个人有本愿,地藏菩萨有本愿、观音菩萨有过去十二本愿等。我们都有愿,这一生发了愿,下一生就会进上去:你发大愿,在西方品位上来说也就高得多,这就是愿。愿有什么力量?诸佛、菩萨、圣人如与我们的愿一致时你的愿会与他们的愿合一,力量会很大的,那么你所做的一切自然会非常顺利,你的进步会特别快,为什么?因你的愿与圣人合,道理就在这里,所以愿是很要紧的。

「金刚藏菩萨」,金刚譬喻坚、明、利,它有三种德,能破坏一切,能破坏一切魔障,破坏一切怀疑。经中菩萨起三种甚深的疑难,以破末世众生的疑心。所以「藏」表示破疑后的功德,人如能破掉怀疑、破掉魔障,就能产生能量功德。

「弥勒菩萨」,翻译成中文叫「无胜」。菩萨胜德超过大众,他为了除去轮回,深入推究爱欲的根源,扫荡细微的迷惑,所以提出了什么是轮回根本的问题。他是等觉菩萨,一生即补佛位,所以表示除去微细的迷惑,就能证得究竟圆觉。

「清净慧菩萨」,表法门修行的修证的地位,因果相里面所观照的智慧没滞住、没执着。就是说修行人在圆觉里用功时,有因与果,有种种修行的地位,但是没住着,如住着就会停在那里。如你上学读书已到二年级,你却还住着在一年级上,或者把二年级昨天的功课执着,那么你会进不上去,你要不断地超越,一直超越到博士,再过去,直到再没有什么好超了,那时才是圆满成佛,

「清净慧」就是破修行的执着。

「威德自在菩萨」,就是通过修三观而修成功,修成功以后,非常猛烈,魔没办法破他,这叫威德自在。

「辩音菩萨」,佛一音说法,这里的辩音就是他对佛的二十五轮能够善巧提问,能够辨别清楚,修行二十五轮,单与复,就是奢摩他,三摩钵提及禅那这三种根本**叫做三个观。这三个观有些是单一,有些是复,复就是结合,结合就是一、二、三排列,一和一结合,二和一结合等,这样排列形成二十五轮。二十五轮是指引不同人的修行方法,所以方法是有的,就是要适应你自己个人的这一种根性而形成。

「净诸业障菩萨」,一切业障都是由思想而来的,是我、人、众生、寿者的四相而生。「净诸业障菩萨」就是修行人怎样把自己的思想破掉,不住着思想上,也不住在一切行上。

「普觉菩萨」,前面说过思想已离开,再进一步修还有一个执着是什么?就是说止、作、任、灭。「作」,认为我可以作佛,我在用功、修行、有所作为。意思说我们现在一般人修行,发心成佛,当然发心以后要把这个心放下来,你如不放下来,你还在「作」,还想在努力,还有欲望存在,那么你修行就修不成,不会与觉性相应。「止」,有些人说我妄想止下来,没一个念头、停住、压住会成佛,这样「止」是不对的、是压制的。「任」任是任运、放逸,任何事都没顾忌,因果也不计较,这也是不会成佛的。「灭」认为一切都灭尽,见、闻、觉、知都灭尽,是不是可以成佛?佛是大觉朗然,活泼自在,所以「灭」也不能成佛。这四个病只是偏执一处,如能圆融,则成妙德。

「圆觉菩萨」,通过前面的修行,圆觉菩萨是圆修法义、圆满成佛,而且他讲出上、中、下三个跟怎样修行及方法等都在里面,使上、中、下根基的人在末法时代都能成佛,都有机会开悟,都有机会成就,所以叫圆觉,不拉下一人,不会认为你根基差,就不能成佛。

「贤善首菩萨」,贤就是柔顺,善首就是表示这部经最要紧是什么,是通过修行以后,进入真实的圆觉,进入真实圆觉后,道在流通,所以道的长存首先是流通这部经,把这部经保存下来,宣扬这部经,使大家都能够听到这部经,而且后面还说到经的种种殊胜的名称,也讲到这部经的功德如何大,以及讲这部经的人与听这部经的人,都能得到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贤善首是佛法功德里面最要紧的功德。

「等而为上首」,等等菩萨,这十二位菩萨为上首,这是十万众的领导。

「与诸眷属皆入三味,同住如来平等法会」,说这些眷属,就是那些称性大众,「同住这平等法会」,他们都入于三昧里面,不是一般的眷属,所以我们现在会慢慢地明白起来,人与人之间如没缘的、没这相等的根器的,这种人我们暂时很难共同和合修持佛法。在修行过程中,他们对我们有障碍,和我们谈佛法时统一不起来,我们也没办法帮他的,这种人不是我们的眷属。既不是我们的眷属,我们要暂时离开他的,现在还没力量去帮助他们,我们如果是眷属,谈话投机,修行是同一个愿望、同一个宗旨的,大家在一起会相互进步;这帮人是我们的眷属,在这个宇宙里面这样同见、同行的眷属是很多的,山林之下,庙堂之上,都有这样的人。

这里是序文的内容,这序文的内容说的是佛用果觉所证和神通、光明、正受、光严本际里面,示现圆满随顺不二的净土,十万菩萨和十二上首率诸眷属同住平等的法性之会。就是一个开头,开头的境界相当高也相当妙,这是一个目标如建立起,使我们有一个归向的地方,所以经里面的序文,开头的初善是非常要紧的,就是表明这部经的档次,那么这里的程度是佛的自住的境界,佛所现的净土,是佛三昧功德所显现的,在这样光严的境界说明是最高深、最究竟、最圆满境界中说这部圆觉的大法。所以这经的深奥从这里体现出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