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妙华法师:《六祖惠能说》之观照自心

发布时间:2024-04-20 04:04:58作者:大众学佛网
妙华法师:《六祖惠能说》之观照自心

观自在心(图片来源:资料图)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发心的菩萨:

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处继承了衣钵。我们大家非常清楚,五祖弘忍领导门人在学修,领悟佛法的时候用的经是《金刚经》。他在秘付袈裟和衣钵的时候,也给六祖惠能讲了《金刚经》的法要。六祖惠能大师和五祖弘忍是一脉相承的,所以他后来在给韦居士等人讲佛法心要的时候,同样告诉他们:如果到了后世末法,你要去开发自己的智慧,要去修行佛法的话,就要依照《金刚经》。

《金刚经》这个法宝,对于后世末法众生来说,用一句话概括,叫“断烦恼的宝剑”。如果你在后世末法,听闻不到佛法,就要依照《金刚经》去学修。因为《金刚经》处处在讲空。那么,《金刚经》为什么处处在讲空呢?因为我们这些世人百分之九十九的烦恼都来源于我们对世间的执著。《金刚经》当中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并且告诉我们四偈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在经的最后又告诉我们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大家如果经常念诵《金刚经》,诵经千遍,其意自现。

把《金刚经》隐藏在你的心当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把《金刚经》的法语和自己的实践来对照一下,当下心中的烦恼就破除了。那么,我们首先是对金刚经要有领悟。

古代的大德们为了救度众生,苦口婆心。他们说,开悟的《楞严》,要想大彻大悟,一定要深入研修《楞严经》。成佛的《法华》,要想成佛,就要学修《妙法莲花经》。为什么要学修《妙法莲花经》?因为《妙法莲花经》当中充满方便和智慧。它讲如何去度众生呢?象火宅喻。讲得多么的惟妙惟肖。然后,是悟空的《金刚》,要想把这世间看得明明白白,要悟透,就要学习《金刚经》。学习了《金刚经》才有办法断除自己的烦恼。所以说,《金刚经》对后世末法的众生是如此的重要。

后世末法的众生邪见深沉,烦恼非常重,发心很小,在修行佛法的道路上浅尝辙止,尝到一点点法味自己就觉得很了不起了。我曾经见过很多很多的居士和出家人,不学佛不成佛,一学佛就成魔。庐山东林寺有三十多个小小年纪出家的年青人,他们要么是父母早亡,要么就是没有人管教,所以到庙里去出家。其中有一个小沙弥,年纪十六,后来北上到了北方的一个寺庙里头。他每天念《金刚经》、写《金刚经》。有居士见到他以后,就表扬他:你才十六岁呀,就能把《金刚经》写得这么好,讲的这么好。大家都给他戴高帽,这个年青人走路脚跟就不粘地了。有一次晚上举行茶话会,他竟然用老和尚的声调训斥下面所有的法师、居士和营员。说:“你们这些人呀,讲的这些大道理,说得都很好。”我一听这声音这音调:这个人已经着魔了。我私下里和当家师说了,我说:“这小孩要好好地引导管教,这样下去会出问题。”当家师说:“没有问题,他的根性很好。”过了半年以后,他到北京去,要找某某老法师斗法,又到某某道场跟某某老法师论法。可见,他已经着魔了。佛法博大精深,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敢有丝毫半点的自豪。面对如此博大精深的佛法,我们却浅尝辙止,如贫人得宝,得到一点点好处就发痴、发狂。有很多人都是这样,在学习《金刚经》的时候,悟到一点点的味道,悟到一点点的空性,自己就认为自己到家了,认为自己就了不起,于是就发狂、发呆,言行都脱离了现实。如此就出偏了。一个人如果身体出偏了,我们可以到医院去打针吃药。一个人的脑袋瓜子如果出偏了,谁去救你呢?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自救。一定要悟得非常的正,悟得很深,不要悟偏了。

在这里,六祖惠能告诉他的门人:到了后世末法,如果要依于经教学习的话,就要学习《金刚经》。用《金刚经》来开悟,用《金刚经》来印我们的心,就可以明心见性。他说“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你要知道学习《金刚经》的功德无量无边。无边,是说我们的悟性没有边际。无量,是说如果我们明心见性以后去度众生,就无量无边了,是说他的功德非常大。“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他说呀,在经里头,把念诵、受持《金刚经》的功德说的非常详细了,我在这里就不一条一款地跟大家讲了。

那么我们怎么样去受持、读诵《金刚经》呢?首先,要讲一下受,这个受是正受,正确地领会《金刚经》的经心。什么是持呢?持就是修行,持就是实践。我们为人处世的时候、修行的时候,要按照《金刚经》的法要去实践它。读,是经常去读这部经典。诵,就是背会他。读和诵,对我们后世末法的众生来说,是由闻思修入三摩地。我们常常地亲近善知识,常常听闻圣教,我们的心里头就充满着法的快乐,那么我们的功德就会增长。如果我们远离善知识,远离经教,我们的心就会懈怠,时间长了以后就生锈了。那么,心就不能开解。

“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惠能说,东山法门和《金刚经》的法门,是最上乘,是上等的,非常高级。一定要发了大心的人,发了出离心的人,他的心中的容器才能把智慧水装进去。如果我们的心很小,只看到眼前一点的利益,那么来学习大乘经典,我们就不能够相应了。如果要相应的话,必须要发大心。为大乘人说,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够真正领会《金刚经》。为上根人说。在佛门里头非常强调人的慧根,甚至说一个人今生今世修行的优劣,都取决于他的慧根。有些人是非常有慧根的、有善心。有慧根,进入佛门以后,一经名师指点,自己就上路了。所谓良马不用扬鞭自奔蹄,优秀的马不用鞭子去抽它,自己就走了;那个愚顿的马,你拿棍子打它、锥子刺它,它都不往前走。人的根性千差万别,有的人是一闻千悟,听到一句法,他的心里头马上就开解了。像六祖惠能那样再来的人,就一闻千悟,势如破竹,像破竹那样,一破就打开了。《金刚经》东山法门是为上根人说的。“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他说,小根性的人、小智慧的人听了《金刚经》,听到了顿悟法门,他的心里头生不起信心来。他说有开悟这件事吗?我曾经和我的一些学生去朝访名山,走在山路的时候,在不经意间,我就问他:“你出家多少年了?”他说:“我出家十年了。”我说:“你相信不相信开悟呀?”他说:“我不太相信开悟。”你既然出家十年了,却不相信人学习佛法能开悟,那你出的什么家?我又在他不经意的时候问他:“有没有生死涅槃呀?”他说:“我不知道有没有生死涅槃。”那他就成了粥饭僧了,跑到庙里来吃饭了。身子虽然穿了僧袍,心和佛法却没有丝毫的交涉,没有思惟经义。那怎么得了呀!甚至还有人信佛信了若干年,因果两个字都没有在心里头生根。信佛信什么?信因果。不但一般俗人的所思所行落到因果当中,就是学习佛法的人也落在因果当中。

你们大家都知道一个叫野狐禅的公案,说的是百丈禅师。他在江西的百丈山修道场,修好道场以后讲经说法。每天总有一个白胡子老人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后来,百丈禅师就派他的侍者跟随其后,看看这个老人到哪里去了。这个老人每次听完经以后,走进山洞的树林就隐身不见了。侍者回来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百丈禅师。他再来的时候,听百丈禅师讲完经,说完法以后,就跪在禅师面前说:“老禅师呀,你给我下一“转语”(就是翻身的话),大修行人还落不落因果?”我是一个出家人、大修行人,我们大修行人开悟以后,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还受不受因果的拘束,我们的行为还落不落人因果当中?百丈禅师就救他的慧命了,告诉他说,大修行人“不昧因果”。就是我们这些出了家修行的人才更加明了因果。明心见性了,更加明了因果。自己知道自己的身口意三业都落到因果当中,非常地小心。讲了这句话以后,这个老人就回到后山。百丈禅师一天早上起来,对大众说:“到后山安顿亡僧,超渡亡僧。”大家说:“咱们庙里头没有死人,去超渡谁呢?”到后山以后,看到一只老狐狸。他为什么会变成一只狐狸呢?就是因为他过去给别人讲经说法的时候,别人问他,大修行的人会不会落于因果。他说大修行的人不落入因果。错了一个字,堕了五百年的野狐身,因为遇到百丈禅师,才救了他的法身慧命,他才再一次退掉野狐的身子。这就是野狐禅的来历。这就充分告诉我们,我们要明白因果。

释迦牟尼佛给众生制了三皈五戒。有的人就问我说:“我不信佛算不算犯戒?”我说,你错了,佛不是为自己而持戒的。就以杀生为例,一切的众生之所以轮回受报,就是因为他不信因果,不相信杀生受报。释迦牟尼佛制定这个法则,是因为他发现了人间和宇宙共同的法则,为了让众生出离苦海,才给众生制定了戒律,让你不要伤害生命,伤害生命会短寿、会生病、会轮回。有的人不知道,说:“你们佛教徒才受戒,我不信佛我就不受轮回之苦。”释迦牟尼佛所发现的因果轮回的道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不是说信佛的人受这个报应,不信佛的人就不受。佛不妄制戒法,他并不是从自己脑袋想出来,为了约束他的弟子而制定什么戒条。他是把宇宙的真理告诉我们,希望众生能够一心向善,不受轮回之苦。大家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佛教徒才受三皈五戒,我不是佛教徒,我杀了生,我就不受报。大错特错,迷惑颠倒。

惠能在这里说智慧小的人、根性浅薄的人听了顿悟法门,听了《金刚经》,他心里头不信。他为什么不信呢?打一个比喻,就像天降大雨,阎浮提就是我们这个婆娑世界。下了大雨的时候,城市、乡村、人们居住的村落发洪水了。巨浪滔天,我们住的房子、我们的生命像漂枣叶一样漂在这江面上。你们大家都还记得九八年的洪涝。如果说航拍的话,看着众生漂在江面上就像漂枣叶一样。洪生水涨,生命都受到了损害了。“若雨大海,不增不减。”下了那么大的暴雨,千条江、万条河同时发洪涝,而大海的水却不增不减。这么大的雨水落到大海里头,大海的水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这里的大海就比喻法性海,你众生悟它,它没有增加;你不悟它,它也没有减少;就是你堕到地狱里头,你的佛性并没有泯灭;你就是上了天堂,你的佛性也没有增长。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不能够成佛道理非常简单,习气、业障、烦恼重。习气、业障、烦恼减轻了,当下智慧光明就现前了。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如果这个人是大乘人的根性,是上乘的人的根性,听了《金刚经》以后,心里马上就豁然开朗了,就开悟了。那么什么叫大乘人呢?小乘人由于他的根性比较小,他看我们人世间,看众生的世界,如大火炬,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这个烈火就表示烦恼。人间太烦恼,然后他就剃除须发,到泉边林下去修行。自己取得觉悟以后,自己去开悟了,自己清净了,自己解脱了,他不管别人。这叫隔岸观火。隔着岸,看着对面烧,他不去救。这是小乘人。而大乘菩萨则不如此,他不但自己要把自己渡脱,而且要用一条大轮船把众生全部从此岸渡到彼岸去。这就是小乘和大乘的区别。小乘人躲到树洞里头,躲到石头缝里头,躲到山里头修行。而大乘人恰恰要在十字路口修行,不舍众生。所以,《维摩经》当中把你们在座的各位叫做“火中金莲”。一般的莲花是长在污泥当中的,这泥水越浑浊、越臭,肥料就越多,底下长的藕白白胖胖,它的杆子长得直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莲花别样红”。“高原陆地不生此花,卑湿之地方生此花。”越是污泥浊水的地方,莲花长得越鲜艳。大乘菩萨他不是长在污泥中,他是火中金莲,在烦恼当中要练出一个金刚心出来。所谓熊熊烈火,八卦炉中炼真金。在家人修行比出家人难上加难,要用一个广大的心量,用很好的耐力才能够修行成功。因为你肩上的担子很重:一个肩上担着入世的责任,一个肩上担着出世的责任,怎么样把出世和入世合二为一,就要好好去练功。领悟大乘佛教经典以后,我们面对现实,磨刀上阵,永不逃避。可是我们有很多人脑门上贴着是发菩萨心、发出离心,是修大乘佛教,受了菩萨戒了,等遇到问题的时候,却一个比一个跑得快,谁都怕那个脏东西,怕烦恼粘在自己身上。我们对佛法悟偏了,我们经常在逃避自己的责任,把逃避责任当成一个解脱。有没有这样一个现象呢?用我的眼睛看,比比皆是。有些人不学佛还能够担起责任,学了佛以后你就开始撂挑子,不承担责任了。我们寺庙当中,同样存在这些问题,让谁当执事谁都不干。为什么?当执事,为大家操心穿衣吃饭,累得很。一个人念佛清清净净多自在呀。大家都不愿意当责任。可以想象,如果我们这个人世间都没有人去担当责任,就像一座桥梁,会塌掉。必须要有若干的石头垒起来,有人把桥面撑起来。所以,千万不要把清净当成逃避。

在禅宗的门下,就要告诉大家四句话,这四句话不可偏废。叫“拿得起,放得下。收得笼,放得开。”拿得起就是责任,放得下就是解脱。收得笼就是提得起来,还要放得开,把事情做完了就把它松手,把它放开,只有这样才有办法。千万不能够选择逃避。

最上乘的人和《金刚经》有宿世的缘分,他的根性大利,听了《金刚经》一闻千悟,就悟道了。讲到这里,我可以告诉大家,在中国历史上,抄写、念诵、读诵、讲解《金刚经》的人不计其数,因为《金刚经》而发明白性的人不胜枚举。古代有多少的大德,就是因为《金刚经》发明了自性,我们眼前就有一个证明:六祖惠能就是因为对《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一个开悟,领接到了五祖弘忍的衣钵。除此而外,在中国佛教史上还有一个叫周金刚的出家人。从他的名字当中,大家就可以知道他对《金刚经》的领会很好。他自己注解《金刚经》,写了一部书,名字叫《青龙疏钞》。古代的书不像我们现在,有电子版,一个光盘、一个U盘拿走了。古代写部论著,要用担子担的。周金刚写了《青龙疏钞》以后,担着这个担子从四川走到江西,从江西走到湖南,他要去拜龙潭国师。因为他听别人说龙潭国师是一个再来人,见到本地风光,所以他要去参学。他担着担子走到现在的常德境内,在山路上遇到一位老太婆。他又渴又饿又累,看到老太婆在那卖点心,他就说:“老婆婆呀,能不能把你的点心给我吃一点?”那个老婆婆说:“你担着是什么呢?”他说:“我担的是《青龙疏钞》。”老婆婆问他:“《青龙疏钞》讲的是什么内容呀?”他说:“我叫周金刚,我是专门注解《金刚经》的。”老太婆说:“我听人说《金刚经》能让人明心见性,经里头有一句话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周大师,你要点的是哪个心?如果你说上来了,我就给你吃,你说不上来,我就不给你吃。”一句话,把这个周金刚问得瞠目结舌。他答不上来,羞愧难当。后来担着担子到龙潭国师那里后,才真正参悟。他明心见性以后,就把自己文字上所做的功夫一把火烧掉。那是真正地发明了自心自性。仅此,大家就可以看出在中国佛教史上,因为读诵、诵持《金刚经》而发现法身慧命、证得法身慧命的人非常多。所以,我们到了后世末法,修学佛法怎么能够离开善知识,怎么能够离开经典呢?我们没有办法离开经典。离开经典我们就没有本位,就失去指路的明灯了。

“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我们的自性当中就有成佛之性。如果是会用功的人,一日六时,一切时、一切处常用自己的智慧(就是清净的智慧),来观照自己的心行,我们的功夫慢慢就上去了。不假文字,和文字没有关系。老在文字名相上绕老绕去,不说还明白,越说越糊涂。一定要用心去悟,而不要在文字上去求。“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比如说下雨,不是天上自己要下,而是龙在天上掀云作雨。“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的众生和无情的物质世界,都被雨水浇灌,汇成了千条河、万条江,流到大海里头合为一体。大海的水只有一个味道,是咸味。我们一个人如果出了家,不管你是工、农、商、学、兵,只要你到了僧团海当中,只有一味,没有两个味,是和合味。一切修行佛法的人也是同样的道理,不管你从哪里来,从船来、从陆来,来了就好。“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众生原本就具备如来所具备的所有德相,如果能够发明心地,和我无二无别,没有两样,不要到文字上去求。

“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我们的自性当中就有成佛之性。如果是会用功的人,一日六时,一切时、一切处常用自己的智慧(就是清净的智慧),来观照自己的心行,我们的功夫慢慢就上去了。不假文字,和文字没有关系。老在文字名相上绕老绕去,不说还明白,越说越糊涂。一定要用心去悟,而不要在文字上去求。“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比如说下雨,不是天上自己要下,而是龙在天上掀云作雨。“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的众生和无情的物质世界,都被雨水浇灌,汇成了千条河、万条江,流到大海里头合为一体。大海的水只有一个味道,是咸味。我们一个人如果出了家,不管你是工、农、商、学、兵,只要你到了僧团海当中,只有一味,没有两个味,是和合味。一切修行佛法的人也是同样的道理,不管你从哪里来,从船来、从陆来,来了就好。“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众生原本就具备如来所具备的所有德相,如果能够发明心地,和我无二无别,没有两样,不要到文字上去求。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