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五停心观 1
发布时间:2024-04-20 04:03:59作者:大众学佛网
妙境法师:五停心观 1
本寺的大和尚圣印长老,他的大悲愿力,出现这样的清净道场,举办禅七的法会,这是非常值得赞叹的。各位法师肯抽出来时间到这儿来参加禅七,也是非常值得赞叹的。我们出家人发心修行,这是我们的本分事。但是能发心修行,的确是值得赞叹的。因为不是一个人、二个人,我们是多数人在一起用功,所以难免这主办者会有些规定,我向各位念一遍。禅七的期间全部止语,不要说话,专心地用功修行。第二样、请注意时间表,准时上下坐。有特殊疾病的人请事先提出,以便照顾,这是主办者的慈悲。第四样、有关参禅的问题,请于小参时间发问。禅七的期间,不准会客、外出、接听电话及打电话。这是有这么五样。小参的时间,是禅七的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每一天的下午四点五十五分到五点三十分举行。前三天不安排小参,这是一样。第二样、第一个禅七于第七天药石后结束,就是可以出堂了。第三样、第二个禅七在报到这一天晚间八点钟的时候开始行香,八点一刻止静,到九点一刻开静。这是开始报到的这一天是这样。第四样、第二个禅七第七天是停止小参的。第七天这一天的四点五十五分到六点三十分,禅七的心得报告。或者一个七,或者是二个七,你修行了这么多天的心得报告,这是一样。第五样、就是第二个七的最后一天,就是八月一日,是六点半到七点药石,药石完了的时候就是禅七圆满了,就结束了。7月18日各位善知识,各位大法师!我们今天是禅七的第一天,这一堂是讲开示。我们出家人放弃了世间的五欲,来到佛法里面来修学圣道。打禅七这件事,应该说就是修学圣道。可是修行这件事在今天的佛教来说,的确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我这话的意思,如果说是生在佛世,我们拜佛为师,像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那些人,他们遇见佛了,随佛出家,或者是我们拜一位大阿罗汉做师父,或者是拜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做师父,那这话可以不要说,用不着说。但是在今天来说修行这件事,就不是那么容易。我们从事实上来开始讲这句话,也不是今天开始,也很久了,我们出家人的修行,就是上早晚殿,平常除了上早晚殿之外,或者是我们再念念《金刚经》,或者念念《法华经》,或者是念咒,或者怎么样,那么这就是修行了。也是的,这也是修行,不能说不是。但是,从经论上看,不管是《阿含经》也好,从《般若经》上、《法华经》上、《华严经》上,这些大小乘的经律论上看,我们这样的修行算什么修行呢?我看,我们大家都可能是在佛学院住过的,我们应该会知道,经论上说修行的次第是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经论上说的修行次第是这样子。那么我们今天上早晚殿,就这么念一念,这在经论上说的修行上看,只是在闻慧上,闻、思、修在闻慧上有一点,还不是圆满的闻慧,就是闻慧的一点,一少部分,这就是修行了。但是这样的修行,我看应该是赞叹才是对,但是事实上,出家几十年就停留在这里,我认为是很可惜,我倒不是反对这件事,只是很可惜。这是一件事。其次,我们看古代的大德,从《高僧传》上看,从禅师的语录上看,那些高僧怎么修行呢?他们怎么修行?有的地方当然说得很明白,有的地方也很含蓄,不是太明白。但是在禅师语录上,有的地方是非常明白的,究竟怎么修行,一看也就知道了。禅师语录上怎么说的呢?我举出几段,我们看一看他们怎么修行。我以前曾经是讲过的,洞山禅师在解夏,四月半到七月半的时候,也可能是七月十六,洞山禅师为大众僧说法,他说:「各位善知识!三个月的安居今天结束了。有的人东去、西去。有的人向东边走,有的人向西边去,有的人向南边去,到各地方去参学去了,但是应该究竟是向那边去呢?万里无寸草处去,应该到这个地方来。」但这个话,「万里无寸草处去」,这个话应该是容易懂?是不容易懂?这是一回事。但是,我本人是在佛学院里面住过,是旧时代的佛学院,不是今天的,就是拿着经本读经的这么一种情形。去读这句话,当然就是要分别了,就是要用心去分别,分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向第一义谛上去。「万里无寸草处」这句话就是第一义谛,明白一点说,就是第一义谛。如果你们各位若是考一考我,或者问一问我,为什么这句话当第一义谛讲呢?我可以姑妄地解释一下。《维摩诘经》上有一句话:「毕竟空寂舍」。《大悲心陀罗尼经》上也有一句话:「愿我速入无为舍」;无为就是舍,舍就是房子,房舍,无为是个房舍,无为就是个房子。《维摩经》说「毕竟空寂舍」。毕竟空寂就是个房子,我们愿意在房子里面住,在外面太阳晒、下大雨、风吹、雨淋,或者还有老虎、有毒蛇,不安全,在屋子里边安全一点,这个舍。但是在出家人,在我们学习佛法的人来说,什么是房子呢?就是什么地方是我们安居的地方呢?是「毕竟空寂舍」,应该在这个地方住,就是这个意思。那么「万里无寸草」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房子里边是没有草的,你若是从门出去了,今天现时代的房子,可能门前还是没有草的;但是旧时代可能不是,你出门迈一步就是草,离开门一步,从门走出一步就是草。但是不必执着这件事,意思就是,「无寸草」就是房子里边没有草,你要到房子里边去。什么是房子呢?就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是我们所居住的房子。当然,这话说的是对的,也符合经论上佛菩萨的法语。所以,这禅师说的话,我们若不读经论,禅师说的话可能不大容易懂。若是读过经论,禅师说的话没有什么,多少可以说是隐语,但是也是很明白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到这里去参学,你到那里去参学;你到这个禅师去参学,到那个禅师去参学,但是,不管到那里去学习佛法,出家人是要到第一义谛那里去,也就是苦集灭道的灭谛,就是到那里去,也就是涅槃。「万里无寸草」也就是涅槃的地方,我要到涅槃那里去,是这么意思。《金刚经》上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其实这句话是二句话,一切贤圣皆因觉悟了无为而成就的,但是觉悟的有深、浅,所以有差别,这其实是二句话。和这句话是一样。从这句话来说,修行就是要观第一义谛,就是应该这样修行。从天台宗、华严宗来说,法相宗、唯识宗,天台宗的止观,一心三观,或者次第三观,华严宗的法界观,唯识宗的唯识观、四寻伺、四如实智,这样的修行,乃至三论宗的修行,也都是到第一义谛中去,也都是这样子。但是说的不完全一样,就是这样修行。我也相信古时代的人也的确是这样修行。所以在南北朝时代也的确是,我认为是有圣人的,中国是有得圣道的人的,得禅定的人、得圣道的人是有,但是不是很多。等到后来逐渐地逐渐地,恐怕不多了,恐怕少而又少了。如果说一天就是上早晚课这个情形,自从这样做早晚课以后恐怕更少了,得圣道的人是更少更少了。禅宗说是看话头:念佛是谁?但是看话头以后也是一样,就是得圣道的人更少更少。可是,在今天的禅宗来说,当然还有很多人提倡这一点──看话头,当然这也是禅宗的大善知识的善巧方便。「万里无寸草处去」,这是一个修行,就这样修行嘛,但是把这句话改变了,「念佛是谁?」这样修行。我在想,我们学过经教的人,学过佛法的人,我们去读禅师语录,比较容易懂的。如果经教没有学,就直接去读禅师语录,这句话能不能懂?懂得对不对?都有问题。如果是完全没有学过佛法,来到佛教里面来,你到禅堂去,就是「念佛是谁?」这样子修行,可以吗?说我这样修行可以,有人开悟了;那个事情也不一定,我看。若你开悟了,经论上说,你要和修多罗合,和佛菩萨说的法要相契合才可以。如果相违背,就是邪知邪见了。我们照佛法去学,照文字上去学习,我们能够得到佛法的正义都还不是那么容易。说没有学,我就坐在这里「念佛是谁?」就能明白佛法,也可能,也不是不可能。并且你为什么要这样修行呢?为什么说「念佛是谁」?为什么要这样修行?目的何在?喔!我要开悟!什么叫开悟呢?明白点说,得无生法忍就是开悟了;浅白一点说,就是明白佛法了,叫做开悟。这个悟从教义上看,就是分二部分:一个是证悟,一个是解悟。明白佛法了,你要能与修多罗合,这可以名之为解悟。若是你断惑证真了,就是证悟就是圣人了。就是分这二种。若是我坐在这里看话头就开悟了,那也很好,也是好。可是,经论上的佛法,佛菩萨的法语,我们那样去学习,不是很容易也就可以明白佛法吗?为什么不那样做?我举一个例子,就说怀让禅师。怀让禅师到六祖这里来,怀让禅师这个人,他初出家还和天台宗的人有关系,但是由别人的介绍就是到六祖这里来。六祖就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从嵩山来。」从嵩山这地方来。「什么物恁么来?」是个什么东西,怎么样能够从那边到这儿来呢?就回答不上来。答不上来,就在那里住了八年,怀让禅师在六祖那里住了八年。这一天对六祖说:「我现在可以回答了。」就说:「好!」六祖就问:「什么物恁么来?」这时候怀让禅师说:「说似一物即不中。」我说是一个东西就不对了。这时候,六祖就给他印证了。假设你若是读一读《金刚般若经》,自己若是读不懂,可以看一看大德的注解,有世亲菩萨的《金刚般若论》,有无著菩萨的《般若论》,还有各位大德的《般若经》的解释。《般若经》说:「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从文字上的佛法,一下子就可以知道了,就可以知道「什么物恁么来」,就可以知道,这句话就可以答复了。但是,如果你不看经,你坐在那里想,那么就是会缓慢了,就是很慢、很慢的,也可能明白了,也可能还是没有明白。但是说怀让禅师八年以后他明白了,禅师的语录上没有详细说,也没有详细说他是坐在那里自己想明白的呢?是读《金刚经》明白的呢?就不说了。这禅师语录,我是读禅师语录,这些大禅师的语录生欢喜心,但是我也感觉到心里也有不欢喜,就是禅师语录执笔的这个人有心机,很有心机,他就是要强调一点:离文字,不用文字就明白佛法了,就强调这一点。比如说临济禅师,看这个语录、看那个语录,有一个地方说临济禅师是学过教的,是在一个大法师那里学过经教的。当然我认为学得也不是太好,后来到黄蘗禅师这里,经过几次的教导就是开悟了。开悟了,临济禅师非常的利,根性是很利。但是他说的修行的方法,我就是不满意。临济禅师在禅师里面是非常有名的大禅师,可是你看禅师语录,看他的禅师语录,他说的那个修行方法,我就是不满意。所以,我感觉:你目的是要明白佛法,那么为什么不学习经论呢?学习经论,佛菩萨说经论的目的,也就是叫我们明白佛法!现在学习经论,不学,就是坐在那里,闭上眼睛:我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这样子。也是一种方便,也是可以,也不能说不对,但是完全都这样做,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吗?是一个正常的学佛之道吗?正常的成佛之道吗?这是一个问题。现在说修行,这件事跟修行当然有直接的关系。我们看优波毱多尊者,他教导他弟子的修行方法,我们从那上看也会知道一些消息,关于修行的事情知道一些消息。优波毱多尊者他教导他的弟子,有来跟他学习的人,他怎么样教导呢?从那上看,他还是教人修不净观、修数息,就是修四念处,就是这样修行的。我初出家的时候,听老法师讲经,后来稍稍有进步了,也会看各位大德的注解,讲这个「如是我闻」的时候,就提到这件事。佛临入涅槃的时候,阿难尊者问佛: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依佛而住,佛若入涅槃了,比丘、比丘尼这佛弟子,其实在家佛教徒都是一样,是依什么而住呢?佛说:「依四念处住。」「依四念处住」这句话怎么讲?这句话什么意思呢?「住」这个字,当然就是在这里居住。譬如说我们现在台湾住,你在什么地方住?我在台湾住,这个广大的地方就是你活动的范围,就是叫做住。现在说比丘以四念处住是什么意思?就是你的身口意,当然主要是你的第六意识,你活动的范围就在四念处这里,在四念处这里住。你在这里正忆念,就是学习修行四念处,就是这样子叫做依四念处住。优波毱多尊者教导他的弟子,也就是用这个方法,但是他是很灵活地运用的,当然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比如有一件事,有一个大法师,常常讲经说法的人,讲久了他就厌烦,就不愿意讲了。不愿意讲,就是想去亲近优波毱多尊者想要修行,用功修行,他就来到这里来。和优波毱多尊者见面了的时候,就是表明他的来意:「我愿意跟大德,听你的教导,我想要修行。」优波毱多尊者就是:「可以!但是有个条件。」「什么条件?」「要听我的话,我叫你怎么地,你就怎么地,你要同意这个条件才可以,不然你不要在这里修行。」优波毱多尊者那个时候是一个有名的无相好佛的境界,那不是平常人,是大圣人。当然,这样说,他当然是接受了。接受了这个时候,优波毱多尊者立刻就命令他:「你去讲经说法。」他本来是讲得都厌烦了想要修行,但是现在还继续叫他讲经说法,他已经厌烦了,但是已经答应了,就等于写了合同签了字是一样,只好听命令还是要讲,去讲经说法,就是这样子。这个事情,这是什么意思?佛在世的时候,罗睺罗尊者出家也多久了,就请教佛:「我应该怎么用功修行?」佛说:「你给来的在家居士讲五蕴没有?」他说:「没有」,「没有,你给人解释什么叫做色、受、想、行、识,什么叫做蕴,你给人家解释。」佛不再说你怎么修行,不说。过了多久了,他又向佛请求,佛说:「你为人讲一讲六处。」佛还是不告诉他怎么修行。这是什么意思呢?在《大智度论》上,龙树菩萨说是四悉檀,佛说法是有四悉檀: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这就是佛菩萨是圣人的境界,凡夫所不能及。就是他在教导学人的时候,教导众生的时候,他会观机,观察这个人的情形,不是一味地说第一义谛,不是这样子。不是古代禅宗的人,别的话不说的,就是第一义谛,你接受就接受,不接受就算了。当然表达第一义谛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来跟他学禅的时候,他拿着箭,这个禅师:「看箭!」就放箭射你,这就是开示第一义谛,就只是这样子。但是佛菩萨说法不是,他是观机的。这里面有什么分别?有的人虽然有善根,但是有业障,这个罪业障碍他不能够修行。那么,他要来学习佛法怎么办呢?要给他破障才可以,这就是对治悉檀了。若是有人来修行的时候,他想要修学四念处,还不能直接修行,需要把他善根的力量再加强,再加强才可以,再加强才能修行。像佛叫罗睺罗尊者:「你为人说五蕴、说六处」,就是加强你对无我的认识,然后你才可以。像优波毱多尊者对那位三藏法师,他不愿意讲法了,不过还叫他继续讲法,就是他对于佛法的认识还不够,在这方面还要继续加强才可以。这时修行才能得道。有一个人也是来向优波毱多尊者学禅要修行,优波毱多尊者也是照样提出一个条件:「你要听我的话,我才教你修行的。」说:「好!」那么有一天,优波毱多尊者带他到一个地方,有棵大树叫他上树,当然要听命令嘛!他就是两个足、两个手攀缘这棵树就上去了。上去了,这个手就抓住树的枝干,两个足也是蹬在树干上。优波毱多尊者说:「你把这个脚放下来,不要蹬在那棵树上。」「好!」他把一只脚放下来。「把那只脚也放下来!就是悬空在那里,不要蹬在那里。」说:「右手也放下来!」他就剩一只手了。优波毱多尊者说:「你把左手也放下来!」他这个时候看见树的下面周围都是深坑,很深很深的坑,他就想:我若是这只手也放下来,掉下去就是死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