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宣化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10

发布时间:2024-02-21 04:02:23作者:大众学佛网
宣化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10

卷二十四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卷二十四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卷二十四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卷二十五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三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十)

目录

卷二十三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一 第一 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一四

卷二十四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第二 不坏回向..................................八三

卷二十四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第三 等一切佛回向..................................一二八

卷二十四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二 第四 至一切处回向..................................一六四

卷二十五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三 第五 无书功德回向..................................二○四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唐于闐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城宣化禪师讲述

卷第二十三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之一

十廻向品第二十五

十廻向品,是华严经中的第二十五品,现在所讲的是这一品中的第一部分。甚麼叫做廻向?廻,是转,廻转之意。向,是趣向。廻向,就是说廻转有形,趣向於无形。廻转有相,趣向於无相。廻转虚妄,趣向於眞实。廻转自己的功德,趣向於他人。廻向,有很多种的解释,现在把它综合起来,可分為三方面:(1)廻向自己的功德,趣向於一切众生。(2)廻向自己的善根,趣向於菩提。这两种是随相。(3)廻向自己所积的善根,趣向於实际。实际就是无相,亦即是离相。以上所说的三方面,第一是众生,第二是菩提,第三是实际。这是综合而言,如果要分别解说又可以分為十种廻向:

(1)廻自向他:把自己所行所作,廻向给他人,就是廻向给众生。经文说:「若有善根,不欲饶益一切众生者,不名廻向」。你要是所行所作的一切善根,只知自利,认為一切善事功德,是為自己的福报资粮,不肯分给他人,这就是「不饶益一切众生,就不能叫「廻向」,假如你有一点点的善事善业,就立刻廻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才是「饶益一切众生」才是眞正的「廻向」。

(2)廻少向多:自己一人是少,所有的一切众生是多。菩提修诸善根,极令是少,但用这最少的善根普徧摄持一切众生,以大欢喜心,发广大廻向。无论任何善根,都是普徧施给法界一切众生。这也是「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廻自己的因行,向他的因行:修菩萨行的菩萨,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根廻向於佛,然后再将此善根廻向给一切菩萨。自己是在修因行,其他菩萨也是在修因行,以自己在因地所修的善根,廻向给果地未满的一切菩萨,令他们的愿满。使心没有清净的,得到清净,很快成就正等正觉。

(4)廻因向果:廻自己的因华,向无上的果德。令无上正觉菩提,迅速得到圆满。

(5)廻劣向胜:劣,就是陃劣。胜,是殊胜。陃劣,一切二乘、凡夫、外道,都是陃劣。殊胜,大乘、菩萨、正觉佛果、菩提,都是殊胜。廻凡夫所行所作的劣行,向大乘菩萨,正觉世尊所修的胜行菩提觉果。

(6)廻比向证:比是比较一下。我和佛比,我是没有证得佛果的未来佛,佛是已证佛果的已成佛。我和一切菩萨比,我还没有得到清净,菩萨已经得到清净,证到初地,我仍然是个凡夫。这样一比较,就立刻发勇猛精进心,早证无上菩提果位。

(7)廻事向理:我们平时所行所作的一切事相,一切有為法,都廻向於眞实的理体,使证得无餘湼槃。

(8)廻差别行门,向圆融行门:廻向我们所修行的种种差别行门,趣向於圆融无碍的行门。

(9)廻世间法,向出世间法:廻世间所有的一切有為法,把它趣向於出世的无為法,随顺出世法教化众生,令众生知道出世法才是眞实的。成熟一切众生,得无上菩提。

(10)廻顺理事行,向理所成事:廻顺理所修行的一切事行,把它趣向眞理所成就的事。

以上十种廻向,简略说说,在经文裡再详细解释。第一至三是廻向众生。第四至六是廻向菩提。第七、八是廻向实际。第九和十是通於果及实际。实际就是实相,实相也就是无相。做一个修行人,应该明白追求眞实的法,进而要能扫一切法,离一切相。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尔时,金刚幢菩提,承佛神力,入菩萨智光三味。

当说完了兜率宫中偈讚品之后,紧接著说十廻向品时。会主金刚幢菩萨,他仰承释迦牟尼,毗卢遮那佛以及十方三世诸佛的大威神力,而入「菩萨智慧光明」的定中。

入是三味已,十万各过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十万佛刹微尘数诸佛,皆同一号。号金刚幢,而现其前。

金刚幢菩萨入到菩萨智慧光明的定中之后,从娑婆世界十方之外,再超过十万佛刹微尘数世界之外,有十万佛刹微尘数的诸佛,他们都是同一样的名号,名為「金刚幢佛」,同时出现到金刚幢菩萨的面前。

咸称讃言:善哉!善哉!善男子!乃能入此菩萨智光三杯。善男子!此是十方各十万佛刹微尘数诸佛神力共加於汝。亦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威神之力。及由汝智慧清净故。诸菩萨善根胜故。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说法。

出现在金刚幢菩萨面前的十方诸佛,异口同声称讚他说,眞好!眞好!你是一位德行完美的,最好的男士!你竟能入此『菩萨智慧光三昧』。善男子!这是十方各十万佛刹微尘数诸位金刚幢佛的大威神之力,共同加被於你。也是毗卢遮那佛在往昔因地时所发的大愿力,和大威神之力所加被於你。也是由於你的智慧清净的缘故。更加有十方微尘数的菩萨,他们的善根增胜加被於你的缘故,所以才能使令你入於这种三昧——『菩萨智慧光三昧』。是希望你因此三昧之力,而能為一切众生演说不可思议的妙法。

為令诸菩萨,得清净无畏故。具无碍辩才故。入无碍智地故。住一切智大心故。成就无尽善根故。满足无碍白法故。入於普门法界故。现一切佛神力故。前际念智不断故。得一切佛护持诸根故。以无量门,广说众法故。闻悉解了、受持不忘故。摄诸菩萨一切善根故。成办出世助道故。不断一切智智故。开发大愿故。解释实义故。了知法界故。令诸菩萨皆悉欢喜故。修一切佛平等善根故。护持一切如来种性故。所谓演说诸菩萨十廻向。

為了令诸菩萨都能得到清净无染,无畏的力量的缘故。也能具足无障碍的这种辩才的缘故。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乐说无碍辩,名之為四无碍辩,又名四无碍智。得到了这种无碍辩,便能摧伏一切异论,决不会屈服。入无碍智地,就是进入不受一切障碍的定。这种智是圆融无碍,能照了诸法实相,能长住一切智地发大菩提心。入此菩萨智光定,又能成就菩萨无尽的善根。又能满足不受任何障碍的白善法。又能普徧深入法界,以普门示现来教化众生。入此菩萨智光定,又能得到佛所现一切神力,通达妙用。「前际念智」的意思,是指最初一念的智慧。也就是最初一念发菩提心的智慧。这一念的智慧是永远不断,接连继续下去,所以你所发的菩提心也是永远长存而更坚强的。因之得到一切诸佛常常护念你、护持你的诸根。信、进、念、定、慧,以及一切善法,谓之诸根。入此「菩萨智慧光三昧」,又能生无量的智门,普徧而广泛的演说无量妙法,教化一切众生,令众生一听就能明白瞭解,尽形寿受之於心、持之於身,永远不会忘记。所谓「一歷耳根,永為道种」。

像有些人的记忆力特别好,能过目不忘,这种是前生所植善根,今生才能这样。又能摄受菩萨的一切善根。又能成办帮助出世的道业因缘的法门,使其成就。又能继续一切智中的最殊胜的智慧。入此「菩萨智慧光三昧」,又能使令一切众生都发大誓愿,早成佛道。又能為一切众生解释眞实的义理,使其能明了法界的一切道理。入此菩萨智光三昧。能令十方一切诸佛菩萨都欢喜。能修习一切诸佛平等的善根。又能护持一切如来的种性。如来种性,就是如来的种子。如来的种子,就是一切众生。「护持一切如来种性」,就是要护持一切众生。佛曾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就是说众生都有佛的种性,即是种子的性,即是成佛的那一点种性。所以要护持,要好好护持一切众生的成佛种性。因為这种种的缘故,所以诸佛加被你,希望你演说诸菩萨所行的十种廻向,以利益初发心的菩萨及一切众生。」 以上所说的一切,是十方世界的金刚幢佛对金刚幢菩萨所说。

佛子!汝当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得佛护念故。安住佛家故。增益出世功德故。得陀罗尼光明故。入无障碍佛法故。大光普照法界故。集无过失净法故。住广大智境界故。得无障碍法光故。

十方各十万佛刹微尘数金刚幢佛称一声金刚幢菩萨说:「佛的弟子!你现在应当仰承十方诸佛,大威德的神通之力,而来演说此法——即是十方诸佛所说的十廻向法门。你曾在「菩萨智光三昧」,之中,得著十方诸佛的加被,而今演说十廻向法门时,也会得到十方诸佛的护念。不单得到加被和护念,你还会常生在佛家,同诸佛住在常寂光净土中。甚麼叫做「佛家」?就是能破除一切执著。没有了执著,就是住在「佛家」。破除一切贪欲,清心寡欲,去欲断爱,邪淫之念不生,爱欲情感断尽,这就是住在「佛家」、安住「佛家」,「佛家」是清净无垢的。诸位善信!修道人就是修「去欲断爱」。如果能常常保持清净,所谓:「心清水现月,意定天无云」。能达到这种境界,你也就住在「佛家」了。佛则,时刻妄念丛生,弄得昼夜顚倒,昏天黑地,脾气大得象火山,那就不是住在「佛家」了。增益出世功德故;「增」就是增加。「益」是多一点力量。意谓你能演说十廻向的法门,不特利益众生,也可增加利益自己的「出世」功德。出世;是超出三界,出世的功德日益增大,就永离生死,近趣菩提。得陀罗尼光明故;陀罗尼是梵语,中译為「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如能身心精进,就可获得无量智慧,智慧生出大光明,即「陀罗尼」的光明。入无障碍佛法故;「无障碍」 是说所有能障碍佛法的异论等都破除了,达到圆融无碍的解脱境界。菩萨因為受了十方诸佛的加被和护念,故能深入圆融无碍的佛法解脱境界,眞实性空之中。大光普照法界故:「大光」就是佛光。大光普照,就是佛光普照。佛光普徧照著尽虚空徧法界,使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沐浴大光之中,这个大光形成一个大光明藏,这个光明藏就是我们都知道的「○」 字所化出来的。「○」字大而无外,小而无内。 「○」字放出的光,只在 「○」 内,没有到「○」外,因為它无外。这个 「○」,没有人能把它打破。这个大光明藏,也没有方法可以把它打破。如果打破了这个大光明藏,就是黑暗了,无明了,所以「大光」永远普照著法界。集无过失净法故;「集无过失」,是说知道有过失,就改过,就坦白承认,就懺悔。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则勿惮改,善莫大焉」。勇於改过的人,是有志气、有智慧的人。有了过错不要覆藏、不要掩护、不要遮盖,要发露懺悔。如果总是覆讳,怕人知道,那就像藏在黑暗裡,永远是不著光明。人的心意识中如果常為黑暗遮盖,没有光明,就不会生智慧。 因為有智慧就有光,愚碍就没有光,就是无明。人不怕有过失,就怕犯了过失不肯悔改。若能常常自己警觉,随时知道改过,一天一天的过失就减少了。一点一点的懺悔,就得到清净了。古人说:「过能改、归於无。倘掩饰,增一怙」。「集无过失」就是一点过失都没有了,皆改过迁善了。「净法」;即清净法,因為没有过失,就是没有了染汚。在三业方面都没有染汚,自然就清净无為,而很自然地显出来净法。在意念上更不着住一切「色法」,不着住一切「心法」,不着住於「心所法」,不着住於「不相应法」, 也不着住「无為法」。一切无着,这就是「集无过失」得着「净法」的缘故。住广大智境界故;「住」就是常住在广大智慧的境界裡边。如能常在广大智慧的境界裡,就是没有「愚痴」,就是把「无明」破了。得无障碍法光故;得到没有障碍,这种法的光明。无障碍即是无一切烦恼。有烦恼障,就有所知障。有所知障,就有业障。有业障,就会生出种种报障,於是种种障碍,烦恼困扰,而不得安寧。现在菩萨因為入了「菩萨智慧定」而能演说「十廻向」的法门的缘故,所以能得到以上所说的种种智力和智慧之光明,以及法无障碍的智慧光明。

尔时,诸佛即与金刚幢菩萨无量智慧。与无留碍辩。与分别句义善方便。与无碍法光明。与如来平等身。与无量差别净音声。与菩萨不思议观察三昧。与不可沮坏一切善根廻向智。与观察一切法成就巧方便。与一切处说一切法无断辩。何以故?入此三昧善根力故。

当十万金刚幢佛对金刚幢菩萨说前面的这段经文的时候。说完之后,诸尊金刚幢佛立刻加被赐予金刚幢菩萨无量的智慧。(1)给与无能阻碍的辩才,口若悬河的语言三昧。(2)给予能分别一切文句和义理的方便理解力,以一义能演绎成无量义,最后归纳為一义,这种的分别智慧。(3)又给与不受一切障碍的智慧光明。(4)又给与和佛平等的智慧——平等身即慧身平等。(5)又给与无量的清净音声。一个人的音声清浊瘖亮,都是由宿世修得。对於处事接物,非常重要,尤其弘扬佛法的法师,如果讲经说法时,吐字清楚,声音响亮如洪鐘,特别明朗,使听众格外容易吸收,很快就信受皈依佛门。(6)由给与一切菩萨不可思议的,善能观察种种业行的三昧。(7)又给与不会被任何外力所破坏的善根,而廻向无上法界的智慧。(8)又给与能观察一切法,知道那一种法最能帮助成就善巧方便的智慧。(9)又给与无论在任何地方说法,或与异道辩论时,都不会受到中断,不会被人催伏——这种不畏辩才智慧,不屈不挠的毅力。是甚麼原因能有这种智慧和力量呢?因為入了「菩萨智光三昧」定的缘故,所以得到这种智慧和善根的力量,而不能不断不屈。

尔时诸佛,各以右手摩金刚幢菩萨顶。

当十方诸位金刚幢佛与金刚幢菩萨以上种种的智慧,和加被他无量威神力之后,每位佛又各用他们的右手,轻轻触摩著金刚幢菩萨的头顶,充分流露出诸佛对金刚幢菩萨的慈心和爱护。在佛教裡,摩顶是长者对后起者一种爱护的表示。在者菩萨修行的功德圆满,即登佛果位,也要受摩顶受记礼,以表示认可位新佛。这是金刚幢菩萨受到诸佛的摩顶爱护。

金刚幢菩萨得摩顶已,即从定起。

自「尔时诸佛……至即从定起」,这是结集经藏的菩萨所说的话。

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訶萨有不可思议大愿,充满法界,普能救护一切众生。所谓修学去来现在一切佛廻向。

金刚幢菩萨得到十万诸位金刚幢佛摩顶之后,即刻就从「菩萨智光三昧」定中出定,而对法会中的诸位菩萨说: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菩萨,他们都有令人想像不到的大誓愿,广大得充满了尽虚空徧法界。没有一粒微尘的地方,不是菩萨的大愿所成。菩萨在他往昔生中,从初发菩提心开始,就发下大誓;「愿生生世世,在在处处能普徧救护一切众生,令诸众生都早成佛道」。自己不论任何功德,大小功德都廻向给众生,愿助众生得到解脱。菩萨救度了众生,而更进一步做到离一切众生相,一点不执著於自己曾经救护过一切的众生。这样所行的菩萨道,是学习过去诸佛所行的廻向,未来诸佛所行的廻向,现在诸佛所正在行的廻向。所谓「难思议」;因他所发的愿深似海,体充法界,行同诸佛。所谓「大」:就是「普救护诸众生」。「摩訶萨」是大的意思。大菩萨者:是愿力大、行力大、智力大、悲心大,如是堪称大菩萨。

佛子,菩萨摩訶萨廻向有几种?佛子!菩萨摩訶萨廻向有十种。三世诸佛咸共演说。

诸位佛的弟子!你们可知道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行的廻向,有多少种呢?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行的廻向有十种。这十种廻向,不特菩萨中的大菩萨们必须修学,就是三世的诸佛,也都同演说这个法门。

何等為十?一者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廻向。二者不坏廻向。三者等一切诸佛廻向。四者至一切处廻向。五者无尽功德藏廻向。六者入一切平等善根廻向。七者等随顺一切众生廻向。八者眞如相廻向。九者无缚无著解脱廻向。十者入法界无量廻向。佛子!是為菩萨摩訶萨十种廻向,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

前面所说大菩萨们修行的廻向有十种,是那十种呢?现在把十种的名目说出,略加解释,后文会一一详加说明的。(一) 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廻向:这是菩萨的大愿,要普徧救护一切众生,而不著相。 是「廻自向他的离相廻向」。如金刚经上说,「如是灭度一切众生,实无一众生得灭度者」,就是说的离相廻向,离众生相。菩萨救度了一切众生,而不居功、不著相、不炫耀、不自夸。他把自己所行的一切善业功德,都廻向给法界众生。离却诸相,就离却了执著。如有所执著,救会自满、就会骄傲。一生骄傲心,永远不会开大智慧。修行最困难的、最重要的,就是修离执著、离却骄慢,否则徒负其名,终不能得到解脱。执著就好像用绳把自己綑上一样,所以说不能得到解脱。执著的人,心量小不能容人容物,绝对不会有大智慧,不会有智慧之光明。不著於「人、事、时、地、物」的人,才能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来廻向,最后自然达到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开大悟,得大智慧。

(二) 不坏廻向:不坏甚麼呢?不坏善根、不坏善功德、不坏菩提心,不坏金刚心、不坏戒定慧,不坏於三寳的坚固心。把自己所有的善根功德菩提心等等,统统完完全全的廻向给法界一切众生,令众生的善根功德,菩提心金刚心等等也不坏灭。我所发的四大宏愿,也就是等如来众生所发的,这就是不坏廻向。

(三)等一切诸佛廻向:我愿意学三世诸佛所修行的廻向法门,跟随著三世诸佛所作的廻向,把自己所作的一切功德,如同诸佛一样廻向给法界众生。

(四) 至一切处廻向:知一切处就是到达究竟处,就是达到了佛的果位。我希望成佛,也愿意一切众生早成佛道,作这样的廻向。

(五)无尽功德藏廻向:由於廻向的缘故,能成就无尽功德之藏。众生无尽,功德无尽,所行的廻向也无尽。

(六) 入一切平等善根廻向:深入一切平等的思想,心无分别,令一切众生都得到善根,顺理修善,事理无违,入於平等的廻向。

(七)等随顺一切众生廻向:观察众生,不计多少,不分亲疏,不别善恶,不分美丑贫富,以我所有的善根功德,随顺众生,利益众生,平等廻向一切众生。

(八)眞如相廻向:前面七种廻向,都是有形有相的。但眞如是无形无相,绝对对待,冥於言思的。虽然如是,但善根可以合於眞如,所以有这一门廻向。

(九)无缚无著解脱廻向:不為「相缚」,不於「见著」,生活在任运自在的眞理中,不受一切的束缚,得到自由解脱。菩萨得到了「无缚无著的解脱」,也希望一切众生都得到「无缚无著的解脱」自由,於是把自己所得,廻向於法界众生。

(十)入法界无量廻向,菩萨深入法界,行无量无边的善功德,尽虚空徧法界,无一处没有诸佛菩萨布施的善功德,大佛事。菩萨将此善根功德,廻向给法界无量无边的众生。诸位佛的弟子!以上所说的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行的十种廻向法门——后文详释。 过去诸佛,未来诸佛以及现在诸佛,过去曾经说过。将来的诸佛一定会说。现在的诸佛,他们正在对诸菩萨演说十廻向妙法。

救护众生离众生相廻向第一

佛子!云何為菩萨摩訶萨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廻向?

金刚幢菩萨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你们可知道,甚麼叫做菩萨中的大菩萨,救护一切的众生,而又不着住於众生相的廻向呢?

佛子!菩萨摩訶萨行檀波罗蜜。净尸波罗蜜。修羼提波罗蜜。起精进波罗蜜。入禪波罗蜜住般若波罗蜜。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修如是等无量善根。

诸位佛的弟子!修这种救护一切众生,而能离一切众生相法门的大菩萨们,他们首先修檀波罗蜜——就是布施波罗蜜。因為布施是对治贪的,捨弃了贪的染汚,生起普徧爱护众生的慈悲心,爱护众生如己,也能捨己為众生。布施有三种:(1)财施。(2)法施(3)无畏施。财施分内财外财。内财是头自、脑髓、身肉、骨血。外财是国城妻子。法施是能為众生讲经说法,教化一切众生。经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以法惠施於人,这是布施中最上的布施。无畏施是常能令人没有怖畏恐惧,令人得到平安的感觉。如此修行檀波罗蜜,就可达到湼槃彼岸。其次(二)

净尸波罗蜜:「净」是清净,没有汚点。「尸」是尸罗,梵语,中译為戒,就是修行的六众弟子所因该遵守的「戒律」。戒律的重点就是「著恶莫作,众善奉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守戒要严密,持戒要清净。清净的程度,要像十五夜的满月,一点瑕疵也没有。修行人能持清净戒,不為天下,业定生人间富贵之家,也是登湼槃彼岸的资粮。(三)修羼提波罗蜜:「羼提」也是梵语,中译為「忍辱」。「忍」是忍耐、忍受、容忍。能忍的人,一定对忍心平气和,待人宽宏大量,一副菩萨心肠,和顏悦色,绝不会经常如怒目金刚,见人就暴躁如雷,脾气来得像火山。忍辱是能容受人加之於身心的无理言行,不特不反讥报復,更能受之泰然,不以為怪。菩萨修生忍,法忍、圆满成就无生法忍,也是到湼槃彼岸的功德。(四)起精进波罗蜜:菩萨修六度万行,随时生起精进心,勇猛精进不休息、不退转,以期早成道业,救度众生。(五)入禪波罗蜜:菩萨「深入」禪定,修习「思惟修」的法门,增长智慧,成就不思议的神通,任运自在,度脱众生,同登湼槃彼岸。(六)住般若波罗蜜:「住」是不离开,菩萨修六度万行,无一度一行可以离开智慧的,所谓「以智化情,以般若领导万行」。没有般若,等於一个人没有眼睛,任何事都行不通,那怎能行菩萨道教化众生!

所以应该修「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契和「实相」般若,以完成佛果,到达湼槃彼岸。最后还要修四无量心——慈悲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捨无量心。菩萨中的大菩萨修像前面所说的无量无边的善根。

修善根时,作是念言:愿此善根,普能饶益一切众生,皆使清净,至於究竟。永离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等,无量苦恼。

菩萨中的大菩萨,修种种善根功德的时候,心中作这样的想法:愿将我所修的一切善根功德,普徧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清净,得到眞正的清净,一点染汚都没有,到於究竟佛果的境界。永远离开地狱的苦痛、饿鬼道的苦恼、畜生道的苦迫。以及受阎罗王所管辖的痛苦。种种无以言形,不能度量的苦恼,统统都能远离。

菩萨摩訶萨种善根时,以己善根如是廻向,我当為一切众生作舍,令免一切诸苦事故。為一切众生作护,悉令解脱智烦恼故。為一切众生作归,戒令得离诸怖畏故。為一切众生作趣,令得至於一切智故。為一切众生作安,令得究竟安隐处故。為一切众生作明。令得智光灭痴暗故。為一切众生作炬,破彼一切无明闇故。為一切众生作灯,令住究竟清净故。為一切众生作导师,引其令入眞实法故。為一切众生作大导师,与其无碍大智慧故。佛子!菩萨摩訶萨以诸善根如是廻向,平等饶益一切众生,究竟皆令得一切智。

菩萨中的大菩萨,当他们修行菩萨道,行十廻向行门的时候,种诸善根,诚意谨愼,抱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从不以善小而小不為,或恶小而為之。菩萨就是这样种诸善根,在众生的身心上种诸善根。如果没有众生,菩萨也没有地方种善根,所以要為众生廻向。菩萨在众生身上种善根,就是修菩提道,修菩提道才能广种善根。假设不要修菩提道,也不能种善根。菩萨广种善根,还要能离种善根的相,所以要廻向「实际」,实际就是空无所有。换言之,就是种善根不执著善根。离一切执著,离一切束缚,才能得到解脱。菩萨种善根时,他就作这样的廻向:我应当变成众生所住的房舍,因為房舍是避风雨,能令众生在内安住。令其免受许多的苦恼,如像飢饿寒冻、风吹雨打的身心之苦。苦有苦苦、坏苦、行苦、又有八苦及无量诸苦。菩萨又这样的廻向:我应当常常保护一切众生,使他们不受任何侵害。应当救护一切的众生,令他们离苦得乐。应当护持一切众生,令他们都得到解脱。解脱断除一切烦恼,而令他们都得到眞正的清净。菩萨又这样的廻向:我应当令一切众生都身有所归,心有所依,作他们的归依之处,远离一切恐怖畏惧的威胁,而有所依靠。菩萨又作这样的廻向:我应当作一切众生正确趣向的指标,作一条趣向正法的大道路,令一切众生都从这样大道,顺利的到达智慧之地。菩萨又作这样的廻向:我应当作一切众生的平安处所,令一切众生得到眞正的安稳之感,平安快乐。菩萨又作这样的廻向:我应当作一切众生的光明,令一切众生得到智慧光明,把一切愚痴黑暗,都灭除殆尽。菩萨又作这样的廻向:我应当作為一切众生的火炬,把他们的无明闇昧都破除。菩萨又作这样的廻向:我应当作一切众生的大明灯,令一切众生都住到眞正清净的佛国土。菩萨又这样的廻向:我应当作一切众生的导师,引导他们行走正道,而能到达眞实无相的正法道路上。菩萨又作这样的廻向:我应当作一切众生的大导师,教化所以十方一切的众生,给他们圆满无碍的大智慧,能破除他们所有的愚痴闇昧。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一他所修积的种种善根,如上面所说的那样廻向。,对於十方众生,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平等饶益一切众生,普徧都能受益,究竟都能成佛。

佛子!菩萨摩訶萨於非亲友守护廻向,与其亲友,等无差别。何以故?菩萨摩訶萨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於众生而起一念非亲友想。设有众生於菩萨所,起怨害心,菩萨亦以慈眼视之,终无恚怒。普為众生作善知识,演说正法,令其修习。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对於与自己没有亲属关係的人,和他不是朋友的人,而是一般普通不认识的人。若遇上灾难困苦,菩萨对他们保护看守,善根廻向,就和自己的亲属朋友,同样看待,不存丝毫分别心。因為菩萨修行的是平等行,起无缘大慈,生同体大悲,平等待遇一切众生。所以菩萨的心眼中,没有亲、疏、远、近、爱、恶的区别,一律平等守护廻向。这是甚麼缘故呢?菩萨中的大菩萨他已深入於一切「法的平等性」,瞭知「是法平等,无又高下」。所以他没有亲疏远近爱恶的观念,而能自然自在的平等对待一切众生。菩萨不特能以平等的大慈悲心对待众生,就连一念非亲非友的念头都不会生起,绝不会想这个众生与我没有关係,那个众生不是我的亲戚,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的种种差别思想。菩萨看一切众生,都视為我过去的父母,未来的诸佛。假设有这样的众生,他在大菩萨的地方,生起一中怨恨大菩萨的心,或者想杀害菩萨的心,但菩萨还是以慈悲心眼来看待众生,怜愍众生,决不会因為生起了怨恨杀害的心,就要来报復众生,惩罚众生。极令偶尔稍有吓唬的表示,也只是警惕众生的意思。菩萨的心肠,总是可怜众生的愚痴,造业受报还如在梦中,何忍责怪,只有原谅。 所以说「诸佛中的菩萨不见众生过」。菩萨以慈悲心原谅众生,以容忍心宽待众生,普徧作一切众生的善知识,无论众生又甚麼难於解决的问题,菩萨都為他们解决。还常常為众生演说正法,教化他们,令一切众生信受正法,发菩提心,修学一切佛法。

譬如大海,一切众毒不能变坏,菩萨亦尔。一切愚蒙无有智慧,不知 恩德,瞋狠顽毒,憍慢自大。其心盲瞽,不识善法。如是等类诸恶众生,种种逼恼,无能动乱。

菩萨对於众生,其心量之慈悲宽厚,犹如大海。大海的浩瀚深邃,包藏万物,亘古不变,任你用甚麼方法来破坏他,也不能把它损坏分毫。如果想把它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一点。如果放下一切的毒素,也不可能把它毒坏。菩萨的心量就和大海一样,不论众生用甚麼态度对他,都不会改变他的慈悲心肠。众生多数无知无识,愚痴迷蒙,没有眞正的智慧,极令有点小聪明,反而障碍了眞正的智慧。善知识苦心教诲,也不知道「知恩报德」,反而发瞋,脾气躁烈,用心狠毒,食古不化,冥顽不灵,不听教化。毒,是心中怨恨到於极点。像这种瞋恨顽毒的众生,他必定态度憍横,对人傲慢无礼,狂妄自大,唯我独尊。这种人的心,就像盲瞽。盲是瞎子,有眼看不见东西:瞽是不辨是非。心智被无明遮盖住了。所以不认识善法,也不认识善知识,就是当面见到眞的杀知识,他也不认识。所以说这种众生愚蒙无智,菩萨唯有怜愍他们。像这等类,诸恶具足的众生,他们纵然用出种种的恶劣方法来逼迫菩萨,恼害菩萨,也不能激动菩萨的定力,扰乱菩萨的慈悲心,令菩萨的心摇动、慌乱而改变初衷心。

譬如日天子出现世间,不以生盲不见故,隐而不现。又復不以乾闥婆城,阿脩罗手、阎浮提树,崇巖邃谷,尘雾烟云,如是等物之所覆障故,隐而不现。亦復不以时节变改故,隐而不现菩萨摩訶萨亦復如是。

前面用大海作譬喩,是譬喩菩萨的心量犹如大海般的宏大深厚。 众生再怎样对菩萨无礼,菩萨也不会动心或者见责的。因為他是以大慈大悲心為首。现在金刚幢菩萨又再擧一个譬喩:好像日天子——即太阳,太阳為什麼叫日天子呢?因為太阳悬在虚空,传说為帝释天所献奉,因名日天子。太阳出现日间,普徧照耀。譬如有一个一出生眼睛就不能看见东西的人——生盲,他先天就是瞎子。他看不见太阳,也不知道太阳的形状。假如有人告诉生盲说太阳是四方的,生盲也不知道四方的是什麼样子。有人告诉生盲太阳是三角形的,长方形的,圆的,生盲一概不知道,也不能断定说的此人说的是对或是不对。但是太阳并没有因為生盲看不见,不知道,就隐藏起来而不出现於世间。他仍然是日日时时,高悬在天空,放出光明温暖的光芒,普照世间。他也不因為乾闥婆的城——乾闥婆是把部天神之一,為帝释的乐神。乐人幻化的城邑宫殿,因蜃气映日光而现於大海或沙漠上空之相,名之為化城。阿修罗的手——阿修罗的手可蔽日。阎浮提的各种大树也可遮著太阳。还有崇高的山峰岩石,耸入云霄,也可遮著太阳。还有深邃的幽谷,那处不见著阳光。或者有许多尘土、大雾 、浓烟、乌云种种类似的东西,都可以覆盖著太阳,障碍著阳光。但太阳不会因為这许多缘故,就隐藏而不出现。也不会因為时候、节令的改变——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种种的关係,太阳就隐匿而不出现了。太阳他不受一切的障碍,永远照著世间。菩萨中的大菩萨,也和太阳一样, 他绝不因為有某种障碍就不修行了,不行菩萨道了,不救度众生、教化众生了的。不管众生用甚麼手段破坏他,阻障他、扰乱他,再怎样困难,他也不以為然,仍然勇猛坚苦卓绝的依旧行他的菩萨道。

有大福德,其心深广。正念观察,无有退屈。為欲究竟功德智慧。於上胜法,心生志欲。法光普照,见一切义。於诸法门,智慧自在。常為利益一切众生而修善法。曾不误起捨众生心。不以众生其性

恶,邪见瞋浊,难可调伏,便即弃捨,不修廻向。

菩萨之所以有前面所说的种种表现,是因為他有大福大德。他因為有福德,所以从不惧艰苦,这是在行菩萨道中积聚的功德所成就的。 他的心量如大海般的深广。他慈悲济世的光明,如太阳般普照万物。他待人接物,平等如己,观察事理时正念不乖。立定救世教化众生為宗旨。不因众生刚强难教而生退心。不屈伏於恶势力和强权之下。不向困苦艰难低头。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之下,他不会受人的威胁利诱而改变作风或向后转。為什麼菩萨能这样卓绝呢?因為他有大愿,这个愿出自他的深心。愿力领导他勇敢向前,希望成就的心,令他精进不懈,也是為了要得到究竟的功德,眞实的智慧。换言之,就是想获得功德具足,智慧圆满。如像前面所说的种种特殊法门。他都立志一心修学,并愿意行持不怠。因為他愿志求胜法,永不退屈,所以他就得到法光普照,於义理正见光明,於一切法——八万四千法门,以他的智慧,都能瞭达,而自在任运修行这些法门。菩萨為什麼有常修诸法呢?他是為了一切众生,希望常能利益一切众生而修诸善法。菩萨从不曾為自利而忘记众生,就是在无意之中也不会误起捨弃众生的心,他无时不是念兹在兹的教化众生,度众生得到解脱。菩萨修菩萨行,行菩萨道,一定要在众生的身上修,才能积聚所有的功德。如果没有众生,菩萨就没有对象修功立德,没有成就菩萨道的机会了。菩萨教化众生,也不会因為众生的生性弊恶——弊就是很坏,恶是不善——而捨弃不教化众生,他仍然想尽方法,循循善诱,把他的坏天性改恶向善。这种生性弊恶的众生,满脑海中充满邪知邪见,脾气大,瞋心重。不见眞理,不悟正道。一切事理,本来是中道才对。怎样叫中道?就是不太过,也不是不及,不左不右,这才是中道了义。如果偏於一边,就形成了邪。瞋是瞋恚,脾气大、躁烈,自我為中心,浊是愚痴,不容易调伏。因為这种众生是生性弊恶,所以怎样教化,他都不听信教诲。菩萨虽然遇著这种刚强愚昧,难调难伏的众生,但他并不灰心,不会不度他或把他捨弃,或不给他廻向的,菩萨绝不这样做。就是再难度、再难教化、再刚强、再坏的众生,菩萨也要用最大的忍耐心来度他、教他,使他改恶向善。将自己所修积的善根功德,时时為这一类的众生廻向。

但以菩萨大愿甲冑而自庄严。救护众生,恒无退转。不以众生不知报恩,退菩萨行,捨菩提道。不以凡愚共同一处,捨离一切如实善根。不以众生数起过恶,难可忍受,而於彼所,生疲厌心。

菩萨是因為甚麼力量,使他不畏艰辛,不生退心呢?是以他往昔所发的大誓愿,以及此生又发「众生无边誓愿度」这种大愿,作他的甲冑。古时军人上阵作战,所穿的一种特製的武衣,护身用的名為甲。军人戴的帽子為护头用的名為冑。意思是说菩萨以大愿作甲冑,护著他的身心,所以使他不畏不退。以行菩萨道修积的善根功德,而作庄严菩提果的庄严具。菩萨的大愿,就是救护一切众生。他不畏艰巨,永不退转,以救护众生為本怀。他也不会因為众生不知道「知恩报德」。就生退心,退失菩提心,不行菩萨道了。众生愚蒙无智,言行乖戾,不识好歹,不知感恩,反而毁谤三寳,菩萨也不会因此拋弃众生,因而捨菩提道。菩萨也不会因為与凡夫愚妇共处一方,自己就不修行了,就捨离一切如理如实的善根。也不会因為众生常常出生一些过错恶劣的思想,就感到难於忍受,就对众生发生厌恶的心理。不会因其难度,难於调伏,就生出疲厌心。菩萨对於众生这些坏毛病,他是视之平常,不以為怪。 仍然本著他的慈悲心,愿力, 於一切众生,谆谆教诲,不计时劫,必定达到刚强者调伏,过恶者纯善為止。

何以故?譬如日天子,不但為一事故,出现世间。菩萨摩訶萨亦如是。不但為一众生故,修诸善根,廻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普為救护一切众生故,而修善根,廻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甚麼原因使菩萨不怕艰苦而始终要救护众生?不灰心不退心,不生厌弃心,而不捨弃众生呢?不要说是大菩萨有如此坚毅的志愿,就是一位善知识他教化众生:有的众生非常善良听话,教他礼佛就礼佛,看经就看经,常随善知识在佛法裡熏习,很快就受到大利益。有的众生开始很虔诚很受教,但过了一个时期,就改变了,就远离善知识和佛法。这好像一颗种芽,它停止了茁长,甚至从此枯萎了。还有一类众生,生性弊恶,不听教导。虽然有如是等性别的众生,善知识是否捨弃不易教的,而只教听话的呢?不是的!善知识也是如同大菩萨的心一样,决不会捨弃坏劣而只摄受善良。他仍然是平等平等, 一视同仁,普徧教化救度。菩萨不捨众生,就好比日光一样。日光它不是因為一件事,或者為某一种类的事,才出现於世间。他是為所有一切万事万物而出现到这世间来。菩萨中的大菩萨也像日光一样,并不是单单為一个众生的缘故,而修种种善根,来廻向无上正等正觉。 他是為了能普徧救护一切众生的缘故,而修善根。為了普徧令十方世界的众生,都如同自己那样修积一切善根,廻向於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

如是不但為净一佛刹故,不但為信一佛故,不但為见一佛故,不但為了一法故,起大智愿,廻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為普净一切佛刹故,普信一切诸佛故,普承事供养一切诸佛故,普解一切佛法故,发起大愿,修诸善根,廻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像前面经文所说的义理,菩萨修善根,发廻向心的动机,他不单单是為只清净一个佛刹,不单单只為了信仰一位佛,不单单只為想见一位佛,不单单只為了明白一种佛法,他才生起大智慧的愿力,来廻向无上正等正觉的。而他是要普徧清净所有一切诸佛的刹土,普徧信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普徧承事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普徧瞭解一切佛法,他才发大誓愿,修积种种的善根,廻向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由此可见菩萨是没有丝毫自私心的。他并非為自己一个人成佛而修善根,发廻向心,他是為了一切众生发大誓愿,為使令所有众生,皆同成佛道,而修诸善根,发廻向心,廻向无上正等正觉佛果。

佛子!菩萨摩訶萨以诸佛法而為所缘。起广大心,不退转心。无量劫中,修集希有难得心寳,与一切诸佛悉皆平等。菩萨如是观诸善根,信心清净,大悲坚固。以甚深心、欢喜心、清净心、最胜心、怜愍心、摄护心、利益心、安乐心、普為众生眞实廻向,非但口言。

金刚幢菩萨称一声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一心所追求的,就是佛法。以求得佛法為他修行的目的。所以说:「以诸佛法而為所缘」。诸佛所说的种种妙法,就是他所缘求。他為求得佛法,所以发尽虚空徧法界的广大心。遭遇任何苦难打击都不改变,不退失他所发的菩提心。菩萨不像凡夫,遇顺境就高兴,就精进修行,偶尔遇逆境就灰心退转了。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从无量劫直到如今,修积世上稀有的,不容易得到的「心寳」——心寳就是心法,心地的法门,是诸佛之母,所以叫「心寳」。这种「心寳」如果修得了,就和诸佛平等无二。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以心地法门,来观察所积聚的一切善根, 他对於诸佛所说的法,信而不疑,起信根既坚固又清净。大悲心也是坚定不移,和众生是同体的。所谓「无缘大慈」,对没有缘的人,越要有慈悲心。「同体大悲」,与一切众生,都视如同体。没有彼此的分别,这就是「大悲心」,「大悲心」不是一时的,而是要经常的坚固的。以甚深心来求佛法。以欢喜心来求佛法。以清净心来求佛法。以柔软心来求佛法。以最胜心来求佛法。以柔软心——就是忍耐心,教化众生就要忍耐心,用慈悲心来救度众生。因為怜愍众生在苦难中,发菩提心来救护一切众生。摄护心:「摄」是摄受,「护」是护念,保护众生并愍念他们。摄受有两种方法,一是对刚强的众生用折伏的方法。二是对善良的众生用摄受的柔和方法。菩萨的摄护心,是善巧方便因人使用的。菩萨虽然以慈悲為首,但他并非乱用慈悲。利益心:菩萨对於所有众生。起心动念,无不以有利於众生為前提,深恐稍损或恼害众生。安乐心:菩萨处处為众生谋利益,同时也為众生求安乐,令每一个众生的都能安居乐业,常行八正道。菩萨所行的任何功德,他都普徧為所有众生做眞实的廻向,愿令众生都获得他廻向的利益。菩萨爱人如己,没有彼此亲疏的分别。他不是单单只在口头廻向,不经过深心的。菩萨是心口如一,心裡怎样想,口中就怎样说,不像众生口是心非。所以说「非但口言」,他的心中也正在作这种观想。

佛子!菩萨摩訶萨以诸善根廻向之时,作是念言:以我善根,愿一切趣生,一切众生,皆得清净,功德圆满。不可沮坏,无可穷尽。常得尊重,正念不忘。获决定慧,具无量智。身口意业,一切功德,圆满庄严。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当他用自己所修积的善根,廻向给众生的时候,其心中就作这样的观念,口中也同时念念的默祷:以我所修积的一切善根,廻向给一切趣生的一切众生——「趣生」是指四恶趣(1)阿修罗(2)地狱(3)饿鬼(4)畜生。一切众生则是包括九法界的众生而言。希望他们都能得到清净,所修的功德,早日圆满,也不受人的破坏,犹如金刚。他们的善根,也没有穷尽的时候。常常受到别人的尊重,正念不忘,从不起一点邪念。得到决定的慧,和无量无边的智。身口意三业的功德也都清净。所以一切的功德,都能早日圆满,庄严菩提。

又作是念:以此善根,令一切众生,承事供养一切诸佛,无空过者。於诸佛所,净信不坏。听闻正法,断诸疑惑,忆持不忘,如说修行。於如来所,起恭敬心。身业清净,安住无量广大善根。永离贫穷,七财满足。

菩萨中的大菩萨,修廻向时,他又作这样的默祷:我愿意把我所修的一切善根,都廻向给一切众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承事诸佛,供养诸佛,不会漏掉一位或两位佛没有承事供养到的。假如十方三世诸佛的道场,便生起清净的信心,不会在任何环境下而损坏你清净的信心。希望你们能够常常听到正法,断除过去的疑惑,从此再不会有丝毫的疑惑。听到了正法,断除了怀疑,就能永远忆念不会忘记,受之於心,持之於身,遵照正法,按著佛所指示的方法,如理修行。在如来的道场,菩萨随时由内心生起恭敬、虔诚、谨愼的心,在行為上无时不是谨守身语意三业的清净。不要说不招杀盗淫的身业,就连最微细地方,都不会去触犯三业,所以菩萨的身业常常是清净的。在无量无边的境界中,身心安然,广修大善根。善无大小,他都去做,因之菩萨永远离开了贫穷,七种财富都圆满具足。七财是:信财、戒财、闻财、惭财、愧财、慧财、捨财,这叫七圣财。另一种叫七法财:信财、进财、戒财、惭愧财、闻财、定慧财、捨财。菩萨有这七种财,一方自己受用,一方面可以栽培众生修善根。有了善根,就是有财產,所以说七财满足,永离贫穷。

於诸佛所,常随修学,成就无量胜妙善根。平等悟解,住一切智。以无碍眼,等视众生。众相严身,无有玷缺。言音净妙,功德圆满。诸根调伏,十力成就。善心满足,无所依住。令一切众生,普得佛乐。得无量住,住佛所住。

菩萨在佛的道场裡时,他是常随佛修学佛法,从不空过一点时间的。因為他勤於修学,所以才能成就无量不可思议的殊胜善根。这种善根,能使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就是当你一发菩提心,就可证得佛的神通妙用。所有堪称之為胜妙善根。菩萨勤随佛修学,对於诸法,都能平等悟解,了达诸法实相,圆融无碍,与佛的智慧,几乎相等,所有才说住一切智。菩萨用他不受任何障碍的眼光,平等看待一切众生,心中从不稍存分别,不分别众生有否善根,或者是否易於教化,都一律看待。菩萨修慈悲平等的行门,具足众相,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自身,没有一点玷缺。——「玷」就是美玉的上面有瑕疵或斑痕,於是不圆满、有缺憾了。中国的论语上有这样几句话:「白圭之玷」,尤可磨也。是言之玷,不可為也」。「白圭」,就是白玉。白玉上如有一点瑕疵,可以把它磨掉,可以使瑕玷没有。「是言之玷」,如果尽说些无谓的语,在出言上就有些瑕疵。言语上有黑点,那是不能去掉的,所以说「不可為也」。因之说话一定要谨愼,不可胡言乱语,於人於己,都是不利。尤其修道人,最重视戒行清净,「谨言」就是口业的戒行。三业清净,戒行才能圆满,就可令众相严身。持戒清净,应如满月。身语意都清净,就是一点犯戒的行為都没有,就是没有「玷缺」。如果不谨持戒行,极令不犯大戒,但常犯小戒,也是不清净有「玷缺」了。这一点做佛弟子应该知道,随时注意,不要在自己身上弄上一些汚点。严持戒律,就不会有「玷缺」。「众相严身」是众戒严身的果。因為能持众戒,也就是能「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所以就得到犹如美玉的「众相严身」。菩萨修得了相好,同时也修得了语音清澈响亮,使令众生一听到就欢喜,讲经说法,能摄受无量众生,皈依正法;度众的功德,很快圆满。诸根调伏——诸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调伏是说六根不被六尘所转,不受外界所牵制,不為一切所摇动了。十力成就——十力是佛的十种力用。(1)知觉处非处智力。(2)知三世业报智力。(3)知诸禪解脱三昧智力。(4)知诸根胜劣智力。(5)知种种解智力。(6)知种种界智力。(7)知一切至处道智力。(8)知天眼无碍智力。(9)知宿命无漏业力。(10)知永断习气智力。因為诸根都已调伏,所以能成就佛的十种力用,善心自然圆满,不必著意於增长善根而生起善心故意去从事善业。菩萨到此境界,一切行為均本著自性,无修而修,尽虚空徧法界,无不是菩萨的道场,无有所依赖之所。令一切众生,普徧得著如佛的佛乐。佛乐有十种:(1)不思议佛所住乐,即是不可以心思,不能用言詮。佛是住於常寂光净土中的寂静之乐。(2)无有等比佛三昧乐。(3)不可限量的大慈悲乐。(4)一切诸佛解脱之乐。(5)无有边际的大神通乐。(6)最极尊重的大自在乐。(7)广大究竟无量力乐。(8)离诸知觉的寂静乐。(9)住无碍住恒正定乐。(10)行无二行的不变异乐。这十种佛乐,也是一切修道人所追求所欲得的道果,希望诸位信心坚定,勇猛精进,早得如佛之眞乐。菩萨希望一切众生都得到如佛的眞乐,也能得到无量安隐的住所。怎样才算安隐的住所呢?住佛所住,才是安隐常乐的住所。住於常寂光净土,常得寂净之乐,所以叫无量安住。佛住亦有十种:(1)不可思议佛所住。(2)常住大悲。(3)住种种身,作诸佛事。(4)住平等意、转净*轮。(5)住四辩才、说无量法。(6)住不思议一切佛法。(7)住清净音、徧无量土。(8)住不可说甚深法界。(9)住现一切最胜神通。(10)住能开示无有障碍之法。

佛子!菩萨摩訶萨见诸众生、造作恶业,受诸重苦。以是障故,不见佛、不闻法、不识僧。便作是念:我当於彼诸恶道中,代诸众生受种种苦,令其解脱。菩萨如是受苦毒时,转更精勤,不捨不避,不惊不怖,不退不怯,无有疲厌。何以故?如其所愿,决欲荷负一切众生,令解说故。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眼见一切众生,造种种的恶业。 其身就造杀盗淫,心就生贪瞋痴,口就出綺语、妄言、两舌,自己造作种种恶业,自己就受一切苦。人人都不愿意受苦,可是个个却都在受苦,这并非他人所授,也不是天老爷不公平,随便施之於你,也不是佛菩萨不护念你而使你遭受的。这是在多生多劫中自作自受,造业感苦。因為恶业的报障的缘故,不能见到佛,闻不到佛法,也不认识贤圣僧,终身听不到三寳之名。菩萨见到这种情形,於是就在心中作这样想法:我应该到三恶道里,代替这些众生来受种种的苦,令那些受苦的众生都得到解脱。菩萨像这样受苦毒的时候,却是越受苦,反而越更勇猛精进,越勤修戒定慧,越更息灭贪瞋痴。他不捨众生而逃避苦痛,纵有再苦难的境界临到身上,他也不惊慌失措。就是到地狱裡去代众生受那些惨痛的极刑,他也不生恐怖心,决不因為太苦就生退心,改变愿心不代众生受苦,或者畏怕而生怯弱心的。菩萨愿心坚固,他永远不会退怯,永远不会感到疲倦和烦厌。他认為「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他认為越受苦越好,越苦越愿意,他要和苦斗争。诸位善信!你是否觉得这位大菩萨很愚痴?為什麼好日子不舒舒服服的过,而却徧要去找苦受!诸位要知道菩萨受苦是本著愿力,不像凡夫受苦是被业报所繫缚。好像现在人人都吃三餐,睡「席梦思」的大床,他们吃的饱饱的,长得肥肥的,睡得暖暖的,而我们每天只吃一餐,常常带点飢饿的感觉,也不会那麼肥胖。这并不是说我们前世造了恶业,今世来受这种苦,而是我们乐意受点吃不饱睡不暖的苦,以此来了苦。没有人教我们这样做,而是全面愿意这样做。菩萨他并不是愚痴,以苦為乐,他要代众生受苦,才能圆满菩提道的功德,才能成就佛的果位。凡夫自认聪明,避苦求乐,投机取巧,结果不但不能成佛,反而造下好些罪业。如果我们想成佛的话,就必须学菩萨的愚痴,能代人受苦,多造善业。假使你不想成佛,就用自己的聪明鬼、伶俐虫去鑚营,以為是不受苦,等到苦报临头,那时悔之不及,才知道究竟是学菩萨的愚痴好。何以故?菩萨為甚麼原因发这种愿呢?菩萨他是自愿发这种代替众生受苦的愿心,他下决心愿意代替众生荷负起这苦担,希望能令众生得到解脱,离苦得乐,反迷归觉,了生脱死。 就為了这种缘故,菩萨乃发下了这大愿,修积善根迴向给众生。

菩萨尔时作是念言:一切众生在生老病死,诸苦难处,随业流转。邪见无智,丧诸善法。我应救之令得出离。

菩萨在这时候,又作这一种的观想:一切众生,都在生生死死,老残病苦这些地方旋洄,相继不断,随著自造的善恶业,流转於生死诸苦难处,起惑造业,种善因得善报,种恶业得恶报,各随其业受报,六趣四生,如游园林。众生都是邪知邪见,没有眞正智慧,因之丧失了一切的善法,实在是可怜愍!我应该救度这一类的众生,令他们都能脱离生老病死的苦难之处。

又诸众生,爱网所缠,痴盖所覆。染著诸有,随逐不捨。入苦笼槛,作魔业行,福智都尽。常怀疑惑,不见安隐处。

不知出离道,在於生死,轮转不息。诸苦淤泥,恒所没溺。

再者,菩萨又见所有众生,都被爱网所纒,不知被纒的苦。众生都是从爱欲而生,又因爱欲而死,由无明生出的情爱心,就像一张罗网,把众生纒得迷糊顚倒,不知道出离这个生死的爱网,还常常打爱的妄想,情的妄想,执著得不能解脱。内心為情所缚,痴迷得发狂。痴就是愚痴,愚痴就像一个大盖,把众生的心眼都遮盖得甚麼都不明白,就染著三界中的廿十五有,追逐不捨。就等於入到痛苦的笼子裡,好像坐监狱一样。在这樊笼裡,所作的业行,都是魔所作的魔事。福也没有了,智慧也丧失了,就常常在苦难中受苦。因為没有智慧,就常常对眞理生怀疑心,生疑惑心,生顚倒心,到甚麼地方也感到不平安。觉得危险,但他并不知道避免,更不知想方法出离三界廿五有,或者寻求善知识领他到出离三界的道路上。永远在这个樊笼裡生了死,死了生。在六道的轮迴中有时做畜生,有时堕地狱,有时转饿鬼,有时作人,有时作阿修罗,有时生天上。如此在六道裡轮转,循环无端,永无停息。在这些苦道裡就像一个人掉到淤泥中爬不出来,以至於被淤泥淹溺而死。众生堕在爱网裡,被爱网所纒,爱水所淹歿,被众苦的淤泥没溺。

菩萨见已,起大悲心、大饶益心,欲令众生悉得解脱,以一切善根廻向,以广大心廻向。如三世菩萨所修廻向。如大廻向经所说廻向。愿诸众生普得清净,究竟成就一切种智。

菩萨见到众生没在淤泥中不知出离,而受种种苦难,因之激起他的大悲心,发愿要把这些受苦的众生,从淤泥中拔救出来。有发愿心,不光只拔救他们,还要给这些众生种种的利益,使令他们都能得到解脱,享受眞正的自由之乐。菩萨用他所修积的各种善根,来為这些受苦的众生作迴向。他以最广大的菩提心迴向与众生,也希望受他廻向的众生也发菩提心。菩萨像过去世的菩萨一样迴向,像现在世的菩萨一样廻向,像未来世的菩萨一样迴向。像大迴向经上所说迴向法门,菩萨依著它的方法為一切众生迴向,愿一切众生普徧得到清净的境遇,身心安乐。成就眞实正确的正知正见的种智,早证佛果。

復作时念:我所修行,欲令众生皆悉得成无上智王。不為自身而求解脱,但為救济一切众生,令其咸得一切智心,度生死流,解脱众苦。

菩萨又作这样的思念:我所修行积聚的善根,是為了使众生都能得到最殊胜、最高上,无以等比的智慧之王——就是希望众生都能成佛。并不是為我自已求得解脱才修行,才愿代众生受苦,才作迴向的。只要众生都能成佛,我就是受最大的苦,我也愿意的。诸位善信!我们听到这段经文,知道修迴向的大菩萨们的悲心切切、大公无私,為众生而受苦难的精神,我们都应该见闻随喜,把我们的自私心赶快捨离,自利心赶快消灭。一定要发大菩提心,普為一切众生迴向!如果人人都能发这种心,人人就都是菩萨。假使不能发这种心,假使凡夫,就是众生。菩萨愿意救度一切众生,為的使令一切众生都能得到无上智慧——般若智慧。众生有了这种智慧,就可以了脱生死,把一切苦也没有了,所谓「度生死流,解脱众苦」。

復作是念:我当普為一切众生备受众苦,令其得出无量生死众苦大壑。我当普為一切众生,於一切世界,一切恶趣中,尽未来劫受一切苦。然常為众生勤修善根。

修十迴向法门的大菩萨,又作这样的观想:我应该普徧為九法界一切的众生来备受众苦。备,是完全的意思。意谓所有一切众生的苦,我都愿意完全代他们承受,希望他们因而能脱离生死的大壑。山涧深不见底的地方,地的低洼处,都叫壑,大坑。譬喩生死众苦就如一个大坑,众生堕在裡面受无量苦,没有出离的时候。菩萨发愿代替众生到生死众苦的大壑中受苦。令众生能出苦壑,所谓「拔众生於苦壑之中,令得解脱」。菩萨又发这样的愿:我应当普徧為一切众生到十方世界中的四恶趣——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裡去,代替众生受没有穷尽时劫的苦。纵然这样,我还是要常常為所有的众生勤修种种善根,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将自已所修积的善根功德,毫不吝惜的完全迴向给十方世界的众生。菩萨这种作為,发如此大誓愿,心恒不捨众生,不忘众生,饶益众生,愿代众生受无量苦,因為他心中已没有了自己,从不為自己计算,一心一意只希望救众生出苦海,了脱生死,得毕竟快乐。所以他虽身受众苦而心恒快乐,他仍然為众生勤修善根,精进求佛道,一切為众生迴向。我们修道的人,应该学菩萨捨己為人的精神,不能自私,不能懒惰。否则,善根就不具足了。普贤菩萨在十大愿王中第九大愿是「恒顺众生」,很清楚的告诉我们说……「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因為菩提觉道是属於众生的。所以我们要為众生勤修六度万行,用以栽培一切善根和菩提觉果。这是修行的人,应该时时刻刻不可忘记的。

何以故?我寧独受如是众苦,不令众生堕於彼地狱。我当於彼地狱、畜生、阎罗王等险难之处,以身為质,救赎一切恶道众生,令得解脱。

是甚麼缘故使菩萨勤修善根迴向法门呢?菩萨是以众生的苦视為自己的苦,属於他愿意代替众生受苦,一他自己所应享受的安乐,而布施迴向给一切众生,因之他说:我寧愿单独一人来承受众生所受的苦,决不愿意眼见众生堕落到地狱。我应当到地狱,畜生、阎罗王,那些最危险、最苦恼的地方去,用我的身子来作质。也就是用我的身体作抵押,来换一切受苦的众生。赎,是用钱把被扣留的东西换囘来。菩萨是用他自己的身体去换囘那些受苦的众生,而甘愿自己留在恶趣中代替众生受地狱和畜生的苦,令众生得到自由安乐,得到解脱。

復作是念:我愿保护一切众生,终不弃捨。所言诚实,无有虚妄。何以故?我為救度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不為自身,求无上道。以不為求五欲境界,及三有中种种乐故,修菩提行。

菩萨又作这样的思念观想:我愿意保护一切众生,不令他们受到外来的侵害和不平安。即使因保护他们而受到任何麻烦和打击,我也决不会拋弃他们不顾,或者变更初衷,终於捨离他们不管了。我决不会这样做的。我一定要救助他们,离苦得乐,因為我所说的化一定要做到,我所说的都是诚实话,眞诚不虚的。我决不打妄语,说假话,或说好听的话。我发的愿必要达到目的,决不半途而废。為什麼呢?因為我是為救度一切众生而发大菩提心,并非為我自己的名誉地位,让人人来恭敬供养我才发大菩提心。也不是為自己要成佛,成就无上的道果而发大菩提心的。也不是為了贪求五欲的境界,想自己享受五欲之乐而发菩提心,或者贪求三界中种种的快乐,才修菩提行的。五欲是财、色、名、食、睡。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诸位善信!我们听到这一段经文,应当生大惭愧心,想一想我们无始劫以来,经常在四恶趣裡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菩萨亲到四恶趣裡,在四恶趣的主管者的面前,用他的身体作抵押品,把前我们赎出来。他代替我们在那儿受罪受苦,而我们来到人间,不知行善,更不知发菩提心,救助他人,仍然犯旧病——贪瞋痴,起惑造业,转而又堕入四恶趣裡去。像这样菩萨一再救助我们,他虽然一再代替我们受苦,而终不曾生厌弃救护众生的心。他默默的修菩萨行,行难忍能忍的苦行。我们如果再不发菩提心修行向道,怎能对得起菩萨对我们的以片慈悲爱护的悲心?现在我们能听到这一段经文,知道了菩萨这种捨身救护众生的伟大精神,我们应该赶快发大菩提心,以方面為懺悔自己的业障,发心救护众生;一方面也是报答菩萨赎我们的恩德。这样既可减少一点菩萨的负担,同时也為自己积聚一点善根功德。尤其在现在已经出家了的二众弟子,不能再在名誉地位上来用功夫,要效法菩萨「不為自身求无上道,也不為求五欲境界和三有中种种乐而修菩提行」。要有代替众生受苦的精神,要有普救一切众生的平等心,要没有亲疏、爱恶、美丑、善恶、人和非人的分别心。希望六众弟子,努力向菩萨学习,特别注意这点,才不辜负听到者一段经文。

何以故?世间之乐,无非是苦。众魔境界,愚人所贪,诸佛所訶,一切苦患,因之而起。地狱饿鬼,及以畜生,阎罗王处,忿恚斗讼,更相毁辱。如是诸恶,皆因贪著五欲所致。耽著五欲,远离诸恶,障碍生天,何况得於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為什麼缘故菩萨不贪五欲的境界,和三有中种种的快乐,而愿意修菩提行呢?因為菩萨了知世间上所有一切事都是苦的因,所谓快乐都是短暂的,不究竟的。由於贪图这种短暂、不究竟的五欲之乐,最后所得的却是苦果。譬如世人都喜欢穿美丽的衣服,常常花费数千元製一身最美好的衣服,鲜艶夺目,穿起来眞是增色不浅。可是一不小心,就弄骯脏了,或者弄坏了,这时心中就出生了烦恼,老大的不开心。本来是一团高兴,结果懊恼的要命。这不就是「乐為苦因」的明证吗?再如世人最喜欢吃美味的饮食,一遇上好吃的东西,就狼吞虎嚥,大快朵颐的饱餐一顿,结果有许多人因贪嘴而丧身,或者大病小病、奇奇怪怪的病不知若干。这不是一场快乐而惹来的懊恼吗?这不也是乐為苦因的眞证吗?人生有关衣食住行以及五欲的享乐,三界中种种的快乐,无一不是苦的因,所以说:「世间之乐,无非是苦」。「众魔境界」,即是所有一切的境界。能令你高兴的,令你发脾气的,令你不高兴、忧愁、痛苦。烦恼、悲哀的,种种七情六欲的境界,都是魔的境界。还有忽然发生一种境界,令你迷糊,不认识他的眞象,而又放不下,看不破,被它所转,这也可说為魔的境界。诸如此类事相,则為愚痴的人所最喜欢,贪恋执迷,还自得其乐。诸佛对这种境界,是洞若观火,最清楚明白的,所以他不希望众生执迷在这中间。他教导众生,也不许可众生犯这种愚蠢病。世间一切的乐,都是苦的因,我们所遭受的种种苦患,就是由此而生起的。众生為什麼堕地狱?因為贪瞋痴的心太多了。為什麼会做饿鬼?因為贪瞋痴的毛病。為什麼会做畜生?还是因為贪瞋痴的缘故。众生执著一切的境界,贪恋一切五欲的享乐,所以堕入地狱,或做饿鬼,或转畜生。这些贪瞋痴过分的众生,一旦到了阎罗王的法庭,便好像打官司的人,两方面对头见面,还是脾气暴躁,忿忿不平,鬬讼纷争,各执一辞,互相毁辱。本来的贪瞋痴的恶习气,还是那麼重,一点都不能忍让,仍然放不下,象这样只有在诸恶道裡流转,就是因為贪著五欲的境界所造成的。因為放不下五欲的境界——耽著就是放不下,和诸佛也就远离了。因為放不下五欲的境界,也障碍住不能生到天上。既见不到佛,又不能生天,那怎还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位呢!像这样的遭遇,要不是一个大愚痴的大笨人,他怎会去贪恋这种短暂的快乐,而把永恆的究竟眞乐都失去了呢?

菩萨如是观诸世间,贪少欲昧,受无量苦。终不為彼五欲乐故,求无上菩提,修菩萨行。但為安乐一切众生,发心修习,成满大愿,断截众生诸苦罥索,令得解脱。

修十廻向行门的菩萨,像这样观察所有世间上的一切众生,看到他们為了贪图暂短的欲乐,沉迷五欲,受无量苦,在三界恶趣裡流转不息,不知苦因,不明白出离的道路。菩萨他决不会受五欲的引诱,被三界之乐所迷惑。菩萨修菩萨行,求无上佛道,他也不是為贪图财色名食睡的享受,也不是為追求色声香味触的滋味。这种短暂的,不究竟的世间欲乐,菩萨是眞实的了解,早已大彻大悟了。他是為了令众生得到眞实安稳,毕竟大乐,才发心修菩萨行,求无上菩提佛道。他必须修习六度万行,才能圆满成就他救护众生的大愿。他要以他成就的神通智慧,為众生斩断苦因,那种像罥索般的五欲的诱惑魔力,和三界中的贪瞋痴的业力,把众生紧紧束缚。菩萨乃用他的智慧剑将它斩断,把众生从束缚中解脱出来,令众生见到佛、闻到法、亲近僧、得到自由安乐。

佛子!菩萨摩訶萨復作是念:我当以善根如是廻向。令一切众生得究竟乐、利益乐、不受乐、寂静乐、无依乐、无动乐、无量乐、不捨不退乐、不灭乐、一切智乐。

诸位佛的弟子!修廻向法门的大菩萨,他又作这样的思想:「我应当用我修积的善根对众生作这样的廻向:希望一切众生得到了我的廻向以后,也像我一般得到眞正的快乐。能受得利益而有助於他们的快乐。能永远不受痛苦束缚的快乐。离一切苦的快乐。能领受清净无染的寂静之乐。能从此不必依赖於人,自立自强的无畏之乐。能了达如如不动,不受境界转移的定慧之乐。能得到无量无边、无贪无求的法乐。能坚定信心不捨菩提心,不受威胁利诱,不退菩提心的向道之乐。能知道精进修道,慈悲修慧,永不断灭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心地平安之乐。以及能得到一切智慧的快乐。」

復作是念:我当与一切众作调御师。作主兵臣。执大智炬,示安隐道。令离险难。以善方便,俾知实义。又於生死海,作一切智善巧船师,度诸众生,使到彼岸。

这位修廻向行门的菩萨,又作这样的思想。他说:「我应该发愿做一切众生的调御师」。古时驾驶车的人,叫调御师。「调」是调和、调伏。「御」驾御,统御。此处是喩菩萨调伏刚强众生,教化使其驯服,并领导众生走上佛道。佛是调御丈夫、天人师。这儿说的调御师,是调御三界的一切众生的导师。是领导三界的众生超出三界,令其了脱生死的一位大善知识,大导师。领导众生出三界,领导众生入湼槃,领导众生成佛果,这都是调御师的意思。因之菩萨要发愿作众生的导师,领导众生由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到达湼槃的彼岸。菩萨又想到要作众生的兵部大臣,掌管国家的军事,捍卫国土,保护人民,降伏一切天魔外道,令众生悉皆安乐。这即是转轮圣王的寳之一的兵寳。亦即如今各国的三军统帅。菩萨又作这样的思想:我应当為众生作一个执智慧火炬的人。因為智慧的火炬可以照破一切的黑暗,可以照明危险、崎嶇不平的道路。当我高擧著智慧的火炬时,那些在黑暗业海中浮沉的众生,可以见到光明而走出生死的苦海,在痛苦的深渊中的众生,可以走到安稳的大道上,使令一切众生远离困苦险难。如果没有智慧的火炬,众生将永远沉沦在困苦中,所以菩萨要作众生执大智炬的人,菩萨深知众生根器不等,难於教化。所以他用种种善巧方便的方法,為的就是要令众生明白眞实的义理。菩萨又想到应该在生死的大海中,作一个最有经验的舵手,有充分航海的知识与技能,有大智慧,会运用善巧方便,如遇著狂风大浪时,也能平安渡过。领导众生出生死的业海,平安地到达湼槃彼岸。

佛子!菩萨摩訶萨,以诸善根如是廻向。所谓随宜救护—切众生,令出生死。承事供养一切诸佛,得无障碍—切智智。捨离众魔。远恶知识。亲近—切菩萨善友。灭诸过罪,成就净业。具足菩萨广大行愿,无量善根。

诸位怫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以他所积修的种种善根。对众生作这样的廻向:我应该随时随地,遇著任何受苦的众生,便立刻救护他们,令他们都能出离生死的苦海,渡过烦恼的中流,到达湼槃彼岸。并且能於彼岸承事供养十方诸佛,而得到无所障碍,一切智慧中的最高智慧。捨弃邪行,远离种种不正当的邪魔,不作魔王的眷属。不接近邪知邪见、思想荒谬的人。亲近所有菩萨,以及菩萨的善友。也可以说亲近所有的菩萨,与菩萨结為道友。因為亲近了菩萨和诸位善知识,所以便消灭一切过去的罪恶和过失,从此再不会犯过失造恶业,而自然成就清净的道业。具足了菩萨曾发的广大行愿,圆满了菩萨无量的善根功德。这虽然说是菩萨為众生廻向,而无形中也获得了自利。

佛子!菩萨摩訶萨以诸善根正廻向已。作如是念:不以四天下众生多故,多日出现。但一日出,悉能普照—切众生。又诸众生不以自身光明故,知有昼夜,游行观察,兴造诸业。皆由日天子出,成办斯事。然彼日轮,但—无二,菩萨摩訶亦復如是。修集善根廻向之时,作是念言:彼诸众生不能自救,何能救他。唯我一人,志独无侣。修习善根,如是廻向。所谓為欲广度—切众生故。普照—切众生故。示导—切众生故。开悟一切众生故。顾復一切众生故。摄受—切众生故。成就—切众生故。令—切众生欢喜故。令—切众生悦乐故。令—切众生断疑故。

诸位佛的弟子!修十廻向法门的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作了以上不违背正道,合乎眞实义理,诸佛所讚叹的,正确的廻向之后,乃静默思惟,作这样一个意念:他想到并没有因為世间上有生命的众生多,就也有许多的太阳出现。其实还不是只有一个太阳出来,就能普徧照到一切有情无情、高山幽谷吗?再者,一切众生并不是他们觉得自己身上有光明的缘故,而知道有昼夜的差别,也不是因為他们各处行走,到处观察研宄,而兴起若干的思想,作出种种种不同性质的业行,乃是因為太阳出来,照徧大地,一切众生在阳光普照之下,才造出各种善恶业行,成办了种种善恶事体。然而造成斯事的日天子,却是独一无二的,并末因众生多而增加。菩萨修廻向法门,救度众生,也是这样。并未因众生多而感到疲劳奔命。虽然菩萨只有一位,但他仍然乐於普救众生。当他修集善根,為众生作廻同时,他不禁感叹得自言自语地说:「这些可怜愍的众生,自救都无能,怎样还能救他人呢?因為他们从无始以来,被无明遮盖著眞心,没有大智慧,如盲瞽者,故觅不著出离三界火宅的门路。唯有我一人,愿意救度他们,也没有与我志同道合的同伴,发同我一样的愿心的人。」菩萨修集善根,作以下这样的廻向:就是(1)我要广度一切众生,不生分别心。(2)我要像太阳一样普徧照一切众生。(3)我要作众生的响导,為其指示正道。(4)我愿意教化众生,令他们都能开悟,得到眞正的智慧。(5)我要照顾所有众生,好像慈母照顾子女一样。(6)我要摄受一切众生,以免他们归於外道。(7)我愿意尽力辅导众生,令他们成就善业,使未来善者令生,已生善者令增长,已增长者令他们早日成就圆满。(8)我愿意领导众生常在正法的熏习中,得到眞正的法喜。(9)我愿意令一切众生常行於八正道,常住在眞正的快乐中。(10)我愿意对一切众生常阐扬诸佛的正法,令他们断除一切疑惑,生起广大的智慧。

佛子!菩萨摩訶萨復作是念:我应如日,普照一切,不求恩报。众生有恶,悉能容受,终不以此而捨誓愿。不以一众生恶故,捨一切众生。但勤修习善根廻向,普令众生皆得安乐。善根虽少,普摄众生。以欢喜心,广大廻向。若有善根,不欲饶益一切众生,不名廻向。随一善根,普以众生而為所缘,乃名廻向。

诸位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又作这样的意念:我应该行菩萨道,像太阳一样普徧照耀万物,令一切有情无情都得到我的温暖。 但我并不希望众生对我有如何的酬报、对我有所感恩。众生如果有甚麼罪恶,有什麼过错,或者对我有何轻慢,我都能原谅他们。容忍他们的无知无礼,不以他们的罪恶為罪恶。我决不会因為他们犯了过错或者难於教化,就放弃我曾发的誓愿,退失初衷的。我也不会因為一个众生犯了罪恶的缘故,而捨弃一切众生。我仍然精进勤勉修习善根,為一切众生廻向,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得到平安快乐。我所修的善根虽少,我仍用以普徧摄受一切的众生。我要用欢喜心来作广大的廻向,把我所修集的一切,统统廻向给一切众生。假设我有了善根,不愿情意给众生廻向,不意使众生得到利益,那就不能叫做修廻向法门。我应该不拘泥於善根多少,而普徧顺应众生的欲求而為他们廻向,这才能名之為廻向。

安置众生於无所著法性廻向。见众生自性不动不转廻向。於廻向无所以无所取廻向。不取善根相廻向。不分别业报体性廻向。不取业廻向。不求报廻向。不染著因缘廻向。不著五蕴相廻向。不坏五蕴相廻向,不分别因缘所起廻向。

上面的经文,说菩萨修集的善根,不拘多少,都廻向给众生。这一段经文就是敍述菩萨所廻向给众生的种种廻向。「安置」的意思,就是实际。实际也就是法性。法性本来就是无所著的。(1)「安置众生於无所著法性廻向」——是说菩萨所廻向给众生的善根,皆能契合实际的廻向,令众生明瞭法的自性,是本来无著的。这一句是总括下面的各项廻向。菩萨对於众生,无时不在关心,他想到应该给诸众生作了达实际,不著於法性的廻向,既平等的廻向。菩萨修廻向法门时;(2)见一切众生的自性,平等无著,凝然不动,随缘不变,本来就是恆常寂灭的相,所以不动不转。(3)於廻向无依於悲,不取於相,悲愿双遣,行所无事。(4)不执著我所有的善根之相,但一概廻向实际、廻向菩提、廻向众生、廻向虚空。(5)不著於所造的业,不计较於将来所受的报之体性,不加分别,统体廻向。(6)不著住於五蕴色法之内——色、受、想、行、识之内廻向,因為「即眞故不著」。(7)也不必把五蕴的相破坏了,惑空了来廻向, 因為「即俗故不坏」。(8)不存希望报答的廻向,决不会以為我将善根廻向给众生,众生将来就应该报答我。(9)不沾染汚秽的因缘来廻向,要本著能成诸事的清净因缘来廻向。(10)不执著分别一切因缘怎样生起,以及将来又如何结果,不在这些枝节上著眼来廻向。

不著名称廻向。不著处所廻向。不著虚妄法廻向。不著众生相、世界相、心意相廻向。不起心顚倒、想顚倒、见顚倒廻向。不著语言道廻向。

菩萨修廻向,把自己所修集的善根都廻向给众生,饶益众生,他并没有希望因此得到人人的讚扬,使人人都知道他在修廻向。菩萨是不著於虚妄名称而修廻向的。菩萨把善根廻向给众生,既不求名,也不执著於廻向的处所和对象。他决不坚持一定要有个地方或目的来廻向。他不著於「有」,也不著於「空」,不著於「虚妄法」上廻向。他也不著住到众生相上,或世界相,或心意相上来廻向。他心中於一切时、一切处,都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从来不会生起顚倒的心意, 或者思想上生起顚倒,或者见解上发生顚倒的廻向。也不落於语言道,而是作离著詮名的廻向。

观一切法眞实性廻向。观一切众生平等相廻向。以法界印,印著善根廻向。观诸法离贪欲廻向。

菩萨修集善根廻向时,他观一切法,不空不有,即空即有,二义不二,了诸法实相,以眞实性来廻向。又观一切的众生,其相平等, 无有分别而廻向。因為明白妄空,一切皆空。实有,是一切妙有。即前之空,是此之寳,二义不二,為眞法印。所以以法界的印,来印证诸善根廻向。换一种说法,菩萨修一切法,都是即相离相,即法非法, 无所执著,不像凡夫做了一点善事,就执著的以為有了甚大功德。菩萨的心,常处空寂,行所无事的,所以他能以法界印,印一切善根廻向。菩萨观察诸法,了达诸法,故不执著诸法而生法执。菩萨离了一切贪心、欲心,所以他能平等廻向,印诸善根廻向。

解一切法无,种种善根亦如是。观诸法无二,无生无灭,廻向亦如是。以如是等善根廻向,修行清净对治之法。所有善根,皆悉随顺。出世间法,不作二法。

明白一切法,都是不一无二的,所以说不见有少法生。也不见少法灭。种植善根也是这样。「善根」可以独修,但说「种植」。菩萨观察一切法无二,瞭解「眞有本有,湛然不生。妄惑本空,空无可灭」。本著这种认识,修集廻向法门,行所无事。用前面经文上所说的无著无碍,无染的善根廻向,而修集清净法行。因為清净法是对治染汚法的。所修集的一切清净善根,都是合乎出世间的宗旨——即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等法。法是不二法门,相也无二相。不但无二相, 连一相也没有,所以说「不作二相」。

非即业修习一切智。非离业廻向一切智。一切智非即是业,然不离业得一切智。以业如光影清净故,报亦如光影清净故,一切智智亦如光影清净。

菩萨并不是在业行上修习一切的智,可是又不是离开了业行而廻向一切的智。因為离业则无可廻向。如所造的善业,就不会离了善业廻向一切智。一切的智并不依著业,智不是业。然又不能离开业, 而得到一切智。因為离了善业,就得不到一切智。所以说不即不离,不即业,才能得一切智。是什麼道理要这样说:业不离智,智也不离业呢?譬如这个业,如同光和影一样清净的话,那麼,报也一定和光影样清净。报能如光影一样清净,那麼一切的智,最殊胜的智,自然也像光影一样清净。

离我我所,一切动乱,思惟分别。如是了知,以诸善根方便廻向。菩萨如是廻向之时,度脱众生,常无休息,不住法相。虽知诸法无业无报,善能出生一切业报,而无违諍。如是方便善修廻向。

菩萨通达上面经文研说的道理,所以他能离我。不存「唯我独尊」的观念。亦离了我所,没有一切為我所有的佔有欲。又离了一切若随若离的动乱思想。这种思想,就像微尘在虚空中不停动盪。毫无秩序,沓杂纷乱。又离却对事对物的主观分别意识。也已明白了业和智都像光和影一样没有一个实体,清净也没有个形相,都是如幻如化。如果说光是眞实的,能否拿个光来看看?如说影时是眞实的,能否把影子拿来?清净也是如此。菩萨明白这种道理,所以他能以他所修集的善根,离相离分别,而又不坏相,来作方便的廻向。廻向於众生,方便廻向菩提,方便廻向实际,方便种种廻向。当菩萨作这种廻向的时候,他不求报酬,祗要认為有利於众生的,便不怕艰难辛苦去做。所谓「但知耕耘,不问收穫」。也不管众生对他如何,他是只知利人,从不想到利己的。他救度众生离苦得乐,得到解脱,昼夜匪懈,从不好逸恶劳,放弃受苦的众生,自己寻求安适休息。他如此做法,非為有所希求,只是觉得救度众生是自己的本分,应该如此。不特如此,他更不以此為在修功德,而著住於一切法相上。菩萨虽然已经知道一切法的本体,也没有业,也没有报,开始在这个法上却又能出生一切业和报。 由一切法上出生一切的业和报,而法的本体又没有业和报;可是它能出生。这个道理和本来无业无报的道理,并不相违背,或者发生衝突而起諍论。这种相互的因素,是圆融无碍的。因之菩萨能总摄如是多的道理,任运无碍,而能善用方便方法,来善修一切的廻向法门。

菩萨摩訶萨如是廻向时,离一切过,诸佛所讃。佛子!是為菩萨摩訶萨第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廻向。

菩萨中的大菩萨,遵照像前面经文所说的道理,修廻向法门的时候,於事於理,都能通达无碍,认识清楚,所以绝对不会有违背眞理的过失。而又能不执著度众生的法相,是既度众生而能离众生相。 因之十方诸佛,在常寂光净土中,也非常讚叹这位菩萨,认為他所表现的,都能契合诸佛所说的法。诸位佛的弟子!这就是菩萨中的大菩萨所修的廻向法门中的第一种廻向,名為「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廻向」。主要的意思就是救护一切众生,而不执著於救护的功德,要扫一切法,离一切相,行无所事归无所得,所谓离相廻向。如果有了执著,觉的自己救度了若干众生,有了不起的功德,应该人人知道,為他歌功颂德,称讚他是位了不起的大善人,活菩萨。一旦有了这种思想,不仅是没有功德,简直完全不懂得廻向的眞正意义!所以我们应该明白;饶益众生,代众生受苦,这是每个修道人应有的本分,不必执著於我度众生的相。

尔时,金刚幢菩萨观察十万一切众会,暨於法界,入深句义,以无量心,修习胜行,大悲普覆一切众生。不断三世诸如来种,入一切佛功德法藏。出生一切诸佛法身。善能分别诸众生心。知其所种善根成熟,住於法身,而為实现清净色身。承佛神力,即说颂言。

金刚幢菩萨说完了前面的第一种廻向法门之后,就在这时,立刻观察十方世界中,与此同等性质的法会,也同样有释迦牟尼佛在那儿主持法会,演说十廻向的法门。乃至於尽虚空徧法界都入了这种甚深微妙法的句义裡,入了究竟的义理中。以广大无量无边的深心,来修习这种无上殊胜的法门。用大悲心平等普徧覆护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都离苦得乐。继续十方三世诸如来的种性而不断绝。深入十方三世诸佛所修的功德法藏裡,然后出生诸佛的法身。又很瞭解一切众生的思想心性的差别,知道他们所种的善根达到了甚麼程度,是成熟了或者还未成熟,菩萨都清楚明白。虽是住在诸佛的法身,然而他还是能為众生示现清净,没有丝毫染汚的色身。金刚幢菩萨非常谦虚有礼的表示,我是仰承十方诸佛的大威德神力,才能演说这种廻向法门的。於是他说出了以下二十八个偈言,分别颂扬「廻向」法门的殊胜。

不思议劫修行道

精进坚固心无碍

為欲饶益群生类 常求主佛功德法

「不思议劫」的意思是说时劫究竟有多少,不可以用心来思,亦不可以用言来议。说也说不完,究竟有多少,所以叫「不思议劫」。金刚幢菩萨说:「不思议劫修行道」,是讚叹诸佛菩萨用他们最大的忍耐心,来修行这种菩提觉道。我们众生不管作甚麼事情,都犯五分鐘热度的毛病,过了五分鐘,就慢慢凉下来,如一般发心修行的佛教徒,修行了一个短短的时期,觉得没甚麼成就,就生了怀疑心,说修行没有甚麼好处,懈怠下来,甚麼放弃不信了、不修行了。而今听到金刚幢菩萨的讚叹,菩萨之所以能有成就,都是经过了不思议劫的修习,而且是生生世世都勇猛精进,常常衣不离体,体不离衣,衣冠整齐的修行。衣,是指出家人身上披的袈裟。凡是剃除鬚髮,割爱捨亲,发心终生遵守佛制,心受身持的男女,乃出世俗的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