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宣化上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发布时间:2024-02-16 04:03:42作者:大众学佛网
宣化上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诸苦逼迫各相攻 聚集招感自不同 惟灭可证究竟乐 是道应修悟法空

三转四谛法轮运 七觉八正意念勤 一旦贯通成圣果 偏真有余乃化城

苦、集、灭、道,这四谛法是声闻人所修的。何以谓之「声闻」?

「声闻」是闻佛声音而悟道,所以谓之声闻。这一类的众生,是佛最初所化的小乘的机缘。在释迦牟尼佛最初成佛,就说《华严经》,二乘有眼不见、有耳不闻。为什么?因为这一种的法太妙了,太高了,也太大了!因为太妙,所以二乘人根本就不明白这种的妙法,所以他就不知道了,所谓「不可思议」。

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现的是千丈卢舍那身,二乘人就等于小孩子一样,因为佛身太高,所以他也就看不见了。所谓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乎焉在后。

「仰之弥高」啊!这么仰起头看,看不见它高到什么地方。「钻之弥坚」,用钻子钻,想把它钻出窟窿来,它还是很坚固。「瞻之在前,乎焉在后」,看着它就在前边,忽然间又跑到后边去。好像释迦牟尼佛放光,往左边放,阿难就往左看,往右边放,阿难就往右边望,这就叫「瞻之在前,乎焉在后」。因为这个法是不可思议的,二乘人没有法子照顾得来,没有法子完全懂,所以有耳也不闻圆顿教,因为太深了,所以也就不明白了。于是乎,佛就隐大示小,现老比丘相,一丈六尺高,来说四谛法。

四谛法就是苦集灭道。佛曾三转四谛法轮。第一次转叫示转,第二次叫劝转,劝你学这个法。第三次叫证转。这个「转」是以运转为意,就好像六道轮回,转过来转过去这么转。

佛在第一次示转说:「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可此是道,可修性。」告诉你了,这苦是个逼迫性,这叫示转。

在第二次劝转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说你应该去做去,这叫劝转。

在第三次证转说:「此是苦,汝应知;我已知,不复更知。」这个苦,你应该知道,我是已经知道了,不需要头上安头再知道了。「此是集,汝应断;我已断,不复更断。」我叫你断,那么我自己断了没断?我已经断了,不需要再断,现在就等着你断哩!「此是灭,汝应证;吾已证,不复更证。」我已经证得这个灭,证得涅盘的快乐了,不需要再证,现在就等着你证了。「此是道,汝应修;我已修,不复更修。」这个道我已经修了,不需要再修。证转就证明他自己得到了,所以才叫你去修去;如果他自己没有得到,就不会叫你去修去。

诸苦逼迫各相攻。 四谛法的第一是苦谛。你说这苦是真的是假的呢?「谛」就是真的,苦是真的,真苦。好像我的一位弟子说:「你这个客尘快走吧!快走吧!我太苦了!你如果不走啊,我真太苦了。」真是这么一回事,这叫现身说法。客尘若不去就会苦,客尘去了,苦就会减少了。你说这个事奇怪不奇怪?

这个苦有「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又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这四种苦啊,是在本身生出来的;外边的境界又有四苦,就是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还有无量诸苦。这个苦谛呀,是很多。所以呀,这苦把人压迫得透不过气来,讨不过气来,几几乎乎这个气都要被这个苦给压断了,受不了了!「哎呀!客尘哪!你快去了,快走了,我太苦啰!」这个苦谛,前边讲过很多,不再详细讲了。

「诸苦逼迫各相攻」﹕这所有的一切苦,这「诸苦」就是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这所以叫「诸苦逼迫」。这个逼迫呀,就压迫得你透不过气来,都来攻击你,都来和你好像作战似的,这客尘也来,是什么都来呀!啊,七拼八凑的。这外边的六识,又有六尘,这种种的境界来向你这儿进攻,所以叫「诸苦逼迫各相攻」,每一种苦都攻得你苦得苦上加苦。

聚集招感自不同。 「聚集」,就是聚合到一起,也就是「集」谛。什么聚合到一起呢?烦恼。这烦恼啊,比客尘又厉害了。那个客尘,仅仅让你在形式上受一点刺激;这个烦恼,简直就被这个客尘攻到里边来了,攻到里边,生了烦恼了,所以这个烦恼比那客尘更厉害。

烦恼是怎么有的呢?就是这个主人哪,这个主尘也摇动了;本来是个主人来的,但是现在被摇动了。被什么摇动呢?被那个客尘摇动。被摇动得也就不知道自己是主人,就发起脾气来了,就有了烦恼了。你说这是不是比那客尘厉害呀?那客尘,你还可以说:「客尘呀!你快一点走了吧!你若不走,我太苦了!」可以把它推到一边去。这个主人你说你往什么地方推?你推到哪个地方去?推不出去,它已经到你的家里了,所以这是很厉害的。

这个烦恼有多少啊?我最不愿意讲这个烦恼,为什么呢?因为我一讲,怕你们烦恼就多了。没有讲的时候,你不知道有多少,还可以不清楚,随便起一个烦恼就算了,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我若讲明白了,你每起一个烦恼,就说「这个是个什么烦恼?喔!这个是这个。」这是烦恼上又加上一个烦恼,所以我讲了这么久的经,我不讲有多少烦恼。有人说:「我听说你讲过了呀!」什么时候讲过的?「你不是说有八万四千烦恼吗?」不错的,我讲过有八万四千烦恼,不过八万四千烦恼那太多了,我没有单单提出某一个烦恼叫什么名字。现在,我想把这个烦恼的名字告诉告诉你们,你们知道它的名字,再要生烦恼就比以前还更容易了。所以以前我不讲,就是怕你们容易生烦恼。今天应该讲了,因为时机到了,机缘成熟了。今天就是讲多烦恼的一个日子,因为今天我有烦恼。为什么今天我有烦恼呢?哈!这个我怎么能告诉你呢?我的烦恼就是我的烦恼,不能对你讲的。不过我要讲讲这个多的烦恼,多到多少呢?二十个。

这二十个烦恼叫随烦恼。二十个烦恼里头,又分为小烦恼、中烦恼、大烦恼。小烦恼有多少?有十个。中烦恼有多少?有两个。大烦恼有多少?有八个。小中大合起来就是二十个烦恼。你要多少个烦恼?你要多少,我给你多少。你要一个就给你一个,你要十个就给你十个,你要十五个给十五个,二十个全给你也可以的。

什么叫小烦恼?我本来可以形容出小的烦恼是什么样子,但这要很多时间,并且我若真要形容这个烦恼是什么样的,我就就要先打你们一顿,这就是烦恼,打人就是烦恼。头一个烦恼是「忿」,忿就是忿忿不平的,「你真是混帐,可恶到极点了!」你说这是烦恼不是烦恼?你欢喜这个不欢喜?欢喜就拿去,我不欢喜,所以我就想把这个烦恼送给人,有人接受吗?没有人接受,我就等着慢慢再给人。这第一个是忿。

第二个烦恼是「恨」,「我恨你,我恨透了你了。」为什么我恨透了你了?怎么叫一个「恨」呢?恨就是爱的反面。为什么你要恨这个人呢?就因为爱这个人爱不成功了,所以就要恨。我有一个弟子,她有一个男朋友。这个男朋友一听说她要出家,就恨起来了,在电话上就说:「我恨你!」把这个徒弟吓得「 I feel terrible. 」

第三个是什么呢?第三个更厉害了,不单恨,还恼了,生了烦恼了,第三个就是「恼」。苦恼也是这个恼,烦恼也是这个恼,恼怒也是这个恼。无论是苦恼也好、烦恼也好,恼怒也好,都是不自在。这个恼是很不自在的。怎么叫恼呢?恼者,脑也。什么叫「脑」呢?就是头。你这一恼,唉呀!头也痛了,眼睛也发火了,这个头就不知道有多大了。这都是恼出来的,越恼头就越大,恼到极点,这个头一直大大大,大到极点就生脑溢血,血就流出来,死了。也就是因为恼,所以才会有脑溢血病。这个脑子的烦恼,有人欢喜吗?有人欢喜我现在就做布施,这二十个烦恼我今天要做布施用,布施给人烦恼。

第四个是什么?第四个烦恼是「覆」,覆藏。「覆」就是盖覆、遮盖住了。这个覆比忿、恨、恼更厉害。忿、恨、恼是发到外面去。这个「覆」是不叫人知道,是把它圈到自己心里边,盖上它,不欢喜人知道,这叫覆藏。这覆藏啊,对自己很受伤的。伤什么呢?一覆就生胃病。这个毛病美国人很少,中国人尤其出家人很多。为什么很多呢?就因为它有个覆,都把烦恼包藏在里边,不叫人知道。明明他有烦恼,他把它藏到里边盖住不露出来,在里边憋着憋着,就憋出胃病了。一生胃病,就常常「呃!呃!呃!」,就生这种病了。有这种病的人,你就知道他有这一种覆藏的烦恼。你说我讲这个怎么样啊?这是最正确的一种讲法。我这是设身处地的来告诉你们这种烦恼。

第五个是什么呢?第五个「诳」。这个覆,他不叫人知道,外边也没有人问他,它总在里边圈着,还不要紧。这个诳,也就是妄语。本来他生了烦恼了,这时候有人问他:「你为什么生烦恼?」「没有呀!我没有生烦恼呀!谁生烦恼了?」还反问你,谁生烦恼了!他自己里边这无名火把天都拱破了,你问他,他不但说没有,还反问谁生烦恼,这是打妄语。所以呀,我因为不愿意给你们讲,也就怕你们到那时候会打妄语,我如果一问,「你发什么脾气?」「没有啊!我没有发脾气啊!」会先有这个覆藏,而后就打妄语了。我如果不讲呢,你们不懂这个方法,也就免得打妄语了。

第六个是「谄」。谄就是谄媚。怎么叫谄媚呢?谄媚于人就是明明心里不欢喜这个人,见着他还要给他讲好话,现在流行话就叫「拍马」。就像穷人见到有钱人:「啊!张先生,您到什么地方去呀?」,总是谄媚的样子,那种邪奸谄笑就是谄。

第七个小烦恼是什么呢?就「骄」,骄傲。「哼!我睬都不睬你,你有钱是你的事,关我什么事!」「你看我多大!这个世界我是最第一了!啊!我这个身体比须弥山还大,我为什么要对你客气呢?」这个骄傲,以为自己的身体大过须弥山。前一个是谄,这个他不谄,他就「哦!你好给人家拍马,我才不睬人哩!」变成个骄了。

那么第八个是个什么呢?变成一个「害」,就是伤害。「你有势力,你有钱,哈!我一刀把你杀了,我看你再能有什么用!」他并不是实实在在去做伤害人的事情,只是这样想,在心里想要伤害人。

第九个是什么呢?这第九个我以前没有做布施,但你们已经早都有了,不知道是从什么地方偷来的。它是什么呢?就是「妒忌」。这个妒忌我以前所以没有讲,就因为我知道很多人都有,你也妒忌他,他也妒忌你,互相妒忌。可是,你不知道这个妒忌是从什么地方来,所以我说你是偷来的。因为你不知道,来路不明;来路不明就是偷来的嘛!以前你不知道你这个妒忌是从什么地方来的,现在我告诉你,你就知道了。这是二十个随烦恼里,十种小随烦恼中的第九个烦恼。

第十个,差不多的人会有,差不多的人会没有,这就是「悭贪」的「悭」。什么叫悭贪?就是舍不得,不肯布施。有钱了,拿一个铜板在手里用力地攥、攥、攥、攥……,啊!把铜板攥得都变成水了!说:「喔!我的铜板怎么没有了?我也没用啊,怎么没有了呢?」原来变成水了。这是第十个小随烦恼。

二十个随烦恼已经讲完了十个小随,还有两个中随、八个大随。随就是跟随的随,跟随谁呢?跟随你,也跟随我。你有烦恼,就跟你去了;我有烦恼,就跟我来了;那么他有烦恼,就跟他去了。

这两个中随烦恼是什么呢?就是「无惭」、「无愧」,不知道惭愧。「惭」字是竖心边,加一个斩首的「斩」,也就是斩断烦恼的「斩」,是个杀的意思。这种烦恼,就是你做错事了,而还不认为是错。譬如你杀了人了,本来是犯法的,你自己却觉得这是你应当杀的,不犯法。乃至于杀众生,那更不用说了,自己就不知道改悔。你心里所应该断的烦恼,你不去断它,这也叫无惭;也就是你心里有一种杀心,你不去改过去,这也叫无惭。

无惭在中文讲就是不知道羞耻。什么叫羞耻呢?羞,就是不能见人了。不知羞耻,就是你做的事情很不光明正大,见不了人了,但是你不以为这是不对,还认为「这有什么关系,他也一样做错事嘛!」自己给自己讲道理,自己给自己做辩护律师,说自己怎么样、怎么样有道理,还理直气壮的认为自己的理论非常正确。那么这就叫无惭无愧。

「愧」,这愧是心字边加一个鬼神的「鬼」字,就是说你心里不光明,可是你还认为是对的,这就叫无愧。愧就是愧疚、内疚。内疚就是心里有一种很抱歉的感觉,好像很对不起人似的。无愧就是很对不起人,可是他也不说「 I am sorry 」,还觉得自己没有对不起人。「无惭」、「无愧」这是两个中烦恼。

再有八个大随烦恼。第一个大随烦恼就是「不信」。你想不到「不信」是一个烦恼吧?你讲什么他也不相信,你讲对的他不相信,你讲不对的他更不相信;你讲得有道理他也不信,你讲得没有道理他更不信;你讲多一点他也不信,讲少一点他也不信;你讲有他也不信,讲无他也不信;讲空他也不信,讲不空他也不信。无论讲什么他都不相信;你说得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他也好像没听见似的。总而言之,他的这个宗旨就是不信。这是第一个大随烦恼。

第二个是什么呢?第二个大随烦恼就是「懈怠」。人人都想不到这个懈怠是个大随烦恼。什么叫懈怠?「懈怠」就是懒惰。懒惰就是不勤学法门,无论做什么他都懒惰,甚至吃饭他都懒得吃,吃一口要等五分钟,再吃一口再等五分钟;睡觉他也懒得睡,干什么他就不懒惰呢?中国那个打麻雀;打麻雀,就是那麻将,就是玩那种牌。几个人坐在那个地方打麻将,那个时候他就有精神,不懒惰、没有懈怠了。他这种的懈怠,在法上也懈怠,在修行上也懈怠。他不单自己懈怠,还要影响其它的人也懈怠,不单要影响其它的人懈怠,他根本就不愿意任何人去做什么事情。好像这儿有一个人,他睡觉睡到八点钟,为什么呢?就因为旁人起身起得早,所以他要替旁人来睡觉,这就是一种懈怠。他这种懈怠就是有一种烦恼心了,有什么烦恼?「你们这些人这么修行,我就不修行,把你们影响得也不修行了,你们就勤力两天,连三天都不到,你们就也懒惰了。」他想用他这个懈怠,来影响其它的人随着也懈怠,所以这就叫随烦恼,随着人家而生的烦恼。

第三个大随烦恼叫「放逸」,也叫放荡。什么叫放逸?「放」就是放开,「逸」就是散漫。散漫、放逸也就是不守规矩了,不愿意守规矩。他不单自己不守规矩,而且也希望人人都不守规矩;譬如他自己欢喜喝酒,他想把一切的人也都拖到酒海里头去,用酒把他泡起来。他自己欢喜什么事情,就把一切人都拖到那里边去。他欢喜跳舞,就把一切人都拉到跳舞厅去;他欢喜看电影,就把所有他认识的人都拖到电影院里去;他欢喜下地狱,就把一切的人也都拖得下地狱里去。他欢喜做饿鬼,就说:「饿鬼是最好的,你快来、快来啦!」把他所有的亲戚朋友都拖到饿鬼道里边去了。他欢喜做畜生,就说:「我做人做够了,还是做狗最好。你看那狗不需要做工,就有人给牠东西吃,又有人来保护牠,这多好啊!」就去做狗去了。不单他自己做狗去,把亲戚朋友也都拖到狗道里头去了。这个放逸是这样子的。

第四个是什么呢?这回都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去了,是什么呢?昏沉!什么叫昏沉?你看他听经,听着听着,头就垂下去了。打坐也是这样,他自己还以为这是入了定了,其实这是昏沉。自己还说:「我听经听得清清楚楚的,但是这个头大了起来,想和脚去做朋友,去接近这个脚了。」这都是昏沉。昏沉就是你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打不起精神来,就是想睡觉,睡又没有睡着,听经又听不太清楚,听人家说「如是我闻」,「唉!我有没有闻?」这就叫昏沉。

第五个叫什么?叫掉举。「掉」就把它掉到一边去,「举」就举起来。这个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掉举呀,譬如你这儿正在听经,不知怎么的这个头自己就摇动了,也不知谁叫它摇动的。你自己本来也不想摇动这个头,好像阿难他是要看佛放的光才左右摇动他的头,你这儿也没有光,它自己就这么摇动起来了,这叫掉举。还有,心里头这个烦恼总也掉不了,总一直往上冒出来,心里不安乐,「这个怎么好?听这个经没什么意思,我就打坐吧!」心里不安乐,坐在这个地方总觉得屁股好像坐在针上似的,甚至比坐在针上还痛,这都叫掉举。你看!所以我不讲,你们都不知道这些是毛病啊!「这原来都是在八个大烦恼之中的其中之一呀!」你若常常这样就会生出烦恼来,心里就不安乐。你说这个掉举怎么办?你掉不掉?你还举不举?你若不掉,它就举,不举它就掉,所以这掉举也是烦恼之一。

第六是什么呢?第六叫失念。「失」就是失去了、丢了;「失念」就是把念失了。有人说:「失念,没有妄想了,那不是最好啦!这怎么叫烦恼?」这个失念是失去正念。譬如你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了三句就停了、忘了,不记得念了。你想念〈楞严咒〉,「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销我亿劫颠倒想,啊!还什么来着?」这念念,大家都停住了,也不知道念到什么地方了。这是什么呢?就是失念,把你念经、念咒那个念失去了。并不是大家都不出声,就都入了定了、入了无声三昧了,不是的。现在你们懂了吧!

第七叫不正知。不正知就是邪知邪见、没有正知正见。对的他说不对,不对的他说对;黑的他说是白的,白的他说是黑的;好的他说是坏的,坏的他说是好的。好像我听见一个弟子讲,说是多吃东西,吃得多一点那叫最难行的苦行,所以他们就左一下右一下,不要命那样拚命地吃,说这是行苦行,这就叫不正知。他以前那么讲,我都不去理他,也不去管他。你苦行就苦行,甜行就甜行,你愿意什么行就什么行,我不管。今天我告诉你,这就叫不正知,不正知就是邪知邪见。

第八是什么呢?第八是散乱。散乱就是没有定力,就是尽往外照,好像那个照相机似的,左有一个相片照进来,右又有一个相片照进来,都是照人家的相片,不往里边照,这是没有定力,所以就有散乱。修禅定就是治散乱的。这是第八个大随烦恼。

上边讲的是二十种随烦恼,大的有八、中的有二、小的有十,合起来是二十个。还有六个根本烦恼,这六个根本烦恼,我相信你们都很熟的,可以说是老朋友了。

第一个就是你的那个「贪」,和我的这个「贪」,和他的那个「贪」。我们这三个贪都是一个样的,三而一、一而三,人虽然不同,但是这个贪是一样的。贪虽然是一样的,但又可以说是不同。怎么不同呢?你那个贪就大一点,我这个贪就小一点;或者你那个贪就少一点,我这个贪就多一点,各人有各人的贪。这个「贪」把我们都给害了,怎么害了呢?你还不知道怎么被它害的。你到现在为什么还没有成佛?为什么你这样的愚痴没有智慧?现在你懂了吗?就是因为这个贪!这个贪就是贪而无厌,什么也不怕多,钱也不怕多、物质也不怕多、垃圾也不怕多,烦恼也不怕多,什么都不怕多,越多越好。所谓「韩信用兵,多多益善」,韩信是汉朝的一个大将军,他用兵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这就是贪的表现。

第二个就是「瞋」。这个瞋,我每讲一回经,都要把这个「瞋」字详细讲一下。这个「瞋」是什么呢?就是你那个无明,就是你那个像炮冲那样的脾气。像炮冲那还是小的,现在的人发明了原子弹,氢气弹,人的这个无明、这个瞋心,也就有原子弹那么厉害,有氢气弹那么大的威力。这个瞋就是一种脾气,一种最大的火气。

第三根本烦恼就是「痴」。我们为什么尽做错事呢?就因为有这个痴。这个痴,令我们不应该做的事情也去做,不应该学的也要去学。好像现在一般青年人吃迷魂药,这本来是不应该吃的,他就吃了这粒还要吃那粒,吃了那粒又要吃多一粒,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要多吃。为什么?就是因为愚痴。这愚痴使他以为这里头别有洞天,以为在吃这个药里头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甚至于好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大发现。他要在这个吃药里头发现新大陆,你说这是不是愚痴?就因为「愚痴」,所以被这个「痴」字支配得颠颠, 倒倒的。

第四个就是「慢」,就是我慢的「慢」。骄傲、憍慢也是一种烦恼。

第五就是「疑」。疑,就生一种怀疑不信。什么他都疑,疑神疑鬼、疑是疑非、疑己疑人。对自己他也怀疑,对人他也怀疑;这个道理是的,他也怀疑,这个道理不是,他也怀疑。

第六个是什么呢?是邪见。他的知见是不正当,有邪知邪见。这是六根本烦恼。

我今天把烦恼讲完了,我希望我们的烦恼也都完了。不要以为烦恼就是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你应该把它撇掉,不要再帮着烦恼来造罪业。你帮着烦恼,烦恼就帮着你造罪业,罪业就落到你的身上。烦恼它是摩诃萨不管他了,它是不管你受罪不受罪、遭报不遭报的,它先逃之夭夭。你受罪的时候,烦恼就跑了,他也没有烦恼了。你到地狱那时候,就没有烦恼跟着你再起烦恼了。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烦恼也 Goodbye 了,跑了。

根本烦恼有六种,随烦恼有二十种,这都是在四谛法里头的集谛里包着。这个集谛里头,就招引出这么多的烦恼来,所以说「此是集,招感性」。招感什么呢?就招感烦恼。有烦恼就令你得不到真正的智慧,你若想得到真正的智慧,就要把烦恼先降伏了。要降伏烦恼,你要先认识它是烦恼,你才能降伏它。你若不认识它是烦恼,你降个什么呢?降哪一个呢?不知道哪一个是烦恼,你怎么降呢?就好像《楞严经》里讲的,你想去杀贼,就必须先要知道这个贼在什么地方,还要认识贼的面貌。你若不认识贼的面貌,你和这个贼对面走过,你还以为他是好朋友哩!为什么呢?因为你不认识他,所以你不知道原来偷你东西,抢劫你珠宝的就是这个贼。烦恼也是这样子的,你若认识什么是烦恼了,就不会再被烦恼的境界所转,这就可以把烦恼降伏了。

惟灭可证究竟乐。 前边已经讲过苦谛,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又讲了集谛;六根本烦恼,二十种随烦恼,这是属于集谛。现在讲灭谛,这个「灭」就是不动的意思,也就是如如的意思。证得灭谛,你就得到真正的快乐了,所谓「涅盘四德,常乐我净」,得到这常乐我净,就是证得寂灭的果。可是证得这种果,还是小乘的果,不是大乘的究竟妙果,是阿罗汉所证得的一种偏真的理;他把分段生死断了,但还没有了脱变易生死。

什么是「分段生死」?这个分就是你有你一分、我有我一分,每一个人都有一分,这叫分。段,你有你的身段,我有我的身段,他有他的身段。有的高度有六、七尺,有的四、五尺,又有三、四尺的,所以各人的段落不同,这叫段。又者,由生到死那一天,这叫一个段落。由今天到明天,这也叫一个段落。这是一般凡夫所具的分段生死。二乘人把这个分段生死已经了了,没有了分段生死,证得寂灭的乐了。证得寂灭乐的时候,就把见惑和思惑给破了。

什么又叫「见惑」?见,就是你看见而生出一种贪爱,这叫见惑。你对着这个境界生出一种贪爱心,这叫见惑。你见着,被见着的这个境界所迷惑了。什么叫「思惑」呢?思惑就是迷理起分别。你对于这个理,道理不明白了,生出一种分别心;你这个分别心一生出来,越分别就越远,越远你就越分别。这所谓误入歧途:你走到这个岔路的里边去了。所以,这叫思惑。

证得这个寂灭之乐,就把见惑和思惑都断了,可是这个无明还没有断,因为这个时候无明仅仅可以降伏,还没有断。不单在罗汉的境界上没有断这个无明,就是等觉的菩萨也还有最后一分的生相无明没有破,所以证得寂灭这种的果位时,无明还有,不过它不现出来。

阿罗汉分段生死已了,变易生死还存在。什么又叫「变易生死」呢?这「变易」就是我们人所生的这种念,后念跟着前念,后后念又跟着后念,念念不停、念念迁流,这就叫变易生死。一念生,这就是一个生;一念灭,就是一个死。因为他这种境界还没有到真正的定上,若到那个定上,就连念虑也没有了。所以得到初禅的境界,你这个脉会停止;到二禅的境界,你这个气会停止;到三禅的境界,你这个念虑会停止;到四禅的境界就无念了。可是这四禅的境界并不是证果,不过是修道的一个过程而已,这四种禅定并不是什么太高的境界,一般修道的人多数可以得到这种的境界。

是道应修悟法空。 道是应该修的,灭是应该证的。谈到「道」的问题,我们首先把这个「道」字解释一下。道这个字用一个「走」字,这个走字就是行的意思,言其这个道就是要修行;不修行,这道也没有什么用。你必须要依着这个道去修行,所谓「道是行的,不行何用道?」道就是要去修行,你不修行,道是道,你是你,没能合而为一。你若依法去修行,这个道也就是你,你也就是道,道和你根本就分不开。

德行也是这样,「德是做的,不做哪有德?」不是说,我一天到晚口头上说做德、做德、做德,实际上什么德你也不做;不单不做德而且还造孽,口头上造德,身上就造孽,这根本就没有德的,所谓「挂羊头卖狗肉」,挂着个羊头,不卖羊肉卖狗肉。你说做德就必须要做德,所以说「德是做的,不做哪有德?」你想修道,就要去行去,要依照方法去行去。

你想修道吗?就要去行去,要依照这个方法去行去。那么这个「道」字,走字又加上一个首字。这「首」者头也,首就是头,是说修行这件事,是世界上第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最要紧的事情。你想要了生死吗?那就要修道;你若不想了生死,那就不要修道。这个了生死并不是怕生死。这个人活着的时候,觉得很欢喜,死的时候,哦!非常的恐怖,这叫怕生死。了生死是想要没有生死,并不是怕这个生死。你想要了生死,第一件事情就要修道,所以「道」用一个首字,你若不修道就不能了生死。

「首」字我们再把它分开来,这「首」字上边两点,底下加一横,这个我们把它先放到一边去不讲它,单讲底下这个字。这是个自己的「自」,是说修道要你自己修,不是叫人家去修,不是光叫别人:「你要修道啊!你要了生死啊!你要做德啊!」不是这样子的,要你自己修。这个道,头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要你自己去做,所以用一个「自」字。自己做,做什么呢?这「自」上面这有一横,就找这个「一」。

这个「一」,「一」又有什么用呢?世界所有的一切一切,都是从这个「一」字生出来的。什么是开始?这一就是个开始,有一个然后就有两个,有两个就有三个,有三个就有四个,有四个就有五个,乃至无量百千万万万万那么多,都是从这个「一」字生出来的,所以这个「一」字就是无量。

无量是从「一」字生出来,无量也就是这个一。若没有一就没有无量,没有无量也就没有一。我讲这个道理呀,我相信任何人都没有法子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我识数,哈!我懂这个数学。数学就是从一开始的,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我们现在也不要一,也不要无量;也没有一,也没有无量;也没有无量,也没有一。那么变成一个什么呢?变成什么也没有,就是个「○」,变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一个圆圈圈,在英文就是那个「○」字。这个「○」字包罗万有,真空也在这个「○」字里头,妙有也在这个「○」字里头,这个「○」字从什么地方来的?它就是「一」字的变相。这「一」你把它这么一圈成圆圈,就变成「○」;你把它一打开就变成「一」了。

这个「○」字就是「一」字的本体,它不单是「一」字的本体,也是天地间一切一切的本体,也就是那个大光明藏,也就是那个如来藏性,也就是那个佛性。这个佛性就是这么一个「○」字,中文叫做零,英文叫做「○」字。

这一个「○」,就是代表如来藏性,也就是代表世界上所有一切生生化化,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这个「○」字,它没有一个始,也没有一个终;你若把这个「○」字给打破,给割断了,它就变成「一」字了。这个「一」字是什么?就是无明。有了这个「一」就有了无明了,没有这个「一」的时候,这个圆圈还没有打破的时候,那就是一个如来藏性;打破这个圆圈,就变成无明了,这「一」字就是无明的开始。所以方纔我不说「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这一点的烦恼就生出无量的烦恼;无量的烦恼也就因为这一点的烦恼,才生出来这无量的烦恼。为什么你做了这么多的胡涂事?就因为这一点的无明;这么多的胡涂事、这么多的业、这么多的烦恼,都是从这个「一」上生出来的。所以你若想修道,就要把这个「一」字返本还源,叫它变成一个「○」字。变成「○」以后,你就可以返回如来藏性上,返回真空妙有上。

「首」字上面这两个点,代表一阴一阳。《易经》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一阴一阳是个道,若是纯阴就变鬼,纯阳就变神,这叫「偏阴偏阳之谓疾」。这两点也是从这个「一」字又分开的,由这个无明就生出见惑和思惑了,这这两点也就是一个见惑、一个思惑。方才讲这个断这个见惑和思惑?这两点就是见惑、思惑。那么,有了这个见惑、思惑,就生出无量、无边那么多的惑。这么多的烦恼,都由这个「一」字生出来的。

你若想返本还源,就是要把这个「一」字变成「○」字。怎么变法?并不困难,你只要天天肯用功修道,去参禅打坐,就可以返本还源,变回这一个「○」字,得到你的本性大光明藏。有人说:「这种的境界,我不相信!」所以你才黑暗。因为你不相信这个法门,所以无明烦恼一天到晚也离不开你;无明烦恼离不开你,你那儿就变成一个黑气筒,禅宗讲黑气筒。这一个竹筒子里边尽是一股黑气。你若相信这个法门,就可以恢复你本有的智慧,返本还源,得到大光明藏,也就得到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你看!就这一个「道」字的意思,我现在只讲了一点点,连万分万分万分之中的一分都还不到,若是详细地讲,恐怕再久的时间也讲不完。为什么呢?因为它太妙了。因为它妙,所以讲也讲不完。智者大师讲「妙」字讲了九旬,九十天,那么讲这个「道」字,若往清楚了讲,不但九十天,就九十年恐怕都讲不完。你看!我这一生的生命恐怕也没这么长,所以只可以讲一点点。

这一个「道」字,再把它讲一点点。「道」字上边这两点,方才说是一阴一阳,一阴一阳就是个「人」字;也就是说,这个道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地狱,也不是在畜生里边,也不是在恶鬼里边,是在人这个地方呢!。每一个人都可以修这个道,每一个人都可以成这个道,每一个人本来就有这个道,不是从外边得来的。你修成这个道就是成佛道,你现在没修成这个道,这个道是不是丢了呢?没有丢。每一个人都具足这个道。所以,这两点若是往天上讲,就可以说是日月,一个点是日、一个点是月;往人身上讲,就是两个眼目。

那么究竟这个道,要用你的智慧眼来修这个道,要有智慧。愚痴的人是不能修这个道的,必须要有智慧;有智慧,你修这个道,把这个「一」字令它返本还源,变成这一个「零」字。这一个「○」字就是如来藏性,就是大光明藏,就是你我共同具足的那个佛性。你能恢复这个佛性,你就即生成佛,不要再等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不要等那么长的时间,即刻你就可以成佛。你为什么没成呢?就因为你不知道这个道,你没有修这个道,也没有人教你这个道,所以你到现在还是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生了死、死了生;在六道轮回里头转来转去,也跑到这个「○」里头去了。跑到哪一个「○」字去呢?跑到六道轮回这个「○」字里头去了。在六道轮回转来转去,忽然而天,忽然而地;忽然而恶鬼,忽然而畜生;忽然而天堂,忽然而地狱;忽然而阿修罗,忽然又做人了,在这个里头轮来轮去,跳不出去这个轮回。你跳出去这个轮回,你打破那个「一」字,返本还源,再回到如来大光明藏,那就是你本地风光、本有的家乡,你自己本有的家乡就在那个地方。

三转四谛法轮运。 「三转四谛」,前面已经讲过,就是三转四谛法轮。「法轮运」,就是来回转来转去,转四谛法门。

七觉八正意念勤。 「七觉」就是七觉支,也就是七菩提分;「八正」,就是八正道分。再加上五根、五力、四如意足、四念处、四正勤,合起来叫三十七助道品。

七菩提分就是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舍觉分、念觉分、定觉分。修行就要依照这七种的方法去修。

一、择法觉分。怎么叫「择法觉分」?「择」就是选择;「法」就是方法;「觉」就是明白,也就是觉悟。对于修行的方法,你应该要有正确的选择,要有择法眼。有了择法眼,你就知道什么是是法、非法、善法、恶法、黑法、白法,有一种选择的力量。你不能以是为非、以黑为白、以善为恶,你若是这样子,就是没有择法觉分,你选择法就选择错误了。

二、精进觉分。你选择了法之后,必须要依法修行去;依法修行,就要精进,所以要有「精进觉分」。你精进,要有正精进,不要有邪精进。正精进,就是无论你是坐禅,或者持咒,或者学教,或者持戒律,或者修忍辱,都要有一种精进来帮着你,不懈怠。你若没有精进,今天坐禅,明天又不坐了;今天持戒,明天又不持了;今天修忍辱,明天又不修了;这就没有精进觉分。有精进觉分,就是昼夜六时恒精进,昼三时、夜三时,常常都是精进不休息的。

三、喜觉分。你有精进了,然后就会有一种禅悦。这个禅悦就是「喜觉分」。你譬如坐禅坐得有一点工夫了,就觉得非常快乐、非常自在、非常舒服,比吃鸦片烟还舒服,甚至比任何事情都觉得快乐,这就叫「喜觉分」。也就是,在这个坐禅得到轻安的境界,是非常快乐的,但是这种境界,有的时候是正确的,有的时候也容易走火入魔。怎么会走火入魔呢?这时候,你若生出一种执着心,生出一种追忆的心,追忆:「我头先那个境界是什么样子的?」总想这个是不错的,就执着了,这时候就容易走火入魔。怎么叫「走火」?走火,就是你一执着,那个魔王就入窍了,就有一种境界现前;。你若没有执着,魔王他就没有办法。

四、除觉分。那么境界现前怎么办呢?这时候你就要用这个「除觉分」。「除」就是审查,审查诸恶觉观,就是不对的要把它除去,对的当然要保存。不对的就是有所执着,要把执着除去。

五、舍觉分。你除了执着,这个时候又有一种「舍觉分」。舍,就是叫你舍去妄想、执着,你如果不舍去妄想、执着,也就不能得到这个三昧了,不能得到这七菩提分。

六、念觉分。舍去这个妄想执着以后,要保存一种念念精进的念,不要忘了精进,总要念兹在兹的,念念不忘地修精进,这就是「念觉分」。

七、定觉分。修精进,然后就得到一种定,也就是「定觉分」。这是七菩提分,又叫七觉分。

八正道:第一个是正见。这个「见」是意见的见,还没有发诸于外,只是在你的意念里边有这么一个见解,这个见就是见解。你的见解要正确,要正当,如果不正当就容易走入邪途,见解正当就走到正当的途径上。怎么叫正见?譬如佛法是正当的,我应该去学去,这是正见。什么叫邪见?譬如去学习赌钱、学习游手好闲、学习懒惰、学习害人,这都叫邪见,所以正见是很要紧的。

第二是正思惟。「见」是意见刚发现,有了见了,然后就要有正思惟。有了见解,然后就要想一想,这是对呢?是不对?譬如:「我想学佛法是人生最正确的一件事,没有错。」这是正思惟。邪思惟呢?「我想学佛法这件事情,恐怕没有什么用处。现在都科学时代,这佛法讲来讲去的,都是教人做好事、做好人,现在哪一个人是好人呢?没有什么人做好人的,都是做坏人。他做的事情也不好,然而他又有钱用、又有酒喝,什么他都有了。」这一想学佛法没有那么好,于是乎就跟着走上邪路去了。若有正思惟就不会这样了。

第三是正语。有正思惟然后才能说「正语」。正语就是所说的话都是正确的,不会引人入邪途,入那不正当途。说出的话都很正确,也不讲一些好像醉话似的,或者好像那个疯癫的话似的,就讲很正确的这种语言,令一切的人听见,都很欢喜听,很愿意依照着去做去。

第四是正业。「业」是指身口意三业所造出来的业力,所以我们要有正确的行为,不但要正语,而且身和意也要清净。身口意三业都清净,业也就正了。

第五是正命。正命是指正当的活命职业。正当的职业就是一般正常人都适合的职业,不是那一些个犯法的职业。你有了正当的职业,生命也就正了。

第六是正精进。你做正当的事才应该精进,做不正当的事就不应该精进。

第七是正念。第八是正定。这是八正道。

四如意足就是: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念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四念处就是:念身、受、心、法这四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四正勤就是:还没有生的善根令它生,已生的善根令它增长,这是从善的方面来讲;从恶的方面来讲,还没有生的恶要令它不生,已经生出来的恶念令断,要令它断了。

五根就是;信、进、念、定、慧之根,也就是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五种的根生出来了,就会产生五种的力量,信有个信力,进就有个进力,念有个念力,定有个定力,慧有个慧力,这就叫五力。五根、五力合起来是十个;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这是十二个;再加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这十五个;共成三十七道品。

一旦贯通成圣果。 你修三十七道品,有一天就会豁然贯通,忽然间你就明白了,明白就证得圣果了。

偏真有余乃化城。 你可不要住到偏真有余的涅盘上,因为偏真有余涅盘是化城,是变化出来的,不是真正的城。偏真有余的涅盘不是究竟的涅盘,所以你还要往前去修行。

无智亦无得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