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壹 叙说戒原由
发布时间:2023-12-10 04:01:28作者:大众学佛网佛三转四谛*轮的时候,山神、地神、空神,都往上展转相传,三界结集。
苦谛:「山神传,地神驰,乃至梵天都言知。」
集谛:「山神传,地神赞,乃至梵天都言断。」
灭谛:「山神传,地神称,乃至梵天都言证。」
道谛:「山神传,地神酬,乃至梵天都言修。」
就是二乘人的四谛法门:知苦、断集、慕灭、修道,都传遍人天,何况传授菩萨戒呢?菩萨戒三番羯磨时,受戒人的名字,直接传送至十方三世诸佛之前。诸佛都来证明,说:「某某人受菩萨戒了,将来必当成佛。」就有这样大的作用。所以菩萨戒是一种成佛的因。阿罗汉是出三界的人,他还只是自度,是自了汉,而还没能够发度他之心,尚且三界皆尊;菩萨却是自利利他,自度度他,自觉觉他。
我今卢舍那 方坐莲华台 周匝千华上 复现千释迦 一华百亿国
一国一释迦 各坐菩提树 一时成佛道 如是千百亿 卢舍那本身
千百亿释迦 各接微尘众 俱来至我所 听我诵佛戒 甘露门即开
我卢舍那佛方坐莲华台上时,莲华台周围有千朵莲华,在这莲华上又现千释迦,每一朵莲华有百亿国土。(这个亿,古代的说法不一,有的十万叫一亿,有的百万为一亿,有的千万为一亿,现在这个亿,是万万叫做一亿。)每一国土有一位释迦。
菩萨证初地的时候,能够百界作佛,八相成道。现在这种境界,是每一莲华上,有百千亿国土;而在每一国土中,示现释迦佛在其中成正觉,转妙*轮。这种境界,比较那初地、二地、三地,都高得多了,更加无穷无尽,不可思议!在每个国土中的释迦佛,各坐菩提树下,与其他千万亿无以数计国土里的释迦佛,都是同时成佛。
佛在印度成正觉,其他世界里的释迦佛也都同时成正觉。不但坐菩提树是同时,而且八相也都是同时的。八相:(一)从兜率天下降,(二)入胎,(三)住胎,(四)出胎,(五)出家,(六)成道,(七)转*轮,(八)入涅槃,完全都相同,都是同时的。如是千百亿卢舍那的本身,和千百亿释迦,各各都接度了微尘数的众生(微尘,表示数目之多。)所接度的人,都来至我卢舍那佛所坐的莲华台处,听我诵佛戒。
比丘戒二百五十条,那只是一种「止」持,即止住不那么样作,就算持戒,目的在止恶防非。菩萨戒里有很多是「作」持,要去作才算持戒,不作就不算持戒。所以十重四十八轻里头,有很多都是作持的戒。作持戒(菩萨戒)里头,有修行的作用力,要笃行实践。单凭止持(比丘戒),光这么样持,要是不修行还不能成道,不能成至高之道果;尚要参其他法门,如四观,观诸法「苦、空、无常、无我」,还得另修别的功,才能成道;单持比丘戒还不能成道。唯独菩萨戒,持戒就能成佛,是臻至佛位之第一殊胜方便。
所以,听我诵佛戒,甘露门即开。甘露是什么呢?「甘露」者,不死之药。好比说,要是饿了,可以当饭吃;渴了,可以当水喝;有病了,可以当药用;要是修行,可以当作长生不老丹用。喻持戒的人,能得涅槃四德:常、乐、我、净,便永无生死。所以它的作用很大的。「门」者,门为能通,是通达义;教能通理。由教的戒力,能够通达至大涅槃城。涅槃是梵语,此云「不生(涅)、不灭(盘)。」即是究竟解脱。就是由凡夫地直至佛地,证到不生不灭的境界了。
是时千百亿 还至本道场 各坐菩提树 诵我本师戒 十重四十八
戒如明日月 亦如璎珞珠 微尘菩萨众 由是成正觉 是卢舍那诵
我亦如是诵 汝新学菩萨 顶戴受持戒 受持是戒已 转授诸众生
这时候,千百亿释迦还都是回到本有的道场,各各坐在菩提树下,诵我本师戒。本师,是指卢舍那佛。「本师戒」有多少呢?有十条重戒,和四十八条轻戒。
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这个日月与璎珞珠都是一种比喻。「日消罪雾,月照夜幽,珠疗贫穷,律仪义也。」日能消除罪雾,月能照夜间的幽暗,珠能够疗贫穷,这是律仪戒的道理。再者,「日长善法,月得清凉,珠富法财,摄善义也。」日可以生长善法,月可以得到清凉,珠可以得着法财,这是摄善戒的道理。还有,「日月丽天,无不瞻仰,璎珞在身,观者爱敬,摄生义也。」日月在天上能够丽天,人一抬头都能看到,无不瞻仰;璎珞在身,观者爱敬,一看,这很庄严的,这是摄生戒的道理。
这段经文,既然是劝他受持,当然无形之中,这里头也就有劝他转授的意思。目的是使灯灯相续,化化无尽,佛法永久住世。
谛听我正诵 佛法中戒藏 波罗提木叉 大众心谛信 汝是当成佛
我是已成佛 常作如是信 戒品已具足 一切有心者 皆应摄佛戒
众生受佛戒 即入诸佛位 位同大觉已 真是诸佛子 大众皆恭敬
至心听我诵
详细听我诵这佛戒。佛法中之戒藏,是一乘无上戒法。这个戒法,不但拣异外道凡夫等戒,与外道凡夫的戒不同;而且亦复拣异声闻、缘觉(二乘人)戒法,与声闻、缘觉的戒也是不同。此戒是诸戒之藏,一切诸佛戒都是从这里出生的。一切五戒、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无不从此大戒流出。一切五戒、八戒(在家五戒及八关斋戒),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等,也无不从此戒流出,所以此戒是一切戒的根本。
又一切八戒及具足戒等,无不摄入此大戒之中。这个戒是重要的戒,要是不持这菩萨戒,就没有成佛之份。声闻戒,它是犯一条就制一条戒,没有人犯就不说。菩萨戒,是佛初成正觉的时候就开始说的,这是佛佛相授的一种戒。故《清净毗尼方广经》云:「菩萨毗尼,犹如大海。所有毗尼,无不纳受也。」毗尼就是戒,菩萨戒像大海似的,所有一切戒,没有不收纳其中的,都在它这里头包含。
本经云:「大众心谛信」者,所谓「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佛法广大无边,要想入佛法,没有信是不能入。《华严经贤首品》又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若不信自身将来决定成佛,没有这坚定的信,那么一切的戒品就不能牢固。但若谛信自身有成佛之分,谛信卢舍那佛也是由戒成佛的,我们若能受持佛戒,将来也能成佛。要是能有这种自信,自然会念念护持妙戒,不使毁缺。
尔时。释迦牟尼佛。初坐菩提树下。成无上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上文说佛示成正觉,于十处(由普光明殿,乃至摩酰首罗天)说法已竟,又还至菩提树下说戒。今言初坐菩提树,成无上正觉,意即显示成道不久,即宣说此戒,非待他时,这是一种所谓的当务之急、最急切的事情。佛初结波罗提木叉,顿制五十八事(十重四十八轻),不同声闻(比丘戒),随犯随结。佛制比丘戒,是佛成道好几年后才结戒的。就拿佛给比丘制的杀戒来说,是什么因缘制的呢?因为比丘修不净观。
不净观的道理,好比说,人要是爱他身,以他身作不净观;要是爱自身,以自身作不净观。这不净观有九想观。九想观就是,比如人死后,对其尸首作(一)胀想:膨胀了。(二)青瘀想:膨了,又青瘀了,变色了。(三)坏想:把皮肤破坏了。(四)血涂想:血就流出来了。(五)脓烂想:血流出来了,就有蛆、虫跑出来了。(六)噉想:被野鸟虫兽、山鼠虫蚁等所食啖。(七)散想:这个人的人形就没有了,散了。(八)骨想:散了,就剩白骨头了。(九)烧想:骨头一烧,就变成灰了,灰一吹就变成风了,这风一吹就没有了,就空了。可是不净观一修成功的时候,他讨厌自己的身体,忧愁不乐,此中有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者,因业力故,想:「哎呀!这个东西,留它干什么呢?」他就想死。想死,又不好自杀。
在那时候,有一个鹿杖梵志,穿坏色衣,入寺依止比丘拾取残食。有一个比丘讨厌自己的身体,他不愿意活着,就叫梵志杀自己,并许衣钵相酬。梵志听比丘的请求,就把他杀了。这一杀,甚至比丘也有互相杀的。这样一来,园中死尸狼藉,臭秽不堪,有如冢间。诸居士们至园见已,惊怪恐怖,议论纷然的,共作讥嫌,说:「哎呀!佛教里太残忍了。诸比丘犹自相杀,况于余人?我等自今,勿复承事供养。」制杀戒的原因,就是从这儿来的。可是菩萨戒,不用等这个机会,而是初成正觉就结波罗提木叉。
按道理来说,是关乎机宜,就是根性相当。按事相来论,有三义:(一)大士深信,顿闻不逆。大乘根性的菩萨众都深信,顿然间闻着,他也一点儿不生反对的心。(二)大士不恒侍左右,不得随事随白。因为菩萨不能常在佛前,他必须到别处教化众生,所以不能随事随白;因不能随事随白,所以把十重四十八轻都说出来了。(三)舍那为妙海王子授菩萨戒,即顿说此五十八条。舍那佛为妙海王子授菩萨戒的时候,即顿说此五十八条。又古制应尔。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佛佛都是这样。
又者,结声闻戒的时候,随事随结,悉皆具有十义;今顿制菩萨诸戒,也应当戒戒具足这十种道理。经文上虽然没有明文,理上也应当有。所以略出名相,把声闻戒,和菩萨戒的道理综合起来,显示出这十种的利益。
(一)摄取于僧:能够摄受一切众僧。这摄取众僧的意思,言说制此重轻诸戒,能够摄受一切众僧,令归入到大乘僧宝数中,令取大乘僧宝果位。
(二)令僧欢喜:能够使令众僧欢喜。言说由摄取的这种力量,所以能够使得大乘的菩萨欢喜畅悦。
(三)令僧安乐:能够使令众僧安乐。因为由这禁戒力的原因,能使令菩萨种族利益增长,所以能得安乐住。
(四)未信者令生信:没有生信的人,能够令他生信。因为禁戒力量的关系,能够性遮清净,发起一切众生正信的信心。十重戒之中,以(1)杀、(2)盗、(3)淫、(4)妄,为性戒。又以(5)酒、(6)说、(7)毁、(8)悭、(9)瞋、(10)谤,为遮戒。
(五)已信者令增长:已经生起信心的人,可以令他再增长。依这清净律仪的关系,能令在佛法里常熏习的人,可以增长他的坚固力,不叫他退悔。
(六)难调者令调顺:难调服的人,使令调顺。言说有一类假名菩萨,虽然是发起大心了,但是他的烦恼力太强,现在以这十重四十八轻戒,能够调顺他,叫他忏悔,并诃责他的不对,使令他不敢再违背十重四十八轻。
(七)惭愧者得安乐:惭是惭己,愧是愧他。能发惭愧心的人,能够得其安乐。能够调顺难调的这种人,所以惭愧人就不受扰乱了。
(八)断现在有漏:持这个戒,能断现生有漏的境界。能够制止三业十支。三业,就是身口意三业;十支,就是十恶业。好比说,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贪瞋痴。能够制这十支,使令他在三业十支方面上,不漏落于业烦恼里头。
(九)断未来有漏:断未来的有漏。言说永断这个漏落的种子,再不以染污心受生死轮回。
(十)正法得久住:有戒在世的时候,正法就能久住,要是没有戒,正法就不久住了。因为大乘僧宝的种姓不断,能够建立弘通正*轮。
「孝顺父母」等者,戒相虽繁多,但以孝顺,就把戒都摄尽了。所以总提「孝顺」二字,以为戒律的宗旨。父母生我色身,能依之修道。师僧生我戒身,可以由此戒身而成佛。佛法僧三宝,生我慧命,能成就菩提。所以父母、师僧、三宝,一一都必须要孝顺。
儒家有十三经,其中一本《尔雅》,内云:「善事父母为孝」,善能够事奉父母,这叫孝。《大史叔明》一书,亦以顺来解释孝,说:孝就是顺,随顺无违。孝顺父母,有三种不同的差别。(一)冬温夏凊,昏定晨省,奉养无方,服劳靡间:冬天,要令父母温暖;夏天,要使父母清凉。就像中国的黄香,到夏天的时候,他把蚊帐里的蚊虫都喂饱了,他不让蚊虫咬他父母,他那样做,那就是孝啊!早晨、晚间,有一定的时间,都要先去向父母请安,看看父母身体健康吗,这叫昏定晨省。奉养方面上,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去奉养。替父母去劳苦,没有间断。
(二)立身行道,不辱所生:自己要立身修行,不能够辱父母所生。因父母生我们,我们要是不能够修道,或是不能持戒,这对于父母方面上,就像受辱了似的,则辜负父母生我育我之恩。
(三)善巧方便,喻亲于道:当运用善巧方便,劝令父母信奉三宝,得大利益。这就是孝顺父母的意思。孝顺师僧,亦应以上三义为标尺。
「师僧」者,独指授戒之师(三师七证)。其余僧众,属于三宝中摄。孝顺三宝,亦有三义:(一)供养承事,不厌疲劳。奉事三宝,不怕辛苦;(二)如说修行,不污法化。循规蹈矩,切忌标新立异。师父怎么说,就要依着去行,不能够不去行;不去行,就于法化有所污染了;(三)革弊防非,弘通建立。大凡自己有什么不好的习气,要把这弊病改了,并且要防备一切不合法的事,建立弘法的作用。孝,也就是戒,也名为制止;因为孝,就不会作恶。以上是孝顺父母、师僧、三宝之义。
这「孝」字,在印度,佛讲孝字;中国圣人孔子,也讲孝字,说:「圣人以孝治天下」,因为这「孝」,它有一种感动力。所以古人说:「一怕饿死贤孝子,二怕饿死有道僧。」因为贤孝的子弟,都有一种感动力;有道的高僧,也有一种感动力。
民国初年,有个金山活佛。你看!他那个感动力啊!他在湛江楼上的廊沿边搁个板子,在那上边打坐。有人说:「你在上边打坐,这不是很危险吗?万一栽了,不就掉下去了吗?」他说:「我这么做,是为了降伏睡魔。好睡觉的,这么样他就不敢睡觉了。」但是,人要是想睡觉的时候,他就没有把握了,他就睡着了,不管了。金山活佛坐在那儿,当然还是一定得睡;睡,就掉到楼下去了。掉在楼下,他仍然还是在那儿盘腿打坐,一点儿也没怎么样,哪儿也没受伤,这是一次。
还有一次,他在金山,每一天晚间,夜静更深,人家都睡觉了,他就念他自己用功的那一套,他说:「谁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这是一个参的意思,参话头,究竟念佛的是谁呢?由这个,参久的时候,能够开悟。当初他就练这个功夫,由这个开悟的。所以到晚间夜静更深,人家都睡觉了,他就在山头上念这个。那时,金山有一营人在那儿住着,营长就派两个兵,说:「黑天时,你把他推下来,叫他滚下山。」这两个兵,奉营长的命令就去了。他正在念佛,一下子,就把他推了滚下山去。
从山上滚下来了,兵就回去交差,说:「我们已经把他推下山了。」意思是,他到底下一定粉身碎骨,摔死他了。第二天,一到夜静更深的时候,又是「谁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又去念了,他被推下来也没受伤。再有一次,在金山宝塔。中国宁波有一种风气,不明白怎么回事,是什么意思。假如说,我们和尚在大街上走,要是对面来了两个女人,这两个女人走到跟前儿了,她左边一个,右边一个,分开来,让你和尚在中间过去。一这么的,她就笑了。不知那是什么风气,不知怎么回事!在宁波就有那种情形。他在塔上,因为塔上的路都窄,这两个女人就分开来,这个当前,还过不过去?他就不过去!不过去,怎样呢?他就一下子,从塔上跳下来了。哎呀!把这两个女人吓得简直魂不附体,这到底怎么的?不怎么的,没事,他也不受伤。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一种护法的力量。
还有一位妙高峰禅师。妙高峰禅师当初是做经忏佛事的人(就是给死人念经),尽做这个事。有一天,经念完了,也是很晚的时候了,回途中,狗汪汪地吠起来了。屋里有人说:「这狗吠什么东西呢?」说:「嘿!反正不是经忏鬼,就是小偷儿。」哎呀!他听这句话,经忏鬼?一个人做了鬼,这不是不好了吗?从此以后,他就发心用功修行,不作经忏的事了。要用功修行,这睡魔也是很重的,一打坐的时候,这困就来了。打坐很容易有这种毛病。当我住在高旻寺的时候,也是那样。一打坐,就困。但是困,有人管着,那时候有人监香,你困,他就拿香板打。 以后我就自己想个办法,不闭眼睛,睁着眼睛打坐。睁着眼睛打坐,它就不困了。睁了有半个多月以后,再闭上,它就不困了。这是我自己的经验。
妙高峰禅师,他坐着,老有睡魔,他想降伏,大概是他没有这个经验,他就在万丈高崖上头打坐。他寻思:「要是在万丈高崖上头打坐,就不能困了。要困,就会掉到山崖底下,就得要摔死了。」但是困了,还由不得自己。一困,就掉下去了。万丈高崖呀!可是韦陀菩萨伸出一只手来,把他接住了。接住了,他说:「你是什么人啊?」「我是韦陀菩萨。」他说:「世间上,像我这么样用功的人,还有没有啊?」韦陀菩萨说:「你这个人,我慢这么大!像你这样的人,如恒河沙 ,多得很!从今以后,我五百生不护持你的法,你这么贡高我慢!」他想:「哎呀!这下可糟了!如果再修行也没有护法了,这一定完了。」自己就痛哭流涕的忏悔。
忏悔完了,还是得用功修行,还是上那妙高峰地方去坐。坐下,困魔一来,又掉下去了。掉下去,韦陀菩萨又接住他了。他说:「你是谁呢?」说:「我是韦陀菩萨。」「你不是说五百生不护持我的法吗?」他说:「因为你一忏悔,就把五百生的罪业忏悔完了。」这是说,古来的高僧有这种护法力。
至于孝子,也有一种感动力。晋朝时,有一位王祥,他母亲想吃鱼。冬天河里冻得好几尺厚的冰,这冰很硬,像铁似的,怎么能够得到鱼呢?他去到那儿,也没拿镐,也没拿什么东西,他就裸体躺在冰上,想把冰给焐化了。实际上,把人的身体冻死,也不能把那冰给焐化了。可是,他到那儿一躺,不久,「轰」一下子,这冰散开来,他就掉下去了。掉到冰底下,他就抓住两条鱼。照说,冬天,哪有鱼呢?而且,好几尺厚的冰,他怎么能把它焐化呢?所以,那都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护法力。
中国东北,某村有一位「贤良女」。她家婆去世,就素服居家守孝。东北的冬天,它的冻,冻得冰都有好几尺厚,甚至大车都能在冰上走。可是,唯独她那房间里头,每天所置放的一碗清水,从来不结冰。能有这样一种感应,此乃由其坚贞贤良之孝心所感应。
在沈阳,有一位姓吕的孝子,某年居家守孝时,曾请我至其村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村民们无视于酷寒的气候,隆冬的冰雪,老远跑到郊外来迎接法师,在那满地白雪的地上叩头,这些人就这么样恭敬顶礼。而且,男居士见着比丘尼也是一样恭敬顶礼。有的不信佛的人就说:「哎呀!你见尼姑,你向她叩头干什么呢?」他说:「比丘尼是三宝之一。我们吕孝子说,要想信奉佛法,非得从恭敬三宝做起不可。吕孝子说的话,我们不能不去做。」你看!吕孝子说的话,他们都去奉行,比他父亲说的话还要紧。而且,我去讲经的法会,是怎样成的呢?是有一位居士,卖了十亩田,请法师讲经。你看!能卖田而做善事。一般人做善事,都是有余钱才做善事,很少有人肯卖地去做善事,这是多不容易的呀!这就是听了吕孝子的话。但是他这个事儿,可真就做对了。头一年卖,到第二年就快要解放了,卖地,卖也卖不出去了。
还有一种情形也很奇怪的,毛泽东的八路军大凡解放一个地方,到了晚间,他脚上都缠上棉花,然后就走到窗外去听声,看看你对他是印象好,还是印象不好。有一家子,黑天抓臭虫,说:「哎呀!臭虫怎么这么多?这大概是八路军的。」这么一说,叫他听着了,就罚他八吨粮。唯独吕孝子村里头,八路军觉得奇怪,说:「这个地方,我们已经住了三个月,天天晚间去听声,没有人说话。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是吕孝子的化导,孝顺力的化导。因为是农业国家,白天都有工做,到晚间时,每一家点上灯,燃起香来,也有拜佛的,也有看经的,也有持咒的,也有念佛的,各做各的功课,做完功课,都安然睡觉了,没有人说话。像这样的,八路军听了三个月,这村里头没有人说话。你看!有吕孝子一个人,他就能化导全村。假如当地的县长要是能够这样,不就能化导全县?省长要是能这样,不就能化导全省?
中国历代均以孝治天下,孔子三月治鲁,不但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并且能达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安善境界。所以说:「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意思是:道德之流行,其速度,比邮差送信还要快,很快的人家就知道了。因此,三个月就把一个国家治好了。
孔子治好了鲁国,使邻近的齐国起了恐惧心,就害了怕了,说:「他这么治好了鲁国,慢慢老百姓都归向他那儿去,我们齐国就会被他软化了。」这时,齐国大臣就向国君献计,训练一班能歌善舞之女乐,遣送至鲁国。鲁国那时的皇帝叫季桓子,他缺乏智慧,收下这份礼。这班女乐的轻歌妙舞迷惑了鲁国的国君,鲁君把国家大事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一连三天也不上朝,都没心治国家了。孔子一看这种情况,深知无药可救,说:「我三月鲁国大治,这是白费事了。」之后,孔子就离开祖国,率领一群弟子,开始周游列国的生涯。
孝的感动力,那是不可思议的,足以感动天地。前面所说:「山神传,地神驰,乃至梵天都言知。」凡是能行孝道的人,有贤德的人,诸天护法,咸来拥护。就拿美国金山寺、万佛城如来寺住持宣老法师作例子,法师少时曾在母墓前结庐守孝三年,今在美国及西方佛教界有如此感应力,可说是从前种下此种胜因,而今才结此种胜果。
假如一个人能行孝道,他舍此生以后,保证能够升天。能够行孝道的人,他要是用功修行,成道也快。佛教里,行孝的故事也很多。佛在世的时候,有个目连尊者(摩诃目犍连尊者),为佛弟子中神通第一。他就是行孝的人,他的神通高过一切人。尊者成道之后,用天眼观察十方,欲知其母往生何处?找遍天上、人间、修罗,地狱,各处都找不着他母亲的踪迹。后来,发现他母亲转生在饿鬼道中,受极大苦恼。尊者纵神通广大,但是他要救度他母亲,他本人的力量还做不到。尊者心怀悲恸,向佛求援。佛说:「你母亲的罪业很大,业障深重,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救度。必须待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毕,功德圆满。届时可仗大众僧的力量来度你母亲。」之后,到了七月十五日,结夏安居完毕的时候,功德圆满了,尊者就供养这些大德僧,仰赖大众僧的力量回向功德,把尊者的母亲超度了。不但离了饿鬼,得生华光天,受殊胜功德,将来还能生极乐世界。《盂兰盆经》就是尊者为孝顺他母亲,救度他母亲,那时候流传下来的。
世间行孝之道,只能供养父母的色身,吃得好,喝得好,穿得好,不受冻,但是不知道使令他的灵性转凡入圣,不能度其生净土。而佛教里的孝道,除了世间法的晨昏定省,生活无缺之外,更进一步的要求使令父母信佛,进而转凡入圣,这才是真孝。所谓「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这个孝,比世间的孝,更高好几等,这才是大孝的境界。
佛即口放无量光明。
此时,佛欲说大事,故放胜光。佛的每个毛孔都能放光。身体各部位放不同的光,表示度不同类的众生。佛放光,有时候在两膝放光,有时候在足下放光。譬如佛足下放光,这是表示度地狱道的众生。佛两膝放光,表示度三恶道的众生。现在是佛口放无量光明。口放无量光明,这是表示要说不可思议的法,所以放出来这种殊胜的光,广召请一切有缘的人,同来这地方听受佛所说的戒。又者,佛口放光,(一)表此戒由金口敷扬。(二)表受戒者从佛口生,即是由法化生。
是时百万亿大众。诸菩萨。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国王。合掌至心。听佛诵一切诸佛大乘戒。
「百万亿」,指诸有缘同集众。「诸菩萨」,指三贤十圣(三十心十地)。三贤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心。十圣,就是破无明、显法性的十地位人。第一地是欢喜地,乃至第十地叫法云地。这十地,能破十品无明。「十八梵天」是指色界之十八天,不是欲界,因为离开欲了。因为梵天有十八个,所以叫十八梵天。
(一)梵众天:是梵王天的天民。
(二)梵辅天:就是天神。
(三)大梵天:就是天王。这三天总名为初禅。
(四)少光天:意思是,他的光明还不足。
(五)无量光天:这光明就多。
六)光音天:不用说话,以光做为音声,一放光就等于说话了。这三天是第二禅。
(七)少净天:就是他的净功还不足。
(八)无量净天:比少净天的功夫高。
(九)遍净天:言说这个天的境界,功夫完全都达到清净的境上了。这三天是第三禅。
(十)福生天。
(十一)福爱天。
(十二)广果天。这三天是属于四禅。这四禅,虽然在禅天上,但仍然还是凡夫,没能断惑,只有定。
(十三)无想天:专修无想定,什么也不思,什么也不想。这种定,修成功的时候,就可以生到无想天,这是四禅,外道所居的。无想天的这个定,修成功也没有用,将来还免不了堕落,所以佛教不修这个定。
(十四)无烦天。
(十五)无热天。
(十六)善见天。
(十七)善现天。
(十八)色究竟天。这五天,又叫五不还天,是三果圣人所居的。在八十一品思惑之中,此天之圣人(三果圣人)已把欲界的九品思惑完全断尽,再不还到欲界来受生死,所以这五天又叫「五不还天」。其余七十二品思惑,就在四禅天上慢慢地断,断尽的时候,就可以离开三界了。
这十八层天,虽然是有凡有圣,凡圣混杂(好比说,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这都是凡夫),但是都已经离欲,没有欲了,所以得了清净定;他这个定完全都很清净,所以总称梵天(梵,就是一种清净的意思)。
「六欲天」,是指色界次下层之欲界。欲界有六天:
(一)四王天:(1)北方多闻天王、(2)西方广目天王、(3)南方增长天王、(4)东方持国天王。此是六欲天最初一层天,位于须弥山山腰。
(二)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天王是释提桓因,或云玉皇大帝,即是天主教、基督教所信奉之天主。此天位于须弥山顶。
(三)夜摩天:此云时分,以莲华一开一合为昼夜。
(四)兜率天:此云知足。
(五)化乐天。
(六)他化自在天。
这六天完全还没离欲,虽然说没离欲,有男有女,也享受五欲(财、色、名、食、睡)但是他的果报自然,不假营求。不像我们人间还得去追求,他那都是自然的,不用勉强,不用追求,不用奔波。思食食来,思衣衣至,不必营求,非常快乐自在,所以叫做天。
「十六大国王」,是指印度之十六大国。因为印度那时候的国家有很多小国,把它最大、最有名的国家说出来,有十六个(一)史伽。(二)摩竭提:佛成道的地方。在此国的菩提道场宣说华严经。(三)迦尸。(四)拘萨罗。(五)跋祇。(六)末罗。(七)支提。(八)跋沙。(九)尼楼。(十)盘阇罗。(十一)阿湿波。(十二)婆蹉。(十三)苏罗。(十四)干陀罗。(十五)剑浮沙。(十六)阿盘提。这十六个大国,把它说出来了,可是舍卫国和迦毗罗卫国,还没被列说出来,可能是舍卫国和迦毗罗卫国,没有这十六国大,所以名字没得标出来。
此大众皆「合掌」,以示身业恭敬。「至心」,表示意业恭敬,意业专诚。「听」,就是口业寂静。合掌至心听,这是表示三业虔诚的意思,就是三业完全不能够泛滥,完全都很诚切的合掌至心听。
佛告诸菩萨言。我今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汝等一切发心菩萨。乃至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诸菩萨亦诵。
这时候,佛就告诉一切百万亿菩萨,说:「我现在半月半月自诵诸佛法戒。你们一切发心菩萨,乃至十发趣(十住),十长养(十行),十金刚(十回向),十地(就是证位的菩萨)诸菩萨也要诵。」
「半月半月诵」,诵戒的规矩,在中国来说,都是每月十五、三十诵菩萨戒。这是解释晦日、望日的意思。望日为白月十五,晦日为黑月十五(三十是黑月十五)。白,表示智德渐满。黑,表示断德渐尽。为什么这两个日子呢?十五的月光圆满,表示功德圆满。三十,这黑月十五,表示业障都除尽了,一点业都没有。所以每隔半月,十五、三十这两个日子,都诵一次大乘戒。
诵戒仪式名「布萨」,正呼为「褒洒陀」。褒洒是「长养」的意思,陀是「净」的意思。言说诵戒能够长养善法,净除不善。此段经文明显地指出,佛尚且自诵菩萨戒,何况我等凡夫。凡受戒已,必得半月半月诵戒,以免忘失,不知道戒体、戒相的意思,而得不到受用。有人说,半月半月诵戒,乃是为了避免忘失,可是佛不会忘失,佛是不是就不需要诵戒了呢?根据经文所说,不仅佛诵戒,其他的发心菩萨也都一律习诵,以增长善法。所以,受戒必须诵戒;要是不诵戒,久了就会忘了。佛既自诵,就显示出:「到佛果位就不用诵戒了」,这句话是说得不对的。
所谓的十发趣:就是舍、戒、忍、进、定、慧、愿、护、喜、顶十心。十长养:就是慈悲、喜、舍、施、好说、益、同、定、慧十心。十金刚:就是信、念、回向、达、圆、不退、大乘、无相、慧、不坏十心。十地:就是体性平等地、体性善方便地、体性光明地、体性尔炎地、体性慧照地、体性华光地、体性满足地、体性佛吼地、体性华严地、体性入佛地。
以上这些都是每一阶位菩萨发心的次第功德,不但发心菩萨当诵此戒,证得佛果也是一样,所以说波罗提木叉为成佛之要津。佛示现诵戒,乃为诸菩萨众,作一典范,以明成佛之章本及正法之常住。
佛在世时,诸比丘每半月聚集说欲、诵戒、行羯摩、及发露忏悔等仪式。每半月诵戒时,众僧共集,谛听思惟。大众必须清净无犯,方可说戒。若有犯,当于大众前先行忏悔,忏悔清净后,布萨才如法如律。起初由佛自诵戒。凡说戒,都是在黑天的时候举行。白天有事出门的比丘还没回来,而夜间时候,人全都在了,所以这时候说戒。说戒的时候,还得有「说欲」。怎么叫做说欲呢?假设人没来齐,有人说:「我现在有某某事不能参加,说戒这件事情我很欢迎。」这叫说欲。
说戒都是这样,比如有上座就上座说,没有上座就中座说,没有中座就下座说,都是老资格的人说。资格老,谁也没有佛老,佛资格最老,所以佛在世的时候,说戒都是佛说。可是有那么一次,佛在说戒的时候,佛就不出声。不出声,阿难尊者白佛说:「初夜已过,现在是中夜了。」佛还是不出声。中夜过了,又到后夜。阿难尊者再白佛说:「现在已经后夜了,快要天亮了。」佛还不出声。佛不出声是为什么呢?佛有神通,因为他知道谁犯戒了,所以就不出声诵戒。
这时候,目犍连尊者运用神通观察大会因缘,一看,才知道众中有位马斯比丘犯戒了。他怒气冲冲地到那儿把他抓出来斥问:「你怎么不发露,不去忏悔,而累大众久待?」此时,佛劝止摩诃目犍连尊者:「不可以这样!不要勉强他人。发露忏悔,必须是他心甘情愿。自动忏悔,才是真忏悔,不是勉强的;要是勉强,不是真忏悔。从今以后,我就不诵戒了。今天我要是诵戒的话,马斯比丘就得头破七份,所以我默不作声。从今以后,你们轮流诵戒,我不再诵戒了。」从此以后,由佛的大弟子轮流诵戒。这是说诵戒,到佛的程度也是参加诵戒。
是故戒光从口出。有缘非无因故光。光非青黄赤白黑。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
这第一句说的是放光因缘。这光就表示无作戒体。什么叫做无作戒体呢?就是不假造作,宛若自然,无作而无不作,任运止恶,任运行善,自然就有一种止恶行善的作用,所以叫无作戒体。此无作戒(菩萨戒)全以性德为本因,故曰「非无因」。
德有两种。(一)性德:本性里自然具备包含。(二)修德:从修行积集而成。好比说,修德能够把性德显出来,如果没有性德,修也是白修。因为有性德,所以一修,这性德就显出来了。菩萨戒既以性德为其体性,故云「非青非黄」等色,亦非分别识心。这种非分别识心,是表示不堕于凡夫愚者之妄情妄境里。
所谓「非有非无」,就是不堕于断常、爱见之果。因为这一个「有」、一个「无」,就是断常跟爱见。外道皆是遍计执,若不堕于断,则堕于常;此是二边,非中道也。
「非因果法」,就是不堕于权小。权小(二乘人)讲有修有证,如罗汉果,是逐步克证之果位,而大乘菩萨戒,不堕权小,正是显示法身妙果;法身妙果是非因非果,而一切妙因妙果也都从这里头出,亦即是成佛的真因。所以诸佛菩萨,大众佛子,皆以此为本源。
是故大众诸佛子。应受持。应读诵。应善学。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者。
所以大众诸佛子都应当受持。「受持」,受是领纳,持是坚执;即受之于心,持之于身。「读诵」,即是口演其文。「善学」,即是躬行其事。「王子百官」﹕王子就是太子,百官就是一切大臣。「宰相」:就是最大的官。「比丘比丘尼」,就是出家二众。「十八梵天」﹕就是色界的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就是六欲天。「庶民」:就是一切的百姓。「黄门」,此云不男,凡有五种,就是生、犍、变、妒、半。中国古时,皇宫里头有侍候内宫的阉宦叫太监,中国的旧话,叫做「老公」,是五种黄门之一种。
「淫男淫女」,即卖淫为业之娼妓等。「八部鬼神」,指天龙八部(一)天:就是天上的人。(二)龙:就是龙王。(三)夜叉:速疾鬼。(四)干闼婆:就是香应神,他是帝释前奏乐的神。(五)阿修罗:此云无酒、无端正。阿修罗,他是以男的立名,男丑女俊,所以叫做无端正。有天福而无天权,瞋恨心重,好狠善斗。(六)迦楼罗:就是大鹏金翅鸟。(七)紧那罗:另一种乐神。紧那罗就是疑,叫疑人,也叫疑神。他长得跟人一样,头上有个犄角,疑惑他又是个人、又是个神,所以叫做疑人,又叫疑神。(八)摩睺罗伽:大腹行(因为它没有腿,用肚子走路),就是蟒神。
「金刚神」,亦名执金刚神,亦名金刚力士,持金刚杵,随侍诸佛者也。「畜生」,畜生也有解人语的。中国东北,军阀张作霖死的时候(张作霖是东北的海外天子),在一个大宣讲堂追悼张作霖,请了一百零八个和尚念经。这一百零八个和尚的领导人是修圆老和尚。他两个人坐驴车去,一头驴拉这车,结果这驴就走得很慢,一步一步的走。老和尚就给它忏悔,说:「驴!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汝今皆忏悔。」就给它说三遍。哎!说三遍之后,这驴就不要命,像飞似的,拉起车就跑起来。这一跑,一下子,这驴就在晚间死了,累死了。它这一用力就累死了,可能是它明白话,要不然,它怎么这么样用力拉车呢?它死了,就把业报脱去了。
佛在世时,有个均提沙弥。乃往过去迦叶佛时,均提沙弥也是一个沙弥的身份。有一比丘已经证阿罗汉了,年老无牙,诵经的声音很不好听。他对老比丘说:「你看你,念经的声音,像狗吠似的。」就这一句恶言,第二生他就做了狗了。做了狗,就有狗的习气,它馋哪!就偷吃游旅商人们的肉。游旅商人们看到了,大家很生气,就把它四条腿都折断了,扔到路旁草堆里。它疼痛又饥饿的叫喊,这时候,舍利弗走到旁边,把钵里的食物施给它,之后给它说法。说:「你要知道四大是苦,这身体是假的,你放下,不要起瞋恨。」舍利弗这么一说,狗就不叫了,欢喜而死,第二生又转成人,生舍卫国婆罗门家。在七岁的时候又出家,给舍利弗做弟子。舍利弗一给他说法,证阿罗汉果。
你看!过去生是个沙弥,沙弥又转成狗,狗完了又托生人。这狗因为宿世有善根,能懂人语,欢喜而死,所以第二生又做出家人,做舍利弗的弟子。以后他就不受比丘戒,因为受比丘戒,不能再像茶房似的侍候人,所以他就永久做沙弥,侍候舍利弗,以报答舍利弗的恩。
「变化人」,谓天龙等变作人形。「解法师语」,拣去不解语者。不解,则不能发菩提心以为胜因,所以必须拣择。不拣种类,以其同具佛性。虽然说同具佛性,解法师语,则尽受得戒;不解法师语,不能得戒。所以拣这不解者,虽受亦不得戒。至于未受戒前,或者有清净污秽等不同。但是一受此戒之后,都成最上法器,所以「皆名第一清净者」,都是清净的人。
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应当学。敬心奉持。
释迦牟尼佛告诉一切诸菩萨,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这十重戒,在戒相之中是最重要的,所以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
「十重」,就是杀、盗、淫、妄、酒、说、毁、悭、瞋、谤。杀盗淫妄;说,就是说四众过戒;毁,就是自赞毁他戒;悭,就是悭惜加毁戒;瞋,就是瞋心不受悔戒;谤,就是谤三宝戒。
「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就是这戒的名字,犯之,则永弃佛海之外。因为佛教法门就像什么似的呢?佛法广大,就像大海似的,大海无所不容,什么都能容,就是下像车轴那么粗的雨,它也能容,也不能把海充满了、装不下了,没有,海什么都能装,但是它不装死尸、不容死尸。死尸要是在海里头,它一定要涨潮,慢慢地鼓来鼓去,把它鼓到海边上来,不能容。佛门虽然广大,什么都能容,但就不能够容犯戒的人,犯戒的人就弃到佛法边海之外了,这叫永弃佛海。
十重波罗提木叉,若持之,则保取解脱;保证你能够舍凡入圣,由凡夫地到达圣人地,保证得到解脱。既然受了戒,就得要诵戒。诵,才知持知犯,或轻或重,轻是轻的忏法,重是重的忏法,善能知道护持。拿个比方说,人的脸上沾点儿黑,或是沾点儿脏,自己看不着在哪个地方,一照镜子,知道是在那个地方,马上就把它擦了。戒文有如镜子,要是永久不诵戒,就不知道戒是怎么回事;因为一诵戒,知道犯了,赶快忏悔,就还得清净。世上有两种健全的人:第一种,不造罪。第二种,造罪而知忏悔,因为法身清净,不存染污故。不诵,则日久遗忘;慢慢慢慢的,日久就遗忘了,不知道持,也不知道犯,今生失菩萨位,将来还不能成佛,失了成佛的种子。
菩萨戒和比丘戒、沙弥戒都不同。假设说,比丘戒、沙弥戒,持不了;持不了,可以舍戒,免得犯戒。但是菩萨戒受了就不可以退,不可以舍戒;能持、不能持,都不能退。为什么不能退呢?因为要是一退,就退了成佛之种子,就永久没有成佛的份了。我听人说过,受菩萨戒的人,他如果犯了戒,要是堕落的话,堕落地狱,在地狱也当地狱的鬼王;堕了龙,也当龙王;堕落人,也当人间的王;堕落什么地方,都比人高一等。菩萨戒,要是不堕落更好,不堕落,现在就是菩萨,将来就是佛。所以能持、不能持,都不准退。要是犯,现今失掉菩萨位,将来失成佛种子,这就表示一受了菩萨戒,就不能不诵。
「相貌」者,戒虽然是无形,由持犯而表示,持有持的形式,犯有犯的形式。广即十重四十八轻,略说即是孝顺,能孝顺就算持戒。若不敬心奉持,拿这戒不当回事儿,就不是孝顺了。好比说,忤逆的儿女,把父母不当回事儿,那他就是不孝顺了。要是孝顺的儿女,对待父母,如佛似的孝敬。所以,持戒的人对于戒律特别的恭敬,这就是一种孝顺的意思。要是不恭敬,马马虎虎,那就是不孝顺。
戒,要是没听过的,就不知道。从前我听戒的时候,我听我们老法师讲,普通人拿口水沾手完了,就那儿掀经,手不清净,这不可以。因为口水不是干净的,秽手触经,这都是有过的。再好比说,我们平常挠挠头,或是摸摸脸,或是揉揉眼睛,或是擤鼻涕,或是挠挠脚,之后都得要洗手,如果不洗手就去摸经,都有过。这个谁能知道呢?但是不知道,将来就有不知道的过。因为,有心就有有心之过,无心就有无心之过。
我听我们老法师讲一个无心之过的事。有一个住山的老修行,因为山上有一条路有个坑,他想把它修补平了。后来,他搬几块石头想要把这个坑补上。在搬这几块石头时,不慎,石头滚下山去了。山坡上有一条蛇,就被这滚下山的石头打死了。他这是无心之中打死的。为了修道,把蛇打死了,老修行觉得很难过,就给它念〈往生咒〉、〈毗卢灌顶真言〉等等加持。这一加持,蛇藉他的佛法力,舍了蛇身,来世就托生人了。托生人,以后还当了官了。
当了官,因为老修行给他的前身加持,与他有缘。这个官在山底下路过,一看山上有个房子,一定有修行人,他就到山上来了。到山上,老修行没在房间里头,他等一阵,老修行也没返来。这个官发心供养老修行两锭银子,等着老修行回来,好久,老修行也不回来。怎么办呢?就把银子放在门转上。左门转一个,右门转一个,老修行一推门,这银子掉下来,他就知道了;要是放在别处,恐怕他不知道。放上了,这个官就走了。可是老修行回来,一推门,「梆」的一声,银子掉在脑袋上,把脑袋砸破,死了。当初无意之中,石头把蛇打死;这回,这个官无意之中,把老修行也打死了。这是无心之过,就有无心之报。
还有,在我家乡那地方,有一个比丘尼很修行。她放下念珠就拿起经本,放下经本就拿起念珠来,不是念佛就是念经,一点也不空过光阴。她是怎样呢?因为旧时代的中国女人都没读书,没读书,她就只是习几个字,要是来个认识字的人,她就问人家怎么读,之后,把这经她就撂旁边,她的撂的方法怎样呢?就用一块黄纸,黄纸的背面抹上浆糊,就像现在邮票背后抹上胶似的。她抹上浆糊之后,晒干了,把这纸都剪成四方块。以后,只要问了,就把这个字写上,再用点儿口水粘到经本上,就这么样的。
她拿口水就这么粘,因为口水不是干净的东西,但是她家人不知道她有这个过。所以这个比丘尼临死以前,有一年多的时间倒在炕上,呼呼呼天天睡觉,一点的疼痛苦恼也没有,就是从她身上往外爬蛆,也不是生疮,也不是怎么的,就是这么往外爬蛆。她的侄女也出家了,她说:「我师父一生一世这么样的修行,怎么这个样呢?」他们别人不知道这个过,我想她就是用口水粘经的关系,才有这样的过。所以我们要看经的时候,应当怎样呢?应当旁边放个碟子或是放个盘子,上面放个湿手巾,每逢挠挠头,挠挠脸,挠挠脚之后,赶快就用这湿手巾擦擦手。要不然的话,秽手触经,这都是过。因为戒律之中的正文没有这个。
戒文就像什么似的呢?就像一棵树。树上又出了叉,叉又出了枝,枝又出枝,这一棵树里头可以分出多少枝呢?在一条戒里头,还有旁制,所以这戒就像因陀罗网似的,像网孔似的,分出很多很多的细条。以下略说十重四十八轻戒。现在要讲到杀戒了,这一条戒,就有十种的分别,要是把它详细分别,单是这一条杀戒就够讲好几天了。你觉得这说得很广啊,可是你要是去看律藏啊,那就更多了,更复杂了!但是不看呢,你就不知道;要是不听戒律,就不知道这些个事情,因为听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