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智敏上师: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

发布时间:2023-10-28 04:05:14作者:大众学佛网
智敏上师: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

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

目录

内容目录

分别业品第四之三(续) 1

甲二释经诸业 1

乙一明三性业 1

乙二明福等三业 3

乙三明三受业 6

乙四明三时业 19

丙一明四种业 19

丙二明差别 26

丙三明中有造业 35

丙四明定业相 37

丙五明现法果业 40

丙六明业即受 43

乙五明身心受 46

丙一明二受 46

丙二明心狂等 48

乙六明曲秽浊 53

分别业品第四之四 54

乙七明黑黑等 54

丙一明四业 54

丙二明无漏断 61

丙三叙异说 67

乙八明三牟尼等 69

乙九明三恶行等 72

乙十明十业道 74

丙一明业道体性 74

丁一明业道体 74

丁二明业道差别 79

戊一明表无表 79

己一约根本明 79

己二据前后辨 82

戊二 约三根以辨 86

己一 明恶加行 86

己二 明生善三位 95

己三 明究竟业道 97

戊三 明业道依处 100

戊四 问答分别 102

己一 杀已非业道 102

己二 他杀成业道 105

戊五 明业道相 106

己一 明杀 106

己二 明盗 111

己三 明淫 113

己四 明诳语 115

庚一 明诳语 115

庚二 明见闻等 117

己五 明离间等三语 122

己六 明意业道 128

分别业品第四之五 133

丙二 释业道名义 133

丙三 义便明断善 138

丙四明业道与思俱转 154

丙五 约处成善恶 166

丙六明业道三果 176

乙十一别明邪命 183

甲三杂明诸业 191

乙一明业得果 191

丙一总明诸业果 191

丙二三性相对果 198

丙三明三世果 204

丙四明诸地果 206

丙五 明学等三果 208

丙六 明见断等三果 211

乙二 释本论所说三业 215

乙三 明引满因 216

丙一 明业感多少 216

丙二 明引满因体 220

乙四 明三重障 221

丙一 正明三障 221

丁一 明障体 221

丁二 约处辨 227

分别业品第四之六 231

丙二 别明业障 231

丁一 明业障体 231

丁二 明破僧 233

戊一 明破僧体及成 233

戊二明能破成时处 235

戊三 明具缘成破僧 237

戊四明破二僧别 245

戊五 明无破*轮时 247

丁三 明成逆缘 249

丁四明加行定无间 254

丁五明罪重大果 254

丁六明无间同类 257

乙五 明三时障 259

乙六明菩萨相 264

丙一明住定位 264

丙二明修相业 267

丙三明供养佛 271

丁一明佛数 271

丁二明所逢佛 272

丙四明六度圆 274

乙七明施戒修 282

丙一略明施戒修 282

丙二广明施戒修 285

丁一明布施 285

戊一明布施 285

戊二明施益差别 288

戊三明施果别因 291

己一明主等异 291

己二明主财田291

庚一明主异 291

庚二明财异 296

庚三明田异297

戊四明施福最胜 301

戊五明施果无量303

戊六明业轻重相 308

戊七明造作增长 312

戊八明施制多福 314

戊九明果由内心 316

丁二 明戒修 318

戊一 明戒 318

戊二 明修 321

戊三 明戒修果 324

己一 明戒修果324

己二 明梵福量325

丁三 明法施 329

乙八 明顺三分善 330

乙九 明书印等 332

乙十 明诸法异名 333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五

分别业品第四之三(续)

甲二释经诸业

从此大文第二,释经诸业。就中有十一:一、明三性业,二、明福等三业,三、明三受业,四、明三时业,五、明身心受,六、明曲秽浊,七、明黑黑等,八、明三牟尼等,九、明三恶行等,十、明十业道,十一、明三邪行。

“从此大文第二,释经诸业”,这个重要,我们讲业,经里边讲了很多业,那么这里作汇总,全部把它解释一下,业品的重点就在这里。前面的还是理论性的,这些都是具体东西来了。那么因果因果,就是业、果这两个东西。我们说流转的因果,就是起烦恼、造业,感的世间的苦果;那么还灭的因果就是由定生慧,最后达到圣者的果。这是讲流转的业、因。

“就中有十一”,分十一科,“一、明三性业,二、明福等三业”,经上有那么多业,一个一个给它讲清楚。“三、明三受业,四、明三时业,五、明身心受,六、明曲秽浊,七、明黑黑等,八、明三牟尼等,九、明三恶行等,十、明十业道,十一、明三邪行”,这个把经上所提到关于业的名字,基本上都汇拢来,全部给你解释一下,那以后看经,一目了然,比字典还清楚。

乙一明三性业

从此第一,明三性业。论云:且经中说,业有三种,善、恶、无记,其相云何?颂曰:

安不安非业名善恶无记

释曰:谓安稳业,说名为善,得可爱果,济众苦故。不安稳业,名为非善,招非爱果,损有情故。言非业者,非前二业,立无记名,不可记为善、不善故。

“从此第一,明三性业”,经上说的三性业到底什么东西?“论云:且经中说,业有三种,善、恶、无记,其相云何”,经里边说业有三种,一种是善的,一种是恶的,(一种是)无记的,到底怎么一回事?

“颂曰:安不安非业,名善恶无记”,所谓善、恶、无记,就是安、不安、非这个业。一种是安稳业,一种是不安稳业,一种是非,就是非安稳非不安稳业。安稳的业就叫作善,不安稳的业叫不善,非安稳非不安稳的业叫无记,这个经上说的善、恶、无记,就是这个三种。

“释曰:谓安稳业,说名为善”,为什么叫善?“得可爱果”,这个我们说佛教的善,跟其它的哲学也好、宗教也好,不一样。得可爱果的叫善,客观的标准。那就不是凭主观想象的,“这个叫善,那个不善”。

我们经常说,一切哲学和外道,他们的善恶都是凭他们教主,或者哲学家自己安排的,所以说是非莫衷一是,你一个是非,他一个是非,搞不清楚的,每一个人有一个主观的想象,每一个人可以安立一套善恶的标准,那么到底哪个是真的标准,哪个是假的标准呢?这个真正要鉴别的话,唯一的一个标准就是实践,科学就是实践来检验的。你说善的、恶的,如何来检验呢?你造了这个善的,看你感什么果?感善果、可爱果,感福果、乐果,那决定是善业,这是客观可以检验的。如果你造了一个业,将来感苦果的,要堕三恶道的,决定是恶业,这是佛教的标准。不是说我心里想这个是善,认为这个对就是善,那个不对就是不善,不是那么随便的,我们要经得起客观的考验。那么我们佛教的善恶跟其它的善恶不一样,也在这里,希望每一个人记住。大家说,“大家都是劝人为善,都是好的、好的”,好象宗教是一家;不一样,这个标准就不一样。

“济众苦故”,善业可以得可爱果,就可以脱离很多的苦,一切不可爱的果就避免掉,这叫善业、安稳业。为什么叫安稳呢?它不苦,是安稳的,果是安稳的、可爱的。

“不安稳业”,不安稳是果上的不安稳,这个业感不安稳果的,叫非善,恶。“招非爱果,损有情故”,你损害有情,结果招的果决定是不可爱的果,苦的果,那么这叫非善,就是恶。所以我们的标准,恶就是损害有情,将来感不可爱的果的,就叫恶。

“非业”,就是非可爱非不可爱,“非前二业”,不是安稳业,也不是不安稳业,那么叫无记业。这个无记业,“不可记为善不善故”,不可记,记就是把它划分为善的、不善的,这个不能记别,那是无记的,不可记别的。

这是三种业。所谓善、恶、无记,就是安稳业、不安稳业跟非安稳非不安稳业。这个名词没有听到过,如果你碰到经上,这个名字看到了,所谓安稳业就是善业,不安稳业就是恶业,非安稳非不安稳业就是无记业。这是第一个,三业。

这个不难的,我想一般都可以,一般人只要有一点点脑筋的人,这个讲起来有什么困难呢?

乙二明福等三业

从此第二,明福等三业。论云:又经中说,业有三种,福、非福等,其相云何?颂曰:

福非福不动欲善业名福不善名非福上界善不动

约自地处所业果无动故

第二个,“福等三业。论云:又经中说,业有三种”,另外三种业,这也是经上说的,福业、非福业等,还有不动业。“其相云何”,这三种业怎么说呢?

“颂曰:福非福不动”,所谓三种,一种是福业,一种是非福业,一种是不动业,经上有三种业。所以说三业,你去查字典,很多的解释,安稳业、不安稳业、非安稳非不安稳业,三业;善、恶、无记是三业;福、非福、不动,又是三业。先把名字标出来,什么三业呢?这是福业、非福业、不动业,“福非福不动”。

福业是什么?“欲善业名福”,欲界的善业叫福,欲界的不善业叫非福,上界的善业叫不动业。上界就是色、无色界,色、无色界在欲界以上,它的善业叫不动业。为什么叫不动?“约自地处所,业果无动故”,它根据自己的地,它的地方,它的处所,它的业果是不动的,就是说你修禅,得了初禅的定,将来决定感的是初禅的果;你如果生的中间定,生的是大梵天;如果得的是初禅,那就生梵众天、梵辅天,这是不会动的,不会动摇的,所以叫不动业。

释曰:初句标,次下释。福非福不动者,标也。欲善业名福者,招可爱果,益有情故。不善名非福者,招非爱果,损有情故。上界善不动者,上二界善,名不动业。

“释曰:初句标,次下释”,第一句标名字,下边是解释每一个业的不同的差别。

“福非福不动者,标也”,标三种业的名字:一种叫福业,一种叫非福业,一种叫不动业。

那么下面要分开讲了。什么叫福业呢?“欲善业名福”,欲界的善业叫福业,为什么叫福业?“招可爱果,益有情故”,跟善一样的,它可以感可爱的果。那么利益有情的这个业,本身从伦理上是利益有情的,从因果上说它是得可爱的果的,这个就叫善业。

反过来,“不善名非福”,不善业,它感的是不可爱的果,损害有情的,这是福业的对立面,它感的果是不可爱的,在伦理上,它是损害有情的。

这是福业、非福业,很简单,讲好了,我看这个不难的。哪个说不懂的话,不会吧?那么当然,我们说小学生,才来的、旁听的,他们当然也不一定会懂了,真正在这里座上的人,我看哪个人都会懂。佛教里边福业、非福业,就是善业、非善业,这个很简单一句话就解决了。为什么叫福呢?感可爱果的,感的果是可爱的。那么为什么非福呢?感的果是不可爱的,要受苦的果。

不动业,这个一般可能没有听到过,要注意一下。“上界善”,上二界,色界、无色界,在欲界之上叫上界,它的善法叫不动业,“上二界善,名不动业”。

问:岂不世尊说下三定,皆名有动?

“问:岂不世尊说下三定,皆名有动”,这里来一个问题,蛮有趣的。前面我们说了三灾,初禅因为有寻伺,感的火灾;二禅有喜乐,感的是水灾;三禅还有呼吸,感到是风灾。那么四禅不动,他没有灾了,内因没有,外灾也没有,这是不动。那么你说不动,在四禅才叫不动,你怎么说色界、无色界的定都叫不动业呢?不是矛盾吗?你说上二界的善叫不动业,那么初禅、二禅、三禅也是不动,跟前面不是不一样了吗?“问:岂不世尊说下三定”,就是初禅、二禅、三禅,是有动的,你怎么说都不动呢?

答:初禅有寻伺动,二禅有喜受动,三禅有乐受动,故立动名。不动经中,据能感得不动异熟,说名不动。

“答:初禅有寻伺动,二禅有喜受动,三禅有乐受动,故立动名”,初禅有寻伺的动,二禅有喜的动,三禅有离喜的妙乐的动,这个叫动。这是从每一个定的特征来说,有动,但是从果报上说不动。

“不动经中,据能感得不动异熟,说名不动”,《不动经》里边,这三个定,上二界的善都叫不动,不是根据它定里边的有动、没有动,是果报来说。修这个初禅定,果报决定在初禅,得到二禅定,果报决定在二禅,从这个方面来说它不动;并不是说它定里边没有寻伺、没有喜、没有乐,这些动是有的,但是果报不动,这个两个不要混淆。从果报上说,上二界的定都是不动业。

问:如何有动定,招无动异熟?为答此问,故颂言约自地处所,业果无动故。虽下三定有灾患动,约处言之,业果不动。如初定业,招初禅果,初禅处定,无容转令二地处受。业果处定,立不动名。然欲界中,有天等业,由别缘力,转人等中受,故非不动。

“问:如何有动定,招无动异熟”,这个他问得很仔细,你明明承认初禅有寻伺的动,二禅有喜受的动,三禅有乐受的动,(四禅舍受是不动),那么你这个因是动,果是不动,有矛盾。有动的定,初禅、二禅、三禅都有动,那么异熟果怎么不动呢?你这个还是说得不对头。

“为答此问,故颂言”,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所以颂里边,讲了这个,“约自地处所,业果无动故”,所谓的不动,对它自地,它的处所来说,它的感的业跟果是不会动摇的,并不是说它没有寻伺、喜受跟乐受的动。

“虽下三定”,前面我们讲的,下三定有灾患动,内灾就是寻伺,外灾是火;内灾是喜,外灾是水;内灾是乐,外灾是风。那么有灾患的,有动。

“约处言之,业果不动”,根据地方来说,感的果是不动,所以不是说灾的动不动,我们这里说的是业果的不动。修了初禅定,受报的果决定在初禅天,这个不动的,所以叫不动。

“如初定业,招初禅果,初禅处定,无容转令二地处受。业果处定,立不动名”,这个不动名,就是这样子的,初禅的业,就是初禅定,初禅定感的果,初禅的果。“初禅处定,无容转令二地处受”,初禅果在初禅的地方去受报,不可能到二禅里边去受报,这个不会的。我们人间的,欲界的果,却是不定的,也可以在这里受,也可以到欲界天受,也可以人间受,也可以帝王家里受,也可以到北俱卢洲去受,不一定。而这个定业,这个却是决定的,初禅的业一定在初禅天的地方受,不能转到第二禅去受,“业果处定”,这个业感的果,它地方是定的,这个叫不动。我们的不动,是业感的果的地方是定的,叫不动。

“然欲界中,有天等业,由别缘力,转人等中受,故非不动”,那么欲界为什么叫动呢?假使你欲界里边,你造的天的业,这个业当然是不定业,定业是不动了。“由别缘力”,其它的因缘,使这个天上受的业,到人间受了,那么这样子就动掉了,所以有动的。而色、无色界,你只要得了初禅定,决定生在初禅,不会差开的,那么这叫不动。

这里辩论一段,就是下三定,前面说有动,这里怎么说不动?我们说不动是根据业果的处所不动,并不是说它里边有寻伺、喜乐受的不动。(89A)这个寻伺、喜乐是叫动。它业果上的不动,并不是说这个东西没有。

这是一个,下边我们再讲一个。

乙三明三受业

从此第三,明三受业。论云:又经中说,业有三种,顺乐受等,其相云何?颂曰:

顺乐苦非二善至三顺乐诸不善顺苦上善顺非二

余说下亦有由中招异熟又许此三业非前后熟故

顺受总有五谓自性相应及所缘异熟现前差别故

顺三受业,这一门是更困难。有人是预习过,说今天是不好懂的,确实,难就难在这一段。前面的,我感到是可以懂的,不太难的,这一段,是比较难一点。我们今天,这一段把容易的讲了,难的放到明天讲,你们回去再仔细看一看。

“从此第三,明三受业”,三受业,顺苦受业,顺乐受业,顺不苦不乐受业,三种受的业。这是经上有说的,也把它解释一下。

“论云:又经中说业有三种,顺乐受等”,“等”,就是等顺苦受、顺不苦不乐受。根据受来分,业也有三种。这三种业,“其相云何”,到底怎么回事?

“颂曰:顺乐苦非二”,顺苦、顺乐、顺不苦不乐,非二就是非苦非乐,不苦不乐受。这是标个名,下边分开讲。“善至三顺乐”,善法,它一直到第三禅,从欲界到三禅的中间的善法,叫顺乐受业。“诸不善顺苦”,不善,不善的业(上界没有不善业,只有欲界有),欲界的不善业,叫顺苦受业。“上善顺非二”,从三禅以上的善法叫顺不苦不乐受的业。我们知道三禅以上,四禅一直到无色界,都是舍受,没有喜乐,当然非苦非乐。所以说,从三禅天以上的善法,叫顺不苦不乐受的业,这么是很简单的。讲到这里是好懂的,下边困难一点。

“余说下亦有,由中招异熟,又许此三业,非前后熟故”,这是一段辩论。我们这里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顺不苦不乐受业是讲完了,但是里边产生问题了。有的人说,下边也有顺不苦不乐受业,不但是三禅以上的,三禅以下也有的。“由中招异熟”,中间定也是不苦不乐的,它那里异熟果,也是顺不苦不乐受的业。“又许此三业,非前后熟故”,“又”,还有一个说法,就是说有三种业,它同时成熟欲界的业,欲界也有顺不苦不乐受业感的果。那么这就是说,顺不苦不乐受的业不但是三禅以上有,色界的中间定有,欲界里边也有。那就是这个辩论,这个困难就困难在这里,尤其是欲界那个。不过,这个也很简单了,你把原则掌握了,也不是很困难,就是开始看了它一大片的文字来了,好象感到毫无头绪,把它的理路搞清了,也是没有什么大困难。

下边另外一个问题。顺受的业分五种,自性顺受、相应顺受、所缘顺受、异熟顺受、现前顺受,分了五种。开始三种,后来又分五种。那么三种里边,先把哪三种、怎么样一回事情讲了,然后辩论,就是中间定、欲界也有顺不苦不乐的受业。今天我们把三种讲了,辩论摆到明天讲。现在我们提个头,下边是辩论,什么焦点问题提出来了,下边你们今天再预习一下,看明天是不是能够自己知道。先把三种受业,顺乐受、顺苦受、顺不苦不乐受,这个很容易讲,讲了再说。

释曰:初一颂正明三受,次一颂引证,后一颂明顺受。

“释曰:初一颂正明三受”,第一个颂,三受的名字,正明三个受,顺苦、顺乐、顺不苦不乐受。顺乐受是什么,顺苦受是什么,顺不苦不乐受是什么?第一个颂四句讲完了,这是四句。后面一个颂,“明顺受”,最后三个受,顺受有五种。那么次一颂,中间那一颂引证,证明中间定跟欲界都有不苦不乐受的业。那么一共三个大科先把它分明。先讲第一个,三种受的业,这个最好懂的。

顺乐苦非二者,标也。一、顺乐受业,二、顺苦受业,三、顺不苦不乐受业等,即非二也。

“顺乐苦非二者,标也”,标它的名词,三种顺受业,叫什么名字呢?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顺不苦不乐受业,这是它三种的名词。他给你写出来了,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顺不苦不乐受业,这是三个名字。“等,即非二也”,这个等字,就是不苦不乐,这个不苦不乐受就是非二。颂里边的非二,就是不苦不乐受。

善至三顺乐者,释顺乐受,始从欲界,至第三禅,所有善业,名顺乐受。

下面讲顺乐受业,什么叫顺乐受业。“善至三顺乐”,善业,欲界开始一直到第三禅的所有的善业,都叫顺乐受业,因为它感的可爱的果,叫顺乐受。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所以不能叫顺乐受。

诸不善顺苦者,释顺苦受,欲界不善业,名顺苦受业。

“诸不善顺苦”,所有的不善业都叫顺苦受。这个我们学过前面的应当要知道,顺苦受业都在欲界的。因为色界没有不善法的,只有有覆无记,没有不善的,所以说一切不善的业都是叫顺苦受业。顺苦受业,欲界的不善业叫顺苦受业,为什么说没有色界的不善业呢?色界没有不善业的,这个我们自己应当明白,前面我们讲过的。欲界的不善业叫顺苦受业,感到不可爱果,就是顺苦的。

上善顺非二者,释不苦不乐受,第三禅上,从第四禅,乃至有顶,所有善业,名为上善,名顺不苦不乐受业。

“上善顺非二”,上界的善就是说,“非二”就是不苦不乐受,在三禅以上,就是我们前面的“善至三”,这个三是三禅,再上边叫非二,顺不苦不乐的。谓不苦不乐受,“第三禅上”,从第四禅开始,乃至到有顶(非想非非想天),所有的善业,从四禅开始到有顶天的善业都叫上善(第三禅以上),这个是顺不苦不乐受业。因为它们都是舍受,四禅到非想非非想天,全部是舍受。舍受,叫不苦不乐受。

论云:非此诸业唯感受果,应知亦感彼受资粮。受及资粮,此中名受解云:此相应俱有名资粮也。

“论云:非此诸业唯感受果,应知亦感彼受资粮。受及资粮,此中名受解云:此相应俱有名资粮也”,这个就是简别一下,顺苦受业、顺乐受业,好象感的果都是受,是不是这个业生了苦的受,感的是苦受呢?不,就是这个“非此诸业唯感受果”,他的意思是说,不是这些业——顺乐受、顺苦受——就感一个乐受、苦受;不但是受那个果,还要“感彼受资粮”,受是一个主要的,同时还有受旁边很多的资粮。

资粮什么东西?就是它的相应的法、俱有的法,跟受相应的,乐受、苦受相应的心王、心所,跟它所有身上的得、四相等等,这一些法都是它感的异熟果之一,中间的都包的,不但是感一个乐受、苦受,就是里边还有一些相应、俱有法。

总的这些业,他们感的果,能够感受(乐受也好,苦受也好,不苦不乐受也好),当然是主要的,但是我们说不单单是感受(“唯感受果”),就是顺乐受业、顺苦受业等等,并不是说这个业只感乐受、苦受,这个果并不单是仅仅局限于受,还有受的相应、俱有法,都在里边。这个资粮,资粮就是相应俱有的法。

这个业感的果是比较宽的,不单是一个受,这是要简别的。因为看了这个名字,以为这个果就感的受的果了,不是那么简单,还有其它的相应法、俱有法,决定是同时感到那个异熟果,都有的。

那么这里我们总结一下。今天我们是讲业,从业开始。

第一个三业,安、不安、非,就是非安非不安稳,这三个业,就是善、恶、无记,这个很简单。

下面福业、非福业、不动业。福业就是说欲界的善业叫福业,欲界的不善业叫非福业,那么上界的(就是色界无色界的)善业叫不动业。为什么叫不动?造那个业,将来受果的地方是不会动摇的,这叫不动业。这又是三种业。

现在又说一个顺三受的业,顺乐受、顺苦受、顺不苦不乐受,就是说它这个业,将来感的果是顺着乐受的,顺着苦受的,还有一个三禅以上的,顺着不苦不乐受的,因为三禅以上的果报都是舍受。那这又分三种顺受业。这个三业就分了好多种了。下边的,恐怕还有多的三业,那么三个、四个、五个,这么都有,我们先讲了几个三业的样子。

今天把顺乐受、顺苦受、顺不苦不乐受的业讲完了,明天我们要讨论的就是,顺不苦不乐受业不但是三禅以上,就是四禅开始到非想非非想天;色界里边,初禅天里边也有,就是中间禅;乃至欲界里边也有。那么这说有,要拿出依据来;拿依据来的话,就引经据典,引经据典里边,把那个经引出来,这个经根本就不好懂,难就难在这里。实际上也不是很麻烦的事情,就是经上有这个一句话,论上有什么话,我们引过来证明欲界也有顺不苦不乐受的业。因为引这部经,这部经本身就难解,所以一引,反而产生了很多问题。但是你把原则性掌握好了,把这个文看一看,知道它要点在哪里,也不难。

所以说我们看书要看要点。有些地方,不是要点,你纠缠在里边跑不出了,结果把要点忽略掉了,那就是舍本求末,把枝末东西弄了半天,根本的就丢掉了,那是不会学法的,不善巧了。善巧的话,你有智慧的,本末都搞清楚,头等。如果你智慧差一点,或者才来的,前面的基础没有,把本抓住,枝末的就丢掉,这个也是一种善巧,那么当然是二等。头等是全部都抓住了,二等的抓根本。三等的,根本丢了,抓一个枝末,那个没头没脑的东西,不成个体系的抓住了,你说听了懂不懂呢?总算懂了一点点,但是不太好。最差的,根本枝末都不懂,听了个糊里糊涂,这个是最差的。既然要听,总要听到一些东西,我们说即使你根本没有听懂,听到一个公案,坏事做不得,要感地狱的,这个也好啊,总算是抓了一个枝末,我们说也是一个重点,也是因果的一个要点了,听了这个公案,抓住了也好。如果你公案都不知道,听了,人家问你今天听啥东西啊?

忘掉了。那就完了,这个等于没有听。我们说听,或多或少都能获益,如果听了一座经什么益处都没有,那就是在开小差,或者在打瞌睡。如果你认真听的话,总会得点好处。那么今天讲这里。

第八十一讲(第231页下第8行-第234页下第3行)

《俱舍论颂疏》。上一次我们讲到三受业,中间有人提这个问题:约处成就善恶里边,律仪戒,恶律仪,要除掉黄门、二形,“二黄门二形”,不能受恶律仪,也不能受律仪戒。但是前面的舍戒里,假如二形生,不管是律仪也好,不律仪也好,二形生就是舍戒。那这个里边就是黄门跟二形有差别。黄门、二形要得戒都不可能,不管善戒、恶戒。这是盐卤田,不能生嘉苗,也不能生恶草。但是已经得了戒的,假使成了黄门了,那么这个问题就是说,舍不舍戒?不舍戒。二形生了是舍戒,黄门不舍戒。本来是黄门的,不能得戒,但是得了戒之后成黄门的,不舍戒,这一个就是差别在这里。那么这是比较微细的,这个问题提得比较可以,黄门跟二形差别就是在这里。

再说一遍,二黄门二形都是不能得恶律仪,也不能得别解脱律仪;但是得了律仪的人,成了二形就舍戒,戒体就没有了;成了黄门,不舍戒,这是有差别。二形是男女的烦恼都有,这是特别重,即使得了戒之后,也要舍戒,戒体不能存在。黄门,假使他原来有戒体的,还是可以有,不一定舍,不必舍戒。

黄门,在律藏里边说了有六种。黄门就是没有男根的。一种是生下来就没有的,生黄门。一种是捺破。捺破就是说,一些女人烦恼重,妃子跟那个妾,大小女人,她们养了孩子,妒忌心,小孩子的时候,把他弄掉了,这个男根坏掉了,这又是一种。另外一种就是犯了什么罪,把它割掉的,那是宫刑了。还有一种,他的生理不健康,人家碰到了生起男根,不碰到不起,这个就是平时就没有男根了。那么另外一种,看了人家淫欲,妒忌心一起就生起男根,平时男根就没有。这都是生理上的不健康的变态的一些情况。有的说五种不男,还有说六种不男的,另外再一种,就是半月半月,半月里边能做男的事情,半月里边不能做,叫半月的黄门。总的来说,黄门,有的经上说是五种,有的说加一种,就是捺破,小孩子的时候,大小妻妾有这个妒忌心,把对方的孩子搞坏了,也是算一种,加进去就有六种。这就是关于得戒跟舍戒的问题里边有这么一个。

下边我们还接下去,三受业。三受业上一次我们讲了,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顺不苦不乐受业,三种。顺乐受业,从欲界的善业开始,一直到第三禅的所有善业,都叫顺乐受业,它能感乐果的。那么欲界的那些不善业,不善业只有欲界有,色界没有,不善业叫顺苦受业,将来感的果报是苦的。上善就是说,三禅以上,就是第四禅开始,他们所有的善业感的果报,都是不苦不乐受。这是因为第四禅以上没有喜乐那些冲动的受,只有舍受,平稳的,这个是高级的。

那么这就产生个问题:下边就是四禅以下有没有顺舍受的业?一般说第四禅以上是有,那么第四禅以下有没有?考察下来还是有,二种。一种是中间禅,中间禅是舍受,挨着欲界还有,下边的颂就是讲这个。

“论云:非此诸业唯感受果”,这里就是说顺受业,顺乐受、顺苦受、顺不苦不乐受的业,是不是只感一个受的果,就是只感一个苦受、乐受跟舍受呢?

“应知亦感彼受异熟”,这个里边不但是感受的异熟果,也感其它的异熟果,它的受的资粮。什么叫受的资粮呢?跟受一起生起来的那些法,就是包括四个蕴,色、想、行、识,四个蕴都有,这几个蕴是受的资粮,跟受同时生起。

同时,它受的受跟受相似的,假使是顺乐受业的,这些果报都是顺乐受的,假使是顺苦受业感的果报,这整个五蕴都是顺了苦受的,那么顺不苦不乐受的果报,那就是整个五蕴都是顺不苦不乐受的。但是中间受的心所特别强,所以就安一个受,并不是说没有资粮、没有其它的,其它的还是有。

那么普光的论记里边说[1]:什么叫资粮?其余四个蕴,“余四蕴资助受故,名受资粮”,其余四个蕴,就是五蕴里边除了受蕴,“资助受故”,帮助受的,叫受的资粮。相应俱有,这里讲的相应俱有,其实它总的打开,四个蕴都有,就是色想行蕴里边都有它,这些相应的里边就有识蕴,也有心所法的行蕴,还有想蕴,相应心所法里边还有想心所,这个整个五蕴都有,是跟它相应的、俱有的。不相应行也是有,得、四相等等,所以总的来说五蕴都有。这个五蕴行相都是跟受相顺的,那么叫顺受,不一定只是一个受的果,这是把这三个讲完了。

余说下亦有,由中招异熟者,有余师说,第三禅下,亦有第三顺非二业。中谓中间禅也。由中定业,招中异熟故。明知下地有不苦不乐受业。谓生中间,唯有舍受,故彼业感顺非二果。

下边辩论。“余说下亦有,由中招异熟”,这是第一种例外。

其他的论师有这么说,三禅以下(四禅以上都是舍受),就是四禅下边,第三禅开始,也有顺不苦不乐受的业。哪个?就是中间禅。“中谓中间禅也”,中间禅也是顺舍受。“由中定业,招中异熟故”,修中定的业,就是修这个中间定的那个业因,将来感的果报就是生到中间禅,那么“招中异熟”,招中间受的异熟。中间禅,我们前面讲过的,它是舍受,那么它这个业决定也是顺不苦不乐受的业,因为中间禅生它异熟果是舍受。“明知下地,有不苦不乐受业”,那就是说,不但是四禅以上的,下地,第三禅以下,也有顺不苦不乐受的业。

“谓生中间,唯有舍受”,因为生在中间禅,里边只有舍受的。“故彼业感顺非二果”,所以这个业,中间受的那个业,就是中间受的那个定,定就是业因,它也是属于顺不苦不乐受的那个业。这是一个例外,中间禅。

又许此三业,非前后熟故者,引证,意明下地有舍异熟,此是发智本论说也。彼云:颇有三业,非前非后受异熟耶解云:同一时受,言非前非后也?彼论答曰:有,谓顺乐受业色,顺苦受业心心所法,顺不苦不乐受业心不相应行,乃至广说。

下边又一个例外。“又许此三业,非前后熟故者”,又,这是《发智论》里边,它允许这三个业,就是顺苦受、顺乐受、顺不苦不乐受,三个业,一时成熟。那么这个一时成熟又顺苦受的,决定是在欲界。那么欲界里边,也有顺不苦不乐受的业。这个就困难一点,引《发智论》里边的原文来证明欲界也有顺不苦不乐受的,就是说“又许此三业,非前后熟故”,这是一个依据,这个依据“许”是什么?就是《发智论》里边有这个话,属于大家承认的。这个“许”就是承认。

“意明下地有舍异熟”,这个意思就是说下地(上地是定地,下地是欲界),欲界里边也有舍的异熟果,就是有顺不乐不苦受的业,有这个业就感舍的异熟果。这个的依据在哪里呢?《发智论》的说法,这个“许”是根据《发智论》的,“此是发智本论说也”,发智本论,有这么话。他这么说:“颇有三业非前非后受异熟耶?”有没有三个业,非前非后,就是同时感异熟果的这三种业有没有?“非前非后”就是同时,同一时候。

“彼论答曰”,先这个提问了,他论里边自己回答“有”,有的。那么哪个?举例了,哪些呢?“谓顺乐受业色,顺苦受业心心所法,顺不苦不乐受业心不相应行,乃至广说”,一共有三句,他说了一句。他说有一种业,它是顺乐受的业感的色法。那么色法是什么呢?下边要说的。第二种是顺苦受的业,感的心王心所法。第三种顺不苦不乐受的业,感的心不相应行,这就是三个受不同,感的果也是三个不同。五蕴里边,一个是色,一个是心王心所,一个是心不相应行,这样子,这三个业可以同时成熟。这个什么意思?这个慢慢看。这是一种。“乃至广说”,就是还有两种,他就没有说。

解云:顺乐色者,于人天中,眼等五根,色香味触。顺苦心心所者,谓感人天苦受及相应法。顺不苦不乐受业心不相应者,于人天中,命根、众同分、得、四相,此是第一节文。

“解云:顺乐色者”,顺乐色的异熟果是什么东西呢?“于人天中,眼等五根,色香味触”,眼等五根,人天的果报是顺于乐受的,就是福报了,这是可以产生乐受的,像人天的五根;那么还有外界的色香味触,这是好的外境,能够产生乐受的。那么声为什么没有?声不是异熟果(异熟果任运而起),声是要作意,你要发声音,是要加行才能起的,不是任运的,所以不是异熟果,这我们前面讲过的。那么这是第一种,顺乐受的色。

顺苦受的心心所这个业,就是能够感到人天的苦受的相应法——心王心所,这个业,将来能感苦受的,跟它相应的心王心所的异熟果的。

顺不苦不乐受业的心不相应行,人天当中有不相应行,是命根、众同分、得、四相(生住异灭)。

那么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这里不说了,那自己去配好了,一个是色,一个是顺乐受的色,那么顺乐受的心、心所法,顺乐受的心不相应行,三个。那么顺苦受的,这里心、心所法,也可以顺苦受的色,顺苦受的不相应行。那么顺不苦不乐受的心不相应行,也可以顺不苦不乐受的色,顺不苦不乐受的心所法。这样子,三个三个配,一共总的是三句。这三句里边,取它第二句,这是第一节文,这是第一节。

于广说中,更有一节文,俱舍略引,但言乃至广说。第二节文,顺乐受业心不相应行,能感人天命根等四。顺苦受业色者,谓感人天中色香味触。顺不苦不乐受业心心所法,此业能感不苦不乐受,及相应异熟也。

还有第二、第三节,于广说中,“于广说中,更有一节文”,就是第二节。“俱舍略引,但言乃至广说”,《俱舍论》里边没有引出来,只是说“乃至广说”。

那么这里第二节文把它引出来了,第二节文什么呢?顺乐受的业,心不相应行,顺乐受的心不相应行能感人天的命根、众同分、得、四相等等这四种。

第二,顺苦受的色,“谓感人天中,色香味触”,为什么没有五根?因为人天的五根不是属于苦受的,三恶道的五根才是苦受,所以顺苦受的色只是外境的,外境也许生苦受,使人能够产生苦受,而人天的五根,却不是产生苦受的,所以人天五根不说了,这是外境的。

顺不苦不乐受的心、心所法,这个业能够感不苦不乐受及相应的异熟。那么这个就是取这一点噢,就是说欲界里边也有顺不苦不乐受的业,能够感到舍受跟它的相应法,那就是证明欲界里边也有了。所以这段文引了半天,就是证明欲界也有顺不苦不乐受的业。它一个是说,证明它有顺不苦不乐的心、心所法的异熟果。那不苦不乐受的心、心所,就是舍受了。那么它又是三个业同时成熟,同时成熟的话,有苦受,每一个里边都有苦受,那么决定是在欲界,在上二界,色界、无色界是没有苦受的。所以这是第一个证明它是欲界,第二个证明它也有舍受跟异熟果。所以,他证明下地也有,就是说在欲界里边也有顺不苦不乐受业感的异熟果。

今引彼文,意取第二节文为证,以说不苦不乐受业,感不苦不乐受异熟。明知欲界有舍异熟,以本论说三业俱时受异熟果。由此证知,下地亦有顺非二业,非离欲界,有此三业俱时熟故,上界无苦故,三业之言,唯说欲界。

“今引彼文,意取第二节文为证”,现在取《发智论》的文,就是要它的第二节来证明。“以说不苦不乐受业,感不苦不乐受异熟,明知欲界,有舍异熟。以本论说三业俱时受异熟果,由此证知,下地亦有顺非二业。非离欲界有此三业俱时熟故,上界无苦故”,这个里边引《发智论》,因为转了几个弯,看起来好象是不好懂,实际上简单的一句话,就是说《发智论》里边引的论文,可以推测到欲界也有顺不苦不乐受异熟,感的异熟果,舍异熟也有。

他怎么证明有呢?“三业俱时成熟”,这三个业,一个是顺乐受,一个是顺苦受,一个顺不苦不乐受。下边的果报,是色、不相应行跟心王心所来互相调换,一共有三句。那么既然是三业俱时受异熟果,“由此证知,下地亦有”,那可以证得下地也有顺不苦不乐受的业。

那么你怎么知道是下地呢?离开欲界,这三种业同时成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上界没有苦,既然有苦,三业同成熟,表示这个业决定在欲界,那么欲界里边也有顺非苦非乐受的异熟果,也就证明欲界也有了。

(89B)总的话说,欲界里边也有这个业,“三业之言唯说欲界”,这个三业同时成熟,就是说这是在欲界的业。

问:岂不业是善恶,受果无记?此业与乐,体性既殊,如何说为顺乐受等?答:业能为因,利益乐受,故约利益,说名顺受;或复此业,是乐所受,谓乐是业异熟果故,果领于因,此即所受顺能受也;或复彼乐,是业所受,由此能受乐异熟故,因受于果,此即能受顺所受也。

“问:岂不业是善恶,受果无记?此业与乐,体性既殊,如何说为顺乐受等?”我们以前讲过,因这个业是有善恶的,但是受的果,异熟果是无记的,大家可能也记得。这个业既然与乐,“体性既殊,如何说为顺乐受等?”他说既然这个果是无记,因有善恶,这个业跟这个乐,本身两个不是一个体,体是相殊、是不同的,那么你怎么叫它顺乐受业、顺苦受业呢?

“答:业能为因,利益乐受,故约利益,说名顺受”,第一个解释,这个因,这个业,它能够利益乐受,就是说能够产生乐受的有利条件,从这个里边来说,它叫顺乐受业。

“或复此业,是乐所受,谓乐是业异熟果故,果领于因,此即所受顺能受也”,第二个解释,这个业是乐所受的,乐就是果,这个业它是这个乐所领纳的。领纳的意思是大家要回忆一下,“受领纳随触”,触的行相像受的,好象孩子像他父亲一样,这个领纳。受是业的异熟果,这个乐本身(乐受),是业的异熟果。业是因,乐是果,这个乐是业的异熟果。“果领于因”,那么所受顺能受,能受的是受(乐受),所受的、所领纳的是业,就是果领纳于因,果就是能受的受,那么所受的是业、因,这个业是所受,这个受的果是能受。那么“果领于因”,就是前面那个话了,业就是乐所受的,果是受,因是业。

“或复彼乐,是业所受”,或者反过来说,这个乐是业所受的,受是领纳的意思。反正两个都是互为因果的。“由此能受乐异熟故”,这个业能够受到,能够领纳这个乐的异熟果,业来领纳果。“因受于果”,因就是业,业来领纳这个果,就是业象那个果。这个说法是能受顺所受,能受的业顺着所受的果。反正受就是领纳的意思,把这个意思掌握住,那就好理解。如果你不知道受是领纳的意思,那这些话不晓得说什么东西了。

那么这里呢,就是三番地说,翻来翻去的。它的问题,业跟乐的果是体性不一样的,为什么说顺乐受业?这什么意思?第一个说,业是因,它是利益乐受,它能够产生乐受的有利条件,它们有关系,能够使乐受利益,就是使它能够容易生出乐受来的,那么这个叫顺乐受业,这是第一个解释。

第二个解释跟第三个解释是互为因果的,这两个要把领纳的意思领会了,也好懂。那么这个你们就要翻界品,讲受心所的时候,“受领纳随触”,把这一段看一看。这业是乐受,乐所受。这个业,乐是果,乐能够领纳那个受,就是乐这个果的行相就像那个业一样的,业是顺乐受的,果就是乐受,好象孩子像他的父亲的脸一样。那么这个所受,此业是乐所受,乐是领纳这个受的,乐是业的异熟果故,乐是果。业,它的异熟果就是乐,这个果的乐能领纳这个因,就是果像它的因,果像那个业。“此即所受能顺能受也”,所受是业,能感受的是受,所受顺着那个(能受),像领纳那个能受的,顺能受,那么这是一层。

或者反过来,“彼乐是业所受”,业是领纳乐的,“由此能受乐异熟故”,因为这个业能够产生乐的异熟果,“因受于果”,因,这个业像那个果,“此即能受”,能受是领纳的业,是因,顺着那个所受的果。那么这是两层都可以说。反正他解释名相,他总是几方面来说,都能解释。我们把这个意思会到了就可以了。

顺受总有五者,标也。总说顺受,略有五种。谓自性相应者,已下别释也。一、自性顺受,三受为体,自性是受故,自性不违,名为顺受。二、相应顺受,以触为体,谓触与受相应,名相应顺受。如契经说,顺乐受触,乃至广说。

讲到顺受,把它总归纳起来,经里边讲顺受的一共有五种,这个顺受有五种。这是因为讲到顺受了,把经上有顺受的总归纳讲一下,一共有五种。我们这里讲了三种了,实际上有五种,哪五种呢?

“总说顺受,略有五种,谓自性相应者”,下边解释。一种是自性顺受,就是三受为体,本身就是受,苦、乐、舍三个受,是它的体。“自性是受故,自性不违,名为顺受”,它本身就是受,受就是,它本来是受的自体,这就是受,跟自性没有相违的,叫顺受,自己顺自己,不相违,这是第一叫自性顺受。

第二种,“相应顺受,以触为体,谓触与受相应,名相应顺受。如契经说,顺乐受触,乃至广说”,顺乐受触、顺苦受触等等,这个前面我们讲触的时候讲过了,触跟乐有直接的关系,它是跟受是相应的,叫相应顺受,这说的是触。

及所缘异熟者,第三所缘顺受,色等六境为体,谓所缘境,顺能缘受,名所缘顺受。四、异熟顺受,谓感异熟业,顺异熟果,故名异熟顺受。如契经所说,顺现受业,乃至广说。

“及所缘异熟”,这是颂词。这是第三个,“所缘顺受,色等六境为体”,所缘,那是所缘的法,是外境——色声香味触法,这六个境,外境是它的体。“谓所缘境,顺能缘受,名所缘顺受”,因为所缘的境可以产生受的,某些境能产生乐受,某些境能产生苦受,这个所缘的境,顺着能缘的受,叫所缘顺受。

第四种异熟顺受,感的异熟果,顺着它的异熟因,就是业,叫异熟顺受,就是我们这里说的顺乐受业、顺苦受业,就是指这个。

“如契经所说,顺现受业,乃至广说”,经里边说的有顺现受业,还有顺其它的广说,这个里边,顺现受业,可能是写顺乐受业的。乃至广说,顺苦受业、顺不苦不乐受业,可能是这个字的笔误,这个你们旁边注一下好了。因为顺现受业,现在还没有讲起,当然,后头顺现受业还是有的,这是时间的问题,不是讲受了。我们这里讲受,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顺不苦不乐受业,是这三种。

现前差别故者,第五现前顺受,现谓现在,受正现行,即是受体,现前不违,名现前顺受。言差别者,上说五受,是差别也。此前所说,顺乐受等,于此五中是第四异熟顺受,由业能招受异熟故,虽业与受体性有殊,而得名为顺乐受等。

“现前差别故”,第五种,“现前顺受,现谓现在,受正现行,即是受体,现前不违”,当下,正在受那三个受,叫现前顺受,这是时间上说,现前正在受现行的时候,跟那个受,当体不违,叫现前顺受。

“言差别者”,是一共有这么多的差别,五种。哪五种呢?总结一下,就是有自性顺受、相应顺受、所缘顺受、异熟顺受、现前顺受。

“此前所说,顺乐受等,于此五中是第四异熟顺受”,我们今天讲的顺乐受业、顺苦受业,就是这五种里边的第四种,异熟顺受。“由业能招,受异熟故”,这个业,能招受的异熟果,“虽业与受体性有殊”,虽然这个业跟那个受的果,它的体不一样,但是,因为它能够产生那个乐受、苦受,可以叫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那么这里就是说,第四种的异熟顺受,就是我们讲的顺苦受业、顺乐受业,这个三种,就属于第四种。那么所以说,从这一点看,他里边举的顺现受业,好象是写错了,该是“顺乐受业,乃至广说”。

这一段文,比较有点麻烦,单是听讲是不行的。我们说,学法要动脑筋的,谛听谛听,善思惟之,这个不要忘掉了。不是单听了解决问题,要善思惟,要好好地去思惟的。我们感到有些人总是“你加持加持我啊”,自己不要用功,靠人家的力量,这个永远不得成就。人家帮助你,只能是加一把力,如果你自己不努力的话,再加持你也得不了什么效果的。

我们说讲经也好,听磁带也好,看参考也好,如果不动脑筋的话,你耳朵里进去了,眼睛里看到那个字,耳朵听那个声音,无论如何不会把法学通的。不动脑筋怎么行呢?我们说一定要动脑筋的。这个是艰苦的脑力劳动,所以说我们学法的人,我们是照顾了,早上不像他们其他的庙二点钟就打钟,我们要三点半,就是你们脑力劳动是需要思惟的,如果不思惟的话,少睡一点问题不大,要思惟了,睡眠要适当地加一点;也尽量地吃营养品什么东西,菜也吃得好一点,奶粉要多吃一点。为什么?就是这个脑力劳动了,要思惟的,如果你吃胀了,你不思惟的话,你胖起来了,没有用的。

所以我们说安居的目的在哪里?什么叫戒蜡?在你安居之前去称一称,你好重?古代因为秤是没有现代那样子,几斤几两了这样子,它就是两个天平秤,一边一个人称在那里边,一边摆蜡,多少蜡了,称好了,你多少蜡摆在哪里;等到你安居完了,再称一称,看你瘦了,胖了。如果你瘦了,你三个月用功,好,赞叹;如果你胖了,三个月吃饭,没有用功,这个蜡反而轻了,你人都胖起来了,那个就呵斥,你没有用功了。所以说这三个月里边,瘦一点不要紧,不要害怕,但是瘦了不要害病,瘦了之后,病倒了,那也不行,失去意义了。用功的时候,可能会瘦一点,但是瘦到你病下来了,你也不能用功了,那这个瘦白白瘦掉了。也不是每一个人一定要要求你瘦,就是说你好好用功就是了。你能够又用功又胖,那更好。那个有禅定的人就行的,他一方面用功,一方面身体不瘦下去。一般的说,普通的人一用功的话,多少要瘦一点,那么这个瘦也不要害怕,有代价的,等到自恣的时候,就给你长功德,有好处,还有自恣的时候,还有供养。(笑)当然我们不要供养,我们是(要)功德,这个自恣的功德、安居的功德是重要的。

乙四明三时业

从此第四,明三时业。就中:一、明四业,二、明差别,三、明中有业,四、明定业,五、明现法果业,六、明业即受果。

“从此第四,明三时业”,这个业就是好几种,反正经上说的业,我们都要给它讲一下,三时业,这是时间上来讲。“一、明四业,二、明差别,三、明中有业,四、明定业,五、明现法果业,六、明业即受果”,那么也分了六科讲。

这个不难。我们说业品里边,理论性强的不少,但是都是讲事实的也不少。所以《俱舍》你说你要全部懂,不简单,我们说一个话,如果你不动脑筋的话,全部把《俱舍》学懂了,是不简单的,不容易的;你说一点也不懂,不可能,我们讲须弥山中间,四大洲在旁边,你还不懂吗?老太婆还懂的了的,你怎么不懂呢?所以说,你说《俱舍》学了一点也不懂,这个话,你打妄语,肯定懂一点;就是你没有贯通,前后《俱舍》的体系没拿到,这个可以说。

丙一明四种业

此下第一,明四种业。论云:如是三业,有定不定,其相云何?颂曰:

此有定不定定三顺现等或说业有五余师说四句

“此下第一,明四种业”,业有四种,这个也是很容易的。我们经常说话里边,“定业不可逃什么什么”,这个就是定业了。那么业有四种。“论云:如是三业,有定不定,其相云何”,我们说的三业讲了很多,这个三业里边,有定业,有不定业,到底是怎么回事?

“颂曰:此有定不定”,前面讲的业有定业,有不定业。“定三顺现等”,定业有三种,顺现受、顺生受、顺后受。就是现世就受的业,决定受的现报;顺生受,第二世受的业;顺后受,第三世以后的受的业。这是决定要受的定业,有三种,根据时间分有三种。一种是不定业,这是第四种。

“或说业有五,余师说四句”,有的人说业有五种,也有说四句,有八种,这是把业的种类打开来说。

释曰:此有定不定者,标也。此前三业,有定不定。定三顺现等者,别释也。定有三业:一、顺现法受,谓此生造,即此生受;二、顺次生法受,谓此生造,第二生受;三、顺后法受,谓此生造,第三生后受。

“释曰:此有定不定者,标也”,这个是标业的定业、不定业,标一个名。下边打开来说,“此前三业”,我们说了很多的三业,这个三业里边,总括起来,都有两种:一种是定业,一种是不定业。

“定三顺现等者,别释也”,定业里边又分三种。“定有三业:一、顺现法受。谓此生造,即此生受”,现报,这一辈子造业,这一辈子受果,这是顺现法受。这是现报,我们也看到过的,有些人造恶造太多了,就现报。

第二是“顺次生法受”,下一辈子受的。“谓此生造,第二生受”,这一辈子造业,现在看不到,下一辈子要受。那么这个,一般的凡夫就不相信了。“你看他造了那么多坏事,他还不是好好的,还是又胖又富,地位又高,这个你怎么因果讲啥呢?”顺生受业,下一辈子要受的。我们说白起,他是秦国的大将,后来第二世做猪了,古代的历史上有的了,但是他本身现报也有,后来给人家还是杀掉的,这是生报、现报都有了。

第三种,顺后法受,这是第二生以后的受,“谓此生造,第三生后受”,或者第三生、第四生……,都叫顺后法受。

依经部说:顺现受业,其力最强,必受现生后;若顺生受业,其力稍劣,必受生后受,不受现受;顺后受业,其力最劣,不受现生,唯受后受。随初熟位,名顺现等,并不定业,合成四种。言不定者,不定受故。谓不定受异熟故,或于三世,时不定故,立不定名。

“依经部说,顺现受业,其力最强,必受现生后”,这是经部的说法,顺现受业,这个是力量最强的业,当下这一辈子就要受。这个受了现,不但是现生受,第二世还要受,第三、第四生还要受,这是最强的业。它就是要受好几生,现在要受,第二生也要受,后生也要受。

“若顺生受业,其力稍劣,必受生后受”,假使顺生受业,就是下一辈要受的业,这个力量比现世的现生受业要差一点。那么它受的果报,下一辈要受,后一辈子还要受,那就是两种了,顺生、顺后。

顺后受业,这个力量最小,这一辈子还不受,下一辈子还不受,第三辈子以后再受。“不受现生”,就是现世的不受,“生”,来世也不受。“唯受后受”,只是第三生以后才受。那么这一些业报,一般是更渺茫了。他说你造了那么多业,或者做了很多善事,“你看做了那么多好事,还是那么穷,你看他那么做坏事,还那么富”。这个就是,他不是造的顺现受业。如果造顺现受业的话,现世供养三宝,以殊胜的心,现世决定会富起来,或者是对父母特别孝顺,现世也会富起来。那么这个力量没有那么强的业,那就是这一辈子不一定感报,可能是下一辈子,也可能是第三辈子以后。

那么这些呢,凡夫的眼光很短,就看不到了,以为因果是没有的。那么这个我们也不是说佛教故意编一套三世来骗骗人,“反正三世你也不知道,我也不知道,你怎么说,那只好随你说了”,不是那回事。有禅定的人,他看到的,这个也不要稀奇,就是有的气功师鬼神通,他也有可以看到几世的,他也可以看到一点点。真正得了禅定的人,他能得宿命通,他就看到你过去、未来的事情,天眼通见未来了。这是事情不是虚妄的,不是骗骗人的,这个可以实践的,跟科学一样的。但是实践呢,科学你把仪器拿来,一做就做出来了,这个实践,你去修禅定嘛,你修禅定,你成功了,决定你会知道。但是你修不成功,那算了,那只好听听人家的果报就完了。人家得了禅定的人,说真话,你相信他就可以了,你要既不相信人家,自己又没有这个本事,那你怎么办呢?那只好糊里糊涂了。自己没有能力,就相信可信的人,真正得了定,得了智慧的,就是佛菩萨,你相信他们就是了。你一定要相信自己,自己又是一个笨蛋,那么怎么办呢?那就是乱搞了。

皈依三宝嘛,就是叫我们相信佛菩萨,你自己还是凡夫,没有开智慧,你不相信他们,相信哪个呢?再说一个彻底的话,相信三宝就是相信自性的三宝,自己本来的佛性,你相信它还是相信自己,但是不相信自己现在的烦恼、愚痴,这个要简别。自己本来的佛性要相信它,就是得了果的,就是现在的佛菩萨;你自己现在的,你现行的是愚痴、烦恼,你怎么能相信这个呢?当然不能相信。所以说我们要依止善知识,他们有修有证的,修好了的人,我们相信他,再引入正路。你相信自己,自己烦恼无明重得很,你相信它,相信它你决定走错路。很多人不知道这个东西,总以为自己对,人家不对,学法的时候,“这个话我听起来可以,那个话听起来不对头”,好象买东西一样的,这个要,那个不要,那这样子挑的话,就是日常法师说的,学了半天,是学自己,把自己的知见用佛经来充实一下,依据多找了几个,自己的错误一点也没有改掉。这样子你学,学了越多越糟糕。

根据经部的话,业的力量分三种。顺现受业最强,顺生受业其次,顺后受业最劣。

“随初熟位名顺现等,并不定业,合成四种”,随它这个果最初成熟的时候来分,叫顺现受、顺后受、顺生受,那么再加上一个不定业。定业,决定受果的,受果的时间:现世受的,顺现受;来世受的,顺生受;后世受的,顺后受,定业三种。不定业也有一种。加上不定业一共是四种。定业三种,不定业一种,四种。

“言不定”,什么叫不定?“不定受故”,这个果报不一定受。“谓不定受异熟故,或于三世,时不定故,立不定名”,两个不定,一个是果不定,这个果报到底受不受,不一定。你假使忏悔了,就不受了,或者你做了好事,这个恶报就不受了。还有一个时间不定。到底在什么时候受报不一定。或者是现世受,或者是来生受,或者是以后受,时间没有决定。所以说不定,是包含两个意思。

或说业有五者,或有欲令不定受业,复有二种。谓于异熟有定不定,开为二种:一、异熟定时不定,谓果必受,于三世时,即不定也;二、异熟与时俱不定,谓果与时俱不定受也。

“或说业有五”,因为这个,有人说业又分五种,不定业也可以分。“或有欲令不定受业,复有二种。谓于异熟,有定不定,开为二种:一、异熟定时不定,谓果必受,于三世时,即不定也。二、异熟与时俱不定,谓果与时俱不定受也”,这里就是说,因为不定业里边有变化,那么就不定业,他们开了两种,一共加起来五种业。

哪两种呢?他说不定里边分两种,一种是异熟有定时不定。他说异熟定,时不定,果是要受的,但是什么时候受不决定,这是属于一类的不定业,就是异熟是定,异熟就是果了,果嘛,这个果将来一定要受的,但是你什么时候受,现世受、来世受、后世受不一定,这是不定业的一种。

第二种,“异熟与时俱不定”,这个时间跟那个受的果都不一定。或者是这个果在下一辈子受,或者后辈子受,时间不定;或者这个果本身可以不受,做了大的善事,恶果就不受了,这个小小的恶果就不受了,或者忏悔之后,这个忏悔掉了,就不受了。那么果也不定,这个时间也不定。那么所以把不定业开了两种,三种加两种,成了五种,所以说有的讲四业,也可以说五业。

“但有果定时不定业,无有时定果不定者”,这个里边,我们把时间跟果来做四料简的话,还有一个,就是果是定的,时间不定,这是可能的。但是你说,时间是定的,果不一定受,这个,他说没有的。只要时间定,果一定定的。“以时离异熟无别性故”,时间是假法,时间离开异熟果,没有其它的别体的。那么就是说,只要时间定的,果一定定的。没有说时间是定,你这一辈子决定要受,但是果不定,果可以说或受或不受,这一类是没有的。

所以说不定业分开,只能两种,不能三种。只有五业,没有六业。你如果说,这个不定业,它是时定的,果不定的,这种不定业是没有的,因为时间跟果的关系,不是别体的,离开了果,没有时间的。果既不定,时间就不能定,果定了之后,时间才能定。

那么这个里边,“四业五业,开合为异”,或者说四业,不定业是合拢来说一个不定,或者是五业,把不定业开了两个,一个开,一个合,不同。“其理无别”,它的道理是一样的。

余师说四句者,谓余譬喻师说,业分八种,故为四句。彼许时定于果不定,于不定中,时复分三,兼前五业故,成八种。

下边打得更开,“余师说四句”,他把所有的可能性都摆进去了。这个余师指的是譬喻论师,譬喻论师是有部里边的一类论师,后来就是经部的先驱,经部就是譬喻论师的后裔,譬喻论师发展到极端的时候,就产生了经部论师。那么这个譬喻论师,他把业分了八种,八种用四句来说,那么这是开得更大了。

他们里边就是允许时间定、果不定。就是说这个果决定在现世受,但受不受不一定。前面是简别这个是不可能的,这里他们又把它摆进去了。“于不定中,时复分三”,在不定里边,时间分三,就是说,现在受、生受、后受,又分了三个。“兼前五业,故成八种”,包了前面五个,成了八个。那么哪八个呢?他一个一个给你说了。

第一句者,于时分定,异熟不定。谓顺现等三业,三世时定,于果不定。若现世受,其果即受,现若不受,永更不受,于时必定,于果不定。顺现既然,生后亦尔,此分三种:一、谓顺现定,果不定;二、顺生定,果不定;三、顺后定,果不定。

“第一句者,于时分定,异熟不定”,时间是定的,异熟果却不定。“谓顺现等三业”,时间定,顺现受、顺后受、顺生受三种,果不定。这是答了三句。这三句,加上前五句,就是八句。

“三世时定”,或者顺现,或者是顺生,或者顺后,时间定的,果不定的,那有三句。

“若现世受,其果即受,现若不受,永更不受,于时必定。于果不定。顺现既然,生后亦尔”,他把它解释一下,他说顺现受业,果是不定的,怎么一回事呢?(90A)他说这个果,假使属于顺现受的,那么这个果假使现世要受,就是现世受了,假使现世不受的话,永远不受了,他分了这么一种。就是顺现受的不定业,要么不受,要受就在现世受。后头一样,那就是说假使第二辈子受的业,他要么就第二辈子受,要么干脆不受。顺后受,要么以后生受,要么干脆不受,都是一样。这就加了这三句。

“此分三种,一谓顺现定,果不定。二顺生定,果不定”,时间是定的,果不定。“三顺后定,果不定”,现在讲了三句了。

第二句者,有业于异熟定,于时不定,谓不定业,定得异熟。此但为一,谓果定时不定。

“第二句者,有业于异熟定,于时不定”,有的业,异熟果是定的,时间不定,“谓不定业,定得异熟”,这是前面的不定业之一种。它异熟果是决定的,哪一世受不一定,这个只有一句。“此但为一,谓果定时不定”,果是定的,或者顺现受,或者是来生受,或者是后生受,这个没有决定。那么这是果定时不定,这是一种。

第三句者,有业于二俱定,谓顺现等,定得异熟。此有三种:一谓顺现时果俱定,二谓顺生时果俱定,三于顺后时果俱定。

“第三句者,有业于二俱定”,果也定,时也定,“谓顺现等,定得异熟,此有三种”,果也定的,时间也定的。这个业,决定现世受的,顺现受业,决定来生受的,顺生受业,决定是后生受的,第三生以后受的,顺后受业,这两个都定的,这是定业有三种。

“一谓顺现时果俱定,二谓顺生时果俱定,三于顺后时果俱定”,(这个你们是于顺后是吗?“三于顺后”,是不是啊?这个“于”大概是谓的意思。三个都是谓嘛,谓顺现,谓顺生,谓顺后。当然于顺后也可以说,只是文气不一致。)时果都定,这是第三句,有三种。第一句三种,第二句一种,四句;第三句有三种,七句了;第四句一种,一共八句。

第四句者,有业于二俱不定,谓时不定业,非定得异熟。此但为一,谓果不定,时不定。

“第四句者,有业于二俱不定,谓时不定业,非定得异熟”,时间不定的那个业,异熟果也不定的,这是一句,谓果不定,时也不定。

那么这总的四句里边就有八个,所以有八种业。这个你们自己去画表,可能是演培法师有那个表,最好自己画画看,把这八个业,根据它的规律性画出来。自己先把八个业写好,看哪些地方是相同的,把它归纳起来,那么一个表就画出来了,这个不难的,这很简单。

论云:彼说诸业,总成八种,谓顺现受有定不定,乃至不定亦有二种解云:顺现等三定者,第三句是也。顺现等三不定者,第一句是也。第四不定中定者,第二句是也。不定中不定者,第四句是也。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