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与现实
发布时间:2024-10-28 04:34:15作者:大众学佛网佛教极为重要的法门是净土的信仰。虽然契机不同,行法有异,而净土却是共同追求的目标。顾名思义,净土即是清净的地方,是最极圆满与理想的清净之地。它的圆满与理想,是一切世间境地无与伦比的,因此,净土的表征是远离染污和污垢的,如此清净的圆满理想之地,非世法所能成就,是功德庄严而成就的,因此,净土的完善与建立,是功德的庄严与圆满。
佛法的证悟,是清净心的圆成,其清净的理念,充分地体现着美妙与圣洁,是真善美的表达与统一。真即是从认识上去感知;善则由意志而决定;至于美,则是情感的合理化,因为只有情感的合理化才能实现美满的生活,佛法的清净是美妙与圣洁的体现,而美妙与圣洁是智与情的融合和统一,只有智与情的融合和统一,才能净化人性,而终究成贤成圣。只有人性的净化,才能从现实中认识净土。
从根本上说,净土思想是佛法的核心,没有净土思想,一切行法即无落脚之处。我们对净土的理解,不妨从两个方面去认识与探讨:一是众生的清净。《阿含经》说:“心清净故,众生清净”,即道出佛法对治心地的重要性,众生身心的清净,目的是离烦恼而显发自心的无漏清净。
二是世界的清净,即大乘思想中的“心净则佛土净”,心王的分别是国土差别的根本,大乘思想中,众生清净还不够圆满,国土的清净与众生的清净而达成的依正二种清净,才是真正的净土,我们的身心清净了,所依的环境清净了,才能显出大乘佛法利益众生、成熟众生的特点。所以,学习大乘佛法,其路子无外乎修福与修慧,而达到身心清净,即正报清净,这是极为重要的,只有二者兼之才是大乘菩萨的正行,因为菩萨行是大乘学人的德行,他们的圆满是通过成熟众生与庄严净土而达到完美的。菩萨行的完成即是净土施设的完成,菩萨行的完成亦是自他二利的完成,自利是通过成熟众生来体现的,而利他则是庄严净土与成熟众生的圆成证果的完美统一。然而,如何通过自他二利来实现净土,确需我们去深入探讨,一般的学人,多把净土置于遥远的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把净土的实现与获得寄望于往生之后,实是普遍之现象。就众净土的概念而言,净土即是最完美的所在,即应该是人类共同的企求,修学大乘佛法,应当把净土的成就着眼于当下,即是当前之契机。
净土的思潮,源于人类对理想世界的追求,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描绘出不同的净土境界,如居住于高山的人们,其净土的完美应是“琉璃宝地平如掌”,而需要食物的人们企盼的净土,则是米山乳河。中国的隐士们的净土就是方丈、瀛台与蓬莱了。佛教的净土,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一是自然界的完美,有四个特点:一、是平坦,没有山陵丘岳以及大海江河,更没有让人怖畏的荆棘,如极乐净土的平坦就是那么的完美,这样理想的地方,是印度人民对土地平坦的向往;二、整齐是净土有序的表征,是乱世对治的期盼,西方净土的整齐,即使是树木也是“七宝行树”那样有序;三、洁净是人民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如西方净土的无垢与金沙布池,黄金界道,是洁净的极致;四、富丽,是人们最希望拥有的物欲,如西方净土是七宝所成, “一切所有,皆是宝庄严具”,因此,净土具备了种种的优越性,是自然界的致极完美。
第二个方面,即是净土中人们物质享受的理想化,一是经济生活的理想化, “一切所需,应念即至”,净土的物质享受是“衣食自然”,远离劳作的疲倦;二是人群生活的理想化,净土的人群生活是绝对平等的,他们没有阶级与剥削,也没有亲疏的生份,更没有怨怼的苦恼,没有国界的限制,亦五种族的尊卑,即使微细到人们的肤色,皆一律平等为“金色之身”,其人群生活的完美是无尽的圆满。
再是身心的理想化,净土中人,互为善知识,相互促进,乃至水树鸟风,无不说法策众,平等与自由(游供十方)是净土最为绝妙的人文环境。
通过对净土的分析与了解,可知净土的实现是通过自净与净他、生净与国净完成的。因此,我们如果完成了自净与净他、生净与国净,那么,人间净土即能实现。也就正如六祖大师所说的: “心清净,即是极乐。”要把人间净土变成现实,我们应该以发菩提心、慈悲喜舍、四摄六度等一切菩萨行来庄严自身,成就无边果德,使我们的五浊恶世、娑婆世界净化为自净佛土,此即现实中净土的修证与完成。(信息来源:摘自《彩云法雨》)
编辑: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