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都宝光寺
发布时间:2024-06-12 04:35:07作者:大众学佛网新都宝光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城北新都县城城郊,距成都市有18公里。这座寺庙相传始建于东汉,但因史料不足,难做断论。但从这里至今保存的“寺塔一体、塔踞中心”的典型布局来看,这座寺院最迟建于隋代。宝光寺在隋代时曾名为大石寺,寺中的塔叫“福感塔”。关于宝光寺寺名的由来,曾有过一个传说:公元881年,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唐僖宗逃到四川,以大石寺为行宫,令重修寺、塔。有一天晚上,唐僖宗见寺中福感塔下发出宝光,于是将大石寺改名为宝光寺。不过,1996年5月,寺内出土了唐代《施衣功德碑》,这一最新资料表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寺名就已经叫做宝光寺,寺中的佛塔名为宝光塔。
宝光寺占地约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有2万平方米,坐北向南,中轴线对称,照壁面对大门,依次为天王殿、舍利宝塔、七佛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紫霞山。两侧则是禅堂、法堂、戒堂、斋堂。宝光寺的布局严格遵循佛教禅宗仪轨制度,体系完备严谨,在我国现存佛教禅宗寺庙中很少见。
宝光寺的山门建于乾隆年间,内供设法神、金刚力士和明代县人杨廷和杨升庵塑像。进入山门之后即是天王殿,天王殿殿檐悬“一代禅宗”匾额,殿中供奉弥勒佛,两侧分列四大天王。殿后因有明代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石刻《尊胜陀罗尼咒》经幢,故此殿又名尊胜殿。
天王殿后的宝光塔建于唐僖宗中和年间,至今已有千余年,其间有过多次残损,好在一直都有修整。明末,宝光寺塔毁于兵祸,现存为清代建筑。宝光塔为密檐式十三级四面塔,塔高约有30米,每级每面各嵌有佛像三座,底层正面龛内塑有释迦牟尼座像。宝光塔金铜宝顶,每级翘悬四个风铃,全塔供奉的铜、石、玉佛像多达140尊,并藏有舍利子13粒,是佛教著名圣迹之一。
七佛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式,殿前檐柱下有两个浮雕盘龙石础,是寺内唯一的唐僖宗时的遗物。殿内高50厘米的须弥座上,供世间广大威德自在光明如来、多宝如来、宝胜如来、妙色身如来、广博身如来、离怖畏如来、阿弥陀如来七佛立像,佛像形态端方,宝相庄严,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佛龛前供奉的1.36米的汉白玉卧佛,是1991年由缅甸的佛教徒捐赠。
罗汉堂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中堂供奉着一尊28头、56手、196眼,高达6米的千手观音像,堂内塑佛、菩萨、祖师59尊,罗汉518尊,每尊高约2米,其中还有康熙、乾隆塑像各一尊。罗汉堂的塑像造型优美,彩绘鎏金,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它是中国罗汉堂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泥塑罗汉堂。
藏经楼是全寺最大的一座殿堂,高17米、宽40米、深18米,殿堂由石柱支撑,是宝光寺最杰出的建筑之一。藏经楼建于清道光年间,上部为藏经楼,贮有敦煌藏经43册,房山石经22册,北藏经和频伽藏经各一部,共728函,7280卷。殿中供奉千手观世音菩萨像,殿壁绘有精美的诸天画像。藏经楼楼下为说法堂,为历代方丈说法处。
位于极乐堂后面的念佛堂中有石舍利塔一座,由3块巨石镂空雕成,呈六方宫殿式,高约5.5米,直径2米,塔内雕刻着以释迦牟尼佛的故事为中心的各式各样人物、花卉和飞禽走兽,六根石上盘绕飞龙。这座石塔玲珑精致,是寺内艺术价值较高的雕刻之一,历代住持也都以此处作为净土宗道场。
宝光寺拥有了逾千年的历史,也经历了无数次的劫难。唐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李炎下令拆毁天下大寺4600余所,小寺4万余所,宝光寺也难免劫难,宝光塔也被摧毁。唐大中元年(847年),宝光寺才得以恢复。宝光寺在宋代曾盛极一时,僧众超过3000人。然而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又再次遭到毁损。从康熙到光绪的200多年间,宝光寺得到不断修缮和扩建,宝光寺再次兴盛起来,与成都文殊院、昭觉寺、草堂寺并列为四川成都地区的“四大精蓝”,与成都文殊院、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并列为长江流域的“四大丛林”。直到民国年间,宝光寺也一直保持了佛教禅宗大丛林的崇高地位。在宝光寺受戒、参学的僧尼,不少都学有成就,有的还成为中国佛教界的知名人士。
在中华民族抗日救亡高潮的感召下,宝光寺的和尚也积极为抗日募捐筹款,有的还参加了僧伽宣传队和救护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宝光寺受到人民政府的保护。1956年,宝光寺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中国结构最典型、保护最完整的一座佛教禅宗丛林。宝光寺历史悠久,文物众多,每天都有许多中外游人和佛教徒到宝光寺参观、朝拜。
(倪天勇)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