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新证 第四章 积善 (15)
发布时间:2024-05-06 04:32:20作者:大众学佛网正文:施恩(44)不求报,与人(45)不追悔
译文:若有能力布施给他人的恩惠,绝对不生求回报之念,赠送给他人的财物,也绝对不生懊恼之心。
分析
施恩与人,善人出于自愿,断然没有希求报答之心。送给别人的财物,是财布施,心里也绝不会懊悔。如果施恩求报,是用做生意的心态行善,所得的福报是有限的。送给贫穷人的东西,过后再后悔,则并非真心救济,这是一种只重眼前的钱财,而轻救济他人贫苦之事这种行为都是有智慧者所抛弃的。假如我们在布施时,能够做到内不见有布施的我,外不见有受布施的人,中不见布施的财物,这叫三轮体空。如果能够做到这样布施,即使布施了一元钱,也可以消除一千劫所造的恶业了。如果有求回报的心,即使用了几十万元救一个血病人,所得到的福德也不会圆满深广。
我们做了错事,如果能够认识到错误并忏悔,以后绝不再做,我们就会越来越清净,越来越善良。如果做善事后悔并从此不再去做,是断了行善的种子了,人就会越来恶业越重。为此,行善是绝不可以后悔的。
我们生活在社会上,没有钱是不行的。若想让自己的钱足够花销,那就要勤奋工作,不断地挣钱,不断地储蓄,这样一生才不会缺乏。如果你有一点钱就沾沾自喜,从此不再工作,坐吃山空,很快就会山穷水尽,把钱用光了。法里面道理也是一样,要以孝顺心、慈悲心、恭敬心做为种子;而以衣服、食物、钱财和自己的生命来当做牛犁,以自己的父母、贫穷疾病的人和佛法僧三宝来做为田地。若是佛弟子想要得到藏识中的百福庄严,生生世世没有穷尽的福报,就必须要用慈悲心、恭敬心、孝顺心,将衣服、食物、财帛,乃至于自己的生命恭恭敬敬的供养给父母与贫穷疾病的人和佛法僧三宝,这就叫做种福;若是不种福的话,就会贫穷,没有福报和智慧了。这里讲的种福的田,是一种比喻,就是说我们种植福报,就像农民种田一样,种下种子,就会有收成,所以叫它做福田。
布施可分为三种,有法布施、有财布施、有无畏布施。还有随喜。以种种的方便,来劝化教导别人,让别人知道佛法,明白佛法的道理,就叫做法布施。法布施的功德最大。财布施就是用钱财来布施救济他人;无畏布施,就是救有情的生命,或者在别人惊恐、危险时去帮助和安慰。比如买放生命,把鱼类,鸟类从人们的口食中解放出来,放归大自然,就是无畏布施。随喜,就是没有钱财布施去济助贫困的人,但是看到别人有钱,对贫困的人进行了帮助,贫因的人因此得到解脱痛苦,为此自己心中非常高兴。想他做的事情太好了,等我有能力的时候也象他一样救济贫困的人,这叫做随喜功德。
世上的人十分看重钱财,以为守住钱财就是有福,岂不知布施钱财才是真正的积福。就我们每一个来说,前世造的善业有限,今生的福报也有限,若想福报无穷,不断增长,则必须利用大好时光做利益他人之事,如此积福,则受福一分,便可积来十分、百分。所以,善人见到他人有急难、或遇到贫苦之人,定会难舍能舍,方便救济。如此,日日为善,时时为善,善人定会福寿绵长,今生后世都是光明的。
事例一
辽宁省某市董万忠,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时,一次同村的几个人出海遇到海难,船翻了正在下沉。当时正刮大风,见风大,别人的船都不敢出海营救,连救护海难的公船也不肯出海。董万忠听说后,驾驶着自家的船冒险出海,救了八个人的生命,把他们平安送到陆地。在这次救人之前,董万忠还救过三个落海渔民,他在出海时听到有呼救,驾船过去往上拉人时,原来此人身下还有一人紧抱着不放,再放上拉,还有一个跟着被拉上来,他一个人一次拉上三个人,为此董万忠伤几根肋骨。到了2006年,董万忠家遭难,家产损失贻尽
,当时媒体报道过他救人的事迹,这次他遇难,一经媒体报道,许多人为他捐款,帮他度过了难关。事例二
王金华在东北某县城工作,他为人极其厚道。因为他是从农村出来的,时常家里会来些屯亲,不论是谁,进屋王金华就当客人接待。由于他好客,全村人到县城几乎都到他家吃住。王金华家就他一个人有工作,工资不高,家里承不住,他妻子就想办法挣些钱来贴补家用。即使这样,家中还是入不敷出。别人都认为他太傻冒了,快四十岁了,孩子也快大了,家里没有存款,却乐此不彼地招待屯亲,在一般人眼中这些人一点用都没有,却弄得自己贫穷不堪。王金华不管别人如何说,一直无怨无悔地做下去,后来他受县领导的重视,提为科级领导干部,说起来,他一次没有给领导送过礼,也没有要过官,却提拔他当了一个局的领导。两个孩子也都考进很好的学校,毕业后在外地工作,家境也富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