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 - 佛陀的根本态度
发布时间:2023-10-27 04:07:06作者:大众学佛网佛陀说法并成立僧团,无非是为了根除众生的苦难。佛陀基本的教诫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根据佛法,众生的根本烦恼是贪瞋痴,表现在外的就是种种的矛盾与冲突。换句话说,世间的战争皆出自人们内在的矛盾 - 偏激的思想、不平衡的心理,表现在外的就是野战般的狂暴。烦恼的解脱就在行为上的自约束(戒)、感情上的净化(定)及思想上的纠正(慧)。
世间没有不杀生的战争,而杀害人类是人性中最恶劣的行为。战争,不论以何为借口都是罪恶的。佛门之内没「正义之战」,更没有所谓的「宗教圣战」。佛陀在『法句经』中告诉世人!「于此世界中,从非怨止怨,虽以慈止怨,此古圣常法」。佛陀体会到「一切惧刀杖,一切皆畏死」,因此他劝化人类:「以己度他情,莫杀教他杀」。
在「相应部」的 战士经 中, 有一战士问佛陀:「大德!我听昔时累代战士师说:『凡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士死后即升到名叫「俱所乐」的天堂上。』世尊对此作如何宣说?」佛陀却答:「勿以此问余。」战士不明佛陀的用意而再三追问,最后佛陀只好回答:「在战场上的战士,其心曾为卑劣,所行是恶,所向是邪:『令此等人被击、被缚、被斩、灭亡』,如是作思而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士死后即堕到名叫「俱所乐」的地狱中去。」佛陀进一步指出,如果认为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士能生于天上,这是邪见,死后不是堕入地狱就是生为畜牲。佛教在根本上就彻底否定了某些宗教倡导的「圣战」思想!
佛教反对战争的立场也可以从『增支部』的经文中得到绝对的左证。佛陀列举了五种在家弟子应当避免的职业,当中就禁止正信的佛弟子作武器的买卖。
战争,不论谁胜谁败,双方则必得不偿失。『相应部』的 于战之二语经 中记载了阿阇世王政打了波斯匿王的情形。起初,阿阇世王打败了波斯匿王,佛陀知晓后就说了著名的偈颂:「胜利生憎怨,败者住苦恼。胜败两俱舍,和静住安乐」。不久,波斯匿王击败了阿阇世王,佛陀据此告诫其弟子:「人为己利时,即以掠夺他,他之被夺时,彼亦为所夺,愚者恶不实、虽思为当然,恶之成实时,即受于苦恼。若以杀他人,即得杀己者,若以胜他人,即得胜己者。以讥他人者,即得诽己者。以恼他人者,即得恼己者,如是业轮转,夺人当被夺。」佛陀告诫世人,侵略他人必种下憎的种子,掠夺他人的恶业难逃,杀人者被杀、夺人者被夺。虽有明智的避免侵略他人,自他才能「和静住安乐」。
在『中部』的<帝释所问经>中,帝释请问世尊为何向往和平的世人会起矛盾、冲突、战争。佛陀在分析了种种因素之后告诉帝释「贪」是一切矛盾、冲突、战争的根本。放眼观世间,所有的战争无非都是利益之战 - 政治权力、土地、经济、宗霸权等等。因为贪所以世人无法看清战争之祸害。既然「贪」是战争最大祸首,因此佛陀说:「彼于战场上,虽胜百万人,未若克己者,战士之最上」。的确,征服自己的贪婪才是世间最上的胜利!
「本生经」记载了释迦族和拘利亚族为罗喜尼河 (Rohini) 河水而备战的情形。释迦族和拘利亚族一直共享罗喜尼河水灌溉田地。当时旱灾连年,罗喜尼河河水不足,为了争夺河水,释迦族和拘利亚族就在河流两岸备军而战。佛陀知晓后就实时赶到而询问他们:「汝等为何聚军在此?」双方答道:「世尊!我等乃为战争而来。」佛陀再问:「汝等为何而战?」双方皆答「为罗喜河水而战。」佛陀再问:「此水何价?」双方皆答:「水价微不足道。」佛陀再问:「汝等为价微不足道之水丧命,值乎?」时释迦族和拘利亚族皆怕领会佛陀之教诲而放弃了战争。的确,战争无法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相反的它摧毁了生命,更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应该学习容忍、尊敬不同的文化与信仰,这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公元前三世纪的阿育王,在归依了佛教之后,力倡佛教的宗教容忍,互相尊敬及和平共处精神。在其第七石柱之刻文上写着:「不应只赞颂自己的宗教而毁谤他人的信仰,所有的宗教应该给予同等的尊敬。能如此奉行者,不唯宣扬了自己的宗教也为其它宗教尽了义务,反之,不只伤害了其它宗教,也已经为自己的宗教掘了坟墓,赞扬自己的宗教而破坏他人的信仰者无非是狂热的宗教情感所使然,不知这种行为已严重的破坏了自己的宗教,还以为圣化了自己的宗教。因此大家应以和谐为尚:让我等聆听并学习他教之教义。」这不正是宗教狂热者的当头棒喝吗?在钖兰堂内破坏佛像以证明佛陀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又何能拯救他人的传教士 (钖兰报纸 The Sunday Leader 31-12-2000) 应当觉醒了吧!无论情况如何糟糕,佛弟子绝对不能「以怨止怨」,应「以慈止怨」。和平是人类最大的幸福,人类没任何理由牺牲人间的幸福而追求那遥远的天堂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