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学《弟子规》在社会上吃亏咋办吗?
发布时间:2024-04-18 04:04:20作者:大众学佛网问:现在是个竞争的社会,科技高速发展,人人追求私利。许多家长担心学习《弟子规》,变得很老实、很纯正,会不会在社会上处处吃亏,受人欺负,不适应现在这个竞争的环境?
答:学佛就是学老实。我在当年,很年轻的时候学佛,二十六岁就学佛,三十岁我把工作辞掉,我专心学佛。许多人骂我、责备我,说我自私自利,年轻应该要奉献给国家社会,为什么逃避责任,跑到庙里面去念佛去,说我消极、迷信。我只有自己清楚,跟他们讲不清楚,只有一个人赞成,方东美先生。我出家之后去见他,他一看到我:你真干了!我说是,老师不是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吗?"对,真的,没错,你路走对了!"只有一个人赞叹,其他人统统都是毁谤的、都是讽刺的,我这个路走出来了。现在这些年来,诸位看得很清楚,我们把佛法、把中国传统的学术、把每个宗教的优点带到全世界,团结宗教。把中国传统的教学,可以化解冲突、可以恢复全世界的社会安定,跟世界和平,我们在汤池做的样子,提供给联合国做参考。联合国是真的,不是假的,真的寻求和平,找不到门道。我们做出这个样子,给他们做报告,他们很惊讶、非常欢喜,所以驻联合国各个的大使都希望到汤池来参观、来考察。这就是说明他们真的有化解冲突、促进世界和平的诚意,我们非常欢迎他来参观指教。
还有人建议,希望联合国设个专门办公室,来推动这种方式来化解冲突、促进世界和平,联合国秘书长也很欢喜,好事。现在是大家谈谈,也许过几年它真的变成事实,这很难讲的。所以这是对社会有贡献,对世界和平有贡献,怎么能说这是消极!所以我也接受好几个大学的教授。佛教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从开悟之后就开始教学,一直教到老死。他老人家七十九岁过世的,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你能说他消极吗?用现在人的眼光来看,释迦牟尼佛不是神,他也不是仙,他是人。他什么身分?他是职业老师。跟中国孔老夫子一样有教无类,不分国籍、不分族群、不分宗教,只要你肯来学,他就很认真来教你,他是教师。他不收学费,不像孔子,孔子还收个束修,有点象征的学费,释迦牟尼佛不收学费。所以他是个义务社会教育的工作者,这名正言顺,这要懂。我们学佛就是学释迦牟尼佛。
学习的时候是很辛苦,我学了十三年开始出来教,教到今年刚刚好也是四十九年,没有一天不教学,没有一天不跟大家讲解经教。经教里头讲什么东西?刚才跟诸位讲过,佛经里面所讲的是伦理、道德、因果、哲学、科学,没有迷信。现在是社会大众对佛教知道太少、接触太少,所以产生严重的误会,这是真的。我在没有遇到方老师之前,也是很深的误会,认为它是宗教、认为它是迷信。
方老师介绍之后我才接触,接触之后才恍然大悟,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这里头有真学问。方老师讲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那一点都不错,真的。所以,我们终身感谢老师,不是老师介绍怎么会知道,永远不会知道,感谢老师的教导。社会竞争是错误的,竞争升级就是斗争,斗争升级就是战争。现在的战争是核武、生化,那就是人类在地球上整个毁灭,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我们对联合国非常敬佩,就是说它真有心想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我在做了多次的讲演,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用圣贤的教学。首先我们不要竞争,竞争是西方的,中国的教育五千年来从小教什么?教礼让、教谦让,没有教竞争的,竞争一发展,后来是毁灭。中国人对于利看得很轻,对于义看得很重,仁义看得重,利还看得很轻,不重视这个,你看这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多厚。
我们在汤池一年多的教学,人民觉悟过来、醒过来了,醒过来怎么样?利就看得轻,仁义看得重。当地的年轻人在外地工作,一个月可以能赚到两千块钱,不要了,回家去,回家去一个月赚五百块钱。他欢喜,回家天天跟家人团聚,有亲情;在外面工作虽然赚到钱,亲情淡薄,他现在尝到了。所以原来出去的这些年轻人,都愿意回来,听说家乡这么好,人人都懂得礼貌,再没有争执。离婚没有了,不像从前离婚率很高,现在离婚没有了;儿子懂得孝顺父亲,孝子多了;婆媳关系处好了,不再吵架了;邻居互助、相让,不再争了,过去跟邻居是吵架,争,现在懂得谦让,这怎么不好!这个社会一团和气,进入这个小镇,磁场就不一样。你说哪一种好?
科技发展到最后,如果没有伦理、道德、因果,科技会把世界毁灭,科技已经走到了尽头,充满了危机。所以现在西方人向中国、向印度去求宝,如何来化解,这个我们要懂得。你要说富贵贫贱,你懂得因果,你晓得那是你命里有的。你命里有富贵,富贵自然来,不要去争,自然来,无论你经营哪种行业都赚钱,命里有;命里没有的时候,用什么方式你去赚都赚不到,这个道理要懂。你明白之后,古人说一句话说得好,"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怎样才能致富?《了凡四训》是个好例子,你看看袁了凡争不争,你去学学他,改造命运,这个重要。改造命运有理论、有方法,你要懂道理,依照这个道理去做,命运可以转过来。所谓求富贵得富贵、求儿女得儿女、求长寿得长寿,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是早年章嘉大师教给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