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十七世大宝法王在药师佛灌顶法会上的开示

发布时间:2024-08-06 04:34:07作者:大众学佛网
十七世大宝法王在药师佛灌顶法会上的开示 此生,能得知如何获得快乐的正道,能有机会选择修持佛法,是非常难得的。从世间和佛法的两个角度来说,我们都没有自主性,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生活中往往遭遇到各种困难。例如,由些人虽然想做善良的人,想做善事,但做的却尽是恶的,自己也无可奈何。因此,聚集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可说是比较幸运的,眼前都有修持善行的机会,只要自己愿意,都能做善事。我们应该把握机会,尽力行善。若能利益他人,今生就有意义了。
生活中,我们总是遇到各种困难和考验。这世界上有贫富的差距,有男女的差别,及各种不平等的现象。政治、经济上的压力,也造成生活上的一些困难。世界上有许多宗教,每一种宗教都有自己的教义,彼此之间或有些忌讳,有些比较激烈的宗派甚至有强烈的优越感。总之,在这世间生活是不容易的,充满各种痛苦。唯有消除痛苦,我们才可能得到快乐。
世间生活充满各种困难,这是因为世间纷乱而起的吗?即使如此,外在环境纷乱,但重点还是我们自己的心,我们的心能改变世界。以我自己为例,我一生和佛法因缘很深从出生到现在,我一直生活在佛法的环境中,对佛法特别有信心。我的名字--邬金钦列多杰,也和佛法有关。从西藏出来以后,生活在不同宗教和种族的环境中,我也遇到许多困难。例如,来到印度以后,我必须和其他宗教交流,交流时我必须特别注意一些事情。即时我自己本身并不觉得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但是身为佛教徒,我有责任要去注意这些事情。
佛教是一个很包容、很真诚的教法。由于对佛法的信心和欢喜心,让我看到佛法和其他宗教是不相违背的。佛教的精随是因果业报。今生我生为佛教徒也是因果的道理,我对佛法特别有信心也是由于因果。今生是过去的因成熟的果,我们应该以欢喜心去面对今生。有些宗教认为有一造世主,从某方面来说,我之所以生为佛教徒,也可说是因为这位造世主的缘故。这样的想法和佛法的道理是不相违背的。总之,不同宗派之间,应该有互相包容、互相欢喜的心。

我对自己身为佛教徒的角色也感到非常欢喜。
从世间的角度来说,我也有许多必须面对的问题和困难。例如,我没有自主性,有很多事情,我无法自己做主。此外,就算我自己没有问题,别人也会丢一些问题给我。每天都有很多人带着各种大大小小问题来见我,要我帮忙,或要我特别关心某些事,例如,社会贫富差距愈来愈悬殊的问题等。有些人是问了一些家庭问题而来,例如:夫妻不合、小孩子要开刀、小孩子要考试……等。总之,我必须负责解答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医疗问题,有时要扮演父母的角色,有时要扮演医疗顾问的角色,各式各样的。我该如何面对这些问题呢?他们都是带着信心来见我的,我不能告诉他们我没办法,请他们回去。我有责任要帮助他们。我没有条件能给他们什么,我唯一能做的是鼓励他们,让他们对自己有信心、有勇气面对问题,而欢喜地面对人生。这也是我能为大家做的最好的一件事,让每个人升起信心,面对人生。
平时,我对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都是以发自内心的热诚,以慈心和悲心去对待每一个人,并以这样的动机去做很多事情。例如,用眼睛去看人时,我也是尽力以这样的心去看。由于我这么做,对方没有感受到什么,但至少会升起一种欢喜,会找到一种希望或寄托。这是我的期望,希望别人也有这样的感觉,但有些人可能也没有生起任何感觉,但人世间就是这样。我想这这可能是世间的法则,不可能一切都圆满、都如意。
总之,不论是在世间法或佛法,我们总是会遇到问题。处理问题时,外在因缘条件固然要具足,但最重要的还是内在的因素。我们必须要有信心和勇气,一种有智慧、具有善巧方便的自信力。有了自信力之后,我们就能面对世间的许多问题。当然,生、老、病、死的问题是无法立即消除的。我们的身体就是无常的,不离成、住、灭、空。但是,随着自信力的增长,我们面对这些问题的能力也会增长,逐渐出离生、老、病、死的问题。
药师佛灌顶的目的,就是为了增长心的这种力量:自信力。刚才大家一起共修过一座药师法了。仪轨中提到药师佛的净土极其庄严、极其广大。为什么要做这种形容和观想呢?这是为了鼓励我们,让我们的心升起欢喜。生活在这世间上,如果我们的心只往黑暗的地方想,那我们看到的都只是黑暗的、没有希望的;如果我们的心往光明面想、往光明面看,即使只有少许的光明,我们也能找到光明、找到希望。情器世间中,并不是一切有情众生都是邪恶的,外在器世间的一切也不全都是有毒或污染。如果我们的心具有勇气、力量和热忱,这世间可变成净土,一切有情众生成为空行、天女等。因此,药师佛仪轨中提到药师佛的净土如何庄严,净土中一切眷属如何庄严,就是为了要让我们升起勇气。否则,单单看看这会场就可能令人非常灰心,不论每天如何打扫,一天下来还是这么脏,哪可能是药师佛净土?同样的,每天一打开新闻,尽是杀人、偷盗、火灾之类的事,简直是地狱的境界,哪谈得上是药师佛净土?
密乘灌顶、观修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升起勇气,让光明面升起,让我们知道这世间真的是可以变成净土的,而且其中的众生真的可以变成菩萨和圣者的。这并不只是佛教的教义而已。佛陀的法教并非只是针对佛教徒而已,而是针对所有的众生。药师仪轨并非只是针对佛教徒而已,而是为了让一切众生都升起光明面。
灌顶与魔障
灌顶前行包括施魔障的朵玛。什么是魔障呢?由自他分别的角度来说,世间有外在的魔,但最主要的魔在我们心中,那就是“我执”。如果不去除我执,就好像金刚帷幔中塞了毒药一般。若你让我执的毒舒适地住在你心中,你再怎么高喊“吽呸”,也毫无用处,去除不了什么魔障。这就好像小偷在家里,你却在大街上高喊小偷不要进来,那有什么用呢?任由家里的小偷偷东西,而去外面抓小偷是没有用的。因此,虽然灌顶仪式中有遮除魔障的部分,但去除心中的魔障还是最重要的。
《成一切续》中提到,修持密续的地方首先要去除魔障。这里是佛陀降伏魔障的地方,因此应该是没有什么魔障的,是修持密乘最好的地方。总之,虽然金刚座这里应该是没有魔障的,我们还是按照仪轨修了除障施朵玛的部分。接下来,我们应该要建立降伏心魔的基础,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没有烦恼地做事,否则我们所做的一切伴都随着我执,都和烦恼相应,而不是让我们远离烦恼。
祈请给予灌顶
请求是生活中一种正常的程序,在灌顶仪式中也是一样。在这段祈请文中,我们向无量上师及一切诸佛、菩萨,尤其是药师佛,祈请赐予灌顶。祈请文也说道,在证得菩提之前,要依止药师琉璃光如来为本尊,也就是“赐予本尊”的意思。这是因为以前的人,求取的灌顶是自己想要依止的本尊法,不像现在人,觉得哪个灌顶好就去灌哪个顶。有些人甚至根据世俗的需要而灌顶,例如,须要钱财就去请求财神灌顶,或要做事业时就去请求绿度母灌顶,这和世间法没什么两样。
只要仍然是六道的一份子,我们就应该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这是很重要的。我们都是在父母的关爱之下而出生的,我们的身体也是因为父母的关爱而形成的。然而,生活在世间,我们每一个人都遇到过各种身、心方面的痛苦,有些人有身体上的病痛,有些人有心理方面的疾病。事实上,很多痛苦是因为内、外的病而起的,依止药师如来可帮助我们消除身心内外的各种病苦。
顾名思义,药师佛和医药有关,能满足众生所须的医药救怙。因此,依止药师佛可帮助我们自己及他人消除身心内外各种病苦。
本尊
本尊在藏文称为“宜淡(yidam)”,意思是“心中的誓言”,而这誓言包括承担和本尊有关的事业。如果只是为了自己一人的利益而在房间里摆设药师佛唐卡,或供奉很多药师佛的佛像,每日持诵药师咒,甚至把整部药师经都背下来了,那并不能算是依止药师佛为本尊。依止本尊必须有皈依发心的基础。
皈依发心
在世俗中,一个计划的成功需要三大要素:首先,规划者或领导者必须具有能力;其次,所有工作人员对领导者和计划有信心;第三,所有工作人员彼此信任和合作。皈依的道理也是一样,佛如同领导者,法如同计划,僧如同工作友伴。皈依就是对这三者都具有信心。
发心更是重要。一件事情是否能成功,在于我们是否有信心、有勇气,及真正去做的决心。成功的人物不一定受过很好的教育,但他们总是有勇气去面对问题及克服困难。
如果能把皈依和发心的意义带到日常生活中,我相信这会对大家很有帮助。
观想本尊
如同先前说过的,观修本尊时要观想外在器世界转变为净土,且一切有情众生都转变为本尊,一切不净都转化为清净。只是合掌念诵“为利众生愿成佛”是没有用的,念诵时心中要同时观想。观想要尽量清晰,清晰的观想如同清晰的蓝图。脑中一片空白、眼睛直瞪着释迦牟尼佛或观音像地念诵是没有用的。我们必须把眼睛对着心看,用心去观想和发愿。外在的佛像一直坐在那里,是不会动的,会动的是我们的心。释迦牟尼佛现在不在这世间,我们现在看到的佛像和唐卡,只是在提醒我们佛的样子,真正能改变一切的是我们的心。我们具有思惟和观想的能力,与其睁大眼睛、呆呆地望着不会动的佛像,不如让眼睛往内观,清晰地观修本尊的清净相。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