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国安寺千佛塔

发布时间:2024-06-19 04:34:37作者:大众学佛网
国安寺千佛塔

身世之谜

国安寺千佛塔,亦称国安寺塔或国安寺石塔。它位于龙湾区瑶溪街道皇岙村五峰山东麓国安寺前,地处山岙之中。皇岙的得名和许多地方一样,是由于谐音。因三面环山,形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故得名凰岙,后改为皇岙。近千年来,国安寺千佛塔以其挺拔的身姿,掩映在青山翠木里,历经了岁月的沧桑轮转,承载着厚重的文脉。

国安寺塔的历史情况,史籍未有正式记载,谈及寺院也是一笔带过,明弘治《温州府志》载:“国安院,在华盖乡,唐乾符四年建。”清光绪《永嘉县志》仅记载:“国安寺,在膺符乡,唐乾符间建。” 可见国安寺在明清时早已不复当年的气势,这些方志虽提及寺院的建造年代,但均未述及石塔,这让国安寺塔的身世变得扑朔迷离。直到1987年落架大修时,发现塔内几块记有年代的碑记,塔的身世才得以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石塔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庚午(1090),八年癸酉(1093)夏竣工,历时四年。国安寺塔庄严挺秀,雕刻优美,具有较高的历史意义和科学艺术价值。1981年6月11日,被公布为第一批温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时的塔像一位历经岁月的老人,病魔缠身:塔身东南角自下而上裂痕明显,部分构件残缺,特别是塔顶基本缺散,有走向崩塌之虞。幸得于1987年落架大修,当年复原塔刹,1989年复建底层的木结构副阶,恢复了始建时的全貌。1989年12月12日,国安寺石塔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特色

走近国安寺塔,全身石料呈现着青灰色,给人一种凝重感,这种色泽的石头其实是叶腊石质的。塔并不高,但因为上下几乎没有收分,加上六边形的平面不大,塔的立面反而显得瘦长挺拔。虽由石作,但还是属于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全塔共分九层,为不能登临的实心结构,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

基座为两层须弥座形式,最下一层雕刻九山八海纹。第三层至第九层的平座上,也均雕刻九山八海纹,这是同类塔中较少见的。“九山八海”纹出现于唐代,在宋代已成为石雕的固定素材。宋《营造法式》中称其为“水浪”、“宝山”。细细观赏,国安寺塔的九山八海纹水波翻滚,波涛汹涌,每片浪花雕的却并不雷同,非常写实,仿佛整塔自海中长出一般。上面托刻着莲瓣,丰厚饱满。各面须弥座的中心,用高浮雕手法雕出形态各异的狮兽,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可惜周边充斥着中国式旅游题字,大煞风景。

塔的底层做有木结构的周廊,宋代称为副阶。塔底层转角处的柱子呈瓜楞状,同宁波保国寺大殿的柱身做法类似,是典型的宋代做法,唐宋青瓷非常流行这种造型,莫非造塔的匠人们从青瓷的造型中得到了灵感?正面龛内有释迦和多宝二佛并坐雕像,其余塔壁均雕刻多尊佛坐像。这些佛像神态安详端正,慈眉善目。

有的面态宁静,充满智慧;有的神情愉悦,秀逸优雅;刀法刚劲简练,用几条劲健流畅线条就表示出传神的韵味。从第二层开始,塔身各层均设腰檐,腰檐举折平缓,翼角起翘较少,出檐雕有筒瓦及瓦脊。檐下施斗拱,每个转角的六角柱上挑出华拱。从外表上看,塔并无设置任何的门洞,观者一般都认为塔内肯定会为实心。但宋代佛教信徒对宗教的笃诚,同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相比均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会将大量的佛像、佛经、同佛教有关的奇珍异宝奉献出来,捐给寺院,藏在塔中。于是我们在塔中发现大量封闭的龛洞也就不足为奇了。从第一层至第五层,塔心中央每层均用砖砌两个大小不一的两层龛洞,上洞置钱币,壁嵌青石碑记。下洞堆放佛像残件等。龛洞外的塔心材料均是用砖、青石块、断砖、黄泥等填塞。第五层顶部至塔顶还竖立有方形塔心木一根,用于固定塔刹。国安寺塔顶为1987年落架大修时重新修复,系六角攒尖,上置铁刹,分成覆莲、仰莲和五重相轮,最上为宝珠。

国安寺塔塔壁共计刻有1062尊佛像,除手印各异外,均作肉髻相。分排跏趺坐于壸门内莲花座或须弥座上,并雕有身光和垂幔。与塔身地宫内碑文“贤劫如来像一千躯,复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分身佛等,盖表法华踊现之缘也”的记载相吻合,故有“千佛塔”之称。

出土文物

国安寺千佛塔落架大修工程于1987年9月12日开始,至9月30日拆至须弥座。落架时,出土钱币20种共计112枚。各层塔内均安置有青石碑记,共有八方,均为信徒记誓内容,此外还有砖铭三块。塔的底层西面,有“二佛并坐”雕像。二佛即多宝佛与释迦牟尼佛。

第三层洞东壁发现的青石碑碑文记载道:“……弟子姚日华,妻室王三娘,圣惠、圣保等……伏值国安院,造千佛石塔……妻子同发心,施财二十贯,造塔第三层,深生于恋慕。同僧写妙教,率众求盒银,共造三尊像,释迦多宝佛、宫殿宝座等……元祐辛未年中秋八月记……”可见,国安寺建造千佛石塔时,姚日华及其家属施财建造了塔的第三层,并用金银打造了释迦、多宝佛等三尊佛像。

据《国安寺建塔碑》载:“塔高有五尺,九层六面……得白金镂成浮图十所,殿一区,安二尊像,多人刺手指血,合书《妙法华经》若干部,又散拾古杂经品帙不全者得数百纸,皆藉以函复閟诸地宫。”一篇短短的碑记有如物品清单,不用打开地宫就能略知里面的奥秘。这些东西中值得一提的是其中金属镂铸的佛殿,大殿3开间,宽约50厘米,高35厘米,仿木结构歇山顶。院落前设有宝塔一座。从形制来看,很有可能为当时国安寺塔院的建筑模型。这座大殿模型与1982年宁波天封塔地宫出土的南宋绍兴十四年(1244年)银殿模型规模相近,但铸造的年代更早。在国内塔地宫出土的文物中非常少见,对于研究浙南宋代的建筑制度、式样及其特点很有价值。

现藏于温州博物馆的北宋《蚕母》木雕版套色版画是国安寺石塔出土的珍贵文物之一。发现于国安寺石塔第三层塔心方形室内。其残宽约19厘米、高21厘米,阳文刻版,以浓墨、淡墨、朱红及浅绿四色印在质地柔软的纸上。画面左上方的长方形字框内刊有直书“蚕母”二字。左侧为蚕母立像,头梳高髻,髻上插花;面颊丰满圆润,白皙而带红晕;柳眉清秀,双目深沉,容光照人。身着宽袖对襟鞠衣,肩搭浅绿色帛巾,双手平举,姿态落落大方。帛巾随风飘动,曲卷上升,间衬飘浮状蚕茧两颗,以示衣着来自蚕丝。该版画用刀稳定、准确,衣纹、帛巾线条刚劲。从同室石碑年代为北宋元祐六年辛未(1091年)分析,版画的年代应为北宋元祐或稍早,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刻套印画。《蚕母》版画的发现,把我国套色版画的历史提早了近两个世纪。

国安寺千佛塔无论从建筑构造体现的风格还是从本身蕴含的丰富文物看,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它的建造技术、雕刻工艺等方面均具有较高的水平和地域文化的特色,充分体现了温州先民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国之瑰宝当之无愧。

延伸阅读

塔这种建筑形式缘起于古代印度,称作窣堵坡。窣堵坡是梵文stupa的音译,原意均指坟冢。窣堵坡从造型上分为台座、覆钵、宝匣、相轮和围拱,半球形的覆钵又称覆钵丘,是其基本特征。

佛教传入中国后,据《魏书·释老志》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浮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谓之浮图。”从记载看,我国早期佛塔是在传统的楼阁构架上,加上由窣堵坡变化而来的相轮构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孤高挺拔建筑。温州地区佛教传入较早,佛书记载,早在东晋永和年间,“诺讵那与其徒八百众居震旦国,五百居天台,三百居雁荡”。温州吸引许多印度高僧前来结草开山,温州古塔,以西晋永嘉罗浮双塔为最早。据宋元丰十一年《罗浮塔碑》载,西晋元康五年(公元295年)最早在罗浮山立浮屠,这也是浙江省内有明确纪年最早的塔,到现在已经有1700多年之久。

最早用千佛形式表达教理的是石窟寺,俗称“千佛洞”。如开凿于四到八世纪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北魏的敦煌莫高窟等。千佛应用塔上,一般在砖石塔出现以后,将石窟中的千佛造型结合到塔上,俗称“千佛塔”,亦称“庄严劫千佛宝塔”、“贤劫千佛宝塔”。塔上的佛像一般指三世十方诸佛群像。大乘佛教有三世三千佛之说,简称千佛。国内千佛塔的出现从现存实物看,不会晚于唐代。温州境内保存的瑞安观音寺石塔、垟坑石塔、已毁的妙果寺塔都是建于北宋的千佛塔造型,风格和建造手法上已经是非常成熟,而位于大罗山东麓的国安寺千佛塔,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座。

国保榜单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温州)

鹿城区:新石器时代的曹湾山遗址

龙湾区:宋代的国安寺塔

瑞安市:宋代的观音寺石塔、八卦桥和河西桥

苍南县:宋代的护法寺桥、塔

乐清市:宋代的乐清东塔、元代的真如寺石塔

平阳县:宋代的栖真寺五佛塔

永嘉县:明代的金昭牌坊和宪台牌坊、明至清代的楠溪江宗祠建筑群、1930年的红十三军军部旧址

泰顺县:明至清代的玉岩包氏宗祠、清代的雪溪胡氏大院、清至民国的泰顺土楼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