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运法师: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发布时间:2024-02-15 04:32:29作者:大众学佛网
古往今来,人类不论富贵贫贱,上至达官贵人,富甲天下;下至贩夫走卒,贫无立碓之地;芸芸众生皆有与生俱来之贪心,而此贪心贪而无厌,得一想二,越多越好,永无满足的时候。正如一首古诗所言:「梁武为帝欲作仙,石崇倘望海作田;西施照镜嫌貌丑,彭祖焚香祝寿年。」由于贪心的缘故,所以人就难有满足或称心如意的时候。
对世俗人来说,贪心是无可避免的,所谓「人为财死,乌为食亡」,一般人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往往就情不自禁地去追求,求之不到即用种种不法手段去取得,一切恶业即由此而生起。依佛法而言,财、色、名、食、睡五种欲望之中,「财」乃放在最前面,是故天下人,终日形形役役,熙熙攘攘,无非为赚取金钱,以求过安乐、舒适之生活。金钱可说是人类生活之源,断之则生活艰苦,乃至生命堪虞;然而谋求金钱,宜当取之于义,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因此作为一个正义的人,设有非义之财,即使家无隔宿之粮,宁可断炊,亦切忌妄取。古语道:吃菜根,淡中有味;守国法,梦里无惊。安贫乐道,原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可是世间上,多有为财不知足者,竟有对父母兄弟等亲属,以不择手段强占暴夺,社会上争产、夺产事件,层出不穷,屡见不鲜。是故佛陀为教诫弟子有「九灭法」即「九爱本」:「当知因爱有求,因求有利,因利有用,因用有欲,因欲有着,因着有嫉,因嫉有守,因守有护;因护故,刀杖争讼,作无数恶」。又说:「以欲为本故,母共子诤,子共母诤,父子、兄弟、姊妹、亲属展转相诤,更相说恶,况复他人?以欲为本故,民民共诤,国国共诤,彼因斗争共相憎故,以种种器杖展转相害。」由此可见,种种斗争、仇恨,皆由贪爱而起;贪欲之害,毁损亲情,破坏家庭,祸国殃民,甚可怖畏。
更有官场中位高权重之人,利用职权,贪赃枉法,恃势凌人,敛财营私,富可敌国,乃至纸醉金迷,纵情声色;如是大逆狂妄之徒,若不翻然悔悟,将来之苦报,实在不堪设想。金钱本是流动性质,一切资生之物,但求自足为好。若大量积储而贪得无厌,则无异于将有用之物,置于无用之地,同时自身反成为守财奴隶,如是之富,则与贫无别。
说到贪心之害,佛教有许多启发性的故事,例如以下这一则:
有一位土财主,虽然非常富有,但是内心却十分空虚,总觉得家里还缺少了些什么。一天,妻子告诉他,家里唯一缺少的就是一位「儿媳妇」。土财主想了想:的确如此。但是,国内可以称得上门当户对的对象,只有国王的女儿;不过,如果要娶公主作媳妇,一定要比国王更富有才有面子。然而,要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财富?
为了这件事,他每天茶不思、饭不想,不久就病倒了。有一天,一位在家居士遇见他的妻子,便问道:「为什么多日不见你家老爷?」土财主的妻子就据实以告。这位居士自告奋勇地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让我见见你家老爷,保证他很快就可以下床走动。」于是,土财主的妻子半信半疑地带他回家。
这位居士一看到土财主,便对他说:「老爷,我刚从西藏回来。据说西藏那个地方,有一个活佛很慈悲;只要您去求他,任何东西他都可以给您,能圆满您的心愿。」土财主连忙追问:「是真的吗?」居士回答:「当然是真的!您要赶快起行准备,才能够早日达成心愿。」
土财主随即要求妻子为他准备出远门的行囊,妻子疑虑地问:「你不是病得无法动弹吗?为什么还要急着出门呢?」他说:「这种事不能等,要是被别人捷足先登,我就会失去机会。所以,我要赶快启程。」妻子无法阻拦,只好立刻为他准备干粮、衣物。
土财主日夜不停地赶了五天的路程,终于来到西藏见到了活佛。他跪在活佛的面前,祈求活佛能够圆满他的心愿。活佛慈悲地说:「你想要求什么,我都可以给你。」土财主说:「西藏最多的就是土地;所以,我希望您能给我土地。」
活佛回答:「可以。你要多少呢?」土财主心想:要求多了,实在开不了口;太少,又枉费自己千辛万苦走了五天的路程。活佛见他难以启齿,便对他说:「这样好了!你只要在明天天黑以前回到我这里,凡是你走过的土地都是属于你的。」
土财主一听,心中好欢喜!第二天天未亮时,他就动身起行了。他跑呀跑的,一刻也不敢停下来;连口渴时,也顾不上停下来喝口水。唯恐少跑一步,就会少掉一块土地。
直到日影西斜、黄昏已近,他才百般不舍、无奈的往回跑。当他跑回到活佛的面前时,天色已暗。活佛问他:「你走了多远?这样够吗?」他疲累不堪的回答:「还不够多啊。」说完,就在活佛的面前倒下来、气绝而亡了!。
这位土财主其实就是和生命赛跑,拼命到连喝一口水的时间都不敢浪费;直到抵达终点时,他仍然嫌不够、仍觉得不满足。结果示范了「人为财死」的活生生的悲剧。试想想:人的一生忙忙碌碌,到底是为了什么?难道只是为了追逐金钱财富吗?追求得到又能否永远保存,又或者是永久享用?
可是,大多数的人往往是「有一缺九」──当他有一百万时,就会想:只要我节省一点、努力一点,再赚九百万,就可以凑足一千万;有一千万时,他又会想赚一亿,内心永远也不会感到满足。是故,经上说:「若人多贪求,积财无厌足,如是狂乱人,名为最贫者。」
还有,更重要的是,财富虽能使人幸福快乐,可是亦能使人堕落与痛苦。我们可以看见,现今社会普遍现象,人们除了盲目地追逐财富外,对所谓权势、地位、事业等亦是疯狂地追求,人们的贪欲不断地膨胀,不择手段谋取私利,内心烦恼炽盛、恶业积累迅速,但最终无法逃脱因果报应的严厉惩罚。
据《贤愚经》所载,有一位顶生王具宿世大福报,曾经统领过四大部洲四十亿年,以他的福德力,七天连下珍宝雨,后来逐步发展一直上升到四天王天、三十三天,与帝释天王平起平坐,享尽荣华富贵,但是他仍然心无厌足;当时阿修罗王兴兵攻上天庭与帝释大战,帝释打不过,只好退兵撤回天城;顶生王即出来吹贝角、弹弓箭,阿修罗王实时应声堕落地上。顶生王见状心想:「我力量之大,无人可比,今天何以仍与帝释天共坐?不如把他推倒,独霸为快!」他此恶念一生,马上就堕在天宫的大殿之前。在他临死之时,有天人问他:「假如后世有人询问顶生王是如何命终,应当如何回答?」顶生王慨叹地说:「应答:『顶生王是因贪欲而死的!』」
这个故事非常具有现世意义,顶生王的贪欲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本来以宿世善业,可优悠享受福报、利养,但是他并不知足,所以在享福的同时,耽着心恶化成贪婪心,不断地使享受的欲望增长;进一步又有饕餮心,对于帝释天王的权位势力,心生羡慕;由权力欲的膨胀再生起谋略心,想独占天王之位;以贪欲不知羞耻,故不知出离,最终导致福尽堕落。由此可见,名闻利养实为人们的大敌人,若没有正确思想以为导引,实难以出离;一旦沉溺其中,将来可是万劫不复。所谓「贪多必失」,从古至今,谁人不是因为「贪」,虽暂时得到千万财产,但最终都只剩下了「贫」?
人就是因为有太多的欲望与追求,所以身心无有片刻安静或安乐之时,是故佛陀在《无量寿经》中说:「然世人薄俗,共诤不急之事,于此剧恶极苦之中,勤身营务,以自给济。无尊无卑,无贫无富,少长男女,共忧钱财,有无同然,忧思适等。屏营愁苦,累念积虑。为心走使,无有安时;有田忧田,有宅忧宅;牛马、六畜、奴婢、钱财、衣食什物,复共忧之。」试问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无忧?唯有无求才能无忧。然又有几人能做得到?
当今之世,迷财、贪财、敛财、守财之人,可谓比比皆是,唯若身为高官要员,罔顾道德、良知,以身示法;其最终事败落马,确实是罪有应得!是故维护国法,为民除害,伸张正义,以安人心。
因此,笔者特别提倡「法制、道德、宗教」,所谓「道德治法制之穷,宗教治道德之穷」,法律可以规范人的道德,使人不犯罪,可是却无法控制人的内心,灭除他们的欲望及恶念。这个时候,就需要运用宗教的力量。正如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富楼那尊者,是一位伟大的宣道者;佛陀对众生施教的方法,他都能善于运用,对不同的人,都能善巧方便、应病与药、观机说法;例如见到官吏的时候,富楼那曾这样问道:
「你们做官的人,可以治犯罪的人,但有办法治人不犯罪吗?」
「虽然有国法,但国法也不能使人不犯罪。」官吏们回答。
「除国法以外,你们和一切人民,都应该奉行佛法。大家若能信受奉行五戒十善的道理,因果轮回的法则,这个世界就不会犯罪了。」
佛法的力量,就是从人的内心去净化、去改善,令人识得反省、当下觉悟,从而弃恶从善,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如此的话,世界自然太平,国家自然昌盛,社会自然安定,人民自然安乐,生活自然幸福。
〈憨山大师劝世文〉中云:「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富贵如浮云,功名似空华,情爱会变质,色身终衰亡。一口气不来,一切尽成空。唯有觉悟向善的这念心才是永恒、不变、不生灭的,当中具足无量功德、智慧,了达这念心性,才是真正最富最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