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努力弘扬孝道文化精华

发布时间:2024-08-07 04:35:57作者:大众学佛网
努力弘扬孝道文化精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文化被认为是一切美德思想和行为的源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弘扬孝道文化非常重要。

《管子·戒》说:“孝弟者,仁之祖也。”《孝经·开宗明义章》说:“夫孝,德之本也。”《后汉书·江革传〉引光武帝诏说:“夫孝,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他们都认为孝心是一切美德的源泉。

孝的最低要求是赡养父母,实际上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

所谓“养”,不仅是让父母吃饱穿暖而已,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又说:“子夏问孝,子曰:色难。”也就是“色养”。

《礼记·祭法》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这个“色”,无论是父母的表情,还是子女的表情,都体现了子女基于对父母的爱和敬而达到的理解。有了这份爱敬之情,即使粗茶淡饭,也不算不孝。孔子说:“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也就是说,子女对父母的爱,比子女提供的鲜衣美食更有价值。

比“养”更进一层的,是子女的所作所为,要能让父母安心、放心、省心,才算是孝。也就是“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孝经·感应章>)。

清代潘德舆《示儿长语·作人诗七章》其四说:“诚心顺亲者,作事必识羞。唯恐辱吾亲,戏荡是吾仇。”其五说:“识羞知正路,步步学谨慎……一言不敢妄,矧敢有恶行?”《孟子·公孙丑上》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朱熹集注:“羞,耻已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周礼·地官·师氏》说“三曰孝德”,郑玄注:“孝德,尊祖爱亲,守其所生者也。”所谓尊祖,也即不使先人蒙羞。

比让父母安心、放心、省心更近一层的,是让父母高兴、舒心、开心。这已超过了父母子女之间的范围,涉及更广泛的人际关系。

曾子说:“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其亲,敢不敬乎?”(《礼记·祭义》)潘德舆的《示儿长语》又给曾子的话做了些补充,他说:“兄弟不爱,非孝也;族姻不睦,非孝也;乡党不和,非孝也;师长不敬,非孝也。

由此看来,真正的孝心,会辐射到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孝”看成是“德之本”,是“众善之始”,一点也不为过。

《孝经·开宗明义章》孔子对曾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扬名显亲”之说,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在古代,扬名显亲主要靠文治武功,在今天,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从事各种工作的人,只要做出了比较突出的成绩,都会受到社会的肯定。对个人来说,虽然你的目的可能只是想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尽一份力量,但“扬名显亲”,总是其客观效果的一部分,如果在你取得成绩时,你的父母还健在,他们一定会觉得脸上有光,为有你这样的儿女而感到骄傲。

人格教育的基础,在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人的渺小,认识到了人的渺小,就会明白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去打个头破血流,实在不值,这能使人的心静下来。一是认识人的伟大,读一些名人传记,就知道人在短短的几十年中,甚至可以完成改变世界的伟大事业。人所以能改变世界,就是因为人有知识、有能力。而要获得知识和能力,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的勤奋。勤奋的动力就是理想。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