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法师:上辈往生 凡夫有份;九品差别 遇缘不同
发布时间:2024-10-25 04:34:47作者:大众学佛网
净土法门法师:上辈往生 凡夫有份;九品差别 遇缘不同
善导大师四帖疏
这个《四帖疏》就是《观无量寿经疏》,我们曾经讲过。他这一段话,特别是在上品上生章里头讲的。上品上生章他的注解注得特别详细,把古人这种说法完全驳斥了。我们纵然不能够读这个四帖疏的全部,至少要把这个上品上生章要多读几遍,这个是增长我们的信心。
破前说曰,
这个破就是驳斥古来大德这个错误的说法。
如来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
这个话说的很清楚,很明白。如来是释迦牟尼佛,《十六观经》是释迦牟尼佛讲的,而《观无量寿经》里面讲到修行方法,就是释尊所说的十六种观想的方法。这里面包括着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统统都在这一部经里面。而佛的意思呢,是为常没众生。什么叫常没呢?就是六道轮回里面的生死凡夫,所谓的是头出头没。到三善道来投生,就是把这个六道比喻作苦海,这个头撑出来吸一口新鲜空气。才一下呢,又栽到那个海底下去了,不知道多久再冒出来一次。这个海底就是三恶道。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六道凡夫决定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三善道好比我们休假,出去旅游,时间很短,三恶道才是老家。住在那个地方,时间太久了,饿鬼、地狱、畜生。这个是我们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的。佛何以这样肯定的为我们说?佛对于这个事实,是亲眼所见,不是猜测的,他是现量境界,他看的太清楚,太明白了。佛说出这个道理,我们仔细想想,也蛮合理的。人为什么会堕三恶道呢?造作的恶业。轮回的形成,原理就是迷惑造业感得的果报。惑,业,苦,这是轮回的来由。惑业苦里头断一条,轮回的现象就没有了。所以永嘉大师说,“觉后空空无打千”那么由此可知,六道轮回是我们迷了,才发生的这个现象。真正觉悟了,这个现象就没有了。那我们想想,我们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善多还是恶多呢?冷静仔细想一想,就觉得佛的话有道理,我们确确实实恶念多,造的恶事多,好事少啊。恶造的多,恶的念头强,佛说这个轮回,是强者先牵,哪一个念头强,先受果报。我们恶念强,哪些是恶念?贪嗔痴。所以佛说,这叫三毒。贪的念头强,就饿鬼道去了,贪心变饿鬼啊。嗔恚心强,就堕地狱。愚痴强,就变畜生。愚痴就是迷惑颠倒,真假、邪正、善恶、是非不能辨别,把假的当真的,真的看作假的,这叫愚痴。我们看看现在这个社会,不要看别人,看看我们学佛的同修门,就看出来了。说实在话,一个人看自己很难,自己有什么毛病不容易觉察,看别人。看别人然后别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看别人,再回过头来想想自己,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这个方法也是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的。我们自己有没有把假的当作真的?很可能我们就犯了愚痴,自己不知道。我们举个最浅显的例子来说,我们学佛,把佛菩萨的形象当作神明来供养,这个事情太多太多了,这就是迷惑啊,这就是愚痴啊。自己以为拜佛,佛会保佑我,将来还变畜生。你说冤枉不冤枉。拜佛会拜到畜生道里去了,原因就在此地。过去慈云灌顶法师为《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写了一个注解《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疏钞》,这我们过去讲过,这个本子我们也印过很多次,不难看到。他末后为我们说出念佛人一百种不同的果报:第一条,念佛人下地狱。我那个时候是作学生的时代,在台中跟李老师的时候,我看到这本书,第一条念佛人堕地狱,我就吓一跳,我就向李老师请教,这怎么回事情。念佛再不好,不应该堕三恶道,不应该堕地狱嘛。老师说,这个问题很严重,这是个大问题,他说我不跟你一个人答复,我讲经的时候跟大家解释。念佛人心里面还有嫉妒,还有嗔恨,堕地狱啊。是嫉妒嗔恨心堕地狱,不是念佛堕地狱。念佛人要把这个贪嗔痴念掉,那就行,那才能往生。念佛人口里念佛,心里面还充满贪嗔痴,来生还是在三恶道。所以灌顶大师讲一百种不同的果报,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阿弥陀佛发愿,是度我们六道众生的,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度六道众生的,“不干大小圣也”。这个大圣就是大乘的菩萨,小圣是小乘的罗汉。小乘初果到四果,大乘像前面所引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善导大师说,与他们不相干,这个法门专度凡夫,他这个说法,我们仔细去看看经,相应,说得很有道理。因为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的。现在我们读的这个本子,第二品一开端,“贤护等十六正士”,那是在家人,在家菩萨啊。他们的人数占了十六个人,绝大多数。这个意思就是显示出这一部经、这个法门,对象是在家的同修,是六道凡夫。
又云,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
这一句话说的非常非常好,可以说,将我们的疑惑彻底解除了。为什么往生会有九品呢?善导大师说,九品无关我们的根性,当然更与大小乘没关系了。不像前面讲的,要登第的菩萨才能往生,才是上三品往生。我们是博地凡夫,那往生只有凡圣同居土下下品之分了,往上去没我们分。这样说法,实在讲,跟西方世界的教义相违背。为什么呢?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这样说法就太不平等了嘛。这个差别太大了,哪里能够算是平等法呢?何况这个平等,在经题上就列上:清净平等觉。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阿弥陀佛度化众生的法门是平等法门。那么九品差别怎么来的?“遇缘不同”。这个话说的我们觉得是有道理。遇到的缘,机缘不一样,所以才有差别。机缘很难得,这与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缘统统有关系。就像小本《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个意思是一样的。过去生中有善根、有福德,这一生才遇缘殊胜。殊胜的缘是我们能遇到这一部经典。学佛的人很多,特别是在过去,过去在古时候印刷术没有发明,没有发达,得一本经书相当不容易。在民国初年,有许多学佛的同修,还是手抄佛经。经书买不到,要想求一部经典,怎么办呢?只有找那个大的寺庙,大寺庙里面有藏经。那个藏经楼,就像图书馆一样,去借。在一般习惯上来讲,藏经都是不能够离开藏经楼的,你可以借出来在里面抄,所以用的是手抄本。不像现在,现在是印刷术太发达了,每个人家里面都可以供一部大藏经,这是从前人连做梦也不敢想的。经本得来不容易,你要遇到这个经本,特别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自古以来传下来,一共有五种不同的原译本,这五种不同本子里面的内容有出入,所以这个本子,唐以后很少人依《无量寿经》来修行,大家都依《阿弥陀经》,原因就是因为它的本子太多,不晓得依哪一个本子好。五种本都能够看到,那相当不容易,这个就是缘的问题。现在我们的缘,比古时候要殊胜得太多太多了。正因为原译本多,读一种不能够明白圆满的意思;五种本都读,本子都找不到。所以古德才有会集的这个想法。最早会集的,是宋朝王龙舒居士(王日休居士),这是最早的会集本,叫《大阿弥陀经》。以王居士的地位、财富,学佛,《无量寿经》原译本他只看到四种,还有一种,他都没有机会能见得到。由此可知,古时候经书见到之难。所以他那个本子,是四种原译本的会集本。在唐朝翻译的《大宝积经》里面的如来会,这个无量寿会这一会,这一个本子王龙舒居士没见过,这个会集就不圆满了,少一种。而大宝积会里面,有一些经文其他四种本子里头都没有的,这就很重要了。所以一直到民国初年,夏莲居老居士最近的这个会集,我们现在所采用的,这是一个最完整的会集本,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我们现在人有福,因缘殊胜,遇缘好啊。这个是你遇到的本子圆满完备。第二呢,这个缘要理解的透彻,要有人给我们详细讲解,使对全经的义理了然于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缘殊胜啊。第三,有好的同参道友,大家在一块认真的修学,如教修行,这个缘就具足了。这些因缘要具足,上品上生啊。所以九品往生里面,上上品往生我们有分。特别是现代人,确确实实是有分,问题就是你肯不肯修了。在缘上来讲,具足了。往生的品位不高,这个怪自己,绝不能怪别人。怪自己哪里犯的过失呢?没有能够如教修行,佛所讲的没去照做,这个往生的品位就低了。所以这个九品差别,是在遇缘的不同。
又云,其机者,则一切善恶、大小、凡愚也。
这一句话也说的很好,这是善导大师为我们做了一个总结,在这一句话里面,他把“一切善恶”,这四个字就是说明六道的凡夫。六道凡夫里面的善就是三善道,恶就是三恶道,这个是阿弥陀佛主要接引的大众。大乘菩萨、小乘圣者是附带的。底下这个凡愚,是通指六道的众生,六道都是凡夫。
大师之说,上契圣心,下洽群机。
善导大师这个说法,跟古大德的说法完全不相同,确确实实与经意相吻合。经是佛说的,确确实实说的是佛心里面的话,没有违背佛的意思。“下洽群机”,洽是融洽,群机就是从上上到下下。上是等觉菩萨,下下是地狱众生,这就是常讲的九法界一切众生。菩萨对佛来说也是众生。九界众生,净土法门普度。
实大有功于净土。
善导大师这个说法,对净宗确确实实是莫大的功德,令一切众生起建了信心,发愿求生净土。
故中日诸师,多承此说。
特别是在日本,日本在隋唐时候,派了很多出家人到中国来留学,而这里面不少人都是善导的学生。他们学成回国之后,所以净土宗在日本是很有影响力的一个宗派。他们对于老师非常尊敬,超过我们中国。中国一般寺庙里面,善导大师的像还不多见。可是在日本寺庙里头,善导大师的像就很多。很多寺庙的名称,用“善导寺”。我们台北善导寺,是日本人建的,纪念善导大师。所以你看到善导寺,这是净土宗的道场。这个都是说明善导大师对于日本、对于韩国的佛教影响很深。
(摘自 净空法师《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一,上辈往生,唯是菩萨。唐善导大师以前之古德,都认为上品上生者是四地至七地菩萨,上品中生是初地至四地菩萨。从上上品到中上品四品,凡夫绝分。
那个不是凡夫,像《华严经》上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大概是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这个四品是他们去往生的。善导大师以前这一些高僧大德,是这个讲法,这是我们在古德注疏里面都能够看得到的。
二,本为凡夫,兼为圣人。
这个讲法,是善导大师讲的。
善导大师四帖疏
这个《四帖疏》就是《观无量寿经疏》,我们曾经讲过。他这一段话,特别是在上品上生章里头讲的。上品上生章他的注解注得特别详细,把古人这种说法完全驳斥了。我们纵然不能够读这个四帖疏的全部,至少要把这个上品上生章要多读几遍,这个是增长我们的信心。
破前说曰,
这个破就是驳斥古来大德这个错误的说法。
如来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
这个话说的很清楚,很明白。如来是释迦牟尼佛,《十六观经》是释迦牟尼佛讲的,而《观无量寿经》里面讲到修行方法,就是释尊所说的十六种观想的方法。这里面包括着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统统都在这一部经里面。而佛的意思呢,是为常没众生。什么叫常没呢?就是六道轮回里面的生死凡夫,所谓的是头出头没。到三善道来投生,就是把这个六道比喻作苦海,这个头撑出来吸一口新鲜空气。才一下呢,又栽到那个海底下去了,不知道多久再冒出来一次。这个海底就是三恶道。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六道凡夫决定在三恶道的时间长,在三善道的时间短。三善道好比我们休假,出去旅游,时间很短,三恶道才是老家。住在那个地方,时间太久了,饿鬼、地狱、畜生。这个是我们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了的。佛何以这样肯定的为我们说?佛对于这个事实,是亲眼所见,不是猜测的,他是现量境界,他看的太清楚,太明白了。佛说出这个道理,我们仔细想想,也蛮合理的。人为什么会堕三恶道呢?造作的恶业。轮回的形成,原理就是迷惑造业感得的果报。惑,业,苦,这是轮回的来由。惑业苦里头断一条,轮回的现象就没有了。所以永嘉大师说,“觉后空空无打千”那么由此可知,六道轮回是我们迷了,才发生的这个现象。真正觉悟了,这个现象就没有了。那我们想想,我们从早到晚,从年初一到腊月三十,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善多还是恶多呢?冷静仔细想一想,就觉得佛的话有道理,我们确确实实恶念多,造的恶事多,好事少啊。恶造的多,恶的念头强,佛说这个轮回,是强者先牵,哪一个念头强,先受果报。我们恶念强,哪些是恶念?贪嗔痴。所以佛说,这叫三毒。贪的念头强,就饿鬼道去了,贪心变饿鬼啊。嗔恚心强,就堕地狱。愚痴强,就变畜生。愚痴就是迷惑颠倒,真假、邪正、善恶、是非不能辨别,把假的当真的,真的看作假的,这叫愚痴。我们看看现在这个社会,不要看别人,看看我们学佛的同修门,就看出来了。说实在话,一个人看自己很难,自己有什么毛病不容易觉察,看别人。看别人然后别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看别人,再回过头来想想自己,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这个方法也是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的。我们自己有没有把假的当作真的?很可能我们就犯了愚痴,自己不知道。我们举个最浅显的例子来说,我们学佛,把佛菩萨的形象当作神明来供养,这个事情太多太多了,这就是迷惑啊,这就是愚痴啊。自己以为拜佛,佛会保佑我,将来还变畜生。你说冤枉不冤枉。拜佛会拜到畜生道里去了,原因就在此地。过去慈云灌顶法师为《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写了一个注解《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疏钞》,这我们过去讲过,这个本子我们也印过很多次,不难看到。他末后为我们说出念佛人一百种不同的果报:第一条,念佛人下地狱。我那个时候是作学生的时代,在台中跟李老师的时候,我看到这本书,第一条念佛人堕地狱,我就吓一跳,我就向李老师请教,这怎么回事情。念佛再不好,不应该堕三恶道,不应该堕地狱嘛。老师说,这个问题很严重,这是个大问题,他说我不跟你一个人答复,我讲经的时候跟大家解释。念佛人心里面还有嫉妒,还有嗔恨,堕地狱啊。是嫉妒嗔恨心堕地狱,不是念佛堕地狱。念佛人要把这个贪嗔痴念掉,那就行,那才能往生。念佛人口里念佛,心里面还充满贪嗔痴,来生还是在三恶道。所以灌顶大师讲一百种不同的果报,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阿弥陀佛发愿,是度我们六道众生的,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度六道众生的,“不干大小圣也”。这个大圣就是大乘的菩萨,小圣是小乘的罗汉。小乘初果到四果,大乘像前面所引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善导大师说,与他们不相干,这个法门专度凡夫,他这个说法,我们仔细去看看经,相应,说得很有道理。因为我们在《无量寿经》上看到的。现在我们读的这个本子,第二品一开端,“贤护等十六正士”,那是在家人,在家菩萨啊。他们的人数占了十六个人,绝大多数。这个意思就是显示出这一部经、这个法门,对象是在家的同修,是六道凡夫。
又云,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
这一句话说的非常非常好,可以说,将我们的疑惑彻底解除了。为什么往生会有九品呢?善导大师说,九品无关我们的根性,当然更与大小乘没关系了。不像前面讲的,要登第的菩萨才能往生,才是上三品往生。我们是博地凡夫,那往生只有凡圣同居土下下品之分了,往上去没我们分。这样说法,实在讲,跟西方世界的教义相违背。为什么呢?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这样说法就太不平等了嘛。这个差别太大了,哪里能够算是平等法呢?何况这个平等,在经题上就列上:清净平等觉。所以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阿弥陀佛度化众生的法门是平等法门。那么九品差别怎么来的?“遇缘不同”。这个话说的我们觉得是有道理。遇到的缘,机缘不一样,所以才有差别。机缘很难得,这与过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缘统统有关系。就像小本《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个意思是一样的。过去生中有善根、有福德,这一生才遇缘殊胜。殊胜的缘是我们能遇到这一部经典。学佛的人很多,特别是在过去,过去在古时候印刷术没有发明,没有发达,得一本经书相当不容易。在民国初年,有许多学佛的同修,还是手抄佛经。经书买不到,要想求一部经典,怎么办呢?只有找那个大的寺庙,大寺庙里面有藏经。那个藏经楼,就像图书馆一样,去借。在一般习惯上来讲,藏经都是不能够离开藏经楼的,你可以借出来在里面抄,所以用的是手抄本。不像现在,现在是印刷术太发达了,每个人家里面都可以供一部大藏经,这是从前人连做梦也不敢想的。经本得来不容易,你要遇到这个经本,特别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自古以来传下来,一共有五种不同的原译本,这五种不同本子里面的内容有出入,所以这个本子,唐以后很少人依《无量寿经》来修行,大家都依《阿弥陀经》,原因就是因为它的本子太多,不晓得依哪一个本子好。五种本都能够看到,那相当不容易,这个就是缘的问题。现在我们的缘,比古时候要殊胜得太多太多了。正因为原译本多,读一种不能够明白圆满的意思;五种本都读,本子都找不到。所以古德才有会集的这个想法。最早会集的,是宋朝王龙舒居士(王日休居士),这是最早的会集本,叫《大阿弥陀经》。以王居士的地位、财富,学佛,《无量寿经》原译本他只看到四种,还有一种,他都没有机会能见得到。由此可知,古时候经书见到之难。所以他那个本子,是四种原译本的会集本。在唐朝翻译的《大宝积经》里面的如来会,这个无量寿会这一会,这一个本子王龙舒居士没见过,这个会集就不圆满了,少一种。而大宝积会里面,有一些经文其他四种本子里头都没有的,这就很重要了。所以一直到民国初年,夏莲居老居士最近的这个会集,我们现在所采用的,这是一个最完整的会集本,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我们现在人有福,因缘殊胜,遇缘好啊。这个是你遇到的本子圆满完备。第二呢,这个缘要理解的透彻,要有人给我们详细讲解,使对全经的义理了然于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缘殊胜啊。第三,有好的同参道友,大家在一块认真的修学,如教修行,这个缘就具足了。这些因缘要具足,上品上生啊。所以九品往生里面,上上品往生我们有分。特别是现代人,确确实实是有分,问题就是你肯不肯修了。在缘上来讲,具足了。往生的品位不高,这个怪自己,绝不能怪别人。怪自己哪里犯的过失呢?没有能够如教修行,佛所讲的没去照做,这个往生的品位就低了。所以这个九品差别,是在遇缘的不同。
又云,其机者,则一切善恶、大小、凡愚也。
这一句话也说的很好,这是善导大师为我们做了一个总结,在这一句话里面,他把“一切善恶”,这四个字就是说明六道的凡夫。六道凡夫里面的善就是三善道,恶就是三恶道,这个是阿弥陀佛主要接引的大众。大乘菩萨、小乘圣者是附带的。底下这个凡愚,是通指六道的众生,六道都是凡夫。
大师之说,上契圣心,下洽群机。
善导大师这个说法,跟古大德的说法完全不相同,确确实实与经意相吻合。经是佛说的,确确实实说的是佛心里面的话,没有违背佛的意思。“下洽群机”,洽是融洽,群机就是从上上到下下。上是等觉菩萨,下下是地狱众生,这就是常讲的九法界一切众生。菩萨对佛来说也是众生。九界众生,净土法门普度。
实大有功于净土。
善导大师这个说法,对净宗确确实实是莫大的功德,令一切众生起建了信心,发愿求生净土。
故中日诸师,多承此说。
特别是在日本,日本在隋唐时候,派了很多出家人到中国来留学,而这里面不少人都是善导的学生。他们学成回国之后,所以净土宗在日本是很有影响力的一个宗派。他们对于老师非常尊敬,超过我们中国。中国一般寺庙里面,善导大师的像还不多见。可是在日本寺庙里头,善导大师的像就很多。很多寺庙的名称,用“善导寺”。我们台北善导寺,是日本人建的,纪念善导大师。所以你看到善导寺,这是净土宗的道场。这个都是说明善导大师对于日本、对于韩国的佛教影响很深。
(摘自 净空法师《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