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吴甘霖老师:从“生活禅”到“禅生活”

发布时间:2024-07-25 04:34:34作者:大众学佛网
吴甘霖老师:从“生活禅”到“禅生活”

“禅与现代管理”连载①

[编者按]充满东方智慧的禅,正日益应用于管理实践,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级培训师吴甘霖先生,不仅多年来自觉修禅,而且将其体验和研究,与管理进行结合,曾由北京大学出版《禅:直指人心的管理学》等著作,并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高级总裁班及王老吉、北京住总集团等单位开设“禅宗管理学”有关课程,深受欢迎。我们特请他在本刊开设“禅与现代管理”专栏,供广大读者分享。

知止楼中大回头

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大师倡导、并在河北柏林寺不断推广的 “生活禅”,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包括管理界的高度重视,甚至中欧商学院总裁班的众多企业家和管理者也纷纷到这里学习,并表示很受启发。但是,有些管理者当初学习时很“激动”,但过了一段时期,管理中却是“不动”,甚至开始怀疑这种参禅没有太多价值。这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

其实,这绝非生活禅缺少价值。正如净慧大师所指出,任何修禅的人,不仅要有“生活禅”,更要有“禅生活”。也就是说,不要将生活禅的智慧停留在理念的层次,而是要将它们彻底贯彻于自己的整个工作、管理及方方面面的实践中。这一点,和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的一个著名观点有惊人相似:“管理在根本上是‘行’,而不是‘知’。”

在这方面,我本人就有切身的体验。

几年前,我曾经在柏林寺进行禅修。所住之处,就是在被称为“知止楼”的“关房”。在禅修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感到:不管是修行还是从事任何其他工作,“知止”—懂得约束自己,是何等的重要!不仅许多高僧都自觉“以戒为师”,而且许多优秀的领导也明白“大智知止,小智为谋”。尤其当我正巧得知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先生的座右铭就是“知止”之后,我就更加明白:对任何管理者而言,“知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一段修行,我的收获很大,为此还特别写了一副对联:“归云庵中小进步,知止楼中大回头。”横批是:“当下做主。”由于我不仅是一个研究管理学的专家和培训师,而且也是一个培训机构的负责人,所以我也要以“知止”作为座右铭来要求自己。

但是,我真的做到“知止”了吗?不见得。两个月后发生的一件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北京大学举办中国企业家春季论坛,邀请我参加,并让我负责一件很重要的工作:在应邀发言的嘉宾演讲之后,由我来做五到十分钟点评。这次与会的嘉宾,有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国资委、财政部的领导,还有一些著名企业家和社会知名人士。应该说,第一次点评,很受嘉宾和与会代表们欢迎,所以主办方还特别叮嘱我可以放开来点评。

会议一共三天,头两天效果都很好,众多代表也习惯了这种方式。但到最后一天下午,在一位嘉宾讲完之后,当我照例进行点评时,由于自己感觉到可以更好发挥,所以多点评了一些。但就在我自我感觉很好时,没有想到,一个学员站起来,很不客气地对我说:

“台上那个人,请你不要说这么多,我们更愿意听嘉宾发言。”

在几百人的场合,突然受到这一“待遇”,我不由感到震惊和丢脸,更不得不反思自己到底犯了什么错。应该说,出现这一尴尬局面的原因之一,是这位学员头两天没有参加会议,不了解有我点评这一程序;由于采取较为机智的处理,我很快就破解了这一尴尬局面。但那一瞬间,我也立即意识到了:尽管我自己有思想、有口才,但是由于自我感觉过好就不知约束自己,真的有点喧宾夺主了。这就是不“知止”啊。任何事物都有这样的辩证法,本来很受欢迎的自己,由于“过”了一点,竟也有可能走向反面。

从此以后,我不仅在讲课中注意,而且在管理团队时,也格外提醒自己要“知止”。如安排下级任务时,就不能以自己是领导,就随便发布命令,而要考虑他们的感受;还有,如果希望哪个下级改正缺点,我以前是“恨铁不成钢”,甚至有时还容易发脾气,而在那以后,我更懂得“快快听,慢慢讲,慢慢生气”,到后来完全不发脾气了。这一来,员工们不仅更容易接受我的指导和安排,而且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所以,只有将禅的智慧随时贯彻到实践中,其真正效用才能发挥出来啊!

把每一个烦恼当成修行道场

许多管理者对学禅有兴趣,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认为在管理工作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并会因此产生很多烦恼,而禅,可以帮助自己从烦恼中解脱出来。但是,他们又往往反映:到寺庙中修行,听高僧讲法,的确能让自己一时从烦恼中解脱出来,但是,一回到单位,原来存在的问题依然存在,无法躲避,同样的烦恼又出现了。于是他们便感慨说:看来只有去寺庙中才能找到心灵的安宁。禅的美好,看来是与自己的日常管理无关啊!

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个修行者的参禅经历,这一经历会告诉我们,上述想法是何等的不正确。

第一次认识明清师,就给我留下了一个很难忘的印象。那是在柏林禅寺的斋堂里吃饭,我发现一个人十分特别:他穿着僧袍,却又系着做菜的围裙,还戴着一副高度近视的眼镜,最使人难忘的,是他笑得格外灿烂,仿佛就像中国的“一休”。

经过进一步的了解,才知道他出家前也在单位工作,还是一个研究生,正在柏林禅寺担任典座和尚(类似厨师长)的职位。在与他交流如何学佛的体验时,这一段最为打动我:

刚到柏林寺时,他和其他和尚一样念经打坐。后来他想:不是老强调生活禅吗?为什么不能在寺庙里的生活中修行呢?于是主动提出到厨房工作。开始只是买菜,即使那样的工作,他也干得有滋有味,甚至下雪天翻到水沟里,也觉得这正是在修炼自己。后来,他请求净慧大师为自己授戒,出乎意料,老和尚不愿意为他授戒。他很震惊,问为什么,老和尚说:“我要磨磨你的心。要把你的心磨圆了,磨得能容下所有人、所有事了,才为你授戒。”

明清师很受触动,满口答应接受这种“磨”。净慧大师便安排了一些磨炼他心性、让他不舒服的事情去做,其中就包括让一个严厉的师父管他。这一来,他很受不了。要知道,他当初出家的原因之一,就是有不少烦恼的人与事啊。谁知道到了寺庙里,还是躲不开这一烦恼呢?再躲避,又能躲避到何处?

他为此苦恼了许多天,参悟了许多天,突然感悟:“我为什么要躲避,为什么不能直接面对烦恼呢?我为什么不能把烦恼当成修行的道场呢?”

这其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感悟:在人们的印象中,寺庙里面念经打坐的地方,就是修行的道场。而明清师却能意识到:我们一直想躲避的烦恼,恰恰是最好修行的道场。事实证明:这一心念上的转变,带来的是脱胎换骨般的变化: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少,给人的快乐越来越多,与人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后来,他不仅由净慧老和尚授戒,而且还担任了典座和尚,现在他还是流通处的负责人。

为什么“把烦恼当成修行的道场”,能产生这样大的作用呢?很简单:每个人的心性中既有烦恼这样的负能量,也有安祥、光明这样的正能量。在开始的时候,可能负能量较多,但是,每面对烦恼,战胜烦恼一次,正能量就增加一分。长此以往,正能量就越来越多。与人相处,管理他人,就更容易达到效果了。

明清师的经历和感悟,格外值得给管理者们借鉴。我曾经为著名的北京住总房地产公司的管理者们讲述“禅宗管理学”,并转述了这一故事。该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姜水深有感触,说:“单位是干什么的?单位就是解决问题的地方。你面对问题的心态越好,就越能解决问题,就越能创造工作和人生的价值。”后来,她也格外用心地参禅学佛,并在提升自己心性的同时,更受到领导器重和员工支持。

柏林寺的明影师常说:“不与万法为侣,不与诸尘作对。”这个“不与诸尘作对”,就是要勇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柏林寺的明海方丈还有一个极为积极的阐述:

“不如意的东西就是我们的老师,逼我们进步,逼我们觉悟。所以下次你们要遇到很麻烦的人或者是讨厌的事,你就把它想成:噢,这是德山禅师,这是临济禅师,是来训练我们、提高我们情商的老师。很多环境都可以变成老师……要以感恩的心去面对。”

那么,我们如何在管理、工作和生活中去对待问题呢?已故的圣严法师有十二个字,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面对它,接受它,解决它,放下它。”

从“口头禅”到“修行人”

一个学禅的人,如果只懂得道理,却不落实到行动上去,那就是为人诟病的“口头禅”。学禅要产生实际效果,就要真正成为“修行人”。什么是修行?正如一位高僧指出:就是要修正自己的行为。这就要求:第一,一切落实到行动上;第二,如果错了,就一定要让自己回到正道。

这样的要求,不仅对管理者有用,对他们管理员工也格外有用。目前职场中的员工,越来越多是80后。众多管理者都反映有这么一个情况:一些80后员工,有两大毛病:一是不够自觉,二是遇到领导的要求与批评,往往是“态度很好,就是不改”。这暴露的,其实也是行动上缺乏足够的自觉。

我们单位的员工,也主要是80后,也有上述问题。为了提升大家,我曾组织团队去柏林禅寺参修。明海大和尚、明影师、明清师等都亲自为大家开示,大家收获很大。尤其是得知生活禅就是要“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大家都受到极大触动。其中有一位员工的男朋友是单位的主管,也一起去禅修,他谈了自己的一个深刻体会:以后在工作中要更出色,就必须做到“别人烦恼时我不烦,别人厌倦时我不厌”,赢得大家强烈的共鸣。

我惊喜地发现:自觉将禅的智慧贯彻到实践中后,大家在工作中抱怨少了,承担多了;苦脸少了,笑脸多了;计较少了,奉献多了。为了巩固这次成果,我在与大家商量之后,提出了一个员工自我管理的“每日五问”方法,其具体做法是,员工都要对自己当日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对第二天的工作进行计划。这五问分别是:“昨天的计划执行得如何?今天的最大收获是什么?今天还有什么需要改进?我采取什么有利措施确保改进?明天的计划如何?”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讲得好,“最好的管理就是自我管理”。我发现,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员工进行自觉的自我管理,并将一切落实到行动上来,这其实也是一种将“生活禅”转化为“禅生活”的实验。我可以明显地看到员工每周、每月甚至每天都在进步。后来,不少单位也学习这种方式,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净慧大师指出:“禅是重实践的,生活禅更是重实践的。落实在当下,实践在当下,受用亦在当下。”这给我们管理者很大启示:真正要修好生活禅,就要明白,“禅与管理零距离”。学禅,一定要“悟”,但还需要“修”。有悟,才能有修的方向与着力点;而悟后起修,就能让悟对自己的生命起真实受用,并进一步让自己从小悟到大悟,甚至大彻大悟。这样,“生活禅”与“禅生活”就能真正融为一体,互相促进,同时发光。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