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祥法师:《首楞严经》讲解第二十讲
发布时间:2023-12-12 09:35:03作者:大众学佛网《首楞严经》讲解第二十讲
主讲:释慧祥法师
日期:2007年05月27日
请大家合掌!
称念:“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并发愿:佛弟子(您们的名字)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再发愿:愿以此誓愿之福。回向给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三称。
称念并回向毕者,请放掌!
众佛友!
直到上次讲解,我们己经将经文中介绍大阿罗汉们的功德讲毕。
那就是:“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其中,每一字每一句的深义,请大家自行深入体会了解实行运用。
现在要来介绍,这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为首者有哪些人。
【经文】其名曰大智舍利弗。
【释经】他们的名字是:智慧第一的舍利之子。
【说明】
众佛友!
舍利弗,是佛陀的大弟子之一。
舍利弗 这个名字,是梵语。
是梵名 Cariputra,或巴利名 Sariputta的音译。
在中文的翻译上,还有下列不同的译名,如:又作舍利弗多、舍利弗罗、舍利弗怛罗、舍利弗多罗、奢利富多罗、奢利弗多罗、奢唎补怛罗、设利弗呾罗。意译鹙鹭子、秋露子、鸲鹆子、 鹆子。梵汉并译,则称舍利子、舍梨子。
在梵语中,舍利弗Cariputra ,其中 Cari 是鸟名,putra 是“子息”之意。因为其母是摩伽陀国王舍城婆罗门论师之女,出生时以眼似舍利鸟,乃命名为“舍利”。子以母贵,所以人称“舍利之子”。
因此,舍利弗,就是“舍利之子”。例如玄奘大师所译的《心经》中就是将Cariputra译为“舍利子”。
又其实,舍利弗的名字是:优波底沙(梵 Upatisya,巴 Upatisya),或作优波提舍、优波帝须等。意译大光,即从父而得之名称。
舍利弗,从母胎时,就已显露出其智慧。
为了这个舍利弗的舅舅还深入学习。
如《大智度论》“舍利弗舅摩诃俱絺罗。与姊舍利论议不如。俱絺罗思惟念言。非姊力也。
必怀智人寄言母口。未生乃尔。及生长大当如之何。思惟已生憍慢心。为广论议故出家作梵志。入南天竺国始读经书。”舍利弗的智慧之高从小就可以看出来了,如:
《大智度论》载“适生八岁。读一切经书尽。至年十六论议胜一切人。”(CBETA, T25, no. 1509, p. 61, c12~14)
舍利弗初时,是随外道“波离阇婆删阇耶”出家修行。
《佛本行集经》“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外道。名波离阇婆删阇耶。住在彼城。有五百眷属。尔时优波低沙童子。及俱离多童子未有归依。不知何去。时二童子。遂剃须发。于删阇耶(隋云彼胜)外道之所。出家学道。”
但是舍利弗(优波低沙)实在是太有智慧了,七天七夜就全都学毕了。
《佛本行集经》“时彼二人。念行捷利。少欲知足。智慧深远。其删阇耶毗罗瑟智(隋云别异杖)之子。遂向二人。说己道术。种种技艺。医方药草。非想禅定。时二童子既闻是已。于七日七夜。皆悉通达。时彼二人。通达是已。于波离婆阇迦外道之所。及五百眷属。为教授师。”
当要当这种大智慧的人的老师也不容易!呵呵!
附代说明。其中“俱离多童子”就是“摩诃目乾连”。跟舍利弗是同学。
这时,虽然舍利弗及目乾连,当了五百个人的教授师,但是已经知道自己的老师的法,是不能究竟苦边(也就是解脱所有的苦),所以就想要再找更好的善知识当老师。
《佛本行集经》载:“时彼二人。如是次第。主领大众虽复如此。而于内心。未得安静。时优波低沙童子。告波离婆阇迦(隋云远离)拘离多曰。善哉拘离多。此删阇耶波离婆阇迦法。不究竟穷尽苦际。拘离多。汝应共我更求善师。”
众佛友!
外道删阇耶波离婆阇迦,已经是修行到“非想非非想定”。而舍利弗,七天七夜内就修到同一境界,并能看出这非想非非想定,并不是究竟涅槃的正定。您就知道其智慧之高。
这时,他们就相约,谁先找到好的善知识,就相互告知。
《佛本行集经》载:“时彼二人。同心立誓。我等二人。若复更得胜是师者。为我等说甘露胜道者。必相启悟”(CBETA, T03, no. 190, p. 875, c3~5)
在这时,佛陀的僧团,才一千位弟子。
《佛本行集经》载“尔时世尊。因频婆娑罗等。教化十二那由他众生已。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之内。与大比丘众一千人俱。皆悉剃发。舍家出家”(CBETA, T03, no. 190, p. 875, c6~8)
在佛陀千位弟子中,有一位名叫“阿输波逾只多(马星)。(又名:阿说示)”早上去托钵。
被舍利弗看到了。
《佛本行集经》载:“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即作是念。世间所有诸阿罗汉。一切圣人及成向道。今是大德。应在一数。我当诣彼问其心疑。”(CBETA, T03, no. 190, p. 875, c27~29)
众佛友!
舍利弗,光看到阿说示走路托钵的“威仪”,就可以判断他至少是阿罗汉,或快要成阿罗汉的人了。
我们就知道舍利弗的智慧之高了。(这可不同于一般人乱猜)。
众佛友!
乱猜的人,就算猜对,长我慢。猜错,显愚痴。
所以乱猜的人,绝对不能成就任何智慧的。
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绝对不是用猜测的!
众佛友!
有智慧的人,是以“总相智及别相智”来做判准的。
有关如何学“总相观及别相观”,如何成就“总相智及别相智”,等有机会我再来跟大家说明。很好用的!
我们继续来介绍舍利弗!
这时舍利弗,看阿说示在托钵,时机不宜请法,所以就一直跟著他,直到阿说示托完钵,有空时,才请教对方。
其中对话细节,我就不多说了,请大家去看“《佛本行集经》舍利目连因缘品第四十九上”(CBETA, T03, no. 190, p. 873, c3)
以及《佛本行集经》“舍利目连因缘品下”(CBETA, T03, no. 190, p. 874, a24)
这时阿说示,就说:“我出家还不久,不能完全表达我大师父的教法,所以我只简略说他所教过的一个偈子给您参考。”
这时舍利弗说:“很好!很好!我也不喜欢长篇大论,如果能跟我说说您大师的重点开示,那我是感激不尽。”
于是阿说示就说:“诸法因生者,彼法随因灭,因缘灭即道,大师说如是。”
如《佛本行集经》载“时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观见如此法行之时。即于是处。远尘离垢。尽诸烦恼。得法眼净。”(CBETA, T03, no. 190, p. 876, c4~6)
众佛友!
在各种已翻译的佛经中,有关这因缘偈,有各种译本,虽然都很好。但我最喜欢这个译本,因为内含四圣谛也。
我现在来说明这首因缘法偈:
一、诸法因生者:所有的现象中,属于需要因缘才会产生的现象。
二、彼法随因灭:那么这些现象,必然也可以随著因缘的消失而消失。
三、因缘灭即道:如果能知道怎样的因缘可以令这些现象消失,则就能知道解脱之道。
四、大师说如是:这就是无上的大师佛陀所说的重点开示。
众佛友!
当舍利弗听到阿说示尊者宣说这首佛陀教示的“因缘法偈”后,就能随文入观,观察诸法实相,而证得法眼清净。
在经文中是如此形容:
《佛本行集经》“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观此行法。即于是处。远尘离垢。乃至如实观知时已。彼优波低沙波离婆阇迦。如实观见彼诸法已。得诸法已。观诸法已。入诸法已。度诸法已。无复疑网。是非之心。皆悉灭没。得无畏地。不随他教。自然能知如来法。”
接著舍利弗赞叹佛法,并顶礼阿说示尊者,就回去找目乾连告知他遇到大师了!
目乾连也因此而得法眼清净,而赞叹佛法。
这时目乾连就跟舍利弗说:“善哉仁者。速往速往。宜从此到大沙门所。当行梵行。彼佛世尊。是我教师。”
但是舍利弗说:“仁者。我等今日不得失恩。应诣本师删阇耶所。何以故。彼于我等。多作利益。先于我边。有大重恩。救度我等。令得出家。应诣彼别。又复五百眷属徒党。依附我等。修学行法。复告彼知。若彼印可。我亦共行。”
这时舍利弗及目乾连再三请求其师,其师不准,为了正法故,就舍离其师,而要到佛陀那边学习。而舍利弗及目乾连平时所教的五百弟子,心想这二位教授师,七日七夜就学会了删阇耶所教的法,今天要到佛陀那边学习,一定是更好的,所以也就全都跟著去了。
当舍利弗及目乾连,带著五百位弟子,快到佛陀处时,佛陀就预先跟大众说,这二人,一个是我弟子中智慧第一,一个是我弟子中神通第一。
当舍利弗,出家后,经半个月,而证阿罗汉。
而目乾连,则出家后第七天就证阿罗汉。
接著他们就在佛陀座下学习更多的法。
又在佛陀说《妙法莲法经》时,舍利弗及目乾连,都发无上菩提之心,佛陀授记:
舍利弗,会成佛,名“华光如来”。
目乾连,将来会成佛,名“多摩罗跋栴檀香如来”。
又舍利弗,帮助佛陀教化众生之后,不忍心看到佛陀入涅槃,所以就先请示佛陀而先入涅槃去了。
舍利弗入灭后,火化,遗骨由须达多长者,为他建塔在,祇树给孤独园中。
众佛友!
当知,
“诸法因生者,彼法随因灭。因缘灭即道,大师说如是。”
众佛友!
我们为什么会有老死的现象产生呢?
那是因为我们有“投生”到三界之中的“因”。所以才会有于三界之中老死的现象。
如果我们不想要再有老死的现象当如何呢?
那我们就当修行,能控制自己的身口意行,令自己不会再一次的投生。
只要我们能不再一次投生于三界之中,那么我们就解脱三界的投生,就能解脱于三界的老死的现象。
众佛友!
上辈子,我们修行不够好,所以没做到“不再投生”。
所以如今生为人类。
我们就要善用今生的因缘来修行,希望在这肉身死亡之前,能修行成就,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未来,而能不再被任何境界所转,而造成投生于三界之中。
众佛友!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世度此身。
众佛友!
为什么我们会有老死的苦呢?
那是因为我们“投生”了,所以就必然有“老死”的现象及相关的苦产生。
有投生,就必有老死。想要没有老死,就不要投生。
众佛友!
又为什么我们会造成“投生”呢?
那是因为我们“存在着投生的行为习惯(有)”
我们的行为习惯,包含身口意。
当我们的身口意的行为习惯,是摄受投生的因缘时,则我们必然会有投生的现象。
如果我们的身口意的行为习惯,不去摄受投生的因缘,则我们就不会有投生的现象。
例如:有人意业常想要有下辈子。则必然会有下辈子投生的因缘。
例如:有人意业常想要解脱生死轮回,则必然会朝向解脱轮回发展,则有一世就可以解脱轮回。
又有人是口业,常说下辈子希望如何如何,则必然会摄受下辈子投生的因缘。
例如:有人口业,常说希望解脱轮回,则必然会有机会摄受解脱轮回的因缘。
又有人身业,常杀、盗、淫,则会摄受下辈子投生的因缘。
又有人身业,离杀、盗、淫,则能远离投生的因缘,摄受解脱的因缘。
因此,当我们身口意的行为习惯,存在(有)投生的因缘时,则我们就会引发“投生”的现象。所以经典说“生缘有”。
又众佛友!
又为什么我们都会有摄受投生的行为习惯(有)呢?
那是因为我们有想要捉取该境界的缘故。
只要我们没想要去捉取该境界,就不会去摄受投生到该境界的行为习惯。
因此,经典说:“有缘取”又说“取灭则有灭”。
例如:您希望取个漂亮的太太当老婆。
当我们这个想法不灭。则不论今生来世,这个想法,就会去捉取该境界,则我们就一定会停留在欲界。所以当这个肉身死后,就还会再摄受再一次的投生。
如此种种取,我们要观察,如何的取,是属于会摄投生的境界。
如何的取,则能解脱投生的境界。
我们要一一如实观照,懒惰不得。不然如何解脱呢?!
解脱,才能不被这一切境界给绑住,才能来去自如。
试想,我们就是以为应该有一个身体。如此的“取”。所以才一直被绑在这个肉身中。像乌龟,背了一个龟壳一般。
但是,又有人笨笨的,以为自杀就好了。结果,反而自杀之后,摄受了更多生的身体。
因为自杀,只是改变身体。而没有从根本解决,心中还是“执取一个身体”,所以还是会造成再一次的投生。
所以,我们不可以自杀,而是要借用这个身体,来修心。将心中“执取要有一个身体”的念头去去除。这时我们就能超越“色界”。
如此,一层一层将先超越三恶道,再超越欲界,再超越色界,再超越无色界,如此则能解脱三界。
众佛友!在这其中,所要修行的有很多,希望大家要自我鼓励,不到解脱切莫放弃。否则则太可惜了!
又众佛友!
解脱,只是修行的第一阶段性的目标而已。非终极目标。
解脱之后,还要学“自在”。
又成佛,就是成就“大自在”。
所以,我们第二个阶段性目标,就是“成佛”。
众佛友!
成佛,也还不是“最终极的目标”。
当知,帮助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都成佛,才是最终极的目标。
众佛友!
今天虽然介绍舍利弗,而有缘讨论到“因缘法偈”。希望大家深入体会。
这次的作业:
一、请去看《佛本行集经》,用打字的将“舍利目连因缘品第四十九上、下”打出来。
二、请举例说明,您对“因缘法偈”的体会及运用。
下课!
祝大家智慧妙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