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教徒与戒律,佛教戒律规定,只要年满20岁才可举行受具足戒的仪式

发布时间:2023-10-31 04:02:05作者:大众学佛网
教徒与戒律,佛教戒律规定,只要年满20岁才可举行受具足戒的仪式

佛教徒一般统称为“僧人”“僧侣”,我国汉族民间俗称为“和尚”“尼姑”,通常分为出家与在家两大部分。出家人又分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学戒女五种;在家信徒分为优婆塞、优婆夷两种以上总称“七众”。

比丘,指受过具足戒的成年男性出家人。佛教戒律规定,年满20岁方可举行受具足戒的仪式。在实际执行中略有宽松,一般为十七八岁。

比丘尼,指受过具足戒的成年女性出家人。

沙弥,指虽然出家,但因为年龄尚小,还没有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沙弥尼,指虽然出家,但因为年龄尚小,还没有受过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

学戒女,指婚后女性出家人。因不知这位已婚妇女是否怀孕,故先以两年时间为“学戒女”。如果怀孕,则用这两年时间生产与抚育子女,两年后子女可以离开母亲,该学戒女就可以正式受具足戒成为比丘尼。

优婆塞,指归依三宝,遵守五戒与八斋戒的男性在家信徒。

优婆夷,指归依三宝,遵守五戒与八斋戒的女性在家信徒。

沙弥、沙弥尼、学戒女实为比丘与比丘尼之前的预备阶段。故此七众中最主要的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佛教认为,在家与出家相比,出家为尊,指导在家信徒;男性与女性相比,男性为尊,指导女性信徒。四众之中,比丘的地位最高。

佛教对其信徒是否能出家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是否有舍弃世间享乐和吃苦的决心。除了自愿献身佛门外,佛教律典明文规定十四种人禁止出家:7岁以下的儿童;70岁以上的老人;身体有严重缺残的人;未经父母及监护人同意的人;阴阳两性人。

变性人;犯有重戒曾被开除僧团的人;有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恶意出佛身血五逆罪的人;强奸过比丘尼的人;曾偷听比丘诵戒的人;破坏诋毁佛教的人;犯罪在逃的人;负有债务的责任人;在职的官员。

按照佛教的规定,信徒如果要求出家,应该首先到寺院中找一位僧人做自己的“依止师”,也就是师傅。这位僧人要向全寺僧众说清徒弟出家的情由,征得大家的同意后,方可收留此人为弟子。

信徒被允许出家后,首先要进行剃发、染衣。一般来说,比较严格的寺院在剃发的同时也必须剃须。染衣,即舍弃在家时的服装,改穿僧服乞所以人们也将出家称为“披剃”,即剃须落发、披上袈裟之意。

“袈裟动是僧人服装的总称。

它是由梵文音译过来的,别名很多,如“道服”“法人衣”“莲花服”“慈悲服”“卧具”等等。染衣的作用似乎是为了让僧侣有丢掉美好的装饰,过一种朴素无华、清心寡欲的生活,也有统一着装,区别行于世人之意。

按照我国汉族佛教的规定,僧侣的服装忌用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及绯、红、紫、绿、碧五种间色,只能用染成的三种杂色铜青、泥(皂)木兰(赤而带黑)。根据佛教的制度,僧衣只限于“三衣或“五衣”。

“三衣”分三种:一是五衣,由五条布缝制而成的内衣,音译为“安陀会”,其形状纵横交错,拼作“田”字形供僧侣日常劳动和夜间休息时穿用。

二是七衣,由七条布缝制的中衣,音译为“郁多罗”,供僧人平时诵经做功课时穿用。三是相当于礼服的祖衣,由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制,音译为“僧伽梨”,用来见客或出门时穿用。传统的“五衣”是以上三种再加上译作“僧袛支”的覆肩衣和译作“涅槃僧”的裙子。

“三衣”忌用正色或纯色,只能用“坏色”,即在新衣的一处点上另一种颜色,名为“点净”,以破坏衣色的整齐美观。由于僧衣多由碎布补缀而成,所以又称“衲衣”。

“三衣”或“五衣”是根据佛教发源地古印度特有的亚热带气候条件所制定的,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以后,根据各地的气候环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在我国北方,冬季气候寒冷,出家人即使是“三衣”合穿

也难以御寒,僧人们必须另外添加其他棉毛衣服才可以过冬,比较常见的是加穿一件圆领的长袍,又名“海青”,样式与一般百姓所穿无异,只是颜色多用褐、黄、黑、灰四色。

出家和尚都在寺院的斋堂内进餐,不分职务高低,饭菜基本一样,每人一份。起初,僧侣不事生产,云游乞食。佛教传入我国初期出家僧人仍靠乞食维持生活,人称“乞士”或“乞胡”。

随着佛教的发展、侣增多乞食制度难以推行,广大僧侣除坐禅修道之外,还必须参加农耕或其他劳动,大多数僧侣也不再乞食,寺院中也建起了香积厨、斋堂。

早期的出家人并非完全吃素,可以适当地食用“三净肉”,即没有看见、没有听闻和没有怀疑是杀生得来的三种肉食。汉族僧人持斋吃素的风习是经梁武帝萧衍提倡以后逐渐形成的。

严格的持斋方法是禁止食用“荤腥辛辣”的食物。但是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内蒙古、西藏地区的僧侣,由于地处牧区,蔬菜缺乏,所以习惯上仍以食肉为主。

教徒日常修持仪轨主要是课诵,也叫“功课”,分早、晚两课。早课先念诵阿难赞佛发愿偈或香赞等,然后是《大佛顶首楞严神咒》此为正文;其后念诵《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等。

晚课的正文是念诵《阿弥陀经》,念诵正文前也有相应的偈赞,念诵正文后念《往生咒》《礼佛大忏悔文》《蒙山施食》等,最后是回向,赞念佛名,称“三菩萨名”。如果遇到朔、望日,结夏、解制、冬至、新年等一年四节,以及佛、菩萨祖师诞辰、忌日、成道日等各种纪念日,早、晚课还要增加各种相应的祝颂、念唱内容。

与教徒有关的事务由教团处理。教团称“僧伽”,梵文 Safigha的音译。僧伽仅指出家两众,亦即比丘教团与比丘尼教团。其他五部人众没有独立的教团组织。所有教徒都是释迦牟尼的弟子,所有教团都属于一个大僧团,称“十方僧团”。在同一所寺院共同生活、修习的僧人,谓之“现前僧团”。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