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自己的信念
发布时间:2024-06-15 04:32:12作者:大众学佛网任何一个人如果想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就应该坚守这份成功的信念,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奋斗,这样才能最终取得成功。如果信念不坚定或见异思迁,你最后会功败垂成,追悔莫及。
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受当时社会风气和家庭影响,他从小就热衷于功名,并在十九岁时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振一时。但此后却屡试不第,他的命运便飞转直下,一天天的衰败起来。
蒲松龄后来穷愁潦倒的生活,使他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仕途的黑暗有深刻地认识和体会。他曾不住地抱怨:“仕途黑暗,公道不彰,令人气愤填胸。”他一再抨击“原无皂白”的“强梁世界”,正反映出他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正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切身体验,使他决心写一部反映科举黑暗现实的小说。
为了激励自己完成这部小说,蒲松龄写了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由于他心中的这份坚定信念,即使在他穷困得揭不开锅的日子里,他也仍然坚持写作《聊斋志异》,初稿终于在他四十岁时完成,以后多次增删修改,直到晚年才最终完成了这部传世之作。
纵观历史上那些有成就的文人雅士,无一不是抱着坚定的信念,并为之不懈努力,才最终取得成功。
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自幼好学,二十岁以后游踪几遍全国。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迂继任太史令,有机会博览政府所藏的大量书籍。太初元年(前104)开始着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前99年)他因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触怒武帝,被处腐刑。在狱中他还依然坚持写作,太始元年(前96年)被赦.出任中书令。当时中书令大都是由宦官充任,因此,他深以为耻,忍辱含垢,发愤著述,最终完成了《史记》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
在佛教界,历代祖师怀着坚定信念,不畏艰难困苦,而成就道业者也不乏其人。唐代的归省禅师担任住持期间,由于天旱,很少有人能拿粮食来供养僧人。僧人们只能每天吃野菜喝稀粥度命,因此个个都面黄肌瘦。
有一日,住持外出化缘,寺内的法远和尚就召集大家取出柜里储藏的面做起面条来。
可是面条还没有做好,归省禅师就回来了,小和尚们一下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归省禅师看到法远居然把应急的面都拿出来用了,生气地说:“谁让你这么做的?”法远毫无惧色地说:“弟子觉得大家都面如枯槁,无精打采,于是就把应急的面拿出来煮了,请师父原谅。”
归省禅师严厉地说:“依清规打三十大板,驱逐出寺!”
法远默默地离开了寺院,但他没有下山,而是在院外的走廊觅了个角落栖息下来。无论刮风下雨,都不曾动摇他向佛的决心。
归省禅师有一次偶然看见他在寺院的角落睡觉,十分吃惊地问道:“你住这里多久了?”
法远答:“半年多了。”
归省禅师问:“你给房钱了吗?”
法远说:“没有。”
归省禅师说:“没给房钱你怎么敢住这里!你要住,就去交钱!”
法远默默地托着钵走向市集,开始为人诵经、化缘,得来的钱全部用来交房钱。
归省禅师笑着向大众宣示:“法远乃肉身佛也!”不久,归省禅师退居,将其衣钵传给了法远。
但是,也有的人因为在坚守信念过程中遭遇挫折,便见异思迁,因而失去了本可以到手的成功机会。
在佛教经典中就有一则这样的故事:
有一位年老的富翁,非常担心他从小娇惯的儿子的前途。虽然他有庞大的财产,却害怕遗留给儿子反而带来祸害。他想,与其留财产给孩子,还不如教他自己去奋斗。
他把儿子叫来,对儿子说了他如何白手起家,经过艰苦的拼搏才有今天。父亲的故事感动了这位从未出过远门的青年,激发起他奋斗的勇气,于是他立下誓愿:如果不找到宝物绝不返乡。
青年打造了一艘坚固的大船,在亲友的欢送中出海。他驾船渡过了险恶的风浪,经过无数的岛屿,最后在热带雨林中找到了一种树木。这种树木高达十余米,在一片雨林中只有一两株。砍下这种树木,经过一年时间让外皮朽烂,留下木心沉黑的部分,会散发出一种无比的香气。放在水中,它不像别的树木浮在水面,而会沉到水底去。青年心想:这真是无比的宝物啊!
青年把这浓香无比的树木运到市场出售,可是没有人来买,这使他非常烦恼。当他看到与他相邻的摊位上有人在卖木炭,那小贩的木炭总是很快就卖光了。刚开始的时候青年还不为所动,日子一天天过去,他的信心终于动摇了,他想:“既然木炭这么好卖,为什么我不把香树变成木炭来卖呢?’’
第二天他果然把香木烧成木炭,挑到市场,一会儿就卖光了。青年非常高兴,得意地回家告诉他的老父。老父听了,忍不住落下泪来。
原来,青年烧成木炭的香木,正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树木“沉香”,只要切下一小块磨成粉屑,价值就会超过一车的木炭。记得有句格言说,“胜利者不一定是跑得最快的人,而是最能耐久的人”。的确,世间任何事业的成就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通往成功目标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唯有那些始终坚守自己信念的人才会最终取得成功。(作者:远尘)
心冉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