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敦煌写本《历代法宝记》所见蜀地和长安之间的佛教交流

发布时间:2023-10-31 04:04:16作者:大众学佛网
敦煌写本《历代法宝记》所见蜀地和长安之间的佛教交流

《历代法宝记》在两处述及净众派开创者智诜禅师与“西京”的关系。一是在智诜化迹部分称,智诜“后至万岁通天二年(697)七月,则天敕天冠郎中张昌期于德纯寺请,遂赴西京。后因疾进奏表,却归德纯寺”。二者,此前的惠能传记部分,更为细致地描述了智诜在长安的遭遇,以及返回德纯寺的前因后果。首先,惠能所得传信袈裟,辗转归于智诜。武则天即位后,于长寿二年(693)派天冠郎中张昌期前往韶州漕溪请惠能,惠能托病不去。万岁通天元年(696),再派使者,求取达摩传下来的袈裟:“能禅师既不来,请上代达摩祖师传信袈裟,朕于内道场供养。”智诜返回资州所驻寺前,武则天“敕赐新翻《花严经》一部、弥勒绣像及幡花等,及将达摩祖师信袈裟”,“将归故乡,永为供养”景龙元年(707)十一月,武氏派内侍将军薜蕳至曹溪,另赐惠能“摩纳袈裟一领,及绢五百疋,充乳药供养”。虽然有人怀疑,但这段记载的真实是很大的[⑦]。特别是,唐王朝实有以袈裟等赐与杰出僧人的传统,如《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七:

秋七月景申,夏罢,又施法师纳袈裟一领,价直百金。观其作制,都不知针线出入所从。帝库内多有前代诸纳,咸无好者,故自教后宫造此,将为称意。营之数岁方成。[⑧]

其次,智诜与西国婆罗门的交锋。智诜受请从资州德纯寺到京后,在内道场供养。到久视年(700),荆州玉泉寺秀禅师、安州受山寺玄赜禅师、洛州嵩山会善寺老安禅师皆被请至内道场,然武则天常偏敬重的是西国三藏婆罗门。此时,智诜因患病,思念归乡。“其邪通婆罗门”因有知晓他人心思能力,曰:“彼与此何殊?禅师何得思乡?”智诜先后起“身著俗人衣裳,于西市曹门看望”、“身往禅定寺佛图相轮上立”之意,三藏皆知。智诜再“当处依法,想念不生”,三藏于三界内寻看不得,于是归依。其三,武则天睹此事,倍加敬重。因问神秀、玄约、老安、玄赜等人:“和上等有欲否?”独智诜顺其意曰:“有欲。”并说:“生则有欲,不生则无欲。”武氏言下悟,智诜趁机奏请归乡。此婆罗门与智诜之事,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亦有载:

又诜禅师本传云:日照三藏诣诜,诜不迎接,直责之曰:“僧何为俗入嚚湫处?”诜微瞚,亦不答。

又云:“夫立不可过人头,岂容摽身鸟外?”诜曰:“吾前心于市,后心刹。三藏果聦明者,且复我。”日照乃弹指数十,曰:“是境空寂,诸佛从自出也。”[⑨]

“诜禅师本传”,盖即《历代法宝记》。西国“三藏婆罗门”,当指日照。据《宋高僧传》卷二、《华严经传记》卷一、《开元释教录》卷九,日照(613~687)乃梵名Divākara之意译,音译为“地婆诃罗”。中印度人,“洞明八藏,博晓五明,戒行高奇,学业勤悴”。“以天皇[⑩]时来游此国”,仪凤四年(679)开始翻译所赍经夹,至武则天垂拱末止。按,垂拱为则天年号,计四年(685-688)。垂拱三年(687)十二月,于东太原寺入寂,享年七十五。考虑到日照辞世距智诜到西京之间,尚有十余年之久,二人怎么可能在久视年(700)会面?然观日照“咒术尤工”,且深受武氏敬重,“天后亲敷睿藻,制序冠首焉”,“每进新经,锡赉丰厚”[11],或许当年确有斗法事,只是《法宝记》年代有差舛?

智诜之孙、净众无相之徒保唐无住,凤翔郿县人。郿县属于紧邻京畿道西边的岐州。曾代父在朔方[12]展效,后舍官访道。天宝九载(750),在五台山坐夏满,出山至西京安国寺、崇圣寺。按,安国寺,开元元年(713)唐玄宗创建于长安,内中安置弥勒菩萨。《佛祖统纪》卷四十“玄宗”条:“开元元年,敕以寝殿材建安国寺弥勒佛殿。”[13]卷五十三:“玄宗敕以寝殿材建安国寺弥勒殿。”[14]该寺为唐朝名刹之一,一些国家级佛事活动在此举行,寺内亦驻过一批名僧。[15]崇圣寺,位于长安崇德坊西南偶,其前身为京兆王寺[16]。《续高僧传》卷十《隋彭城崇圣道场释靖嵩传?:“上柱国徐州总管乞符令和,率其所部,同延住前京兆王寺。具状闻奏,有敕给额为崇圣寺焉。”[17]天宝十载,无住离开西京,前往北灵州[18]。至德二年(757),从北灵州出,南行到凤翔,再辗转至成都。

因曾在长安驻锡约一年,无住在西京当有一定影响。其师金和尚逝世后,在地方官员的大力支持下,无住继承了金和尚衣钵。西京胜光寺僧净藏因闻“僧俗咸言,云和上嫡嫡相传授,得金和上法”,知金和尚衣钵已传授无住、无住禅法必定“不可思议”,故远涉来投,自称:“小师曾看《维摩》章疏,亦学坐禅,是太白宗旨。”所谓“太白宗旨”,或指无住曾住一夏的太白山上禅师的禅风?无住为破除其执著,即为说法:“无忆是道,不观是禅师。不取不舍,境来亦不缘。若看章疏,即是相念喧动。若学太白宗旨,宗旨坐禅,即是意相攀缘。若欲得此间住,一生来所学者,尽不得在心。”无住见净藏诚心听取,堪为法器,遂再为说法:

一物在心,不出三界。有法是俗谛,无性第一义。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无念即无相,有念即虚妄。无念出三界,有念在三界。无念即无是,无念即无非。无念即无自,无念即无他。自他俱离,成佛菩提。正念之时,无念不自。

此后,净藏更改法号曰“超藏”。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