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文殊菩萨,诸佛之师

发布时间:2023-10-29 04:04:02作者:大众学佛网
文殊菩萨,诸佛之师

文殊菩萨,诸佛之师

作者简介:苏树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元音老人参学。遵元音老人嘱咐,2000年后,随缘传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门。若人发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开本来,见到本性。有缘行者,莫失良机。

悟了自心,到了彼岸,则在在处处,无非净土。悟了自心,到了彼岸,则在在处处,皆是如来密因。悟了自心,到了彼岸,则在在处处,皆是修证了义。法身无边,自心是也。

依般若而到彼岸,依智慧而明自心,依照文殊而到佛地,依智慧而归自性,这是佛法修行的基本路线。法门无量,千差万别,基本路线,唯此一路,是故经云:“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依照般若,到达彼岸。到了彼岸,方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若未到彼岸,未悟自心,则口念“般若波罗蜜多”,也不是无上咒,也不是无等等咒,也不能除一切苦。口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也不是无上咒,也不是无等等咒,也不能除一切苦。乃至念一切咒,皆不是无上咒,皆不是无等等咒,皆不能除一切苦。千法万法,只是要人明心见性。见性之后,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是故经云:“观自在菩萨,行深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未悟自心时,未到彼岸时,则文殊是汝师,依而行之,能到彼岸。若已契入实相,若已到达彼岸,则文殊是汝用。释迦迷时,文殊是释迦之师。释迦悟后,文殊是释迦之子。

一切众生,皆依这一念清净心光(文殊),方能证得自性,方能究竟成佛。不依一念清净心光而成就者,古今三世,上下十方,无有一人。是故文殊菩萨,是一切诸佛之师,一切诸佛,皆依文殊而得成佛。释迦佛云:“今我得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威神尊贵,度脱十方一切众生者,皆文殊师利之恩,本是我师。前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恩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1]释迦佛赞文殊菩萨云:“汝今真是三世佛母,一切如来在修行地,皆曾引导,初发信心。以是因缘,十方国土,成正觉者,皆以文殊而为其母。”[2]

世人学佛,当依这一念清净心光而学,不依妄想而学。世人学佛,当依文殊师利而学,不依愚昧而学。文殊者,般若也,智慧也,自性光明也。妄想者,习气也,污染也,自性众生也。愚昧者,着相也,住境也,自性痴暗也。

顺着妄想习气(识)而打佛教的妄想,皆属唯识造境,自诓自惑。自画天堂,自生心悦。自画地狱,自生恐怖。自画轮回,自求出离。朗朗乾坤,清净世界,本无这般幻事。如人梦中,被人追杀,欲求逃脱,终不得脱。若欲逃脱追杀,唯须觉醒迷梦。迷梦醒来,方知是幻,本无梦中恶事,亦无梦中乐事。

学佛学祖,学圣学贤,不是捏怪造型,而是回归自性,亦名觉醒迷梦。娑婆是梦,极乐是梦,弃娑婆而趣极乐,也是梦中所为,也是醒梦之法。

依文殊师利而行,便是依般若智慧而行。依般若智慧而行,方能到达彼岸。彼岸一到,此岸即无。此岸即无,彼岸无存。无彼无此,绝待无对,纯然一真,是真彼岸也。一梦醒来,既无娑婆,亦无极乐,苦之与乐,当下消融,是名真极乐。真极乐者,无彼无此、无人无我、绝待无对的自心实相也。

一切众生皆依文殊(智慧)而得出离烦恼福城,一切众生皆依文殊而得成就无上正觉。过去诸佛,皆依文殊而得出离烦恼福城,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现在诸佛,皆依文殊而得出离烦恼福城,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未来诸佛,皆依文殊而得出离烦恼福城,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若不依文殊而得出离烦恼福城者,从过去到现在,乃至未来,无有一人。所以说,佛法是般若波罗蜜,是文殊波罗蜜,是智慧到彼岸,而不是功夫波罗蜜,而不是佛来拉我波罗蜜。

依文殊而出烦恼,依文殊而醒迷梦,依文殊而到彼岸,依文殊而成佛道,皆是依自性智慧而得成就,而非依对象化的宗教偶像而得成就。究实而论,对象化的宗教偶像,皆是唯心而生出来的。佛的那个样子,是当事人唯心生出来的。菩萨的那个样子,是当事人唯心生出来的。一切宗教偶像的那个样子,皆是当事人唯心生出来的。自己唯心生出来的那个样子,自己又认为是真实存在的,归命于他,寄托于他,这便是归命于自己的妄想。自己唯心生出来的像,一定还会灭回去。何以故?有来必有去,有生必有灭。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寄托在生灭来去的像上,那个像是靠不住的。

文殊是自性智慧,而非对象化的宗教偶像。皈依文殊,便是皈依自性智慧。

执着即是烦恼,放下即是出离,反观即是智慧,见性即是诸佛。若也放不下,若也见不得,则更有方便法门,令人一门深入。一门深入,功至极处,自性光明,即得现前,教下亦名彼佛现前。彼佛现前,即是自性现前。正于此时,若人能将这个一尘不染的自性认出来,是名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亦名往生广大无边的自性净土。

[1] 《佛说放钵经》。《大正藏》第十五册,第四五一页上。

[2]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八。《大正藏》第三册,第三二六页下。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