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学佛网

新婆罗门教,代表着婆罗门教文化的复习,更是印度教的崛起

发布时间:2023-10-28 04:04:01作者:大众学佛网
新婆罗门教,代表着婆罗门教文化的复习,更是印度教的崛起

新婆罗门教,代表着婆罗门教文化的复习,更是印度教的崛起

大家好,今天小编带大家去来了解新婆罗门教。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崛起后,婆罗门教文化得到复兴。在笈多诸王统治时期,编纂了婆罗门教和后来的印度教的基本法规(《摩奴法典》、《耶阔纳瓦尔基耶法典》、《那罗陀达法典》等),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也在这个时期最后形成。这个时期神学家们还编写了早期神话集——《往世书》。

公元8世纪起,两位印度教大师鸠摩哩罗·跋陀和商羯罗对印度教进行了改革。尤其是商羯罗,他顺应历史潮流,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并对婆罗门教的系列理论作了新的解释和发挥,改革了印度教的教义,并对婆罗门教的系列理论作了新的解释和发挥,改革了印度教的教义,系统地阐述《奥义书》一元论的原理;他还倡导在印度各地建立印度教寺庙,组织印度教修行团。由于佛教的衰落,商羯罗在当地统治者的支持下,吞并佛教的财富地产和寺庙。从此,寺庙成为印度教的活动中心之一。

印度教在全印度迅速发展起来,重新成为印度最大的宗教派别。商羯罗的改革完成了婆罗门教向印度教的过渡。公元712年,阿拉伯人侵入印度河下游信德地区,伊斯兰教随之传人。1526年建立了莫卧儿王朝。在莫卧儿伊斯兰教徒的统治下,印度教的发展曾一度受挫,不少寺院被毁。但许多印度教王公和民众继续信仰印度教。由于莫卧儿帝国的势力一直没有到达次大陆的很多偏远地区,印度教在西北部和南印度等地区仍然繁盛。

印度教的宗教活动主要有祈祷、偶像崇拜朝拜圣地和各种宗教行事及仪式等。自吠陀时代以来,祈祷就被认为具有一种魔力,可以使宇宙的活动服从于祈祷者的意愿。印度教也接受了这一思想。偶像崇拜在印度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印度教经典对偶像的制作,诸如每个神的形象、姿态,头和手的数目,手中拿什么器具,乃至着什么色彩等等均有详细、具体的规定。偶像制作完成,经过“开眼”仪式便成了神圣的象征。

印度教有无数的圣地(包括圣山、圣河)。印度教徒认为到这些圣地去巡游朝拜,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印度教徒的一般行事有读经、施舍、祭供舞蹈、诅咒、占星、净斋、消罪、苦行、瑜伽、施食、沐浴、行列(参加节日游行)、巡礼等。在印度教中,祭祀的意义已有所下降,但大量的宗教仪式仍是教徒生活的重要内容。梵天,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被称为世界的创造者。他娶娑罗室伐底(辩才梵天天女)为妻;娑罗室伐底在神话中是智慧、文艺和科学的保护神。在印度教中,梵天的地位降到毗湿奴与湿婆之下,但对娑罗室伐底的崇拜很流行。

毗湿奴,印度教徒最崇拜的两大主神之一,被认为是宇宙的维护者。毗湿奴的化身很多,主要有下列十种形象:鱼,曾从洪水泛滥中救出人类始祖摩奴和吠陀;龟,曾帮助诸神获得甘露、战胜恶魔;野猪,曾用长牙顶起沉入海底的大地;人狮,曾杀死恶魔、救出被挟持的神;倭人即侏儒,曾用计夺回被恶胞占领的三界;持斧罗摩,惩治刹帝利以维护婆罗门的地位;罗摩,曾诛杀了濒王罗波那;黑天,是杀死有妖魔帮助的国王、救出父母和爱人的英雄;最后还纳入了原为异端的佛陀和即将创造新世界的伽尔基。

湿婆,印度教的第三位主神,被认为是世界的破坏者和重建者。他不时以不同的性格显现自己,在神话中表现为四个形象:极为恐怖的破坏神;男性生殖器(林伽);“伟大的苦行者”;“踊主”。传说湿婆善舞,他一旦跳舞就象征世界的毁灭。传说湿婆有一妻两子。其妻常表现为不同形状而有不同名称:帕尔瓦蒂(雪山女神)或乌玛是喜马拉雅山的女儿,十分温柔美丽;杜尔伽或难近母表现的是湿婆黑暗的一面,有十臂,手持长矛或毒蛇,骑狮或虎。她为拯救诸神和人类,化作水牛与牛魔等殊死斗争,终杀牛魔而取胜;伽梨,也称黑神或嗜血女神,还有萨克提(性力女神)、德维等。湿婆二子即甘内什(象头神)和伽蒂法耶(韦驮天)。

按照教徒崇拜的不同主神,印度教内部逐渐形成了三大派系—毗湿奴派、湿婆派和性力派。毗湿奴派崇拜主神毗湿奴及其种种化身和他的配偶吉祥天女。该派产生于9世纪,一般把罗摩奴门视为创始人。毗湿奴及其化身被当做最高神。该派系有很多分支,主要流行于印度北部和西海岸地区。湿婆派崇拜湿婆及其化身和配偶,内部支派纷杂。湿婆派分布于印度各地,主要流行于南印度。性力派以崇拜女神性力而得名。约在公元10世纪从湿婆派分裂出来,与民间生殖力崇拜相结合而形成。该派流行于印度东北部今孟加拉、奥里萨、阿萨姆等地区。此外,中世纪印度教还出现过其他一些派别和运动:在公元6世纪到7世纪以后,印度教中出现了密教的派别。密教是采用秘密仪式的教派的总称,它拥有一套特有的哲学、神学和祭祀仪式。主要崇拜对象是女神。

在11世纪开始的伊斯兰教各王朝统治下,印度教中出现了虔诚派运动。虔诚派运动最早出现于南印度泰米尔地区,鼓吹通过对神的信仰和歇爱,在现世或来生中可以获得解脱,他们崇拜印度教的主神及其各种化身反对烦琐的祭祀仪式和宗教活动中的种姓歧视。这种虔信的宣传,经过几个世纪,从南方逐渐传入北方,成为人数众多的度诚派运动。这个运动反映了在中世纪封建统治下的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的要求和利益。运动的先驱者为吠檀多派哲学家罗摩奴阁。其后继者有罗摩难陀、伽毗罗查伊塔尼亚等。

他们曾以各种方言与民间俗语翻译梵文古典著作,并创作通俗诗歌和祈祷文形式的故事集。其中,诗人伽毗罗在民间有相当影响,他的学生那纳克创立了锡克教。好了,小编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了,感谢大家的阅读,喜欢记得加关注哦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初识佛法

  • 佛学课本

  • 佛光教科书